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急性脑出血患者为50例,其中男患者28例,女患者22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为(63.13±3.96)岁,病程4~48h,平均病程为(17.38±9.27)h;实验组急性脑出血患者为50例,其中男患者26例,女患者24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为(61.13±5.64)岁,病程3~48h,平均病程为(16.78±10.08)h。两组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及头颅CT确诊为脑出血,排除有过敏体质、重度昏迷、严重精神疾病等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对照组急性脑出血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手段,包括:控制患者血压、血脂及血糖、给予脑细胞活化剂、给予吸氧、降颅压等;②实验组急性脑出血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加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静脉滴注100ml生理盐水和30mg依达拉奉,2次/d,连续治疗3w,每日检查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尿常规、电解质及肝脏功能的指标。
1.3观察疗效
1.3.1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②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恢复部分生活及工作;③无效:临床症状未能改善,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3.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以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为参照评定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比两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下降幅度, 评分越低,神经功能缺损越小。
1.4数据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得出,对照组急性脑出血患者显效为15例,有效为20例,无效为15例,死亡为5例,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70%;实验组急性脑出血患者显效为21例,有效为24例,无效为5例,死亡为2例,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0%。实验组急性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后,对照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5.95±5.31)分,实验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8.17±3.35)分,实验组患者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现自发性出血,诱发急性脑出血的原因为酗酒、高血压、情绪波动大、吸烟、洗热水澡(洗澡时间过长、水温过热)等,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意识障碍、呕吐、运动及语言障碍等[3]。急性脑出血还会引起神经细胞和轴突急性坏死,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目前尚无有效的手段治疗神经细胞和轴突急性坏死,但可以采用抢救手段减轻脑损伤,避免病情恶化[4]。
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治疗能有效清除大脑内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依达拉奉能有效发挥抗氧化的作用,刺激前列环素的生成、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防治血管皮细胞、脑细胞、神经细胞受损、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及发挥抗缺血的作用等[5]。本次观察得出,实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采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岩,郑境効,方向,等.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S-100β蛋白表达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5):385-387.
[2]樊淑敏.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ET、IL-6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 51(23):71-72.
[3]齐献忠.依达拉奉辅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果观察及机制探讨[J].山东医药,2012,52(2):38-39.
[4]李琴.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012,55(7):750-752.
[5]庄绪娟,李春华,江毅,等.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24(5):399.编辑/安桦
相关热词搜索: 脑出血 疗效 达拉 观察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