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对其救治的影响及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87例脑出血患者,积极实施临床急救措施,并在急救中完善护理流程:院前护理措施沟通、维护呼吸道通畅、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做好转运途中监护与护理。结果:87例脑出血患者中,77例(88.5%)患者得到院前急救与护理,生命体征相对稳定,转运过程安全顺利,继续到相关科室接受治疗,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实施效果良好。结论:正确、快速、稳妥地实施急救护理流程,对脑出血患者的有效救治与预后改善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脑出血;院前急救
脑出血发病时,病情凶险,预后差,致残率和致死率高,多发于中老年人,是院前急救的常见急症之一。防治继续出血、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等院前急救措施的实施,与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1,2]。作为院前急救的重要主体,护理人员在脑出血救治过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其急救护理流程的完善与配合对提高脑出血患者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有着重要意义[3-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87例脑出血病例来自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急诊科接诊的院前急救患者。观察组男性53例,女性34例;年龄44~80岁。既往病史中,有高血压病史57例,糖尿病50例,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23例。上述患者临床症状包括:头晕71例,头痛63例,恶心、呕吐57例,小便失禁46例,单侧肢体障碍44例,言语障碍42例,眩晕27例,双侧瞳孔等圆不等大16例,四肢障碍7 例。所有患者均表现有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昏迷37例,抽搐28例,嗜睡22例。现场测量血压,波动在190~180/100~120mmHg,其中64例血压升高明显;发病时间<60min者50例,1~5h者为24例,>5h者13例。
根据上述病史及临床表现,及时进行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
1.2 院前急救流程
1.2.1 临床急救措施 院前急救小组由急诊医师、护理人员及救护车司机组成,接诊时间为5~33min。在实施抢救中,注重以下细节的管理:①置患者于适当体位,保持头偏向一侧,防止舌后坠导致窒息;②积极清理口腔分泌物,并注意吸痰,从而保持呼吸道通畅;③转运中,密切观察神志、呼吸、瞳孔、血压等生命体征,搬运中忌晃、颠、撞,宜稳、轻、慢;④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采取不同的治疗急救措施,如静脉应用20%甘露醇以降低颅压;应用降压药控制血压,维持舒张压不低于100mmHg;出现躁动时适当给予镇静剂;出现呼吸衰竭和心跳骤停时,可实施球囊加压辅助呼吸和心肺复苏术。
1.2.2 院前急救护理流程
1.2.2.1 急救护理措施告知 脑出血患者病情发作时,若未能及时到达现场施救,会进一步加重病情或死亡,如颅内压升高导致脑疝形成,出现意识障碍或死亡,或因呼吸道被呕吐物堵塞而导致窒息死亡。因此,急救护理措施的告知与沟通至关重要,如在了解患者病情基础上,通过通信工具告知家属对患者进行初步处理,并避免危险搬运而引起患者死亡[5]。
1.2.2.2 维护呼吸道畅通 院前急救的重要流程是维持患者呼吸道畅通。脑出血患者病情危重,进展迅速,易丧失最佳抢救时机。在急救护理流程中,着重实施:①协助患者平卧体位,松开衣领,头稍抬高;②为了防止误吸,保持头部偏向一侧,并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等;③及时取下患者活动性义齿;④若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可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如出现舌后坠,可实施口咽通气管;出现牙关紧闭,可考虑应用开口器;出现抽搐,可实施面罩给氧;出现呼吸频率微弱,可实施气管插管进行人工通气。
1.2.2.2 建立有效液体通路 静脉通路快速有效的建立,是临床用药与治疗的重要前提和流程,应准确把握:①建立有效通路,选择适宜的静脉血管,应用套管针并连接三通管,快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可避免输液针头扎破患者血管,并及时应用急救药物;②为了防止转运途中针头脱出或移位,应固定穿刺点部位;③针对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和医嘱,护理人员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如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以降低患者的颅压;对于心力衰竭者,可静推速尿;对于抽搐或躁动者,可应用镇静剂,同时还可静脉应用降压药物,实时调整患者血压。
1.2.2.3 现场监测生命体征 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瞳孔和意识等生命体征变化可反映脑出血时心血管、呼吸、中枢神经等系统病变的程度。因此,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对于院前急救护理流程至关重要,应特别注意:①观察患者意识障碍是否加重、瞳孔和对光反射的变化,若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提示脑疝形成可能性大,应及时遵医嘱实施相应处理;②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呼吸等变化,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表现,并及时采取护理措施;③严密关注头痛及其部位、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并记录呕吐情况;④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做好心理护理,减缓压力。
1.2.2.4 转运中护理流程 转运是院前救治中的重要环节,其护理流程的完善执行对于院前急救质量至关重要。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向家属告知患者病情严重性及不稳定性,同意并配合转运;②保持担架平稳不颠簸,进出急救车时,护理人员协助保持担架平稳,保持患者身体脊柱轴线水平稳定,控制担架车滑行速度;③注意患者体位,为了防止患者误吸或窒息,置患者平卧或半卧位,适当抬高头部且偏向一侧,头部向前置于救护车中;④严密监测各项生命指标,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及幅度、神志、脉搏、血压、瞳孔等变化,实施心电监护者,观察心电图波形变化,及时判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异常变化,观察患者口唇、甲床等部位循环状况;⑤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医嘱制度等核心制度,核对口头医嘱,准确记录途中应用药物名称与剂量,严防用药差错。
2 结 果
观察组87例脑出血患者中,77例(88.5%)患者得到院前急救与护理,生命体征相对稳定,转运过程安全顺利,继续到相关科室接受治疗,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实施效果良好;10例因病情发展迅速而死亡。
3 讨 论
脑出血是高血压病和脑动脉变性基础上,短时间内血压急剧升高导致动脉血管破裂出血,多为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临床表现为发病突然,常伴有颅内压增高特征(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血压升高等),病情发展迅速,部分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言语不利、失明、肢体障碍等体征,或因病情加重出现心血管、呼吸、肾脏等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其致残率、死亡率较高,为急诊科最常见危重症之一[1,2]。院前急救定义为从发病现场到医院前,医护人员就地对患者进行抢救、转运至医院的急救过程,旨在最大限度缩短患者“无治疗期”,减少患者伤残及抢救患者生命。护理人员作为院前急救的重要主体,在脑出血急救流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其急救护理流程的完善与配合对提高脑出血患者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有重要意义[3,4]。
在脑出血院前急救工作中,护理人员正确、快速、稳妥地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对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有积极意义。除积极配合院前临床救治外,护理人员实施与家属沟通相关护理措施、快速建立静脉通路、稳妥实施转运与监护、维持呼吸道畅通、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严格执行核心制度等院前急救护理的各项流程,快速应对,准确实施,为稳定并缓解患者病情、开展进一步院内治疗、抢救患者生命创造更多条件,赢得最佳时间。
本研究中,87例脑出血患者中,77例(88.5%)得到院前急救和护理,生命体征相对稳定,转运过程安全顺利,继续到相关科室接受治疗,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实施效果良好。因此,在脑出血院前急救中,正确、快速、稳妥地实施急救护理流程对脑出血的救治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潞华.高血压急症[J].中国循环杂志,2009,24(3):232-233.
[2] 宋明浩,李志祥,陈碧.高血压脑出血院前急救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132-133.
[3] 贺菊芳,龚海军.院前急救中护理管理研究现况综述[J].甘肃医药,2013,32(3):206-208.
[4] 程丹莉,田维娜,胡萍,等.院前急救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74-175.
[5] 朱福君,谭光林,黄丽佳,等.人文关怀在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1,23(6):1167-1169.
相关热词搜索: 脑出血 急救 护理 患者 流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