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时间:2025-08-02 17:38:28 浏览次数:

【摘 要】目的:探讨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治疗预后。方法:对1076例食管癌病理切片进行分析,其中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6例,总结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其发病率为1.5%,男女之比为1.7:1。镜下分为三型:小细胞型8例;中间细胞型4例;混合细胞型4例。免疫组化:CK(+)、NSE(+)、Syn(+)、CgA(+)。临床除吞咽困难外伴有上腹部疼痛者占63%。经随访,13例中位生存期为7.5个月;3例Ⅱ期病例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结论: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恶性程度高,局部侵袭力强,早期易扩散转移,预后极差。其组织发生支持是全能干细胞起源,并可向多种方向分化。

【关键词】食管;小细胞癌;临床病理;预后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发病率低、而恶性程度很高、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为了提高对其的正确认识,本文对1076例手术根治切除的食管癌病理切片进行分析,其中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6例,部分病例术前胃镜检查细胞学诊断,现结合临床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性别与年龄:男性10例,女性6例,男:女=1.7:1,年龄分布为35—72岁,平均51岁,其中35—45岁7例,占44%,且多是近年来诊断病例。

1.2临床病程: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从症状出现到就诊的病程最短3月,最长一例达10年。其中10例伴有上腹部疼痛,其发生率为63%。

1.3病变部位与长度:上段1例,中段11例,下段4例。病变长度多在5cm以内,最长达5.5cm。

1.4方法: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4µm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采用SP法,选用抗体包括CK、NSE、Syn、CgA等,均由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2 结果

2.1病理大体分型:髓质型7例,溃疡型4例,缩窄型3,腔内型2例。

2.2光镜观察:(1)小细胞型8例:瘤细胞较小,如淋巴细胞或燕麦细胞,胞浆少,核圆形或短梭形,核仁不清楚;(2)中间细胞型4例:瘤细胞中等大小,胞浆稍多,核圆形、卵圆形或短梭形,染色质较淡,部分可见核仁;(3)混合细胞型4例:由小细胞和中等大小细胞组成,瘤细胞呈片状、实性巢状、条索状排列,核分裂易见,常伴有大量坏死。其中1例梭形细胞出现鳞化,1例有腺样分化, 6例有菊形团结构,2例伴有原位低分化鳞癌,4例肿瘤表面正常鳞状上皮内有象皮肤蕈样霉菌病一样的微脓肿形成。肿瘤来自固有膜或粘膜下与鳞状上皮无关。5例找到淋巴结的病例全部有癌转移。

2.3细胞学特点:小细胞型:癌细胞小,变性重,形态为短梭形,染色质团块状;中间细胞型:癌细胞中等大小,染色质细,部分可见核仁;混合细胞型:大癌细胞胞浆稍多,染色质纤细,小癌细胞圆形或短梭形,染色质致密。

2.4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K(+)、NSE(+)、Syn(+)、CgA(+)

2.5国际病理分期:Ⅱ期5例,Ⅲ期11例。

病理诊断:(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3 讨论

3.1发病率与发病年龄:1952年Mekown首先报道了2例原发性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以后,世界各地有些个案报告。近年来国内报告日益增多。国外报告其发病率为0.05—7.6%[1-3];彭开桂[4]等综合国内文献其发病率为0.7—5.1%。本组资料其发病率为1.5%,与文献相符。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主要发生在60—70岁年龄,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2倍[1-3]。本组男女平均年龄51岁,35—45岁占44%,且多是近年发现病例,说明其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

3.2组织病理学: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在组织学、免疫组化以及临床表现上都无法同肺小细胞癌鉴别。肿瘤细胞小,有深染的圆形或卵圆形核,胞质极少;也可有稍大的有更多胞质的细胞。这些细胞形成实性片巢状。肿瘤中或许可见到灶状鳞状细胞癌、腺癌和(或)粘液表皮样癌。免疫组化肿瘤细胞对NSE、突触素、嗜铬粒蛋白呈阳性反应,本组病例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符合上述特点。Grimelius染色可见嗜银颗粒,电镜常可见到致密核心颗粒[5]。它们有共同的特点:(1)预后差;(2)具有产生多肽类激素的组织化学证据。其病理大体分型与一般鳞癌相似,但以髓质型多见,本组占50%。病理组织学分类为小细胞型、中间型和混合型,本组三者之中小细胞型占50%。

3.3临床表现与诊断: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症状主要为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异物感与食管鳞癌相似,但伴上腹部疼痛发生率较高,本组占63%,明显高于食管腺、鳞癌。因此,具有食管癌的临床症状而且有上腹部疼痛的病人,我们应该想到病人患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可能性大。其病理诊断主要应以HE切片细胞形态为依据,在辅以免疫组化染色佐证诊断并不难。

3.4治疗与预后: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预后很差,即便原发肿瘤的生长较为局限[1-2]。病人就诊时多已是晚期,肿瘤浸润深,常侵及肌层甚至突破纤维膜向外扩展,且淋巴结转移率高。有报道该肿瘤倍增时间仅为2天左右[7],故多数病例在3个月内明显进展。大约70%的病人在诊断6个月内死亡[8],国内外文献尚无5年生存的报告,也未见系统的对比研究。本组有一例Ⅱ期病例,肿瘤虽然只侵及粘膜下,但已发生淋巴结转移,随访1年多死于肝转移。本组病例系经手术切除,经随访13例病人死于1年内,中位生存期为7.5个月;3例Ⅱ期病例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因此其治疗相当棘手,有报道多种药物化疗可起到暂时缓解作用。

3.5组织发生:目前还未完全明了。多数人认为来源于食管粘膜中的APUD细胞。乔思杰[6]等认为其起源上皮(包括食管腺)或 APUD系细胞。周本成[8]等认为此瘤的组织发生是全能干细胞起源,可以向多种方向分化。本组1例梭形细胞出现鳞化,1例有腺样分化,6例有菊形团结构,肿瘤来自固有膜或粘膜下与鳞状上皮无关,这些均支持其组织发生是全能干细胞起源,并可向多种方向分化。

参考文献:

[1] Briggs JC,lbrahim NB(1983). Oat cell carcinomas of the oesophagus: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of 23 cases. Histopathology 7:261-277.

[2] Huncharek M, Muscat J(1995). 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The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experience,1978 to 1993. Chest 107:179-181.

[3] Law SY, Fok M, Lam KY, Loke SL, MaLT, Wong J(1994). 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Cancer 73:2894-2899.

[4] 彭开桂,葛霞.原发性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5例报告及文献综合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1994,21(5):305.

[5] Lmai T, Sannohe Y, Okano H(1978). Oat cell carcinoma (apudoma) of the esophagus: a case report. Cancer 41:358-364.

[6]乔思杰,岩田.20例食管小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4,23(1):47.

[7] Lsolauri J, Mattila J, Kallioniemi OP(1991). Primary undifferentiated 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flow cytometric evaluuation of eight cases. J Surg Oncol 46:174-177.

[8]周本成,田野,宋玉芳.食管小细胞癌(附1例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观察)[J]. 河南肿瘤学杂志,1993,6(1):14.

相关热词搜索: 食管 内分泌 病理 临床 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