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也可以看出,1999-2013年国内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中指标选择的多样性虽大但仍具有一定的收敛性,选取的指标相对集中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领域。
从研究区域上看,从宏观尺度到微观尺度研究均有涉及,1999-2013年针对于省域和市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始终占大多数,但不同阶段皆有变化。具体表现为县域、市域和省域尺度的研究逐渐增多,国家尺度的研究保持均衡,其他尺度(包括生态脆弱区、三角洲地区、流域等)的研究逐渐减少。可能由于最初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的地位,因此较多的关注生态脆弱区等,但因全球可持续发展大背景及各行政区政府决策的要求,对省域和市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的要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因为最初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是基于国家层次的,而国家尺度的评价在早期研究较多且研究结果渐趋一致,因此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在省域和市域尺度涉及得较多,与此同时针对县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述评和展望
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领域,尽管硕果累累而迄今尚未形成拥有共识的评价标准和模型,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研究视角的多维性正显示出可持续发展学科内涵的复杂性,因此也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从研究方法上来讲,当前的相关研究所采用的模型和方法逐渐丰富多彩,但模型和方法的作用有被夸大的趋势。社会-经济学、生态学、系统学三大类传统方法和新兴方法均有所发展,但各自发展程度不一。系统学方法一直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方法,在对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子系统间的关系分析上较有优势。而生态学方法相对系统学方法来说也是新生力量,但它的发展趋势应是逐步向包含社会经济的区域复合系统靠拢。社会经济学方法在国内的研究中始终不多见,但它可逐步与其他方法融合。借鉴数学经济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新模型和方法层出不穷,对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预测预警问题有重要作用,但如果过分依赖于模型的研究恐怕会背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的初衷。
从研究内容上来讲,现有研究较多地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或水平,而可持续发展系统发展的驱动因子和潜力趋势方面的研究结果相对体现较少。各种时间序列和空间尺度的研究都广泛存在,而关于二者有机结合的研究仍然有待提倡和加强。综上,未来研究的趋势应是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现状水平评价的基础上强调对发展的公平性、协调性的度量,并通过多学科理论的融合为预测预警和优化调控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曹斌,林剑艺,崔胜辉.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3)
2.张志强,孙成权,程国栋.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趋向[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6)
3.Liu J.China`s road to sustainability[J].Science,2010,328(4)
4.牛文元.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3)
5.茶娜,邬建国,于润冰.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学科动向[J].生态学报,2013,33(9)
相关热词搜索: 述评 可持续发展 区域 评价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