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聂文杰
一、关于本课德育内容设计的说明
(一)对小学英语教学总体德育目标的解读
通过学习英语,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开拓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单元包含的德育目标
1、了解中文书信和英文书信写法的区别。
2、了解有关中西方节日的知识,开拓视野。
3、与朋友以书信的方式保持联系,珍惜友情。
(三)本课德育目标的设计
1、热身环节,师生互致问候,关系和谐,体现关心他人。
2、学习感恩节,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感恩教育。
3、在布置作业时,让学生给朋友写信,教育学生懂得珍惜友谊。
(四)教材德育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教材内容所包含的德育内容是朋友之间以书信的形式保持联系,教育孩子们珍惜友谊。这节课出现了感恩节,除了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意外,也在教育和提醒学生学会感恩,从而达到了对学生的感恩孝心教育。
二、教学过程:
Step
1、Warm up
1、Greeting T: Good morning,cla.Ss: Good morning,teacher.T:How are you ? Ss:I’m fine,thanks.And you? T: I’m fine ,too.德育设计意图:师生关系和谐,用英语互相问候,不仅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英语学习氛围,而且也体现出对他人的关心。
2、Sing a song《How’s ,how’s the weather?》
3、Revision (1)、T:What’s the weather like here?(出示课件,各种天气图片) Ss:It’s sunny/cloudy/rainy/windy…..(2)、(课件出示中国传统节日以及代表食物)
T:What do you eat on Spring Festival/the Mid-autumn Festival/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Ss:We eat dumplings/zongzi/mooncakes.T: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festival the people in Canada spend? Ss:Yes.T: OK.Now gue what’s in my hand?(老师手中拿着一封信背在身后) Ss:…..T:Yes,it’s a letter.A letter from Jenny.Jenny lives in Canada .She can tell something about Thanksgiving Day.Today we’ll go on learning Leon 7 A Letter from Jenny.(板书课题) 德育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化生活了解的欲望,激发学生对这一课学习的兴趣。
Step
2、New leon
1、Look at the picture.Who are they ? What are they doing?
2、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my questions.(课件出示问题)
3、Answer the questions.
4、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sentences.(1)(课件出示图片,教学生学习 a little windy ) T:What’s the weather like there? Ss: It’s a little windy.(同桌两人之间进行操练练习这一句型) (2)(出示感恩节图片,教学生学习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 Thanksgiving Day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根据以前学过的英语知识,互动学习这一词以及这段课文中的句子) T:Jenny had turkey dinner .What do you want to do on Thanksgiving Day? Ss: (Answer freely) T: Today is June 15th.Father’s Day is coming.It’s on the third Sunday of June.What will you do on Father’s Day? Ss(Answer freely) 德育设计意图:在学到感恩节一词时,我抓住时机进行感恩教育,x先问学生感恩节他们想做什么。然后提示学生父亲节要到了,他们怎么做去感恩和孝顺自己的父母。当回答问题的孩子说出做的感恩行动时,我抓住鼓励有利时机,进行鼓励性评价。如:竖起大拇指说:You are a good boy/girl! Your parents are proud of you !等等。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展示成果
德育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
7、Listen to the tape and speak
8、课件出示英文书信写法,让学生了解如何用英语写信。
9、用所学过的知识给Jenny写一封回信,然后随机抽取信件让学生大声朗读。 Step
3、Homework Write a letter to your friend in English.德育设计意图:本课是小学六年级毕业班学生学习的英语课本中最后一单元的内容,同窗六年的好友不久就要分开,所以我设计让学生给朋友写信,保持联系,教育学生珍惜友谊。
二0一三年五月
最 后 一 课-----初中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教案
最 后 一 课 -----初中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教案 [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反对侵略,热爱祖国,热爱并努力掌握好自已祖国的语言,教育学生奋发向上。
2.了解作者怎样通过平凡的材料,表现重大的社会问题,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设想] 1.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掌握人物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的作用,通过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
2.组织学生讨论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珍惜年华,勤奋学习的教育。 3.分析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环节,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过程]
1、巧妙设计导语,
2、用深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挂出一幅旁有日本的中国地图)
同学们,这是一幅中国地图,画着我们美丽祖国的容貌。旁边的这一片海岛是日本。大家看到这幅图联想到了什么事?
(让学生起来讲述自己的感想)是的,我们现在明亮的教室里,窗外是蔚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绿树、鲜花……平日不觉得什么,但当我们想到,(以下语调转低转慢)几十年前,日寇的铁蹄践踏我们祖国,遍地战火、遍野鲜血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自己真正是生活在幸福之中。东北沦陷以后,北京的大学生就提出:偌大的华北,摆不下我们的一张课桌…… 法国少年小弗郎士也尝到了侵略的痛苦。正当他无忧无虑地生活,还没有感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的时候,他们的国土被德国人占领了。德国人还剥夺了他们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他再也没有机会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了。(停顿片刻,语调再转低转慢)假如,你就是小弗郎士,你设身处地想一想,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你该怎么办?小弗郎士和他的老师又该怎么办呢?(再停顿片刻)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法国小说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让我们看看小弗郎士和他的老师在国土沦亡之时,是怎么来上这最后一课的。(板书课题)
二、激励学生学习分析关键词句,引导领会内涵,是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途径。
让学生边看书边听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愿作亡国奴,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的气氛中,再联系到我国人民遭受侵略,任人宰割的历史,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咬文嚼字,画龙点睛地揭示其中的德育内涵,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从而更加坚定了不忘过去,珍惜今天,为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1、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用书上的话回答)--"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3、听到这消息,小弗郎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 我在课堂上作了有感情朗读:"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念到这儿,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抓住这段心理描写体现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当他听到要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对祖国语言的眷恋--"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小弗郎士的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可是,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致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
4、"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先生为什么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表现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1.结合课文内容,直接进行渗透。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民族的尊严,是联系本民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牢记住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热情,团结起来,为收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作者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先生强烈爱国心的表现。我借机启发学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应该怎么珍惜呢?
5、今天听讲小弗郎士的感受如何?为什么?我又重点朗读并讲析了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
这时,我及时地融合德育工作,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我说:"同学们千万不要忽视上课四十五分钟,这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只要能够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就能够吸收老师所要教给我们的知识要点,并且很轻松地把它掌握下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却又十分重要的道理。它关系到我们是否能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成为一个对我们的祖国有用的人才。如果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在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后就应该及时改正过来。"五十多双眼睛闪闪发光地看着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
6、钟声和号声说明放学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听到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了。先生内心极度痛苦。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7、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里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学习这一课时适逢雅典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的优异成绩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我问学生:"当你看到我们的五星红旗在奥运会上升起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答到"中国万岁!"学生的爱国热情着实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感动不已。
三、通过讨论主题,完成德育的内化与升华
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以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限时作业:学生自主完成
学科渗透德育教学设计:
《我是中国人》教学设计
老黑山中心小学 刘东财
教材分析:
歌曲《我是中国人》是小学音乐学科人音版第十册,第六课《京韵》单元课的歌曲。这是一首曲调根据京剧曲牌中典型的西皮流水的音调缀成的戏歌。全曲唱词简短、朗朗上口,曲调的运腔十分口语化,它热情地颂扬了中华民族讲文明的传统美德。曲中每一句中均运用了前半拍的八分休止符,使得曲调刚健有力,特别在最后一句的“人”字上通过了一字多音的长运腔把音调推向全曲的最高音“5”形成高潮,继而又以下行五度结束在“1”音上,它以自豪的语气和心情唱出了中国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教学目标:
1、能用感情演唱《我是中国人》
2、能够体会戏歌《我是中国人》,表现了当代中国人自尊、自豪的形象;
体会“做一个中国人”是每个中国公民应有的品格。
教学重点:学唱《我是中国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和动作来表演歌曲 教学准备:手风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特殊的音乐,(伴着音乐教师将表演一个小魔术)。请你们跟着音乐拍手,谁拍的节奏准确,老师就把变出的小礼物送给谁。(放音乐)学生拍手老师表演。
教师:
你们在什么地方听到过这样的锣鼓点吗?(京剧、戏曲)
京剧对于我们同学并不是完全陌生的。那么刚才老师送给你们的小礼物就是京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中净行的脸谱。
脸谱上丰富多彩的颜色在舞台上还代表着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性格。
请拿到脸谱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2.介绍京剧的相关知识。
(1)分小组展示收集的资料。
(2)重点介绍净行。
(3)教师总结:看来,京剧里还蕴涵着很深的文化呢!其实京剧的起源呀,要追溯到200多年前,当时为了给清代乾隆皇帝祝寿,特邀江南的徽班进京表演。后来,她又融入了其他地方戏曲的精髓,渐渐地发展成我们的国粹艺术——京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以京剧中西皮流水的唱腔为素材创作的戏歌《我是中国人》。
二、新授部分:
1.欣赏歌曲录音 (教师带领拍手打节奏)
设问:这首戏歌和我们过去所学的歌曲有什么不同?(节拍、韵味) 回答:1/4拍(这种节拍在歌曲中非常少见,但在京剧中应用很广泛,每小节只有一拍强拍,没有弱拍。京剧中把强拍叫做板,弱拍叫做眼,这种节拍叫做有板无眼。每拍都是强拍,听上去铿锵有力。)
2.请学生们点着板再次聆听歌曲。听一听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教师范唱表演)
3.同学们概括得真好。那就让我们就带着这种情绪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吧! 4.学歌谱:
(1)听教师演唱歌谱,请同学找一找歌曲的旋律中都出现了哪些特殊的音?(装饰音)
(2)唱一唱这些装饰音。(出示课件)
(3)我们已经唱得很准了,我们把它放到歌曲里再来试一试。(不按着节奏,教师指着谱子,带着学生唱。)
(4)唱得好听!如果加上节奏就会更好听的!让我们再视唱一遍,请大家边唱边找一找歌曲中出现了几次八分休止符 ;
(7次)八分休止符都是出现在每小节的前半拍,在京剧中称之为闪板。(教师示范)
(5)请大家帮着老师点着板,我再演唱一遍乐谱。
(6)教师和学生一起点板视唱乐谱,感受体会一下闪板的作用(教师总结。)
(7)跟琴完整地演唱歌谱。
5.学歌词:
(1)学生演唱没有装饰音的歌词。
(2)教师范唱全曲,(清唱)找出不同。(装饰音更能体现京剧的韵味)
(3)反复练习装饰音部分,分句讲解带唱。
(4)学生再次完整地演唱歌曲。
(5)通过刚才的演唱,除了装饰音和闪板以外还有哪句是突出表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体现京剧的韵味呢?(拖腔)首先让学生一起数一数“人”这个字一共唱了多少拍?(23拍)这种记谱法在歌曲中少有,在京剧中叫作拖腔。
(6)教师具体讲解拖腔的演唱方法,并示范。气息深、口鼻同时吸。气口要偷换。“人”字要始终咬住en的韵母。练唱拖腔。
(7)歌曲处理:“人”字的力度处理。
(8)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6.朗诵诗词:
教师:大家的演唱让我感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老师也改写了一首小诗来表达我们共同的心声。
(1)教师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出示课件)
(2)师生共同朗诵诗词。
(3)诗词是最能表达人们心情的语言形式,我们的作曲家将这首《我是中国人》赋予了京腔京韵,一定更能表达我们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
三、知识拓展
欣赏现代京剧《红灯记》的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师:请大家听一听它是否也运用了闪板、拖腔呢?
听后答:《我是中国人》是有板无眼的唱腔;
而《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是一板一眼和有板无眼交替演唱的。
四、总结
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今天我们走近了京剧,希望明天我们可以真正走进京剧,把我们的京剧艺术发扬光大。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更应该以百倍的感情去热爱我们的国家,以百们的决心去报效祖国。
渗透德育教案
>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乘、除法应用题的类型及其解题方法有系统的认识,从而形成知识体系。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探索数学的兴趣并教育学生保护小动物.教学重点:
1、通过梳理、对比、归纳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乘、除法应用题的类型及其解题方法有系统的认识,形成知识体系。
2、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整理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题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二、情境引入:
星期天,小明一家去动物园玩,遇到了不少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帮他们解决问题,好吗?
三、梳理、归纳:
(一)、
1、动物园门口:售票亭上写着儿童门票每张6元,成人门票每张9元。
问: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买2张成人门票要多少钱? 指名解答,说出解题思路。板书算式。
(2)这个问题同学们一下就解决了,还能提出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吗?
指名解答,说出解题思路。板书算式。
师:这个问题也难不到同学们,梁老师想出一道题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出示问题:小明一家去动物园玩用30元钱买票够吗?够的话应找回多少钱?不够的话还差多少钱? (2)指名解答,汇报交流。(针对这类问题进行方法总结)
2、进了动物园,他们先参观小鸟天堂,看到了各种各样漂亮的小鸟。 出示小鸟图
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的问题吗?
(1)学生提出加减问题.(2)汇报交流解题思路,板书算式。
3、看完了小鸟,他们又去看了哪些动物呢?出示金鱼图 假如把这些金鱼每6条放一个鱼缸,可以放6个缸,可是现在没有那么多缸,只有4个缸,那每个缸应放多少条金鱼呢?
四、总结:
小结:刚才我们做的都是这个学期学过的应用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都要分析题目,那我们是怎样分析题目的? 归纳解题方法:板书:
1、找重点字
2、找数量
3、写数量关系式
4、列式计算
五、综合练习:选择题
英语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课题: 《How many balloons?》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听懂会说:
How many balloons/...?How many gifts?Ten.How many cakes?One cake.This is for you.Thank you.句型教学以及balloon,gift的活动。
2、技能目标:学生能运用"How many..."结构,将所学句型和词汇以及已经学过的名词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谈论物品的数量。
3、德育目标:学生在积极的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会珍惜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询问和回答数量的相关句型。
难点:How many...?句型以及名词单复数形式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过程
Step1 Warm-up/Revision
1、Play a game: Let"s count(教师呈现课本、球、蜡烛)。
2、Sing a song :Ten little candles dance.
Step
2、Presentation
1、新授词汇
a、Teaching of" balloon"教师展示课件
T:Wow!So many balloons.(教师呈现气球图片并板书单词) Ss read one by one.
b、Teaching of "gift"
T( take out a bag.):Gue.What"s in it?
Ss try to gue.
Ss try to say:a gift,two gifts.
教师板书句子:How many gifts?
T ask to read the sentence.
2、呈现文本,巩固知识。
Zip"friends give her many gifts,too.What are they?a、Listen and repeat.
b、Group work.Ss read the talk in groups.
c、Act the talk out.
Step
3、Extension
1、Talk about the gifts.(教师呈现有关动物、文具、玩具的图片)
T:How many pens?
Ss:One,two...ten.
T:Yes.Talk about in groups,please.
2、德育渗透:
T:We should cherish the friendship and help each other for ever.(珍惜友情,互帮互助。)
徐长梅
2009年12月15日
学科德育渗透
《假如》教学设计
五常市小山子镇中心学校
李世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课文的8个字,字书写美观。
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德育目标:
培养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联系生活,通过多种活动学会本课的生字,读准字音、辩清字形。
通过教学,积累识字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太阳图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提问引入:同学们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你最喜欢他的什么?你知道他用神笔画了些什么? 2.师:是啊!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怎样做呢?
3.有一位小姐姐也想拥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她把她的愿望写成了一首小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小诗, 23课“假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师:你们想知道诗的内容吗?先听老师读一遍。我读书前,你有什么悄悄话告诉我吗?(让学生逐一说出朗读时的具体要求)你们要边听边思考:这首小诗共有几小节,写了小作者几个愿望。
2.学生读文.
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勾出生字、词语。
师:
你们也想像李老师这样读吗?我相信你们比老师读得好!不过,再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找生给自己提出要求:借助拼音,,或问老师和小伙伴)请大家一边读书一边用铅笔勾出生字词语。
三 .识字教学:
(1)学生从文中找出不认识的字:
说出生字宝宝的名字。
找生认读
开火车认读
(2)识记生字朋友的样子。(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师:9个生字朋友都认识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想办法记住它们的样子,不然的话你会叫错朋友的名字,多不好意思啊!请四个人为一组讨论一下,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看看生字宝宝的长相,有哪些需要向小朋友提醒一下。
(3)生字魔方游戏识字。
(3)与生字广交“朋友”。
师:这些可爱的生字宝宝交许多朋友(组词),请你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生字宝宝帮它找朋友。
出示词语卡片,找生读,齐读.。
四、读文感悟 德育渗透 1.小组内互读。教师指导。
师:在这三个小节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小节?(抽人读)请大家在小组中读一读,四个人每人读一小节,看看谁是最佳小小朗读员。”请学生自由读课文。
小作者的三个愿望都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三个愿望呢?(板书)
师:小作者有了自己的神笔不给自己画可爱的玩具,漂亮的衣服,而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见她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啊。我们也家也应该向课文中的小姐姐学习,学习她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好品质。
2 师:小女孩想拥有马良的神笔,想帮助小动物,小植物和残疾人,当然她还有很多的愿望,因为爱是没有止境的,爱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怎样做?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师:假如老师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会给每位学生画一对天使的翅膀,带着爱,飞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让爱撒满人间。
四《爱的奉献》歌声中结束。
板书设计:
23 假如
太阳
谷粒
好腿
关爱他人
小树
小鸟
西西 关爱环境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强调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教学小学课文《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可结合课文内容,从如下几个方面相机渗透。
一、激爱国之情。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他不负祖国之望,不负人民之托,在帝国主义国家百般阻挠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他知难而进,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比原计划提早两年完成了修筑任务,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有力的回击,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教学时,我结合这一教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受到熏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二、树民族之魂。要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过去,从而树立民族自尊感。小学课文《詹天佑》一文中告诉我们: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受帝国主义的欺侮。当清政府刚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时,好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想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妄想控制我国的北部。他们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百般阻挠,无理要挟,鄙视嘲笑,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中国人民的尊严、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教学时,学生们个个义愤填膺。我抓住了这个火候教育学生: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人民。过去屈辱的历史让它永远过去,不再复返。我们要铭记在心,洗雪耻辱,树民族之魂,振中华之威,为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为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兴旺发达而勤奋学习。
三、指做人之道。《小学教育学》指出:‚榜样教育又称示范教育,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应少年儿童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积极向上的特点。‛教学时,我抓住詹天佑这一人物的精神品质,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勘测线路中,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教育学生对待学习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教育学生树立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教育学生学习詹天佑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精神;
他亲自带领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山顶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教育学生具有踏实肯干,身体力行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吸引力、鼓动力。
四、立创造之志。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包括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教育学生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创造出更多的奇迹。然而,小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前提,使他们从小就要有一种创造的志向。詹天佑在当时科学技术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为了缩短工期,在开凿隧道中,结合实际采用了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凿进法,从而提高了工效;
为了使火车爬上陡峭的山坡,他又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这些都充分显示了詹天佑非凡的创造精神。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开展‚我帮詹天佑想办法‛的专题讨论,让大家开动脑筋,充分发表意见。从而形成了一种创造意识,使得为四化建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更多奇迹的远大志向播进了每个学生的心田。
二0一三年四月三日
英语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Colours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能听、说、认读五个颜色单词blue, green, yellow, red, purple.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进行运用。
2、能掌握句型:What colour is it? It’s…,并且能灵活地运用。
(二)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熟悉运用所学颜色单词,并能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描述。让学生学会用What colour is it ?和 It’s…来提问和回答周围的事物的颜色。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评价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点:
1、Learn to the five words: blue, green, yellow, red, purple.
2、Practice the sentence pattern: What colour is it? It’s…
四、教学难点:
1、能在游戏活动中熟悉运用所学颜色单词,并能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描述。
2、能掌握句型:What colour is it? It’s…,并且能灵活地运用。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CAI、各种颜色的彩色笔、各种颜色的图片和相应颜色的单词卡片、一个颜色转盘、各种颜色的花、纸制的红、绿、黄灯。
2、学生准备:各种颜色的彩色笔。
3、课前准备:各种颜色鲜明的图片(事先布置在教室中)
六、教学过程:
Step 1.Warming-up a.Greetings.(Sing an English song : Nice to see you again.)师生边唱边做动作。
b.Let’s chant.T: Walk, walk, let’s walk; Run, run, let’s run; Jump, jump, let’s jump; Fly, fly, let’s fly.学生跟着老师边说边做动作。
Step 2.Revision Look and read.T: What’s this? Ss: Flower /Sky/Tree/Banana/Grapes….Step 3.Presentation T: Today I take a nice present for you.Do you want to see? Ss: Yes.CAI shows a flower.T: Is it beautiful? Ss:Yes .T: This is a magic flower, do you want to know how many colours can change? S: Yes.T: Now let’s go to see the colours.b.Study the words.(1)CAI shows the flower, teacher clicks it, it will become a blue flower.T: What colour is it? S: Lan Se.CAI shows the word: blue.Let students look at the screen and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then imitate to the word’s pronunciation.At last teacher puts right.Let students read after teacher: blue, blue, it’s blue.Students read the word all kinds of methods: someone to be a little teacher、students read together、read in groups、read one by one etc.(2)Teacher clicks the flower again, it’ll become a red flower .T: What colour is it? S: Hong Se.CAI shows the word: red.Let students look at the screen and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then imitate to the word’s pronunciation.Students read the word all kinds of methods : someone to be a little teacher, students read after the little teacher: red, red, it’s red, Students read together、read one by one etc .(3)Present other three words in the same way.c.Show the five words, and drill.Step 4.Consolidation Step 5.Summary T: What did you learn today? Ss: 我们学会了五种颜色的单词:red、blue、green、yellow、purple,还有我们学会了怎样询问事物的颜色及回答:What colour is it? It’s …。
Step 6.Homework 学生把学到的颜色及句型告诉身边的亲朋好友。
徐长梅
2012年6月10日
英语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In the nature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单词bridge, house, road, building, tree.
2、能够听、说、认读单词city, village
3、能够运用句型There are / is … in the city / village, 描述城市、乡村的景物。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Let’s learn中的七个有关自然景物的单词bridge, house, road, building, tree, village, city ,其中前五个单词要求听、说、读、写四方面掌握。
2、在情景中理解单词的同时掌握句型There is / are… ,能恰当地用此句型简单描述城市和村庄的景物There are … in the city / village.,结合句型教师引导学生代换单词,描述周围事物,如:教室、校园等,从而进一步运用句型。
教学难点:
1、如何利用所提供的情景以旧引新,让学生进入运用语言的状态。
2、名词复数的运用和读音。 教学准备:
本课时的单词卡片和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Step1.Warm-up 1.复习There is ….a.
引入:There is your new claroom.There is a board in the claroom.b.
学生发现并练说。
c. Talk about the Nature Park.T: Children, are you happy now? (Yes.) Ok! Let’s go to the Nature Park.Look! What’s in the Nature Park? Is there a panda in the Nature Park? 2. Sing a song Step 2.Presentation 1.
教学tree a.Lead in T: Good music.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panda? S: The panda lives in China.It lives in mountains.It eats bamboo.It can climb trees….. b.教师在黑板上简笔一棵树,说:There is a tree in the picture.The panda can climb trees. c.出示词卡,教学发音。
d.学说 There are some fruits on the tree.教师依次在树上画上水果,引导学生说:apple tree, orange tree, pear tree.并用“there are …”句型描述。如:There are some apples on the tree.2.
教学bridge a Lead in T: The trees have a friend.It can sing.It’s a river (简笔画) T: apple tree and pear tree are good friends.Today apple tree want to visit the banana tree., but there is a river.How can he go to the banana tree’s home? T: What can you do? S1: I can swim. T: That’s a good idea! But the apple tree can’t swim, and the weather is so cold.Look, there is a bridge over the river! b.教师简笔画,引出bridge. c.出示词卡,教学发音,学生单个反馈。
d.学说:
There is a bridge over the river. e.教师说:
There are many bridge in China.课件呈现,学说英文。并用 There is … in China。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知道的桥。T:Can you say some bridges in Tan Qiao.3.
教学house a.出示图片(桥、河、树),用there is/are …句型描述。
b.添加一图片 T: Look! What else in the picture? S: There is a house in the picture. c.出示词卡,教学发音,学生以行为单位操练反馈。
d.教师在图片上不断增加房子的数量,每增加一座,学生练说:There are two / three houses in the picture.4. 教学 village a.衔接上一环节,教师在增加房子数量的时候,有意把它组合声一个村庄的形状。
师:T: Look! There are so many houses.So, it become a village. b.出示词卡,认读单词, 学生以男女为单位操练反馈。
c.学说:There is a village in the picture. d.观察图片,一同介绍图片的内容:Let’s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village.There are … in the village.a.衔接上一环节, 出示城市图。
T: Look! In the city, there are some buildings. b.出示词卡,教学发音。学生单个反馈。
c.学说:
There are some buildings in the city.The buildings are tall.5.教学road a.衔接上一环节,教师:Today, The panda want to go to the city to buy some food.How can he go to the city? T: By bus/ car…(简笔画表现一辆公交车或小汽车等)look! Where is the bus? (在车下画出一条大路) S: It’s on the… b.出示词卡,认读单词。
c.学说:There is a road in the …. d.出示图片 师:Look! The road is very long.举例: From TanQiao to YuanHua, there is a Yuan Tan Road.From TanQiao to HaiNing, there is a Dong Xi Road .And In HaiNing, there is a Xi Shan Road.(出示图片) Step 3.Practice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the words 2.Game: Can you help me? 3.Pair work a.展示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图,让学生根据图片造句.如: There are buildings in the city.There are houses in the village.There is a bridge in the village.There is a road in the city…. b.两人一组活动: 同说之间一起找一找,说说城市\\\\乡村的异同,写出各自的特色,并将城乡共同具有的进个填入两个椭圆的交集中.4. Talk about the school.Homework: 画一画周围城市或乡村的景象,并说给伙伴,老师或家长听.
徐长梅 2011年12月10日
小学德育渗透课
人教版语文四下第十九课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沙岭镇中心小学主校区 毛萍
2013-5-14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沙岭镇中心小学主校区 毛萍
教材分析:
《生命 生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书写了对人生的感悟。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本文列举了三种生命现象,抒发了作者的三种感慨:飞蛾求生──生命的欲望;
瓜苗生长──生命的顽强;
心脏跳动──生命是应当严肃对待的。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写下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层思考,表达了她积极的人生态度。本文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但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成了本课的难点。为此,我将紧紧围绕单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和“生命”相遇,让德育教育渗透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之中,让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融合,进而让学生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动弹、欲望、糟蹋、珍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通过导读品悟,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教学准备:
1.按教学重点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生字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每人搜集一两条有关“生命”的名言。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导读品悟,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对学生进行“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的生命教育。
教学设计:
一、读题质疑,走进课文
1、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问什么?(生命是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对待生命?)
2、请同学们捧起书,齐读课文第一句。(学生齐读,带着思考读)
3、过渡:是啊,人人都有生命,我们却很少去关注它,思考它。作者在思索:“生命是什么?”我们也在问:“生命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去感悟去思考。
二、字词切入,整体感知
1、轻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出重点词语,用重点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概括说说文章讲了几件事例。
三、导读品悟,感悟生命
▲默读课文,划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句子,想一想,三件事分别带给作者,也带给你对生命的思考是什么?
(一)感悟事例1 1.重点品读“但它挣扎着„„我忍不住放了它!”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极力、挣扎”等词语,体会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通过激情导读表达自己的理解。
2.角色体验
(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处境呀?(绝境)如果你是那只飞蛾,你会在心里说什么来鼓舞自己呢?从而深化理解,感情朗读。
(2)如果你是杏林子,看到这小小的飞蛾你又会怎么想?从而表达对生命的思考。
3、带着理解再读课题。
(二)感悟事例2 1.重点品读“那小小的种子里„„仅仅只活了几天。” 墙角的香瓜子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吗?哪个词能说明小瓜苗的生长条件?(困境、逆境)引导学生通过重读词语的不同,读出不同的理解,体会砖缝中的香瓜子顽强的生命。
2.引读激情:“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 3.带着理解再读课题,感叹生命的顽强。
(三)感悟事例3 1.师范读第五段,学生静听默想,这沉稳的心跳又带给作者带给你怎样的思考。
2.交流感悟,相机理解“糟蹋”,联系生活说说哪些做法是糟蹋生命的表现。
3.借助课件,简介杏林子,了解这位身残志坚的人是如何地珍惜生命,激发情感,深化理解。
4.引读第五段。
四、提炼升华,真情抒怀
(一)引领正确的价值观:让生命光彩有力
1、过渡:同学们,杏林子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对自己负责”的庄严承诺。所以,课文最后她深有感触地说道──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理解:“生命短暂”、“无限的价值”、“活得光彩有力”。 “有限的生命”:为什么说生命是有限的? “无限的价值”: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也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来举例说一说。(提示:你了解的科学家、运动员、航天员、普通劳动者)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交流如何“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如何“活得光彩有力”。
(二)齐读第一段,带着对生命的思考,试着在题目上填上标点符号,并感情朗读课题。
(三)总结课文
1、总结生命是什么?(读板书,完成小诗)
2、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光彩有力,让自己的生命能够怒放!(把歌曲《怒放的生命》送给大家)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中无论遇到绝境还是逆境,都能珍惜自己的生命,像那脆弱的飞蛾和瓜苗一样,顽强拼搏,让自己的生命怒放。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生命!生命! 飞蛾求生的欲望
瓜苗生长的不屈 ※ ※
心脏跳动的震憾
„„
注:标※部分根据学生对生命的感悟随机板书。
《一分钟》德育渗透优质课教学设计
庵东镇西一小学
周群燕
在正确认读生字和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
本课为第二节课。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知识与能力目标就是这个,太笼统了)
2.知道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3.学会克制自己。
教学准备: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直接板书《一分钟》
1.谁能告诉老师一分钟有多长。 请学生自由回答。
3.好,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来体验一下一分钟到底有多长。
请大家屏住呼吸,用手把鼻子和嘴巴用手捂住防止漏气,当你不能坚持时就把手举起来告诉老师,然后可以自由呼吸,看谁坚持的久。
(预设:一般学生摒弃的时间为40秒左右,很难超过一分钟,让学生体验一下一分钟的感觉。)
谁来说说你在屏气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预设:可以让学生自由回答,学生往往会感觉难受,胸闷,并且会感觉比平时的一分钟漫长。)
那么我们在什么时候会觉得时间过的很快呢?
(预设:人在放松,无压力和愉悦的情况下会感觉时间过得飞快,因此学生往往会回答在玩的时候,看电视的时候,在下课的时候等等。)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出发,在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构架起知识的桥梁。以上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切身的体会一分钟的长短,从日常生活中去感受时间,才能为完成知道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的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时间就像一个可爱的精灵,有时候很长有时候又很短,我们就来看看时间的精灵在元元身上施了什么魔法。
一、初读感知,细读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环节我个人认为还是放在第一课时完成,会比较好!
(预设:两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独立归纳课文内容的的能力,有的只是只言片语,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为今后培养学生归纳大意的能力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是想用这个问题贯穿整堂课,揭示珍惜时间的主旨。以下的提问是引导学生细致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最终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说出课文大意,理解文章主旨,最终得到德育启迪。) 元元为什么会后悔?
(预设:一般学生都能回答出是因为上课迟到) 为什么会迟到?
(预设:此处会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回答因为多睡了一分钟,这时可以顺着引导学生:多睡一分钟——遇到红灯——错过公车——走路上学——迟到二十分钟;
二是学生回答是因为元元是走着上学的,这时可以逆着引导学生:迟到二十分钟是因为走路上学,走路上学是因为错过公车,错过公车是因为遇到红灯,遇到红灯是因为多睡一分钟。) 此处每一部分都要让学生细细的品读,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归纳文意:元元因为贪睡了一分钟,结果遇到了红灯,错过了公车,只能走路去学校,结果迟到了20分钟,课文告诉我们学会克制自己,珍惜时间。
当你只因为多睡了一分钟,结果遇到了红灯,错过了公车走路上学,还迟到了20分钟,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元元的心情和大家一样吗?我们来找找课文哪里写了? (预设:学生会回答“非常后悔”,还有吗?注意这句话:“元元红着脸,低着头,做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可以请同学来表演一下。之后继续问:那么元元是什么时候开始后悔的呢,是迟到以后进了教室后才感到后悔的吗?)
引导学生读读元元叹气的部分,注意要用后悔无奈又心急的语气来读。
二、德育渗透,情感升华。 你想对元元说些什么呢?
你们有没有和元元相似的经历呢?
如果老师给你一分钟,你能做些什么呢?
你们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呢?
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元元迟到了二十分钟只因为他贪睡了一分钟,所以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学会坚持,比如在上课时,努力使自己认真听课,不开小差。在家时,规定看15分钟的电视,时间一到就坚决的把电视关掉,看到别人在课堂上讲话你应该克制自己不加入进去,回家放学,看到别人在玩,即使我们再想玩也应该先把作业做完,现在天气越来越凉快就会有很多小朋友有赖床的现象,所以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珍惜时间。
三、开拓视野,提高能力
1.同学们可以在课外时间收集一下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和一些小故事。 2.回家做一件可以缩短时间但不降低质量的一件事。
比如:又快又好的把作业做好,加快起床刷牙洗脸准备上学的时间等等。
板书设计:一分钟——遇到红灯——错过公车——走路上学——迟到二十分钟
克制自己,珍惜时间
粗粗看了后,以下2点想与你商榷:
1、我们上的是语文课,而不是纯粹的德育课,德育的内容只是渗透在教学中的。语文的本质不能丢。(如:这堂课训练点不明显,不集中。)
2、珍惜时间这个理念,要无声地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而不是显得那么生硬,话说得好:润物细无声嘛!
2009-2010学年上学期数学德育渗透案例
李艳静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数据的世界》 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的事物从多个角度感受大数,能够了解较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通过运送垃圾的例题教育学生保护环境。
2、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3、了解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并能收集一些数据。
4、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
1、制表 2、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
“你们平时都喜欢做什么”?生答:“写字、画画、做游戏、看电视等等”(如谈看电视 ---- 问:你们都看什么节目?)生答或我自述———新闻或新闻袋袋库,看新闻很好,能让我们了解很多实事,我看过这样一条新闻(师出大屏幕)。
师:指大屏幕在这向条新闻中出现的数字,我们把它叫做数据。
师:唉,对了,数据也有数据的世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数据世界——师板书课题。
师:看到这样的新闻和这些庞大的数据,你有什么感受。(思考)谁来谈一谈?(生谈)
师:唉呀,不但说的好,而且还很有爱心,老师真的很喜欢你们,在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就是爱心。是啊,遇难者们的生存而担心,他们吃什么呢?师出示大屏幕( 1 )假如平均每人每天需要 0.5 千克的大米,这 500 万灾民每天大约需要 250 万千克大米, 250 万千克大米到底是多少呢?怎样来说明这个较大的数据呢?老师可以给你个提示(我们平时买的一袋米是 25 千克) p68 页方法(与熟悉的东西相比)(如上课学生有()人,多少个这些是 250 万或桌椅、碗等)(生思考——可互相说说)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生谈) 师:谁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
小结:“理解较大数据应把整体分成部分或与身边的事物去比较,这样你理解的更好。
师;
这些灾民每天要吃 250 千克的大米,(板书 250 万)光有吃的不行,还需要生答(水)呀。
师:唉,对,水是生命之源吗?师板书水。
这 500 万人每天大约需要多少水呢? 你如何得到这个数据?(没有告诉你一人一天要喝多少水?)你怎么办,通过什么方法收集?
师:请你来说一说(指生说)查资料、访问他人、做调查等。
师:说的非常好,有这么多收集数据的方法,你打算如何得到每人每天喝多少水的数据呢? 生答。
师:
2.5 升水大约是多少呢?
师:我们已经知道每人每天需要 2.5 升水,那么 500 万人每天大约需要( )升水。(你可以让计算器帮助你)我们看看谁已经知道了?(生计算) 生答。
师:真好,知道的这么快,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水龙头没有拧紧,水一滴滴的往下滴(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如果每分漏 30 滴, 10 分钟大约是 1 毫升,那么 1 小时会浪费多少毫升水,大约( )时浪费的水就够一个人一天维持生命的用水。一个月按 30 天计算,大约浪费( )升水或供一个人维持生命约( )天。
师:请大家自由讨论解决,(同桌、自己、小组)(师巡视、指导) 师:有的同学已经坐好了,看来是已经解决了,那好,谁来说说。生汇报。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同学们得到的数据,我们会得出一个什么结论?生答。
师:我国北方相对南方是缺水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用水。我国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南水北调,有的同学对南水北调不太了解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大屏幕)指生读。
师:太了不起了,可见我国的科技现在是多么的发达,所以说好好学习是可以让我们心想事成的,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不过话又说回来,在当今社会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该了解的实事,我们还是有必要去了解的。
师;
如果让你把这 470 千克大米运往灾区的话,你还应考虑哪些问题?谁来说一说。( 1、装多少箱 2、用多少辆车 3、需要多少仓库。)
师:唉,我发现咱们同学们不但有爱心,而且考虑问题也很周到,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好预算,非常出色的完成这项捐赠工作,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图表,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小组合作,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你的预算汇报给大家?生汇报
师:你们都非常出色的完成了捐赠工作,不过在运往灾区的过程中我们还在考虑到一个关键的问题“安全”不论在什么时候,大家都要注意安全,如你上学、放学的交通安全,不要吃三无食品,煤气、电、火等都要注意,一旦发生事故,那么后果就会不堪设想。
师: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 69 页。
师:这么大的一个数据是非常精确的吗?(生:不是估计的) 师:是用什么方法估计得到的,(小组讨论)
师:非常好,看来呀,同学们的方法还真的很多,不论你解决书本上的问题,还是生活中的问题,都要去开动脑筋,选择最好的方法去解决,收到最佳的效果。
师:数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它能够把要说明的事物表述的更准确。
师:通过这节课的交往,谈谈你的感受?(生谈)
师:说的都很不错,老师也来谈谈,通过这节课我们要在平时的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都要伸出援助之手。同学们真的都很有爱心。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关于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示
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埋头钻研题海。而忽视自身心的健康成长于人格品德修养的修炼。我们 的老师也在不断探求教学方式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培养解题技能。应对考试是可以在一段时 间通过强化训练来完成,但心理的成熟是不能催热的,学生需要体验;
需要感悟,能否利用知识传授 的平台来体验人生哲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指导学生将来的人生道路呢?学生对说教 式的政治思想工作已不屑一顾,而对于从自然学科知识中感悟的自然法则,规律是有兴趣的,自然学 科与社会学科是相通的,做学问与做人的道理也是一致的,我们亦可用于讲解自然学科中规律的同时 浸透人生道路,启迪学生智慧,开培人生。
二、理论依据
1.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位对社会有用之才。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知 识能力水平。更要具有为社会服务,为人类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的思想境界,要培养自己的技 能,要磨练自己顽强的意志,只有树立高远的志向,才能发挥自己的最大创造潜能。
2.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提倡人们在竞争发展自我的同时关心他人。社会使人如人关系 的总和,每个人都不能孤立于社会而存在,要知道没有别人给与你的帮助,没有大的发挥环境, 是不可能有你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只有共同向前发展。才能使整个社会向前迈进。培养智商的 同时,一定要注重情商的培养。
三、可行性分析
1.化学这门自然科学充满了辩论法,如元素周期表揭示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中 体现的对立-统一的规律;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内因与外因的相互关系,化学反应中的能 量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等这些内容对学生感悟辩证法,客观对待事物,把握人生 的方向是有积极指导作用的。
2.随着“工业化” “现代化”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而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离不 开化学知识。教师可利用此平台可对学生进行和谐发展必要性、重要性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 求真的欲望。
3.化学发展史,化学家带给人类的财富等等都能给学生更多的启示。
四、具体实施 时间 (1?4 周) 元素周期与物质结构 化学知识内容 元素周期表 结构的周期性与性质变化 元素周期律 同族元素性质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化学键 相关德育渗透内容 量变到质变规律 内因是变化的规律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有周期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作用是相互的,打破原有的平衡 就会建立新的平衡
5?8 周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 能量守恒 电能与化学能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化学反应限度 11?16 周 有机化合物
守恒的法则 事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目标就是温度,别定目标使自己成为“ 活化分子”早点达成目标要有创新精神 才能打破原有的平衡体学。
甲烷,乙烯,乙炔的结构 石油与煤
乙酸,乙醇,乙炔的用途 营养物质
抓住事物最本质的东西就能把握事物的 发展方向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决于人们的知识水 平于现代化技术水平,不浪费资源,是 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标志。
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才会有价值,只有 将知识转化为人们服务生产力,才会创 造财富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设计的物质的范 围很大,提高生活得质量需要化学常识 作基础
17?18 周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五、效果预测
1.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注重的学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产生价值 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
六、成果展示
1.学生论文《化学与人类》等
2.教案?教案中的德育渗透内容
3.结题课
4.德育论文《关于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几点思考》
课题研究人:王小平 2009 年 2 月 19 日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感于杜郎口中学体验式课堂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主动参入学习的研究、问题的探讨全过程,教师如何根据新大纲策划课堂教学, 提供学生亲身体验的学习平台呢?杜郎口中学 “体验式’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 主人,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理论修养,更新观念,让新的理念真正起到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一:加强理论修养,更新观念,让新的理念真正起到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的指导作用
杜郎口中学不大,可新的观念已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办公楼的标语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 , 两栋教学楼的标语是《自主?自信》《探索?创新》、,校门口的宣专栏目的内容是《课堂教学十大转轨 》、《课堂教学十大关系》《成功课堂十大要素》《自主教学十大能力》《备堂十大要素》《十大素质》等等、、这些抬头便是指导性标语,醒目的新理念的内容边沟见了乡村中学校园文化,最终内化为老师的教学思想 内涵,休正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方针,让教师通过这些耳熟能译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同时也让 学生通过这些教育方针积蓄力量,走向成功的彼岸! 教师、教学一体化,每位教师都按“体验式”模式课型上课,各门学科虽教学内容不同,但方式大致 相同,因而老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每位老师都随时将教学的感悟提供给大家分享,因而通过 教学实践对理论的认识更深,更透彻,最终形成立体网络,构建了体现新理念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完 整体系。为持续发展提供更可靠的理论基础。
第二,只有课前下苦工, 第二,只有课前下苦工,课堂合作才能见成效。
合作才能见成效。
如果仅利用课堂 40 分钟来完善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形成个性化风格,来应对信息时代对人才 的需求,那是难以办到的。必须指导学生课外如何下功夫。杜郎口中学“体验式”是课堂内外有机相结合 新教学模式,它借用了课谈教学平台,围绕课堂的教学目标,将目标问题化,将问题分别交给各学习小组, 让小组成员在课前研究、探讨。最终带着思考后的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上各组呈现组员们感悟理解的知 识,并提出本组成员在运用中遇到新的问题。通过学习其他小组的经验解决自己的问题,让自己通过课堂 教学使知识更系统化。运用更灵活,变通后内化能力从而得到提升。当然,让学生能演好角色,当好演员, 老师的策划更富有挑战性,每组课前探讨什么内容?如何呈现?将知识在哪些方便拓展、延伸?怎样挖掘 学生的最大潜能?怎样及时捕捉学生的灵感,智慧的火花?怎样让学生的经验成果化?怎样让学生以少的 题量迅速达到“质”的飞跃?。。教师思考的范围,备课的内容更广、更深。不备学生,不去利用,挖掘 。
学生资源,是不可能实现兵带兵,兵强兵;
让教学焕发青春的活力与魅力的!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杜郎口中学的教室里,走廊,楼梯间到处可见师生展示的各种形式的成果, 有图示,表格,画,论文等等。及时总结提升,体现自我的价值。学会抬头看到的不是昂扬斗志,振奋精 神的警示语, 就是想要解答的凝难问题方法、和重要的经验规律规律, 这种学习气氛无法让学生松懈下来, 去忙一些无聊的事,而是去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能,为自己的成长,为他人的进步去 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停止就是退步,一个小规模的乡城中学充满的生机与活力。
杜朗口中学的以全新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课堂?课堂不仅是老师传道,解惑之地,更应是学生展 示自我,走向自我的舞台,并为学生的课后活动指明方向,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探讨新的解决 方案,超越自我,不断创新,树立自信。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只有坚持才能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才能转换成内在的素养。
第三,只有坚持才能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才能转换成内在的素养。
素质教育也可说是养成教育。
“体验式”教学模式注重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并且多年来 始终如一,终见成效。老师要让学生当好演员,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要组合成一支优秀的团队,让 学生在这支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从团队中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使团队充满了活力 ,这样才能持久 就不会乏味,当教育教学成为了一门创新的艺术,年轻人的心活跃起来,就像春天充满蓬勃的生机。
因受教育的平台,使孩子们养成了渴望发展自我,乐于团队合作,懂得为人办事的方法,分辨是非善 恶。懂得知识、能力是自我发展的基石,这样的孩子习惯会坏吗?久而久之内化为自我素养,走向社会的 大舞台。服务于社会时,他们会知道自己的路该怎样走,精彩的人生该怎样实现,当这样一批批年轻人充 满活力的队伍,注入社会建设中来,时代才能进步、发展。杜郎口中学通过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不 仅让杜郎口中学起死回生,也成为全国各地教育同仁的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这些乡村城镇教师也在教 育战线上更好的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始终如一便是结果,杜郎口中学“体验式”教学为学生学会做学习生活的主人,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 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窗口。
关于高一化学作业批阅方式改进的研究
问题的提出 一. 问题的提出:
化学作业因化学知识点多,因而选择题、填空题多,大题少,化学老师任教班级多,因而老 师批阅作业需花大量时间。老师批阅作业主要是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进 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二是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发现学生所学的知识中还存 在的问题,为备好后面的课提供了新的素材,老师能否从批阅作业花费大量的时间中解脱出来, 多一些时间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要尝试一种好的批改方式,让老师在短时 间内,就能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达到批阅作业的目的
提出假设:
二. 提出假设:
我们想采取这种方式??学生完成作业后由老师(或课代表)公布答案,学生对照答案用红 笔更改错误答案,学生对完答案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更正即可,若仍不能理解的问题,就在题号上 画上问号,老师批阅作业时,着重看有问号的错题,分析学生做错的原因,采取个别解答,或班 级整体讲义的方式,以达到学生完成作业的最佳效果。
理论依据:
三. 理论依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学生通过对照答案,反 思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积极地心态来解决。充分利用了学生资源,发挥了学生的潜在能 力。
其次,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从高一就开始培养学生做完作业寻找问题的良好习惯, 有利于高三的教学。
具体安排:
四. 具体安排:
第一步:跟学生讲清完成了作业的目的,意义及老师批改方式,对未按老师要求做的学生 在平时成绩考察中扣分,课代表要统计每天作业完成情况。
第二步:实施 时间 1-4 周 4-9 周 11-16 周 17-19 周 作业内容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有关学法大视野上的配套习题, 本章复习题,月考试卷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有关的学法大视野上的配套习题, 本 章的复习题,期中复习题试卷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有关的学法大视野上的配套习题, 本章复 习测试题,月考试卷题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有关学法大视野上的配套习 题,本章测试题,期末复习题试卷 答案负责人 黄铁明 吴政霞 王小平 王小平
说明
1.负责人:提前做好答案,并将答案复印好给各班的课代表。
3.作业完成与批阅流程 学生做完作业→学生对答案更正→老师查阅完成情况及打问号的错题→分析问题解答 五。效果预测 我们认为通过上述作业批阅方式的该表可以达到以下的效果
1.作业中的接错情况会改善
2.缺交作业情况会改善(因为有参考答案)
3.课堂实效会提高,成绩有所上升(课堂上可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来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学生用
老师在解答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而专心听课)
4.问问题气氛更浓,学习习惯会更好。 六:成果展示 我们将就以下几个方向的情况进行总结,反思,进一步提高作业批阅的效果
1.老师的参考答案汇总
2.学生的作业批改效果及教学成绩(以本部学生成绩作参考对比)
3.学生对作业批改的意见
关于高一化学作业批阅方式改进的研究小结 关于高一化学作业批阅方式改进的研究小结
当今世界,化学已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化学研究也已深入到众 多领域。中课堂教学得到较大幅度改革的今天,作业教学的改革却相对滞后。作业教学不能与课堂教学改 革同步进行,成为薄弱环节,影响了整个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本学期我们实行“零作业批改” ,即教师 把作业批阅权归还给学生而把自己用于批阅作业的时间转移到研究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加强个别指导。
零作业批改”的提出背景:
一:
“零作业批改”的提出背景:
目前,作业批改中多存在以下问题:
1)反馈时间过长。由于当前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偏重,如果对化学作业施行全批全改,造成每次作业批 改的周期过长,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正确的得不到强化,错误的得不到及时改正,实际 上已经失去了批改作业的信息价值,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
2)反馈信息量过小。由于教师教学负担过重,所谓全批全改,也只是“蜻蜓点水”一般,简单划上对、错号,不能做到全面分析,不能给每个学生的作业认真评论或改正。等作业发下,学生看到的只是对错号, 却不明白错因,如此反馈,信息量过小,作业利用价值不大。
3)校正措施不力。因为反馈时间过长,作业返回学生手中时,知识已学过几天,加上课业负担较重, 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回头复习旧课以及校正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就开始做新作业,形成了问题遗留,违背了 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鉴于上述问题,我们实行“零作业批改方式” ,批改方法:
学生做完作业 → 学生对答案更正(课代表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 与同学交流问题 → 课代表手机典型问题 → 老师利用课前几分钟解答难点问题
零作业批改” 二、“零作业批改”的实施环节
在实施零作业批改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自己和学生及时获得关于作业情况的反馈信息。因之他们有 必要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认识与习惯,掌握较完整的策略,以便学生合理使用得之不易的作业批阅权。
对学生进行简单培训
(一)对学生进行简单培训 首先,我们引导学生懂得自批作业是自己必须具备的素养,它将伴己一生。因为终身学习需要学习者 懂得判断自己学习的内容、过程与结果的合理性。其次,我们帮助学生端正批改作业的态度,要对自己和 合作伙伴负责,力戒马虎了事。其三,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教师提供的参考答案,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创造性 答案(包括“一题多解” )应与作业者本人或教师商量。最后,组织一定数量的尝试性批阅,从中发现易 出现的问题,和有关的规律性。
发挥“课代表小老师”
(二)发挥“课代表小老师”的作用 我们充分发挥了课代表在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桥梁作用,课代表和同学一起互相学习,最容易了接到学 生中的问题,让他抓紧时间先完成作业,先发现作业中的问题,限于化学基础较好的学生交流,在给出同 学答案的同时可回答学生中家较简单的问题,留给较复杂的问题让老师在课堂解答,这样既让课代表得到 了锻炼,老师也可迅速知道学生存在的问题,反馈及时。
学生各自标记“作业问题”
(三)学生各自标记“作业问题” 经过互批的作业本当即返回本人, 学生在作业本上对做错的题进行标记 (标记在作业本两侧的空白处, 要整齐规范,一目了然)即做问题记录。问题记录从此成为学生制定新的学习计划的依据和折射学生进步 的“指标” (问题越少进步越大) ,因而要保留到毕业前的总复习。
(四)教师课后复查学生作业并做相应的问题记录 由于教师精力有限,教师只对约学生批阅的作业进行复查,具体地说,翻阅作业本,看学生更正情况, 对那些不符合要求作业的学生及时指出他们的问题所在。一般在 20 分钟左右完成。
三、“零作业批改”实施效应
(一)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学会学习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但至关重要的是增强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判断是非、发现并解决问 题的能力。否则,自学难以落实,学会学习沦为空话。而实行中学教师零作业批改,学生有了作业批阅权 也就有了新的责任。在参照教师提供的参考答案互批或自批作业(只批不改)时,他们不得不努力发现问 题、判断是非。长此以往,他们的相应能力得以增强。同时,由于零作业批改是一套完整的策略,要求学 生严格跟踪并解决作业问题,使得学生不仅能较好地完成学业,而且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因为任何社 会生活说到底都是在形成常规的基础上发现与解决问题,科学研究如此,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概莫能 外。比较起来, “全批全改”明显不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这主要因为经过教师仔细批改的作业,给学生提 供了无需思考的现成解题过程与答案,容易使部分学生养成简单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毛病。更深层思 考,教师改正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实际上是越俎代庖,减少了学生通过自己纠正错误而得以发展的机会。
从学生心得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零作业批改”发挥了他们自主能动性。
(二)促进教师“质性”敬业 教师的敬业精神可从“量性”与“质性”两方面审视。前者主要以牺牲休息、起早贪黑、任劳任怨等 为标志。后者以勤于思索、探究奥秘、坚持巧干等为特征。对于当代的教师来说,前者诚可贵,后者价更 高。因为前者缺少人文与科学的关怀,教师不仅不给自己安排必要的放松或休息时间,忽略自己的身心健 康,而且很容易要求学生同样不惜血本的苦干。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教师想走质性敬业的道路,但也 会因精力不济等作罢。而零作业批改的实施,为他们腾出质性敬业的空间,使他们有可能把大量时间用在 “研究”学生的学习问题上,通过潜心探索,发现解决学生问题的更巧妙的方法,变苦干为巧干。对于教 师来说,这种敬业重心由量性向质性的转移,不仅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必不可少 的策略。反思自己教学机会增多了,便于开展让“教学如何成为一门正真的艺术”课题研究。
(三) :工作负担减轻 教学质量更高 从负担方面看,启用零作业批改使教师批阅作业的时间至少减少了五分之四。同时零作业批改要求学 生 “最小作业量” 即学生只做课程标准规定的一套作业 (学有余力者, 可申请更多的作业或其它学习内容) , 以免作业过于繁杂教师难以研究学生的作业的问题, 这客观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由于学习负担减轻、互批作业成为研究性活动、学生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解决关键性作业题上,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 质量也随之提高。
在正常情况下,跟踪对象的学习成绩(特别是自觉性强的学生)在三个月左右就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道理很简单,由于他已不依奈于老师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跟他人交流机会增多,记忆比较 深刻,如本部想比,平均成绩在提升
(四) :师生关系改善 学生尊师好学 当教师把较多时间用于跟踪学生的作业问题,加强个别指导时,师生交往频率大大提高。交往产生理解、理解孕育感情。不少教师逐渐克服了往昔对弱生(通称后进生)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的毛病。教师的变化使 不少弱生真切体悟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激之情油然而生。那些以前因怨师而厌学的学生学习兴趣逐渐浓 厚起来,对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不再打折扣甚至主动申请学习任务。情感培养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十分有 益。
(五) :弱生上进 优生更优 在实施零作业批改后,教师把大量时间用于弱生的指导,使得弱生普遍发展较快。零作业批改在关注 弱生的同时,也给优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他们要在自批作业后的讨论中帮助弱生,发挥“小 先生”作用。这有利于优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增强帮助他人的能力,以至于发展得更加优秀。尖 子生层面在增加。
四、实施“零作业批改”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零作业批改” ,对自主性差的学生不利,他们不思考,直接抄答案。
“零作业批改”对基础差的班不 适或。他们还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引领。我们准备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第一:坚持“感情先行” ,把关爱学生放在全部教学过程的重要位置上,用感情驱动并调节教学中的认
知活动,提高自批作业的认识。
第二:普通班自批作业在课内进行,在教师的现场指导下,添批阅作业的效果。
第三:根据层次布置作业,布置学生感兴趣的作业,加强交流与面批,只有思考了教师批改的内容, 并悟出了一些道理时,教师批改作业才有一定的教育效果 总之“零作业批改”有效的发挥出作业做题时间短、反馈校正快、学生掌握及时的特点。起到作业教学 应有的作用,还可以使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负担中解脱出来,从事更有效的教学研究工作。值得推广!
软笔书法教学德育渗透
孙颖娜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要面对全体,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发展,书法教学作为培养特长一面来讲,要让学生了解书法的重要性,晓知并学习古代名人学有所成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艺术之感情和奋发向上的信心,从小养成喜好、爱好艺术的良好习惯,并且既学本领,又学做人。
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图人人都能当小书法家,但求个个参与,书写水平都有所提高。其中还必得注重发现和培养人才,要注意选拔出类拔萃之优生作为培养对象,给他们机会,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书写技能,真正使他们的特长得到发挥,为他们的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我们德育的目标是:
(一)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特长,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得到发展。
(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具有观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借鉴、引用、学习。
(三)能使整体进步,部分学生有为,并终身受益。
(四)教必有成,学必有果,培养学生自信,展示自己、发挥才能、发表作品。最终达到学生自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之目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其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也应得到更高的重视。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育人育心,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的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每位教师的责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同样也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责任。心理专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基本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数学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基本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应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跟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突出数学教学的教育性,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有了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才有一定的方向。因此,我们在教学数学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说明数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如教学>一节时,可举一些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数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1 同时,教师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学生,学生就可能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
相反,教师对学生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关怀、鼓励和期望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愉快和振奋,对他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当他的学习目的尚不明确的时候,为关爱自己的教师而往往会成为他们的一种学习动力。在数学课堂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要求,从而对他们的也许不是很完美的回答给予真诚的肯定,对于那些被别人视为“差生”的学生身上的任何缺点,我们都能一分为二,从中找出一些“闪光点”而加以肯定,使学生从心理上将老师视为朋友,能够心悦诚服地听从老师的劝勉,同时也从教师的劝勉中找回自信心,这样的课堂就必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例如,在上完了圆锥体积时,我让班上的一位差生说一说已知圆锥的体积和高,如何求圆锥的底面积,在我的适当启发下,这位学生说出了计算的过程,虽然说的还不够完美,但是我却抓住机会当堂表扬了他,“看,这位这位同学回答的也很棒!大家给他一些掌声鼓励一下”,听到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显得非常快乐。从那以后,不光是他,就连其他几位后进生,以前在课堂上从没主动回答过问题的也经常争相勇敢的举起自信的小手,要求发言。
在教学活动中,还应注意“精讲多练”。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自觉检查和看书复习 2 的习惯。在此,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表率作用,既要言传,又要身教,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
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方面。在此同时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数学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人文性相对要少一些。然而,我们仍能从中发现许多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数与代数一类的课,我们主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计算、估算能力;
综合实践应用较多的课,我们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索,体验一下自己发现结论的喜悦与自豪感;
图形认识一类的课,我们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能力;
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课,我们可以增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例如“可能性”这一内容,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渗透公平性,平等互利等思想,培养学生平和的心态;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我适当加上一些与课文有关系的社会问题及有关知识等,以此培养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举一个例子:在学生学习有理数概念时,涉及到学习正负数的知识。这时,我以利用体温计等身边的一些东西举例说明正数与负数。最好的是向学生们讲一些有关中国重要的地理知识。比如说,“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被称为‘地球之巅’由于山顶经年积雪,气温很低。人们把它同南北两极并列,称它为地球上的‘第三极’。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就是一个正数。这样,学
3 生不仅灵活掌握正、负数据的概念,还学会了一个重要的地理知识,同时,还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不学好数学是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
再如四年级上册“亿以内数的认识”中的读数教学。教材给了**广场、北京故宫、万里长城三幅图,在此可以将三幅图内容拓展。如**广场,我是这样给学生拓展的:“**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广场记载了北京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例如上《圆的周长》这一课 ,教师充分考虑了教材中有关祖冲之的这一知识,查阅资料,并将做成课件。当上到圆的周长计算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时,教师揭示了圆周率的概念,同时利用课件,告诉学生关于祖冲之的一些知识。学生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发现居然和伟大的数学家的发现一致,有一种“我其实也能成为数学家”的喜悦感;
另一方面,祖冲之的发现比国外的数学家的发现要早 1000多年,作为一个中国人,自豪感油然而生,纷纷发表议论,体验作为中国人的优越感。
在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
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
4 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
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三、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比如我在讲授“位置”一课时,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另外,在学习折线统计图时,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
有时高潮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与心理健康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与心理健康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本身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教育因素,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学习,爱科学,坚持真理并为之奋斗的优秀品质,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如从数学概念上看:直与曲,已知和未知,精确与近似,循环与不循环,公约与互质,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均揭示了矛盾存在的普遍性;
从数学运算上看:加与减,乘与除的关系,积与商的变化等内容,隐含着客观事物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等等。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善于捕捉小学数学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德育渗透与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总之,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当中,这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使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溶于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
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只有持之 6 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教学之中,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大潘中心小学
卞洪刚
2012年12月3日
笔记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其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也应得到更高的重视。心理专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有了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才有一定的方向。因此,我们在教学数学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说明数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
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方面。在此同时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与心理健康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与心理健康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
总之,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当中,这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使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溶于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各位领导,各位教育同仁,大家中午好!
本次,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小学语文的授课常因学情不断变化而变化,教学侧重点也是因学习效果反馈不同而不断改变,那么德育教育的渗透,要想穿插于这复杂多变的学情中,实非易事,但也并非无从下手,下面,结合本人从事语文教学五年来的薄见,选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这一缩影,与大家沟通一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多多指正: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通常将德育渗透意图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与品德教材相比,品德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几乎是直述给学生的,单从课文标题上看,就十分明显。比如《做人要正直》、《热爱祖国》等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非常地熟悉,并且能根据课文中所渗透出来的德育内容,巧妙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
二、作业训练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靠课堂上的40分钟是不够的。在语文学习中,同学们必定要接触一些作业、练习,其实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选择课后作业、阅读材料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练有所用。
三、教学日常性活动中的德育渗透。“教师即课程”。这不仅包含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更包含了教师对学生身心健康品德的形成和良好思想的塑造的重要影响。将教师的健康人格作为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资源,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是最直接的课程资源。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我们祖国的未来,带领他们走向道德光辉的顶点。
总之,教师要高度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多方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抵制腐朽文化侵蚀的能力。
物理教学德育渗透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作为教师应该育人于课堂之中。物理德育即物理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思想品德形象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思想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活动。
物理教育与德育始终联系在一起,“授业”和“传道”不能脱离。物理教学中如果不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不注重德育,就等于是没有灵魂的教学。德育是教书育人客观规律的反应和要求,是物理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德育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物理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能量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物质的组成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物理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二、全面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物理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上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三、搞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引导研究性学习,引导合作性学习,引导探究学习等。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定义、定理或规律,例如“光”教师口头传授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不断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共享一种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
四、发挥教材中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所重点讲授内容的德育素材,进行教学的德育教育,还要发挥教材中一些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如教材中的有关史料、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物理学家介绍、背景材料等,还有介绍物理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如建筑、计算机科学、遥感、CT技术、天气预报等)的材料。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并加以点拨,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体会物理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有关理论的丰富文化内涵,理解我国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等。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物理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物理活动课和物理主题活动,来达到对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德育教育。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顺利升空。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航天员,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在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一定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不要搞喧宾夺主,要充分体现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在物理教学中,只要摆正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就能在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把德育贯穿于物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作为教师应该育人于课堂之中。物理德育即物理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思想品德形象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思想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活动。
物理教育与德育始终联系在一起,“授业”和“传道”不能脱离。物理教学中如果不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不注重德育,就等于是没有灵魂的教学。德育是教书育人客观规律的反应和要求,是物理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德育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物理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能量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物理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二、全面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物理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上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三、搞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引导研究性学习,引导合作性学习,引导探究学习等。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定义、定理或规律,例如“光”教师口头传授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不断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共享一种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
四、发挥教材中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所重点讲授内容的德育素材,进行教学的德育教育,还要发挥教材中一些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如教材中的有关史料、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物理学家介绍、背景材料等,还有介绍物理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如建筑、计算机科学、遥感、CT技术、天气预报等)的材料。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并加以点拨,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体会物理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有关理论的丰富文化内涵,理解我国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等。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物理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物理活动课和物理主题活动,来达到对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德育教育。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顺利升空。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航天员,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在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一定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不要搞喧宾夺主,要充分体现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在物理教学中,只要摆正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就能在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把德育贯穿于物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作为教师应该育人于课堂之中。物理德育即物理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思想品德形象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思想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活动。
物理教育与德育始终联系在一起,“授业”和“传道”不能脱离。物理教学中如果不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不注重德育,就等于是没有灵魂的教学。德育是教书育人客观规律的反应和要求,是物理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德育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物理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能量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物质的组成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物理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二、全面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物理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上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三、搞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引导研究性学习,引导合作性学习,引导探究学习等。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定义、定理或规律,例如“光”教师口头传授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不断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共享一种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
四、发挥教材中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所重点讲授内容的德育素材,进行教学的德育教育,还要发挥教材中一些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如教材中的有关史料、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物理学家介绍、背景材料等,还有介绍物理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如建筑、计算机科学、遥感、CT技术、天气预报等)的材料。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并加以点拨,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体会物理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有关理论的丰富文化内涵,理解我国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等。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物理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物理活动课和物理主题活动,来达到对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德育教育。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顺利升空。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航天员,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在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一定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不要搞喧宾夺主,要充分体现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在物理教学中,只要摆正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就能在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把德育贯穿于物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旦增卓玛
2011年11月30日
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教学----
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题:公顷的认识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本《认识公顷》 时间:2014-12-10 地点:矾山镇刘墩小学五(2)班 授课人:石桥小学
刘艳 教材分析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介绍北京圆明园、南京明孝陵、杭州西湖、和台湾日月潭的占地面积,引出“公顷”这一土地面积单位。让他们自然地产生“1公顷有多大”的疑问,为进一步的探索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多途径、设计多样活动,引领学生认识一公顷的含义,感受一公顷的实际大小,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最后通过练一练加以巩固,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在著名景点的观察认识上,加深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初步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想像、发现、交流等,参与数学实践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公顷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数感。
3.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结合家乡特色、著名景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公顷,感知1公顷的大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感知1公顷的大小、并能进行公顷和平方米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引入新知
1、播放歌曲《庐州月》
师:同学们,正如歌声所唱,我们的家乡合肥秀美绿意如海、董铺水库夕阳如火、翡翠湖人与自然统一和谐、巢湖风光旖旎,请看(课件出示风景图片,图片附它们的介绍)
(巢湖,面积约76950公顷,烟波浩渺,犹如镶嵌在江淮大地上的“一面宝镜”;
蜀山山水相连,人文、自然景观汇聚一体,面积约550公顷„„)
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面积单位公顷。
教师板书课题:认识公顷
2、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许多名胜古迹,你们想去看吗? (课件逐一出示课本几个景点的照片。并播放解说词)。
(1)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占地面积大约350公顷。
(2)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积大约是170公顷。
(3)杭州西湖的面积大约是566公顷。
(4)美丽的台湾日月潭面积大约是827公顷。
3、师:听了刚才的介绍后,你知道公顷是用来计量什么的单位吗? 学生回答,师小结:测量或计量土地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1公顷的含义
师: 同学们你们用手势来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学生积极参与)。那100米有多长? 学生举例说明。
师:请大家估一估我们教室地板砖的面积是多少?教室的面积又是多少?(学生用多样的方法估计)
师:同学们你们想像一下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大概有多大呢?课件展示:正方形,边长100米。
师:像这样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就是1公顷.师向学生介绍公顷用字母表示的缘由。
师: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先独立算算再与同桌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100×100=1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2、初步感受1公顷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那1公顷有多大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然后描述给大家听一听。
师:在你想象中1公顷相当于我们身边哪些建筑物面积那么大?请大家大胆猜测一下,并与同桌交流。
师:为了帮助大家想象,请同学们计算这两组数据。(课件出示) (1)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出示课前本班28名学生手拉手围成的正方形图片)
学生解答汇报:1公顷相当于(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
并想象1公顷的实际大小。
(2)量得我们教室的长约10米,宽约8米,算一算,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估一估,大约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面积是1公顷?(出示教室的图片)
学生汇报:1公顷相当于(125)个教室面积。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探究平方米和公顷的换算 (课件出示):
(1)**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占地面积大约是400000平方米,合( )公顷。
师生共同探讨后指名回答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宫殿,占地面积约72公顷,合( )平方米。
四人小组讨论,组织交流。
2、教学“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
四、走进生活,感悟知识
我们的家乡合肥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水源丰富的董铺水库集水面积约21公顷,合(
)平方米。(2)景色秀丽的滨湖湿地森林公园占地约6830000平方米,合(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教师指名板演。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积极回顾小结。
板书设计
认识公顷
1公顷 = 10000平方米
)公顷。
《认识公顷》教学心得
《认识公顷》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 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家乡美丽的景点导入,这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可以让他们发现到家乡的美,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在新课的教学中,介绍我国著名的景点,这些又是学生比较向往和熟悉的地方,让他们更进一步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了他们数学的学习兴趣。
在感受1公顷的大小时,用身边的建筑物比较更形象生动,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征。此外,我深刻体会到,课堂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主阵地。课堂不能是教师一人的“独奏”或“单口相声”。教学不只是向学生展示前人认识的成果,而应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在共识共享的基本形式下,让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对话和交流,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实践性的本质。在教学中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力量。再者,通过探究交流,找到新知及应用新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身边的事物来感受数学,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教会学生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培养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从思想意识上加强学生自身素质、修养魅力的塑造。
刘艳 2014年12月10日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活动的大量时间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把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那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德育与英语课堂教学的互相渗透是休戚相关、无处不在的。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把德育渗透贯穿到英语教学始终,因为初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会有满意的效果。笔者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美的典型具有榜样的力量和诱导的力量。艺术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通过英语教师自身得体的仪态、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与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心灵与情操的涵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内容自然渗透其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因为初中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英语教师必须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责,为人师表,注重自身仪态,不可以过于前卫的穿着打扮误导学生的审美观。通过自身字迹优美、重难点突出的板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教学语言,富创造性、灵活性的教法感知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造成“此时无声有胜有声”的效果,使其形成严谨的学习习惯。感染人、启迪人和教育人的作用,通过语言美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增加交往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的日常用语趋向规范和得体。
首先,教师要具有敬业精神,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要用自己的爱来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引伸到对生活的爱。其实,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性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爱护与鼓励,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
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
。英语教师应学会研究学生的性格牲,关心学生的思想情况,及时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做到与学生双向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教育学生见面主动问好:Good morning /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临睡前对父母说Good night。平常同学之间说话要多用Please。再者,初学英语读不准是正常的,告诉学生不要彼此嘲笑,要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在教学中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愿意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在教“My Family”时可进行尊敬父母的教育,教“Our School”时可进行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关心同学的教育。在对话的教学中有很多助人为乐,交还拾物等内容,都是教学生做人的良机。在具体教学时,时时处处都有德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有心人,见缝插针、点滴渗透,使思想教育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学说:Excuse me.I′m sorry.Thanks a lot.May I do…? What can I do for you? Could I have…? It dosen′t maller.Glad to help.等交际用语(即礼貌用语),不但激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自觉摒弃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语言,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个人交往的水平和能力。中学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而英语属于语言学科,模仿性会比其他学科强一些,英语口形、口音乃至单词、句子甚至是动作,学生都在模仿,逐渐地连老师的品格、人格也会受到模仿。作为育人在先的工作者,我们更要以自己良好的言行举止去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所以由表及里,为学生作表率,树立仿效榜样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优雅文明的言谈举止;
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
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
以及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才能激起学生的“信”以及对老师的“爱”。
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使学生的德的认识和情感在教师的“润物细无声”中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
不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自觉摒弃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语言,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个人交往的水平和能力。通过语言美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增加交往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的日常用语趋向规范和得体。
教师的教态要自然、适度、得体。教师的表情应让学生感到既真诚、谦虚又严肃亲切。教师亲切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等教态,一经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苏联教育学家阿莫纳什唯利说的好:如果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知识的大门都将在他面前敞开,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师生间的情感交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启迪学生智慧和开发学生潜能。二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谨慎、简洁、逻辑性强、坚定自信、快慢得当。通过声情并貌的语言表现教材,引导学生去体验情景、感知形象,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课思路愉快的跌宕起伏,从而促进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的吸收和掌握。三是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能升华为学生高涨的学习激情。教师要通过晓之以理端正学生和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通过动之以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的求知欲望;
通过导之以学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促使他们学会抓住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获得学以致用的能力;
通过助之以成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决心和恒心,战胜学习上的困难和挫折,走向成功之路。
老师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性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爱护与鼓励,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我们作为教语言的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
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别人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教师通过诱导,反对呆板的说教和僵硬的灌输式教育;
用小组道德讨论模式,启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作出判断,寻找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意识,协调与他人的分歧。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正确并合理使用奖励和惩罚,在教师期望的良好行为出现后,就要立即给予奖励,不要耽搁太长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德育教育的目的才会充分得到实现。
二、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契机,用及时有效的教育点化学生 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自然地与知识溶于一体,要善于在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捕捉德育因素,做到点到为止,切忌牵强附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思想教育的某些契机,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会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上学期有一个学生在下楼梯时不小心腿部受伤,我就借此机会教育学生。“You should be more careful next time.” “Don‟t push when you go upstairs or downstairs.”这名学生学习很努力,伤势稍有好转就回到学校,我又抓住契机,“What can we do to help him?” 通过结合Teachers‟ Day、″Women‟s Day、Mother‟s Day、The Old Men‟‟s Day″等节日系列活动,布置学生用英语向父母及祖父母(外祖父母)祝福,并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学以致用,又学会关心身边的人。
三、开展合作学习,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美的熏陶,
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让学生明白有团队精神才是获胜的关键,个人英雄主义将导致失败的道理。礼貌用语
在合作完成过程中,可以贯穿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合作主要以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支持配合。英语除了语音语调优美,还有各种场合的礼貌用语、都具有情感的感染作用、启迪人和教育人的作用,以及人际关系的指导作用。
通过合作互动,不仅发展学生的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德的认识和情感在教师的“润物细无声”中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在My dream school 这个环节中,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共同合作完成表格,真正体验到团队精神是获胜的关键。利用教学活动
四、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升华 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英语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具有时代性、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英语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其中不少对话、日常用语、阅读文章都具有丰富的德育修养知识,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也就渗透了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因此,教师困在组织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务。另外,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教材中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以防止德育空泛化。为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细心深入发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找到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英语知识的传授中。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
使他们明确学习外语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得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
英语课堂教学渗透德育,不但要求教师重视课文,切不可脱离课文,漫无边际地高谈阔论,而且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遵循英语教学原则,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自觉地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协调起来。为了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细心深入发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找到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英语知识的传授中。
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以及提倡收集废电池,提倡不用塑料袋、塑料餐具,热衷于绿色食品以及北京等地区近几年沙尘暴不断等相关报道。让学生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发动学生开展爱我地球,做个地球的小卫士的活动。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关心时事,还使学生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养成讲卫生、讲道德的良好习惯。例如,在讲授SB I Unit 10 sports 这一单元时,教师可结合我国申奥成功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政治地位的提升,综合国力的增强,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初一下册M2 Spring Festival的教学,
初二上册M4 Education (hope project) 赫尔巴特指出:“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
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新课标指出: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本身的教育性因素,注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这堂课中,教师注重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隐含的德育因素,及时找准切入点,呈现希望工程的一些相关图片,并同时给出问题:Will you help them? What will you do to help them?既是对本课重点句型“will+动词原形”的巩固,又是在对学生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们在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所提供的一切便利,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日益严重。看到这些生活在贫困线上的衣裳褴褛的边远山区的孩子们,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充满着向往,充满着期待„学生的心灵震撼了,他们纷纷踊跃举手发言。教师恰当把握时机,教育孩子学会关爱他人,奉献爱心,激发孩子的爱心与社会责任心,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打开孩子心灵的大门。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新句型的英语表达方法,既锻炼了自学和思考的能力,又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
M8 Around town
M9 Animals in danger人类环境所受到的污染,如水污染、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乱捕乱杀野生动物,导致一些动物濒临灭绝边缘。
初二下册M2 Friendship
把好朋友的品质呈现了出来,随后组织学生讨论他们心目中的好朋友应该是怎样的?都具有哪些品质?最后,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使他们自己成为其他人心目中的好朋友?M4 New technology M9 Heroes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献身科学事业,热爱和平,以及他们从事科学事业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毅力和献身精神,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愿望。
教学初三上册M3 Sporting life这一模块时,教师可结合我国申奥成功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政治地位的提升,综合国力的增强,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M4 Great inventions
What can we learn from..?启发学生向科学家、发明家学习,学习他们爱观察、爱思考、爱提问、爱实验、爱发明,为人类谋福利的高尚思想行为。
M5 Save our world
M11 Population 结合我国…通过介绍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状况外,说明控制人口的迅速增长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实行计划生育Family planning政策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
初三下册 M2 Education
生态失衡,污染严重,我问为使城市阳光明媚、天空蔚蓝、河水清澈我们应做点什么?学生们说:节约用水,节约用电;
不乱丢废电池;
爱护
0
鸟类、树木等。鼓励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好我们美丽的家园而努力。并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美化校园”的活动中,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美化净化校园环境。
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使德育落到实处,使德育溶于教材,教师除了有极大的热情,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较强的德育能力,还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中,既要强调语言知识的讲授,又要注意德育的有机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好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素质。
总之,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作到的。渗透只是手段,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目的。
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的人物美,用感人的艺术形象、崇高的思想感情净化心灵,纯正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高深的道德情操。
把德育自然地融进英语教学当中,达到寓“德”于“教”的目的,使学生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生活,学会保健和审美,达到“五育并举,德育为首”。
一、在词汇教学中渗透德育 二、在情景教学中渗透德育 三、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四、在合作学习中渗透德育
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既能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指导学生更好的探求新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崇高理想,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作风,顽强意志等道德品质修养。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的有机结合呢?对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以及所观所感,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利用教学内容中的德育材料,直接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与英语课堂教学的互相渗透是休戚相关、无处不在的。有德育功用的英语课文比比皆是,不胜枚举。《“A Farming Pioneer”———JiaSixie》一文中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各种情况和农业技术,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增长劳动意识,珍惜劳动成果,为生长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世界闻名的农业大国而感到自豪和骄傲。《My Teacher》一文让学生学习本文主人翁身残志不残,自强、自立和她的认真理解,培养学生助残为乐的思想品德,帮助残疾人树立自强、自立、平等参与的精神。《At the Tailor’s Shop》让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所具有的以貌取人的虚伪性和金钱至上的丑恶性,教育学生要做金钱的主人,不要做金钱的奴隶。《Albert Einstein》和《Madame Curie》
二、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行德育渗透。
三、深入钻研教材,挖掘隐含的德育因素,寓德于教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德育渗透
英语教学如果一味地采用老师单调的讲解和空洞的说教,学生会感到乏味,更谈不上德育渗透。而使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这样能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例如,讲授War and peace时,屏幕上那一幅幅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历史战争画面与那一帧帧壮丽山河的美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再配上富有感情的演说录音,就能激发学生对侵略战争的仇恨、对侵略者的愤慨,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世界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进入了意境,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育。
五、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思想教育的某些契机,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会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如英语课堂上,在教美国儿童欢度圣诞节的课文时,在考虑单词,句型,课文的同时还要考虑不要让学生产生美国儿童非常幸福的误解。教师可以从刊物或网上找一些美国贫穷儿童写给圣诞老人的封信,希望圣诞老人给自己的礼物分别是:给父亲找工作,给我面包,不要让我露宿街头---把这些信打印出来,让学生翻译,做练习,使学生了解美国社会的另一侧面。如果能像这样抓住机会,有意识的强化德育,效果十分显著。
六、利用英语课堂活动的延伸,进行德育渗透。 英语课外活动可采用与课内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就课文进行活动:如快速阅读、复述口述、口头表达、背诵段落及课文。此类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2、配合课文的活动:如角色扮演(role playing)指人依照他自己的角色来行事,如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便是在扮演他自己的角色,也指模仿别人的角色来行事,如老师不在,学生干部代替老师管理班级,也是一种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中所花费的在实际的教育情况里,角色扮演也常常产生神奇的力量。一位对外语不感兴趣,学习外语消极被动的学生,一旦扮演外语课代表的角色,很快就会产生与外语课代表身份相符的行为模式,学习外语的态度,就会显得格外认真和努力,甚至学习外语的成绩也会显著进步。
3、延伸课文的活动:如日记荐评、办英语小报、英语角活动等。这些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在实际操作中活用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成功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⑴ 《道德素质教育》 ⑵ 《教育学》 ⑶ 《心理学》
如今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素质教育以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为核心,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科教学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特殊的作用,因为英语不仅是门学科,更是一门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接受了由之带来的相关的信息。如今是信息社会,琳琅满目的信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促使英语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深刻挖掘文章的思想内容,仔细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提示的哲理,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提问题去思考,增长学生知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同时,内涵的解释要科学,外延的拓展要适当。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力求创造传情的感染的气氛陶冶学生,让作品所展示的鲜明、真实、感人的形象,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爱作者所爱,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如:JEBIIIU1″又如教“JEBIIIU11″A great inventor″和″The story of little Gause″”时,结合2002年中考增加自然科学(实验操作),在JEBIIIU2″The sports meeting″,JEBIIIU23″The football match″与″JEB OU23L90Partl″的教学中,利用文接力赛中运动跌倒仍爬起继续比赛、足球赛中球队因teamwork而胜、因单干而败,以此组合写一篇看图作文并进行评比, JEBIIIU5″The accident″一文叙述了学生在放学途中目睹车祸后送伤员就医、找老师和警察求救、堵车保护现场的事例,引导学生比较现实生活中有人对他人的意外事故漠不关心的现象,开开展“如果我在现场我会怎么做?我该怎么做?”,并召开主题班会“心中有他人”,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情操美。
三、导学生发现和欣赏文中的内涵美,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境界,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面狭窄,疏离倾向严重,社会适应能力差,很需要在教育中弥补这一欠缺。英语除了语音语调优美,还有各种场合的礼貌用语、富有情感的爱国歌曲和具时代感的范文,都具有情感的感染人、启迪人和教育人的作用,以及人际关系户的指导作用。通过事例所展示的社会人生的画卷,帮助学生掌握和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启迪学生地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学习、欣赏中领悟到某种生活的哲理。而德育需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注意要具有现实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发掘其包容的深层的内涵与现实意义,给学生以深深的启示。如通过看英文版《音乐之声》,学唱饱含爱国情感的《雪绒花》,还有像《Country Road》等歌曲,同时应编译我国国歌,使学生从中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JEBIII18″Planting Trees″一文中讲的是近360年美国森林急剧减少的事例与中国The Great Green Wall的建造。教学中我结合China Daily中的有关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以及提倡收集废电池,提倡不用塑料袋、塑料餐具,热衷于绿色食品以及北京等地区近几年沙尘暴不断等相关报道。让学生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发动学生开展爱我地球,做个地球的小卫士的活动。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关心时事,还使学生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养成讲卫生、讲道德的良好习惯。教JEBIII20″The world′s population″时,通过介绍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状况外,说明控制人口的迅速增长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实行计划生育Family planning政策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结合:2000年龙年、2001年蛇年人们争先恐后生“龙子”的社会现象,启发学生剖析20年后这些“龙子”将面临升学、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的问题,探讨了人口问题的另一深层次问题,也探讨了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以上教学与活动使学生组织、交往、分析、判断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使德效果在实践中得到巩固,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总之,初中英语教师,应自觉掌握和提高德育知识,把德育渗透贯穿到英语教学始终,因为初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冰冷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会有满意的效果。
参考书目:
1、金正秀“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载《教育论文集》,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
2、黎安林“试论科技革命对德育的影响”,载《教育论文集》,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
3、扬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育”、“改应试卷教育为素质教育”。载《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4、康俊民“谈初中英语教学通过美学渗透公民道德建设”开《英语辅导报》(初中老师版) 2001-2002学年第24期
5、阮传风“课文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载英语辅导报》(初中老师版)
英语学科教学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学大纲中指出教学中应该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既要注意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交际和阅读能力;
又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外语教学之中。现行的高中教材的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性、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内容包括历史名人传记、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能源与交通、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音乐体育、妇女权利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我们英语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
使他们明确学习外语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得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
一、保护环境,拯救地球。 SEFC 2A Unit 9 Saving the Earth中讲到人类环境所受到的污染,如水污染、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乱捕乱杀野生动物,导致一些动物濒临灭绝边缘。根据课文,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先向学生展示了一些触目惊心的图片及一小段录像材料来引入话题,学生也一目了然,知道这一节课的主题就是环境保护,这时我再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What do you think causes damage to the earth? (2) As a student, what must we do to stop pollution? 这样很快就激起了学生的参与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内容印象深刻,又达到了寓德育于英语教学的目的,使学生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应如何从自己做起去保护环境。最后我作了总结,呈现出地球的图片,并打出这样的标语:We have only one earth! Let’s save the earth together!
二、养成良好的习惯。
SEFC 1B Unit 15 Healthy eating, SEFC 2A Unit 2 No smoking, please! 这两个单元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很好的题材。在上No smoking, please!这一单元时,我先用讨论引入话题,What are the damages of smoking? 这个话题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话题,学生因此是畅所欲言。在上完课文后,我又提出一个话题:If you want to persuade your father or other relatives to give up smoking, what would you say to him or her? 很多学生都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在课堂上用英语讲述出来,这样,既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了口语的锻炼,课本知识的学习,又让学生注意到了吸烟的危害,自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三、自强不息,永不气馁。
教材当中有许多名人传记,如SEFC 1A Unit 13 Abraham Lincoln, SEFC 2B Unit 13 Albert Sinstein, Unit 19 A freedom fighter—Martin Luther King, JR., Unit 20 Disability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的绝佳题材。例如,在上 Disability时,我也制作了一个课件,插入一些关于残疾人自强不息地学习和工作的录像,如霍金、张海迪,还有残疾人运动会上运动员们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顽强精神都让学生惊叹不已。学生纷纷表示要珍惜时间,加倍努力学习,来完善自己。此外,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居里夫人坚持不懈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林肯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马丁.路德.金为争取黑人平等权利执著奋斗的精神,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上这些课时,我会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如:What can we learn from Helen Keller? Why is Madame Curie remembered and admired even today? Why is Abraham Lincoln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greatest American Presidents? 这样,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其实,教材当中还有许多课文遵循着学科当中渗透德育的原则,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挖掘运用并渗透到教学当中。我们应当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让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新人。
英语教学怎样渗透德育
德育,古人谓之“礼”,是培养人们的思想品德,塑造人们灵魂的教育活动,故将其列为“六艺”之首。我国伟大思想家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说明实行“孝”、“悌”等道德修养应先于“学义”。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中—道德。”英语作为教育学科的一个主要科目,当然也不例外。因此进行必要的德育渗透,变静态的书本知识为解决多变的实际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使学生的德的认识和情感在教师的“润物细无声”中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
一、通过英语教师自身得体的仪态、行为让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习惯,彰显“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中学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而英语属于语言学科,模仿性会比其他学科强一些,英语口形、口音乃至单词、句子甚至是动作,学生都在模仿,逐渐地连老师的品格、人格也会受到模仿。作为育人在先的工作者,我们更要以自己良好的言行举止去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所以由表及里,为学生作表率,树立仿效榜样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优雅文明的言谈举止;
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
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
以及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才能激起学生的“信”以及对老师的“爱”。
一是教师的教态要自然、适度、得体。教师的表情应让学生感到既真诚、谦虚又严肃亲切。教师亲切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等教态,一经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苏联教育学家阿莫纳什唯利说的好:如果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知识的大门都将在他面前敞开,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师生间的情感交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启迪学生智慧和开发学生潜能。二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谨慎、简洁、逻辑性强、坚定自信、快慢得当。通过声情并貌的语言表现教材,引导学生去体验情景、感知形象,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课思路愉快的跌宕起伏,从而促进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的吸收和掌握。三是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能升华为学生高涨的学习激情。教师要通过晓之以理端正学生和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通过动之以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的求知欲望;
通过导之以学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促使他们学会抓住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获得学以致用的能力;
通过助之以成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决心和恒心,战胜学习上的困难和挫折,走向成功之路。
二、挖掘教材深度和广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等思想教育,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
(一)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外语,了解国际形势,汲取精华,弃其糟粕,同时弘扬民族精神。学习外国历史、风俗文化时,引导学生中西对比,以“一分为二”的眼光来分析事物,从而加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通过看英文版《音乐之声》,学唱饱含爱国情感的《雪绒花》,还有像《Country Road》等歌曲,同时编译我国国歌,使学生从中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将西方圣诞节与我国春节、感恩节与中秋节的比较。让学生了解节日的历史背景,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不要盲目崇拜西方的节日。同时,树立危机感,增强使命感,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紧迫感,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外语,利用全人类所积累下来的经验财富,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理想主义教育。以一节具体的课《I Have A Drem 》为例,对象是高二学生:
1、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撰写自己的梦想。
教师给出自己的梦想:我有一个梦想,我所有的学生天天快乐和健康。我有一个梦想,我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作为,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学生听著名演讲“I Have A Dream”
教师引导学生从演讲中获得的收获:让世界所有的人都可以平等享受生活;
我们发现问题的时候,就要去解决问题;
在我们生活中,我们应该帮助其他人来发掘他们的潜力;
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要不怕困难、不畏艰险。
3、师生共同总结 从现在开始,抓紧利用好每分钟时间,为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而努力;
每人都有自己美好的梦想。我们要尽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文明礼仪教育。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面狭窄,疏离倾向严重,社会适应能力差,很需要在教育中弥补这一欠缺。英语除了语音语调优美,还有各种场合的礼貌用语、都具有情感的感染作用、启迪人和教育人的作用,以及人际关系的指导作用。通过事例所展示的社会人生的画卷,帮助学生掌握和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启迪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学习、欣赏中领悟到某种生活的哲理。我在英语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能利用的则利用,能渗透的则渗透,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展开联想,来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如应用“Excuse me .Thanks a lot .May I do„? What can I do for you ? Could I have„? It doesn’t matter.Glad to help„„”等交际用语于日常交流中,不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自觉摒弃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语言,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个人交往的水平和能力。通过语言美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增加交往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的日常用语趋向规范和得体。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大力开展德育的渗透教育。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仅仅是教学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实施,为我们中学英语课渗透德育教育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一)精心设计课外兴趣活动的教学,让学生“乐”学而“学”。如:组织学生收听英语广播节目,有意识开展时事形势教育。基于我校安排英语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只有一节课的时间,因此我有准备地把电台中的英语新闻录下来,然后通过剪辑、整理,把学生比较容易听得懂的摘录下来,在兴趣活动课上播放,让学生听,一起讨论并译成中文。虽然此项任务对学生来说是很难的,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也能讲出一些所以然,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的一些大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更能掌握和熟悉这些时事形势,从而更能达到我们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对作业的布置也应灵活多样,让学生“想”学而学。主要有口语、书面与听力三种,以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相结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复习与预习、语言实践、良好并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在合作完成过程中,可以贯穿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合作主要以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支持配合。英语是一门交际工具的语言,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英语学习要求“听、说、读、写”,四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在一起。英语作为我国的外语,学习语言的外部环境相对差一些,必须靠同学学习致用提高创造情景,加强语言运用,这样才能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交际功能,所以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可在学习与运用语言中培养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为对方提供创设交际环境,才能使英语学习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如:练习卷中有一篇阅读理解讲男女平等问题(equal)。讲评试卷时,我问学生“Do you think women are equal with men in our country now ?What’s your opinion? If you are a bo ,which one will you choose, 35 ·a good man or an excellent woman?„„”,然后分别挑选一男一女两个学生代表本方进行“平等”方面的论述,学生们兴趣很浓,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我又连续提问“你们班男女同学关系如何?会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吗?„„”大家能在一个班是缘分,就是一家人,要积极向上,共创良好班风、学风、携手前进,谱写美好未来。
(三)因人而异、恰到好处,不失时机地进行,让学生“爱”学而学。
有个学生,人很聪明,特别喜欢打篮球,上课时注意力老是不集中,觉得学英语没意思。有一次考试他交了空白卷,我把他叫到讲台前,他也做好了挨批的准备,把头一低。我想不能当着全班同学面批评他,怎么办?灵感突然迸发,“如果你不学好英语,将来到国外打球,怎么和别人沟通?要是遇到了奥尼尔,听不懂你崇拜的球星的话可不好?”全班同学都抿着嘴笑,他也笑了。自那以后,他对英语兴趣大增,成绩提高很快。因此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因人而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的提高,是每个教师的基本职责。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应当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把德育自然地融进英语教学当中,达到寓“德”于“教”的目的,使学生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生活,学会保健和审美,达到“五育并举,德育为首”。
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浅析shiailing
[ 2008-12-22 10:51:00 | By: zhangliang ]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应该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科教学中,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特殊的作用。琳琅满目的信息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促使英语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仔细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提示的哲理,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所提问题去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与此同时,进行必要的德育渗透,变静态的书本知识为解决多变的实际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在教师的“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发展。
一、通过英语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养成教育
我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与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心灵与情操的涵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内容自然渗透其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初中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必须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责,为人师表,注重自身仪态,来引导学生的审美观;
通过自身字迹优美、重难点突出的板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教学语言,富创造性、灵活性的教法感知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中,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与学习习惯,以营造严谨的学习氛围与团结友爱的班风班貌。另外,作业的布置也应灵活多样,主要有口语、书面与听力三种,将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相结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预习与复习、语言实践、精读并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的人物美,进行美学教育
美的典型具有榜样的力量和诱导的力量。在英语教学中应力求创造传情的、感染的气氛陶冶学生,用作品所展示的鲜明、真实、感人的形象,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1.亲情之美。牛津预备版“Teachers’ Day”的教学中,我通过结合“Women’s Day、Mothers’ Day、The Old Men’s Day” 等节日系列活动,布置学生用英语向父母及祖父母(外祖父母)祝福,并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学以致用,又使得他们学会关心身边的人。2.友情之美。教牛津8AUnit1“Friends”时,通过阅读青少年杂志中的三篇关于好朋友的文章,把好朋友的品质呈现了出来,随后组织学生讨论他们心目中的好朋友应该是怎样的?都具有哪些品质?最后,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使他们自己成为其他人心目中的好朋友?通过这一系列的环节,使他们真正认识到真正的好朋友应该是: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从而培养了他们与同龄人交往的能力,为以后的其他人际关系的养成做好了铺垫。
3.好学之美。教8AUnit 2“School life” 时,
结合近几年来学生们日益增长的厌学情绪,通过阅读北京阳光中学的一天学校生活及其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与学习习惯,启发他们向北京的同龄人学习,学习他们爱学习、爱观察、爱思考、爱提问、爱实验、爱发明,努力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等一系列行为,从而帮他们摆脱烦躁心理和厌学情绪,重新热爱自己的学校生活。
4.自强之美。8AUnit 6 “Natural disasters”中,“The Taiwan earthquake”一文叙述了一个名叫Timmy的学生在购物途中亲身经历的一次地震袭击,全文详细描述了地震后主人公Timmy是如何机智的获救,从而引导学生如何应对现实生活中灾难,开展“如果我是Timmy, 我会怎么做?我该怎么做?”的主题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如何在灾难面前保护自己,并且给处于困难中的人以无私的帮助及关爱,真正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情操美,从而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材中的传情、高尚之“美”很多,只要认真挖掘、巧妙运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能展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艺术魅力。
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点滴
——— 文化基础部 李凤霞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中----德行”。这句话道出了一切教学的真谛。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学生群体的素质总体上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升,他们思想活跃,眼界开阔,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但学生思想中的一些不足也十分地突出,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情绪波动大,抗挫折能力差等。我们高职高专的学生情况更为复杂,有些学生成绩差,但家境优越,没理想,不想学习,思想放任。这是现时代背景下社会状况的综合反映。面对这些问题,学校这一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自然就成了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沿,我们教师理所当然地就走在了前沿的第一线,必须要重视德育教育,承担起德育、智育的双重职责。
英语学科教学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学大纲中指出教学中应该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既要注意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交际和阅读能力;
又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外语教学之中。以下是我在平时上课时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点体会。
本学期二年级采用的英语教材是我院外语教师集体编制的《艺术英语》,这本教材内容涉及首饰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装潢设计、园林景观设计、会展设计、服装、动漫、数码设计等等。虽然都是设计专业方面的题材,没有《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教材的课文所涉及的题材广,但也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们生活、工作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内容包括:如何改进客厅设计、怎样保养珍珠饰品、如何自己动手种植花草、如何发现创意、编织的基础要领等。这些教学内容同样具有时代性、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也能从中挖掘出所包含的德育因素,归纳如下:
一、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课本的第二单元Designing Landscape for Do-It-Yourselfers(自己动手设计景观),该单元讲述了景观设计学科中的基本设计要素、硬景观及软景观,如何使自己的住宅锦上添花。在其补充材料中又讲述了城市广场设计的十大原则。当人们漫步在这集购物、餐饮、娱乐、消遣、休闲、健身为一体的大型广场上,尽情享受优美环境给人们带来的舒适生活的同时,人们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并与环境相协调。我借此问学生:How do you behave in such a comfortable & beautiful environment?学生回答:We should take care of the urban public facilities.We should observe „Seven Don‟s。(我们应该保护公共设施。/遵守“七不规范”。)再如:第七单元An Introduction to Claical Chinese Gardens(古典园林简介),讲述的是山水、奇石、花草、建筑和艺术五大要素构成了美丽的园林。园林呈现平静自然的氛围,成为野生鸟类及湿地景观的“都市绿洲保护地”。我们便联想到五
一、十一黄金周期间人们亲密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又亲身体会到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目前,生态失衡,污染严重,我问为使城市阳光明媚、天空蔚蓝、河0
鸟类、树木等。鼓励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好我们美丽的家园而努力。并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美化校园”的活动中,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美化净化校园环境。
二、力图磨练意志,培养吃苦精神
第三单元Taking Care of Pearls(珍珠的保养),在讲述这课时,我从珍珠的来历引申到苦难磨练意志。我为大家读了这样一段:蚌在绝对纯净的环境里,是不会生出珍珠的。一粒粒的沙,因为各种各样的机缘,进入了蚌的体内。它柔软的体内,因此而感到剧痛。于是它开始分泌黏液,来驱除异物,减少疼痛。它没能彻底将沙子赶出自己的体内——在海里,哪能绝对没有沙子呢?即使走了这粒,还有更多粒出现。但它分泌的体液,已经将沙子紧紧裹牢,并且一年厚似一年。多年前的疼痛,也逐渐减弱。很多年之后,蚌还是好好地活着,只是体内多了一水清澈我们应做点什么?学生们说:节约用水,节约用电;
不乱丢废电池;
爱护
颗颗闪亮圆润的珍珠。这些珍珠,便是它一生最珍贵的所在。如果你是那只珍珠蚌,那么,你遇到的每一次困扰与艰难,都是帮你生成珍珠的沙砾。是它们,让你感到剧痛;
也是它们,让你有机会生成珍珠,实现自己的价值。既然如此,就让我们感谢生活吧。感谢每一次磨难,感谢每一次的打击,感谢每一次的伤痛,感谢每一个曾经有意无意伤害过你的人。
人生之途没有平坦的路,在这条路上,不管你愿意与否,磨难将会始终与你相随。让我们对所有的磨难都心存感激,因为磨难之于人生,实在是千金难买的财富。我们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常见病”就是:经不起严重的挫折,受不住较大的压力,狭隘自私而容不得批评,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艰苦奋斗的意志,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在我们身上出现任性、自私、暴躁、易怒、孤僻、刁蛮、懒散,一旦受到某种压力,心理状态就会全线崩溃。因此,接受些磨难教育势在必行。我们可以了解名人磨难经历;
崇尚英模;
汇集名人睿语;
在家中参加家务劳动、锻炼生活自立能力;
在学校里,刻苦学习,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等来加强意志的磨练。
三、弘扬传统文化,注重服饰礼仪
第五单元Qi Pao Trend(旗袍风尚)讲述的是中国传统服饰旗袍的发展史。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从旗袍在近现代的发展来看,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服装,凝结了整个民族几千年来的服装文化之精华。近年来,在宴会、颁奖、做秀宣传时,只要有中国人在,你就不难看到旗袍的影子。从2000年嘎纳电影节上身着中国红色旗袍礼服的巩俐,到《花样年华》身着旗袍的张曼玉.这除了个人气质之外,自然不能抹煞那旗袍所挥之不去的魅力。由传统服装引申到服饰礼仪,针对有些学生着装、发型及化装过于前卫的问题,告诉他们着装要遵守三个原则:一是整洁原则,不可能天天穿的衣服都很漂亮,但穿上看起来很整洁是一个前提;
二是„TPO原则‟,即所穿的服装应该符合自己所在的时间、地点和场合;
三是和谐原则,就是穿着打扮应该与自己的身份、个性和谐一致。按照这三个原则选择搭配服饰,肯定看起来既漂亮得体又不失礼仪。高校学生在服饰礼仪的建设中应该做出贡献,穿着符合自己身份的服装,建立良好的礼仪氛围。女生穿着不是越薄越怪越好,高校不是装点自己性感的场所,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得体穿着才能体现学生内在与外在的美丽。
我们英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挖掘德育因素,并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一些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
总之,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渗透只是手段,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目的。在教学中,既要强调语言知识的讲授,又要注意德育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素质。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育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言道出了教师的双重责任: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要懂得“育人”。
众所周知,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因材施教,德育渗透也要做到“因材育德”,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灵活多样地渗透。初一学生刚刚由小学跨入初中这个门槛,一切都是那么好奇,心理、生理各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这一阶段正是他们学习生涯中的第一个转折点,更要加强道德教育。而且我们现行的英语教材,题材好,语言美,蕴意深,切合中学生的实际。因此,我们从初一开始,在英语教学中将语言教学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下面简要地谈一下在英语各方面的德育渗透。
一、口语中的德育渗透。
刚入学时,初一的知识很简单,只是一些常用的问候语和字母。教学中教育学生见面主动问好:Good morning /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临睡前对父母说Good night。平常同学之间说话要多用Please。再者,初学英语读不准是正常的,告诉学生不要彼此嘲笑,要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在教学中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愿意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二、值日报告时的德育渗透。
教学这一内容时,可以渗透按时到校,热爱劳动,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等方面的思想教育。有学生迟到,说“We shouldn’t be late for school”。看到教室不干净应说“We should keep our claroom clean and tidy”,看到有人缺课应问“Who is not here? Why?”教育学生要学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三、词语教学时的德育渗透。
词语有单词、词组之分,在教学新的词语时,要选好例句,有意识地渗透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学“each other”时,可举例说“We should help each other.We should learn from each other.教学“believe”时可举例说“We must believe ourselves.I believe you are the best.” 引导学生热爱学习,互相帮助,充满自信,在教学“garden”时,教育学生花园美丽,“Don’t pick the flowers”,教育学生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四、情景教学时的德育渗透。
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是新课标、新教材对英语教师提出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在情景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好的情境,要鼓励内向胆小的学生积极参加表演,激发每个学生学英语、说英语的自信心,要不断向学生渗透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等品德教育。
总之,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对于每个教师而言都是责无旁贷的。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一定能“见日晕而知风,见础润而知雨”。教师们只要做思想教育的有心人,就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思想教育方法,就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
英语新课程与德育渗透
卢文娟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外语实验学校,浙江 宁波 315200)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接受品德教育,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一、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
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力求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继续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使一个观念、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
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二、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一)教材与德育
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英语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以新编PEP小学英语教科书(人教版)为例,该教材是一套内容丰富、色彩鲜艳、设计精美的系列教材,以话题为纲,注重能力培养。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创造性。PEP)英语》为例列表如下:
(二)教学与德育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渗透,切忌长篇大论。例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在教“My Family”时可进行尊敬父母的教育,教“Our School”时可进行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关心同学的教育。在对话的教学中有很多助人为乐,交还拾物等内容,都是教学生做人的良机。在具体教学时,时时处处都有德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有心人,见缝插针、点滴渗透,使思想教育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三)活动与德育
1.精心组织安排课堂教学活动,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为主线,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同时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如,在教学“Go shopping”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句型“Can I help you?I"d like...”,让学生设计“给最爱的人买一份礼物”。在学到Our school时,可以小组竞赛形式让学生设计“Our school in mind”,在这些模拟的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培养了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关爱他人、热爱
集体的美德。
2.组织丰富的英语课外活动,进行课后的延伸拓展。《课程标准》指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
例如,我校2004年的英语周活动的主题是Travel Around the World,这一主题使学生对五大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有了更好的了解。再如,每年一次的为期两天的英语社会实践活动,在团结合作的氛围中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每两个月一次的英语节目社区表演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展示了我校学生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而其他诸如:英语书签制作比赛、英语手抄报比赛、演讲赛、故事赛、短剧比赛等活动的蓬勃开展,使英语学科的德育渗透实效凸现。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语言能力及教材内容,每周布置一到两篇的阅读作业,通过对这些语言材料的讲解,师生共同来发掘德育渗透点。例如,阅读材料Waiting for the rabbits(守株待兔),告诉我们:No pains,no gains(不劳无获);
阅读材料The rabbit and the tortoise(龟兔赛跑的故事),告诉我们:Pride goes before a fall(骄傲必败);
阅读材料The story of the old man and the mountain(愚公移山),告诉我们: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总之,在英语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可以抓住课堂有利时机及向课
外延伸拓展来进行。这样做既可行又具实效。
(四)教师与德育
首先,教师要具有敬业精神,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要用自己的爱来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引伸到对生活的爱。其实,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性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爱护与鼓励,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
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
其次,英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来提高自身素质。(1)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英语学科教学论、教育科学理论。英语教师要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只有掌握了现代英语学科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研究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以现代科学理论指导英语教学实践。(2)熟悉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英语教师只有熟悉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才能科学地、熟练地驾驭教材,准确地把握重点、难点、关键点,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目标。(3)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英语教师应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科学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灵活地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英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应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综上所述,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中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必须改变只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培养的倾向,遵循外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当然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自然地与知识溶于一体,要善于在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捕捉德育因素,做到点到为止,切忌牵强附会。今后我们要继续实践和探索,更好地发挥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注意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素质教育”改革这股热风的吹动下,小学英语教学也随着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英语教学再也不是单纯的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学科教育,而是要求教师抓住课堂教学的最有利的时机和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修养的教育。概括来说就是注意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据《小学英语教学大纲》(1991年)中提出的英语教学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一些简单的、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在遵循语言的学习中,其思想品质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归纳为:
1、爱国主义教育: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增强民族自豪 感。
2、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学习目的,把学习提高到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3、集体主义教育:热爱集体,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增强集体观念。
4、文明道德教育:懂得关心家人,学会尊老爱幼,团结同学,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和良好的道德作风。
二、转变教师观念,教书育人。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德育渗透的一前提。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英语教学在学校中地位,改变以往的那种只抓学生成绩的应试教育,忽视德育的旧观念,提倡德、智、体、美等诸育共同发展。
强调教书育人。英语教师应学会研究学生的性格牲,关心学生的思想情况,及时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做到与学生双向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英语教学中要求德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1、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想教育。 英语科作为一门语言,具有文学性、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特 点。可以通过语言的学习,掌握交际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激发起他们爱国的思想感情。掌握了这个特点,我们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因文解道,因道悟文。
如:广州版教材第六册《Try To Read 》中的《Good Advice》 Work while you work,Play while you playDo with all your might
;
;
That is the wayThings done in halves
,,,To be happy all day.All that you doAre never done right。意思是说:该工作时就工作,该玩时就要玩,这才是整天快乐之道。无论干什么,都要全情投入;
做事三心二意,就什么都做不好。我在教学这篇短文时,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短文的知识内容,因为这是比较难理解的小诗,学生很难从词面去理解。小诗的单词他们都弄懂了、会读了、大意都理解了,然后才能引导学生体会短文表达的道理,这可以根据学生平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良现象结合起来进行思想教育。如:我班有个学生成绩较好,但身体很差,思维也不够活跃,有点“书呆子”气,就是整天钻在书堆里,对于什么活动都不愿意去参与,针对这种情况,在教授这篇小诗时的第一小节时,我就特意的提问他
:“What’s the meaning of this sentence? can you understand?” 这个同学明白了我意思,并表示他会“Play while I play.”此外,班上还有一些同学,在学习上怕苦怕累,遇到困难时缺乏那种刻苦钻研的精神,我就让他们背下这句“All that you do,do with all your might;
Things done in halves;
Are never done right.”让他们遇困难时就念起这句话。结果在往后的学习里,那些怕苦怕累的学生明显减小了。这篇小诗的道理虽然很简单,他们在思品课里也学过,但再次在令外一个新学科里以一种外语的形式出现,学生的感觉就截然不同,其效果也较明显。
2、强化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毅力和学习兴趣。 英语科有着其独有的特点,针对它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目的性育。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有着其教学的重要性。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外语能力不仅反映了个人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整个民族的素质。我国人口众多,劳务输出有限,制约因素之一就是外语。英语是使用人口最多、使用地域最广的国际通用语言,但懂得英语的国民不多。我市作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试点市,就是有着比其它地区优越的条件,在经济和地理条件的允许下,然而人才就大量缺乏,使教育成为我市的重点项目之一。这就是所以我市在小学普及英语教学的时间不算太长,但深受人们重视的原因。
正因为英语的重要性,所以我在上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第一课时就向他们渗透这方面的思想教育。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外国的风景图片,让他们欣赏,并让他们说说他们的感受,结果他们有的问:“这些图片是来自什么地方的?我很想去啊!”有的问:“我知道这是外国,但我怎么才能去呢?是不是要学英语呢?还有的问:“我很想学英语,因为在我边有很用英语写的东西我看不懂。”还有一些好奇的学生问道:“究竟英语唯学吗?”
接着我播放了一段由五年级学生录制的课文对话录音。有个反应较快的学生就抢着说:“那就是英语吗?是外国人说的?”我给他们解释说:“这我们学校五年级哥姐们说的,他们只学了一年英语,就学会很多东西,我相信你们比他们还聪明,你们一定比他们学习更好,你们说是吗?。”“是的。”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道,这也是一股充满自信的话语,可以体现出他们对学习英语已产生了兴趣。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一如既往地抓好这一课题的探索和研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活动的教育性。教学不单纯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而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到如何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要注重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和个性品质,自觉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实现教书育人的主要渠道就是课堂教学渗透,这一点已经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在备课时研究和设计课堂渗透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课堂渗透绝不能是生硬的、穿靴带帽式的,而必须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只有深挖渗透素材、钻研渗透艺术,才能真正产生
润物无声”的效果。
学生德育渗透课例
-------在文本里感受爱的力量
海林林业局子弟小学 罗娜
《掌声》是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从此变得乐观开朗。教学中我给了孩子们一个亲和、阳光的课堂。
通过让学生对小英前后的对比,在轮到小英上台演讲,及小英一摇一晃走上讲台时的同学们目光的对比,及同学们两掌声的对比,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文中同学们的掌声中包含了对小英的鼓励、支持、信任、赞美、欣赏,正是同学们的爱心,才使得小英由原来的自卑、忧郁变为自信开朗,勇敢地面对生活的.从而懂得生活中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要把自已的掌声送给别人的道理。
两次“目光”第一次是:轮到小英上台演讲时,同学们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此时,同学们的目光中,可能包含着关注、期待,甚至也有少数学生准备看笑话的意思。但等到小英犹豫一会儿,慢吞吞地站起来,红着眼圈,准备走向讲台时,同学们的目光为“注视”。此时的目光中更多包含了鼓励、支持和信任。这样才有当小英刚刚在讲台上站定,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的情况出现。教学中我抓住这些,引导学生理解,让学生清晰地体会到“目光到掌声”,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同学们对小英态度的变化。
文中“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这句,我引导学生对“骤然间”的意思进行了理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骤然间”在这句中使用的准确,是“突然间、忽然间、一瞬间”所不够替代的。
在通过三次对比之后,学生体会到了小英的来信的意思和作者在文章最后发自内心的感慨。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文本,对同学们掌声引起小英的变化进行整体的梳理把握同时,我注重拓宽教材精神领域,把爱化做支持、鼓励、表扬、赞许。
课后,布置大家写了两个小练笔《我要把掌声送给„„》和《爱的表达方式》。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一个人身处困境时。让我们珍惜他人给予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最需要的人。此时课堂充满人文性和生命力,人性与语言的魅力荡涤着孩子们的心灵,你和我的心灵。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
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这篇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谈的叙述后面饱含着一个充沛的情感主题:文章中“掌声”代表着鼓励、尊重,代表着“爱”。
上完这节课,我和学生都久久地沉浸在爱的情感中,心潮起伏。我从中领悟到: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尽显个性地在文本里绽放智慧的花朵,愉悦、兴奋地在课堂上做生命的飞翔和超越。
德育渗透学科教学工作总结(共8篇)
化学教学渗透德育教学工作总结(共3篇)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共3篇)
小学音乐渗透德育教学工作总结(共15篇)
初中政治教学工作总结德育渗透(共18篇)
相关热词搜索: 德育 合集 教学设计 渗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