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陕西师范大学家教资格考试
教学设计
题目:《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考生姓名:赵春丽 设计科目:数学
学 号:
41005211 专业班级:数学四班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学科:数学 年级:高二 课题名称:等差数列
一、课程说明
(一) 教材分析:此次一对一家教所使用教材为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辅导内容为第一章第二节等差数列。前一节的内容为数列,学生已初步了解到数列的概念,知道什么是首项,什么是通项等等。以及了解到什么是递增数列,什么是递减数列。通过第一节的学习的铺垫,可以让学生更自主的探究,学习等差数列。而我也是在这些基础上为她讲解第二节等差数列。
(二) 学生分析:此次所带学生是一名高二的学生。聪明但是不踏实,做题浮躁。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靠,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分析能力较弱,解题思路不清。每次她遇到会的题,就快快的草率做完,总会有因马虎而犯的错误。遇到稍不会的,总是很浮躁,不能冷静下来慢慢思考。就由略不会变成不会。但她也是个虚心听教的孩子,给她讲课,她也会很认真地听讲。
(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教与学的配合,让她能够懂得什么是等差数列,以及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通过对公式的推导,让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以及学会自己对公式的推导。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3.在教学中让她通过对公式的推导来明白推理的艺术,并且培养她学习,做题条理清晰,思路缜密的好习惯。
4.让她在学习,做题中一步步抽丝剥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她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培养她对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耐心地解决问题。
5.让她在学习中发现数学的独特的美,能够爱上数学这门课。并且认真对待,自主学习。
(四)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正确掌握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以及其性质。并能独立的推导。
2.能够灵活运用公式并且能把相应公式与题相结合。
(五)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及其意义。 2.如何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相应的题中。
二、课前准备
(一) 教学器材
对于一对一教教采用传统讲课。一张挂历。
(二) 教学方法
通过对生活中的有规律数据的观察来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前一节所学,思考有什么规律。从生活中着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能更积极地学习。让学生先独立的思考,不仅能让她对所学知识映像更为深刻,并且培养她的缜密思维。让她回答后,我再帮助她纠正,并且让她提出心中所虑。经过我给她讲完课后,让她回答自己先前的疑虑。并且让她自己总结,得出结论。最后让她勤加练习。以一种“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学习知识—解答问题—得出结论—强加训练”的模式方法展开教学。
(三) 课时安排
课时大致分为五部分:
1.联系实际提出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2.以我教她学的模式讲授相关章节知识。
3.让学生练习相关习题,从所学知识中找其相应解题方案。 4.学生对知识总结概括,我再对其进行补充说明。
5.布置作业,让她课后多做练习。
三、课程设计 (一) 提出问题 【引入】根据我们的挂历上,一个月的日期数。通过观察每一行日期和每一列日期它们有什么规律?
思考 1) 2) 3) 1,3,5,7,9.......
2,4,6,8,10.......
6,6,6,6,6......
这些每一行有什么规律?
(二) 分析问题并讲解
1.通过观察每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相差为同一个常数。再结合前一节所学数列的定义总结出“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为同一个常数,我们称这样的数列为等差数列。”并且得出“这个常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
2.设首项为 a1 ,公差为d。由思考题 1) 2) 3)可观察出什么?由学生通过她的发现来推导总结出
ana1(n1)dnd(a1d
3.通过分析通项公式的特点,做下题(学生自己分析,思考来做。) 例:已知在等差数列{an}中,a520,a2035,试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通过学生做题再分析总结,用详细的语言讲解总结等差数列的性质:
等差数列{an},{bn} 1)
ana1anamd(nm1,n,mN)。
n1nm2) 若mnpq(m,n,p,qN)
pq则2anapaq。
则amanapaq(反之不真)。
3) 若mn,2m4) am,amk,am2k,am3k,,amnk也构成等差数列,公差为kd。
5) a1a2am,am1am2a2m,a2m1a2m2a3m,也构成等差数列,其公差为md。
26) 数列{can差数列。
7)
d}为等差数列,{anbn},{anbn}为等a1ana2an1a3an2akan1k
让学生根据所讲性质做练习题 练习:
1) a1a4a715,a2a4a645
{an}为等差数列,求an?
2) 已知等差数列{an} , a133,a775
求a2,a3,a4,a5,a6及an?
4.由以上公式,性质,让学生总结。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并且掌握数列的递增,递减与公差d的关系。
5.总结,串讲当日所学
给出题目:12349899100 让她求其和Sn,并思考如何快速计算?
(三) 布置作业
1.总结当日所学。 2.做练习册上章节习题。
3.根据当日所学以及课上所讲求 的思考题,找出快速运算方法,并引导预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
四、设计理念
以一种最简便,易懂的方式让学生来学习,一切以让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并能正确运用为理念。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和家教老师的积极性为理念来设计。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教程内容较难,是下一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铺垫。此节课学习通过联系实际,把数学融入到生活中,从生活中探究学习数学。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她先独立思考总结,再由我给她正确讲解总结,然后再让她做相应练习题,课后再认真总结。这样可以加强她学习的主动性,更有利于她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这种方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她从自主学习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她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她更深刻的了解知识内涵,巩固所学。使她能灵活运用所学。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函数的奇偶性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是对函数概念的深化.它把自变量取相反数时函数值间的关系定量地联系在一起,反映在图像上为: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坐标原点成中心对称.这样,就从数、形两个角度对函数的奇偶性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教材首先通过对具体函数的图像及函数值对应表归纳和抽象,概括出了函数奇偶性的准确定义.然后,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举出了奇函数、偶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和非奇非偶函数的实例.最后,为加强前后联系,从各个角度研究函数的性质,讲清了奇偶性和单调性的联系.这节课的重点是函数奇偶性的定义,难点是根据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函数,让学生经历奇函数、偶函数定义的讨论,体验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其抽象的概括能力.
2.理解、掌握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奇函数和偶函数图像的特征,并能初步应用定义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3.在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抽象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学生在初中虽没学过,但已经学习过具有奇偶性的具体的函数:正比例函数y=kx,反比例函数 ,(k≠0),二次函数y=ax,(a≠0),故可在此基础上,引入奇、偶函数的概念,以便于学生理解.在引入概念时始终结合具体函数的图像,以增加直观性,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阐述奇、偶函数的几何特征埋下了伏笔.对于概念可从代数特征与几何特征两个角度去分析,让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非空数集;
对于在有定义的奇函数y=f(x),一定有f(0)=0;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有f(x)=0,x∈R.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矛盾概念———非奇非偶函数.关于单调性与奇偶性关系,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可以取得理想效果.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景
1.观察如下两图,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特征?
(2)相应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 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y轴对称.从函数值对应表可以看到,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两个函数值相同.
对于函数f(x)=x,有f(-3)=9=f(3),f(-2)=4=f(2),f(-1)=1=f(1).事实上,对于R内任意的一个x,都有f(-x)=(-x)2=x2=f(x).此时,称函数y=x2为偶函数.
2.观察函数f(x)=x和f(x)= 的图像,并完成下面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然后说出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22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原点对称.函数图像的这个特征,反映在解析式上就是: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函数值f(x)也是一对相反数,即对任一x∈R都有f(-x)=-f(x).此时,称函数y=f(x)为奇函数.
二、建立模型
由上面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建立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 1.奇、偶函数的定义
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作奇函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作偶函数.
2.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如果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2),那么f(x)是偶函数吗? (f(x)不一定是偶函数)
(2)奇、偶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征?
(奇、偶函数的图像分别关于原点、y轴对称) (3)奇、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征? (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注:①规范解题格式;
②对于(5)要注意定义域x∈(-1,1].
2.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是奇函数,当x>0时,f(x)=x(1+x),求f(x)的表达式.
解:(1)任取x<0,则-x>0,∴f(-x)=-x(1-x),
而f(x)是奇函数,∴f(-x)=-f(x).∴f(x)=x(1-x).
(2)当x=0时,f(-0)=-f(0),∴f(0)=-f(0),故f(0)=0.
3.已知:函数f(x)是偶函数,且在(-∞,0)上是减函数,判断f(x)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先结合图像特征: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猜想f(x)在(0,+∞)上是增函数,证明如下:
任取x1>x2>0,则-x1<-x2<0.
∵f(x)在(-∞,0)上是减函数,∴f(-x1)>f(-x2). 又f(x)是偶函数,∴f(x1)>f(x2).
∴f(x)在(0,+∞)上是增函数.
思考:奇函数或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关系?
[练 习]
1.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在[a,b]上是增函数(b>a>0),问f(x)在[-b,-a]上的单调性如何.
2.f(x)=-x3|x|的大致图像可能是(
)
3.函数f(x)=ax2+bx+c,(a,b,c∈R),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1)函数f(x)是偶函数.(2)函数f(x)是奇函数. 4.设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并且f(x)+g(x)=x(x+1),求f(x),g(x)的解析式.
四、拓展延伸
1.有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吗?若有,有多少个? 2.设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偶函数,试研究:
(1)F(x)=f(x)·g(x)的奇偶性. (2)G(x)=|f(x)|+g(x)的奇偶性.
3.已知a∈R,f(x)=a- ,试确定a的值,使f(x)是奇函数.
4.一个定义在R上的函数,是否都可以表示为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和的形式?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张星,薛永红
教学设计的优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施高中数学新课改的今天,怎样完成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呢?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课堂设计,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在这样教学下,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不能主动对话、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会逐渐褪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需转变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新的理念指导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自动的、建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问题。
二、教学设计应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
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教学设计应考虑到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
我校学生,大部分是居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差,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较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更无须谈说。因此数学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
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
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不会听课,如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
有的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
有的学生只当听老师讲故事时来精神等等;
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
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
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
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以科学的眼光审视教材
高中数学新课程是具有厚实的数学专业和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的专家群体,经过深思熟虑、系统地分析教学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来编写的。很多内容编排很好,我们应该尊重教材,但我们不应迷信教材,认请教材的思路与意图,理解教材中所蕴藏的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等层面上的内涵,同时也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它,不迷信教材,在此基础上,要挖掘和超越教材,做到既忠实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出最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题目,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体验和感悟,真正做到“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
五、教学设计应注重新课的导入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适时、适度地引出新课题,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
常用的课题导入的几种类型有 1.创设生产生活化情境导入课题 2.讲故事引入课题。
3.设置悬念,以疑激趣引入课题
4.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成新知识再引入课题 5.由习题、试题引出来的研究性课题 6.通过类比发现新知识引入课题
六、教学设计应注重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一、教学内容分析:
高一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必修4)》(人教版A版)第12页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三角函数这一章里最重要的一节课,它是本章的基础,主要是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从而很好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在《课程标准》中: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它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还要求我们借助单位圆去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通过实例学习三角函数及其基本性质,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具有变化规律的问题中的作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们的课堂教学常用“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忽略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加以反复的训练,无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虽然刻意地去改变教学的方式,但仍太多旧时的痕迹,若为了新课程而新课程又会使得美景变成了幻影,失去新课程自然与清纯之味。所以如何进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就很值得思考探索。如何让学生把对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迁移到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中?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以下两点:
第一、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的情境,例如单调弹簧振子,圆上一点的运动,以及音乐、波浪、潮汐、四季变化等实例,使学生感受周期现象的广泛存在,认识周期现象的变化规律,体会三角函数是刻画周期现象的重要模型以及三角函数模型的意义。 第
二、注重三角函数模型的运用即运用三角函数模型刻画和描述周期变化的现象(周期振荡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也是《课程标准》在三角函内容处理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好两个问题:
其一:能从实际问题中识别并建立起三角函数的模型;
其二: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认识其定义域、函数值的符号。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摩天轮旋转及生成的图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激发同学们学习的乐趣。并通过问题的探究,体验“数学是过程的思想”,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借助摩天轮的情景问题很好地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义,也能很好入在直角坐标系中,很好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过渡,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从而很好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认识其定义域、函数值的符号;
3.能初步应用定义分析和解决与三角函数值有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P2.教学难点: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域.
OA图1 具体设计如下:
六、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情景引入
问题1:如图是一个摩天轮,假设它的中心离地面的高度为ho,它的直径为2R,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转动一周需要360秒,若现在你坐在座舱中,从初始位置OA出发(如图1所示),过了30秒后,你离地面的高度h为多少?过了45秒呢?过了t秒呢?
【设计意图】: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知识,因此选择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此情景设计应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理解。这个数学模型很好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交,也能放在直角坐标系中,很好地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三角函数过渡,揭示函数的本质。
第二部分——复习回顾锐角三角函数
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过了30秒后,你离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分析】:作图如图2很容易知道:从起始位置OA运动30秒后到达P点位置,由题意知AOP300,作PH垂直地面交OA于M,又知MH=ho,所以本问题转变成求PH再次转变为求PM。
要求PM就是回到初中所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即锐角的三角函数。
问题2:锐角的正弦函数如何定义? 【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很容易得到
sin|MP||MP||MP|Rsin|PH|h0Rsin |OP|R图2 POMABNHPOaMhh0Rsin
所以学生很自然得到“过了30秒后,过了45秒,你离地面的高度h为多少?”
h1h0Rsin300 h2h0Rsin450
Y【教师总结】:t在锐角的范围中,
0POMAXhh0Rsint0
第三部分——引入新课
问题3:请问t的范围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离地面的高度h为多少?能不能猜想hh0Rsint0?
B【分析】:若想做到这一点,就得把锐角的正弦推广到任意角的正弦。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任意角的三函数角函数。
问题4: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设点P(xP,yP),能你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的正弦函数的定义吗?能否也定义其它函数(余弦、正切)?
【学生自主探究】:sin|MP|yP R|OP|cos|MP|yP|OM|xP,tan |OM|xP|OP|R问题5:改变终边上的点的位置,这三个比值会改变吗?为什么? 【分析】:先由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选几个点,计算比值,获得具体认识,并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体会三角函数值不会随着终边上的点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只与角有关系。
通过摩天轮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第一象限角的正弦可以跟锐角正弦的定义一样。
问题6:大家根据第一象限角的正弦函数的定义,能否也给出第二象限角的定义呢?
【学生自主探究】:学生通过上面已知知识得到sin|MP|yP R|OP|PxyO学生定义好第二象限角后,让学生自己算出摩天轮座舱在第150秒时,离地面的高度h?
通过摩天轮知道:hh0Rsin1500h1h0Rsin300 由此得到:sin1500
|MP|yP在第二R|OP|12图3【设计意图】:通过这个,让学生检验sin象限角是否正确?
问题7:sin|MP|在第三象限角或第四象限能成立吗? |OP|【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模型,检验定义是否正确,从中让学生自己发现正、负符号的偏差。
(可以让学生取t210,从而hh0Rsin2100,得到sin2100=,发现这与sin|MP||MP|不相符,实际上是sin) |OP||OP|12【教师总结】:我们通过个模型知道如何在某些范围内如何计算自已此时离地面的高度,用数学模型hh0Rsint0来表示,当摩天轮转动,角度的概念也不知不觉地推广到任意角,对于任意角的正弦不能只是依赖于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中的对边的长度比斜边长度了,我更应该用点P的横坐标来代替|MP|或|MP|,那么这样就能够很好表示出正弦的函数任意角的定义。
第三部分——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如图3,已知点P(x,y)为角终边上的点,点P到顶点O的距离为R,则
siny (R) Rx (R) Ry (k) x2costan【分析】:让学生通过刚才的模型进一步体验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要点:点、点的坐标、点到顶点的距离。
问题8:当摩天轮的半径R=1时,三角函数的定义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自主探究】:siny,cosx,tany。
x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取到原点的距离为1的点可以使表达式简化。
教师进一步给出单位圆的定义 给出下列表格,让学生自己补充完整。
三角函数 定义一:|OP|1
定义二:
|OP|R
定义域
sin
y
y Rx RR
cos x
y xR
2tan
y xk
及时归纳总结有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掌握。
第三部分——例题讲解
例1.(课本P14例2)已知角终边经过点P0(3,4),求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分析】:让学生现学现卖,得用上面的定义二就可以得到答案。
例2.(课本P14例1)求
5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3【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独立完成。然后与课本的解答相对比一下,发现本题的难点。
【教师讲解】:本题题意很简单,但是如何入手却是难点,关键是对本节课的三角函数定义的要点有没有领会清楚(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要点:点、点的坐标、点到顶点的距离),因此本题的重点之处是如何利
PMOxy图4用单位圆找到这个点P,如图4可以知道POM象限,得到P(,123,又点P在第四
3),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得到本题答案。
2不妨让学生取R|OP|4,能否也得到点P的坐标,得到的三角函数值是否与单位圆的一样。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体验三角函数的定义。
第四部分——巩固练习 练习1.例2变式求
7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6练习2.问题9:通过观察摩天轮的旋转,三角函数的角的终边所在象限不同,请说说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内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独立完成课本P15的“探究”。
【设计意图】:练习
1、练习2的设计与例
2、例3衔接,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三角函数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定义出发利用坐标平面内的点的坐标特征自主探究三角函数的有关问题的思想方法。并在特殊情形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第五部分——小结与作业 学生自我总结
作业:P23习题1.2A组 1,2,3
七、教学反思
上述教学设计及具体教学实施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意义:
1.教学设计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放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理解上。背景创设是学生熟悉的摩天轮,认知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体到抽象,现象到本质,特殊到一般,这样有利学生的思考。
2.情景设计的数学模型很好地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义,也能很好引入在直角坐标系中,很好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过渡,同时能够揭示函数的本质。
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体验中领悟数学的价值,它渗透了蕴涵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性学习的策略,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和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一致的。
4.《标准》把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其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不仅要突出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要为学生创设应用实践的空间, 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直觉猜想、归纳抽象、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其上升为一种数学意识,自觉地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学过的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去观察生活、分析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身边的现实世界, 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 同时也获得了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增进了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通过参加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研修,您个人在教学研究上有什么考虑,打算做哪些方面的研究,从何处入手,预期的成果是什么?
新侨中学张家裕
通过参加这次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研修,我深有感触,这促使我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上有了更多的想法。
首先,授知方式要转化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上应该更加地重视“情景的创设”,一个好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
其次,教师的角色要转化
新课程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的这一主体,这是绝对正确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而且是信息的重组者;
不仅是对话的提问者,而且是疑问的激发者;
不仅是学习的辅导者,而且是学习的促进者;
不仅是课堂的管理者,而且是课堂的合作者;
不仅是学业的评价者,而且是成长的记录者。教师应成为课堂的导演,而学生理应成为课堂的演员。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过程,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要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
第三,教学中切实做到让学生学习方式有所转化
新课标大力地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因为合作学习方式是在当学生个人遇到难以独立解决的学习任务时应用,通过合作学习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目的。而在大多数的教师观念中,合作学习主要适宜教材中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所以课堂中呈现出来的所谓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是同学们“合作”找出老师布置的问题的答案,然后派一个代表进行回答。这显然是一种错误。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时,一要把握好时机;
二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
三要进行合理地分组;
四要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真正让小组合作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
第四、课堂评价方式要转化
标准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要多用激励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因此,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做到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但也要把握好评价的尺度,不要过多过滥,肯定好的,善待学生出现在错误,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在作评价,要善于接纳学生,乐意听学生说,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因为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得到发展。
有了以上的几点教学上的研究和入手点,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在教学的处理上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而在学生方面,也一定会有预想不到的效果。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会被激发出来,而创新思维也会得到一定的培养。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体,更能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全身心的投入到一节数学课的听课中,效率提高了,自然成绩也就有了保证,以前所缺乏的信心从此可以找回。
2、现在的很多学生有些很不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闭门造车”,自己学习自己思考,很少与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或者,一遇到困难便不加思索,直接请教其他同学或者向老师提问。那么,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做到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同时,相互学习,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而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3、每个班的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总是有差异的,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那么,当我们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改变课堂的评价方式,我想,我们就能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出一种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有了兴趣自信心,学生便能在数学的海洋里尽情的遨游,教学效果才能进一步的提高。
答:新课程推进以后,教师的问题成为了第一问题,怎么样能够使我们的教师更好地适应我们作为新课程来讲,它的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选修课这样一些新的内容,教师面临一种全新的感觉,跟以前的课程是不一样的,这种课程的学习也需要我们做校园教研,所以说,新课程对于我们教师来讲,它还是非常需要通过研究来了解,来落实的.
第二个方面,就是作为国家课程,这样一种内容的学习,另外一个在教育上,作为教师他自身的一种理解,作为教师由一个一般的教师能够承担我们的课程,以及发展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更好地落实这个课程,在这里教师有一个自身发展的需要,这种发展是需要通过
教学教研来实现的。
首先,利用工作之余研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为研究课题打好理论基础;
其次,随着数学课教学的进行对学生进行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训以及进行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的培训;
再次,完成现代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案例,并且进行实验教学,记录教学的现象,检测教学效果,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最后,针对相关的实验课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考查评价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性实验的能力是否有变化。从而达到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减少了学生学习平面解析几何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手“做”几何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正确理解几何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理,培养了认知发现、转换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合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通过参加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研修,收获很大,感触很深。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学模式在传统教育中根深蒂固,做起来是有难度的,但我相信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转变,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探索出新课改教学的路子。
教学研究采取多种形式,一是自学,尽管网上集中学习将告一段落,但学习不能放松,继续学习通过网上平台和资源,理解专家讲座,梳理知识体系,探索教学模块的设计,领会新教材的知识发生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规律,学习先试行的省的教改经验,将学习进行到底,不半途而废;
二是通过假期认真专研教材,通读一遍教本,领会教材意图,比较原有教材与新教材的异同,内容上的调整,难度上的把握,新增内容的学习,模块间的联系;
教学理念上的转变,教学手段上的更新,教学方式上的探索。三是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校的的教学研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备课组里研究不择时间地点和形式,统一教材,统一进度,通过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发言人,交流学习体会,讨论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及时讨论研究发现问题,教学过程中有新的体会相互学习,发挥整体优势,新课改才会成功,整个年级学校的把握新教材的能力才会得到同步提高,达到课改的效果。关键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创新的发现,学会在工作和生活有获取知识的的能力。
预期的成果是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最短时间转变新课改的教学方法上来。新的起点,新的课题,新的挑战,新的开始,从0开始,只要努力学习,我们会成为新课改教学的内行。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陕西省彬县中学杨西龙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自动的、建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问题。
二、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做事,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
“要求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并依据所收集的数据展开讨论。”其程序是:(1)作为家庭作业提出此问题;
(2)学生自主进行统计活动;
(3)请某同学在课堂上对结果作现场统计(列出统计表,老师也把自己的统计结果融入其中);
(4)统计分析(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全班一周丢弃塑料袋情况用不同的算法进行描述和评价);
(5)结合问题情景深入领会有关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含义,并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统计量的差异以及用不同统计量来表示同一问题的必要性;
(6)问题自然延伸(计算这些袋对土地造成的污染、先估算一个袋的污染,然后通过多种方式计算推及到一周呢?一年呢?全校同学的家庭呢?照此速度要多久就会污染整个学校呢?)。
由此例可看出,这种模式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围绕着学生日常生活来展开的:由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
1 活的紧密和谐的关系,朴素的问题情景自然地对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可以让他们真正应用数学,并引导他们学会做事。
三、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数学学习中,个人努力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则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与讨论中,能够澄清认识,纠正错误。这有助于扩展思路,提高能力,加强自信,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把数学知识方法贯彻到每一次探索活动中去,使学生在“观察、联想、类比、归纳、猜想和证明”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如在《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中,一般先复习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然后让学生自己研究。大多数同学类比指数函数性质的研究方法,观察图形特征,总结出对数函数的一般性质。教师为了启发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让学生探讨:不作图象能否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纷纷投入到问题的研究,最后由学生提出运用函数与反函数的关系,根据指数函数的性质直接映射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一方法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反映出更高层次的思维水平。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目标。
2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篇1:高中数学对数与对数运算教案
《对数与对数运算》
教案
xx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xxx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
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换;
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形成知识技能;
2、能力目标: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让学生有能力去解决今后有关于对数的问题,同时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动手,通过做练习,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分析目标:通过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分析各种思维的技巧,掌握对数运算的重要性质。
二、教学理念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从学习中体会快乐。本节课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引发学生的思考,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对数的必要性。在教学重难点上,我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新课程标准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实例引入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
2、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材分析
本节讲对数的概念和运算性质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对数函数做准备。这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
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对数的定义;
(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相互转化及其条件。
难点 :(1)对数概念的理解;
(2)对数运算性质的理解;
(3)换底公式的应用。
六、课时安排:1个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我们能从关系y?13?1.01x中,算出任意一个年头x的人口总数,反之,如果问“哪一年的人口总数可达到18亿,20亿,30亿??”,该如何解决?
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就引出这节课将要学习的问题,即对数与对数运算的问题,以及指数与对数如何相互转换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1.对数的定义 x 一般地,如果a?n(a?0,且a?1),那么数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 作
x?logan(a?0,且a?1,n?0),
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2.两种特殊的对数
① 当底数为10时,称这种对数为常用对数,记为lgn?log10n;
?时,称这种对数为自然对数,记为② 当底数为无理数e?2.71828 lnn?logen。
3.指数式与对数式的相互转化及其条件 当a?0,且a?1时,有如下关系 ax?n x?logan 底数底数 指数 对数 幂 真数
通过以上直观图示可以看出,指数式与对数式虽然表示的是两种不同的运
算,但都表示a,x,n三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在a?0,且a?1的条件下,这两种运算可以相互转化,它们互为逆运算。
例1.将下列指数式化为对数式,对数式化为指数式 (1)54?625;
(2)2?6? m 1 ;
64 ?1? (3)???5.73;
(4)log116??4;
?3?2(5)lg0.01??2;
(6)ln10?2.303 解:(1)log5625?4(2)log2 1 ??6 64 ?4 ?1? (3)log15.73?m (4)???16 ?2?3(5)10?2?0.01 (6)e2.303?10 课堂练习1:把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式 (1)2?8 (2)2? 3 5 1 ?113 ? 2 (3)2?(4)273 23 ?1 课堂练习2:把下列对数式写成指数式
11(3)lo??(4)2log??4 (1)log39?2 (2)log1?253235 481 4.探究对数运算的特殊性质 ① 负数和零没有对数,即n?0;
② 1的对数为0,即loga1?0;
③ 底数的对数为1,即logaa?1;
④ 两种对数恒等式:alogan?n和logaan?n。
5.探究对数的运算法则
由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可以很容易得到对数的运算性质,看如下的一个例子:
当a?0,且a?1,m?0,n?0时,由于 am?an?am?n 故可以设 m?am,n?an 那么 mn?am?n 由对数的定义可以得到 logam?m,logan?n, logam?n?m?n 将m和n分别带入,那么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logam?n?logam?logan 可以以此为例,让学生在课堂上推导出如下运算性质的另外两个公式:
对数运算性质:
如果a?0,且a?1,m?0,n?0,那么:
(1)logam?n?logam?logan (2)loga m ?logam?logan n (3)logamn?nlogam(n?r) 6.引入实例,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例2.求下列各式的值 (1)log2(47?25);
(2)lg;
解:(1) log 4 7 ? (2) lg2 5)2( ?log247?log225?7log24?5log22?7?2?5?1 ?19 ?lg102?5 25 篇2: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 2.2对数函数教案
课题:
2.2.1对数
教学目的:(1)理解对数的概念;
(2)能够说明对数与指数的关系;
(3)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 (对数的起源)价绍对数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
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对数的兴趣,培养对数学习的科学研究精神. 2. 尝试解决本小节开始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ax?n(a?0,a?1),那么数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logarithm)
记作:
x?log a n n— 对数式
a— 底数,n— 真数,log a 1 注意底数的限制a?0,且a?1;
说明:○ 2 ax?n?log ○ a n?x3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 1 ?1;
思考:○
2 是否是所有的实数都有对数呢? ○
设计意图:正确理解对数定义中底数的限制,为以后对数型函数定义域的确定作准备.
两个重要对数:
2 自然对数(natural logarithm)○:以无理数e?2.71828?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lnn.
2. 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log a n?x ? a?n x 对数式 对数底数
对数
? 指数式
← a → 幂底数 ← x → 指数
真数 ← n →幂
例1.(教材p73例1)
巩固练习:(教材p74练习
1、2)
设计意图:熟练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加深理解对数概念. 说明:本例题和练习均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完成,并指出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中应注 意哪些问题.
3. 对数的性质 (学生活动)
1 阅读教材p73例2,指出其中求x的依据;
○
2 独立思考完成教材p74练习
3、4,指出其中蕴含的结论 ○对数的性质
(1)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2)1的对数是零:loga1?0;
(3)底数的对数是1:log(4)对数恒等式:alog(5)log a a a a?1;
n ?n;
a n ?n.
三、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1 引入对数的必要性;
○ 2 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 3 对数的基本性质. ○
四、作业布置
教材p86习题2.2(a组) 第
1、2题,(b组) 第1题.
课题:
2.2.1对数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的:(1)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
(2)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
(3)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教学重点:对数的运算性质,用换底公式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 教学难点: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的熟练运用. 教学过程:
五、引入课题 b 3. 对数的定义:a?n?log a n?b;
a b 4. 对数恒等式:a
六、新课教学 log a n ?n,log a ?b;
1.对数的运算性质 提出问题:
根据对数的定义及对数与指数的关系解答下列问题:
1 设log○2 设log○ a 2?m,log a 3?n,求a m?n ;
a m?m,log a n?n,试利用m、n表示loga(m·n).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解答,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评析,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得出对数的运算
性质1,并引导学生仿此推导其余运算性质) 运算性质:
学生活动:
1 阅读教材p75例
3、4,○;
设计意图:在应用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 2 完成教材p79练习1~3 ○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反馈学生对对数运算性质掌握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4. 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值
设计意图:学会利用计算器、计算机求常用对数值和自然对数值的方法. 思考:对于本小节开始的问题中,可否利用计算器求解log 18 1.01 13 的值?从而引入换底
公式.
5. 换底公式 log b? loglog cc ba a (a?0,且a?1;
c?0,且c?1;
b?0).
学生活动
1 根据对数的定义推导对数的换底公式. ○
设计意图:了解换底公式的推导过程与思想方法,深刻理解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2 思考完成教材p76问题(即本小节开始提出的问题)○;
3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 ○
(1)log a m b n ? nm log a b;
(2)log a b? 1log b a .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并熟练掌握换底公式的应用.
说明:利用换底公式解题时常常换成常用对数,但有时还要根据具体题目确定底数. 6. 课堂练习
1 教材p79练习4 ○
2 已知lg2?0.3010,lg3?0.4771,试求:lg12的值。
○ 3 试求:lg22?lg2?lg5?lg5的值。○(对换5与2,再试一试) 4 a?b?lg32?lg35?3lg2?lg5,试求:3ab?a3?b3的值。
○
5 设lg2?a,lg3?b,试用a、b表示log512 ○
七、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主要学习了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在教学中应用多给学生创造尝试、思考、交流、讨论、表达的机会,更应注重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八、作业布置 1. 基础题:教材p86习题2.2(a组) 第3 ~
5、11题;
2. 提高题:
14 7?a,14 b ?5,试用a、b表示log 35 28;
1c?1a?12b 3 设a、b、c为正数,且3a?4b?6c,求证:○ 3. 课外思考题:
.
设正整数a、b、c(a≤b≤c)和实数x、y、z、?满足:
x y z a?b?c?30, ? 1x ? 1y ? 1z ? 1 ? ,
求a、b、c的值.
课题:
2.1.2对数函数
(一)
教学任务:(1)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
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2)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3)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图象类比指数函数,探索研究对数函
数的性质,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会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对数函数的定义,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及应用. 教学过程:
九、引入课题 1.(知识方法准备)
1 学习指数函数时,对其性质研究了哪些内容,采取怎样的方法? ○
设计意图:结合指数函数,让学生熟知对于函数性质的研究内容,熟练研究函数性质的
方法——借助图象研究性质.
2 对数的定义及其对底数的限制.○
设计意图:为讲解对数函数时对底数的限制做准备. 2.(引例)
教材p81引例 处理建议: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器填写下表:
系t?log 5730 12 p,生物死亡年数t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从而t是p的函数” .(进 而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
十、新课教学
(一)对数函数的概念 1.定义:函数y?log a x(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logarithmic function)
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1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注意:○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y?2log x 5 2 x, y?log 5 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2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a?0,且a?1). ○
巩固练习:(教材p68例
2、3)
(二)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问题:你能类比前面讨论指数函数性质的思路,提出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内容和方法吗?
研究方法:画出函数的图象,结合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
研究内容:定义域、值域、特殊点、单调性、最大(小)值、奇偶性. 探索研究:
1 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
○(可用描点法,也可借助科学计算器或计算机)
(1) y?log(2) y?log 2 x x 12 (3) y?log3x (4) y?log 13 x 2 3 思考底数a是如何影响函数y?log○ a x的.(学生独立思考,师生共同总结) 篇3:高中数学对数函数学案、教案
对数函数学案
第75页 出题人:苗明明考纲解读:
① 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掌握对数函数图象通过的特殊点. ② 知道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③ 了解指数函数y?ax与对数函数y?loga x(a?0,且a?1)互为反函数.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写出对数函数的定义,能画出对数函数的图像并能根据图像说出对数函数的性质. 2.知道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3.能说出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及图像间的对称关系. 学习重点:能画出对数函数的图像并能根据图像说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学习难点:利用对数函数性质解决一些综合题.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
1.对数函数的概念
形如 的函数叫做对数函数.说明:(1)一个函数为对数函数的条件是:
①系数为1;
②底数为大于0且不等于1的正常数;
③自变量x为真数.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
特别应注意的是:真数、底数 。
2、由对数的定义容易知道对数函数y?logax(a?0,a?1)是指数函数y?ax(a?0,a?1)的反函数。 反函数及其性质
①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②若函数y?f(x)上有一点(a,b),则必在其反函数图象上,反之若(b,a)在反函数图象上,则 必在原函数图象上。
③利用反函数的性质,由指数函数y?ax(a?0,a?1)的定义域x?r,值域y?0,容易得到对数函数
y?logax(a?0,a?1)的定义域为x?0,值域为r.
4、对数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图像分布
5、比较大小
比较对数的大小,一般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①如果两对数的底数相同,则由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底数a?1为增;
0?a?1为减)比较;
②如果两对数的底数和真数均不相同,通常引入中间变量进行比较;
③如果两对数的底数不同而真数相同,如y?logax1 与y?log a2 x的比较(a1?0,a1?1,a2?0,a2?1).可
借助对数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图像分布来做. 题型1:图像问题
(1).如图是对数函数y?log431 ax的图象,已知a值取,3,5, 10 ,则图象c1,c2,c3,c4相应的a值依次是( ) a.、
433、
5、 110 b.、
4、 33 、
1105 c.431
3、
5、 10 d.41 3 、 10 、 35 (2).已知a?0,且a?1,函数y?ax与y?loga(?x)的图象只能是图中的( )
(3)已知f?1(x)图像过(3,2)点,那
么f(x-3)+2的图像一定过点 . 题型2:比较大小
(1)log3 43,log34,log434的大小顺序为( ) a.log34?log43?log 3 4b.log?log3 3 4 3443?log 4.log34?log 3 4?log43d.log 4 4?log34?log43 3 4 c3 4 3 3 (2)若a2?b?a?1,试比较loga a b ,log b b a ,logba,logab的大小. 题型3:解不等式 已知log 1 a 2 ?1,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 题型4:函数的定义域、值域问题
(1)求函数y=logx2 2(?x?2)的定义域、值域
(2)求函数y=log2(?x2?x?2)的定义域、值域
(3)求函数y=log2(x2?2x?3)的定义域、值域
(4)设函数f(x)?lg(ax2?2x?1)(a?r). ①若f(x)的定义域为r,求a的取值范围;
②若f(x)的值域为r,求a的取值范围。
【中学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设计
一 意义与价值
现代课程理论的观点——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作出科学合理安排的一种构想。教学设计直接反映出教师的业务水平,反映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和对新课标的把握尺寸,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尤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所以我们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把“高中数学分层教学设计”作为一个子课题研究,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能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同时,是教师在教学方法有新的突破,在教学艺术出具特色,在教学风格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为培养特色教师奠定基础,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及非智力因素。
二 研究目的
1、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环节齐全,教学过程中的其他环节紧扣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科学严谨,不能有形式无内容,也不能
有内容不注重形式,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所设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测试而实现的。
2、教学设计中要体现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新课标是教学的指导思想,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是对教学内容的定位,是确定教学内容三维目标的主要依据,同时在教学设计中,要贯穿分层教学思想,在备、讲、改、辅、作业等诸多环节中体现分层教学思想。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教学设计要在科学合理可行的基础上,又要体现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 三 研究内容
1、学生情况分层分析:
对学生学习改内容时,要分析各层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学习该内容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对各层学生进行测试和访谈,学习该内容可能存在的困难对各层学生进行访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对学生进行分层方法。
2、教学内容分层分析:
教学内容对应的教学课程分析;
教学内容所在单元的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体现的教学思想分层分析;
教学内容在各层学生中应掌握的程度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的分层分析。
3、教学目标分层分析:
研读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及分层教学的基本思想,针对每层学生的自身特征,将教学目标分解到每层上,即根据“最近发展区域”原理各层学生的教学目标侧重各有不同,但目标分层不是减少目标,分层是手段,是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层时,要体现学生个性品质和非智力因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教学过程分层
⑴新课导入分层,揭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用问题引领新课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自己学”,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是所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有意识的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
上巧妙的造成悬念,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⑵授课内容分层,讲授新知识时属于理解型的知识和技能应全部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体现的思维方法要求A,B层学生掌握,C层学生只作为了解内容;
讲解例题时应以课本上的例题作为母题,应用变式训练方法引申为一题三问的递进式训练题,并明确要求每层学生应掌握的程度。
⑶分层布置作业,分层布置作业时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使得各层学生都能达到提高和发展,对于C层学生的作业要求以课本上的例题为标准,量少难度低,以模仿性、知识性为主,A层上的学生则可以减少重复性作业,适当增加一些灵活性较大、以综合性、提高性为主,B层上的学生可以选作A层和B层上的部分作业。
⑷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分层,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式即学生独立完成型、学生合作学习型、探究式学习型。
四 教学反思分层,
1、教学目标制定是否科学合理,主要从教材分析以及学生分析的角度反思。
2、教学目标是否完成主要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和各层学生的反映情况及课后测评。
3、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和问题的深度分析分层,认真反思各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那些环节上效果是突出的,那些环节上偏离教师的设想,那些环节上动态生成的知识比较多。
4、今后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设计示例
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和掌握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并能准确地应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
难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准确应用.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中学代数内容中一个独特的部分——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它们研究对象独特,研究问题的方法不同一般.虽然份量不多,但是与旧知识的联系很少,而且它还是我们今后学习概率论的基础,统计学、运筹学以及生物的选种等都与它直接有关.至于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上,只要涉及安排调配的问题,就离不开它.
今天我们先学习两个基本原理.
(二)讲授新课
1.介绍两个基本原理
先考虑下面的问题:
问题1:从甲地到乙地,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汽车,还可以乘轮船.一天中,火车有4个班次,汽车有
个班次,轮船有3个班次.那么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因为一天中乘火车有4种走法,乘汽车有2种走法,乘轮船有3种走法,每种走法都可以完成由甲地到乙地这件事情.所以,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4+2+3=9种不同的走法.
这个问题可以总结为下面的一个基本原理(打出片子——加法原理):
加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可以有几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请大家再来考虑下面的问题(打出片子——问题2):
问题2: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条,由B村去(见下图),从A村经B村去C村,C村的道路有2条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这里,从A村到B村,有3种不同的走法,按这3种走法中的每一种走法到达B村后,再从B村到C村又各有2种不同的走法,因此,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3×2=6种不同的走法.
一般地,有如下基本原理(找出片子——乘法原理):
乘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2.浅释两个基本原理
两个基本原理的用途是计算做一件事完成它的所有不同的方法种数.
比较两个基本原理,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区别?
两个基本原理的区别在于:一个与分类有关,一个与分步有关.
看下面的分析是否正确(打出片子——题1,题2):
题1:找1~10这10个数中的所有合数.第一类办法是找含因数2的合数,共有4个;
第二类办法是找含因数3的合数,共有2个;
第三类办法是找含因数5的合数,共有1个.
1~10中一共有N=4+2+1=7个合数.
题2:在前面的问题2中,步行从A村到B村的北路需要8时,中路需要4时,南路需要6时,B村到C村的北路需要5时,南路需要3时,要求步行从A村到C村的总时数不超过12时,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第一步从A村到B村有3种走法,第二步从B村到C村有2种走法,共有N=3×2=6种不同走法.
题2中的合数是4,6,8,9,10这五个,其中6既含有因数2,也含有因数3;
10既含有因数2,也含有因数5.题中的分析是错误的.
从A村到C村总时数不超过12时的走法共有5种.题2中从A村走北路到B村后再到C村,只有南路这一种走法.
(此时给出题1和题2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找出应用两个基本原理的注意事项,这样安排,不但可以使学生对两个基本原理的理解更深刻,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进行分类时,要求各类办法彼此之间是相互排斥的,不论哪一类办法中的哪一种方法,都能单独完成这件事.只有满足这个条件,才能直接用加法原理,否则不可以.
如果完成一件事需要分成几个步骤,各步骤都不可缺少,需要依次完成所有步骤才能完成这件事,而各步要求相互独立,即相对于前一步的每一种方法,下一步都有m种不同的方法,那么计算完成这件事的方法数时,就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原理.
也就是说:类类互斥,步步独立.
(在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是很清楚时,教师及时地归纳小结,能使学生在应用两个基本原理时,思路进一步清晰和明确,不再简单地认为什么样的分类都可以直接用加法,只要分步而不管是否相互联系就用乘法.从而深入理解两个基本原理中分类、分步的真正含义和实质)
(三)应用举例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基本原理,我们可以用它们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了.
例1 书架上放有3本不同的数学书,5本不同的语文书,6本不同的英语书.
(1)若从这些书中任取一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2)若从这些书中,取数学书、语文书、英语书各一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3)若从这些书中取不同的科目的书两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让学生思考,要求依据两个基本原理写出这3个问题的答案及理由,教师巡视指导,并适时口述解法)
(1)从书架上任取一本书,可以有3类办法:第一类办法是从3本不同数学书中任取1本,有3种方法;
第二类办法是从5本不同的语文书中任取1本,有5种方法;
第三类办法是从6本不同的英语书中任取一本,有6种方法.根据加法原理,得到的取法种数是
N=m1+m2+m3=3+5+6=14.故从书架上任取一本书的不同取法有14种.
(2)从书架上任取数学书、语文书、英语书各1本,需要分成三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取1本数学书,有3种方法;
第二步取1本语文书,有5种方法;
第三步取1本英语书,有6种方法.根据乘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N=m1×m2×m3=3×5×6=90.故,从书架上取数学书、语文书、英语书各1本,有90种不同的方法.
(3)从书架上任取不同科目的书两本,可以有3类办法:第一类办法是数学书、语文书各取1本,需要分两个步骤,有3×5种方法;
第二类办法是数学书、英语书各取1本,需要分两个步骤,有3×6种方法;
第三类办法是语文书、英语书各取1本,有5×6种方法.一共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N=3×5+3×6+5×6=63.即,从书架任取不同科目的书两本的不同取法有63种.
例2 由数字0,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三位整数(各位上的数字允许重复)?
解:要组成一个三位数,需要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百位上的数字,从1~4这4个数字中任选一个数字,有4种选法;
第二步确定十位上的数字,由于数字允许重复,共有5种选法;
第三步确定个位上的数字,仍有5种选法.根据乘法原理,得到可以组成的三位整数的个数是N=4×5×5=100.
答:可以组成100个三位整数.
教师的连续发问、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在第二个例题中给出板书示范,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两个基本原理实质的理解,周密的考虑,准确的表达、规范的书写,对于学生周密思考、准确表达、规范书写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为学生后面应用两个基本原理解排列、组合综合题打下基础.
(四)归纳小结
归纳什么时候用加法原理、什么时候用乘法原理:
分类时用加法原理,分步时用乘法原理.
应用两个基本原理时需要注意分类时要求各类办法彼此之间相互排斥;
分步时要求各步是相互独立的.
(五)课堂练习
P222:练习1~4.
(对于题4,教师有必要对三个多项式乘积展开后各项的构成给以提示)
(六)布置作业
P222:练习5,6,7.
补充题:
1.在所有的两位数中,个位数字小于十位数字的共有多少个?
(提示:按十位上数字的大小可以分为9类,共有9+8+7+…+2+1=45个个位数字小于十位数字的两位数)
2.某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有m个不同的志愿可供选择,若只能按第
一、二、三志愿依次填写3个不同的志愿,求该生填写志愿的方式的种数.
(提示:需要按三个志愿分成三步,共有m(m-1)(m-2)种填写方式)
3.在所有的三位数中,有且只有两个数字相同的三位数共有多少个?
(提示:可以用下面方法来求解:(1)△△□,(2)△□△,(3)□△□,(1),(2),(3)类中每类都是9×9种,共有9×9+9×9+9×9=3×9×9=243个只有两个数字相同的三位数)
4.某小组有10人,每人至少会英语和日语中的一门,其中8人会英语,5人会日语,(1)从中任选一个会外语的人,有多少种选法?(2)从中选出会英语与会日语的各1人,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提示:由于8+5=13>10,所以10人中必有3人既会英语又会日语.
(1)N=5+2+3;
(2)N=5×2+5×3+2×3)
篇1: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一、教材分析
本小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必修
(一)》(人教版)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1)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及初步应用。对数函数是继指数函数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初等函数,无论从知识或思想方法的角度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都有许多类似之处。与指数函数相比,对数函数所涉及的知识更丰富、方法更灵活,能力要求也更高。学习对数函数是对指数函数知识和方法的巩固、深化和提高,也为解决函数综合问题及其在实际上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虽然这个内容十分熟悉,但新教材做了一定的改动,如何设计能够符合新课标理念,是人们十分关注的,正因如此,本人选择这课题立求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仍保留着初中生许多学习特点,能力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折阶段,但更注重形象思维。由于函数概念十分抽象,又以对数运算为基础,同时,初中函数教学要求降低,初中生运算能力有所下降,这双重问题增加了对数函数教学的难度。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教学中要控制要求 的拔高,关注学习过程。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新课标基本理念为依据进行设计的,针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对数函数的教学首先要挖掘其知识背景贴近学生实际,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确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2.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3.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图象类比指数函数,探索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函数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底数对对数函数值变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背景材料→ 引出课题 → 函数图象→ 函数性质 →问题解决→归纳小结
(一)熟悉背景、引入课题 1.让学生看材料:
材料1(幻灯):马王堆女尸千年不腐之谜:一九七二年,马王堆考古发现震惊世界,专家发掘西汉辛追遗尸时,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骨质比现在六十岁的正常人还好,是世界上发现的首例历史悠久的湿尸。大家知道,世界发现的不腐之尸都是在干燥的环境风干而成,譬如沙漠环境,这类干尸虽然肌肤未腐,是因为干燥不利细菌繁殖,但关节和一般人死后一样,是僵硬的,而马王堆辛追夫人却是在湿润的环境中保存二千多年,而且关节可以活动。人们最关注有两个问题,第一:怎么鉴定尸体的年份?第二:是什么环境使尸体未腐?其中第一个问题与数学有关。
图 4—1 (如图 4—1在长沙马王堆“沉睡”近2200年的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日前奇迹般地“复
活”了) 那么,考古学家是怎么计算出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沉睡”近2200年?上 面已经知道考古学家是通过提取尸体的残留物碳14的残留量p,利用 t?logp 57302 估算尸体出土的年代,不难发现:对每一个碳14的含量的取值,通过这个对
应关系,
生物死亡年数t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从而t是p的函数;
如图4—2材料2(幻灯):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 个 ??,
如果要求这种细胞经过多少次分裂,大约可以得到细胞1万个,10万个 ??,
不难发现:分裂次数y就是要得到的细胞个数x的函数,即y?log2x;
图 4—2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函数的特征:含有对数符号,底数是常数,真数是变量,从而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函数y?logax(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1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注意:○ x2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a?0, 都不是对数函数.○5y?2log2x,y?log5 且a?1).
3.根据对数函数定义填空;
例1 (1)函数 y=logax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_ (其中a>0,a≠1) (2) 函数y=loga(4-x) 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_ (其中a>0,a≠1)说明:本例主要考察对数函数定义中底数和定义域的限制,加深对概念的理
解,所以把教材中的解答题改为填空题,节省时间,点到为止,以避免挖深、拓展、引入复合函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考虑到多数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为了有助于他们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不妨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入手”。因此,新课引入不是按旧教材从反函数出发,而是选择从两个材料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让学生熟悉它的知识背景,初步感受对数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又一重要数学模型。这样处理,对数函数显得不抽象,学生容易接受,降低了新课教学的起点] 2
(二)尝试画图、形成感知 1.确定探究问题
教师:当我们知道对数函数的定义之后,紧接着需要探讨什么问题? 学生1: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师:你能类比前面研究指数函数的思路,提出研究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方
法吗?
学生2:先画图象,再根据图象得出性质
教师:画对数函数的图象是否象指数函数那样也需要分类? 学生3:按a?1和0?a?1分类讨论
教师:观察图象主要看哪几个特征?
学生4:从图象的形状、位置、升降、定点等角度去识图
教师:在明确了探究方向后,下面,按以下步骤共同探究对数函数的图象:
步骤一:(1)用描点法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 y?log2xy?log1x 2 (2)用描点法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 y?log3xy?log1x 3 步骤二:观察对数函数y?log2x、y?log3x与y?log1x、y?log1x的图象特 23 征 ,看看它们有那些异同点。
步骤三: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选取底数a(a?0,且a?1)的若干个不同的值,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对数函数的图象。观察图象,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步骤四:规纳出能体现对数函数的代表性图象
步骤五:作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图象的比较 2.学生探究成果
(1)如图 4—
3、4—4较为熟练地用描点法画出下列对数函数 y?log2x、 y?log1x、y?log3x、y?log1x的图象 23 图4—3 图4—4 (2)如图4—5学生选取底数a=1/
4、1/
5、1/
6、1/
10、
4、
5、
6、10,并推
荐几位代表上台演示‘几何画板’,得到相应对数函数的图象。由于学生自己动手,加上‘几何画板’的强大作图功能,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底数a是如何影响函数y?logax(a?0,且a?1)图象的变化。
图4—5 (3)有了这种画图感知的过程以及学习指数函数的经验,学生很明确y = loga x (a>1)、y = loga x (0
(中部)
10、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教a版数学必修②第二章第一节课,本节内容在立几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地位。本节课是在前面已学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作为学习的出发点,结合有关的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不要求证明)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本节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空间感与逻辑推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线线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的学习作用重大。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任教的学生在年段属中上程度,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但学习立几所具备的语言表达及空间感与空间想象能力相对不足,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理解数学的概念,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感知——观察——操作确认的认识方法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画法并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述判定定理。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发现中学习,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判定定理的引入与理解,难点是判定定理的应用及立几空间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准备、新课引入
提问1:根据公共点的情况,空间中直线a和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并完成 下表:(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a?? 提问2: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没有公共点)来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你认为方便吗?谈谈你的看法,并指出是否有别的判定途径。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学生复习并归纳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引入本节课题,并为探寻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作好准备。]
(二)判定定理的探求过程
1、直观感知
提问:根据同学们日常生活的观察,你们能感知到并举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具体事例吗?
生1:例举日光灯与天花板,树立的电线杆与墙面。
生2:门转动到离开门框的任何位置时,门的边缘线始终与门框所在的平面平行(由学生到教室门前作演示),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
[学情预设:此处的预设与生成应当是很自然的,但老师要预见到可能出现的情况如电线杆与墙面可能共面的情形及门要离开门框的位置等情形。]
2、动手实践
教师取出预先准备好的直角梯形泡沫板演示:当把互相平行的一边放在讲台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的位置给人以平行的感觉,而当把直角腰放在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给人的印象就不平行。又如老师直立讲台,则大家会感觉到老师(视为线)与四周墙面平行,如老师向前或后倾斜则感觉老师(视为线)与左、右墙面平行,如老师向左、右倾斜,则感觉老师(视为线)与前、后墙面平行(老师也可用事先准备的木条放在讲台桌上作上述情形的演示)。
[设计意图:设置这样动手实践的情境,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线面平行与否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使学生学在情境中,思在情理中,感悟在内心中,学自己身边的数学,领悟空间观念与空间图形性质。]
3、探究思考
(1)上述演示的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为何有如此的不同?关键是什么因素起了作用呢?通过观察感知发现直线与平面平行,关键是三个要素:①平面外一条线②
我们把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位置关系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用符号表示为 平面内一条直线③这两条直线平行
(2)如果平面外的直线a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b平行,那么直线a与平面?平行吗?
4、归纳确认:(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简单概括:(内外)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a符号表示:ba||? a||b?? 温馨提示:
作用:判定或证明线面平行。
关键:在平面内找(或作)出一条直线与面外的直线平行。
思想: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三)定理运用,问题探究(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1、想一想:
(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说明理由:
①如果一条直线不在平面内,则这条直线就与平面平行() ②过直线外一点可以作无数个平面与这条直线平行( ) ③一直线上有二个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则这条直线与平面平行( ) (2)若直线a与平面?内无数条直线平行,则a与?的位置关系是( ) a、a ||? b、a?? c、a ||?或a?? d、a?? [学情预设:设计这组问题目的是强调定理中三个条件的重要性,同时预设(1)中的③学生可能认为正确的,这样就无法达到老师的预设与生成的目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更广阔些。此外教师可用预先准备好的羊毛针与泡沫板进行演示,让羊毛针穿过泡沫板以举不平行的反例,如果有的学生空间想象力强,能按老师的要求生成正确的结果则就由个别学生进行演示。]
2、作一作:
设a、b是二异面直线,则过a、b外一点p且与a、b都平行的平面存在吗?若存在请画出平面,不存在说明理由?
先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提问,然后教师总结,并用准备好的羊毛针、铁线、泡沫板等演示平面的形成过程,最后借多媒体展示作图的动画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动手操作的问题,不仅是为了拓展加深对定理的认识,更 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空间感与思维的严谨性。]
3、证一证:
例1(见课本60页例1):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的中点,求证:ef || 平面bcd。
变式一:空间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边ab、bc、cd、da中点,连结ef、fg、gh、he、ac、bd请分别找出图中满足线面平行位置关系的所有情况。(共6组线面平行) 变式二:在变式一的图中如作pq?ef,使p点在线段ae上、q点在线段fc上,连结ph、qg,并继续探究图中所具有的线面平行位置关系?(在变式一的基础上增加了4组线面平行),并判断四边形efgh、pqgh分别是怎样的四边形,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设计二个变式训练,目的是通过问题探究、讨论,思辨,及时巩固定理,运用定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例2: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棱bc与c1d1中点,求证:ef || 平面bdd1b1 分析:根据判定定理必须在平
面bdd1b1内找(作)一条线与ef平行,联想到中点问题找中点解决的方法,可以取bd或b1d1中点而证之。
思路一:取bd中点g连d1g、eg,可证d1gef为平行四边形。
思路二:取d1b1中点h连hb、hf,可证hfeb为平行四边形。
[知识链接:根据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因此把找空间平行直线问题转化为找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中位线问题,这样就自然想到了找中点。平行问题找中点解决是个好途径好方法。这种思想方法是解决立几论证平行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思想方法]
4、练一练:
练习1:见课本6页练习
1、2 练习2:将两个全等的正方形abcd和abef拼在一起,设m、n分别为ac、bf中点,求证:mn || 平面bce。
变式:若将练习2中m、n改为ac、bf分点且am = fn,试问结论仍成立吗?试证之。
[设计意图:设计这组练习,目的是为了巩固与深化定理的运用,特别是通过练
习2及其变式的训练,让学生能在复杂的图形中去识图,去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逐步培养空间感与逻辑思维能力。]
(四)总结
先由学生口头总结,然后教师归纳总结(由多媒体幻灯片展示):
1、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
a
2、定理的符号表示:ba||? a||b?? 简述:(内外)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3、定理运用的关键是找(作)面内的线与面外的线平行,途径有:取中点利用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等。
七、教学反思
本节“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是学生学习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定与性质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开始学习立几演泽推理论述的思维方式方法,因此本节课学习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的认识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讨论、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等活动,从多角度认识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空间图形的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合情推理、发展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及图形语言,加强各种语言的互译。比如上课开始时的复习引入,让学生用三种语言的表达,动手实践、定理探求过程以及定理描述也注重三种语言的表达,对例题的讲解与分析也注意指导学生三种语言的表达。
本节课对定理的探求与认识过程的设计始终贯彻直观在先,感知在先,学
自己身边的数学,感知生活中包涵的数学现象与数学原理,体验数学即生活的道理,比如让学生举生活中能感知线面平行的例子,学生会举出日光灯与天花板,电线杆与墙面,转动的门等等,同时老师的举例也很贴进生活,如老师直立时与四周墙面平行,而向前、向后倾斜则只与左右墙面平行,而向左、右倾斜则与前后黑板面平行。然后引导学生从中抽象概括出定理。
本节课对定理的运用设计了想一想、作一作、证一证、练一练等环节,能从易到 篇3: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下册,共8课,含点评)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汇编
(下部)
19、正弦定理(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人教a版)
第一章,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是在高二学生学习了三角等知识之后,显然是对三角知识的应用;
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因而定理本身的应用又十分广泛。
根据实际教学处理,正弦定理这部分内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并大胆提出猜想;
第二层次由猜想入手,带着疑问,以及特殊三角形中边角的关系的验证,通过“作高法”、“等积法”、“外接圆法”、“ 向量法”等多种方法证明正弦定理,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并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
第三层次利用正弦定理解决引例,最后进行简单的应用。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探索、发现和证明,感受“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对普高高二的学生来说,已学的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向量等知识,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应用有一定难度,因此思维灵活性受到制约。根据以上特点,教师恰当引导,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多加以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品尝劳动成果的喜悦。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以“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证明,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并学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不畏艰辛的创新品质,增强学习的成功心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猜想提出过程。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计算器,直尺,量角器。
六、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激发动机
师生活动:
b 教师:展示情景图如图1,船从港口b 航行到港口c,测得bc的距离为600m,
船在港口c卸货后继续向港口a航行,由
于船员的疏忽没有测得ca距离,如果船
上有测角仪我们能否计算出a、b的距离?
学生:思考提出测量角a,a 教师:若已知测得?bac?75?, ?acb?45?,要计算a、b两地距离,你
(图1) 有办法解决吗?
学生:思考交流,画一个三角形a?b?c?,使得b?c?为6cm,?b?a?c??75?, ?a?c?b??45? ,量得a?b?距离约为4.9cm,利用三角形相似性质可知ab约为 490m。
老师:对,很好,在初中,我们学过相似三角形,也学过解直角三角形,大家还记得吗?
师生:共同回忆解直角三角形,①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可以求第三边及两个角。②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边和一角,可以求另两边及第三个角。
。
教师:引导,?abc是斜三角形,能否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精确计算ab呢? 学生:思考,交流,得出过a作ad?bc于d如图2,把?abc分为两个直角三角形,解题过程,学生阐述,教师板书。
解:过a作ad?bc于d ad 在rt?acd中,sin?acb? ac ?ad?ac?sin?acb?600?? 2 c d (图2)
??acb?45?,?bac?75? ??abc?180???acb??acb?60? 在rt?abd中,sin?abc? ?ab?ad abad?? sin?abc教师:表示对学生赞赏,那么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若ac?b,ab?c,能否用b、b、c表示c呢?
教师:引导学生再观察刚才解题过程。
adad学生:发现sinc?,sinb? bc ?ad?bsinc?csinb bsinc ?c? sinb 教师:引导 ,在刚才的推理过程中,你能想到什么?你能发现什么? bsincasincbsina学生:发现即然有c?,那么也有c?,a?。
sinbsinasinb bsincasincbsina教师:引导 c?,c?,a?,我们习惯写成对称形式sinbsinasinb cbcaab,,,因此我们可以发现???sincsinbsincsinasinasinb abc,是否任意三角形都有这种边角关系呢? ??sianbsisnicn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良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通过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在解决问题后,对特殊问题一般化,得出一个猜测性的结论——猜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思想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数学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给学生指明一个方向,我们先通过特殊例子检验 abc是否成立,举出特例。
??sinasinbsinc (1)在△abc中,∠a,∠b,∠c分别为60?,60?,60?,对应的
边长a:b:c为1:1:1,对应角的正弦值分别为
导学生考察33,,,引222abc,,的关系。(学生回答它们相等) sinasinbsinc (2)、在△abc中,∠a,∠b,∠c分别为45?,45?,90?,对
应的边长a:b:c为1:1:2,对应角的正弦值分别为22,,1;
22 (学生回答它们相等)
(3)、在△abc中,∠a,∠b,∠c分别为30?,60?,90?,对
应的边长a:b:c为1:3:2,对应角的正弦值分别为
生回答它们相等)(图3) 31,,1。(学22 bcb (图3)
教师:对于rt?abc呢?
学生:思考交流得出,如图4,在rt?abc中,设bc=a,ac=b,ab=c, abca 则有sina?,sinb?,又sinc?1?, ccc abcc 则???c b sinasinbsinc abc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c sinsinsina b (图4) abc 教师:那么任意三角形是否有呢?学生按事先安排分??sinasinbsinc 组,出示实验报告单,让学生阅读实验报告单,质疑提问: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有什么问题吗?(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教师让学生动手计算,附实验报告单。) 学生:分组互动,每组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三边和三个角度数值,通过实 abc验数据计算,比较、的近似值。
sinasinbsinc abc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随着三角形任意变换,、值仍然保sinasinbsinc 持相等。
abc 我们猜想:== sinasinbsinc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数学实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学生自己进行实验,体会到数学实验的归纳和演绎推理的两个侧面。
(三)证明猜想,得出定理
师生活动:
教师:我们虽然经历了数学实验,多媒体技术支持,对任意的三角形,如何abc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证明呢?前面探索过程对我们有没有启??sinasinbsinc 发?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一个代表总结。(以下证明过程,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叙述)
学生:思考得出
①在rt?abc中,成立,如前面检验。
高一期中考试《试卷讲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讲评高一学生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共2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重点讲评单项选择部分,剩余时间进行作文讲评。试卷讲评课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巩固和运用水平,可以及时揭示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解决。它可以促进教师了解学生,改进教法,学生改进学法,提高学习效率,使教与学得到优化;
它还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归纳复习、,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形成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学情分析
1、知识结构:单项选择的15道题全部为高一教材所讲内容,与课本联系密切,因此总体得分较高,但有些内容如省略句、定语从句等学生掌握不好,因此教师在讲解时需突出重难点,将所考查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2、心理特征:高一学生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了高中学习,但也有些学生对高中英语知识容量大,课堂内容与习题联系不够紧密,生词偏多,偏长不好记忆,文章句子结构复杂等不适应,出现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树立信心,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进行高中英语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讲评,巩固试卷中出现的知识点,完善学生的知识网,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力争让学生得到新启发、新思路和新收获。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并重,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遵循参与性与鼓励性原则,较难题由教师启发成绩较好的学生讲评,较普通典型的错题可由学生讨论,教师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解题指导,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并尽可能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试卷讲评使学生发现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查缺补漏,总结经验。同时意识到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树立学生学好英语的决心。
四、依据的教学理念:
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突出体现教师的示范性,学生思维的启迪性及知识应用的综合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理念。
五、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归纳总结一些句式,如“也一样”,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用法 难点:从句中省略用法,作文讲评
五、教学流程
1、引入
首先总结一下考试情况,如班级的平均分,在学年中的名次,班级中学生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每题的得分率。
2、讲评习题和作文
因为这次的15道单选题全部为前一阶段所学内容,与课本联系密切,学生总体得分较高,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因此五道题一组,教师首先对答案,有问题的提出来。较简单的如一些固定短语让基础较差学生总结出来如drop sb a line , be into ,click it away, on the plane ,more or le, play a role in 。
share一词的句式,The reason for sth is that 等由中等水平的学生总结。
对于学生容易记混的句式“也一样” 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总结: 1 so+动词+主语 与so+主语+动词 的区别 2 neither / nor +动词+主语 用于否定句 3 so it is with +主语
4 If you go to the cinema tonight ,so shall /will I.When (the museum is) finished, the museum will be open to the public.引导学生把被省略的主语和be动词找出来,并学会判断主语和谓语的主被动关系,从而断定是现在分词还是过去分词,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后,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习题,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I have bought two pens, neither of _which_ writes well.I have bought two pens and neither of them writes well.分析这两个句子,找出区别。
书面表达题在讲评时,先用投影打出学生中的共性的典型错误,让学生改错,接着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交际目的、可以适当发挥的地方,以及各个要点的多种表达方式等
3、总结 4 作业
板书设计
1.so +V + S neither / nor +V + S so it is with + S 2.When (the museum is) finished, the museum will be open to the public.3 .I have bought two pens, neither of _which_ writes well.I have bought two pens and neither of them writes well.
教学反思
试卷讲评课是我校今年新开设的一种研讨课型,高一学年英语学科的试卷讲评课由我来担任,可以说我的压力挺大的,一是时间紧,周三才批完试卷,周四就要讲评,二是虽然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要讲评试卷,但把这种课当作一种模式来尝试,还是第一次,在上课之前我做了许多准备工作,首先我仔细阅读了有关上好试卷讲评课的有关材料,学到了很多对我受益非浅的理论知识,其次我把我所教班级学生的试卷作了质量分析,找到学生的问难所在,力争在讲评时做到有针对性。
虽然做了准备工作,但上完课后仍有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在讲评试卷时,虽然做了量化分析,但不够细致,如讲评单选题时,我只提到了两名同学得到最高分14分,但落实到具体题中,哪些同学哪道题答的好需要表扬和鼓励的我没有记录,上课前我想到了这点,但由于时间匆促,这项工作没有做,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改进,使评价性原则在试卷讲评时得到有效体现。
在讲评作文时,我把在批作文时我发现的学生错误较集中的句子,挑出来,让学生改正,方法较好,但在具体操作中,还应考虑好一些细节,如在错误句子的后面把改正后的正确的句子显示出来,一目了然,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还有在挑学生的错误句子时,如果把同一类的错误放在一起让学生改,可能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在今后写同类句子时就不容易犯类似错误了。
试卷讲评虽然有不足,有待改进,但我在理论和实践中受益非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吸取经验,改正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2018-10-23高中数学期中考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60.0分)
1.已知直线:x+2ay-1=0, 与:(2a-1)x-ay-1=0平行,则a的值是()
A.0或1 B.1或 C.0或 D.
【答案】C
【解析】解:当a=0时,两直线的斜率都不存在, 它们的方程分别是x=1,x=-1,显然两直线是平行的. 当a≠0时,两直线的斜率都存在,故它们的斜率相等, 由≠,解得:a=.
综上,a=0或, 故选:C.
先检验当a=0时,是否满足两直线平行,当a≠0时,两直线的斜率都存在,由≠,解得a的值.
本题考查两直线平行的条件,要注意特殊情况即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要进行检验.
2.若向量=(1,λ,2),=(2,-1,2),cos<,>=,则λ的值为(
)
A.-2
【答案】C
B. C.-2或 D.2
【解析】解:∵向量=(1,λ,2),=(2,-1,2), ∴=2-λ+4=6-λ,=
,,
.
∴cos<,>==2化为55λ+108λ-4=0,
解得λ=,或λ=-2.
故选:C.
利用数量积运算和向量的夹角公式即可得出.
本题考查了数量积运算和向量的夹角公式,属于基础题.
3.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的S值为(
)
第1页,共15页
A.2 B. C. D.
【答案】C
【解析】解:当k=0时,满足进行循环的条件,执行完循环体后,k=1,S=2, 当k=1时,满足进行循环的条件,执行完循环体后,k=2,S=, 当k=2时,满足进行循环的条件,执行完循环体后,k=3,S=, 当k=3时,不满足进行循环的条件, 故输出结果为:,
故选:C.
由已知中的程序框图可知:该程序的功能是利用循环结构计算并输出变量S的值,模拟程序的运行过程,分析循环中各变量值的变化情况,可得答案.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程序框图,当循环的次数不多,或有规律时,常采用模拟循环的方法解答.
4.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CC1和BB1的中点,则异面直线AE与D1F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A.0 B.
C.D.
【答案】D
【解析】【分析】
第2页,共15页 本题考查了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异面直线的夹角问题,注意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夹角是不超过90°的角.【解答】
解:把D点视作原点O,分别沿DA、DC、DD1方向为x轴、y轴、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正方体的棱长为 1,
则A(1,0,0),E(0,1,),D1(0,0,1),F(1,1,). ∴ ∴
.,
,
故选D.
5.已知两点A(-3,4),B(3,2),过点P(1,0)的直线l与线段AB有公共点,则直线l的斜率k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解:∵点A(-3,4),B(3,2),过点P(1,0)的直线l与线段AB有公共点, ∴直线l的斜率k≥kPB或k≤kPA, ∵PA的斜率为斜率为=1, =-1,PB的∴直线l的斜率k≥1或k≤-1, 故选:D.
根据两点间的斜率公式,利用数形结合即可求出直线斜率的取值范围.
本题主要考查直线的斜率的求法,利用数形结合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比较基础.
0)B2)(-2,,(0,,点C是圆6.已知两点A的面积最小值是( )
A.【答案】A
上的任意一点,则△ABC B. C. D.
第3页,共15页 【解析】解:直线AB的方程为2222圆x+y-2x=0,可化为(x-1)+y=1,
,即x-y+2=0 ∴圆心(1,0)到直线的距离为d=∴圆上的点到直线距离的最小值为∵|AB|=
=
=∴△ABC的面积最小值是
故选A.
求出直线方程,圆心坐标与半径,从而可得圆上的点到直线距离的最小值进而可求△ABC的面积最小值.
本题考查直线与圆的方程,考查点到直线距离公式,考查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属于中档题.
7.下列有关命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若“p∨q”为假命题,则p,q均为假命题 B.“x=1”是“x≥1”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C.“sinx=”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x=”
D.若命题p:∃x0∈R,x02≥0,则命题:∀x∈R,x2<0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命题的真假判断与应用,复合命题,充要条件,特称命题的否定,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根据复合命题真假判断的真值表,可判断A;
根据充要条件的定义,可判断B,C,根据特称命题的否定,可判断D. 【解答】
解:若“p∨q”为假命题,则p,q均为假命题,故A正确;
“x=1”时,“x≥1”成立,“x≥1”时,“x=1”不一定成立,故“x=1”是“x≥1”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B正确;
“”时,“
”不一定成立,“
”,故C错误;
,故D正确.
”时,“
”成立,故“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若命题p:故选C.
8.若直线mx+ny+2=0(m>0,n>0)截得圆(x+3)2+(y+1)2=1的弦长为2,则的最小值为(
) A.4 B.12 【答案】D
C.16 D.6
【解析】【分析】
利用已知条件求出m,n的关系式,然后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最值即可.本题考查基本
第4页,共15页 不等式的应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考查转化思想以及计算能力. 【解答】
22解:圆(x+3)+(y+1)=1的半径为1,圆心(-3,-1)
22直线mx+ny+2=0(m>0,n>0)截得圆(x+3)+(y+1)=1的弦长为2, 直线经过圆的圆心. 可得:3m+n=2. 则=()(3m+n)=(3+3++)≥3+
=6.
当且仅当m=,n=1时取等号. 故选D.
9.如图,以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BC上的高AD为折痕,把△ABD和△ACD折成互相垂直的两个平面后,某学生得出下列四个结论:
①;
②∠BAC=60°;
③三棱锥D-ABC是正三棱锥;
④平面ADC的法向量和平面ABC的法向量互相垂直.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答案】B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解:BD⊥平面ADC,⇒BD⊥AC,①错;
AB=AC=BC,②对;
DA=DB=DC,结合②,③对④错. 故选B.
①由折叠的原理,可知BD⊥平面ADC,可推知BD⊥AC,数量积为零,②因为折叠后AB=AC=BC,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所以∠BAC=60°;
③又因为DA=DB=DC,根据正三棱锥的定义判断.④平面ADC和平面ABC不垂直.
本题是一道折叠题,主要考查折叠前后线线,线面,面面关系的不变和改变,解题时要前后对应,仔细论证,属中档题.
10.圆x2+y2=50与圆x2+y2-12x-6y+40=0的公共弦长为(
)
A. B. C.2 【答案】C
2222【解析】解:x+y=50,①;
x+y-12x-6y+40=0②;
②-①得:2x+y-15=0为公共弦所在直线的方程,
D.2
原点到相交弦直线的距离为:,弦长的一半为,公共弦长为:
故选C.
利用圆系方程直接求出相交弦所在直线方程,通过半弦长,半径,弦心距的直角三角形,求出半弦长,即可得到公共弦长.
第5页,共15页 本题是中档题,考查两个圆的位置关系,相交弦所在的直线方程,公共弦长的求法,考查计算能力,高考作为小题出现.
11.已知点P(x,y)是直线kx+y+4=0(k>0)上一动点,PA,PB是圆C:x2+y2-2y=0的两条切线,A,B是切点,若四边形PACB的最小面积是2,则k的值为(
)
A.3
B.
C.
D.2
【答案】D
22【解析】解:圆C:x+y-2y=0的圆心(0,1),半径是r=1, 由圆的性质知:S四边形PACB=2S△PBC,四边形PACB的最小面积是2, ∴S△PBC的最小值=1=rd(d是切线长)∴d最小值=2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就是PC的最小值,
∵k>0,∴k=2 故选D.
先求圆的半径,四边形PACB的最小面积是2,转化为三角形PBC的面积是1,求出切线长,再求PC的距离也就是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可解k的值.
本题考查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等知识,是中档题.
12.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平面ABC⊥平面BCD,△BAC与△BCD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BAC=∠BCD=90°,BC=2,点P是线段AB上的动点,若线段CD上存在点Q,使得异面直线PQ与AC成30°的角,则线段PA长的取值范围是(
)
A.(0,) C.(,)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线段的取值范围的求法,是中档题,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注意向量法的合理运用.
以C为原点,CD为x轴,CB为y轴,过C作平面BCD的垂线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能求出线段PA长的取值范围. 【解答】
解:以C为原点,CD为x轴,CB为y轴,过C作平面BCD的垂线为z轴,
第6页,共15页
B.(0,] D.(,)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0,1,1),B(0,2,0),C(0,0,0), 设Q(q,0,0),则=-=
=(0,λ,-λ),
=(q,0,0)-(0,1,1)-(0,λ,-λ)=(q,-1-λ,λ-1),
∵异面直线PQ与AC成30°的角, =∴cos30°=
=,
=,
22∴q+2λ+2=,∴∴,解得0,
∴||=∈[0,],
∴线段PA长的取值范围是[0,]. 故选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0分)
13.直线2x+3y+1=0与直线4x+my+7=0平行,则它们之间的距离为______. 【答案】
【解析】解:直线2x+3y+1=0,即 4x+6y+2=0,∵它与直线4x+my+7=0平行,∴m=6, 则它们之间的距离为故答案为:.
=
,
利用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求得m的值,再利用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求得它们之间的距离.
本题主要考查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属于基础题.
D是棱BC1上一点,已知三棱柱ABC-A1B1C1中,且=214.如图,,设=,=,=,用、表示向量,则= ______ .
【答案】++ 【解析】解:∵=2∴=+=+(故答案为:++.
第7页,共15页
,∴==×=,
)=++. 由=2,可得==×=,代入=+,即可得出.
本题考查了向量共线定理、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向量三角形法则,考查了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15.若直线l:
与曲线C:y=
B两点,O为坐标原点,相交于A,当△AOB的面积取最大值时,实数m的取值________.
【答案】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将△AOB的面积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表示,然后利用基本不等式即可求解.【解答】 解: 曲线表示圆心在原点,半径为1的圆的上半圆,图象如图所示.
若直线l与曲线相交于A,B两点,则直线l的斜率m
,
又
,
222当且仅当1-d=d,即d=时,S△AOB取得最大值.
所以解得故答案为(., 舍去).
16.动点A在圆C:(x-1)2+y2=1上,动点B在直线l:x+y-4=0上,定点P的坐标为P(-2,2),则|PB|+|AB|的最小值是________. 【答案】 【解析】【分析】
第8页,共15页
,把本题考查解析几何中的距离的最小值问题,根据条件可得问题转化为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得|PB|+|BC|最小问题,只需求出点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则所求的最小值为,属难题.【解答】
解:由题意可知欲使
最小只需
最小, 对称点
, 根据条件可知圆心C(1,0)关于直线则所以的最小值为的最小值为:
.
故答案为.
,又P(-2,2),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2.0分)
17.已知△ABC的三个顶点A(4,-6),B(-4,0),C(-1,4),
求:(1)BC边的高线所在的直线方程;
(2)AB边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方程. 【答案】解:(1)因为
,
所以BC边的高线所在直线的斜率为.
又因为BC边的高线所在直线过点A(4,-6), 所以BC边的高线所在直线方程为即BC边的高线所在直线方程为3x+4y+12=0.(2)因为A与B的中点为M(0,-3), 而AB边的中线所在的直线过点C(-1,4).所以
,
, ,
因此AB边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方程为即7x+y+3=0为所求.
第9页,共15页 【解析】本题考查了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直线的点斜式直线方程和中点坐标公式.
(1)利用过两点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得
,再利用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得所求直线的斜率,最后利用直线的点斜式直线方程得结论;
(2)利用中点坐标公式得A与B中点的坐标,再利用过两点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得所求直线的斜率,最后利用直线的点斜式直线方程得结论.
1)在圆命题p:点M(1,18.已知a为实数,.
(1)如果p是真命题,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如果“”为真命题,“
的内部,命题q:,
”为假命题,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2【答案】解:(1)∵p:点M(1,1)在圆(x+a)+(y-a)=4的内部,
22∴(1+a)+(1-a)<4,解得-1<a<1,
故p为真命题时a的取值范围为(-1,1).
(2)∵“p且q”为假命题,且“p或q”为真命题 ∴p与q一真一假,
∴①当p真q假时有②当p假q真时有
,无解;
,
解得-2≤a≤-1或1≤a≤2.
∴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2,-1]∪[1,2].
【解析】本题考查复合命题真假,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别,一元二次不等式等问题.
2222(1)由于点M(1,1)在圆(x+a)+(y-a)=4的内部,可得( 1+a)+(1-a)<4求解即可;
(2)由(1)可知,当命题p为真命题时,命题q为真命题时,a的取值范围.由于命题“p∨q”为真命题,命题“p∧q”为假命题,可知:命题p与命题q必然一真一假,解出即可.
19.已知圆
,点
(Ⅰ)求被圆所截,恰以点为中点的弦所在直线的方程;
(Ⅱ)求过点且被圆截得的弦长为【答案】解:(Ⅰ)由圆性质得,以点
的直线m的方程. 为中点的弦与
垂直,
第10页,共15页 于是,又
,
所以直线l的方程故为所求;
,
(Ⅱ)圆C的圆心坐标为C(3,4),半径R=2, ∵直线被圆C截得的弦长为
,∴圆心C到直线的距离
,显然满足
,即
;
, ,
①当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②当直线的斜率存在时,设:由圆心C到直线的距离故:;
得:,解得
,
综上所述,直线的方程为或
.
【解析】本题考查圆的性质及直线与圆相交时的弦长问题.
(Ⅰ)由垂径定理可知直线与AC垂直,利用两直线垂直时,斜率的积为-1,即可求出斜率,利用点斜式即可求出直线;
(Ⅱ)利用点斜式设直线方程,求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利用弦长公式求解,注意讨论直线的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即可
20.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和矩形BDFE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AC交BD于O点,M为EF的中点,BC=,BF=1 (Ⅰ)求证:BC⊥AF:
(Ⅱ)求二面角B-AF-C的大小.
第11页,共15页 【答案】(Ⅰ)证明:∵正方形ABCD和矩形BDFE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 ∴FB⊥平面ABCD,∵BC⊂平面ABCD,∴FB⊥BC,
∵ABCD是正方形,∴BC⊥AB, ∵AB∩FB=B,∴BC⊥面ABF, ∵AF⊂平面ABF,∴BC⊥AF. (Ⅱ)解:以D为原点,DA为x轴,DC为y轴,DE为z轴,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B(,0),A(F(),C(0,,设平面CAF的法向量
),
,0),
,=(,
),
则,取x=,得,
又平面ABF的法向量∴cos<>==,∴<
, >=60°,
∴二面角B-AF-C的平面角为60°.
【解析】(Ⅰ)由已知得FB⊥平面ABCD,所以FB⊥BC,由正方形性质得BC⊥AB,从而得到BC⊥面ABF,由此能证明BC⊥AF.
(Ⅱ)连结EO,由已知得BMEO是平行四边形,由此能证明BM∥平面ACE.
(Ⅲ)以D为原点,DA为x轴,DC为y轴,DE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能求出二面角B-AF-C的大小. 本题考查异面直线垂直的证明,考查直线与平面平行的证明,考查二面角的大小的求法,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注意向量法的合理运用.
21.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四边形ABCDAC∩BD=O,是菱形,△PA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AP=4AF.
(Ⅰ)求证:PO⊥底面ABCD;
(Ⅱ)求直线CP与平面BDF所成角的大小;
(Ⅲ)在线段PB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得CM∥平面BDF?如果存在,求由.
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
第12页,共15页
AC∩BD=O, 【答案】(Ⅰ)证明:因为底面ABCD是菱形,所以O为AC,BD中点.------(1分)
又因为PA=PC,PB=PD,
所以PO⊥AC,PO⊥BD,--------(3分)
---------所以PO⊥底面ABCD.(4分)
(Ⅱ)解:由底面ABCD是菱形可得AC⊥BD, 又由(Ⅰ)可知PO⊥AC,PO⊥BD.
如图,以O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由△PA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 可得. 所以
.--------(5分) 所以由已知可得,
.
----------(6分)
设平面BDF的法向量为=(x,y,z),则
令x=1,则因为cos,所以=(1,0,-).---------(8分)
=-,---------(9分)
所以直线CP与平面BDF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所以直线CP与平面BDF所成角的大小为30°.(10分) (Ⅲ)解:设=λ(0≤λ≤1),则
.--(11分)
若使CM∥平面BDF,需且仅需解得
=0且CM⊄平面BDF,---------------------(12分)
,---------(13分)
所以在线段PB上存在一点M,使得CM∥平面BDF. 此时=.----(14分)
【解析】(Ⅰ)证明PO⊥底面ABCD,只需证明PO⊥AC,PO⊥BD;
(Ⅱ)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直线CP的方向向量,平面BDF的法向量,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可求直线CP与平面BDF所成角的大小;
(Ⅲ)设=λ(0≤λ≤1),若使CM∥平面BDF,需且仅需
=0且CM⊄平面BDF,即可得出结论.
本题考查线面垂直,考查线面平行,考查线面角,考查向量知识的运用,正确求出向量
第13页,共15页 的坐标是关键.
2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以M为圆心的圆M:
及其上一点.
设圆N与x轴相切,与圆M外切,且圆心N在直线程;
C两点,设平行于OA的直线l与圆M相交于B,且设点满足:存在圆M上的两点P和Q,使得
上,求圆N的标准方
,求直线l的方程;
,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
【答案】解:(1)∵N在直线x=6上,∴设N(6,n),
222∵圆N与x轴相切,∴圆N为:(x-6)+(y-n)=n,n>0,
2222又圆N与圆M外切,圆M:x+y-12x-14y+60=0,即圆M:(x-6)+(x-7)=25, ∴|7-n|=|n|+5,解得n=1,
22∴圆N的标准方程为(x-6)+(y-1)=1.
(2)由题意得OA=2,kOA=2,设l:y=2x+b, 则圆心M到直线l的距离:d=则|BC|=2=2
,BC=2
=
, ,即2
=2
,
解得b=5或b=-15,
∴直线l的方程为:y=2x+5或y=2x-15. (3)设P(x1,y1),Q(x2,y2), ∵A(2,4),T(t,0),∴,①
,
22∵点Q在圆M上,∴(x2-6)+(y2-7)=25,②
22将①代入②,得(x1-t-4)+(y1-3)=25,
22∴点P(x1,y1)即在圆M上,又在圆[x-(t+4)]+(y-3)=25上,
2222从而圆(x-6)+(y-7)=25与圆[x-(t+4)]+(y-3)=25有公共点,
∴5-5≤≤5+5.
第14页,共15页 ≤t解得2-2,
]. ∴实数t的取值范围是[2-2,2+2【解析】本题考查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考查直线方程的求法,考查实数的取值范围的求法,是中档题,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注意圆的性质的合理运用.
222(1)设N(6,n),则圆N为:(x-6)+(y-n)=n,n>0,从而得到|7-n|=|n|+5,由此能求出圆N的标准方程. (2)由题意得OA=2
,kOA=2,设l:y=2x+b,则圆心M到直线l的距离:d=
,由此能求出直线l的方程. (3)t∈[2-2为=,即||=,2+2],欲使
,又||≤10,得t∈[2-2
,2+2
],对于任意
,只需要作直线TA的平行线,使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由此能求出实数t的取值范围.
第15页,共15页
高中数学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摘选
单位:南昌大学附中课题组负责人:黄伟民执笔:程晓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江西省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已在2008年9月启动。“关注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课堂教学始终是主渠道。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动起来?在学法指导上我们作为数学教师还能做哪些工作?这些就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参,就能依样操作。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设计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知识以外素质的培养。在这种教学中,学生接受过程是被动的,无疑影响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追求把数学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主动学习,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应是新课程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应有常法,构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学生学的角度,为学生的学习设计一种方案是必须的,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引入学案的“学案导学”是一种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课堂教有教案,学生学有学案。课堂建立起学与教的桥梁,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还学生数学课堂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真正让数学课堂动起来并能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课题的含义及主要概念界定
(一)、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学案”的定义是指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方案,它是相对于“教案”而言的。“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方案。站在学生的角度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它侧重使学生“会学”。“导学”是指教师在教案的基础上,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引导包括课前预习、上课、练习、复习、兴趣与能力培养、课后应用等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课堂上主要是“对话”形式利用学案对学习进行引导。“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每课数学学习内容编制出学案。利用学案作为导航,使学生在课前对新课内容预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带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课后,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自主整理、归纳、复习知识,形成能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包括课前、课中、课后,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案的价值、特点及运用方案研究
本课题将以南昌大学附属中学所开展的学案研究为突破口,通过对学案的目的、学案
1
与其它教学文本的关系、学案的内容、学案的运用方式等问题的研究,探求建构充满活力的师生共同成长的“学案导学”数学教学模式。
2)课堂教学中“对话”导学的意义、内容、方式的研究。3)本课题特别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动,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对话为形式的教学活动,对话是导学的关键。
4)对教师教研活动的特点和开展进行分析研究
本课题力求探索一条以课堂教学研究带动学校教研活动的途径。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认真学习研讨,深化对课题研究目标和意义的理解
自申报课题后,我们组织高一数学教师和相关的课题同志认真学习新课标,学习新教材,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参加培训,并请来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北师大版主编王尚志教授、副主编张饴慈教授为我们做专题讲座,更新教育观念。大家对本课题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并就以下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讨,并达成了共识。
1)新课程需要怎样的课堂教学?我们认为,新课程的核心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要为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本质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新课改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教师包办,学生依赖的状况。“先学后教”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以教导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
2)学案在课堂教学中能起怎样的作用呢? 我们认为至少有两点:(1)学案可以成为数学课堂连接教师、教材和学生的纽带。传统课堂教学普遍有两种倾向,就是“单向性”与“封闭性”。单向性是指以教师为中心,只站在教的角度来思考教学和处理教材,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封闭性是指教案是教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忽视了“学”,对学生来说没有公开性和透明性。学案能弥补教案的这两个不足,它能让学生课前很好了解教材和教师的意图,使学生有目标,从而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还学生主体性。通过学案学生在课堂上和教师互动起来,成为数学课堂连接教师、教材和学生的纽带。(2)学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学案”是指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方案。是从学生的学的角度来设计的。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使学生直接参与课堂,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总而言之就是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从“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二)、遵照课题研究的目标,围绕本课题的核心概念问题,召开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研会。共同设计实验研讨课,课后及时总结和反思,通过在整个高一年级三轮的实验研讨,探索并初步形成了我们关于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具体如下:
1)学案与教案的关系:学案是相对教案的一个概念,教案与学案具有不同的含义。学案指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导学方案。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其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而学案即导学方案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学案不能代替教案,教案不等同学案,两者在学和导中都不可或缺,形成“学案导学”教学整体。
2)学案与教科书的关系:教科书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的教学与学习文本。学案是站在
2
学生学习角度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方案。学案是为让学生更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学案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复,学案的编写应尊重教科书,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同时弥补不足。设计学案是要有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的分析教科书,并将教科书中没有明示的东西通过学案让学生领悟出来。教科书是全国共用,学案是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而设计的。
3)“学案导学”教学设计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这一点对于“学案导学”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2)引导性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恰恰相反,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课本中的内涵、思想。
(3)差异性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依据教学内容,适时地、适当地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让各个层次学生通过学案学到知识,得到发展。
(4)阶段性原则:在学生使用学案进行学习的初始阶段,学案设计要较为详细。便于学生慢慢适应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引导学生如何看好数学教科书。对“学案导学”有一定的适应后,学案的设计要更深入,更具启发性;
对这种模式形成习惯后,学案可以简略,比如高三时则可为提纲式。
(5)系统性原则:数学知识体系有其完整性、逻辑性。但许多学生确感到知识零碎、难以把握。教师在学案书写中就应重新整理、归纳,理出思路、找出知识突破口,使知识系统化从而更易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复习,甚至参加高考。可以作为学生以后整理知识的材料。
(6)实用性原则:学案要有实用性,不能脱离教学,不能为了做学案而做学案,走一个形式。而是一定要用到课堂中去,让教师用得方便,学生学得有针对性。
(7)有效性原则:要使设计的学案实实让学生感到学有收获,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8)减负性原则:减轻学生、老师的负担老师用得方便,教学游刃有余。
4)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教学要求
(1)学案的编制:通过每周一次的备课组集体活动,在备课组教师的共同研讨的基础上确定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由备课组长提出要求,指定教师编写,然后再由备课组讨论修订,进行编印。也就是备课组长分工→提出相应要求→个人编写→个人汇报→集体讨论修订→分头整理→制成学案→印刷:
(2)学案的栏目:经过多次实验研讨,我们为学案设置以下四个栏目,不妨简称四个引导。
学习引导----自主学习;
方法指导;
思考引导----提问(老师提启发性的问题)变题目-----从例题中变式 总结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可采用框图、树图、表格等。
拓展引导-----最后我们要做什么?作业、课后思考题、资源链接。
根据课型的不同,学案的组成应有所不同。
一般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活动设计、达标练习、推荐作业等部分。而所有这些部分我们认为都可以设计在这四个引导栏目中。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教师角色的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学,设计好自己的导。
3
(3)编写学案要做好三项研究:
1、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以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深入挖掘知识点的能力价值。切合实际的制定出学习目标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础,学习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心理培养目标等。“学案导学”教学认为知识及能力目标是显性目标,应体现在学案上,需要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去完成;
情感及心理培养目标是隐性目标,可不写在学案上,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恰当调节,创造条件得以落实。相应的目标设计相应的引导,放入相应的引导栏目。
2、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以确定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向和策略。在学案教学中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己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成情况,由学习者能够立即回想出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所以,要促进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学习,关键是要增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的与新知识有关的概念。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如何判断出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使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就产生了新旧知识的意义同化。我们通常是通过设置知识准备,练习或补偿性测验的方式来确定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的。
3、研究知识规律,特别是知识点的衔接,以确定知识主线,学法指导线和能力培养线。①知识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思路,它是学案上的一条明线,是完成教学任务,尤其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和保证。②学法线: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思路体系,是一条或明或暗的线。③能力线:是针对各知识点所载的能力价值,教学要求提出的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问题体系内涵,是一条暗线,但设计者心中应是一条非常明晰的线,它是学案设计的重心所在。教师对这几条线心中有数后,就可以为它设计相应的引导。
(4)学案的使用:每节课一个学案,课前发放编印的学案,课堂教师提出要求,组织学生自学,学生依据学案,借助教材、多媒体,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对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将之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并顺应新知识,形成新知识网络,从而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理论,这是“学案导学”的主要环节。教师依据学生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对学生自学达不到或不适应自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及时理解、掌握,并构建知识网络,同时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思考结果,大胆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信心。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我们的教师讲得精导得彩。
步骤如下:
课前发学案→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做学案→教师指导→学生回答分析、讨论→教师精讲→反馈训练课后:教师收学案→教师批改学案→发现问题→反馈纠正→发回学生整理成册→复习巩固。
(5)“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要让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时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要给教师一定的时间精讲点拨。同时师生也要有一定的互动时间。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认为每节课教师讲授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师生共同活动时间约占三分之一,学生独立活动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较为合理。
七、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设想
(一)研究中导的研究还不深入。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对话为形式的教学,老师在导的过程中,对话原则是什么,语言要讲究怎样的艺术,不同的语言导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二)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有的老师虽然有学案,但忍不住,讲得多,不放心学生。整个课堂仍然是老师讲解多。
(三)“学案导学”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素质。教师要“导”得
4
主动,必须要导在学生主动学习上。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要具备这种主动导学的本领,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四)学案编制有待完善;
学案发放时间的问题------课前预习,还是课后利用?分阶段性发?如何有利于学生学习?太早发很难操作,学生很难预习。现在是课前发。下一轮能否调整完善,能否提前一个学期发?一个老师编,其他老师能理解透吗?如何让学案与教学融合起来?这些都有待研究。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所有的教学模式都不能机械照搬,都要灵活应用。
通过研究,本课题组认为,高中数学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科学性强,方向正确。
附录一
“学案导学”案例研究:
1)数学学案案例应用
(1)上课内容:
【必修2】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第四节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
(一)
上课班级:高一(2)班 授课教师:南昌大学附属中学庄子娟
(2)(学案)
【必修2】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第四节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
(一) 学时:1学时 【学习引导】
一、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P2223练习止.2.回答问题:
(1)本节内容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2)每个层次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3)层次之间联系? 3.完成练习 4.小结
二、方法指导
1.阅读本节内容时,必须对照模型“长方体”或对照“教室”,多观察实物.2.本节内容属“概念分类型”,应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树图语言.3.阅读本节内容时,应与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作比较.【思考引导】
一、提问题
1.点、线、面互相搭配共有几种情况?
2.“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意义是什么? 3.能否从公共点个数多少来说明“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关系的合理性?
二、变题目
5
1.在四棱锥中,举出一些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例子.2.在三棱锥中,与AB异面直线有哪些? 【总结引导】
点与直线 点与平面
线与线
线与面
拓展引导】 1.课外作业习题1-4.第4题.2.直线上有两点在一个平面内,则直线与平面的关系是?如何说明? 3.两个不重合平面有两个公共点,则两个平面的关系是?如何说明? 4.“两直线上有一个公共点”能否说明两直线在一个平面内?
2)本节课“学案导学”的教学设计思路及分析
(1)、教案描述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内容、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主要内容虽然只有看似简单的3个公理,属“概念分类型”,培养文字语言转化为树图语言的能力,对学生学习立体几何意义很大。应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课堂生动、具体、有趣,避免抽象、空洞、乏味,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学案》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形成学生学习的方法、养成学生学习的习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目标:
a、知识:通过观察长方形模型,发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及相关公理;
b、能力:能用简单的模型发现点与点、点与直线、点与平面、线与线、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观察问题的能力),并从分类的角度再重新发现这些位置关系中的联系,从而发现公理(分类讨论的能力);
c、情感:体验用模型观察几何关系,并用分类思想研究几何问题的过程,从而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体会研究的乐趣的成就感.
重点:理解“点、线、面”之间的五类位置关系及相关公理.难点:异面直线的理解.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发现探究式
教具:长方体、棱锥等模具.(学生自制) (3)、教学主题分析
用“阅读型学案”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浅显的一些知识准备,同时给学生足够的信心。通过老师引导,以提问的形式深入挖掘课本内容,让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发现本节课的重点---空间图形的3个公理,同时解决本节课的难点。这是学案教学的理念的新突破,也是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转变。
(4)、教学情景描述
6
a、学生自主学习(约10分钟):阅读课本练习止.学案设计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引导性原则、差异性原则、阶段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以《学案》为导向阅读,完成《学案》第一部分【学习引导】.这一部分属于课本的浅显性问题,在课堂中多数学生能很好的独立完成,很多同学能根据《学案》中的“小结引导”进行自主小结。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自己发现问题的乐趣和成就感。当老师问到能否挑战新的问题时,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信心。
b、自主探索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完成《学案》中第二部分【思考引导】。以学案中的“提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利用实物“长方体”或借助笔、手来摆出空间中的点、线、面的各种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完成学案中的【小结引导】,请学生上台板书,同时给学生以肯定。
(5)教师提问、深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公理
a、在学生的“小结”的基础上提问1:从分类的角度,你能发现哪些是平面问题,哪些是空间问题吗?从平面与空间的角度出发,再次分析点与直线、线与线,成功发现公理2。学生感慨:原来公理也是有理可循的。
b、提问2:从公共点的分类的完整性出发,你能发现线与面、面与面的关系中蕴藏着哪些秘密吗?学生在上一个问题成功解决的基础上,继续从分类的角度,很快发现了公理1和公理3。
c、《学案》中的【拓展引导】
提问3:直线上有两点在一个平面内,则直线与平面的关系是?如何说明? 提问4:两个不重合平面有两个公共点,则两个平面的关系是?如何说明? 提问5:“两直线上有一个公共点”能否说明两直线在一个平面内?
以上3个问题为下一节课作了很好的铺垫,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适当提升。
(6)教学结果
本节课以阅读型《学案》,完整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老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感觉收获很大,对分类的数学思想印象深刻,并对立体几何和数学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执教老师感觉整堂课中通过《学案》达到“学生会的不讲,只作点拨,适时引导”,有一气呵成的畅快感。
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之我见(节选)
作者:淄博第七中学 王欣国
一、数学学案的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案设计时,必须要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
2.探索性原则。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梯度化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人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难度过大的题目一般不作例题和学案练习题。
4.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编写手段创新、栏目设置创新,以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激情。
二、编写学案的基本环节
1.知识目标:就是通过学案学习所要达到的知识目的。
2.知识梳理:即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加工整理,这一环节是整个学案的核心部分。编写时,可以以填空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问答的方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对于
7
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老师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
3.典型例题:对于正课内容中体现的典型问题、典型题目、典型解题方法要通过例题的方式反映到学案中,在学案上留下足够的写作空间,对于典型例题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即变式题)。
4.随堂训练:随堂训练的主要目的是灵活运用当堂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随堂训练的题目应控制好难度,一般应包括与课本练习题、习题同等难度的题目,也应包含一定超过课本难度的习题,如高考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使优等生有事可做。知识热点,可以考虑通过高考试题来强化。
5.课堂小结:主要由学生总结所学的主要内容,写出学习心得或提出疑难问题等,以便及时总结得与失,弥补知识缺漏。
三、编写学案时的注意事项
1.要控制学案的难度,编制学案过难或过易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探索的兴趣。
2.编写的学案要有利于操作,有利于检查,学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作业本。
四、课堂教学中使用学案时的注意事项 1.积极落实“三讲三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切忌切忌面面俱到,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要重点突出。
2.利用学习小组实行分组讨论法,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4.注意课后学案的检查落实力度,使全体学生整体推移,全面提高。
5.避免学案内容习题化。“做学案就是要求学生多做学案习题”,这一做法是错误的,不仅增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
6.避免“学案导学”变成“穿新鞋,走老路”。对于“学案”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等获得的知识总是不放心,感觉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换句话说,还是不相信学生。
7.学案导学中的“分组学习、互相探讨”不等于对学生放任自流,要控制好学生的自由度,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要讨论。
8.课后要及时了解学生对学案的使用情况和有关意见,积极作好后续学案的编排工作,提高学案质量。
9.学案使用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最好形成文字记录,天长日久,必将有利于今后的学案编写,对于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大有好处。
高中数学教学预设与生成进行分析和反思
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
(二)至公式
(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
(二)、
(三)、
(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
(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 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
(二)、
(三)、
(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0)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 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
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 共同探讨 解决问题 简单应用 重现探索过程 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 ,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设计意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让学生发现30角的终边与21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与 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和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
0
0
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学生自主探究
1.探究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又有什么关系;
2.探究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过程的再现是深刻记忆的重要途径,在经历思考问题-观察发现-到一般化结论的探索过程,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深入脑中,此时以类同问题的提出,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重现了探索的整个过程,加深了知识的深刻记忆,对学生无形中鼓舞了气势,增强了自信,加大了挑战.而新知识点的自主探讨,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充满了极大的挑战.彼此相信,彼此信任,产生了师生的默契,师生共同进步.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诱导公式
(三)、
(四) 给出本节课的课题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设计意图
标题的后出,让学生在经历整个探索过程后,还回味在探索,发现的成功喜悦中,猛然回头,哦,原来知识点已经轻松掌握,同时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小结.课后反思
对本节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本人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教材的内容,编排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积极投入到思维活动中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逐渐展开中,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方法予以解决,并获得知识体系的更新与拓展,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尤其是练习的处理,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感受“观察——归纳——概括——应用”等环节,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合作意识,达到了设计中所预想的目标。
然而还有一些缺憾:对本节内容,难度不高,本人认为,教师的干预(讲解)还是太多。
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内容,应放手让学生多一些探究与合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
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用全新的理论来武装自己,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效。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
(二)至公式
(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
(二)、
(三)、
(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
(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
(二)、
(三)、
(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
5、6班,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 ,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设计意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与 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和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1).;(2).;(3)..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由sin3000= -sin600 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 sin(-3000),Sin150 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3000= -sin600 ,能否求出sin(-3000),Sin150 0)的值.学生自主探究
1.探究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又有什么关系;
2.探究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过程的再现是深刻记忆的重要途径,在经历思考问题-观察发现-到一般化结论的探索过程,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深入脑中,此时以类同问题的提出,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重现了探索的整个过程,加深了知识的深刻记忆,对学生无形中鼓舞了气势,增强了自信,加大了挑战.而新知识点的自主探讨,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充满了极大的挑战.彼此相信,彼此信任,产生了师生的默契,师生共同进步.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诱导公式
(三)、
(四)给出本节课的课题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设计意图
标题的后出,让学生在经历整个探索过程后,还回味在探索,发现的成功喜悦中,猛然回头,哦,原来知识点已经轻松掌握,同时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小结.
(六)概括升华
三角函数值,等于 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 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
符合.(即: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设计意图
简便记忆公式.
(七)练习强化
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1)sin(-1000 );
(2).cos(-204000).设计意图
本练习的设置重点体现一题多解,让学生不仅学会灵活运用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还能养成灵活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这里还要给学生指出课本中的“负角”化为“正角”是针对具体负角而言的..设计意图
重点加强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综合应用.
(八)小结
1.小结使用诱导公式化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锐角的步骤.2.体会数形结合、对称、化归的思想.3.“学会”学习的习惯.
(九)作业
1.课本第1,2,3小题; 2.附加课外题 略.
(十)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对本节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本人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教材的内容,编排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积极投入到思维活动中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逐渐展开中,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方法予以解决,并获得知识体系的更新与拓展,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尤其是练习的处理,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感受“观察——归纳——概括——应用”等环节,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合作意识,达到了设计中所预想的目标。
然而还有一些缺憾:对本节内容,难度不高,本人认为,教师的干预(讲解)还是太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内容,应放手让学生多一些探究与合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用全新的理论来武装自己,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效。
篇1: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应当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达到理性认识。同时《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高中数学概念是高中数学知识基础的核心,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和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解题的出发点和突破口,所以数学概念也应该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去探索, 篇2:高中数学概念课型及其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概念课型及其教学设计
谭国华
【专题名称】高中数学教与学
【专 题 号】g312 【复印期号】2014年02期
【原文出处】《中学数学研究》(广州)2013年6上期第4~8页
【作者简介】谭国华,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510030). 在我国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按课型特点设计和组织教学的传统.但是,对于如何划分课型以及如何认识每一类课的一般结构特点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过去对高中数学课型的研究基本上是依据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课型结构特点的归纳总结,或者只是泛泛而谈,提出一些基本原则,缺乏可操作性;
或者因人而异,不同人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原有的课型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有限. 在过去,由于受教育心理学特别是教学心理学发展所限,要想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指导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别说是用来指导课型的研究.但现在的情况大不相同了.从198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越来越直接而有力.近几年,我们借助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指导课型的研究,取得较为可喜的成效.具体做法是,一方面使高中数学课型的理论保持我国传统课型理论中课型的整体性与综合性特点,以方便操作;
同时,融入现代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分类的观点,对每一种课型中涉及的主要知识的类型及其学习的过程、有效学习的条件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为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本文仅对有关高中数学概念课型及其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作简要介绍.
一、高中数学概念课型的基本特点
我国传统的课型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课的类型,它是按某种分类基准(或方法)对各种课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年版)中关于课的类型,是指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或按一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来划分课的类别.二是指课的模型,它是在对各种类型的课在教学观、教学策略、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模型、模式.在这种意义下,课型可以看作是微观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文所指的课型主要是指课的类型,是根据一节课(有时是连续的两节或三节课)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来划分的,但是同时它也兼具课的模型的含义. 这是因为根据教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不同的教学任务分属不同的知识类型,而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所需的内、外部条件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具有某种特点的课堂教学结构实际上就是微观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即是课的模型.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可以划分为原始概念和定义性概念.原始概念一般是通过对一系列的例证直接观察和归纳而习得,这类概念一般不需单独设课讲授,只需结合其他概念或规则的学习附带进行即可习得.而定义性概念中的那些次要的和易学的数学概念往往也不单独设课讲授.但是,在高中数学概念中,有许多重要的定义性概念往往是要单独设课讲授的,这一类课是具有共同的课堂教学结构特点的,于是,我们将这一类需要单独设课讲授的、重要的定义性概念课统称为高中数学概念课型. 1.教学任务分析
高中数学概念课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以及运用概念去办事,去解决问题.因此,高中数学概念学习主要应作为程序性知识学习.根据学习心理学关于定义性概念的学习过程与条件的分析,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有三项内容:一是要明确数学概念是什么,也就是要帮助学生习得概念,这将涉及前面提到的四个方面即概念的名称、定义、属性和例证的分析;
二是要运用概念去办事,即将习得的数学概念运用到各种具体情境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
三是要辨明相关概念间的关系,形成概念系统.其中前两项内容完全属于高中数学概念课型的教学任务,第三项内容中一般只有部分内容属于概念课型的教学任务,形成完整的概念系统则属于高中数学复习课型的教学任务,我们将在复习课型中进行讨论. 2.学与教的过程和条件
高中数学概念学与教的一般过程可以以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创立的“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模型为线索进行分析.(具体内容请参见参考文献[1])
第一阶段:习得阶段
主要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习得数学概念,明确数学概念是什么,重点是促进学生对所学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帮助学生习得数学概念一般需要做好下面四件事情. 首先,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给概念下定义. 其次,辨别概念的正例和反例,并结合定义给予恰当的说明. 再次,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概念加以解释,如将概念的定义由文字语言表述转换为用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表述. 最后,对概念做深入分析,着重在以下四点:
①辨明所学数学概念与原有相关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
②分析所学数学概念的其他一些重要属性或特征;
③分析所学数学概念及其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④分析所学数学概念及其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情感教育内容. 当然,并非每一个数学概念的教学都要完成所有这些事情.对于一些简单的、次要的数学概念,有时只需完成前三件事情就可以了. 习得概念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叫概念形成,另一种叫概念同化. ①概念形成这是一种从辨别概念的例证出发,逐渐归纳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式,其心理机制可用奥苏贝尔的上位学习模式来解释.(具体内容见参考文献[1]) 学与教的基本过程:
知觉辨别(提供概念的正例,引导学生分析概念例证的特征)→提出假设(对概念例证的共同本质特征作出假设)→检验假设,使假设精确化→概括(给概念下定义)→辨别概念的正例、反例(正例应有助于证实概念的本质属性,反例应有助于剔除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概念加以解释→对概念做深入分析(分析与相关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揭示概念的其他一些重要属性或特征). 学习的内部条件(即学生自身应具备的条件):
学生必须能够辨别正、反例证. 学习的外部条件(即教学应提供的条件):
第一,必须为学生提供概念的正、反例,正例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例的无关特征应有变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辨别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正例应连续呈现,最好能同时 让学生意识到,以帮助学生形成概括. 第二,学生必须能从外界获得反馈信息,以检验其所做的假设是否正确. 第三,提供适当的练习,并给予矫正性反馈. 采用概念形成的学习方式涉及如何给概念下定义的问题.明确概念的定义方式,对于教师更好地分析概念以及促进学生形成概括是有帮助的.在高中数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大多数采用属加种差的定义方式.这里的属是指属概念,种是指种概念.属概念和种概念是指具有包含关系的两个概念,即如果概念a的外延真包含概念b的外延,则称概念a为概念b的属概念,而概念b即为概念a的种概念.通常,也称概念a为概念b的上位概念,而概念b即为概念a的下位概念.可用公式表示:
被定义概念=种差+最邻近的属概念. 公式中,最邻近的属概念是指在被定义概念的所有上位概念中外延最小的上位概念(属概念),种差就是被定义概念在它的最邻近的属概念里区别于其他种概念的那些本质属性.例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这个定义中,被定义概念是一元二次不等式;
最邻近的属概念是不等式;
种差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独有的而且能够将一元二次不等式与其他不等式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 ②概念同化概念同化是通过直接下定义来揭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而习得概念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心理机制可用奥苏伯尔的下位学习模式来解释. 学与教的基本过程:
呈现概念的定义
→分析定义,包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构成定义的各部分的关系→辨别概念的正例、反例(正例应有助于证实概念的本质属性,反例应有助于剔除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概念加以解释→对概念做深入分析(分析与相关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揭示概念的其他一些重要属性或特征). 学习的内部条件:
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同化新概念的适当的上位概念(或结构),而且这一上位概念(或结构)越巩固、越清晰就越有利于同化新的下位概念. 学习的外部条件:
第一,言语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第二,提供符合概念定义的正例和不符合概念定义的反例. 第三,提供适当的练习,并给以矫正性反馈. 第二阶段:转化阶段
第一阶段习得的概念仍属于概念的陈述性形式.若要运用概念对外办事,则还需将它转化为程序性形式,也就是转化为办事的技能.这是本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重点是要明确运用概念办事的情境和程序,并在一些典型的情境中尝试运用概念.转化的关键条件是要提供变式练习. 运用数学概念办事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为数学概念自己办事,解决与数学概念本身有关的问题;
另一种是运用概念的本质属性和一些重要的非本质属性去解决有关数学运算、推理、证明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函数概念的运用,一种是为函数自己办事,如求函数的解析式、函数值、定义域、值域,作函数的图象,判定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求函数的最值等;
另一种是运用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等解决与方程、数列、不等式等相关问题,或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函数概念教学及变式练习的重点就在于熟练掌握每一种情境中办事的程序和步骤.第三阶段:迁移与应用阶段
这是第二阶段的延伸.通过变式练习,学生已能在一些典型的情境中运用概念,已初步形成运用概念对外办事的技能.本阶段是要进一步提供概念应用的新情境,以促进迁移,其关键条件是提供综合练习.综合练习中问题的类型或情境应多样化,和第二阶段相比有类似的,也有新的呈现,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独立运用概念解决问题.这一阶段既可在课内完成,也可在课外完成,但通常都要反复多次才能完成. 3.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基本程序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广义知识学与教的“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模型,我们可以将高中数学概念课型教学的基本程序简要归纳为:
第一阶段:习得阶段(习得数学概念)
(1)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使学生对学习新概念产生一定的预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以便为同化新概念做好准备. (3)引入概念,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的本质属性.这里,既要从学生接触过的具体内容引入,也要注意从数学内部提出问题. (4)采用概念形成或概念同化的形式帮助学生习得概念的陈述性形式,即理解概念. 第二阶段:转化阶段(将习得的概念转化为办事的技能)
(5)通过变式练习促进学生将习得的陈述性形式的概念转化为程序性形式,即转化为办事的技能. 第三阶段:迁移与应用阶段(运用概念对外办事)
(6)通过课外作业、复习、间隔练习和在后续课程内容中应用概念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概念应用的情境,促进保持与迁移. 根据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第
一、二两个阶段的5步通常是在课内完成.第三阶段即第6步为概念的巩固、迁移和应用阶段,通常是在课外和后续的课程中完成. 对于以学案自学为主的教学则需考察其学案编写以及教师课堂上提供的帮助是否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习的三个阶段.
二、高中数学概念课型教学设计举例
下面以《对数函数及其性质》(具体内容见参考文献[2]第2.2.2节)的教学过程分析为例,具体说明高中数学概念课型的教学设计过程. 1.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教材有两项学习内容:
(1)对数函数的概念;
(2)反函数的概念. 第(1)项内容属于定义性概念学习,需达到掌握水平.对对数函数概念的学习需采用数形结合方法从数和形两个方面展开. 第(2)项内容也属于定义性概念学习.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反函数的学习要求已经降低.本课学习反函数的概念,主要为了帮助学生明确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间的关系,从而深化对数函数概念的理解.因此,本节教材主要是对数函数概念的学习,反函数概念的学习只需达到了解水平即可. 本节教材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对数函数概念的教学,属于概念课型,需按高中数学概念课的课型特点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具体教学要做到三点:
第一,要帮助学生明确对数函数概念是什么,包括四个方面:对数函数的定义、名称、例 证和属性.根据函数的特点,对对数函数属性的讨论应包括形和数两个方面. 第二,要运用对数函数概念去办事,教材主要要求能解决三方面问题:求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比较两个对数值的大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三,要明确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及函数的关系.其中,辨明对数函数概念与指数函数概念的关系需要先介绍反函数概念. 本节教材一般应安排2课时.第1课时学习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第2课时学习运用对数函数解决简单的两数大小比较、运用对数函数模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和反函数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运用对数函数概念去办事的能力,需要补充适量的变式练习题. 2.教学的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习得阶段.习得对数函数的概念. 第一步 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做到:
(1)初步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包括:
①能陈述对数函数的定义,并能列举正例、反例加以说明;
②能用描点法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般对数函数的图象特征和基本性质;
③能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对数值的大小. (2)了解反函数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初步认识到对数函数模型与现实生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和应用价值,提高数学应用的意识. 第二步 复习原有知识. 对本课学习影响较大的原有知识,一是函数概念和指数函数概念,二是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对数函数的定义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式,函数是其上位概念,也是其最邻近的属概念.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应帮助学生回忆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定义,以及函数图象的画法.第三步 采用概念同化方式习得对数函数的定义. 习得对数函数的定义可以采用概念形成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如采用概念形成方式则需列举两至三个正例.我们这里是采用概念同化方式. (1)引入概念
教材提供了一个引例:通过碳14的含量测量出土文物的年代.这个引例能起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使学生初步感知对数函数的概念;
二是使学生认识对数函数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给出的t和p的取值的对应表,体会“对每一个碳14的含量p的取值,通过对应关系
的函数. (2)呈现并分析定义
根据对数函数的定义方式,分析时要讲清两点:一是最邻近的属概念,二是种差.在对数函数的定义中,最邻近的属概念是函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构成了上下位关系,即对数函数是一种函数;
种差是指两个变量间的对应关系为(a>0,且a≠1),种差也就是对数函数,都有唯一的生物死亡年数t与之对应”,从而说明t是p区别于其他函数的本质属性,即对数函数是一类特殊的函数. 分析定义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对定义的深入理解.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 篇3:高一数学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
课 题:1.1集合-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
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知识可以帮助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兰州四中谢 平
一、课题: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一册(上)《2.7对数》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学中.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引入,总有它的现实或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都应强调它的现实背景、数学理论发展背景或数学发展历史上的背景,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显得自然和亲切,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水到渠成而不是强加于人,从而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的价值.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情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在课程实施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用以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学习对数的概念及其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它属于函数领域的知识.而对数的概念是对数函数部分教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而函数的思想方法贯穿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通过对数的学习,可以解决数学中知道底数和幂值求指数的问题,以及对数函数的相关问题。
四、学情分析:在ab=N(a>0,a≠1)中,知道底数和指数可以求幂值,那么知道底数和幂值如何求求指数,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自然就产生了这样的需要。因此,在前面学习指数的基础上学习对数的概念是水到渠成的事。
五、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1.对数的概念.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二)能力目标:1.理解对数的概念.2.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三)德育渗透目标:1.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对数定义,难点是对数概念的理解.
七、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八、教学流程:
问题情景(复习引入)——实例分析、形成概念(导入新课)——深刻认识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变式分析、深化认识(对数的性质、对数恒等式,介绍自然
对数及常用对数)——练习小结、形成反思(例题,小结)
对本节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本人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材内容的处理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尤其是练习的处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合作意识,达到了设计中所预想的目标。然而还有一些缺憾:对本节内容,难度不高,本人认为,教师的干预(讲解)还是太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内容,应放手让学生多一些探究与合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于本教学设计,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期待与各位同仁交流。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
获奖作品汇编
(上 部)
目 录
1、集合与函数概念实习作业„„„„„„„„„„„„„„
2、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3、对数的概念„„„„„„„„„„„„„„„„„„„
4、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5、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6、函数图象及其应用„„„„„„„„„„„„„„
7、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8、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9、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0、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1、循环结构
„„„„„„„„„„„„„„„„„„„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1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4、函数yAsin(x)的图象„„„„„„„„„„
15、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
1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1)„„„„„„
1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2)„„„„„„„„
18、正弦定理(1)„„„„„„„„„„„„„„„„„„„„
19、正弦定理(2)„„„„„„„„„„„„„„„„„„„„ 20、正弦定理(3)„„„„„„„„„„„„„„„„„„„„
高中数学《排列组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熟练判断所研究问题是否是排列或组合问题;
(2)进一步熟悉排列数、组合数公式的计算技能;
(3)熟练应用排列组合问题常见解题方法;
(4)进一步增强分析、解决排列、组合应用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
认清题目的本质,排除非数学因素的干扰,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注重不同题目之间解题方法的联系,化解矛盾,并要注重解题方法的归纳与总结,真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认识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3)解决问题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教学重点】:排列数与组合数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解题思路的分析
【教学策略】: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和提示,学生的学习活动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协作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媒体选用】: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教室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测度等)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
【教学过程】
一、知识要点精析
(一)基本原理
1.分类计数原理 2.分步计数原理
3.两个原理的区别在于一个与分类有关,一个与分步有关即“联斥性”:
(1)对于加法原理有以下三点:
①“斥”——互斥独立事件;
②模式:“做事”——“分类”——“加法”
③关键:抓住分类的标准进行恰当地分类,要使分类既不遗漏也不重复。
(2)对于乘法原理有以下三点:
①“联”——相依事件;
②模式:“做事”——“分步”——“乘法”
③关键:抓住特点进行分步,要正确设计分步的程序使每步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彼此独立。
(二)排列
1.排列定义 2.排列数定义 3. 排列数公式
(三)组合
1.组合定义 2.组合数定义 3.组合数公式 4.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四)排列与组合的应用
1.排列的应用问题
(1)无限制条件的简单排列应用问题,可直接用公式求解。
(2)有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可根据具体的限制条件,用“直接法”或“间接法”求解。
2.组合的应用问题
(1)无限制条件的简单组合应用问题,可直接用公式求解。
(2)有限制条件的组合问题,可根据具体的限制条件,用“直接法”或“间接法”求解。
3.排列、组合的综合问题
排列组合的综合问题,主要是排列组合的混合题,解题的思路是先解决组合问题,然后再讨论排列问题。
在解决排列与组合的应用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常见命题形式:
“在”与“不在” “相邻”与“不相邻”
在解决问题时要掌握基本的解题思想和方法:
①“相邻”问题在解题时常用“捆绑法”,可以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当做一个元素来看,这是处理相邻最常用的方法。
②“不相邻”问题在解题时最常用的是“插空法”。
③“在”与“不在”问题,常常涉及特殊元素或特殊位置,通常是先排列特殊元素或特殊位置。
④元素有顺序限制的排列,可以先不考虑顺序限制,等排列完毕后利用规定顺序的实情求出结果。
(2)限制条件的组合问题常见命题形式:
“含”与“不含” “至少”与“至多”
在解题时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或“间接法”。
(3)在处理排列组合综合题时,通过分析条件按元素的性质分类,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按事件的发生过程分类、分步,正确地交替使用两个原理,这是解决排列问题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思想方法。
4、解题步骤:
(1)认真审题 (2)列式并计算 (3)作答
二、学习过程 题型一:排列应用题
9名同学站成一排:(分别用A,B,C等作代号) (1) 如果A必站在中间,有多少种排法?(答案:
) (2) 如果A不能站在中间,有多少种排法?(答案:
)
(3) 如果A必须站在排头,B必须站在排尾,有多少种排法?(答案:
) (4) 如果A不能在排头,B不能在排尾,有多少种排法?(答案:
) (5) 如果A,B必须排在两端,有多少种排法?(答案:
) (6) 如果A,B不能排在两端,有多少种排法?(答案:
) (7) 如果A,B必须在一起,有多少种排法?(答案:
) (8) 如果A,B必须不在一起,有多少种排法?(答案:
) (9) 如果A,B,C顺序固定,有多少种排法?(答案:
) 题型二:组合应用题
若从这9名同学中选出3名出席一会议
(10) 若A,B两名必在其内,有多少种选法?(答案:
) (11) 若A,B两名都不在内,有多少种选法?(答案:
) (12) 若A,B两名有且只有一名在内,有多少种选法?(答案:
) (13) 若A,B两名中至少有一名在内,有多少种选法?(答案:
或 ) (14) 若A,B两名中至多有一名在内,有多少种选法?(答案:
或 ) 题型三:排列与组合综合应用题
若9名同学中男生5名,女生4名
(15) 若选3名男生,2名女生排成一排,有多少种排法?(答案:
) (16) 若选3名男生2名女生排成一排且有一男生必须在排头,有多少种排法? (答案:
)
(17) 若选3名男生2名女生排成一排且某一男生必须在排头,有多少种排法? (答案:
)
(18) 若男女生相间,有多少种排法?(答案:
) 题型四:分组问题
6本不同的书,按照以下要求处理,各有几种分法?
(19) 一堆一本,一堆两本,一堆三本
(答案:
) (20) 甲得一本,乙得两本,丙得三本
(答案:
) (21) 一人得一本,一人得两本,一人得三本
(答案:
) (22) 平均分给甲、乙、丙三人
(答案:
) (23) 平均分成三堆
(答案:
)
(24) 分成四堆,一堆三本,其余各一本
(答案:
) (25)分给三人每人至少一本。
(答案:
+ + ) 题型五:全能与专项
车间有11名工人,其中5名男工是钳工,4名女工是车工,另外两名老师傅既能当车工又能当钳工现在要在这11名工人里选派4名钳工,4名车工修理一台机床,有多少种选派方法? 题型六:染色问题
(26)梯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四部分,用五种不同颜色给这四部分涂不同颜色,且相邻的区域不同色,问有(
)种不同的涂色方法?
(答案:260)
(27)某城市在中心广场建造一个花圃,花圃分为6个部分 (如图)。现在栽种4种不同颜色的花,每部分栽种一种且相 邻部分不能栽种同样颜色的花,不同的栽种方法有
种。
分析:先排
1、
2、3排法 种排法;
再排4,若4与2同色, 5有 种排法,6有1种排法;
若4与2不同色,4只有1种排法;
若5与2同色,6有 种排法;
若5与3同色,6有1种排法 所以共有 ( + +1)=120种 题型七:编号问题
(28)四个不同的小球放入编号为1,2,3,4的四个盒子中,则恰有一个空盒的放法共有多少种?
(答案:144) (29)将数字1,2,3,4填在标号为1,2,3,4的四个方格里,每格填上一个数字且每个方格的标号与所填的数字均不相同的填法有多少种?(答案:9)
题型八:几何问题
(30):(Ⅰ)四面体的一个顶点为A,从其它顶点和各棱的中点中取3个点,使它们和点A在同一个平面上,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Ⅱ)四面体的顶点和各棱中点共10个点,在其中取4个不共面的点,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解:(1)(直接法)如图,含顶点A的四面体的3个面上,除点A外都有 5个点,从中取出3点必与点A共面共有 种取法,含顶点A的 三条棱上各有三个点,它们与所对的棱的中点共面,共有3种取法。
根据分类计数原理,与顶点A共面三点的取法有 +3=33(种)
(2)(间接法)如图,从10个顶点中取4个点的取法有 种,除去4点共面
的取法种数可以得到结果。从四面体同一个面上的6个点取出4点必定共面。有 =60种,四面体的每一条棱上3点与相对棱中点共面,共有6种共面情况,从6条棱的中点中取4个点时有3种共面情形(对棱中点连线两两相交且互相平分)故4点不共面的取法为
-(60+6+3)=141 题型九:关于数的整除个数的性质:
①被2整除的:个位数为偶数;
②被3整除的:各个位数上的数字之和被3整除;
③被6整除的:3的倍数且为偶数;
④被4整除的:末两位数能被4整除;
⑤被8整除的:末三位数能被8整除;
⑥25的倍数:末两位数为25的倍数;
⑦5的倍数:个位数是0,5;
⑧9的倍数:各个位数上的数字之和为9的倍数。
(31):用0,1,2,3,4,5组成无重复数字的五位数,其中5的倍数有多少个? (答案:216)
题型十:隔板法:(适用于“同元”问题)
(32):把12本相同的笔记本全部分给7位同学,每人至少一本,有多少种分法? 分析:把12本笔记本排成一行,在它们之间有11个空当(不含两端)插上6块板将本子分成7份,对应着7名同学,不同的插法就是不同的分法,故有 种。
三、在线测试题
1.以一个正方形的顶点为顶点的四面体共有( D )个 (A)70(B)64(C)60(D)58 2.3名医生和6名护士被分配到3所所为学生体检,每校分配1名医生和2名护士,不同的分配方法共有( D )
(A)90种 (B)180种 (C)270种 (D)540种
3.将组成篮球队的12个名额分配给7所学校,每校至少1个名额,则不同的名额分配方法共有( A )
(A) (B) (C) (D)
4.5本不同的书,全部分给四个学生,每个学生至少1本,不同分法的种数为( B ) (A)480 (B)240 (C)120 (D)96 5.编号为1,2,3,4,5的五个人分别去坐在编号为1,2,3,4,5的座位上,至多有两个号码一致的坐法种数为(
C ) (A)90 (B)105 (C)109 (D)100 6.如右图,一个地区分为5个行政区域,现给地图着色, 要求相邻区域不得使用同一颜色,现在4种颜色可供选择, 则不同的着色方法共有( B )种(用数字作答) (A)48 (B)72 (C)120 (D)36 7.若把英语“error”中字母的拼写顺序写错了,则可能出现的错误的种数是( A )。
(A)19 (B)20 (C)119 (D)60 8.某赛季足球比赛的计分规则是:胜一场,得3分;
平一场,得1分;
负一场,得0分,一球队打完15场,积分33分,若不考虑顺序,该队胜、负、平的情况有( D )
(A)6 种
(B)5种
(C)4种
(D)3种
四、课后练习
1.10个不加区别的小球放入编号为1,2,3的三个盒子中,要求每个盒内的球数不小于盒子的编数,问有 种不同的放法?
2.坐在一排9个椅子上,相邻两人之间至少有2个空椅子,则不同的坐法的种数是 3.如图A,B,C,D为海上的四个小岛,要建三座桥,将这四个岛连接起来,不同的建桥方案共有 种。
4.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正半轴上有5个点,Y轴正半轴有3个点,将X轴上这5个点或Y轴上这3个点连成15条线段,这15条线段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最多有 个。
5.某邮局现只有邮票0.6元,0.8元,1.1元的三种面值邮票,现有邮资为7.5元的邮件一件,为使粘贴的邮票张数最小,且邮资恰为7.5元,则至少要购买 张邮票。
6.(1)从1,2,…,30这前30个自然数中,每次取出不同的三个数,使这三个 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取法有多少种?
(2)用0,1,2,3,4,5这六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能被3整除的四位数。
(3)在1,2,3,…,100这100个自然数中,每次取出三个数,使它们构成一个等差数列,问这样的等差数列共有多少个?
(4)1!+2!+3!+…+100!的个位数字是
7.5个身高均不等的学生站成一排合影,若高个子站中间,从中间到两边一个比一个矮,则这样的排法种数共有( )
(A)6种 (B)8种 (C)10种 (D)12种
8.某产品中有4只次品,6只正品(每只产品均可区别),每次取一只测试,直到4只次品全部测出为止,则第五次测试发现最后一只次品的可能情况共有多少种?
《排列和组合的综合应用》教师小结
数学教师在传统教学环境下也许会遭遇诸如以下的困难:
——我怎样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的学习资料? ——我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检测并及时反馈?
——我怎样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并且使讨论的结果都呈现出来?
这种在教学资源、教学检测、教学组织上所体现出来的局限,不仅在传统教学环境下难以改变,即使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也是捉襟见肘。它不仅影响了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更是阻碍了数学教改的进程。
幸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网络时代,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了革命的曙光。鉴此认真分析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开了《排列和组合的综合应用》这堂网络课,现对此进行课后总结:
《排列和组合的综合应用》这堂网络课,教学重点是几种常见命题的形式的解题思路及有关应用。首先,通过排列和组合有关知识的学习,对排列和组合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给学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其次,在教学中,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践,使之获取知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依靠老师,自主探索的能力不强,因此在本节课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适时抛出问题,使学生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同时组织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学习,防止出现学生纯粹浏览网页这种现象。在强大的网络环境下,让学生探讨排列和组合的区别与联系,自主发现结论,以人机交互的方式,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体现了学科教学与教育技术的整合。第
三、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在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结论后,还需在理论上给予支持。因此,对各种常见的类型,教师在课堂上分别给予小结,目的是让学生在今后的自主学习中,若遇到同样的问题,有能力自己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熟悉、形成较为完整的一套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计算机的交互和便捷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选择自己学习的进度和内容,去自主的学习和探索。通过实际操作,帮助理解和掌握本节课重点内容。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相互协作讨论,踊跃回答问题,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在学生课后的反馈中,总体的反映都觉得各自获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切实掌握了排列和组合的有关知识。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课堂上安排节奏比较快,例题,练习留给学生探索,动手的时间还可以再多一些;
另外由于学生电脑的水平以及数学学科的特点,所以许多学生不能很熟练地操作电脑,许多数学符号,公式无法在讨论区中体现。
总之,网络探究的最大好处是学生能够在网络中找到课堂教学中体验过和未体验过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求知欲,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的个性在学习中得以充分张扬。而探究过程中的相互交流不仅可扩大知识的摄入量,更可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在交流中学习成长的意识。因此在网络教学这领域中,今后还有很大的学习空间,做为一名教师,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改善自己平时的传统教学思维,大胆创新,努力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反思。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不断学习现代化技术,完善自己,提高素质,才能担负起祖国赋于我们肩上的重任。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先行组织者”
我国新一轮课改的核心理念强调“重视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概念是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单元,也是科学素养的基本构成要素。因而数学概念的学习可以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根本前提,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不仅不能放松数学科学概念的教学,而且还应切实加强,找到实施科学教育新的突破口。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vid Ausubel)在其著名的《认知同化论》(即意义学习论)中提出,学生能否获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已有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发生的。而建立新旧知识联系、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即“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利用不同类型的“先行组织者”进行概念教学呢,下面对此作一分析。
一、设计不同类型的先行组织者,促进数学概念教学
1.设计陈述性组织者(expositive organizer)
如果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关联不大,这就适宜用陈述性组织者。陈述性组织者以一种简化的、纲要的形式去呈现新学习的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预先嵌入一个上位观念,用它来同化新的学习材料。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为了减少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而给学生带来的理解困难,常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做到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通过精心组织将要呈现给学生的材料(通常被称为引导性材料),建立学习新概念的认知框架,帮助学生改变原有认知结构变量,让学生对新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2.设计比较性组织者(comparative organizer)
比较性组织者是指用于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基本类似概念的整合,并增加本质不同而貌似相同的新旧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的组织者。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同化新知识的适当概念,但原有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学生难以应用,或者对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则可以设计一个指出新旧概念异同的比较性组织者。例如,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进行比较,还有平面几何中的一些概念或判断也常常作为立体几何概念或判断的先行组织者。
3.设计具体模型组织者(model organizer)
具体模型组织者是梅耶(R.E.Mayer)在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来的。梅耶等人研究表明,具体模型组织者似乎更有助于为新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知识。这主要由于具体模型直观、形象,能通过类比方式促进学生对新材料理解。例如,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我曾用“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的神话来启发学生理解函数概念。牛魔王先变,它变的目的是千方百计想逃跑,牛魔王变成白鹤,孙悟空变成丹凤,牛魔王变成香獐,孙悟空相应地变成饿虎……孙悟空是随着牛魔王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牛魔王是“自变量”,而孙悟空则是牛魔王的“函数”。牛魔王能变,但并不是随心所欲,想变什么就变什么的。这就好像是自变量有它的允许值范围,也就是函数的定义域。孙悟空善变,也只能七十二变,也是有范围的,这就是函数的值域。设计这种组织者,能把抽象的函数概念类比到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当然,除了上述呈现方式外,还有很多其他如实验、多媒体等先行组织者。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不失时机地呈现不同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学习新的数学概念,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设计和使用先行组织者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准确了解学生已有的前科学概念
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接受数学教育之前或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和对各种数学现象与数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这些认识和理解大多是非本质的。布卢姆《人的特性和学校学习》一书中证明了前概念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变量,另外,大量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会影响科学概念的建构和掌握,因而教师设计使用组织者前首先应调查、诱导学生暴露其前概念。通常可采用谈话、书面表达、墙报、分类卡片、调查问卷等方法。
2.先行组织者的使用应贯穿教学的始终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只在每节课的开始设置先行组织者,实际上这是不完全的。其实在每一章、每一节、每一段的开始都应有一定的引导材料。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发展阶段,自制力较差,所以他们表现出上课不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好动和易疲劳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堂课中随时注意组织教学工作,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进行教学。即使先行组织者呈现于课始,随后的教学活动也应对它展开和延伸,时刻保持前后呼应,若后继教学与之脱节,则使先行组织者的使用流于形式。例如逻辑联结词的教学中,通过呈现具体实例组织者,让学生自主探索真值表,再呈现“与生活中的„或且非‟相比较”的比较性组织者,真正理解逻辑中的“或且非”与生活中“或且非”的异同,最后还可呈现数学史“理发师悖论”的组织者:“给一切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按照这条准则,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脸呢?使逻辑概念和生活体验相结合,使数学教学生活化,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一直保持着持久的注意。
总之,“先行组织者”对学生的思维起着导向作用,可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帮助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效建构,是实施概念教学的“绿色通道”。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在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和创造力方面毕竟有其局限性,概念教学中应将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先行组织者是指教师在教授新教材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教材更加抽象、概括和综合,并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的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而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陈述性组织者
使用陈述性组织者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它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例如,学习“蚂蚁”之前先让学生学习“昆虫的基本特征”,那么“昆虫”概念就是学生学习“蚂蚁”概念的陈述性先行组织者。
(2)比较性组织者
比较性组织者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性。例如,在让学生学习关于白蚁的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学习蚂蚁与白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这就属于比较性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如下图所示:
运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条件,它们是:
(1)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
(2)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概念和原理;
(3)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4)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观念和信息;
(5)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很好地获得并保持的最重要因素;
(6)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
(7)需要预先准备先行组织者。
策略描述
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 是在新授课开始之前,呈现给学生的内容,以此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与旧有知识的联系,并整合到更加上位的知识结构中去。先行组织者常常用来展示概念的框架和全貌,在系统讲授某一领域的观点的时候,或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相比较时,这一策略的作用尤为突出。(费兹科
和麦克卢尔,2008) 先行组织者能使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更加清晰,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上位的联结点,从而达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目的。先行组织者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包摄性水平较高的文字(如文章摘要等),也可以是图片表格等。在实验报告或者学习任务单中先行组织者也常常出现。
先行组织者有着如下的特点:
◆高度概括:先行组织者常常以概括性框架的形式出现,体现出一般性和包
含性。
◆注重条理性、逻辑性:逻辑关系和条理性是先行组织者的一般特性。
◆有助于提高认知效率:先行组织者的使用有助于内容的整体性呈现,帮助学习者梳理概念(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概念的定义、概括性结论或者新材料与某些熟悉例子之间的类比。常常分为说明性先行组织者(expository advance organizer)和比较性先行组织者(comparative advance organizer)。(Ausubel, 1960) 说明性先行组织者呈现的是一堂课或几堂课所包含的具体信息,提供相对一般性的观念、原则或范畴。课堂当中的具体信息都跟这些一般信息相联系。学生可以由此体会具体信息之间的联系。生物课中的家族树,化学课中的元素周期表
就是起这样的作用。
比较性先行组织者呈现的是要学习的新内容和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之间的异同。这种先行组织者着眼两类相似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借助熟悉的知识快速掌握新知识。英语课中不同时态动词形式的对比可以用比较性先行组织者呈
现。
操作指南
先行组织者的呈现一般要先于正式学习材料,先于具体的学习内容。先行组织者的内容对后来正式学习内容必须具有同化作用,其中说明性先行组织者应当体现高度概括的上位知识对下位知识的同化,比较性先行组织者体现同级知识之间的同化。由于运用先行组织者的目标是知识表征的理化、逻辑化,先行组织者
的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先行组织者策略运用包括三个阶段:呈现先行组织者、补充下位知识、建立
知识结构
◆呈现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的优势在于概括性和条理性。呈现先行组织者常常采用图表形式,体现出高度的概括性。教师也可以在导入过程中提出学习内容的多个关键特征或属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
◆通过学习任务补充下位知识
在此阶段教师提出本节课学习任务,并进一步说明先行组织者与新学内容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先行组织者的基础上展开学习。
◆建立新知识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将新学习任务纳入到先行组织者所呈现出的概念框架
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中学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共14篇)
六年级数学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共16篇)
教学设计考试试卷(共14篇)
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共8篇)
初中数学模拟试卷教学设计(共19篇)
相关热词搜索: 考试卷 讲评 学学 合集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