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四年级英语读写板块(Read and Write)的教学中,人文性的渗透可以从课堂提问、文化交流、拓展活动三个方面入手,从教材、教师、课外活动组织三个方面开展教学,以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人文性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2-0038-04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简单地说,工具性是知识要求,人文性是能力要求。英语教学的主体(学生)是人,主导(教师)也是人,所以围绕英语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首先充满人文气息,其次才是语言知识的掌握、应用和拓展。
小学四年级是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启蒙阶段。在人教版PEP小学英语教材中,读写(Read and Write)教学板块在四年级就出现了,并在教材中占了重头戏。“读”是指读简短的文章,“写”是指写四会单词和四会句子。
一、巧呈文本,用有效的课堂提问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PEP教材的文本本身蕴含大量情感因素,具有较强的基础性、时代性和思想性。以四年级读写板块为例,按文本所隐含的情感内容大致可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类:敢于表达,谈论学校、家、教室等话题,如人教版PEP教材四上Unit1 My Classroom, Unit 2 My Schoolbag,四下 Unit 1 My School;第二类:认识职业,关爱家人,如四上Unit3 My Friend,Unit 6 Meet my family;第三类:接触外国文化,增强祖国意识,如四下Unit2 Weather,Unit 6 Shopping,这些文本材料涉及到世界地名、代表建筑等文化内容,趣味性强,生动形象,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设置有效的问题,用积极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体验和实践,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文本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层层深入理解文本,获得文本情感体验。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时应考虑教材内容、学生已有认知、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生活环境等综合因素,通过音像、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情境。设置导读性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将注意力从局部信息转移到整体结构上,提高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的能力。例如,以下案例1中通过多媒体演示的模拟情境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经过师生间交流感想,知道要理性购买打折商品,人物表情与打折商品相关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促进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
【案例1】四下Unit 6 Shopping
本单元的阅读材料为一篇促销广告,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呈现和巩固环节:
1.引领学生观察图片提问:“What do you see in the picture?”“How do you like the …?”“How much is/are the…?”
2.学生借助图片阅读广告,找出促销中的商品名称和价格,再分组讨论sale,more,及us的意思,教师适当讲解。
3.媒体情景让学生阅读补充对话,妈妈说: “I like the shirt, but I have one like this. ”爸爸说:“The jacket is cheap, but I don’t want it.”Jack说:“It’s hot, the cap is cheap, I like it.”学生了解打折商品虽然便宜,也要理性对待。老师提问:“Do you like it? Do you really need it?”
4.通过略读全文回答以上问题,理解了全文大意,也对广告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为进一步细读文章打好了基础。
(二)留白式板书
教师在准备教学预案时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思考“留白式板书”,考虑到按时间、地点、事情发展等线索,安排设计有人文内涵和关怀的板书形式进行有效提问,便于学生思维内化和构建语言知识体系。
以下案例2 板书的设计既给学生思维“拐杖”,又留有学生结合实际发挥交流的余地,是一例给予线索、用足线索和关注学生的思维拓展的具有人文关怀的案例。
【案例2】四下Unit 2 What time is it?的板书(表1)
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两条板书线索,纵看是以“时间”为线索,横看是以“人物”为线索。教师根据人物的School routine提问:“What time is it?”“What does …do at 7:00?”用于支持课堂中各个教学环节。
二、巧构文本,用互动的文化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果说教师积极的课堂用语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教师在文本的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自身的生活经历,也可以蕴含丰富的情感教育价值,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重组构建,培养和丰富学生健康的情感和科学的人生观。
(一)思维导图
在英语读写教学的运用和提升环节,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加以升华,能有效促进积极情感态度的形成。案例3中,思维导图在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整理思路方面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我与学生对导图进行逆时针整理,整理出的顺序就是写作的顺序。通过真实的书写活动,向朋友介绍本地的气温和活动。这种友谊地久天长的情感体验,即本单元“描述天气情况,关心他人”的情感主题得到了实现。
【案例3】四下Unit3 Weather的教学设计:
1.阅读文本,互相问答,完成思维导图。
2.根据板书,讨论自己和朋友当地的天气和适合活动。
3.教师提问:“How to write a postcard?”小组交流讨论。
4.填写另一张明信片,寄给朋友。
(二)文化链接
有些教学内容看似无味,但稍加分析就能发现编者在其中所隐含的情感教育意义。教师可以通过文化链接挖掘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趣事,凸显教材内容的情感色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发并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4中,视频中憨豆先生一看就懂的夸张表演会吸引好奇心极强的小学生们,教师再告诉学生这就是气温的知识,不懂文化差异会闹笑话的。这样,学生的学习激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这对下一步的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案例4】四下Unit 3 Weather
在教授本课时,学生对天气这一课题可能没有多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链接时差、温度的不同计量单位等相关的文化背景,观看憨豆先生就医因为温度单位的不同而引发的误会等视频展示出来,再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巧拓文本,用适当的拓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些语言材料本身不含情感因素,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地教学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影响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书写教学,单个的单词本身通常不含有情感因素,只有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处理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设计出多样化的拓展活动,赋予教学内容以一定的情感色彩,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表演课本剧
部分读写板块内容朴实,常规的教学难以体现其中的情感因素,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表演课本剧,体会教材中隐含的情感因素,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案例5,教师将Read and write文本稍加改动,编成剧本让学生表演,借此机会教育学生职业不分贵贱,都是服务社会,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引导学生热爱父母,有正确的职业观。
【案例5】四上Unit 6 My Family
课文内容是谈论插图中人物的职业。如果只是一般的角色扮演朗读对话,其中的情感因素不明显。但如果布置好场景,用学生父母的真实相片做道具,让学生以课本剧的方式去展演课文内容,学生就比较容易通过角色的表演感受到父母辛勤的劳作。
(二)编写小诗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输出以朗读、表演为主,高年级以写为主。四年级学生刚好是从老师扶走到放手的过渡时期,其有效的文本输出方式之一是合作编写小诗歌,从而掀起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又一高潮。
【案例6】四下Unit 4 At the farm
在本课学习的最后,根据描述农场动物的文本要求让学生选择编写小诗。如:
They are .
They have .
They like to eat .
Oh! These are .
另一首是想象小诗,难度有所加大。
If I can play in the farm,
I want to play with.
They are .
They can.
They eat .
I love them.
【评析】在本案例中,老师不仅通过再构建的文本,向学生进行了热爱动物的情感教育,而且富有选择性、创造性的作业还促使学生接受知识并进行再创造学习,激发了学生内在智力潜能,从而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发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小结
人文内涵渗透是一门教学艺术,它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育视野、教育智慧和情怀。关注文本情感不是教师几句干涩的点评,也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谈谈感想就能做到的。如何将无声的纸质内容化为生动的、丰富的情感材料呈现于学生面前,引领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不仅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有很高的要求,也对教师分析教材、深挖教材内涵的能力有很高要求。我们认为小学英语读写课堂中文本情感体验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教学设计要把握情感体验的度。
小学英语教材中有不少篇章含情感体验的内容,但它毕竟不像语文教材,不是每一篇都一定能挖掘出情感教育的内容的。不能因为关注文本情感体验而淡化了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关注整体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整体文本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然地融入文本的情感体验中。
其次,教师要投入自身的情感。
要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情感,教师首先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对学生作出认知反馈的同时给予情感上的影响。用温和的眼神、鼓励的话语,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获得一种真正被老师重视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师生的情感与文本中的情感达到共振,才能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入情入境,才能达到最佳的情感体验效果。
再次,开展课外活动,丰富人文感知。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但不是英语教学的全部,也不可能期望在英语课堂上完成英语教学的所有任务,英语人文性的渗透也是如此。在课外,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开展与课堂主题相关的(如英语演讲、故事会、英语节、电影对白模仿秀、听力竞赛、英语朗诵等)让学生喜闻乐见的英语活动,它们既可增强课堂文化意识,又能丰富学生的人文体验。
小学英语课堂上的读写板块,对于有些学生来说,仅靠自己的能力和课堂上教师简单的“读读写写”是很难理解和学习透彻的。教师只有深入地解读文本,挖掘文本,感悟文本,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才能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愉悦的情感和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主动意识,也才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清晰透彻,最终体现文本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宋振韶,金盛华.情感体验:教育价值及其促进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9,(1).
[2]郑园兰.英语课堂人文内涵渗透的几个“瓶颈”及解决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4,(6).
[3]武晓燕.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4]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24.
相关热词搜索: 渗透 小学英语 人文 教学中 W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