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部门对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教师在继续教育学习中产生学习倦怠,会影响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阻碍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国内关于学习倦怠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对此问题特别关注的学者并不是很多,对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的研究更是接近空白,当下对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梳理了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的一般理论,调查了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的现状和成因,提出了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的改善策略。
论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整理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在国内外的发展演变过程和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概述与理论基础。介绍了继续教育和学习倦怠的概念,阐明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的结构和表现形式,论述了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现状调查分析。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了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的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其中成就感低问题最为严重,其次是行为不当,最后是情绪低落。
第四章: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原因调查分析。采用访谈法,对访谈对象进行了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成因访谈,并对访谈结果进行统计,针对访谈结果,将中小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原因从继续教育培训原因和教师自身原因两个方面予以全面分析。
第五章: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现状的改善策略。针对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的成因,结合自己在继续教育中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提
出了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的改善策略。
第六章:结论。概括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研究展望。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 new requirements have been put forward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which requires teachers to have advanced educational concepts, good educ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certain research capabilities. Teachers "learning burnout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will affect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ability, and hinde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national education. However,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of learning burnout has started late, and not many scholars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is issue. Teachers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learning burnout are close to blank. At present, there is an important theory and reality in the study of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learning burnout. significance.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dopted in this paper ar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nd interview method. The general theory of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learning burnout was comb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learning burnout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learning burnout were put forward.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organ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eachers"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learning burnou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research status, and determines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echnical route of this paper. Chapter 2: Overview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teacher burnout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The concept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learning burnout are introduced, the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of teachers" continuing education learning burnout are clarified,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tudy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learning burnout among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is discussed. Chapter 3: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learning burnout. The questionnaire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learning fatigue, and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urve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learning burnout was not optimistic, and the problem of low sense of achievement was the most serious. Secondly, misbehavior, and finally low mood. Chapter 4: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Reasons for Learning Burnout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The interview method was used to conduct interviews with secondary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on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learning burnout cause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interview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interview results, the cause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learning burnout among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were further divided from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reasons and teachers" own reason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n all aspects. Chapter 5: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status quo of learning burnout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Aiming at the causes of learning fatigue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combined with their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mprovement strategy for learning burnout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Chapter 6: Conclusion.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the deficiencies of this research are pointed out, and the research outlook is put forward.
Keywords: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 continuing education; learning burnout.
目
录 录 摘
要 要 ............................................................................................................................ 1 Abstract ............................................................................................................................. 3 目
录 录 ............................................................................................................................ 5 第一章 绪论 ...................................................................................................................... 8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8 (一)
研究背景 .............................................................................................. 8 (二)研究意义 ................................................................................................ 9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一)国外研究现状 ...................................................................................... 11 (二)国内研究现状 ...................................................................................... 12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5 (一)研究方法 .............................................................................................. 15 (二)研究思路 .............................................................................................. 16 (三)研究创新点 .......................................................................................... 17 第二章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概述与理论基础........................................................ 18 一、相关概念 .......................................................................................................... 18 (一)继续教育概念 .............................................................................................. 18 (二)学习倦怠概念 ...................................................................................... 18 二、继续教育学习倦怠的结构 .............................................................................. 19 (一)情绪低落 .............................................................................................. 20 (二)行为不当 .............................................................................................. 20 (三)成就感低 .............................................................................................. 20 三、继续教育学习倦怠的表现形式 ...................................................................... 21
(一)意愿不强 .............................................................................................. 21 (二)目的不明 .............................................................................................. 21 (三)动机不足 .............................................................................................. 21 (四)收获不大 .............................................................................................. 21 (五)期待不高 .............................................................................................. 22 四、理论基础 .......................................................................................................... 22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3 (三)终身教育理论 ...................................................................................... 24 第三章 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现状调查 ................................................... 25 一、调查目的 .......................................................................................................... 25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 25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 .............................................................................................. 26 四、调查问卷信誉度检验 ...................................................................................... 27 五、中小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28 (一)学习倦怠的总体及各维度情况 .......................................................... 28 (二)不同性别教师学习倦怠的差异情况 .................................................. 30 (三)不同年龄教师学习倦怠的差异分析 .................................................. 31 (四)不同学历老师学习倦怠的差异情况 .................................................. 34 (五)不同教龄老师学习倦怠的差异情况 .................................................. 36 (六)不同职称老师学习倦怠的差异情况 .................................................. 39 (七)不同学校类别教师学习倦怠的差异情况 .......................................... 41 第四章 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 43 一、访谈目的 .......................................................................................................... 43 二、 访谈对象的选取 ............................................................................................ 43 三、访谈提纲的设计 .............................................................................................. 44 四、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影响因素访谈结果分析 .......................... 44 (一)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 44 (二)不同性别教师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 46
(三)不同年龄教师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 48 (四)不同学历教师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 50 (五)不同教龄教师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 51 (六)不同职称教师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 53 (七)不同学校类别教师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 55 五、中学地理教师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统计 .......................................................... 56 (一)继续教育培训因素 .............................................................................. 56 (二)学校因素 .............................................................................................. 58 (三)家庭因素影响 ...................................................................................... 59 (三)教师自身因素 ...................................................................................... 59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的改善策略 ............................................... 61 一、培训方面改进措施 .......................................................................................... 61 (一)设计优质的培训内容,丰富内容展开形式 .............................................. 61 (二)加强培训师资建设,组建多层次师资队伍 .............................................. 62 (三)创新继续教育培训模式,让地理教师“随机应变” .............................. 63 (四)完善继续教育考评制度,提升地理教师学习积极性 .............................. 64 (五)完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提高继续教育培训效率 .................................. 65 (六)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增强培训时间弹性 .................................................. 66 (七)增加专项财政支持,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 67 二、学校方面改进措施 .......................................................................................... 67 (一)统筹安排教学任务,减轻教师培训时的工作量 ...................................... 67 (二)
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的方向 ................................................ 68 (三)关注地理教师心理健康,加强心理教育与关怀 ...................................... 68 三、家庭方面改进措施 .......................................................................................... 68 (一)和家人进行沟通,获取家人对学习的理解和支持 .................................. 68 (二)合理安排家庭生活问题,减轻学习中的思想负担 .................................. 69 三、自身方面改进措施 .......................................................................................... 69 (一)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 69 (二)提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 70
第六章 结论 .................................................................................................................... 71 参考文献 .......................................................................................................................... 74 附 附
录 .......................................................................................................................... 7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后 后
记 .......................................................................................................................... 78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1、符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事业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包括继续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都提出了新任务新要要求,这是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发展教育事业所做出的重大决策,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针对继续教育十九大报告中直接明确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十九大报告中的“办好网络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提出系”等内容也都包含着对继续教育的新要求。继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主动肩负新责任,积极展现新作为。针对教师而言,继续教育是教师职后继续学习的途径,教师继续教育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可以找出教师继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的实施教师继续教育提出措施,符合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需求。
2、符合教师提高素质和能力的需要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推进素质教育必修建设全面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作为师资培养的重点。”中学地理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
展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中学地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学地理教师提升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在近些年的继续教育活动过程中,部分中学地理教师出现了学习倦怠,影响了中学地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效果,阻碍了中学地理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调查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倦怠的现状,分析出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的成因,总结一套能够化解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倦怠的策略是现阶段中学地理教师提高素质和能力的迫切需要。
3、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地理课程改革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地理课程改革和世界规模的地理课程改革浪潮相呼应,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途径进行了改革,从更广阔的领域看待地理教育,将其作为研究整个世界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手段,这样的改革对中学地理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地理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掌握全新的地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继续教育是地理教师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在继续教育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科领域的专家学习最新的教学理念和地理学科知识,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到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方法,实现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部分中学地理教师在参加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学习倦怠现象,这不利于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目前,教师提高自身能力的途径之一就是继续教育,该途径得到了众多教师的青睐。最近几年,相关学者在继续教育过程中针对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查研究,也有相关学者针对中小学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出现的学习倦怠问题展开了研究论述。当下,继续教育相关方面的研究比例比中小学教师学习倦怠相关研究比例更大,但是很少有针对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的研究。调查分析中学地理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倦怠,探索中学地理教师学习倦怠现象并研究成因,既可以为解决学习倦怠提供方法策略,又可以丰富继续教育理论知识。
2、实践意义 第一,有利于推动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成长的历史过程。故而,使众多中学地理教师逐渐成长为专家型地理教师,也是一个教师不断专业化发展
的过程,专家型地理教师实际上已达到高度专业化阶段。继续教育对于教师而言是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只有不断夯实专业知识,自主构建专业意识,积极迈向高级专业化阶段,准确掌握教育和社会发展方向,努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和能力。对于国家而言,要想培育出更多的科技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水准高水平的专家型教师队伍势在必行。因此,本课题将地理学科与专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探究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懈怠的原因的过程中,同时以地理学科为出发点,研究该学科的专业特殊性以及改善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式方法,这对从事地理教育的工作者提升专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有效性。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师本身素质关乎着一所学校的命运。然而高素质教师的培养方法除了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还有教师职后的继续教育。职后的继续教育也促进了我国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对于地理学科来说,继续教育可以让中学地理教师很好的适应教育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所以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师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对继续教育学习不重视,也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本文通过调查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倦怠现状及成因,试图找到消除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倦怠的策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促使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呈良性发展,这将对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有利于完善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目前继续教育在教师领域的重视程度一直呈上升趋势。过调查发现,现行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方法手段、课程评价课等方面正在逐渐完善,但在课程结构单、课程资源、课程内容针对性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很难满足所有学科的需求。尤其是在地理学科教师继续教育中仍然缺乏全面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在地理学科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缺少科学依据,忽视了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这让中学地理教师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因此,本文作者希望通过对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倦怠的调查与分析,设计符合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来完善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希望对今后的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1、国外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 国外关于继续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范围较广。我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继续教育”为关键词检索 1953-2019 年的外文文献,共检索出 2733 篇,说明国外对继续教育的研究热度比较高。继续教育的研究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研究具有很强代表性:(1)美国继续教育起源最早。20 世纪 60 年代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的“继续工程教育”事件是继续教育被国际认同的标志,继续教育因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发展[1] 。
1961 年美国教育协会在举办“谁是优良教师”活动中认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1965 年制定的《高等教育法》中提到出资赞助各种在职教育活动,保障了在职教育的实施;1984 年美国国会根据美国国情颁布了一条法案,决定提供 9.65 亿美元为在职进修的数学和理科教师;1985 年“全国教师学习研究中心”在密歇根州成立,旨在帮助教师更好的从事教育工作;2000 年美国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教师继续教育及其技能的开发是美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要求所有教师接受培训。(2)日本在 19 世纪晚期出现了对教师在职教育的研究。1949 年颁布的《教育公务员特例法》中规定了教师进修制度,要求教育公务员必须不断进修继续教育履行自己的职责。2000年日本对《教育公务员特例法》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教师要想取得专修资格证书必须进行长期的研修。(3)英国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重视教师继续教育。1985 年出台的白皮书规定所有教师定期参加培训,政府要为教师提供保障服务;1993年根据教育法裁退不合格教师,国家也在不断提出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拨出专项资金来保障教师继续教育[2] ;1994 年颁布《教育法案》,成立专门的组织进行协调和管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4)德国继续教育也非常发达。1970 年联邦政府在教育报告中指出要建立高质量的继续教育机构,规定教师要在特定事件带薪接受继续教育[3] ;巴戈亚州在1977 年颁布的《教师培养法》中指出了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和继续教育的实施机构,各洲也都以明文法令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德国继续教育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情况和需要而不断变化调整的[4] 。
2、国外对学习倦怠的研究 国外对学习倦怠的研究是与职业倦怠紧密联系的,学习倦怠的研究是由职业倦怠研
究发展而来的。我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学习倦怠”为关键词检索 1989-2019年的外文文献,共检索出 77 篇,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学习倦怠定义的研究。学者 Pines 和 Kafry 在深入探讨分析职业倦怠的前提下,提出了学生倦怠(student burnout)概念,又可将其称之为学习或者学业倦怠,其意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倦怠现象[5] 。
Meier 和 Schmeck 则重点强调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方面,认为学习倦怠是一种状态,即自身因价值强化、控制结果或个人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没有得到期望得到的报酬和相应的惩罚[6] 。第二,关于学习倦怠形成原因的研究。与探究学习倦怠的定义一样都是借鉴职业倦怠开展的,Maslsch 和 Leiter 指出造成员工倦怠的原因有六个方面:任务负荷超标、对工作失去控制力、工作报酬过低、集体精神的崩解、处事不公、价值观冲突[7] 。Branko Slivar 通过研究发现在学术学习情境中同样存在以上六项因素,影响者学生的学习倦怠[8] 。第三,关于学习倦怠测量工具的研究。目前国外采用的学习倦怠量表的编制都是借鉴 Maslsch 和 Jsckson 的职业倦怠问卷量表(MBI),MBI 把职业倦怠分为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三个维度,评分采用 LIKEN七点评分法。如学者 Gold 等在分析师范生在未来教学工作中的倦怠现象时,将 MBI 一些表示对象、工作性质、地点的词语改成符合学习倦怠的词语,修订了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9] 。
在谷歌学术和知网外文文献检索中很难找到关于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的相关文章。但是在研究继续教育和学习倦怠的过程中也会给本文很多启示。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 国内关于继续教育的研究相对较晚。1984 年,我国成立中国继续教育协会,我国开始重视继续开展继续教育。1999 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颁布使教师继续教育逐渐走向正规化,之后继续教育开始蓬勃发展。以“教师继续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上对 1986-2019 年间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出文献 4650 篇,其中地理学科文献 1 篇。从图中可以看出自 1986-2019 年中国知网收录的有关教师继续教育的文献数量在 1984-2001 有呈加速上升趋势,2001 年以后呈下降趋势。
050100150200250300350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文献数
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概念,在《教育大辞典》中定义为:对具有教师资格的在职教师进行知识更新、补缺和提高教育。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定义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而进行的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分为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关于继续教育模式的研究,陈功鹏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中通过对美国与日本继续教育模式的研究,提出了适合中国继续教育的模式;2006 年李崇爱以教师专业化为背景,阐述了“反思、对话、参与”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关于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研究,杨荣昌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一文中提出了构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设想,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吴旭君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一文中,通过分析教师调查结果,指出了继续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缺乏实践性、缺少自主选择权、评价制度问题等,并提出要组合多种课程模块。在有关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中,吴辉军在《新课程改革下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研究》一文中,通过对目前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的分析以及国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带来的启示,提出了有效开展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措施。王兰兰在《河南省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一文中,调查了河南省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和教师的期望,并提出了针对继续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2、国内对学习倦怠的研究 国内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学习倦怠。以“学习倦怠”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上对 1994-2019 年间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出文献 1760 篇。从图中可以看出自 1994-2019 年中国知网收录的有学习倦怠的文献数量在 1984-2019有呈上升趋势。
0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0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文献数 在关于学习倦怠测量工具学习倦怠问卷和量表的研究中,杨丽娴、连榕等国内学者以学生自身心理为出发点,认为大学生之所以产生学习倦怠情绪,主要原因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并以我国大学生现状和我国特殊国情为现实依据,编制了以行为不当、情绪低落及低成就感这三个纬度为主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以 Maslach 的 MBI-HSS量表为基础,许清鹏(2005)等学者以学习疲倦、学习疏远及低学习效能三维度为主的中职生学习倦怠调查问卷。以 Maslach 的三维度工作倦怠理论为理论前提,戴春林(2007)针对中学生进行取样研究,他指出,由于中学生情绪衰竭、生理衰竭、师生关系疏远以及学习的低成就感,最终导致了中学生学业衰竭,并制定了二阶四因子学习倦怠量表。在 2010 年,陈丹丹、邢强从广东省的中学生群体中取样调研,并在此次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该调查问卷共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身体耗竭、心力耗竭、人际关系疏远、学习淡漠及学习的低成就感。该量表取样真实且广泛,可信度较高。在关于学习倦怠和学习动机二者关系研究中,王晨晨(2013)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与学习积极性呈现明显呈现正相关关系。学习动机越强,学习积极性越高。张学众(2007)指出,如果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弱、抱负水平越低,那么他们的学习倦怠越严重。常保瑞(2014)通过研究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和学习动机二者关系时发现,学习动机是学习倦怠的重要变量,二者之间明显是负相关关系。学习动机的三个维度是求知兴趣、声誉获取以及能力追求。如果这三个维度程度较低,那么学生情绪则更为低沉消极;如果这三个维度程度较高,那么学生的成就感则更高,情绪更加高昂。据此可知,学习动机和学习倦怠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根据研究结果,可猜测二者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
对于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倦怠现象,吴文凤(2011)指出,中小学教师面对继续教育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诸如动机不足、目的不明、收获不
大、意愿不强等。因此该学者认为,继续教育当坚持以人为本,对学校教师予以人文关怀,实行有效措施以解决该问题。王欢、张慧杰等学者(2011)通过研究发现,影响教师学习倦怠的因素可具体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因素包括消极的应对方式和人格特征等;客观因素则包括教师缺少职业成就感、授课方法过时、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职称晋升难度较高等。要想有效解决这一现象,继续教育工作者应该适时转变授课方式,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激发中小学教师学习动力,优化继续教育以适应更广大教育工作者。
国内关于教师继续教育和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很多,但关于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的研究很少,关于中学地理教师在继续教育学习倦怠的研究更是较少,还缺少系统性的调查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该法旨在通过查阅、分析和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找出事物发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及其本质属性,从而全面科学地认识事物。本课题主要搜集了国内外有关继续教育的硕博论文、期刊论文以及著作,然后进行文献分析,并整理研究了继续教育实行举措,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调查者意图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数据资料,故而通过对被调查者进行口头询问或者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以便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更全面地掌握和了解被调查者的状态,从而获得调查相关信息。本课题旨在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在继续教育活动中我国中学地理教师的具体信息和状态,针对中学地理教师制定了调查问卷,从继续教育活动的师资力量、活动方式、教学环境以及活动效率等角度进行调查研究。
3、访谈法。作为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收集资料的调查方法,在当今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中,访谈法最为重要。通过使用访谈法,研究者可以获取海量的研究资料。访谈法又叫访问法,是指通过与被调查者的交流,调查者获得相关信息资料。
4、统计分析法。该方法旨在通过整理和统计访谈记录和调查问卷中的数据资料后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进行合理猜测。
5、归纳总结法。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笔者搜集了有关证据,在对材料进行比较、
筛选和鉴别后,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出发点,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总结出能够推动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实施策略。
(二)研究思路
1、研究思路 (1)收集国内外有关继续教育方面的资料信息,利用多种方法调查、整理和总结中学地理教师对继续教育产生学习倦怠的背景和成因。
(2)自主探究并合作交流,找出适用于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3)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找出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4)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与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倦怠的有关的理论成果。
(5)设计、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归纳总结调查现象。
(6)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中学地理教师学习倦怠的成因,试图找到有效解决该现象的方法策略,从而知道继续教育活动的开展。
(7)归纳总结,找出本课题的优缺点,并展望相关研究以后的发展前景。
2、技术路线
图 1-1 技术路线图 (三)研究创新点
对于继续教育的研究,过去往往多为探讨理论知识,却忽略了其中普遍出现的学习倦怠问题。笔者以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现象为切入点,调查研究了该问题的成因及影响,进一步丰富了对继续教育的认知,弥补了继续教育的不足之处,减少教师学习倦怠现象的产生。通过查阅网上的文献及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都是集中在对地理教师职业倦怠或者继续教育方面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在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倦怠成因及表现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从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倦怠方面展开研究,是对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教师专业化理论的补充。
第二章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倦怠概述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一)继续教育概念
继续教育是在 19 世纪 30 年代由美国的一项新的教育工程 CEE(Continuing Education Engineering)发展起来的,之后继续教育在整个世界逐渐发展起来。由于各个国家教育背景和教育环境不同,不同国家对继续教育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差异。197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职业技术教育术语》一书中对继续教育定义为,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经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苏联教育学者扶拉杰拉夫耶夫在《继续教育—问题与展望》一书中认为,继续教育是人们为了获得或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在普通学校和专业学校,通过自学途径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10] 。
我国学者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一书中认为,继续教育是对已经获得一定学历和专业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11] 。我国著名学者叶忠海在《大学后继续教育论》一书中认为,继续教育是指大学毕业后的成人在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其中的创造素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快速有效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12] 。
在整合不同学者对继续教育的理解和定义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学校正规教育并已经参加工作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能够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再教育活动。
在研究定义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继续教育包括如下两方面特点:
第一,继续教育作为一种非正规式教育,其面向人群更加偏向于就业人员和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成人,所提供的方式更加具有层次性,能够针对特殊教育人群需求,为其提供能力提升和知识拓展等方面的递进式教育。
第二,继续教育旨在有效巩固和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有效优化知识层次,增强学员的社会适应力和技术水平。
(二)学习倦怠概念
学习倦怠的研究是由职业倦怠研究发展而来的。学者 Pines 和 Kafry 在深入探讨分析职业倦怠的前提下,率先提出了学生倦怠(student burnout)概念,又可将其称之为
学习或者学业倦怠。两位学者在对职业倦怠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医护、管理者等具有社会帮助性质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所产生的倦怠往往明显低于大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学习倦怠。学者 Pines 和 Kafry(1980)率先在心理学领域界定了“学生倦怠”的概念,但是并未对其进行细致阐述以及与其他工作倦怠进行对比分析,然而其有效延伸了“倦怠”的研究范围。学者 Meier 于 1985 年对学习倦怠的含义进行了明确界定,其认为学生由于课程压力而产生的心理负担促使学生削弱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引发学生产生行为疏远、学习成绩无法达到预期等消极课业态度的情况。学者 Meier 和Schmeck(1985)认为倦怠实际上是一种状态,个体由于自身能力、价值提升等方面的欠缺,并不能获得与目标相匹配的报酬和惩罚,主要体现为个人在社会认知和行为情感方面的倦怠。台湾著名学者杨惠贞(1998)基于“Burnout”的中文含义,有机融入了自身对“倦怠”的研究成果,认为“Burnout”的内涵并不能仅仅通过“倦怠”进行表示,而“焦崩”则更能贴切的表示其含义。杨惠贞学者认为学习倦怠指的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长期受到课业所带来的精神学习压力和消耗,削弱了学生对于课业学习和活动开展的激情和参与积极性,从而产生态度消极、行为疏远以及成绩低于预期的结果。学者张治遥(1989)在参考借鉴 Masalach 工作倦怠概念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了学习倦怠的含义,他认为学习倦怠指的是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受到源源不断课业压力的影响以及学生个人心理作用效果而导致学生产生情绪低落、自我效能降低等情况。学者连榕(2005)指出学习倦怠从一定层面上来说反映了大学生低落的学习情绪,指的是学生在降低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压力的前提下而出现学习厌倦的低落情绪和行为。通过对学生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学者杨丽娴认为学习倦怠指的是学生由于缺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被迫采取行动时,就会产生疲惫、延误、沮丧等消极情绪,从而引发学生产生学习逃避等消极行为,此种情况可以划归于学习倦怠。
在整合不同学者对学习倦怠的理解和定义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学习压力的影响而产生的对学习厌倦的消极心理,从而产生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及低成就感的现象。
二、继续教育学习倦怠的结构 学习倦怠的概念来自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因此,学习倦怠结构也是在职业倦怠结构基础上的进一步分析。在研究倦怠结构的过程中,Maslach 认为职业倦怠包括情绪耗竭、
去个性化以及低成就感三个...
相关热词搜索: 倦怠 继续教育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