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不同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防治效果研究

不同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防治效果研究

时间:2025-08-02 12:19:08 浏览次数:

zoޛ)j馔)j%z-M4ӝ5?:65ߞO'%z-x^bR}))))iӍ]xM}4m7C8t׍<ܞH|^6_uMy)))))9V- rmRxz"!}M7(b춶׫-i^~ȝz^rh~z%z-xצRrWا*+h&&ǭh'"*'"u('%z-x^b-yا譫h&rh'bjgzZݶƗgܢ{kYb}-jy.)߉]o'(*'j[)޲mhmm䜕)j%z-l\z{"+޶^n(hrhߖ泊vqzwZ)'i2'hvihn) (br޷M4-^nbǧ+bhܣ7>hwjޝֳk^n(r%k0y޶׫rex})߉]+ayq2:65ߖwҷ-i)찢lI^b&rWب霅q_x"r'^1ȭ'%)yrڲȜiƦ-+ MRrWا*+mtO4im5m5^nߎ"http://www.performandhealth.com/t/cailiao/"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材料,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分析8种化学杀菌剂对菌核病菌的抑制效果,以期为江西省油菜菌核病的药剂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种  油菜菌核病菌菌核于2017年采自江西省南昌市,参考许大凤等[8]的方法,用75%乙醇浸泡10 min,无菌水漂洗3次后,用0.1%升汞浸泡3~5 min,无菌水冲洗3次,在滤纸上吹干。用手术刀将消毒后的菌核切片,置于PDA平板上,20 ℃培养。7 d后收集平板上的菌核,烘干备用。

1.1.2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名称、生产厂家及田间用药量见表1。

1.2  方法

1.2.1  室内毒力测定  所有药剂均用无菌水稀释成母液,再将母液稀释成不同质量梯度预溶液,加入到PDA培养基中,配制成含有不同浓度农药的培养基。采用菌落直径法[9],菌核消毒后,在PDA培养基20 ℃培养4~5 d后,在菌落边缘取菌饼接到新的PDA培养基培养,1~2 d后在菌落边缘取菌饼,接种到含药培养基上,以不含农药的培养基作为对照,每个浓度设3次重复,20 ℃培养。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生长抑菌率。

抑菌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菌饼直径)×100%

1.2.2  田间防治效果试验  试验地点位于江西省南昌县武阳镇,试验地块平整且常年实行水稻油菜轮作,正常水肥管理,栽培油菜品种为甘蓝型中双11。每个小区15 m2(10.0 m×1.5 m),共播种5行(行距0.3 m)。在盛花期采用手动喷雾器进行叶面喷雾,每个处理重复4次,各小区随机排列,喷液量5 L,以喷施清水为空白对照,杀菌剂用量见表1。

分别在盛花末期和角果期进行防治效果调查,每小区选3个点,每点调查30株,盛花末期调查病株数,角果期调查病株数和发病程度,分级标准见表2。计算病株率、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

病株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情指数=∑(各病情分级代表值×各受害级株数)/(最高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1.3  数据分析

用SPSS软件分析菌核病菌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以药剂质量浓度的对数值为x,生长抑制率转换成的几率值为y,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和EC50。采用DPS v3.01数据处理软件对不同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方差分析,将田间病株率和防治效果进行反正弦平方根转换,病情指数不进行转换,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菜菌核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

从表3可以看出,油菜菌核病菌对所试药剂都表现出敏感性,除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外,对其他药剂均高度敏感。其中,油菜菌核病菌对25%咪鲜胺乳油、500 g/L氟啶胺悬浮剂、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敏感性最强,EC50在0.036~0.086 μg/mL,其次为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和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EC50分别为0.129、0.174 μg/mL,对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的敏感性最差,EC50为22.057 μg/mL。

2.2  不同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不同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在盛花末期,除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外,其他杀菌剂处理的病株率均显著低于对照。其中,25%吡唑醚菌酯乳油、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0 g/L氟啶胺悬浮剂处理的效果最好,病株率均在2.00%以下;在角果期,不同杀菌剂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其他药剂,高达86.44%。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和25%吡唑醚菌酯乳油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2.48%、81.35%和77.40%,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不理想,仅为16.94%。

3  小结与展望

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措施有农业防治、生物防治、选育抗病品种和化学防治等,化学防治是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10]。但抗药性的产生给化学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自1995年以来,国内相继报道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之后又发现菌核净的抗性菌株,最近的研究发现,油菜菌核病菌对腐霉利和异菌脲也有很高的抗药性风险[4-6,9,11]。不同地区病原菌对药剂敏感性差异较大,因地制宜选用药剂是菌核病化学防治的关键。

本研究以江西省南昌市菌核病菌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毒力测定试验中,病原菌对戊唑醇、咪鲜胺、氟啶胺、多菌灵、啶酰菌胺、腐霉利和吡唑醚菌酯均表现出高度敏感,对代森锰锌不敏感。在田间防治效果试验中,腐霉利、多菌灵、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对菌核病有显著防治效果,代森锰锌的防治效果最差。

综合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治效果,认为腐霉利、多菌灵、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可以作为防治菌核病的理想药剂。秦虎强等[12]发现,腐霉利和戊唑醇可以有效防治陕西省菌核病。康育光等[13]也发现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菌核病菌株对腐霉利高度敏感。王志超[14]研究发现吡唑醚菌酯对菌核病菌具有很强的抑制效果。

本研究中,多菌灵在室内和田间试验中都表现出很强的抑菌效果。中国很多地区都存在多菌灵的抗性菌株,但由于使用历史和使用频率的不同,不同地区的抗性频率差异较大,甚至近年来有的省份抗性频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5]。本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南昌市的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较低,这可能是因为使用频率低,菌株对该药不易产生抗性,所以多菌灵可以作为江西省油菜菌核病的供选防治药剂。

已有研究表明,菌核病菌对代森锰锌敏感性较低[13],田间防治效果试验中,代森锰锌的防治效果也较差[15],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代森锰锌不适合用于菌核病的防治。

化学防治虽直接、高效,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注意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种药剂,可几种药剂交替使用或者复配使用,同时结合合理的栽培措施和加强田间管理,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本研究中防治效果较好的腐霉利、多菌灵、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是否可以复配使用,增加防治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余艳锋,付江凡,刘士佩.制约江西油菜产业发展的因素与对策分析[J].作物研究,2017,31(3):317-320.

[2] 费维新,李强生,吴新杰,等.利用栽培措施控制油菜菌核病的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2,24(3):47-49.

[3] 杨清坡,刘  杰,姜玉英,等.2016年全国油菜菌核病发生特点、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J].植物保护,2018,44(1):147-152.

[4] 周  锋,王彦芬,张小磊,等.油菜菌核病病原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的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2(17):82-84.

[5] 石志琦,周明国,叶钟音,等.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监测[J].江苏农业学报,2000,16(4):226-229.

[6] WANG Y,HOU Y P,CHEN C J,et al. Detection of resistance in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to carbendazim and dimethachlon in Jiangsu province of China[J].Australasian plant pathology,2014, 43(3):307-312.

[7] MA H X,FENG X J,YU C,et al. Occurr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dimethachlon insensitivity in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in Jiangsu province of China[J].Plant disease,2009,93(1):36-42.

[8] 許大凤,高智谋,张茜茹,等.安徽省油菜菌核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41(5):762-767.

[9] 孙  磊,程显好,李维焕,等.菌落直径法和菌丝干重法在优化真姬菇菌种固体斜面培养条件的比较[J].中国食用菌,2015,34(3):28-32.

[10] 王  勇.油菜菌核病菌抗药性治理及氯啶菌酯与啶酰菌胺的增效减量使用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5.

[11] 曹敏娟.油菜菌核病菌对腐霉利的抗性及其机制[D].江苏扬州:扬州大学,2008.

[12] 秦虎强,陈芳颖,付鼎程,等.油菜菌核病菌对10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及不同药剂田间防效[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7):117-122.

[13] 康育光,韩巨才,刘慧平,等.核盘菌对几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1):19-21.

[14] 王志超.三种杀菌剂及复配对油菜菌核病的室内药效[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2):81-82.

[15] 桂四美.防治油菜菌核病田间药效对比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4):80-81.

相关热词搜索: 菌核 杀菌剂 病菌 油菜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