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几种杀菌剂防治油菜根肿病田间药效试验

几种杀菌剂防治油菜根肿病田间药效试验

时间:2025-08-03 02:26:38 浏览次数:

摘 要 试验结果表明:新一代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对油菜根肿病防效最好;现代选择性杀菌剂如氰霜唑对油菜根肿病也具较好的防治效果;生物农药中生霉素的防效高于传统广谱保护杀菌剂。

关键词 杀菌剂;油菜根肿病;药效

油菜根肿病于自上世纪90年代初在黄山市始发,近些年来其发生呈蔓延趋势并逐步加重。重病田减产40%~60%,严重威胁油菜高产和稳产。油菜根肿病是由芸苔根肿菌侵害引起的根部病害,为典型土传病害,由土壤携带的休眠孢子传播,普通喷雾防治效果较差。2016年笔者遴选了8种常用杀菌剂,进行了油菜根肿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药剂

1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北京燕化永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氰霜唑悬浮剂(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24%噻呋酰胺悬浮剂(江苏省溧阳中南化工有限公司)、43%噻唑锌悬浮剂(浙江新农化工有限公司)、3%中生霉素可湿性粉剂(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15%甲霜灵水剂(江苏宝灵化工有限公司)、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70%百菌清粉剂(先正达公司)。

1.2 供试作物

试验作物为油菜,品种汇油50(种植多年,农户自留种),为高感品种。

1.3 防治对象

油菜根肿病

1.4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安排在黄山区甘棠镇张家埂村赵庄组。试验田前茬为水稻,2012-2013年種植油菜(品种为汇油50,农户自留种多年),根肿病皆发生严重,有机质为1.62偏瘦,排灌方便,栽培条件较一致。2014年油菜生长前期(11月20日以前),气候条件正常,温湿条件对根肿病无不利影响。

1.5试验设计

1.5.1 1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试验剂量749g /hm2

1.5.2 10%氰霜唑悬浮剂,剂量500 g/hm2

1.5.3 24%噻呋酰胺悬浮剂,试验剂量1199g/hm2

1.5.4 3%中生霉素可湿性粉剂,试验剂量150g/hm2

1.5.5 25%噻唑锌悬浮剂,试验剂量1249g/hm2

1.5.6 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试验剂量3497g/hm2

1.5.7 75%百菌清粉剂,试验剂量3746g/hm2

4.5.8 对照药剂为25%甲霜灵可湿粉,试验剂量1249g/hm2,以清水为空白对照。共9个处理,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每区30平方米。

1.6 试验方法

处理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共用药2次,处理⑨采用清水喷淋,于10月9日(播种时)第一次用药;于10月27日(三叶一心期)第二次用药。灌根每小区用1000倍药液15公斤,用喷壶均匀喷淋。

1.7 调查、计算方法

1.7.1 调查时间

从油菜播种至收获共调查4次。第一次调查时间为未次用药后50d,第二次为70d;采用每小区拔查20株,根据分组标记,记载病株数,计算病情指数。病害分级标准如表1:

2 实验结果(见表2)

2.1 防治药效比较:在对油菜根肿病防效中,新一代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和氰霜唑最好,防效(两次调查之均值)分别为70.69%和70.58%;与传统防治农药(甲霜灵)相比,供试生物农药(中生霉素)毫不逊色。吡唑醚菌酯和氰霜唑间、甲霜灵和中生霉素间差异不显著;但吡唑醚菌酯、氰霜唑、甲霜灵、中生霉素与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丙森锌)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2.2 萎焉率调查:11月25日(晴天中午)目测萎焉率,各处理产量性状顺序为氰霜唑>吡唑醚菌酯>中生霉素>噻呋酰胺>甲霜灵>噻唑锌>丙森锌>百菌清>对照。

2.3 各处理对油菜的安全性:各处理均无药害产生。

3 结论

于播种时、三叶一心期用15%吡唑醚菌酯(或10%氰霜唑或生物农药3%中生霉素)灌根2次(1000倍液,每平方米0.5公斤),能有效控制油菜根肿病危害。

相关热词搜索: 根肿病 杀菌剂 药效 几种 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