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面试试讲教案【篇1:美术试讲教案】
李将来,准考证号为:a1115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绘画的种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从而提高学生欣赏绘画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1、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2、中西方绘画作品的区别
教学难点:中西方绘画作品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组织纪律,学习绘画艺术 。
二、【引入新课】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一提到美术,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画画,这也是人们通常对美术的理解,虽然这样的理解太狭隘,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绘画做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整个美术领域里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从今天开始,大家将一起在绘画艺术的海洋里面去感受和体会它给我们带来的独特的艺术享受。
三、【讲授新课】 1、什么是绘画?
绘画:是运用点、线、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象,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
强调:在平面上创造图象,作品形态是平面的,是绘画作品区别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区别。如:工艺美术,虽然也有平面的作品,但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用而不同于绘画的创作目的;
摄影艺术作品虽然也是平面形态的,但它是运用机械的技术性和暗室加工完成的记实性图象,而与画家自主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感情的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
2、绘画的分类:
(1)、按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的不同分类:
主要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丙烯画、镶嵌画、磨漆画、拼贴画等。
(2)、按描绘的对象的不同分类:
人物画(宗教画、历史画、军事画、肖像画、风俗画、人体画等)、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 中国画则习惯按传统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3)、按照绘画的形式和功用的不同分类:
壁画、单幅画、组画、连环画、年画、漫画、宣传画等。
3、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1)、在二维空间上创造三维空间
现实世界是一个运动着的三维空间,绘画如何能在二维空间既平面上,将现实的世界的物象的立体性、物象的空间关系表现出来,并给人以真实感受呢?这主要靠人对物体距离的知觉线索和知觉经验来创造图像和构成画面。
物体立体感的创造,主要利用物象形体结构和明暗变化(三大面五大调)表现物体的凹凸,造成有距离的立体幻象。
表现物体间的距离和深远空间,主要利用以下五个因素:
*物象的大小 *遮挡关系
*透视变化规律
德尔格契修道院。
* 色彩变化(空间透视现象)
明度——近处明度对比强,远处明度对比弱,
色相——近处色相纯,远处物体的色相向冷色变化,倾向蓝灰色,
色度——随着物体渐远,色彩的明度、纯度逐渐降低,近处色彩纯度对比强,远处色彩纯度对比弱,色彩逐渐趋同。
*虚实变化(近实远虚)如:《开国大典》董希文,油画家。浙江绍兴人。作
品有《开国大典》、《春到西藏》、《红军过草地》。
思考请同学们分析《拾穗》中,运用了哪些空间处理方法?《拾穗者》是法国画家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画面描绘了描写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是现实主义美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
(2)、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与表现性绘画展现主观世界的多方面性
在照相术发明之前,绘画是唯一能在平面上再现形态的手段,这也就决定了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
(3)、不同画种的艺术美
不同画种,由于工具材料、制作方法、艺术技巧等的独特性,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艺术趣味和形式美感。如:
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相结合,讲究笔墨气韵骨法,油画注意色彩和构图相结合,版画则更注重形式感、等不同的艺术美感。
(4)、构图是绘画的基础
构图成功与否,对作者来说,关系到能否表达构思和构成形式美感;
对观赏者来说,能否受到绘画的感染和打动,也首先来看构图的形式和总体形象。把握、分析构图的能力,是体现鉴赏水平的重要方面。从欣赏角度应从四个方面理解和分析构图:
* 宾主关系明确,位置安排得当。
绘画作品上艺术形象的主次,误谓之宾主。画面应围绕主要形象形成构图中心,以使表现内容明确,令人一目了然。如在人物画中,以人物为主,肖像画中,以五官为主。如《开国大典》, * 构图结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构图结构形式,一是指画幅形状,二是指画中形象组织布局的形式。
* 色彩与表现内容的统一。
作为传递感情的手段,色彩往往胜于形状。色彩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颜料的色彩,具有引起人不同的感觉的联想作用,从而能引起人的不同情感的产生。如:红色使人感觉到火热、兴奋、热情,产生紧张的情感;
蓝色使人产生冰冷深远感,引起冷静、沉着的情感;
黄色使人产生明快、光亮、活跃的情感;
绿色使人感到舒畅、平和,但有时也使人产生伤感等。
* 构图符合形式美法则。
绘画艺术语言合规律的构成,符合审美需要的外部形式结构,才能给人以形式美感。法则:变化统一、对比调和、均衡稳定、节奏韵律等。
总结:
本节课让大家对绘画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了重新的认识,重点对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作了分析,希望大家能在经且的学习生活中,更好的把握绘画作品的艺术美感,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由于中西方文化、地域的不同所产生的绘画作品也各有不同的艺术特点,我们将在下节课中给大家作详细的讲解。
2012年6月30日
【篇2: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
教案
一. 1. 2.教材分析: 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photoshop软件
五.学具准备
提前向学生布置作业:结合自己对意境和形式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寻找图片素材,进行创作构思。
六.教学过程 ㈠组织教学。
1、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素材。
2、筛选图片(对已选素材进行汇总,特别需要结合自己对意境和形式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进行色彩、造型方面调整)
㈡导入新课
教室里响着古琴曲
在悠扬的古琴声中,让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用电脑画山水画》.国画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一提起国画,人们就立刻会想起独有情趣的花鸟小品,或是细致典雅的工笔画,或是气势磅礴的写意山水画.通过同学们下去对山水画资料的查找,相信同学们对中国传统绘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下面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一下.
【篇3: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美术试讲教案:中国民间美
术】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美术试讲教案:中国民间美术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3.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教学重点:
1.讲清并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及审美特征,是
使学生理解喜爱民间美术的关键。
2.进行继承民间艺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第二部分“如何界定民间美术?”和第五部分“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这两部分
内容理论性较强,其中还有一些专业名词。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曾经有人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
二、学生讲解,对比欣赏
1.学生阅读本组作品介绍,并讨论总结其风格特点。
2.请每组推选解说员,讲解本类作品特点,本组同学作补充,逐个进行。
3.教师同时投影展示图片。
4.根据学生讲解,总结民间美术的三个特点(板书) ①实用简洁,因材施艺;
②质朴率
真,随意大方;
③热烈夸张,象征寓意。
在这一环节中需对民间美术的各种类的起源、发展、风格、作用,作一概括讲叙。
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版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
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
长期的社会活动中,
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
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
代不衰。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
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
杨柳青年画:刻工精丽、绘制细腻、色彩绚美,善于运用象征、寓意和夸张等艺术构思,
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与理想。作品通俗易懂、构图饱满、造型简练、色彩鲜艳、和谐典雅,
富有装饰趣味。
桃花坞年画:线条清秀,用色淡雅,题材广泛,构图饱满,形象鲜明,风格秀丽,具有
浓郁的地方特色。
风筝:在我国起源较早,最早见于记载的南北朝时期。开始用于传递书信,唐以后演变
成为玩具,又在上面加竹笛和丝弦,风吹后发出的声音如筝一般,故名风筝。风筝是信科技 与艺术于一身,融运动和娱乐为一体的艺术品。在我国南北广为流传。其中,北京、天津、
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等都是扎制风筝的著名产地。
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动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
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蕴
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它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
传说虎为兽中王,可籍虎威驱赶一切恶善。另外,“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等又
是人们对孩子健康的比喻、表述。出于这种愿望和企盼,所以,民间玩具中以虎为题材的作
品很多。在造型上,往往突出虎的双目和利齿,以表现其威武、避邪的一面,同时,虎身上
又饰以吉祥花草,表现出吉祥的一面。
刺绣:多绣于鞋、枕头、肚兜、袜底、鞋垫、荷包、香包等小件物品上。这些刺绣纹样
大都隐喻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祈求子孙万世、幸福长寿之意。如前所述,民间美
术的纹样大都是约定俗成的寓意符号,如:鱼、蝶、鸟、鼠喻男子,花、莲等植物多喻女子。
“鱼戏莲”、“蝶恋花”即隐喻男女的爱慕。
编织: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各种编织工艺。织法种类多样,造
型美观、大方,实用结实,粗中有细、净中有色是我国传统编织品的特色。编织品可分六大
类:竹编、草编、藤编、柳编、棕编、葵编。产品可分为篮、盘、席、篓、提包、帽、鞋、
玩具等等。
精巧的构思、合理的结构、巧妙多变的织法,就可领略到这些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智慧
的民间工艺品之美妙了。
剪纸:是最大众化的一种美术样式。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在我国, 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
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
是表意性的,很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
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于我国各地和各民簇的风俗习惯不同,剪纸的风格也异彩
纷呈。大体上我国北方以粗犷豪放、造型简练为其特点,南方则以构图繁茂、精巧秀美为其
风格。剪纸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总体上是表达人们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
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三、欣赏拓展,实践操作 1.教师投影剪纸过程 2.学生自创剪纸作品
3.评价学生们的解说、协作和创作能力
四、本课小结
民间美术的成果,充实、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陶冶影响着民族的性情,影响着一个民
族的习性。民间美术是与劳动者的生产、生活、习俗紧密相联的,其多数是对自身的美化,
对生产生活物品的美化,对生存环境的美化。因而,它有利于社会发展。在今天,了解这一
文化形态,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五、布置课后思考题
想想你的家乡有什么民间美术品种,它有哪些艺术特色?
美术试讲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xxxxx的知识点,掌握表现xxxxx的技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体验xxxxx的过程,提高学生造型表现/合作交流/设计应用/欣赏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体验xxxxx的乐趣,敢于欣赏和表现,产生对美术的持久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在了解xxxx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独立完成xxxxxxx。 2、教学重点:学生对xxxxxx的掌握。
新授环节
1、活动一: 展示xxx,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xxxxx?”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并讲授…… 2、活动二: 继续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3、活动三: 继续提出问题“……?”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李将来,准考证号为:A1115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绘画的种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从而提高学生欣赏绘画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2、中西方绘画作品的区别 教学难点:中西方绘画作品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组织纪律,学习绘画艺术 。
二、【引入新课】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一提到美术,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画画,这也是人们通常对美术的理解,虽然这样的理解太狭隘,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绘画做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整个美术领域里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从今天开始,大家将一起在绘画艺术的海洋里面去感受和体会它给我们带来的独特的艺术享受。
三、【讲授新课】
1、什么是绘画?
绘画:是运用点、线、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象,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
强调:在平面上创造图象,作品形态是平面的,是绘画作品区别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区别。如:工艺美术,虽然也有平面的作品,但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用而不同于绘画的创作目的;
摄影艺术作品虽然也是平面形态的,但它是运用机械的技术性和暗室加工完成的记实性图象,而与画家自主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感情的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
2、绘画的分类:
(1)、按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的不同分类:
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丙烯画、镶嵌画、磨漆画、拼贴画等。
(2)、按描绘的对象的不同分类:
人物画(宗教画、历史画、军事画、肖像画、风俗画、人体画等)、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
中国画则习惯按传统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3)、按照绘画的形式和功用的不同分类:
壁画、单幅画、组画、连环画、年画、漫画、宣传画等。
3、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1)、在二维空间上创造三维空间
现实世界是一个运动着的三维空间,绘画如何能在二维空间既平面上,将现实的世界的物象的立体性、物象的空间关系表现出来,并给人以真实感受呢?这主要靠人对物体距离的知觉线索和知觉经验来创造图像和构成画面。
物体立体感的创造,主要利用物象形体结构和明暗变化(三大面五大调)表现物体的凹凸,造成有距离的立体幻象。
表现物体间的距离和深远空间,主要利用以下五个因素:
* 物象的大小
* 遮挡关系
* 透视变化规律
如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是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现藏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
* 色彩变化(空间透视现象)
明度——近处明度对比强,远处明度对比弱,
色相——近处色相纯,远处物体的色相向冷色变化,倾向蓝灰色,
色度——随着物体渐远,色彩的明度、纯度逐渐降低,近处色彩纯度对比强,远处色彩纯度对比弱,色彩逐渐趋同。
* 虚实变化(近实远虚)如:《开国大典》董希文,油画家。浙江绍兴人。作品有《开国大典》、《春到西藏》、《红军过草地》。
请同学们分析《拾穗》中,运用了哪些空间处理方法?《拾穗者》是法国画家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画面描绘了描写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是现实主义美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
(2)、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与表现性绘画展现主观世界的多方面性
在照相术发明之前,绘画是唯一能在平面上再现形态的手段,这也就决定了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
(3)、不同画种的艺术美
不同画种,由于工具材料、制作方法、艺术技巧等的独特性,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艺术趣味和形式美感。如:
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相结合,讲究笔墨气韵骨法,油画注意色彩和构图相结合,版画则更注重形式感、等不同的艺术美感。
(4)、构图是绘画的基础
构图成功与否,对作者来说,关系到能否表达构思和构成形式美感;
对观赏者来说,能否受到绘画的感染和打动,也首先来看构图的形式和总体形象。把握、分析构图的能力,是体现鉴赏水平的重要方面。从欣赏角度应从四个方面理解和分析构图:
* 宾主关系明确,位置安排得当。
绘画作品上艺术形象的主次,误谓之宾主。画面应围绕主要形象形成构图中心,以使表现内容明确,令人一目了然。如在人物画中,以人物为主,肖像画中,以五官为主。
如《开国大典》,
* 构图结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构图结构形式,一是指画幅形状,二是指画中形象组织布局的形式。
* 色彩与表现内容的统一。
作为传递感情的手段,色彩往往胜于形状。色彩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颜料的色彩,具有引起人不同的感觉的联想作用,从而能引起人的不同情感的产生。如:红色使人感觉到火热、兴奋、热情,产生紧张的情感;
蓝色使人产生冰冷深远感,引起冷静、沉着的情感;
黄色使人产生明快、光亮、活跃的情感;
绿色使人感到舒畅、平和,但有时也使人产生伤感等。
* 构图符合形式美法则。
绘画艺术语言合规律的构成,符合审美需要的外部形式结构,才能给人以形式美感。
法则:变化统
一、对比调和、均衡稳定、节奏韵律等。 总结:
本节课让大家对绘画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了重新的认识,重点对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作了分析,希望大家能在经且的学习生活中,更好的把握绘画作品的艺术美感,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由于中西方文化、地域的不同所产生的绘画作品也各有不同的艺术特点,我们将在下节课中给大家作详细的讲解。
2012年6月30日
必修1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 2.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及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而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商品的涵义
(2)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3)理解货币的本质
(4)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5)理解纸币的涵义及优点
(6)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等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得买东西,我们拿什么买东西呢?钱。钱是俗称,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货币(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一张小小的纸片为什么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购买各种商品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来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2.进行新课:
一、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板书)
(一)商品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钱也就是货币买我们需要的东西,比如同学们需要的书、本、电脑,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商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它们和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
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1.商品的涵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教师活动: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呢?我们买东西要考虑哪些因素呢?所有这些因素用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我们在购买一件商品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该商品应是我们所需要的,其次是该商品质量好,价格便宜,可以用成语概括为物美价廉。这就涉及到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板书)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生活中,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不是从古到今人们都用货币购买商品,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货币的有关知识。
(二)货币(板书) 1.货币的产生(板书)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归纳: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
(1)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当时的交换非常偶然,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物品品种很少。
(2)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难度也越来越大,经常出现“教材P4探究活动二”所描述的情况。
(3)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人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这些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被称作“一般等价物”。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如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
(4)但问题又出现了,如贝壳,比较小,容易碎,大宗交易非常不方便;
牲畜会老,会死亡;
布帛容易污染破碎,携带不方便。后来,金银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优点,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概括为: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副板书)
从货币产生的过程我们可得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本质: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板书)
教师活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为什么那么神奇,可以换回我们需要的任何商品呢?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了解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的作用。我们通过设计一个情景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请同学们假设一下,七年后,你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每个月工资2000元。在你努力工作了一个月后,你拿到了你人生的第一笔工资2000元,说说你的打算?
【学生答1】交给父母。
【师点评】这类同学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孝顺子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相信他们一定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学生答2】自己放家里存起来,以备需要。
【师点评】这类同学应该是对生活很有计划的人,相信他们的人生道路会在平稳中前进,但要注意钱的安全性。
【学生答3】买一点股票,开始投资实战。
【师点评】这类同学很有投资头脑,相信在生活中能抓住属于你的机会。
【学生答4】到市场享受用自己赚来的钱购物的乐趣(为家人和自己买礼物)。
【师点评】这类同学是生活的乐观派,也是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问题】 如果你准备用工资去市场购物的话,那么你到市场买什么?大概花多少钱?
【学生答4续】300元给爸爸买一块手表,2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100给自己买一件衣服,还剩1400元。
【问题】如果你在离开市场时,又发现了一个自己梦寐以求的笔记本电脑,标价3000元,你怎么办?
【学生答4续】下个月再买;
如果有信用卡,现在就可以先透支1600元,下个月再还钱„„
老师归纳: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在同学们的这些选择中货币分别发挥了它的什么职能:
(1)2000元作为财富保存起来是货币的贮藏手段。
(2)购买股票,300元买手表,2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100元给自己买一件衣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是货币的流通手段,需要现实的货币。
(3)标价3000元是标明笔记本电脑价值大小,是货币的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
(4)工资2000元、透支1600元,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有时间差,是货币的支付手段。
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交易范围越来越大,慢慢超出了国界,这时货币产生了另一种职能,即世界货币。
3.货币的职能(板书) (1)基本职能(板书)
1价值尺度:A.含义 B.价格 C.观念中的货币(板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教师活动:金银为什么能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学生讨论。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2流通手段:A.含义 B.商品流通的含义及公式 C.现实的货币(板书)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总结: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活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在此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6探究活动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是卖的阶段,“货币→商品”是买的阶段,卖不出去,就没有买回来的实力。卖不出去的商品达到一定程度,商品所有者就会破产倒闭,因此,人们把卖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一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这就意味着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才能够卖出去。这是市场的要求,商品生产者必须要有诚信意识,靠产品质量和服务在竞争中获胜,否则必被淘汰(例如三鹿集团)。
教师活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能够与一切商品相交换,是不是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不是,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2)货币的其它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板书)大家可以看书,自己了解一下。
教学过渡:既然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三)纸币(板书)
1.纸币产生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越来越频繁,金属货币也出现了一些缺陷,于是代替金银行使流通手段职能的铸币出现了,后来又产生了纸币。由于纸币制造成本低、便于保管、携带和运输,所以纸币成了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
教师活动:为什么小小一张纸币有这样的功用?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这主要是因为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也就是说国家用强制力赋予纸币这样神奇的力量。
2.含义: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板书) 3.纸币的发行量
教师活动:国家用强制力赋予纸币这样神奇的力量,那么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能不能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钱不值钱”了,引起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相反如果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想买东西,可手上没钱,造成通货紧缩。这种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4.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页的相关链接,说明假币有什么危害,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归纳:对国家而言,假币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人民币的声誉,制约了人民币进一步走向世界;
对个人而言,会使自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
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四)正确对待货币(板书) 教师活动:我们现在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有许多人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万能的,能够买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但真的拥有了金钱就拥有一切吗?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快乐、健康、自由、亲情、友情、幸福等,都是用金钱无法真正买来的。
教师活动:那是不是“金钱就是万恶之源”,不断在引诱人们跳入邪恶的深渊,所以我们不应该拥有金钱呢?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当然也不是,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金钱,有句话说得好,“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只是这些钱必须通过我们的诚实劳动依法取得。当你有钱的时候,不能任意的挥霍,凡事要有“度”,要用钱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五)电子货币(板书)
教师活动:如果我们到市场购买大量东西,除了携带大量现金外,是否还有其他付款方式?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如信用卡、支票、汇票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实现,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储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银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自动转账业务。
3.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从货币的起源入手,共同探讨了货币的本质、职能及纸币、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同时又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通过以上对货币神秘面纱的逐步揭开,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货币的基础上,合法地获取它,合理地利用它,做金钱的主人。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美术试讲万能教案模板
面试试讲音乐教案万能模板
小学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
教资面试小学美术教案万能模板
笔试美术教案万能模板
相关热词搜索: 试讲 教案 万能 面试 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