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认识数对教学设计十二篇

认识数对教学设计十二篇

时间:2025-08-04 05:34:10 浏览次数:

第1课时

课 题:数对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第3页做一做;
第4页练习一第1——3题、8题。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认识数对,理解数对的意义,会读数对;

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能在方格纸上找出已知数对确定的位置

2、过程和方法: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能在方格纸上找出已知数对确定的位置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具:学生座位顺序表;
课件(演示座位顺序、练习一第

1、

2、3题) 学具: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用自己的方法描述学生座位顺序表每个同学的位置) 1.谈话引入座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XXX同学的位置。

2.揭示新课——用数学语言描述我们的座位位置。(板书:位置)

二、用列、行确定位置

1、认识列和行

师:其实,象这样确定位置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列”和“行”来表示。那什么是列?什么是行?(抽学生按自己的经验回答)

2、认识第几行和第几列

课件出示座位顺序表,抽学生说出自己是第几行(或几列)你是怎样数的?

3、抽学生用几列第几行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4、抽学生谈谈用第几列第几行来描述的位置的感受。

三、用数对确定位置:

1、认识数对

讲解:第3列第5行可以写成(3,5) „„

象这样的表示方法叫做数对,读作„„ 抽学生读板书的数对并说出它表示的意义。

讨论,用数对表示位置有什么优点?

2、用数对表示位置

提问:你能用数对写出XXX同学的位置吗? „„

在作业本上用数对表示自己的座位位置(同桌互相检查)

3、根据已知数对找位置

课件出示三国人物排列图,写出一个数对,抽学生说出该数对表示的位置上的人物是谁?

四、巩固练习

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是A(4,5)、B(2,1)、C(6,2),在点子图上画出该三角形。(数的对象是点)

2、练习一第1题。(数的对象是格子)

五、生活中的数对的应用

数对就是这样一种奇妙的语言,它能用两个有序的数,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无论是平面图上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也是用数对的思想或方法来确定位置的。

1、练习练习一第2题。(国际象棋棋谱)

2、 练习练习一第3题。(地图区域)

六、趣味活动

1、抽学生说说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数对?(补充第

2、介绍五子棋谱的表示方法

五子棋(学生说落子位置,老师操作)

题的内容)

用数对确定的位置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8页例

1、“练一练”,第100页练习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2、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位置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分析

本课属于“空间与图形”范畴的知识系列。在此之前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本节课是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物体的位置、东西南北等八个方位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第一学段“方向与位置”内容的延续和发展,也是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发展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需求

师:谁能不用手指,只用嘴说,告诉我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生:第2组第5桌女生。还可以说是某某同学的左边或某某同学的右边。

师:同样是数学课代表的位置,却有这么多描述位置的方式,很容易让人混淆,而且麻烦不简洁,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说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数学课代表的位置,由于观察的角度不一样,描述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让人容易混淆,有的不简洁,交流后学生自然地产生统一描述方式的需求,从而有机地导入了新课。

师:你们的建议太有价值了,怎样才能用统一的方式即准确又简洁描述数学课代表的位置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揭示课题:确定位置)

二、层层推进,探究新知

1、用列和行描述物体位置 出示:

师:通常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往右数;
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往后数。

师:面对这份座位图,你能讲一讲列和行的知识吗?什么是列?什么是行?先在小组里讲一讲,再指名汇报。

师:真你能创造出一种更简洁又能表示出第4行第3行的方法吗?不错,我们理解了列和行的含义,那现在你能用这种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吗?悄悄的告诉你的同桌,再大声告诉大家。

师:通常情况下,我们先说列再说行,如:小军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出示:

师:观察这个座位图有什么变化? 生:小军和同学们变成了圆圈。

师:你能找到那个圆圈代表小军吗?你是怎样找到他的?

师: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第几列第几行表示的位置,想请同学们记录下来,看一看谁记的全。第5列第1行、第2列第2行„„

【说明】当学生感到用“第几列、第几行”这种统一方式比较准确、简洁时,老师再次引起认知冲突,让学生快速记录位置,记不下来,学生自然地意识到这样还需要进一步简化,自然地过渡到“创造”数对的阶段。

师:有没有记全的?你们怎么记的不全?是什么原因?你觉得这种方法要不要进一步简化?以第4行第3行为例,对于这种描述位置的方法你们能不能创造出一种更简洁又能表示第4列第3行的方法吗?

生:4列3行 4 3 4,3 4-3 4L3H D4D3„„

【说明】这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自己创造数对,参与了探索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了用“数对”来确定位置,也充分体现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归纳问题,从中建立数学模型”这一特点。把用“第几列第几行”转化为数对表示,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数学化”过程。

师:老师太佩服你们了,短短几分钟创造出这么多种不一样的方法,尽管方法各不一样,但大家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生:都有4和3。

师:这里的4表示什么?3呢? 生:4表示第4列,3表示第3行。

师: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逐一评析、理解数对)想知道数学家是怎么规定的吗?

出示:

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4,3)表示。像这样的数对包含两个数:第一个数 4 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 3 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表示这是一个整体。两个数共同表示一个位置,我们把这样的一对数叫做数对,读作四三。逗号和小括号都不读出来,这就是今天学习的用数对确定位置。

三、理解数对,深化认识

1、在上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

2、(6,5)表示图中第( )列第( )行的位置。

3、

4、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表示。

5、

表示同一列瓷砖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点吗? 表示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呢?

四、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1、如果有一个班的座位图是正方形,最后一个学生的座位是(7,7),这个班一共有多少学生?

2、

五、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2.

【说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归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感受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深层次的探索。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列 行---------横排

第4列,第3行 (4 , 3) 读作“四三”

位置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在这儿上课你们高兴吗?能和我们东北师大附小的同学一起上课李老师也很高兴,那就让我们放飞理想,现在开始吧,上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位置)

师:同学们,位置表示什么意思你知道吗?能举个例子说明什么是位置吗?(生答) 师:说得好,位置是个点、是个地方、是在哪里。大到一个地域,比如5.12大地震震中的位置是四川省纹川县;
小到一个单位、一个建筑,如我们东北师大附小所在地,再小到每个人,如我们班里的每一位同学等等„„他们都有一个对应的位置。这些位置怎样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完善课题)

二、自主探究用数对确定位置

1、自由表达班长的位置。

师:班长在哪儿呢?站起来,让大家看一看。现在谁能来介绍一下班长的位置,(生自由介绍) „„

师:大家介绍的都对,可有的左右数、有的前后数、有的第几排,有的第几组„„,这样介绍班长的位置大家有什么感觉?感觉很乱,表达的标准不一样,看来需要统一表述的标准。(引导学生感受乱、标准不一,引出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2、确定列与排。

师: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列与行来统一标准。谁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规定列与行的?(借助学生的回答)在数学上,竖着称为“列”(板书)。通常从左往右分别是第一列、第二列„„请第一列的同学举起手来,第二列的同学们给大家招招手,第五列的同学招招手。横着称为“行”(板书:竖——列 横——行)。从前往后,分别是第一行,第二行„„第四行的站起来。

3、探究用数对表示班长的位置 师:有了列与行,想一想,这次表示班长的位置我要求你们写出来,可以用文字、符号,图画、更可以用数字表示,请做在答题纸上。

(生探究,师巡视指导,发现汇报资源,写在黑板上,展示并自我介绍,相互质疑,组织交流。

师:同学们真棒!能把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并且知道从两个方向表示班长的位置,了不起。数学上,我们先说列,后说行,这样,我们就可以用a列b行来表示班长的位置。

师:可是数学讲究的是简洁美,你能把这句话变得更简练吗? 生逐步简练到只剩下数字。

师:你们的方法已经和数学家非常接近,数学家是先写a,表示列,再写b,代表行,在中间加上一个逗号把他们隔开,然后用括号括起来表示他们是一个整体。这样的两个数,也称为一对,像这样成对出现,用来表示某一位置的两个数,在数学上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做数对,它就可以直接读作(a,b)。这样我们就用数对(a,b)确定了班长的位置。

4、找朋友——应用数对表示其他同学位置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请你先想一想你的好朋友是谁,然后用数对把他的位置写出来,我们一起帮你找朋友。

生说,朋友站立,大家判断,恭喜你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

师:通过找朋友我们可以感受到,一方面数对可以简洁、迅速地帮助我们确定位置,另一方面数对和同学一一对应。

5、进一步深化对数对的理解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老师也想和大家交朋友,请你帮我找到这几位好朋友。

电脑出示:(3,5)(5,3)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都有3和5,位置颠倒了。

师:这两个数对,都有3和5,为什么有两位同学起立?一位同学在这儿,一位同学在那儿,怎么回事?

生:(3,5)表示第3列第5行,而(5,3)表示第5列第3行,是两位不同的同学。

小结:由此看来,前面的数表示列,后面的数表示行,数对中的两个数的位置能颠倒吗?(不能)

出示:(3,3)

师:这个数对有什么特点?这两个3表示的意义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 小结:虽然前后两个数字都是3,但是它们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前面的数表示第3列,而后面的数却表示第3行。

【设计意图】数学既能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能让学生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数对的认识和理解。

三、在平面图和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1、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同学的位置

师:我们会用数对表示教室里同学的位置了,情境图中同学的位置你会表示吗?(出示情境图)看图时以我们观察者为标准。从左往右分别是第一列、第二列„„第一排,第二排„„(课件配合演示)

(1)由位置到数对。小青的位置在第3列第2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小敏的位置呢?

(2)由数对道位置。数对(1,4)表示的是谁?数对(4,3)呢?

小结:观察时,先看什么——列,再看什么——行。

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如果把每一位同学看作一个点,用竖线和横线将列与行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方格图,也称为坐标系。在方格中(课件演示),起点是0,先横着标出是1.2.3.4.5.6代表列,再竖着标出1.2.3.4.5.6表示行。你能用数对表示这几位同学的位置吗?

课件出示几位同学的所在的点,让学生说数对,并说明理由。

师:下面老师也找了几个数对,

出示:(3,1)(3,2)(3,3)(3,4)( , )(, ),

(1,4)(2,4)(3,4)(4,4)( , )(, ) 师:再往后是什么呢?猜一猜

师:第一组数对有什么特点?前面的数字都是3说明了什么?第二组数对有什么特点?后面的数字都是4说明了什么? 师:它们的位置是否在同一列与同一行呢?下面请你在方格纸上标出这些位置,验证一下。

生展示。

师:当这些位置在同一列时,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相同,当这些位置在同一行时,数对中的第二个数字相同。

四、拓展应用

1、长春地形图

师:课前老师调查了我们长春的几个景点,在方格纸上他们还可以用数对表示呢,快来试试吧。请你先思考,想好了再举手。

长春电影城(1,2) 师:谁能找到它的位置? 指学生拖动。

解放纪念碑(3,1) 师:谁能找到它的位置? 指学生拖动。

长春动植物园(5, ) 师:谁愿意来?

生拖动,提示错误,再找一生拖动,还是提示错误。

师:为什么会是这样? 生:少了一个数

生:只有一个数字,只能确定长春动植物园第五列,确定不了具体的位置。

师:下面老师如果给他填上2,你能找到他的位置了吗? 伪满皇宫( ,5)

师:还有谁愿意来找位置吗?为什么? 师补上:(6,5)

师:由此看来,要想用数对确定位置,必须有纵横几个数?这两个数是缺一不可的。

2、中医药橱

师:中医是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下面是放中药的药橱

a)如果当归的位置用(8,5)表示,那么菊花的位置呢? b)一味中药的位置是(4,4),它是什么药? c)你还能用数对表示其它药的位置吗? 你感受到了吗,药厨里面还有数对知识呢。

3、经线纬线介绍

师:下面我们共同看一个小资料。

课件出示:在地球仪上有横线和竖线,连接南北两极点间的竖线叫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圈叫纬线,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

现在你知道我们国家是怎样迅速找到汶川位置的吗?如果我们不能马上确定灾区的位置,那后果会怎样?由此看来,准确的确定位置对我们来说怎么样——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确定好自己的位置,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数 的 认 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下P63-64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沟通各种数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

2.对各种数进行准确的分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沟通各种数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对各种数准确的分类,掌握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生活中的商店情境图,然后找一找在小学阶段,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数?

学生回答。

师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授:

1.出示问题。

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提问数与数之间的区别。

提问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要求说出数与数之间转化的方法与事例。

出示幻灯片,强调知识的整理与回顾。

2.数的分类

(1)数可以怎样分,看图填空。

独立思考,填一填。

指名回答,师强调。

(2)数还可以怎样分。

出示幻灯片,边看边讲解。

3.看数轴回答问题。

(1)观察数轴,填写合适的数字 指名回答,强调填写多样化。

(2)比大小

所填的数字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师鼓励,继续学习。

4.看图说一说

教师问:你需要填哪种数?想一想。

讨论并汇报。

三、巩固延伸:

1.观视频,回答问题。 2.看图,填一填。

强调数的扩充与生活需要和运算有关。

四、小结收获

出示幻灯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谈谈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数的认识

整数(自然数) 小数 负数 分数

手指记数 石子记数 结绳记数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侯少海

教学内容:教材第73—7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小数、自然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整数、小数感念的理解与认识。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及相关概念,理解和认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的认识在小学里所学的数的概念及有关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并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比较系统的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

1、师: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对小学阶段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复习。我们先复习一下数的认识。板书课题:数的认识

2、师:数的认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数的意义、数的读写法、数的改写、数的整除,内容较多,我们先来梳理下前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梳理数的意义

1、问:我们从一年级数数开始学一直到现在,依次学习了那些数? 板书:自然数、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

2、师:什么是自然数?是不是整数就是自然数?

课件出示: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叫做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0和自然数都是整数.整数不只是自然数,还包括负整数,因此整数可以分为正整数、0、负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自然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3、小数的意义:

师: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分别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点击课件

师:小数可以怎么分类?板书:(1)按小数位数是有限还是无限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又可以分为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循环小数还可以分为纯循环小数如0.55…、混循环小数如:7.23838…(2)按小数的整数部分是否为分为纯小数和带小数(混小数)如0.78和1.25 小结:小数实际上是特殊的分数。它特殊在哪里呢?小数实际上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4、分数的意义

师:什么是分数?那什么是单位“1”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师:分数可以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呢?

5、百分数的意义 师: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课件出示: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与分数有哪些联系和区别?课件出示

三、梳理数的读写法

1、师:下面我们复习梳理第二个内容数的读写法,提到数的读写法我们就要说一说计数单位和数位表,谁来说说我么学过的计数单位有那些?课件出示:一(个)、

十、百、千、万„„都叫做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

2、师:大家看着个数位表,从中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数位是指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如万所占的位置是万位,每个数位上的数都有相对应的计数单位。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3、做一做:课件出示

小结:谁来说一说整数在读数、写数时应注意些什么?小数在读数、写数时应注意些什么?课件出示数的读法和写法。

4、师:数会读写了还要会比较数的大小,下面我们做一下练习,做完后想一想数的大小比较注意些什么? 小结: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四、梳理数的改写

1、小数、分数基本性质的梳理 师:我们在学习小数的时候学过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数位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谁还记得?教师适时提示。比如3.5=3.50也可以把小数化简.3.500=3.5 分数的基本性质谁还记得?

2、数的改写

师:有时候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写成近似数。我们做一下练习。订正时问一问是怎么得来的。

小结:数的改写只改变计数单位,结果是原数的准确值;
取近似数是在改变计数单位的同时,对尾数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处理,得出近似值。求一个数近似数的方法有四舍五入法、去尾法和进一法,一般情况我们采用四舍五入法。

3、梳理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五、巩固练习:练习卷

六、全课总结:谈谈今天的收获。

“认识小数”教学设计

安徽省芜湖市中和路小学 黄丽娟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例

1、“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一中的第

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的情境,初步认识小数。

2会正确地读、写小数。

3能把以分米、厘米、毫米做单位的数改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来表示。

4初步了解分母是“10”、“100”的分数与小数的关系。

5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小数表示数量。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袋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喜欢去超市吗?我们一起去逛逛好吗? (课件播放录像,超市或商场各类物品及其价格。) 2(课件出现食品及价格。)

师:你们知道这些食品的价格吗?(学生自由发言。)

3师指一食品的价格,先指小数点前面的数问:这表示多少钱?再问小数点后面的数表示多少钱? 4师:录像中的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的。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小数 1认识小数。

师:像5.8

9、0.8

5、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出示板书。)

这些小数中的“·”叫小数点,它是一个小小的圆点,请注意它的位置。(板书:小数点。) 2读数。

师:同学们,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

(请学生尝试读板书中的小数,读错的地方由教师或学生加以更正。) 3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二)教学例1 师:刚才有的同学发现铅笔芯有的是0.5 mm(毫米),还有的是0.7 mm(毫米),除了毫米外,我们还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

(1)师:1米有多长?请比划一下。那1分米有多长?也请比划一下。

师:1分米占1米的几分之几?那么,1分米就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板书:1分米=1/10米=0.1米。)

(2)师:既然1分米是1/10米,那么推想一下,3分米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可让学生看课件,根据提示回答。)

(板书:3分米=3/10米=0.3米。)

(3)师:8分米是( )米,5/10米是多少分米?7分米是( )米呢?910米呢?2分米呢?(让学生口头回答。)

2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

(1)师:1厘米大概有多长?它是1米的( )/( ),也就是1/100米,它还可以写成0.01米呢!

(2)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师:读下面的句子,并将句中带下划线的数量改成用“米”作单位,你能行吗?试试看。

(3)填写后,小组汇报,集体评价。

师将几组学生填写的结果进行展示,并适当提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4)还有哪些厘米数可以用米作单位的?(学生自由提问、回答。)

3课件播放录像,创设情境。几位学生正在测量身高,一位学生做记录。一生提出:如果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

师:同学们,现在谁来解答录像中提出的问题? 课件出示学生的身高,如:1米38厘米=( )米。

学生回答后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4师:你的身高是多少米?能告诉大家吗?

三、巩固新知 1做一做。

(1)请学生填写第89页“做一做”第

1、2题,做后集体评讲。 (2)互动活动。

① 师在展台出示人民币,请学生以“元”为单位说出数量。(如:师出示2张1元,4个1角,生答24元等。)

② 小组活动。

我摆你说(或我说你摆)。一生拿出人民币(或说出人民币数量),一生以元为单位,并用小数说出数量(或拿出相应数量的人民币),其余学生当裁判,轮流进行,教师参与指导。

2展示汇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小数。如:芜湖长江大桥全长10.624千米,这“10.624”就是一个小数。同学们,你们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收集的带有小数的数据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这些数据的?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小数知识?学生回答,教师加以总结。

“认识小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

教材主题图呈现了四幅场景,分别是食品商店的一角,货架上的两种文具及其单价,医生给小朋友量体温以及一位小朋友在量身高。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此基础上,引入“小数”和“小数点”。然后由小精灵提出一个问题: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小数,并尝试读出。

学情分析:

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又学过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有了这些基础,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一位、两位小数的具体含义。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会写小数。

教学重、难点:知道小数的实际含义并会读、会写小数。知道小数的实际含义并会读、会写小数。

教具准备:米尺,收集的超市收款凭证小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二、探究新知

1.引入小数。

师:同学们经常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爸爸妈妈到收银台付完钱以后,售货员就会给他们什么呢?(收款凭证。)哪些同学把这些收款凭证小票带来了?你能向大家展示一下吗?(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出来。)

师:老师这也有一张小票,是小华的妈妈给小华买文具的收款凭证,现在老师把它做成了标价牌。(展示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标价牌中的数分一分类呢?怎么分?

师:左边这组数是

45、

3、18,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谁还能举出其他整数的例子?右边这组数有什么特点呢?(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小圆点叫作小数点。)像这样的数叫作小数。

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题目:认识小数。)

2.认识小数。

同学们,你们会读小数吗?(让学生读文具标价牌上的三个小数和学生拿的凭证小票。)

引导学生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让学生看圆珠笔、铅笔、橡皮的标价牌,说一说,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元角分。)

3.学习教材第92页例1。

出示例1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图意和图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米尺,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教师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

教师总结: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1分米也就是10份中的1份,所以1分米也可以表示为■米,还可以写成0.1米。

教师提问: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3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3米。)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教师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那么,用分数表示就是■米,也就是0.01米。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1.30米或1.3米。因为30厘米就是3分米。)

4.完成“做一做”。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2页的“做一做”,请同学们读题,先说一说题目的含义再解答。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的第1题、第3题。

2.填单位名称。

8.37元=8()3()7()

2.65米=2()6()5()

0.24米=2()4()

3.40元=3()4()

3.填适当的数。

0.25米=(

)米=()厘米

0.73元= ()元=()角()分

2.92米=()米()厘米=()厘米

四、思维训练

按要求涂色。

(0.8)

(作者单位:佳木斯市松北小学)

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下册50---53页,用数对确定位置。

知识点:

1、行、列的知识

2、数对的概念

3、数对与平面上点的对应关系

4、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2.经历符号化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符号美、简捷美。

3.体会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平面中点与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学校进行队列操比赛,(看大屏幕)我们班的小强同学是表现最出色的一个,谁能说一说小强在队列中的位置?

生:从右向左数第4排的第2个。

师:谁还想说?

生:从左向右数第2排的第3个。

师:怎么同一个人的位置有这么多种说法呢? 生1:人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位观察的。

师:刚才大家在描述小强位置时,你有你的说法,他有他的说法,感觉是不是有点乱啊?

师:我们能不能寻找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方法来描述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二、合作探究,建构模型 1.用列与行确定位置

师:刚才同学们在描述小强的位置时,用到了“排”,“个”等词来描述位置,你们认为怎样为一排?

生:横着是一排。

师: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1:竖着也可以看作一排。

生2:排是直的。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把竖排称为“列”,把横排称为“行”。(板书:列和行)大家认为哪为第一列合适?

生1:最左边的为第一列。

生2:最右边的为第一列。

师:你们认为从哪边起为第一列合适? 生:最左边为第一列。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我们观察的时候一般是从左边开始数的,这是习惯。

师:这位同学说得多好啊,根据人们的习惯,我们通常把最左边的一列称为第一列,请你找到第2列,第3列„(课件)

师:哪为第一行呢? 生:最前面的是第一行。

师:自己找一下第2行,第3行„„ 师:你能用列和行来描述小强的位置吗? 生:第3列第2行。

师: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第2行第3列。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先说列再说行。小强的位置可以说是在第3列第2行。(板书:第3列第2行)

2.探讨用数对确定位置 (1).抽象点子图。

师:同学们观察,圆点代替学生(课件:人物图渐变成点子图),你还能找到小强的位置吗?

生:能。

师:你能说说是怎样找到的吗?

生:先找到第3列再找到第2行,交叉的地方就是小强的位置。

师:这位同学不但找到小强的位置,而且还介绍了自己寻找的方法。

师:小青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行呢? 生:第1列第4行。

师:其它点的位置你能用列和行来表示吗? 生:能。

师:你能说出几个点的位置? 生:所有点的位置。

师:其实每一个点的位置我们都可以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示。

(2).探究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用列和行来表示了几个小朋友的位置,现在看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把他们的位置写下来,还要注意书写规范。

师:你写的真快!上来交流一下 生:

现在我们又知道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表示位置的方法,也就是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补充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3.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展示渐变的过程) 生:小圆点没有了,用横线和竖线穿起来了。

师:还有其它变化吗? 生:多了一个零。

生: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你还能找到小强的位置吗? 生:能。

师:你是怎样找到的呢?

生:根据小强的位置用数对(3,2)表示,只要找到第3列第2行就可以了。

师:不仅小强、小青的位置我们可以用数对表示,今天同学们所在的位置也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在表示之前,首先要知道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列几行。

师:哪是第一列呢? 生1:从右边数。

生2:从左边数。

师:我们通常以观察者为标准,左边起是第一列。你认为哪是第一行呢? 找一找自己的位置,然后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并记录在圆形卡片上。

部分学生的卡片贴在黑板的格子图上。

师:第一位同学的位置用哪一个数对表示? 生:(1,2)。

师:第二位同学的位置用哪一个数对表示? 生:(3,1)。

师:你能在格子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生:能。

三、拓展应用,提高能力 1.练习。

师:大家用数对表示出格子图上点的位置,请符合要求的同学起立。(课件) (5,1)(5,2)(5,3)(5,4)(5,5) 这一组数对有什么规律? 生:列没改变,行变了。

师:你能说一组这样的数对让一列的同学站起来吗? 生:(3,1)(3,2)(3,3)(3,4)(3,5)

师:我们能用数对表示我们的位置,格子内点的位置可以用数对表示,格子外面点的位置能用数对表示吗?

生:可以用(7,3)。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格子是画到第六列,再往后就是第七列。

师:(课件演示)

师:格子下面点的位置能用数对表示吗? 生1:不能,因为这个点在零以下。

生2:零的下面还有负数,可以用数对(3,-1)表示。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这个点在第3列,大约在-1的位置。

师:这位同学用到了负数。

师:
其实只要确定了方格图,平面上的任何一点的位置都可以用数对来表

示。

2.经线和纬线知识。(课件)

四、课堂评价,课后延伸 1.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也是利用了数对的方法和思想确定位置,请同学们课下继续研究。

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76页例

2、例

3、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3、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若干小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例2。

1、摆小棒游戏。

1)请大家用自己的小棒在桌面上摆一个正方形,数一数要多少小棒? 2)在教师的引导下摆出第二个正方形,数一数两个正方形要几根小棒? 3)在教师的引导下摆出第三个正方形,数一数三个正方形要几根小棒?

2、揭示“倍”的概念。

刚才大家在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时候,每个正方形都用去4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就用去2个4根,摆3个正方形就用去3个4根……

这里的3个4,我们还可以说成是4的3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描述2个4的情况,以及5个

4、6个4等情况。2个4我们可以怎样说呢?5个

4、6个4呢?

二、教学例3,强化概念,巩固认识

1、出示例3引导明确题意。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示,谁来说一说这副图的意思?

2、引导分析,正确解答。

1)小精灵提出了求“第二行摆了多少个?的问题,请大家想一想:第二行摆的圆片数和谁有关系?请找出题目中相关的语句。

2)引导学生继续摆圆片。

3)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摆的?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问:4个2是多少,你能够列出一个相应的算式吗?(4×2=8) 5)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6)尝试练习: 指导完成第76页“做一做” ,说出你是怎样列式的?说出你的想法。

三、教学例4,解决问题。

1、指导看主题图,了解题中信息。

2、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是什么意思?

3、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1)小组交流,全班讨论。

(2)在充分听取各组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画出“直观形象”的线段图进行梳理、解答、小结。

4、尝试练习:

①指导完成教材77页“做一做”,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和孕伏。

②找朋友:

2的4倍 5的2倍 3的6倍 4的5 倍 7的3倍 6的7倍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认识了倍数)

2、你有什么收获?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五、作业(卡片)

① 2的3倍是( )。

② 5的4倍是( )。

③( )的2倍是12。

④ 3的( )倍是24。

⑤ 第一行画:△ △ △

第二行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第一行的5倍) ⑥ 饲养组养了4只灰兔,养的白兔是灰兔的7倍。饲养组养了多少只白兔?

□〇 □ = □ ( ) 答:饲养组养了______只白兔。

⑦ 运动场上打球的有6人,跑步的是打球的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提一个用倍数解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教学反思:

1.整个教学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重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2.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在经历说数学,做数学等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新知,重视培训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课堂练习设计既有趣又贴近生活,同时又有目的有层次,这样的练习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教师对于预设和生成之间的把握还有待提高。

5、说“倍的概念”的时候,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还可以进一步强化。

教材分析:

大数的认识是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认识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及数位分级,为以后学习读数和写数打下基础。

3.能正确地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教学重点:

熟记数位顺序表和有关计数单位的知识,知道每个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提出学习目标

(一)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题目叫《青年的财富》,想听吗?(生):想

师:故事中也有数学信息哦,看谁的耳朵灵!

有一个青年总是抱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这天,在他无意中遇到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老人见他愁容满面,于是问到:“年轻人,你为什么这样不开心?”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那么穷?”年轻人说。

老人由衷地说:“穷?你很富有啊!”

年轻人问道:“富有?我怎么不知道?这从何说起?”

假如去掉你一一只手,给你10000元,你愿意吗?”老人问道。

“不愿意,”年轻人肯定地回答。

“给你100万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人,你愿意吗?”

( 师:小朋友们,你说年轻人愿意吗?)“不愿意”!

“用1000万来换取你的生命,你愿意吗?”“当然不!”

“这就对了。你已经有超过1000万的财富了,为什么还哀叹自己贫穷呢?”老人微笑着说。年轻人恍然大悟。

亲爱的同学,如果现在用1亿元换走你的爸爸妈妈,你们愿意吗?

(生):不愿意。

师:是啊!看来我们的生命和父母是多么的珍贵啊,用再多的钱也是换不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

师:故事讲完了,你听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80、1000、100万、1000万、1亿等

(师适当表扬:真是个善于倾听的好孩子!你听得真仔细!……)

师:100万、1亿、1000万等都是大数(板书:大数)这样的数你还听到或是看到过吗?

(预设)学生举例。

生1:中国的人口有13亿多。

师:对,你了解得真多!

生2:房价和车价等

师:是的,你很会选择信息。

师:看来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今天就来学习有关大数的知识。(揭示课题:认识大数)

(二) 想一想:你们想知道什么有关大数的数学知识?(提出学习目标)

1.计数单位的认识,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学习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3.掌握数位顺序表

二、交流互动,展示学习成果

1.学生自学例1,做一做。

2.学习小组互相帮助、质疑问难。(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引导小组内的学生进行相互交流、相互质疑、相互帮助、相互探讨)

3.小组展示、全班交流,激发冲突。

(1)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全班交流、激发冲突。

A:个、

十、百、千、万是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也是计数单位。

B:我们知道了每相仿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因为十个一是

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十个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百万、十个百万是千万、十个千万是一亿)

C: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D:一个数还可以分成个级、万级、亿级。

E:我们认识了数位顺序表。

F: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3)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冲突。

A:你是怎么区分数位与计数单位的?

师:大家已经知道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象你们在教室里有座位,到电影院去看电影,要买票买个座位(如果不安排座位会怎样?)每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是它们的数位。

B:从数位顺序表中我们能获得哪些数学知识?

C:为什么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4)学生自由提问质疑、激发冲突。

三、检测学习成效

(一)判断题(用手势表示)

1.从右边起,第九位是千万位。( )

2.万、十万、百万、千万是计数单位。( )

3.十万里有10个千。( )

(二)填空:(独立完成,再校对)

1.千万位的右边一位是( ),左边一位是( )。

2.10个十万是( ),1亿里有10个( )。

3.2091837是一个( )位数,最高位在( )位,9在( )位上,表示( );
2在( )位上,表示( )。

四、拓展知识外延

1.猜数

(创设情境:前几天,王叔叔买了一套房),它的价钱是下面几个数中的一个,956800 965800 895600 958600 9586000 986500

信息:是个六位数

它的最高位上数字是9

它的十万位上的数字是

5它的千位上数字比百位上数字多2。

你能根据给出的信息猜出它的价钱吗?先独立完成,再同桌商量商量,说说你的想法,比一比,谁猜得准!(反馈)

2.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大数有了一些了解,在以后地学习中,我们会了解更多的有关大数的知识。那时,老师相信同学们不但会读大数、还能写,相信小朋友们在数的王国里能更加自由驰骋!你们会读下面各数吗?

4576 45760 7800 78000 97540000 100000000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五、教师总结

六、作业:预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微型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你们认识它吗?对了,是喜羊羊。喜羊羊打算去郊游,所以准备了一些好吃的。这件事被贪吃的懒羊羊知道了,所以懒羊羊偷偷的跟来了。喜羊羊决定把自己的好吃的分一些给懒羊羊,你们能把它们分一分吗?

那么喜羊羊都带了些什么呢?

电脑出示:8块饼干,没人分几块?

每人一定分4块吗?还可以怎么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得出平均分,这样公平。

继续分4个草莓,2瓶饮料。最后出示一个苹果,问:只剩一个苹果了,应该怎么分? 电脑出示不平均的分法,问:这样分可以吗?因为分得的不一样多,所以必须平均分,每个人分到半个苹果。那么你用什么表示一半呢?引出分数,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半个苹果我们用1/2表示,那么两个半块苹果,哪个是1/2呢?是谁的1/2呢?

2、我们是怎么得出1/2的?明确1/2的意义

3、我们已经弄明白了1/2表示的意义,那么你能从下面的图形中找到1/2吗?

把书打到53页,动笔分一分,再用斜线涂一涂,涂出1/2.交流汇报,并用电脑演示

4、老师这里有一个香喷喷的比萨饼,如果3个人吃,应该怎么分呢?每个人分到多少呢?

5、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分,用斜线涂一涂,看你还能发现哪些分数?得出1/

4、2/

4、3/

4、4/4,同时明确,4/ 4也就是一张纸,可以用数字1表示。

6、像1/

2、1/

3、1/

4、2/4等等都是分数,那么怎样写分数呢?又怎么读呢?

示范书写,一边写一边讲解,----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2叫分母,写在分数线下面,表示总份数,1叫分子,写在分数线上面,表示其中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

学生书空

7、小结

关于分数,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识,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平时认真观察,就能学会更多的知识。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掌握数位顺序表。

2.结合现实情境,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3.在结合现实情境认识大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教学难点: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师:请大家看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师:这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万以内的数,对万以内的数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说,如:计数单位、数位、读写法、大小比较等。

3.课件出示:

(1)师: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师:把这些数与刚才的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二)点明课题

(1)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万大的数?

(2)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更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亿以内的数。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1.认识“十万”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计数单位“万”,谁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 (2)师:如果再拨一颗珠子,是几万?(2万)再拨下去呢„„

(3)师:9万再加一万是几万?万位满十,怎么办?(万位满10,要向前一位进1)这里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十万)

(4)师:根据刚才拨珠的过程想一想,万和十万有什么关系?(10个一万是十万)

(5)师:十万有多大?(课件演示:小正方体由一→十→百→千→万→十万的变化过程)

2.认识计数单位“百万”“千万”和“亿”

(1)师:十万比万大,10个一万是十万,那还有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吗?是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两人合作研究。

(2)学生两人一组研究。

(3)汇报,学生可以继续用计数器数,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最终得出: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归纳“十进关系”

(1)师:一(个)、

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2)师:读一读(从10个一是十,到10个一千万是一亿)。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整理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数级,体会“位值”的含义 1.认识数位 (1)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计数单位?万和千万可以换下位置吗?为什么? (2)师: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3)说一说每个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是什么。

2.认识数级

(1)读一读这些数位(有意识的领着学生四个一停顿),你有什么发现? (2)师:我国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分成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就是个级,那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呢?(万级)亿位在哪一级?(亿级)

3.体会“位值”的含义

(1)师:北京有19612368人,在这个数中,有两个6,这两个6分别表示什么?(左边的6表示6个十万,右边的6表示6个十)

(2)师:都是6,为什么表示的意义却不同? (3)师: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4)师:这个数含有几个数级?万级上是几?表示什么?个级上是几?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2.做一做第2题

3.完成教材第8页第

1、2题

四、感受一亿的大小

1.师:我们感受了十万的大小,那一亿到底有多大? 2.画点体验:
(1)如果给你1分钟的时间,猜猜你能画几个点? (2)计时体验

(3)说说你画了几个点?

(4)估一估,算一算:画一亿个点需要多长时间?

倒数认识教学设计(共10篇)

秒认识教学设计(共12篇)

认识时间二教学设计(共12篇)

认识比例尺教学设计(共12篇)

一年级数学《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设计 十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