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住区架空层空间这一特殊空间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在简单阐述了架空层空间的概念和作用的前提下,对住区架空层空间的营造方法进行了整理。
关键词:住区;架空层;空间设计
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人们对于住区的环境水平也有了较高的要求,开发商和设计师们也在想方设法地提高楼盘的附属价值。特别是架空层空间这种兼备室内属性和室外属性的特殊空间被广泛应用了起来。架空层空间的位置位于小区居民每天的必经之地,对架空层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有助于提高小区的整体景观效果,打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一、何为“住区架空层空间”
住区架空层实际上是一个建筑概念,依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中的解释可以知道:架空层是一种没有外围只有结构支撑的开敞空间层。详细的说,就是把建筑底部空间的围合限定因素如墙、窗等去掉,房屋主要使用部分放在二层或者二层以上,底部腾空,用独立的支柱,以获取更多的空间。形式上可采用局部或全部架空,从而形成通透的、延续的过渡空间,常表现为支柱层的架空空间,有的可为大面积的无柱空间,是有“顶”而无围护结构的空间。
中国的架空层有着久远的历史,在公元六七千年前的时候,中国已经有架空层的形式了,长江流域的杆栏式建筑就是现代建筑架空层的雏形,为避免蛇虫野兽的侵袭和防潮通风,我国西南地区的许多建筑也采用了架空构造。20世纪80年代初,大部分底层架空层被当作储物间使用,而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开始追求美观、时尚,架空层空间被用来作为停车场、物业办公、水电控制房使用。随着私家车的增多,架空层也作为小区的停车空间。目前,架空层的作用更加丰富多彩,架空层空间的功能由早期的储物、停车逐渐演变得多种多样,成为了兼具景观、交流、交通等功能的公共空间。
二、住区架空层空间的作用
(一)丰富住区景观效果
对架空层空间进行空间设计,既让小区居民获得了优美的视觉享受,又使小区自身的内部空间层次得以增加,让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过渡更加自然,从而提升了小区整体的景观质量。
(二)提供活动交流场所
架空层是小区居民的交流活动空间,在架空层中设置多种类型的不同活动空间,例如儿童活动空间、棋牌空间、健身空间等等,并配置必要的小品设施和绿化植物,能够给居民的日常交流和娱乐活动创造条件,达到拉近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和谐的目的。
(三)增加绿化面积
目前,城市住宅区的绿化用地受到了限制,而居民们渴望与自然环境亲密接触。架空层空间的绿化能够增加居住区的绿地率,提高小区的绿化水平。绿化景观充分、立体的使用能将外部的自然环境延伸到住宅建筑的内部,丰富了居民观赏内容的同时,也有助于住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架空层空间的设计方法
(一)基于景观效果的架空层空间设计方法
住区架空层空间景观效果的体现主要依靠对架空层的空间界面、植物栽植、景观小品三个方面来进行景观设计。
1.界面
架空层的空间界面可以概括为顶界面、底界面、结构界面、外缘界面,这些界面构成了半封闭的架空层空间。这些空间的轮廓具有模糊性,不同的高宽比例、尺度,形成了不同的景观。
住区架空层空间的顶面一般是建筑结构或管道。顶面可以设置成吊顶,这样既能够在视觉上增加顶面的艺术感,又能够对暴露的管线进行遮蔽,防止裸露的建筑设备给人带来视觉冲击。顶面吊顶的设置需要考虑架空层的层高问题,当架空层空间层高过高时,可以把吊顶设置成悬吊的形式以拉低架空层空间的高度;当架空层空间层高较低时,吊顶的设置应该尽量控制其面积,防止压缩原本就不足的空间高度,给人带来压抑的感觉。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吊顶的风格要和墙面、支柱以及底面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架空层空间保持延续性和整体性。
结构界面包括不同结构类型的架空层空间的墙面、构造柱以及各种管线设备,不同的架空层空间由于其柱和墙的组合方式不同所形成的空间形式和空间特性是不同的。架空层空间的结构形式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它们构成的架空层空间或规整有序,或零碎封闭,设计中,要妥善处理不同结构类型架空层空间,合理地对空间进行整合。对墙面和支柱进行景观设计时,可以巧妙借用园林中的造景手法,增加架空层空间中的景观层次。
外缘界面分隔和联系架空层的内外部环境,分割的方式决定了架空层空间与外部环境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同的分隔方式不仅仅能形成不同类型的空间并满足多样性的功能需求,还能创造不同的美感和意境。外缘界面的做法可以采用开放式和半开放式两种形式。
底界面承载着人们的日常活动,是人们接触最为密切的界面。底界面的设计包括了铺装的设计和高差的处理等方面,设计上要结合人的活动特点,处理好底面的色彩、质感以及高差的变化。
2.绿化
绿化布置可以起到限定空间和柔化建筑边界的作用,植物从自然环境中延伸到架空层内,柔化了建筑边界。这种建筑边缘绿化的方法有效改善了住区的绿化生态问题。
架空层空间的特殊自然条件对绿化植物的生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例如架空层空间的光照和灌溉问题。由于架空层空间的光照强度和时长都弱于室外环境,并且不宜进行大规模灌溉,因此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要优先选用耐阴、耐旱的植物品种。另外要对植物的高度进行控制,避免种植物对架空层空间的采光造成影响。植物的配植方式可以是规则式的对植、列植,或是自然式的孤植、群植,具体要根据架空层空间局部要营造的氛围来确定。还可以巧妙设置一些可移动的盆景植物,或是各种形式的花钵,既能到到较好的绿化效果,也方便后期的养护。此外,可以对架空层空间进行垂直绿化,对顶面、墙面、柱子采用悬吊和攀附的方式种植各种花卉和藤本植物并利用花架进行垂直绿化,以达到强化视觉美感,增加生态效益的目的。
3.小品设施
架空层内的小品设施是促进空间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小品设施不但其本身具有明确的使用功能,经过艺术处理后,也具备优化景观环境的作用,能增强环境品质。架空层内的小品设施主要分为功能性设施和观赏性设施两种类别。
住区架空层的功能性设施包括座椅、灯具、指示牌、健身器具、垃圾箱等,是住区空间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功能性设施在摆放上要注意摆放位置便捷合理,并与整个空间风格保持统一,以达到促进交往活动方便、舒适开展的目的。
住区架空层空间的小品除了满足居民的日常功能需求,还应该兼顾人们的审美需求。观赏性小品能够营造良好的空间景观氛围,它们既形成了景观焦点,还能增添场所的文化气息。观赏性小品包括各种雕塑、陈列、装饰画等。观赏性小品的设计应该造型优美,一系列小品设施的主题要统一,通过形状、材质、尺度、色彩、工艺等传递出文化内涵或特有的涵义,从而突出架空层景观的整体风格。观赏性小品通常应该设置在架空层空间视觉焦点的位置,从而引发人们对空间的认同感。
(二)基于使用功能的架空层空间设计方法
人是架空层空间的使用者,因此架空层空间的设计要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出发,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住区架空层空间按照功能的不同大致能够分为活动交往空间、交通空间、观赏休闲空间。
1.活动交往空间
活动交往空间是行为发生的空间,是能使人聚居、停留,进而能供其从事一定活动的户外场所。活动交往空间是功能性最强的区域,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所,是老人们最喜欢的地方。交往活动空间的设计要考虑居民的活动需求,除了设置象棋、麻将、扑克、健身等老年人喜爱的活动外,还可设置乒乓球、桌球等年轻人喜爱的活动空间,尽量增大活动人群的覆盖面。不同的活动类型要分开设置,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如象棋需要较为安静的环境,而麻将、扑克较为吵闹,干扰性强,应动静有别。活动区的使用者以老人居多,需考虑他们的生理、心理要求,选择采光、通风良好的位置,既要避免强烈的日晒又要有阳光照射,注重各方面的安全考虑,如地面防滑、减少地面高差等。
2.交通空间
架空层除了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空间之外,还具备交通功能。不论日晒、雨淋,人们都可以在架空层内通行,既便捷又安全,因此交通空间的设计同样值得关注。
首先交通空间要保持畅通,不能被其他空间阻断了交通上的连续性。其次交通通道的设计不宜太过曲折,不宜高差过大,应该尽量采取坡道,同时地坪材料要选用较为平整的耐磨材料,避免给儿童、老人的行走带来难度。最后,在重要的交通节点例如出入口位置一定要有导示,还可以通过色彩、材质的变化来进行空间的引导。
3.观赏休闲空间
观赏休闲空间能满足居民休息、赏景的需求,该空间应该设置在远离嘈杂的交通通道,且具备一定私密性的地方。在空间尺度上要富有变化,要有相对开放、宽敞的空间,也要有僻静的小角落以适应不同居民的需求。例如老年人一般需要安静、私密性强的小环境可以供他们倾谈。观赏休闲空间要具有良好的视觉通达性,休息时可以欣赏到架空层内外的景色。
(三)基于地域条件的架空层空间设计方法
不同的气候、水文、地理等自然条件,形成了各地各具特色的地域特征,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北大教授俞孔坚认为,地域文化景观是基于多样性设计与乡土性保护的双重体系,除了强调多样性设计外,也应充分重视乡土性保护这一方面。现代景观意义上的乡土性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它并非仅仅是固守于传统地方形式,更强调的是于传统中不断传承创新从而赋予景观新的内容。住区架空层空间在设计上要善于利用自然条件,使架空层空间与周边的环境和谐共生,并且充分挖掘、提炼和发扬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利用本地的材料,本土的植物、本地的风格进行设计,使居住环境文化具有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
参考文献:
[1]周文琴,姜晓琴.建筑底部架空设计的思考[J].华中建筑,2004,(02):49-51.
[2]蒋励.解析江南水乡民居会空间的生态美[J].现代城市研究,2009,(04):77-78.
[3]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4]蔡如,黄树钦,晏忠.居住区架空层园林营造探讨[J].中国园林,2002,(02):61-64.
作者简介:
罗卓翔,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2013级研究生。
通讯作者:
袁傲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 探究 营造 方法 架空层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