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梁启超的儿女们

梁启超的儿女们

时间:2025-08-02 05:07:10 浏览次数:

zoޛ)j馟i<|}}^5?iuO?_ui_ui_t_{_ti7|x޼_u_u_v_v_vnnݼ_viݼ馟i:;<u?iwiuiuN5?}Ӎ}_viݹun}M}]}ߏ]?}֡总结了龙山文化。直至目前,考古学术界对龙山文化类型的进一步划分,也还导源于梁思永半个世纪以前的创见。

1948年,梁思永当选为前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1950年8月,梁思永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因所长郑振铎还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所以,考古所的工作担子就压在了梁思永身上。

1951年,梁思永患气管炎,后转为肺结核,当时称为“奔马痨”,几次下了病危通知。梁思永躺在病床上主持考古所的工作,制定长远规划,指导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由于工作辛劳,他的体力更加衰弱,终于不支。1953年,梁思永经常头痛,食欲不振,虚弱得几乎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1954年春,梁思永心脏病再度发作,4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50岁。

梁思永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说:“梁思永先生是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的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也说,梁思永先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

四、三子梁思忠——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

梁思忠(1907—1932),梁启超的三子,生于日本,1913年随父母从日本回国,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归国后参加国民革命军。由于其留学资历和杰出才干,他很快便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军官。蒋介石对他很器重,亲赠刻有“中正赠”的军刀。1932年1月28日,日军悍然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将士奋起抵抗。在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梁思忠表现相当出色。可惜此后不久,因患腹膜炎服错了药,贻误了治疗时机,不幸去世,年仅25岁。

五、次女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庄(1908—1986),梁启超的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出生于日本,1913年随父母从日本回国。1930年毕业于加拿大特利尔麦基尔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30年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1931年获图书馆学士学位。1931年学成归国后,梁思庄立即投身于我国图书馆事业,先后在北京图书馆、燕京大学图书馆、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从事西文编目工作。1936年返燕京大学,任图书馆西文编目组组长、主任和图书馆主任等职。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梁思庄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文革”中,她作为“保皇党梁启超的女儿、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批斗,被打得遍体鳞伤,并被勒令退休。1978年复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她为图书馆事业呕心沥血,默默无闻地工作了整整50年。她一生致力于西文编目工作,在这方面被公认为全国首屈一指的专家。北大图书馆几十万种西文图书的目录都经她亲自编制或指导编制而成。这套目录是她一生心血的结晶,它的高质量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交口称赞。她一生留下个人署名的文章不多,但许多专家、教授的著作和学生们的毕业论文中,都蕴含着她的大量心血和辛苦劳动,她为校内外的教师、学者、青年学生、各行各业人员解决的疑难问题不计其数。

1980年,梁思庄以古稀之年,代表中国图书馆学会赴菲律宾参加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

1981年,她积劳成疾,患脑栓塞。她卧床5年,久治不愈,于1986年5月20日去世。她的骨灰被她的子女安放在北京卧佛寺梁启超墓地。

六、四子梁思达——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梁思达(1912—2001),梁启超的四子,生于日本。

梁思达1913年随父母从日本回国,193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随即考上该校的硕士研究生,于1937年毕业,取得硕士学位。

梁思达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抗战期间,在重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和中国银行长沙支行任职。1949年,梁思达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外资企业局(后改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任职,后在调研处任统计科科长,兼做内部资料的编辑工作。他曾参与科学院经济所编写《中国近代经济史》一书,并于1965年主编《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一书。1972年退休后一直居住北京。

七、三女梁思懿——著名社会活动家

梁思懿(1914—1988),梁启超的三女,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梁思懿1914年出生于北京,1933年考入燕京大学,初读医预班,准备三年后升入协和医学院学医,后来,为了参加革命,转入燕京大学历史系。

梁思懿于1935年下半年开始投身学生运动。她思想活跃,积极进步,曾任中共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大队长,是“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骨干、燕京大学学生领袖,为“燕京三杰”之一。

1936年梁思懿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平津流亡学生集训班,南下进行抗日请愿活动,后被组织派往上海,在基督教女青年会劳工部从事女工工作。

1941年,梁思懿同丈夫一起到了美国,在美国学习美国历史,后在芝加哥、纽约社会学院任教。

1949年,梁思懿在太平洋彼岸得知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消息后,立即启程离美回国。归国后,她先后任齐鲁大学女部主任和白求恩医学院教师、山东省妇联主席,1955年2月调往北京,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顾问。她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足迹遍及五大洲。

梁思懿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她热情诚恳、平易近人,关心年轻干部成长,体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崇高精神和品德。

1988年,梁思懿病逝于北京。

八、四女梁思宁——从名门闺秀走上革命道路

梁思宁(1916—),梁启超的四女。她于1916年出生于上海,当时梁启超去南方策动蔡锷发动护国战争。

梁思宁早年就读于南开大学,1937年因日军轰炸南开被迫失学。1940年初春,在三姐梁思懿的影响下,梁思宁去南方投奔新四军。她由天津塘沽码头登上轮船到上海,然后经浙江金华,一路艰险,终于抵达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被分配到江苏溧阳水西村陈毅、粟裕领导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战地服务团工作。

1940年7月初的一天,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带着梁思宁等三位女战士去泰州,到国民党苏鲁皖游击指挥李明扬那儿做统战工作。李明扬在公馆设家宴款待新四军代表。席间,李明扬与太太问梁思宁:“你父亲是近代史上的大名人,你又是位大家闺秀,怎么舍得离开舒适的家,出来讨苦吃?”梁思宁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现在这个家庭比原来的那个家庭还要好,同志们精神抖擞,团结战斗。要说苦,再没有比当亡国奴更苦了!”梁思宁这位新战士成功地做了一次统战工作。

在战火中,梁思宁迅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于194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梁思宁随部队转战到山东解放区。1946年,梁思宁在山东解放区与同样是从知识青年成长为革命干部的章柯结婚。建国初,陈毅元帅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曾对梁思宁的大哥梁思成说:“我手下有两个特殊的兵,一个是梁启超的女儿,一个是章太炎的儿子。”陈毅元帅所说的梁启超的女儿即梁思宁,章太炎的儿子即梁思宁的丈夫章柯。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48年,在部队开展的“三查”、“三整”运动中,章柯发现了混进革命队伍的三个叛徒,便向组织揭发举报。可是这三个叛徒却来个恶人先告状,反咬一口,胡编乱造出一些“证据”,一口咬定章梁夫妇是叛徒。经组织上审查,章柯曾是“一二·九”运动中的开封学生领袖,是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三个叛徒固然没有逃脱革命的惩罚,而“梁思宁是叛徒”虽查无实据,但她是梁启超的女儿却是千真万确。“查阶级”、“查成分”一路查下去,结果梁思宁被以“梁启超的女儿”的罪名清除出党。建国后,梁思宁作为一名行政勤杂人员,在山东省农业厅工作。她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凭着对党对人民坚定不移的信念,捱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1983年,梁思宁终于迎来了昭雪的那一天,党组织宣布恢复她的党籍。从1948年至1983年,从32岁到67岁,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最能干事业的年龄就这样被蒙上了阴翳。梁思宁虽然历经沧桑,但她对自己青年时代选择的道路,始终无怨无悔。

现在,享受离休干部待遇的梁思宁与女儿——山东大学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章安秋老师生活在一起,居住在山东大学南邻益寿路的一所干休所内。一位从名门闺秀走上革命道路的老战士,就这样淡泊平静地生活在泉城济南。

九、五子梁思礼——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梁思礼(1924—),梁启超的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也是中国第一代航天人。

1924年,梁启超的元配夫人李蕙仙去世。也就在这一年,梁启超的第二位夫人王桂荃生下了梁思礼。这一年梁启超51岁,是老年得子,所以,对幺儿梁思礼十分钟爱,总是叫他“老白鼻”(英文“老宝贝”的意思)。长女梁思顺跟幺儿梁思礼相差30多岁,梁思顺生的儿子比梁思礼还大两岁。梁思礼说:“九个子女里头,父亲最喜欢的是大姐思顺和我这个最小的儿子。”梁启超自号“饮冰室主人”,晚年一直生活在“饮冰室”。他写作时,为了安静,不让孩子们进去,但老幺梁思礼不受限制。

1929年1月19日,梁思礼还不到五岁,56岁的父亲梁启超因肾病不治,猝然去世。姐姐思宁抱着他去瞻仰父亲遗容,他见父亲躺在灵床上,还以为父亲在睡觉,一个劲儿地叫:“爹爹快起来,娘叫你去吃饭!”

1941年,17岁的梁思礼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次年随三姐思懿赴美国留学,在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主修无线电专业,仅两年时间就修完三年的课程,于1945年进辛辛那提大学攻读自动控制专业,1947年获得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又获得该大学博士学位。

梁思礼在美国,是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完成学业的。1949年10月,梁思礼学成回国,初被安排在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和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所从事技术工作,后来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起草工作,负责起草我国运载火箭研制的长远规划。

1956年,他调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系统研究室主任。此后,他先后领导和参加了多种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的研制试验,是我国自行设计并于1964年实验成功的第一枚“地对地导弹”的控制系统负责人之一,并在以后改进的型号中,领导研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惯性制导”系统。

接着,他参加了1966年10月27日在我国国土上进行的导弹核武器试验。这次实验的成功震惊了全世界。梁思礼还是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的远程液体火箭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副总工程师、控制系统研制工作的负责人。在他的主持下,我国首次把集成电路用于弹上计算机,并首次以此进行全弹自动化测试。他还参加了1980年向太平洋发射远程火箭的飞行试验。

1985年,梁思礼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代人,也是当代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的带头人,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7年,梁思礼当选为国际宇航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被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996年10月获“何梁何利奖”;1997年9月,作为全国十名有突出贡献的老教授之一,荣获“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

现梁思礼居住在北京颐养天年。

相关热词搜索: 儿女们 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