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发展、大力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立足于武汉市的服务环境,阐述了商业服务学院以具有科学性、特色性、创新性的校企合作模式,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活力,推动专业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 服务业 办学思想及理念 合作 发展
一、武汉市服务业环境分析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历史十分悠久,自古就作为九省通衢的“楚中第一繁盛处”,有着明显的地理经济优势,建国之初,其独揽国家重点投资项目的四分之一,至20世纪80年代初,武汉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同等城市中位居第四,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工业重镇。进入21世纪初期,武汉成为全国“两型社会”的实验区,获批国际自主创新示范区,从此武汉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1、武汉市服务业规模与水平分析
服务业总量规模再上台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十一五”以来,武汉市服务业总量规模不断攀升。2009年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269.42亿元,占GDP的比重已达50.2%,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已成为武汉市经济的支柱产业。
服务业创造的就业空间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在增加产出的同时还吸纳了大量的劳动者就业,这是服务业对武汉市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十一五”以来,武汉市全社会从业人员净增25.5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减少13.35万人,第二产业减少5.17万人,服务业增加44.1万人。服务业就业规模的扩大一部分来自吸收新增的劳动力,而最主要的一部分来自第一、二产业经济活动中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服务业已成为吸收全社会劳动力资源的主要渠道。服务业投资规模继续加大,发展潜力不断增强。同时,武汉市加大服务业特别是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经济适用房等方面的建设,使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走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既成为扩大需求、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又为武汉市服务业自身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积蓄了后劲。
2、武汉市服务业结构分析
从行业构成看,传统流通行业比重下降,新兴服务行业快速增长。从规模构成看,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贸易餐饮业为主的传统流通行业保持稳定发展,但比重呈下降趋势。2003年三行业共实现增加值370.77亿元,占服务业比重的44.9%,与上年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行业快速发展,2003年三行业共实现增加值170.26亿元,占服务业比重的20.6%,比上年上升1.0个百分点。
从行业增速看,新兴服务行业发展迅猛,增速较快。2003年,与武汉市服务业12.5%的平均增速相比,行业增速最快的是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64.8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7%,其余依次是教育、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其行业增速均高于武汉市服务业;行业增速最慢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共实现增加值100.8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9.3%,其余依次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行业增速均低于武汉市服务业平均水平。
二、明确办学思想,创新办学理念
1、学院服务行业企业的基本情况
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主要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高技能人才。面向行业发展,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发挥烹饪专业优势为餐饮企业培训主厨和厨师,发挥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优势为旅行社、宾馆酒店、度假村培训员工,发挥商业和制造类服务业专业优势为商场、超市、物流仓储公司培训管理和技术人员,数十年来累计超过10万人次。近两年培训各类专业人员就达12400人次。面向行业企业,为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培养中国烹饪大师30余位,是“烹饪大师的摇篮”;面向区域职业学校,培养餐饮服务与管理、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方面的师资,是“中职师资的孵化器”;面向国际,交流中外饮食文化与烹饪技术,是“文化交流的使者”。
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各种技术咨询与服务,承担行业、企业的技术开发或服务项目。目前,与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单位有185家,其中66家建立了“双挂牌”基地,累计接受企业捐赠和准捐赠的设备及教学软件价值为504.22万元。
2、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
建院以来,学院始终坚持面向现代服务业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学院永恒的主题。学院领导班子求真、务实、勤政、敬业,注重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以其较强的决策力、战斗力和较高的凝聚力、感召力,成为学院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学院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武汉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湖北省文明单位”。
学院办学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做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
学院按照“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一的原则,坚持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学院专业建设主要面向武汉及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对接武汉商贸、旅游、餐饮、汽车、赛马等优势产业,重点建设烹饪工艺与营养、酒店管理、制冷与空调技术、摄影摄像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社会体育赛马产业等特色专业。
3、创新现代化的办学理念
根据职业性、应用型高等教育办学的特点,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致力于打造“服务人才的基地,商业职教的先锋,烹饪大师的摇篮”。学院树立了“与服务经济共进、与行业企业共赢”的办学理念,以培养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商业服务业和制造类服务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己任,力争将学院建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办学指导思想正确,办学理念清晰,发展目标和服务面向定位准确,专业建设对接区域优势产业,符合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促发展
职业性、应用型高等教育要依托行业和企业发展,行业和企业提供的技术、职业标准以及用于教学的实训场地、设备等可以提高教学的服务能力,根据企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发展来安排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实效。
1、与企业深度合作
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专业、课程、教材、教学团队、实训实习基地等。如校企合作共同设计实践教学方案,与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网上零售》课程,制定实习任务书和实习指导书,学生可以直接使用企业教材,并通过实际操作,实训成绩合格的,公司直接提供正式就业岗位,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实战技能;学院与中锐集团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通过引进企业设备、资金和技术,探索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新模式,为工作过程中导入课程体系的实施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2、与政府、行业深度合作
学院与政府、行业深度合作主要表现在:学院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的大型企业合作,从初期的实习工作安排到深入的订单培养、兼职教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开发等方面都有深度的合作;与市商务局、商业总会、大型商贸企业等产学合作,共建武汉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武汉市汉商文化研究会开展科研项目,并与他们总结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服务地方经济;与武汉市体育局、东方神马(香港)集团合作共建马术学院、共建赛马专业,培养我国第一批大学生骑师,为把武汉建成东方赛马休闲之都而做贡献等;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在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等方面深入合作;与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共建传统体育(独竹漂)项目人才培养基地。
3、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
学院积极组织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合作,鼓励教师参与多项实用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活动,尤其是让他们参与烹饪、酒店、制冷、摄影等服务类专业合作方面成绩突出的项目。学院建有“湖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武汉名优小吃研发基地”。在武汉各大型及品牌餐饮酒店都有学院教师任技术顾问或总监,帮助开发各种传统与时尚菜系及菜品;担任企业经营管理顾问,指导创新企业文化,指导特色项目经营;主持和参与蔡甸区莲藕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新洲区蘑菇推广应用、洪山区洪山菜苔新烹饪方法制作与推广以及湖北特色煨汤菜肴的研发,使这些武汉地区的特色菜品成为品牌,走出湖北。
四、创新发展的举措
1、以专业建设为重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服务向明确,专业设置始终围绕第三产业,35个专业学科全部面向现代商业服务业和制造类服务业。专业建设取得可喜成绩,一些特色专业已成为行业的知名品牌。目前学院已建有“烹饪工艺与营养”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1个,“制冷与空调技术”、“酒店管理”、“摄影摄像技术”、“国际贸易实务”等5个省级重点及教改试点专业,另建有“商务管理”、“应用电子技术”等7个院级重点专业。
学院应加强专业建设,立足现代服务业,在加强传统优势专业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赛马、动漫、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等新兴专业,进一步加强各专业的内涵建设,着力加强新办专业的建设和管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构建较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开发与重构,努力建成一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完成一批国家级、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任务,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学院还应继续加大重点特色专业建设力度,发挥国家级、省级重点和特色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学校品牌与特色专业的知名度,引导国家、湖北省和学校三级重点与特色专业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推动专业改革与建设进程。依托区位优势和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的优势,重点构建烹饪、旅游与酒店管理、机电与汽车服务、应用艺术、商贸、信息技术等“六大专业群”,致力于打造“服务人才的基地、商业职教的先锋、烹饪大师的摇篮”。
2、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增强办学活力
学院十分重视实践教学条件的配套和完善。一方面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按照“突出重点、满足需要、资源共享、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专业的职业技术门类,以重点专业为龙头,以“六大专业群”为依托,建设了6个校内实训中心(下设68个校内实验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达到50%。同时,学院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了11个虚拟的实训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了餐饮与服务技能实训中心;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支持建设了制冷与空调实训中心。另外,学院的汽车实训中心是华中地区同类高职院校中规模最大的“4S店”式的实践教学基地。
在未来的发展中学院应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有关专业教学需要的生产、服务设施设备,与大型的优秀企业合作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力争让每个专业的教师、学生都有到生产性实训基地锻炼的经历。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和课程体系的设计、技术攻关等,继续探索和推广科学完善的工学结合模式,规范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制度,加大监管力度,构建学生教学和顶岗实习的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
3、形成以学校为核心、管理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保证教学秩序的良好运行,确保教学质量,学院一直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按章办事,依托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上下协同,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和各项制度,保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切实把改革发展的重点放在内涵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上,强化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加大社会行业、企业参与教学质量监控的力度,初步建立起一整套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便于过程管理和运行、社会认可度高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应以“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为目标,建立柔性化、高效能的教学管理系统。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和健全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教学运行和质量管理的高效。强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扩大系部自主权,增强系部办学活力,降低教学运行管理的重心,进一步发挥系部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系部教学管理水平,提升教学管理效能,以适应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机制改革需要,建立以学校为核心、管理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较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注:本文系2011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创新研究》(立项编号:2011B38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 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教高[2010]8号.
[3]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Z].教职成[2011]6号.
(责任编辑:胡冬梅)
相关热词搜索: 武汉 浅析 商业服务 模式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