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发挥机制优势,,注重改革创新以农产品加工联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发挥机制优势,,注重改革创新以农产品加工联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时间:2025-08-02 06:37:41 浏览次数:

“十二五”开局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稳固农业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抓手,出台扶持政策,依托市场机制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已近4000家,全年消耗农产品2400余万吨,加工产值增长率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种养、加工、科研、销售一体化的农业全产业链条初具规模,实现了农业产前与产中环节、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有机融合。

一、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发展成效显著

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虽然遭遇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频发等诸多不利因素,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依然保持稳健发展势头,在惠农强农方面发挥了多重功效。

(一)产业链条上下延伸,有效促进农业增值增效

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以农产品加工为产业基点,逐步向种子种苗、种养生产、包装储藏、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等产业前向、后向环节发展,初步形成了粮油、蔬菜、畜牧等产业产加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全程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全省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的农产品加工值与原料采购值之比超过2∶1,蜂产业原料精深加工增值超过3倍。据调查,通过加工流通转化,浙江省茶叶产业二产、三产全年分别实现增值55.5亿元和29.9亿元;竹木产业一产、二产、三产的产值占比则分别达到24.3%、60.7%和15%,显著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增值增效。

(二)新型主体联结紧密,稳健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的联接方式由合同关系向合作关系进一步向股份合作关系转变,农民获利形式从单一的最低保护价收购,演进到二次返利和股本分红等多种形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联结机制更加健全。一年来,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合同、合作、入股等带动方式,共促进农户增加收入95.9亿元。2013年禽流感期间,省内禽类加工企业勇担社会责任,积极帮助收购屠宰农户家禽,极大地减轻了农户经济损失。如浙江华统集团2013年屠宰加工家禽3000万只,合同收购农户养殖家禽2000万羽,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特别是2013年4月份禽流感疫情发生后,该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敞开收购周边滞销家禽6000多吨,有效保护了养殖户恢复生产的能力和信心。

(三)区域布局强势集聚,显著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围绕优势农产品和市场需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区块。诸暨山下湖珍珠加工产业示范基地、沈家门海洋生物工业园区、黄岩区食品罐头园区等农产品加工基地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有效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黄岩区是我国水果罐头生产加工的中心,年加工能力达10多万吨,仅柑桔罐头年加工产量就达8万吨以上。黄岩区食品罐头园区目前已联结带动48家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和包装印刷企业,联结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10.32万亩,带动农户9.48万户。园区还有效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农产品加工业、包装印刷行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农产品(加工品)营销等二、三产业转移,为社会提供了近万人的就业机会。

(四)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扎实提升农业核心竞争优势

目前,全省已累计通过“三品”认证农产品达4598个,覆盖种植业基地面积1262万亩,有1491家加工企业通过ISO9000等质量体系认证,有673家企业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称号,农产品省级抽检合格率常年超过98%,有效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如祖名豆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以“强管理、创名牌、抓质量、增效益”为经营理念,全面参照GMP药厂标准要求建设豆制品加工厂,总投资高达6亿元,几乎所有环节都在封闭流水线上由自动化的设备完成,提高了豆制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

(五)科研支撑明显增强,不断增添农业创新活力

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积极开发新品种,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了物质保障和基础条件,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效平台。全省已有841家企业建立了专门研发机构,其中,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198个,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研发人员总数达到2.64万人。如浙江佳丽珍珠在技术改造中投入上亿元,养殖出直径达11毫米以上的大颗粒“爱迪生珍珠”,品质达到了顶级海水珍珠的水准,使浙江珍珠养殖进入了珍珠国际高端水平。

二、多措并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

早在2002年,省政府就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通知》,提出要培育发展骨干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产品。在政策指导下,浙江省采取了多项有效举措,以农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大提高。

(一)突出重点领域,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做强做大

1.立足集聚优化,培育产业特色区块

浙江省从2010年开始,启动现代农业园区“125”工程,利用五年时间,建设100个一二三产联动的现代农业综合区、20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50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建成800万亩吨粮粮食生产功能区,为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做好了源头保障。同时针对区域特色产业,各级党委、政府也积极出台政策,建立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集聚区,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如丽水市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在山区综合改革和低丘缓坡开发中,要规划300亩以上的农产品加工园区,确保精深加工农业龙头企业项目顺利落地。截至9月底,全市有6个县(市、区)已完成加工园区的编制规划,并启动了加工园区建设,合计规划面积5721亩,可供用地2157.07亩。

2.立足提质增效,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浙江省在做稳粮油等农业战略产业的同时,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分类出台了茶叶、畜牧等产业政策,重点做强十大主导产业、做大休闲观光等新兴产业,构建一二三产联动的新型产业体系。2012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构建新型畜牧产业体系,促进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对传统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进行改革,把“合作制管理+公司制经营”制度有机融合,建立了98个“农户+合作社+公司”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合作体,形成了贯通饲料、种畜禽、屠宰加工、产品销售、有机肥加工、金融服务等环节的全产业链联合体,畜牧大产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

3.立足多元融合,强化招商引资力度

浙江省把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作为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的关键抓手,加快研究制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农业厅连续两年举办全省农业招商项目推介会,组织各地开展网上招商、代理招商、上门招商等多种招商引资活动。2013年,全省浙商投资现代农业推介会上,共推出155个现代农业招商项目,有6个总投资额16.2亿元的浙商投资现代农业项目现场完成签约。各地积极搭建平台,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如温州市出台了《关于2013年农业招商引资“千项百亿”工程的指导意见》。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投资超亿元农业项目达57个,投资规模122.27亿元。

(二)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浙江省一直通过贴息、补助等形式,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扩大生产规模、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建立科技研发机构等。一是把农业生产性项目向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倾斜,统筹协调各级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农业、林业、渔业等资金,规定70%以上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2012年各级财政投入接近20亿元。二是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技改项目的补助,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每年安排财政贴息1亿元以上,省财政每年安排3200万元,专门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进行技改、基地建设等。三是以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重点,浙江省农业厅、省财政厅自2013年开展农业重大项目建设,每个项目省级以上财政补助5000万元左右,加快推动农产品加工与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及前后环节的对接。

2.强化要素保障力度

通过深化部门协作,共同破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的要素制约问题,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针对用地难问题,会同省国土资源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并于9月份签订了《关于共同做好相关土地管理工作备忘录》,强调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共同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强化土地要素保障。针对流通环节费用高问题,会同省交通厅采取灵活有效措施,落实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2013年共发放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绿色通道通行证421张,农产品运输通行单据20多万张。针对人才不足问题,以基地建设、产品营销、融资策略等为主题定期举办农业企业负责人培训班。与省农林大学合作,会同省农广校创新举办“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提升班”,选送合作社理事长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到大学学习

3.加强金融支持力度

以招商引资、金融授信和上市融资为重点,切实加大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2012年,省财政首次对进入上市辅导期、带动力显著的农业龙头企业实行补助,每家企业补助100万元,专项用于支付中介机构、审计、法律顾问、评估、上市辅导、环保核查、财务专项核查等各项费用。杭州市、台州市等地方政府也已制定专门的上市扶持办法,其中杭州市除给予财政补助扶持外,还规定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当年起三年内,企业所得税年递增15%以上部分的地方财政所得,由同级财政以一定比例和适当方式奖励给企业。

(三)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环境

1.强化科技服务

为强化科技与农业产业的融合,2011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专题召开农业科技大会,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重点推进农业种子种苗产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自主创新,同时,分产业联合全省科研院校专家建立近20个科技创新团队联盟,强化产业科技服务。

2.强化信息服务

利用农民信箱平台发布农产品产销信息、气象信息和科技信息,办好省农博会、上海展销会,加强浙江农业信息网、农民信箱等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使广大企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及时了解和掌握生产经营动态信息。近三年农民信箱平均每年发布农产品买卖信息22.1万条,达成农产品交易额15.3亿元。

3.强化营销服务

进入“十二五”以来,浙江省加快改变农产品以初级产品和原料形态直接进入消费市场的传统模式,逐步构建起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农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以各类农产品经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为补充,以现代物流、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为先导的农产品营销体系,较好地实现了以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制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积极鼓励和引导发展农业企业+网店、农批市场+平台、农户+协会(公司)+平台、农企+委托运营商+平台、个人利用第三方平台做电子商务等多种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有效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寻找商机、拓展市场。2013年上半年,浙江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30亿元左右。

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兄弟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经营风险加大,土地等资源要素制约明显,农业产业化组织整体实力偏弱,农业转型升级更加迫切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需要破解。浙江省将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集聚区块,加强全产业链科技装备支撑,引导产业链主体共赢发展。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努力破解制约农产品加工的制约瓶颈,改善发展环境,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相关热词搜索: 产业链 联动 改革创新 农产品加工 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