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内黄农民画的中原文化特征微探

内黄农民画的中原文化特征微探

时间:2025-08-03 07:16:52 浏览次数:

摘要沙海绿荫的清新,枣林红果的香甜,勤劳朴实的人民,生动鲜活的场景描绘,浓浓的乡土气息;夸张生动的人物造型,稚拙的形体设计,鲜艳质朴的色块构成,挺拔流畅的线条,饱满均衡的构图……这些因素共同组成了当代河南内黄农民画的特征。它们拙中藏媚,俗中寓雅,集粗犷、细腻于一体,寓朴实、鲜丽于一身,极具装饰效果。它们包含着阳刚、大气、质朴和浑厚的中原大地的品格,极具地方特色,在当今的社会转型中,显出顽强的生命力;它独有的审美意识、理想、趣味,描绘出中原地区当代的风土人情,可谓是活生生的时代民俗风情长卷。

关键词:中原文化 内黄农民画 地域特色 时代气息

中图分类号:J229 文献标识码:A

农民画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它是指由农民或准农民自己制作和欣赏的,相区别于专业画家创作的美术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文化形态,它蕴含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内容。由于民间创作带有自发性和自娱性的特征,寄托着民众的情感、愿望和精神追求,是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信仰、习俗、传说等各方面的形象反映,所以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河南内黄地处黄河故道,文化厚重、历史悠久。内黄农民画既源于传统民间美术,保留有原生态性民间文化基础,又蕴含时代气息,颇具地方特色,相对于户县、安塞、金山、日照等地的农民画作品来说,反映出浓郁的中原文化的特征。

一 中原文化的渊源与内黄农民画的特征

1 中原文化的渊源

中原是一个以河南为中心,相对的区域性概念,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一般而言,中原文化是指以此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形态。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地域文化,实际上,由于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自上古到唐宋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突出地位。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此地“人多俊髦,好儒雅,杂以游豫,有魏公子之风,难动以非,易感以义”。而杜佑在《通典》中也称:“地居土中,物受正气,其人性和而才慧,其地产厚而类繁”。中原历史厚重,源远流长,千百年沿袭下来的教化之风使中原文化具有浓厚的书卷气,保存了最深层的文化沉淀。孜孜不断的求学之风,使这里形成崇文重教的遗风,历来人才荟萃、精英辈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艺术遗产。佛、儒、道的三教合流,使这里民风朴实厚道,重礼义,勤耕织,形成了以礼义廉耻、仁爱忠信为核心的价值观,以及刚强有为、自强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学。“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三皇五帝”、“神龙文化”等传说不仅是中华神话传说的根源,同时夜折射出对地母和农耕文化的崇拜。而中原农耕文明极忙或极闲的生产特点,又产生了丰富的民俗活动。中原广大农村,农闲时节往往喜好欢庆聚会,久之形成俗定的各种集会、庙会。而中原的各种习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上元张灯、清明扫墓、端午插艾叶、七夕讨巧、中秋赏月、九月九重阳登高、十月一拜墓、除夕易桃符、放鞭炮等,逐渐成为以中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汉族的共同习俗。这些中原文化对包括内黄农民画在内的民间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内黄农民画的特征

内黄地处黄河故道,悠久厚重的历史、繁荣富庶的经济,使这里历来是民族文化之源,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而内黄农民画就是其中一支璀璨的民间艺术奇葩。内黄农民画始于明清,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由内黄民间灯笼画发展起来的民间绘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结合宣传画的时代特点,扎根于农村沃土,以各种民间艺术为母体,以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场景为主要题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时代因素和各现代派艺术之长,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乡土气息。

内黄农民画的艺术特征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就地取材着色是其一大特点。内黄农民画家大胆的使用红泥土、黄沙和农村染布晒料作为颜料。当地红胶泥色泽浑厚;黄沙色泽明度大,拌乳胶即可用;染布晒料透明度高,色泽鲜亮、沉稳。这样的颜色成本低,效果鲜亮浑厚,“土”味十足。构图饱满均衡,追求美满是内黄农民画又一特点。中原民间文化十分避讳残缺,为了追求圆满,作者可以把平视、俯视、仰视等不同的透视方法用到一张画上;也可以将不同时间、空间、季节的事和物合在一起,通过巧妙的组合,达到饱满丰富的效果;还可以进行花中套花,物上套物,人中套花等装饰,不合物理,但合情理,质朴奇异,自然而生动。人物造型受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儒、道、佛思想的渗透,画中人物丰满壮实、质朴方刚、苯拙粗黑、豪放粗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颜色运用上以好看为标准,枣乡(内黄素有“枣乡”之称)人民偏爱大枣的红紫色,大红、大紫频频出现在画中,是为追求红火喜庆的气氛。表现方法以勾线为主,以红、黄、蓝、绿、黑为主要颜色进行勾勒和填色,色彩鲜艳夺目,造型夸张生动,具有极强的装饰意味,尤其是其体现出来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人文观念等,具有强烈的中原民族地域特色,真可谓是反映典型中原文化的民俗风情长卷。

二 内黄农民画的中原文化特征

1 对农业文明的崇拜和赞美

中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以农业文明为核心的文化。其基本特点表现为:对农村生活的讴歌和赞美,对劳动和丰收的向往。其核心是崇尚辛勤耕耘、勤俭节约。

对农村生活、劳动的赞美和反映,正是内黄农民画家取之不尽的题材,他们的画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农民画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其身份首先是辛勤耕作在田间地头的农民,其次才是利用农闲时节尽情讴歌他们美好生活的画家。他们怀着对土地的深深敬畏和眷恋,时时关注着农民的命运和生活,他们的作品,无论是故事情节、人物表现还是艺术语言,都是活生生的从身边提取。质朴淳厚、夸张有趣的人物造型,集粗犷、细腻于一体的表现形式,艳丽夺目的颜色,饱满均衡的构图,处处都洋溢着浓浓的泥土气息。常见的“牧归图”、“丰收图”等题材都取自身边的生活场景。如:在“牧归”题材中,通常描写的是黄昏时分,成群的牛羊从村外牧归而来的场景。硕果累累的果树林、背着满筐果实的小牧童、埋头耕作的农民、沐浴在夕阳里的农家院,构成了一幅幅处处充满着劳动快乐及丰收喜悦的美丽画卷。而“美人鱼”题材中,通常表现的是一个或几个健美壮实的农家妇女,健步如飞走在画面中间,肩上挑着两尾硕大的鲤鱼,沉甸甸的鱼儿活蹦乱跳,农妇的扁担被压成了弯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年轻妇女的脸上。画面构思夸张奇特、均衡饱满,人物造型生动有趣,充满了生活情趣。只有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农民画家,才能如此专注的注意到这些身边的细节,如此真切地体会到生活的情趣,如此真诚地歌颂辛勤的劳动和美好的生活。

2 兼容并蓄的宏大气势

中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并蓄的特征,使其往往具有宏大的气势。内黄农民画牢牢扎根于农村沃土,以身边熟悉的乡土生活为根基,以当地丰富的民间美术为养料,广泛吸收民间壁画、中堂画、皮影、印花、剪纸、刺绣、灯笼画、纸扎、家谱画和雕塑等民间艺术的精华;一批农民画家进修于一些艺术院校,充分吸收时代因素和现代绘画之所长,给当代农民画增添了新的血液。这些农民画尽情讴歌农民的新生活,描绘农村新风貌,它独有的审美意识、理想和趣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阳刚、大气、质朴与浑厚等优秀品格。内黄民间文化底蕴丰富,种类繁多,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可以说,内黄从老人到孩童都能从事各种民间艺术的创作,其范围不仅涵盖民间绘画,还有工艺、曲艺、舞蹈、文学、杂耍等艺术形式,如内黄李新张年画、麦杆画、内黄民间舞蹈等。这些民间艺术无疑给内黄农民绘画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营养。

3 重血缘,追求伦理秩序的道德意识

这是中原文化生成机制的内层。血缘观念是与农耕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它深刻影响着中原文化的内在风貌和外在品格,同时也是道德意识产生的根源。再加上儒、道、佛思想的渗透,其表现为家族意识盛行,并形成一种“安土乐天”的和平主义生活情趣。内黄悠久的历史文化、繁荣富庶的经济繁衍,使重血缘、追求伦理秩序的道德意识渗入到各种意识形态中去。在内黄农民画中,表现母子情、爷孙乐、家族团圆、共享天伦等血缘亲情的题材比比皆是,这也是内黄农民画的一个主要特征。在这些题材中,除了温馨的人物场景表现外,画面中经常出现莲花、蝙蝠、虎头鞋、虎头帽等装饰因素,寓意连生贵子、福在眼前等美好愿望,充满了平和、安详、温馨、和谐的生活情趣。

4 典型丰富的民俗文化

中原所具有的特色鲜明、斑斓多姿的典型民俗文化,也是内黄农民画的一个重要题材,集中体现在日常饮食、起居、服饰、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方面。如形成于西周而逐渐演化成的提亲、定礼、迎娶等固定婚俗礼仪延续至今,且仍为农民喜闻乐见。中原的各种习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上元张灯、端午插艾叶、七夕讨巧、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除夕易桃符、放鞭炮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民俗活动,常常是民间艺术家喜闻乐见的表现内容。如“麒麟送子”就是一个典型题材,麒麟、胖娃娃、桃子、莲花等因素通常是画面表现的主题,寓意连生贵子之意。又如作品《洞房》,以枣乡人民偏爱的大红、大紫、黄等暖色为基本色调,构成画面喜庆欢快的气氛;并且善于把握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形象特征,准确抓住新郎倌手捧美酒走向新娘,含羞带笑的新娘扭头用手轻轻推开的一霎那的典型人物动态,使小伙子的意气风发和喜悦、新娘子的娇羞和幸福溢于画面。桌上的柿子、苹果寓意着平平安安、事事如意;鱼儿象征着生活富裕、年年有余。整幅作品刻画得欢快生动、诙谐有趣,寄托着人们对新人美好生活的祝福。

5 自强自立、开拓创新的精神

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原文化在“辩、谐”观念下,一开始就孕育着自强自立、开拓创新的精神。内黄由于位置原因,沙地连绵,地理条件恶劣。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枣树,这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果树,扎根在贫瘠的土地上,以顽强的生命力开花结果茁壮成长,历经千年仍焕发着勃勃生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内黄人民,不仅爱画枣林,他们也像这片枣林一样,千百年来,无畏荒境,勤劳质朴,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滋润着这块干涸的土地,收获着丰收的喜悦。他们使荒芜之地变成了一个充满了绿色生机,处处繁花似锦,千里瓜果飘香,万顷枣林溢彩的清新画境。农民画家农闲时节提起画笔,尽情描绘花生成方、尖椒成片、枣园无际、牛羊满圈的美好图景,尽情讴歌党的富民政策、农民的新生活,描绘内黄人民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精神。

总之,厚重的地域文化和良好的绿色生态文化,培育了河南内黄人的纯净与灵秀;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敦厚淳朴的民间风俗,使内黄农民画充满了时代气息和乡土风味。作为一种艺术载体,内黄农民画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且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和层面反映着地域文化和社会的变迁,不仅为内黄县社会文化史保留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由于其展现出来的民俗风情不仅具有地方色彩,也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中原民俗学上也有较高的学术和研究价值。近几年来,由于政府的保护和大力扶持,内黄农民画家正在不断的提高艺术品位,内画农民画这朵民间艺术奇葩正呈现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李庚香:《中原文化精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2] 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河南日报》,2007年2月8日。

[3] 史其显主编:《内黄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4] 孟宪明:《饱胀的母性题材——我看内黄农民画》,《东方艺术》,2004年第7期。

[5] 王春杰:《内黄现代民间绘画》,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6] 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郭爱红,女,1974—,河南安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工作单位: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内黄 中原 特征 文化 农民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