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时间:2025-08-01 14:56:21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推广使用优质护理管理模式的管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为实施前,2018年1月—2019年1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均选取20名内科护理人员及50例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实施前后内科护理管理质量及患者对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结果 实施后内科护士在护理文书书写、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及高危患者护理各方面的评分上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总满意率为94.00%,显著高于实施前78.00%的总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可显著提高管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 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内科;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9(a)-0066-02

内科是医院重要的科室,相较其他的科室,该科室收治的患者常具有病种繁多、病情变化异常及身体素质差等特征,为此需给予患者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在治疗期间还需做好患者的护理管理,以改善患者病情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在内科护理管理中,常规护理模式常常只是参考相关规范实施护理管理,研究表明采取这样的护理管理模式常无法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对患者的康复不利[2]。近年来,该院在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优质护理管理模式,管理过程中主要通过改进基础的护理模式,全面落实并优化护理责任制度,在提高内科护理管理质量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自2017年2月在内科护理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管理模式,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为实施前,2018年1月—2019年1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均选取内科收治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的患者均为内科患者[3]。②该研究经医学伦理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非内科疾病的患者。②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疾病的患者。实施前所选患者中包括男性28例,女性22例;患者中年龄最小者34岁,年龄最大者62岁,平均年龄(45.2±2.5)岁;疾病类型:慢性支气管炎16例,肺结核13例,肺气肿12例,间质性肺疾病6例,其他3例。实施后所选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32~63岁,平均年龄(44.9±2.6)岁;慢性支气管炎17例,肺结核11例,肺气肿11例,间质性肺疾病5例,其他6例。对比两组患者在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实施前采用常规的内科护理管理模式,主要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相关人员参照医院既定的管理规范,开展工作的科学安排、绩效考核及职责划分等,保证护理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实施后则应用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内科护理管理,具体如下。

1.2.1 实施分级管理模式  依据护理人员的职称、工作时长、工作经验,同时结合内科护理工作的基本特点及管理要求,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分级,实施分级管理方法。如内科的护士长应由护理工作时长在10年以上并且具备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主管护士担任;内科护理组长由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且具备良好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责任护士则由工作年限在1~3年的护理人员担任,此类护理人员掌握基本的内科护理知识及操作技能。

1.2.2 明确各护理人员的职责  对内科护士長,明确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协调、监管内科护理工作,且予以相应指导、监督。护理组长则主要是配合护士长的工作,同时监管及指导一般护理人员的工作,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及考核,监督护理工作质量,结合护士的护理情况执行科学的干预方案,保证护理管理方案的科学性及有效性。责任护士的具体职责主要是对内科患者进行基本的护理干预,如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及治疗情况;加强患者的病房护理、饮食指导及用药指导;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按规定要求完成各项护理操作,以满足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1.2.3 加强护理质量监控工作  每周召开一次护理会议,要求内科所有的护理人员参与,责任护士将平常护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来,然后讨论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每一季度可展开一次内科护理管理的培训,培训内容为护理管理的规范内容,教给患者一些新的护理管理知识及护理技巧,提高患者的护理技能。在培训结束后,可及时开展理论与技能考核,考核结果同护士的绩效及工资挂钩,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1.3  观察指标

①实施前后均选择内科20名责任护士为研究对象,由护士长与护理组长评价实施前后内科护理质量,内容包括护理文书书写、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及高危患者护理4个方面,各方面总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好。②使用自制的满意度问卷评价患者的满意率,总分为100分,分成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70~89分)与不满意(70分以下)3个等级。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质量

实施后内科护理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满意率

实施后内科收治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内科护理管理是医院重要的工作内容,在实际的护理管理中,考虑到该科室收治的患者大多具有病情复杂、病情变化迅速等特点,因此在实际的护理管理中,对护理人员的理论与操作技能要求较高[4]。

在内科护理管理时,常规护理管理模式通常是遵照既定的规范进行管理操作,这种管理模式常表现出管理效果不佳的问题。为了提升内科护理管理质量,近年来推广应用优质护理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主要指的是在实际的护理管理过程,融入人性化、科学化的知识内容,且在管理过程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满足患者的需求,予以患者优质的全方位护理,大大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目的[5]。此外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还将内科护士进行了层级管理,在具体分层的时候,根据患者护理年限及护理经验,将患者分成不同的等级,同时针对不同等级的护理人员,还给患者划定相应的职责,如针对护士长强调的是做好整个护理过程的协调及监督指导工作;护理组长配合护士长的工作,同时还对责任护士进行科学的指导;责任护士则按照护理规范对内科患者进行护理管理,满足护理人员的各项需求,促进患者康复及改善患者预后[6]。该次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前,实施后医院内科护士在护理质量各项评分上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同时实施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也显著高于实施前,该结果表明:在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内科护理管理质量,并且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这对患者的康复预后有显著价值。

综上所述,在医院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内科护理管理质量,并且提高内科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褚雪梅.探讨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4(87):233-234.

[2]  关秀梅.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肾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17(10):89-91.

[3]  严长勇.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4(20):115-117.

[4]  Shan C,Rehabilitation DO.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in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Nerve[J].Guide of China Medicine,2014,26(4):81.

[5]  李冬梅.優质护理服务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7,6(21):4023-4024.

[6]  王艳青.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3(30):55-57.

(收稿日期:2019-06-03)

相关热词搜索: 护理 内科 管理模式 效果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