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莫也的油画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作品以表现大凉山彝族女性为主题,突出表现年轻、纯真和朴实的彝女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画面着力再现大凉山风土人情,从色彩到造型都强调视觉的真实感,富有神秘的情调,颇具古典主义画风痕迹。第二阶段的作品以表现自己内心世界感受为主题,常以自己为模特,描绘出沉思的女人、金秋的残荷,营造出一种沉寂、静谧的内在精神氛围,富有具象兼意象的表现主义风格。……
关键词:莫也;具象油画;油画艺术
去年夏天,我趁暑假去南京看画展的旅途中,从微信公众号“写生啦”中获悉当代油画家莫也的女儿莫芷发的一则消息:“2016年7月23日00:06,莫也于厦门因肺癌,呼吸衰竭去世。妈妈,愿你在天堂好。”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又不得不信这是真的。我十分难过!紧接着在微信公众号“写生啦”《沉痛哀悼莫也老师》中留言:“中国优秀的画家莫也英年早逝,令人悲痛!请莫芷节哀,化悲痛为力量。”后来,《美术家通讯》双月刊也在2016年第4期资讯中做了报道: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大学美术系教授莫也因病于2016年7月23日逝世,享年59岁。
莫也,1958年生于四川宜宾。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95年~1997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第九届油画研修班。油画作品曾入选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首届、二届、三届中国油画学会展,首届中国油画展,第二届中国油画展,“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展”“20世纪中国油画展”“世纪女性艺术展”“中国当代油画展”“大河上下──1976-2005年新时期中国油画优秀作品回顾展”“融合与创作──中国油画名家学术邀请展”“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展”。部分作品被国家作为对外文化交流,选送美国、日本参加“龙画展”“第二届亚洲美展”。其中《雁南飞》《清泉》《99·荷·日记》连续三届获福建省金奖,《牵牛花》获国际青年“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铜奖,《记忆-空间》获当代中国青年书画展一等奖,《记忆-空间(之二)》获中国油画大展优秀奖……
莫也从小就喜欢画画。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岁的莫也报考四川美术学院。那年冬天,全国570万年龄参差、背景各异的考生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场高考,被高校录取27万人。四川美术学院77级报考人数是几千人,最终4个专业共录取56人,其中绘画系油画班20人(罗中立、何多苓、高小华、程丛林、张晓刚、莫也 ……)。在校期间,莫也创作出的油画作品《母与子》参加了全国美展。1982年毕业分配在宜宾博物馆工作,1984年任副馆长。1985年调到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任教,投身美术教育和油画创作的工作。
回忆往事,记得第一次见到莫也是20多年前的一个暑假。那时我读小学二年级,父亲带着我应莫也的邀请从福州到厦门去她家做客,见到美丽的莫也和她漂亮可爱的女儿莫芷。莫也热情好客,性格乐观开朗。那时莫也的家其实是两室一厅的教师宿舍。对我来说,她的家就像是一所艺术殿堂,客厅的墙上挂满莫也的油画作品。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油画原作,至今还难忘的有《天歌》《家园》《金子的女儿》等作品。我小时候喜欢画画,也许就从那时起心中萌生了长大后要学油画的愿望。应该说,莫也是我的油画启蒙者。
莫也除了绘画之外,喜欢阅读韩少功的散文集,还喜欢音乐、摄影、雕刻、刺绣、体育等。1995年莫也在中央美术学院第九届油画研修班学习。1996年暑假,莫也回到厦门又一次邀请我们到她家做客。这时她已搬进厦门大学海滨东区教师集资的三室一厅新房,有阳台的那间作为画室,站在阳台上就可以看到大海。
莫也从北京回来,她的绘画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画室的画架上摆着一幅好像刚完成的油画作品《隐语》,后来改为《影语》。因而,就有了周绍斌(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对《影语》的评述:“……像《影语》中漠然的女人、残败的花蕊与陆离的光影所幻化出一种惆怅与凋零的心理情境,正是一种超验的视觉理性和超然的心理情境,这种近乎宗教般的写实化的抽象语言形式,导引出一种肃穆、沉寂和静谧的内在精神氛围,它与人们所进行的艺术对话是细润无声和潜移默化的。” 随后莫也陆续创作出《丝巾莲荷》《残梦》《99·荷·日记》,以及《阳光·画室》等系列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具象的视觉语言和细腻的油画技法来表现创作者的文化韵致和精神取向。
关于油画创作的理念,莫也在1997年这样自述:“作为一个女性画家,或许更注重细腻的情感与生命本真的表现,更愿意述说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意蕴和生命需求。在画中我以虚幻的光影、凋零的花蕾、沉坠的果实及殉道般的女性来组构心理现实,呈现出一种纯洁的情感和颇为伤感的精神气氛,试图以这种氛围,勾起人们对情感本真的生活经验与内省意識,生发一种庄重、静穆而内在的精神伟力。其实,我是在超越现实存在中,在内省的心理极致中,来呈现这种现实和表现这种内在真实的。它的基点始于对自然、社会的审视,终结于对精神、情感的内省,这是一个艺术思维的环,而横亘其中的生命脊梁,是对心理现实的感悟与对内在真实的坦诚。”
莫也是20世纪80年代末崛起的一代油画家。正如姚玳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在《自我画像:一条贯穿共和国60年女性美术的叙述脉络》一文中写道:“……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批女艺术家:聂鸥、闫萍、王彦萍、陈淑霞、刘曼文、莫也、喻红、申玲、夏俊娜等,以她们自觉的女性目光观察世界、摹写自我,开拓女性表达的另一片天空。”
正如,莫也在《个性化生存的意义·寻找中国油画的精神家园》中认为:“许多油画家的实践证明,离开自我表述,艺术创作就失去了个人意志,最终在流行语言中消失。其实一个艺术家不可能长久统治一种艺术语言。他必须时刻注意语言流行对他的艺术侵犯。心灵世界个性化状态,是一种独语的世界,是一种内在灵魂的孤独呐喊。这是具有个人精神功利的思维运动,以艺术语言展示这种个体化的精神状态,是艺术家精神的探索和独行,它与人产生共振是由于这种精神力量与某些接受者相适应……因此,油画语言与创作个性的自觉状态,就成为当代油画家努力寻找的精神家园。”
在我眼里,莫也除了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之外,还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莫也的女儿莫芷从小喜欢画画、写日记。莫芷6岁那年父母离婚,母女相依为命,莫也一个人撑起这个家。莫芷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母亲眼里我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她永远用最充满爱意的眼神望着我,从我出生到现在,这样饱含深情的注视从未停止过。因为早年家庭离异,致使她总担心我得不到足够的爱,于是身兼数职,为严父,为慈母,为尊师,为姐妹。所以在我的生活里,绝大部分的故事都与妈妈有关。她极为开朗大度,所以受她影响我不曾有其他单亲家庭孩子常有的忧郁。她给予我一切她所能给的,几乎满足我所有的要求:合理的、不合理的,她在小事上对我无比溺爱,在教育方面却极其严厉。高三那年学画的时候,她呕心沥血,为了我暂时放下她的画笔,专心守着我,两头担心:一边是作为老师恨铁不成钢的焦急;一边是母亲望女成凤的急切。2月,春寒料峭,母亲带着我千里迢迢到郑州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考试。当时天下大雪,考生的队伍长龙绕着操场排了好远。母亲就为了我在雪地里排着队,却让我去屋檐下躲雪……”2006年莫芷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2010年本科毕业保送本校读研,201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为此,莫也很欣慰。
无论是“彝女”系列,还是“画室”系列,亦或是“残荷”系列,其实都是莫也的《春秋日记》。在她的艺术生涯中,以女性特有的敏锐视角,表现女人、花等,成功地用画笔表达了自己华丽的艺术人生。从她的作品演变过程仿佛可以看到一位四川妹子由单纯、温柔,变得刚强、成熟,但依然温文尔雅。
莫也的油画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作品以表现大凉山彝族女性为主题,突出表现年轻、纯真和朴实的彝女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画面着力再现大凉山风土人情,从色彩到造型都强调视觉的真实感,富有神秘的情调,颇具古典主义画风痕迹;第二阶段的作品以表现自己内心世界为主题,常以自己为模特,描绘出沉思的女人、金秋的残荷,营造出一种沉寂、静谧的内在精神氛围,富有具象兼意象的表现主义风格;第三阶段的作品以表现具有生命力的意象符号为主题,就像莫芷所说:“母亲生病的三年里,创作了80多幅油画精品。”“只是,她的风格开始变了──过去,她喜欢画人物,色彩浓烈而稠密;后来,她喜欢画一些没有人物的风景,色彩逐渐明亮,好像随着岁数的变化,情感也不像原来那么热烈了。”这批作品由厦门传世艺宫美术馆印制出《解语禅花──莫也油画艺术》画册。
……
莫也英年早逝,令人惋惜。她一生执着献身于美术教育和油画创作,开创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和梦幻般的艺术世界。清明将至,我情不自禁地写下此文,以寄托哀思。
参考文献:
[1]莫也.莫也油画作品[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姚玳玫.自我画像:一条贯穿共和国60年女性美术的叙述脉络[J].美术,2011,(03).
[3]钟建东.走进春天[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
[4]莫芷.清華美院高考第一名考前示范──素描·色彩[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油画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