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
刚听完老师介绍了这本书,一向不怎么读书的我有了想看看的冲动,放学回到寝室后就迫不及待上网淘宝。百度看了一下书的内容介绍,心理油然而生一个词“好书”。还没有看完就直接拍下了。很快,就收到了书。
刚刚收到书,就翻着看了几页。书的内容很吸引人。我也爱上了看书。翻着翻着没几天就看了一半,对书中的内容和案例我很感兴趣,也有了对日本这个民族全新的认识。或许我读书太慢,两个星期才看完,这当中也完成了老师布置的读书笔记。
读完《菊与刀》后,有了更新地认识日本的理念。不再是传统地对日本有憎恨、反感,他是一个险恶,冷酷无情和残忍,不讲道理,没有正义感的民族。这些都是受到某些历史原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导致对日本的认识不全面。某些抗战剧和历史原因往往会指引我们的认识走向单方面性,历史我们不容否认。但是我们在研究和认识日本大和民族时我们更应该客观地对待。
我想,全世界的人民都是热爱和平的,战争只是某些和个别军事力量所挑起的。我们应该客观理性看待日本大和民族,在研究大和民族时我们应该客观地对待,而不该感情用事和片面。我们在看待历史事时更应该保持头脑清晰,历史事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联系,但更应该注重的是是否是必然联系?
读完《菊与刀》,我更了解了这个矛盾复杂的民族,不再是之前那样肤浅的认识。这个民族可以用“魔一样的民族”来形容,用战时美国人的话来说就是让人无法理解。这个民族“生性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有礼,既顽固又能适应,既训顺又恼怒于被人推来推去,既忠诚又背叛,既勇敢又懦弱,既保守又好新。”是的,这样矛盾性格用“魔一样的民族”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日本大和民族有着极端的一面,但是又有着全世界都应该学习和借鉴的美德。例如在礼仪、自我约束、教育方面等都是优秀的成分。其中,日本人在引进中国文化中“孝道”方面做得比中国还要好。在书中这样介绍,在日本,“孝道”的含义是:在一个几乎包括父亲、祖父、他们的兄弟以及后裔的团体里,一个人要根据辈分、性别和年龄,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这里的“各就其位”并不是保守,而是一种基本家庭成员之间对长者的尊重。日本人认为:通过自我约束,他们能使自我变得更有价值。说到教育,书中举了个案例:出于某些原因,我有点不安宁,微微摆动了一下身子。老师看见后带着温和但又严厉的口吻说:小姐,显然你今天的精神状态不合适学习。你该回到自己的房间去,好好想想。这就是日本人教育女孩子的特点:不那么严厉,还给予特权。“孩子学的不仅是规则,还有习惯。”这就是日本教育的优越性。除了这些,日本战时的忠诚似乎更能体现一种爱国。战时的日本对天皇那是绝对的忠诚,用书中的话就是“天皇的意义要远远超过国旗”,这也才有了战时日本士兵剖腹自尽以示效忠的事例。这些在现今看来好像并不可取,中国有句古话“胜败乃兵家常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或许在中国就不会有极端事出现。但是在那样的历史条和那样的民族文化中我们不得不承认那样的极端的存在似乎也是一种必然性。
一个民族,只有充分了解本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才能在各个领域中不同层次地把握自己的命运。让我们在《菊与刀》中更好地了解大和民族,求同存异,让中华民族走得更强更好!
读《菊与刀》有感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揭示了日本人的本质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服”等等。这是一个从中国衍生出来的民族,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与日本是同文同种,因为你永远不会在日本迷路,你可以从日本人的行为举止中发现古代中国所推崇的温良恭谦让。然而日本人暴戾的性格又会让你刮目相看。作者通过比较日本人、中国人、美国人、暹逻人来客观的描绘出这个民族的众生相,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再现了日本人性格形成、文化发展的必然和合理性。日本人做事总是有板有眼,总是有一个目标在激励其前进,这个目标以前是伟大的天皇,然而也可以瞬间变成占领军的麦克阿瑟将军。换做任何一个其他民族,这种转变都是罕见的。日本人骨子里没有主见,认定了的事情就会一直走下去,它们总认为总有一条路是通向未来的,并且这一切都是已经规划好的,遵从规则,并且找准自己的位置很重要。日本虽然经历数次将军的更替,但是天皇却从来没有被推翻过,甚至占领军也是借用天皇的权威才一夜之间降服了日本。这点就和中国不一样,中国历史经历一段时期就要改朝换代,皇帝的权威远没有天皇大,也许正因如此,日本人才对天皇如此一致的尊崇。对于美国人来讲,这简直是个奇迹,它们把权力巨大的天皇理解成上帝或者其他的神,然而日本的天皇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作者在比较中日两国的异同时,部分比较还是错误的,也许是作者并没有来得及研究中国人的性格,其实日本人的性格中所以的成分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原型。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重要性渐渐不同罢了。就拿等级制来讲,日本人讲究个安分守己,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得越级和僭越,日本人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规范一样的社会准则。并且各个等级的人的身份终身确定,武士的儿女终究还是武士。其实中国一直也是等级制森严的社会,从周朝的鼎的分类就可以看到,各朝各代也基本沿袭下来。从对人的称呼上也可以发现中日共有的等级痕迹,而美国对人的称呼就没有那么多。中日两国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宗教的信仰了,日本人有自己的神道教(国教),而中国却信奉儒教,日本人至今还虔诚的参拜靖国神社,而中国的宗教却在近代没落下去。
中国讲究的是仁与和,日本讲究的则是忠和义。两国都重视孝道,其实忠义仁和都包含在中国文化的精髓里,但是日本则更重视其中的忠和义。作者在叙述两国的文化理念的时候,更多的强调了二者的区别,实际上二者的共同处更要多一些,甚至是全盘的保留,只是日本因为地狭人众,各地的差异性更小。不像中国各地又有各地的差异。情义几乎是日本人处世的核心,尤其是对名誉的情义,武士道便是最经典的呈现。日本人总是处在忠和情义的冲突中,情义是用来复仇的,而忠则更多靠自杀来实现。历史上著名的四十七浪人完美的诠释了这点,是日本真正的民族史诗,它在世界文学的地位不高,而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却无人能敌。
大名都有定期觐见幕府将军的规定,一次大名浅野侯在觐见时由于受到大名吉良侯的故意误导而穿戴了错误的服装。他发现自己受辱后,拔刀砍伤了吉良侯。他因受辱而报复吉良侯,对“名誉的情分”来说是一种德性,但在幕府将军殿上动武则属于不“忠”,按照规定他必须剖腹自杀,否则不能对幕府将军尽“忠”。最终浅野侯自杀尽“忠”。从“情义”的义务角度,浅野侯的家臣有义务随主君剖腹。但他的家臣为了雪耻,他们商策杀死吉良侯为主君复仇,这样势必对幕府不忠。经过艰苦卓绝的准备和众人的一片奚落,几年后,由从浅野侯家臣中挑选出来的浪人们开始复仇。这段隐忍的经历对于好面子的日本人来说是无比痛苦的,这些浪人为了复仇甚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因为未能随主君尽忠是最大的无情无义。复仇的四十七武士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他们砍下了吉野侯的首级,报答了自己主君的情义,但是他们还要尽忠,因为他们未预先呈报就进行复仇,只有一死才能两全,最终为了保全“情义”和“忠”,四十七武士全部剖腹自杀。
日本人用有限是生命来报答无限的情义和忠,因为任何耻辱和嘲笑都会挑战无限的情义和忠,这也是为什么外国人会纳闷为什么日本人对很小的一下事情却反应异常猛烈的缘故。日本人经受的这种社会熏陶使他们对嘲笑极其愤怒。所谓杀人犯是杀害别人肉体的人,而嘲笑者则是杀害他人心灵的人。心灵远比肉体珍贵,因而,嘲笑比人是最卑鄙的罪行。甚至对于杀人犯,可以酌情体谅,但对嘲笑,实在无可原谅。因为日本没有受到俄罗斯的嘲笑,因而俄罗斯人的投降仪式与平日里的仪式无二,而因为美国极其嘲笑日本,因而美国战俘最受日本人的虐待。因为那是日本人对其嘲笑的报复。在美国不管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认为政府是凶恶的东西,而日本人却不容许外国人对他的政府有半点的指责,更何况天皇。这点其实和伟大的中国也无比相似。
人不能只是一张白纸或者一台机器一样的生物的人,而是生下来就要接受无形的社会传统教育的社会的人,每个人的心理状态不能只是生理的,而必然是社会的。作者作为文化人类学家,很客观生动的描绘出了日本人的性格,为美国对日决策起到重要作用。战争结束,事实发展同作者的预料和建议一样,不由得也让我们对作者和文化人类学充满几分敬意。
《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
第一次看到《菊与刀》这本书,就被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富有洞察力的描述和严谨客观的立场所吸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这本书就是受美国政府委托(1944年)研究的结果。
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立刻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1949年初被译成日文,1949年至1951年,日本几家杂志约请专家举行座谈,对此书进行评论,有的并出版了特集。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本书时,似乎并未从这种含义出发,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著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对于这些观点,有些日本社会学者评价很高,认为表现了深刻的洞察力。有些日本历史学者则不同意,认为作者把特定时代、特殊社会集团的社会心理当作日本人的普遍心理,在方法论上有非历史的和超阶级的缺点。评价虽然不同,影响很大则是事实。1951年此书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至1963年已重印三十六次。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绍日本学名著的书中称赞此书是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1986年一篇综述战后日本研究状况的文章列举七种代表性观点,说《菊与刀》是令人注目的一种。凡此都表明,此书影响至今不衰。
《菊与刀》的出现,不但通过此书了解日式的文化,也让我感悟一二。相信在很多人眼里,最讨厌的莫过于日本人,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暴行也植根与现今的每一个华人。但又从某个角度佩服与日本人,对外来文明的向往和吸收,贯通与现今日本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日语中的一些名字,如自行车,电话,的读法都是直接音译的,可见当时的拿来主义如此之快。
从江户时代起,和日本内战不断,直到德川家康一统日本。和中国不同,日本的仕阶层,指的是武士。日本武士有着高尚的地位,同时誓死忠诚与各自藩主。没有藩主的武士称之浪人。据《四十七浪人》记载,浪人为了替自己死去的藩主报仇而杀死自己的妻儿也是可能的事情。在西方国家也包括中国人也看不明白的表象下,其深层次的体现出日本人对情意的理解。
但同样又是二战败后的日本,反而兴高采烈的欢迎战胜国美国下榻自己的国土,其欢迎程度好像是日本来了一批美国暴发户旅游一样。
中国和日本都有着一言道不尽文化背景,但影响我最深的还是日本快速发展中其文化的张力,在日本也有闭关锁国的时期,美国用战舰敲开了日本国门,但当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交火,很快日本就打开的国门,用一种欢迎的态度去接受,开始了国家间的通商,当时的西方工业化使得日本望尘莫及,日本人开始从这一刻起,从师从中国开始师从西洋。一切都发展的如此之快,工业西化,生活方式西化,文化西化。
这样的速度也一度冲击的传统文化。甚至有的传统文化一度明令禁止,如相扑等被西方国家认为是丑陋的极近裸体的活动。当日本一切与西洋相同时,日本还是原来的日本么?日本人的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是否还具有意义,日本是否继续一味的仿西。人们提出的质疑。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容,是日本人又提出新的观点。
谓日本之诡异,在美国全力以赴与之作战的敌人当中,日本人是最让人感到费解的对手。
西方国家认为,即使在战争中,也应该遵循一些符合基本人性的战争惯例,但在日本人眼里却没有这些概念。
谓日本之强大,其可称为亚洲历史上最好学的民族。文化中包学历中国儒家哲学,工商业集西方之大成。直到XX年世界500强企业里有67家日本企业,足足比中国多了一半多。
希望今后能去日本,不为别的,就是想去哪里感受一下风土人情,近距离接触一下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民族。
读《菊与刀》有感
《菊与刀》是美国的一个叫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人类学家写的一篇研究报告,报告的主题是研究日本,作者着重从美国和日本的关系的研究,研究日本人的民族特征,以“菊与刀”作为指代,阐释了日本传统精神理念中矛盾统一的特质,这本书虽然是写关于美国和日本的诸多异同,但也为我们中国更好的了解日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于我们探讨中日的敏感问题也有一定的意义。我看的这本书是由天津人民出本社出版,由王颖、杜翠云编著的。
一、菊——高贵美丽的象征
菊花是代表着日本天皇的族徽,作者借菊花来喻日本的民族精神。日本人有着森严的等级秩序,这种秩序给日本人带来的是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所以,不管日本怎样变革,这样的等级制度依然没有改变。日本人的内心里有着他们那个民族该有的暴力和好战因子,但日本人也相信他们从出生就是善的,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了恶,也能够及时的消除,日本人很注重感恩,对于别人对其的恩惠,日本人都会觉得应该要为其付出代价,所以,在其他国家看来对别人的一种帮助是一种人之常情,特别是我们中国,乐于助人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帮助别人不仅使别人方便,也让自己的内心能得到快乐,而日本人则不这么认为了,在他们的观念里,自己能做的事情,绝对不会依赖别人,也绝不接受别人的帮助,若是你非要伸出援助之手,可能他们就要生气了,本书还特别针对日本的这个“恩”提出了两个定义,一个是“义务”,它的范围是针对自己的直系亲属,通常是无止境的,子女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完全报答父母的情义,这里其实讲的就是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之情必须报答父母,但我个人认为日本的这个“义务”有点我们中国愚孝的味道了,不管父母提出怎样过分的要求,都要去做的话,未免有失偏颇了,我们孝顺父母是应该的,但是,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方式看待这个问题,因此很多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不合常理而招致子女的怨恨在日本也是经常发生的;
“道义”的范围则是针对姻亲家属,“道义”是有限度的,同时,它的规定也是非常严格的,必须要报答的,所以,大概就知道为什么日本人不喜欢被别人帮助了吧。对日本人来说,最高的道德就是对天皇尽忠,这是从明治维新时期以来,统治者为了使国家能够达到国家精神上得以统一的一种手段,这样的忠诚具有强制性,而“忠”在历史的不断前行中,也就慢慢的成为了每个日本人对他们的神圣首领的报恩,也是日本永恒统一的象征。
一、刀——武力和权威的象征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日本的首相去参拜靖国神社,作为一个中国人,面对这一刻的时候,我想大家的想法跟我是一样的,愤怒甚至是厌恶,这样的情绪来源于首相安倍晋三的行为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那根弦,那根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那一幕幕的鲜血淋漓,而这些都是因为日本疯狂的屠杀和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安倍晋三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代表着整个国家的形象站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公然的参拜战犯的墓地,这是对我们国家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国家的不负责任,这些都是以前的我所以为的,但今天的我,或许应该明白了安倍这样的做的原因了。日本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民族,他们的骨子里有日本民族暴力的血液,同时又认为本民族是一个高贵的民族,他们多变有固守陈规,总之,有时候,你都无法用准确的语言去形容这样一个“神奇”的民族,这些特征是来自他们的代代相传,也来自于他们的文化土壤的影响,在日本,天皇只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就像英国的女王一样,维系着一个民族的团结和稳定,而真正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人,则是将军,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一直是由幕府的德川家族统治,德川家康时期,他把日本完全的封闭起来,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同时,还为日本民众划分了等级,佩刀是其特权和阶级的标志,在当时只有武士以上的阶层才能拥有佩刀,所以,佩刀也是权力的象征,在那个时候,武士的佩刀是可以用来杀平民老百姓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佩刀更多的是象征武士道精神,日本人有着强烈的复仇心和毁灭情节,他们的民族性格善于吹毛求疵,面对无法完成的复仇目标,他们倾向于毁灭自己,以保证尊严和荣誉不被践踏,在我们所看到的很多抗战片中,就会看到日本人在失败之后,更多的是选择用自己的佩刀剖腹自尽,从而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荣誉,以及对天皇的忠诚,这种极端的武士精神,放眼世界,着实很难有民族做到,而形成这些极端观念的正式来自于日本本国的教育以及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在这里,我不得不提日本人的军国主义,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军国主义与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分的不太清楚,其实这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军国主义是日本人骨子里的好战情结以及在他们本国征兵入伍以后形成的这么一个观念,日本是一个很注重自己的尊严的一个民族,也是一个龇牙必报的民族,所以,老兵欺负新兵若是在其他国家,或许忍忍就过去了,但是在日本可就不行了,被老兵欺负,不仅是身体上的欺侮更是对其整个人的否定,是抹杀了其尊严的行为,所以,就算新兵打不过老兵,也必须为自己的尊严而战,所以日本的军人往往会陷入老兵欺负新兵而新兵必然报复老兵的恶性循环,军队里的指挥官们看到这样的情况是不会去管的,因为他们认为军人就应该有战斗力,所以,在这样的影响下从而形成的军国主义,而武士道精神则不是这样了,武士道精神更多的为维护自己的荣誉,对自我的了结。
《菊与刀》这本书从日本这个民族的历史、日本人的个性特征、孩子的成长教育等等多方面来研究日本这个民族,得出了日本这个民族是一个有双重性格的民族,尽管看了这本书,对于这个民族,我其实也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或许,从我的角度看日本,终是不明白,从日本人的思维出发,也许我懂了,但是文化的差异、价值观的不一样,我仍然不解这样的一个民族,但我学会了一点,就是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和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另一个人的做法,虽然,我似乎理解和明白了日本人当年的行为,但我仍然想要说的是,抛开我是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日本人屠杀中国人,他们除去了战争的非正义性,还缺少了对人性的那一点点良知。对天皇最高的忠诚和对武士道的精神,铸就了日本这样一个民族,他们一些好的精神闪闪发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而糟粕的部分是我们应该引以为戒也不应该去发扬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未来国家的建设者,我们应该放下历史的恩怨,学习他们那些优秀的品质,也希望有一天,中国和日本能进行友好的交流和访问,促进两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报恩于万一
读《菊与刀》有感
对日本的兴趣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刚开始只知道日本很厉害,后来长大了渐渐了解到日本和中国自古以来错综复杂的关系,便产生了一种异常矛盾的感觉,就像不想用日本的东西,但又不能不看日本的动画,不坐日本的车一样。这样一来,对日本的兴趣就更大了。
无疑的,第一次看到菊与刀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把它买回家了。
“菊”本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菊和刀象征着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他们黩武而又爱美;
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
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
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
忠贞而又易于叛变;
勇敢而又懦弱;
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这就是日本人。一个充满矛盾的民族。
虽然说日本这个民族不懂得真正的“仁”,但是,另一种思想——报恩,在日本社会同样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日本现代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村女学生因为天灾,被自己的父母卖到妓院里去。她的老师发动村民凑了一笔款子为她赎身。然后,这位教师的母亲把这笔钱偷了。儿子知道钱是母亲偷的,却不得不自己承担指责和惩罚。他的妻子发现了真相,为保全丈夫的名誉,就留下遗书称丢钱的责任全在自己,然后抱着婴儿投河自尽。事件宣扬出去后,母亲的责任居然无人过问。儿子尽了孝道之后只身前往北海道,磨练自己人格,以求今后能坚强地经受同类的考验。电影里这个儿子全然是正面形象,是品德完美的英雄。
还有一个例子,有位比较现代的日本妇女,住在美国,曾经在东京收留过一个被婆婆赶出来的年轻孕妇。这个女孩子的丈夫很爱她,但只能悲伤地与之断绝关系。当时她没有责怪丈夫,把感情逐渐倾注到即将出生的婴儿身上。但孩子刚生下来,婆婆就带着那个孝顺的儿子来索要婴儿。当然婴儿是属于婆家的。婆婆把孩子带走后立刻送进了孤儿院。
在日本,母子关系很特别。
或许是因为我是中国人的关系,我不能理解日本这种所谓的恩情:孝道是子女必须要偿还的,受之于父母的债务。
大和民族是一个我们需要去了解的民族,无论是作为朋友还是作为陌生人亦或者作为敌人。
作者说,要解放一朵朵被看不见的线圈捆绑的菊花,日本人要负责擦掉自己“刀上的锈”。而这刀“不是进攻的象征,而是理想和敢于自我负责者的比喻”。
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仇视日本的精神,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日本人基本上是白眼狼的代言人。我们常说日本人“知小礼而无大义”但是为什么同在一个汉文化圈内,他们就如此的残忍狡猾呢,难道是人种问题?直到我阅读了这本书,在作者的层层阐述之下,我开始有了一点理解。
在二战即将结束之前,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接受了美国政府所托从日本战俘开始研究,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然后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这些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份报告。本尼迪克特用“菊”和“刀”这两样东西来形容日本人极端矛盾的性格。其中“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而“刀”则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体现。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人:好战而祥和,黩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礼,呆板而善变,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这一系列矛盾的体现,都源自于日本独特的文化模式。在作者看来,日本是一个极其崇尚等级制度的国家。各守其位是核心思想:每个人都有其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每人都应安守其地位,享受其地位应得的权利,履行该地位所要求的义务。一个人必须向地位高于他的人表示敬意,而地位高的人不得侵犯地位低的人的权利,否则地位低的人的报复是正当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二战结束之后,日本人总不愿意承认他们所犯下的罪行。因为日本人眼里,他们只是想重建东亚的国家等级次序:我们日本是第一等的国家,你们其余的国家都要接受我的管理,接受我的制度就可以了,我们各安其位。
日本早期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继承和发展了汉文化。他们使用汉字,推崇儒家文化,他们的京都是按照唐长安来建造的。在发展过程中,日本在对儒家文化的吸收上,根据其特殊需求做出了改变。比如我们中国人崇尚的“忠、孝”,日本人也把这两点作为了他们名族文化中最核心的点。“忠”是针对国家层面,而“孝”是针对家庭层面。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人的忠是忠于自己的上级。即大名效忠将军,武士效忠于大名。封臣的效忠对象只需要是自己的封君,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本分即可。到了明治维新之后,忠就统一变成了效忠天皇。而孝是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在家里面父亲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所有人都应该谦卑的对待父亲。子女在面对长兄之时也要谦卑有理。
是在接受了“忠、孝”这两点的日本人眼中,中国人看重的“仁”则被他们抛弃了。我们所说的“仁”是一种极高的道德标准,包括了仁慈、慈爱、博善等一切美好的东西,是每个人都需要有的。但是日本人则认为“仁”是多余的,是不利于社会团结的。这一切都源自于他们的等级观念以及极端的“人情债”模式。因为他们的等级制度很严格,上级无论做了什么,哪怕是错的你也要遵照着去办,否则就是冲撞了上级。这是对他最大的羞辱。而平级之间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别做多余的事情去“麻烦”别人就可以了。这个“麻烦”就是会引起“人情债”的东西。比如说A走路摔倒了,B就应该看着他自己站起来,如果这个时候B去帮忙搀扶了,那么A就已经欠了B的情。“人情债”就这样产生了,这会让A背负着心理压力。所以“仁”是多余的。每个人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就可以了,不要做多余的事情即可。这种思想让日本人过的非常压抑,书内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日本人因为接受了朋友请客的一杯冰水而觉得自己背上了“人情债”。内心一直处于非常纠结的状态直到有一天他听到这个朋友在背后说他坏话的时候,他愤怒的把1分钱——那杯冰水的价格扔到了他朋友的手中,并大声说道:我已经不欠你什么了!是的,你没有看错,哪怕是极其小的一件事都可以让日本人背负很大的心理压力。
此外我一直对日本人极高的自杀率感兴趣,在阅读了本书之后,我还了解到了日本人对于耻辱的理解。即作者所说的“耻感文化”。这是指日本人之所以感到愧疚不安是因为觉得自己受到了耻辱——这种耻辱可以是因为做了不合别人期望事由自己造成的,也可以是别人无端施加的。耻辱加身是日本人最忌讳的事情之一,而努力洗刷耻辱则被视为最应得到称赞的品行。决定日本人是否感觉受到耻辱的关键因素不在于行为本身正确与否,而在于别人对行为的看法。如果自己的行为遭到社会其他成员的鄙夷,那么即使这种做法本身无可指摘,日本人也会因感到莫大的耻辱而备受心灵的煎熬。日本人认为自我牺牲以努力遵循既定的社会规范被视为一个人坚毅、勇敢的表现。所以如果你创业失败了,读书成绩不好了,让周围的人指指点点了等等都可以被认为是“让自己和家里人蒙羞”,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只能自我“牺牲”一下来表现自己的勇敢。
除了社会家庭等级观念和特殊的“人情债”以及如何维护“名誉”外,本书还讲了日本家庭教育,自我训练等,都很有意思,有兴趣的同事可以读一读。《菊与刀》虽然成书很早,有一部分的观点已经和现在的日本社会有所不同,但是这依然是一本研究日本人,了解日本人的必看之书。
深入认识自己
───看>有感
最近从书摊上偶得由线装书局出版的>,由于时间匆忙只读完了>一书,故而知能谈谈自己读完这一书的感受.我明确我没有完全把握这本书,也明确自己没有系统的思考,但我却视乎有所得.>的作者本尼迪克特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类学家,他对日本人的研究穷尽了各种中可能,试图全面阐释这个让人非常困惑的民族.我本人并不笃信本尼迪克特先生研究是完全正确的,但我觉得人类学的一些思维方式的确是很有意思.
首先要谈一个大的人类学分类即人类学家通常会把一个民族分为耻感文化和罪感文化.中国人和日本人显然是属于前者,当让不排除有一些特殊的人,但至少我是属于前者.大多数的时候我会认为羞耻是让我最难过的,仿佛掉进了深渊.但是这种耻辱感和作者描写的日本人是有区别的,日本人会认为受辱比死还难受,他们会用自己的一身去雪前耻,而我会在”苟活在这个世间”,毕竟好死不如赖活吗.在中国传统格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教导下,我会用时间的伤口来抚平伤口.耻辱会让日本人变得动力十足,耻辱会让我变得越来越随波逐流,越来越适应这个”社会”.会让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满随天边云卷云舒”的境界.当然我又不可能达到那种境界,要是达到那种境界早就”红尘一去千万里”,遁入空门了.真的,面对耻辱我很无能为力,,虽然会痛苦难受,但过后又是什么呢?我很喜欢帕斯卡尔的一句话”掉进深谷里的人只有向上爬才能找到出口,人必须在自己的悲剧中成长,只是很多人没有勇气做到”.可能我恰巧是那个没有勇气的人,丧失了这个进步的动力怎么办?
接着便要谈谈也就是日本民族的”情义”,这种”情义”和中国人讲的情义差别很大,因为其不是源于中国的儒教,也和东方的佛教没有关系.在日语词典中这样解释:情义,正道也:即人应守之基本规则:为了不受是人非议,即使无可奈何,它也是你不得不做的事情.作者认为日本人的”情义”包含两类,一类是对社会的情义,也就是履行契约性的关系,如对家人的情义.另一类是对名誉的情义,也就是日本传统的诚信关系,比如武士対主君的关系,他是名誉之所在.当然中国自古就有忠、孝、义等,和日本的”情义”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很大差别.对于这一点,最近才有感受.责任对一个人说是如此的重要,为什么?对自己,对家人,对自己的宗族,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国家,对这个世界都负有责任,自己如何来承担这些责任呢?我是一个传统的好学生,没有干过什么坏事,对老师对父母言听计从,当然,也取得什么成就.和其他的学生一样,从小受马克思主义熏陶,但现在去完全不相信这一套,而是渴望着美国式民主、自由,可是又不能不否认马克思主义有或多或少的在我们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在中国,由于出生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总是会留给自己很多挥之不去的东西.对于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学习,在在没有动力的情形下,找到这个动力是极其有用的.想想自己来自农村,确实没有太多的优势可以和别人竞争,但是唯有此,方能不断的促进自己.其实这也是很可悲的,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冲突,无形中自己给自己加了一把锁,把自己套在了更现实的生活之上,一旦接近现实的生活,有让自己丧失了自我,吞并在社会化的大潮之中.所以在这方面必需找到一个平衡,如何去找呢?在不失去自我中成长起来,确实不容易.
当然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由不得不提一提我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本书的作者在其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我们相信四海一家,却不同意日本人和美国人可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人认为,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都应该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才能建立国际亲善主义”.有的时候我也在想,民主、自由这些价值观念是不是人类的普遍的价值观吗?中国一定要重复走美国的崛起之路?难道我们国家就一定要实现繁荣富强吗?我们就真的可以那么的忽视古人曾取得的成就?本尼迪克特先生在书中还说过这样一段话”日本人是特立独行的,他们有着独特的时会体系,极不皈依佛教,也不附属儒教,当也不会西化,他们是日本式的───这既是他们的优势,也是他们的弱点”.正如作者的预言,日本人会在二战后很好的利用他们的传统,走上复兴的道路.事实上,二战后,日本人在美国的帮助下,进行民主改革,保留天皇的巨大号召力,把武士道精神移入企业管理文化之中是日本走上了复兴之路.这里就是提到一个问题,传统也许真的可以好好学习和利用,可能会对我这一代人───精神迷失的一代人有所帮助.正如戴明在>一书中所认为的那样,松下、索尼在全球的成功不是靠什么”东方魔术”,而是其恰到好处的利用了他们的传统.也学我真的应该好好凡是一下自己对待自己的古老文明的态度.
其实在看完这本书之后,真的有很多感想,只苦于自己文笔不好(这些勉强写出来的东西都杂乱无章),不能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看完这本书之后真的问了自己很多个为什么?真的觉得要深入的反思自己.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不断思考才有意义.我并不一定要去搞学术,然而却必须有一些独特的看法,对生命对生活有一点感悟.
菊与刀读后感
刀锋读后感(共13篇)
刀爱读后感(共7篇)
《石头剪刀布》读后感
菊花读后感(共10篇)
相关热词搜索: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