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出塞读后感

出塞读后感

时间:2025-08-03 16:02:21 浏览次数:

今天,我学了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七言绝句《出塞》。

这首诗的意思是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祖国的边关依然是那古老的边关,可是出征在这遥远的地方的将士们,却长时间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只要威名远扬的李广将军还在人间,那么匈奴的骑兵就不敢到这里来骚扰百姓了。

这首感慨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直接表达了戍边战士巩固边防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还反映了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然而带给我最多感慨的還是那些赶赴战场仍未归乡的战士。虽然他们很平凡,没有赫赫威名,泯没在了历史洪流中,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保家卫国的功绩。他们为国家付出了汗水、鲜血,甚至是生命。我敬佩这些为国家付出的人。

读完了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起了许多爱国志士:虎门销烟的林则徐、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赴汤蹈火,为国捐躯。正是因为有无数的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的爱国情怀和壮举,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和幸福生活。

再看看现在,我们是否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态度?是否胸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比如我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一名小学生,一个未来的接班人,我整天不思进取,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写作文写不好就不想去写,有时就从作文书上抄袭了事。连这些小事都做不好,我又如何去为祖国作贡献呢?想到这些,我不禁惭愧万分。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全新的社会,但全新的社会更需要中华古典传统文化的滋润。有时回头看看像《出塞》这样的古诗,看看古人们是怎样心怀祖国,如何报效祖国的,从而让他们成为我们行动的楷模。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起努力吧!

《出塞》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诵并背会这首古诗。

3、认识1个字:塞。会写1个字:塞。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诗的意思,能背诵这首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尤其是一些反映战争的诗歌,读起来更是令人回味无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这样的古诗,它就是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出示课件)

(1)学生读题,师板题。(师一边板书一边提醒学生注意“塞”独sài,下面是“土”)

(2)学生齐读诗题。

2、“塞”是什么意思?谁来介绍“出塞”?这首诗是谁写的?介绍一下王昌龄。(出示课件)

3、带着对诗题和诗人的了解,再来读一读诗题。

二、诵读诗歌,感知大意。

(一)读通读顺。

1、(出示课件)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是读好诗歌,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诗歌,注意读准诗中的几个多音字。

2、指名读诗。(注意正音:人未还huán 飞将jiàng 不教jiào)

3、全班一起练读。

(二)、读好节奏。

1、听老师读读这首诗,注意诗的节奏,

2、带领学生画出诗的节奏。(出示课件)

3、学生练读,师提醒学生读准节奏。

(三)、读懂诗意。

1、把诗读给同桌听听,再互相说说诗的大意。

2、指名读,读后再说说诗的大意。(师提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3、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行诗。

1、读诗要读出诗中的景、读出诗中的情。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行,注意诗中的景。(课件出示 )

2、指名读诗句,说说诗中的景。(师借机板书:明月 关)

3、读到“明月”,你会想起李白的那句诗?

4、是啊,当我们身在他乡,抬起头看到明月时,不禁会想念起家乡,带着这种感觉去读一读诗句。

5、到底是什么人有家不能回呢?读读诗句,看看从哪个词语能够读出来。(学生汇报,师板书:人未还)

6、“万”和“长”告诉我们什么?

7、引读:是啊!将士们不远万里来到边关保家卫国,一年过去了还不能回来,读—— 十年过去了还是不能回来,读—— 二十年过去了还是不能回来,读——

8、将士们久久不能回来,等待他们的结果会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9、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把你的这种心情放入诗句中去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配乐)

10、同学们在上一个环节里表现棒极了,不仅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很正确,还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美,老师都好佩服你们的。但是我们学习古诗,光是把诗句读准,读出诗的韵律美来是不够的,还应当怎样学?

生:还应当弄懂诗句的意思。

11、同桌间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商量着了解诗句的意思,如果还有不懂的词语待会儿再提出来,我们来共同解决。 生自由活动。

12、反馈。

1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解释第

一、二句诗的意思。(出示课件)

(二)、品读第三四行诗。

1、想到将士们常年征战,不能与亲人团聚,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这时,一位英雄人物浮现在诗人的眼前,他是谁呢?读一读诗的后两行,看看你从哪个词语中能够读出来。

2、学生读诗句再汇报。(师借机板书:飞将在)学生介绍李广,理解“飞将”。

3、介绍李广,你觉得李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你想到的一个词语来说说。

4、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读出感情。

(1)、要是有李广这样的将军在,结果会怎样?学生读诗句,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这样一来,战争就会……将士们就会……老百姓就会……(师借机板书:平息战争)

(3)、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把这种美好的感觉放到诗句中去读一读。

(4)、可是,现在没有像李广这样的大将,所以,战争还在继续,读—— 将士们还是不能与亲人团聚,读—— 老百姓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读——

(5)同学们读的非常棒,接下来同桌间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商量着了解诗句的意思,如果还有不懂的词语待会儿再提出来,我们来共同解决。

生自由活动。

(7)反馈。

(8)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解释第

三、四句诗的意思。(出示课件)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认读。

2、观察字的结构特点,在田字格中的比例。

3、师范例(或是课件范例),边写边讲。

4、生临摹。

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展评。

五、回读全诗,有效拓展。

1、战争还在继续,将士们还在边关英勇杀敌,一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就充满了—— (同情、忧虑、期盼)把这种感觉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一起读全诗。

2、这就是边塞诗歌,读它,如品香茗;
读它,如饮美酒;
读它,如尝甘露。令人回味无穷。这样的好诗,我们不仅要读,还要把它永远珍藏在心间,把诗背给同桌听听。指名背,齐背。

3、像这样反映战争的诗歌,我们把它们称为边塞诗歌。除了《出塞》以外,还有很多很多,课外要多读一读。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三首,请你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唐)王昌龄

明月 关

平息战争)

人未还

飞将在

第二稿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体备课

第二单元 6《示儿》 第一课时

负责人:李振东 组长:刘春莲

主要设计者:刘洋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诵并背会这首古诗。

3、认识3个字:元、州、乃。会写3个字:秦、汉、胡。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诗的意思,能背诵这首古诗。

2、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爱国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中华诗词千古流传古代诗人层出不穷,你知道哪些古代诗人?

2、(课件出示)知诗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现存诗九千三百余首。陆游生活在北宋后期到南宋前期,由于战争不断,百姓苦难深重,江山支离破碎,他的作品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其诗作主要有:《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3、揭示课题《示儿》,板书:示

齐读课题《示儿》,解题。

二、自由朗读。

1、(课件)范读《示儿》,注意要听准字音。

2、自由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评读(可以从字音、韵律美方面来评价)

(2)、师示范:死去/元知/万事/空,(课件出示)

(3)、生练习,划分节奏,重音。

(4)、反馈,教师及时纠错,边反馈边练习读。最后教师整体出示诗的节奏与重音。

A、同桌互读。

B、小组赛读

C、男女赛读。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师:同学们在上一个环节里表现棒极了,不仅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很正确,还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美,老师都好佩服你们的。但是我们学习古诗,光是把诗句读准,读出诗的韵律美来是不够的,还应当怎样学?

生:还应当弄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间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商量着了解诗句的意思,如果还有不懂的词语待会儿再提出来,我们来共同解决。 生自由活动。

3、反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解释第一句诗的意思。 同学们看,在第一句诗里,我们弄懂了“元知”“万事空”的意思,“死去”就不用说了,老师根据这些词思,就知道了整句诗的意思:我本来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5、教师揭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习古诗的秘诀:那就是先划句成词,这一步我们在前面就已经做了,划分节奏实际上就是把句子划成了词;
接着就是解释词语;
然后连词成句,也就是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连成一句通顺的话。

6、学生理解第

二、

三、四句诗的意思。

第二句诗的意思是:只是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国家统一。(课件出示)

适时板书:遗憾 不见九州同

第三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打败金兵,收复中原的那一天,(课件出示)

第四句诗的意思是:你们在祭祖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这个胜利的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课件出示)

板书:遗嘱 无忘告乃翁

7、齐读诗意。

四、悟诗情

1、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2、齐读。

3、尝试背诵。 生练习。

4、用你喜欢的方式,可以站着,坐着,或是通过动作、表情,也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的吟诗。

5、小结

同学们真的很厉害,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把这首诗背下来,这说明我们班的孩子都是最棒的。一起来夸夸自己吧。说:“我是最棒的”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认读。

2、观察字的结构特点,在田字格中的比例。

3、师范例(或是课件范例),边写边讲。

4、生临摹。

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展评。

六、拓展练习。

1、爱国诗歌你知道多少?(课件出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这些诗你们喜欢吗,试着背背吧。

板书:

遗 憾:不见九州同

示 儿

爱国之情 宋 陆游

遗 嘱:无忘告乃翁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译文】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 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 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
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

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①。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②。

注释 注释 [注释]

①烽火:古时候报警的烟火。此指战争。三月:形容时间很长,非确指。

②白头:指白发。浑:简直。不胜簪:意思是头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

赏析 赏析 [赏析]

这首诗是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作者困居长安时写的,是一首触景生情的抒情诗。长安沦陷,虽然山河依旧,但已物是人非。诗人面对破碎的河山,荒芜的城垣,睹物伤怀。美好春景更增加诗人的愁思。本诗结构严谨,从而使诗人感时伤别之情更深沉而具体。最后以“不胜簪”作结,忧国之心真挚感人。这首诗,对仗工整,情致沉郁宛转,写景抒情浑然一体。景物与作者情思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而诗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的叙事诗,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上录《十五从军征》,《古今乐录》、《古诗源》等均作古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将它列入“梁鼓角横吹曲”,题为《紫骝马歌辞》,在“十五从军征”前多出“烧火烧野田”等八句。这里,我们认同《乐府诗集》,将此诗视为汉乐府,并依照通行本,保留其“十五从军征”以下的诗句。

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阿(a):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柏(bǎi):松树。

十五从军征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

羹(gēng):菜。糊状的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入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内容】: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长征

作者: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2]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3]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是汉朝边塞的一个重要关口。

2、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朝使臣,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之,斩其王。

3、洮(taó 桃)河:黄河的支流,在甘肃省西南部。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 方的屏障。

【韵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评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 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 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 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出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出塞》是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描写军旅生活的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诗人把秦汉以来直至唐代千百年修筑边关所进行的战争都概括了起来,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二、入情入境的学习古诗,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

三、体会诗人同情戍边战士,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意思,体会这两句诗的悲凉意境。

教学学法:(1)想象法。(2)以诗解诗法。

设计思路:

一、知诗人,解诗题。

二、读古诗,明诗意。

三、悟诗情。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一、知诗人 解诗题

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诗。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简介诗人王昌龄。我们今天来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2、解诗题: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意思是出征到塞外。)

3、奠定感情基调:你想到边塞看看吗?欣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二、读古诗 明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把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检察预习情况。①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大家跟读。学习“秦”字(板书)。②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3、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指名读, 齐读,师范读。)

4、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过渡:读的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5、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6、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7、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8、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

三、悟诗情

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板书:明月

人未还)看到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 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①、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 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

亲人) ②、补诗句:出(课件引入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

③、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①、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 呢? ②、想象说话:

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____。指名反馈 ③、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 “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 ④、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

①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课件演示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

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 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

③ 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 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3、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

二、三。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不教”是什么意思?

②、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2、激情引读 ①、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 ②、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

3、体会壮的感情 出示《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会战士们的豪情壮志。齐声朗读。

四、总结 ①、“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板书:忧国忧民)

②、写法: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也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原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同学们,古时战事不断,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这样一首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诗篇。让我们带着体会齐诵这首诗。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不看书。

四、作业

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象,将《出塞》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

五、板书设计

出塞

互文

明月

人未还

同情征人,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出 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诵并背会这首古诗。

3、认识4个字:塞、元、州、乃。会写4个字:塞、秦、汉、胡。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诗的意思,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尤其是一些反映战争的诗歌,读起来更是令人回味无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这样的诗歌,它就是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

(1)、学生读题,师板题。(师一边板书一边提醒学生注意“塞”独sài,下面是“土”)

(2)、学生齐读诗题。

2、“塞”是什么意思?谁来介绍“出塞”?这首诗是谁写的?介绍一下王昌龄。

3、带着对诗题和诗人的了解,再来读一读诗题。

二、诵读诗歌,感知大意。

(一)、读通读顺。

1、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是读好诗歌,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诗歌,注意读准诗中的几个多音字。

2、指名读诗。(注意正音:人未还huán 飞将jiàng 不教jiào)

3、全班一起练读。

(二)、读好节奏。

1、听老师读读这首诗,注意诗的节奏,

2、带领学生画出诗的节奏。

3、学生练读,师提醒学生读准节奏。

(三)、读懂诗意。

1、把诗读给同桌听听,再互相说说诗的大意。

2、指名读,读后再说说诗的大意。(师提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3、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行诗。

1、读诗要读出诗中的景、读出诗中的情。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行,注意诗中的景。(课件出示 )

2、指名读诗句,说说诗中的景。(师借机板书:明月 关)

3、读到“明月”,你会想起李白的那句诗?

4、是啊,当我们身在他乡,抬起头看到明月时,不禁会想念起家乡,带着这种感觉去读一读诗句。

5、到底是什么人有家不能回呢?读读诗句,看看从哪个词语能够读出来。(学生汇报,师板书:人未还)

6、“万”和“长”告诉我们什么?

7、引读:是啊!将士们不远万里来到边关保家卫国,一年过去了还不能回来,读—— 十年过去了还是不能回来,读—— 二十年过去了还是不能回来,读——

8、将士们久久不能回来,等待他们的结果会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9、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把你的这种心情放入诗句中去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二)、品读第三四行诗。

1、想到将士们常年征战,不能与亲人团聚,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这时,一位英雄人物浮现在诗人的眼前,他是谁呢?读一读诗的后两行,看看你从哪个词语中能够读出来。

2、学生读诗句再汇报。(师借机板书:飞将在)学生介绍李广,理解“飞将”。

3、听了同学的介绍,你觉得李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你想到的一个词语来说说。

4、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读出感情。

(1)、要是有李广这样的将军在,结果会怎样?学生读诗句,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这样一来,战争就会……将士们就会……老百姓就会……(师借机板书:平息战争)

(3)、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把这种美好的感觉放到诗句中去读一读。

(4)、可是,朝廷有没有任用李广这样的大将呢?

(5)、所以,战争还在继续,读—— 将士们还是不能与亲人团聚,读—— 老百姓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读——

四、回读全诗,有效拓展。

1、战争还在继续,将士们还在边关英勇杀敌,一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就充满了—— 把这种感觉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一起读全诗。

2、这就是边塞诗歌,读它,如品香茗;
读它,如饮美酒;
读它,如尝甘露。令人回味无穷。这样的好诗,我们不仅要读,还要把它永远珍藏在心间,把诗背给同桌听听。指名背,齐背。

3、像这样反映战争的诗歌,我们把它们称为边塞诗歌。除了《出塞》以外,还有很多很多,课外要多读一读。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两首,请你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王翰的《凉州词》、陈陶的《陇西行》)

板书设计:

出 塞

(唐)王昌龄

明月 关

平息战争)

人未还 飞将在 第七册《示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爱国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爱国激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中华诗词千古流传,古代诗人层出不穷,你知道哪些古代诗人?

2、(课件出示)知诗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现存诗九千三百余首。陆游生活在北宋后期到南宋前期,由于战争不断,百姓苦难深重,江山支离破碎,他的作品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其诗作主要有:《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3、揭示课题《示儿》,板书:示 儿 齐读课题《示儿》,解题。

二、自由朗读。

1、(课件)范读《示儿》,注意要听准字音。

2、自由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3、指导朗读。 指名读,评读。

生回答。可以从字音、韵律美方面来说。

师示范。死去/元知/万事/空,(课件出示) 生练习,划分节奏,重音。

反馈,教师及时纠错,边反馈边练习读。最后教师整体出示诗的节奏与重音。

A、同桌互读。

B、小组赛读 C、男女赛读。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师:同学们在上一个环节里表现棒极了,不仅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很正确,还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美,老师都好佩服你们的。但是我们学习古诗,光是把诗句读准,读出诗的韵律美来是不够的,还应当怎样学? 生:还应当弄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间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商量着了解诗句的意思,如果还有不懂的词语待会儿再提出来,我们来共同解决。 生自由活动。

3、反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解释第一句诗的意思。 同学们看,在第一句诗里,我们弄懂了“元知”“万事空”的意思,“死去”就不用说了,老师根据这些词思,就知道了整句诗的意思:我本来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5、教师揭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习古诗的秘诀:那就是先划句成词,这一步我们在前面就已经做了,划分节奏实际上就是把句子划成了词;
接着就是解释词语;
然后连词成句,也就是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连成一句通顺的话。

6、学生理解第

二、

三、四句诗的意思。

第二句诗的意思是:只是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国家统一。(课件出示) 适时板书:遗憾 不见九州同

第三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打败金兵,收复中原的那一天,(课件出示)

第四句诗的意思是:你们在祭祖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这个胜利的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课件出示)

板书:遗嘱 无忘告乃翁

7、齐读诗意。

四、悟诗情

1、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2、齐读。

3、尝试背诵。 生练习。

4、用你喜欢的方式,可以站着,坐着,或是通过动作、表情,也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的吟诗。

5、小结

同学们真的很厉害,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把这首诗背下来,这说明我们班的孩子都是最棒的。一起来夸夸自己吧。说,我是最棒的。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认读。

2、观察字的结构特点,在田字格中的比例。

3、师范例(或是课件范例),边写边讲。

4、生临摹。 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展评。

六、拓展练习。

1、爱国诗歌你知道多少?(课件出示)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柳宗元《韦道安》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这些诗你们喜欢吗,试着背背吧。

板书:

遗 憾:不见九州同

示 儿

爱国之情 宋 陆游

遗 嘱:无忘告乃翁

《出塞》教学设计 定兴第二实验小学 姚金杰

教材分析:《出塞》是小学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19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描写军旅生活的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诗人把秦汉以来直至唐代千百年修筑边关所进行的战争都概括了起来,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二、入情入境的学习古诗,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

三、体会诗人同情戍边战士,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意思,体会这两句诗的悲凉意境。

一、知诗人 解诗题

1、知诗人: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今天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看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些古诗补充完整,出事课件。看来大家平时很注意积累,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有一个共同特点?我们今天来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你对作者了解多少?指生简介诗人王昌龄。

2、解诗题: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意思是出征到塞外。)

3、奠定感情基调:你想到边塞看看吗?欣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二、读古诗 明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把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理解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3、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指名读, 齐读,师范读。)

4、交流词语的意思。

5、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6、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7、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

三、悟诗情 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播放音乐。(板书:明月 关 人未还)看到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 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①、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 亲人) ②、补诗句:出(课件引入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

③、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①、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

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②、想象说话:

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____。指名反馈

③、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

“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 ④、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

①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课件演示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

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

3、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

二、三。”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补充:李广的资料)读这两句诗赞美赞美他——

②、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2、激情引读

①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

②、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 回到现实,我们今天的世界仍不和平,仍有一些人或组织试图扰乱和平,所以这也是老师的希望,老师希望你们都能做李广这样的人!

四、总结

同学们,古时战事不断,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这样一首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诗篇。让我们带着体会齐诵这首诗。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不看书。

五、作业

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象,将《出塞》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

六、板书设计

出塞

明月 关 人未还 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出塞》—王昌龄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出塞》,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出塞》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出塞》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诗人将苍茫的历史感和现实的厚重感结合,透析出战士不得回家的原因,准确而真实的表达了士兵们希望将帅得力,边防巩固和和平生活的共同愿望。风格劲键有力。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根据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

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 ,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

(2)以诗解诗法:为了使课堂更充实,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为生打开了边塞诗的大门,借其它也塞诗的名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知识与情感,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铺垫与引申。这种借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例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三、说学法

(1)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过程中取长补短,学会总结, (2)自主探究法:通过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意,理解本诗所要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程序

1、导入

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为理解本诗打下基础。然后一起来解诗题,让学生知道塞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再者,展示边塞图片,通过让学生欣赏图片,描述边塞给他们的感觉,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感知边塞环境的恶劣,战事频繁。

2、听古诗,明诗意

听配乐朗读,然后请学生读,引领学生读准字音,把诗的节奏读出来。

3、悟诗情

在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后,让学生分别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光,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描绘的画面和所表达的情感。

4、拓展延伸

通过让学生对诗歌的补充与延伸,对我们情感世界的想象,折射映衬出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5、总结

通过总结让学生对本诗有个直观的理解。

6、布置作业

我布置的作业是: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恐怖组织给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宁造成威胁,我们不得不警钟长鸣,让对于战争学生有什么样的思考?通过布置作业将课文延伸到现实中,体会语文的开放性和现实性。让学生珍惜今天的和平。

出发读后感

走出非洲读后感

海上日出读后感

出门读后感(共8篇)

出关读后感(共8篇)

相关热词搜索: 出塞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