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我们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存有于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1、与生俱有的个体资源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是教育活动中复合主体的重要一半。作为教学过程的个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个体来说便是一种资源。众所周知,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有一种学习的本性,拥有对任何事物的好奇和求知欲,如果我们能成功的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质,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就能促动其自身的发展。如:在教唱《闪烁的小星》时,学生一边唱着: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一边看着媒体上出现的眨着小眼睛的小星,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歌曲的理解、感受。看,同学们有的模仿起星星眨眼、下山、闪烁时的动作,有的趴在地上认真的画着,还有的双眼注视屏幕,双手托腮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虽然他们的动作并不是很规范,也不怎么美,所画的画象涂鸦般的凌乱,但学生那样的投入和拿着画纸炫耀的表情,已经惟妙惟肖地塑造了歌曲的意境,此时的我仿佛看到了音乐的乐思在每个学生头脑中奔涌,这就是个体学生与生具有的资源。其次,作为个体资源的学生,他们之间存有着个体差异,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基础及独特的个性爱好。有的会在课上为大家弹一段难度颇高的曲子,有的会用抑扬顿挫的美妙歌声让我们陶醉,还有的在欣赏音乐时,会根据自己所听到的乐曲充分发挥想象,发表不同的见解,表现出对音乐有着深厚、广泛的理解与理解„„由此可见,学生个体表现以及差异的独特性,都是最佳的学习资源。
2、互相撞击的群体资源
学生更是一个互相撞击产生火化的群体资源。在群体的合作中,一个学生的思想,思维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又是一种鲜活的学习资源,通过学生个体间的相互合作、互相影响、相互激发,使知识加以巩固并深化。如《夜晚多美好》课例中,学生使用已学的节奏,分组创编旋律,学生通过度工合作创作了一首首动听的旋律;又如欣赏课《庆丰收》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编排了一幅幅农村丰收时的热闹场面的情景,加上人声和打击乐的和谐编配,顿时把大家带入了农村丰收时的热闹喜气的情境中。这不正是小群体的智慧结晶吗?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个诸葛亮”,当学生的思维和信息互相碰撞与补充,就会形成新的理解与感悟;再如:在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一课时,学生自己自由组合,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讨各种乐器演奏的形式、特点、音色,在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你一言,我一语,根据教师提供的音乐和问题踊跃地实行交流与探讨,然后选出代表将探讨的结果向其他小组作汇报,并以表演的形式模拟草原小骑兵骑着马,挥着鞭在大草原上巡逻的威武形象。整个过程,都是在个体资源所具备的各不相同的音乐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群体资源的互相合作、相互撞击所迸发的智慧火花。最精彩的之处是各小组在探讨的基础上,提出和发 现了新的问题并再次实行讨论,此时,新问题的出现和激烈的竞争场面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发生了碰撞,不但群体的作用激发了个体,产生了激励效应,同时也使学习更深入、透彻,从而产生了新质。
3、取之不尽的社会资源
众所周知,学生群体的后面还联系着一个庞大的资源——社会资源。学生的很多经验来自于社区,需要从社区获得文化、人力及物质环境等方面的滋养。来自他们的家中的生活所积累的知识、技能、经验,来自他们与其他孩子的游戏与交往的活动方式与方法。这些经验与经历,无疑都是学生的宝贵资源。如在实行《摇啊摇》的教学时,通过学生收集、交流、向长辈收集上海弄堂游戏,学念上海童谣、儿歌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地了解歌曲的文化背景,从而热爱我国民间音乐。通过实践,发现学生从家中收集的游戏、儿歌远远多于老师手中准备的,由此可见,社会资源作为学生资源的源动力,向老师提供了无形的宝贵资源。很多时候我发现学生不教则会的歌曲太多太多,便好奇地问:“这首歌你怎么会唱的?”“跟着磁带学的”“你跳的舞是怎么学来的?”“我参加了某某艺术团”“那还不容易?音像书店里买张 vcd 回家练习练习就会了”等等,在教学时细心的发现这些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试想,这些以往是沉寂的、未被激活的社会资源都被开发出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会 变得更有潜力,更有魅力。
二、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教学实践
在开发学生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资源,使教学更生动更形象的教学探索。我是如何实行学生资源的利用的呢?例如:在一次课间活动中,我无意中发现学生在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看着,看着,不由的使我联想到了教材中的歌曲《猜冬猜》,于是我参与学生的游戏,装着不知游戏规则的样子,让学生解释规则(其实就是歌曲中歌词内容)。当实行《猜冬猜》教学时,我再次引入猜冬猜的游戏,让学生在歌曲旋律中实行游戏,感受歌曲旋律,从而激发学习歌曲的欲望。学生在游戏中学唱了歌曲,在学唱中使游戏更丰富、更精彩。又如在实行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教学时,我将学生平时的走路动作和跑步动作为切入口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走和跑以及与同学、老师的走跑的比较中掌握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实值。这一“先动后悟”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知识者,逐步转化为主动地接受。再如在认识唢呐的构造、音色、演奏特点时,我一改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法,采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游戏的方法(其中有一个条件必须不能重复他人介绍的),通过一人说众人听,人人都能参与的活动,使学生对唢呐的信息接受来得很近、知识的了解很宽泛,当学生讲出作品中唢呐演奏形式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代替老师做示范并指挥同学,学生在亲身经历(抢答游戏)、体验感受(生生间的合作)是学舌功能获得了新知识。同时,学生通过合作,可以不断的“发现”他人,经常地重新审视自己,对学习与成长大有裨益。
在开发利用学生资源的同时,我发现学生资源对其他的教学资源也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此时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学过程也成了教师双方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这一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资源的强大潜力,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几点体会和建议
1、挖掘潜力、创设机会
我们已经认识到,无限的教学资源就潜藏在学生的整体构成中,有待教师的开发与激活。因此,教师在注意到独特的个体资源的起始状态的差异、过程中的差异和结果上的差异的同时,也要创设一切有利的机会,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学习主动性,为我们的教学所用,使教学更生动、有效地展开。
2、联系实践、有的放矢
教师要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到这些个体性资源在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续性发展中的阻断与延伸问题。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出发,使每个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目的、需要哪些信息,达到什么效果,挖掘已有的知识经验,有的放矢的地指向特定的任务中,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3、注重梳理、适时调控
学生对已有的经验与寻找到的学习资源往往缺乏概括、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未能成为系统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获取的信息、经验与教学内容间的互相联系,及时作出调控,帮助学生整理与归纳,并容入新的知识结构。同时要对学说的活动过程给予充分的肯定、推广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保证其充沛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实践证明,学生作为一种资源,不同于一般物质性的资源,会损耗消蚀,相反它有着生生不息的巨大能量,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懂得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不仅能实现优化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更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积极性,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去展示他们的才华,真正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人。
相关热词搜索: 资源开发 中学生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