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福安市溪柄镇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福安市溪柄镇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时间:2025-08-03 10:01:30 浏览次数:

 摘

 要

 溪柄镇是闽东革命的中心,被誉为“闽东延安”。闽东党组织曾领导畲汉儿女在这块红色土地上浴血奋战,留下了众多革命遗迹旧址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目前,溪柄镇的红色旅游正处在初级阶段,其红色旅游发展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为此,研究如何发展溪柄镇的红色旅游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将对溪柄镇红色旅游景区进行现场观察、直接访问相关人员等实地调查研究及查阅分析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收集到的有效二手资料及一手感性资料,分析溪柄镇红色旅游的基本概况及其发展条件,了解当前溪柄镇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指出其发展中仍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溪柄镇;福安;红色旅游;发展对策

 Abstract Xibing town is the center of the eastern fujian revolution, known as "east fujian yan "an". The eastern Fujian party organization once led The She and Han"s heroes and heroines to fight bloody battles in this red land, leaving behind a lot of revolutionary relics and old sites, and revolutionary story that capable of evoking praises and tears. At present, the red tourism in Xibing town is in its primary stage, and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its red tourism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how to develop the red tourism in Xibing town.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red tourism scenic spot in Xibing town, such as interview the related personnel directly, etc. and analyze a large number of relevant literature. combined with the collected second-hand information and first-hand data, effective analyze its basic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dition, Thus the author will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Xibing, analyze the problems which still existing in its development, and try to put forward targe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Xibing town; Fu"an; Red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ies

 目

 录

 1

 绪

 论

 ................................ ........................

 1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1 1.2.1 理论意义...................................................... 2 1.2.2 现实意义...................................................... 2 1.3 研究方法........................................................ 2 1.3.1 个案研究法 .................................................... 2 1.3.2 实地调查法 .................................................... 2 1.3.3 文献研究法 .................................................... 2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4.1 国内研究现状.................................................. 3 1.4.2 国外研究现状.................................................. 4 1.4.3 研究评述...................................................... 5 2

 福安市溪柄镇发展红色旅游的条件分析

 ..............................

 6 6

 2.1 溪柄镇红色旅游资源的形成........................................ 6 2.2 溪柄镇红色旅游的条件分析........................................ 6 2.2.1 自然条件 ...................................................... 6 2.2.2 区位条件 ...................................................... 7 2.2.3 资源条件 ...................................................... 7 2.2.4 市场条件 ...................................................... 8 2.2.5 社会经济条件 .................................................. 8 3

 溪柄镇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 ..........

 9 9

 3.1 各级政府重视,红色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 10 3.2 红色旅游客流量日趋增加,发展前景乐观........................... 10 3.3 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产品日益丰富............................. 11 4

 溪柄镇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

 12

 4.1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极不完善....................................... 12 4.2 游览线路单一,旅游体验性欠佳................................... 12 4.3 景区内部管理体系极不健全....................................... 13

 4.4 红色旅游专业人才严重缺失....................................... 13 4.5 知名度不高,市场发展空间有限................................... 14 5

 溪柄镇红色旅游发展的对策

 ................................ .......

 15

 5.1 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拓宽筹资渠道............................... 15 5.2 优化游览路线,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 15 5.3 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景区服务质量................................. 16 5.4 培养高素质的红色旅游专业人才................................... 16 5.5 加大红色旅游宣传,增强周边合作................................. 17 结语

 ................................ ..............................

 18

 参考文献

 ................................ ..........................

 19

 致谢

 ................................ ..............................

 22

 1

 福安市溪柄镇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及对策研究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21 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持续快速发展,对于旅游产品和服务,国人的需求也变得多层次多样化。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独具我国特色的新型旅游,能够同时满足游客们的多种旅游需求。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集参观、体验、学习和教育为一体,具有经济、社会和文化三大主题功能的主题性旅游活动[1-2] 。发展近 15 年,我国红色旅游成效突出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社会效应也加速彰显, 红色旅游进入了全面市场化阶段。

 2019 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 70 周年,纵观全国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我们可以看到,游客们对传统革命圣地的热爱只增不减,最让人惊喜的便是年轻游客群体基数的日渐庞大。我国红色旅游发展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红色文化的传承前景乐观。然而,在其火热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政治色彩过浓、市场作用不明显、红色旅游市场发展空间有限、服务质量欠佳等问题。由此可见,红色旅游的发展喜忧参半。而作为我国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南方创建的最后一块苏区——闽东苏区的中心,福安市溪柄镇的红色旅游不可避免地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为此,笔者以福安市溪柄镇的红色旅游发展为例,对其红色旅游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拟出具有针对性及可行性的对策以解决其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2

 当前福安市溪柄镇的红色旅游并不成熟,其红色旅游发展中各方面的研究都是有所欠缺的。因此,笔者试通过对国内外红色旅游发展的研究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并结合福安市溪柄镇红色旅游的实际特点进行多角度、系统化分析,探索福安市溪柄镇红色旅游的发展道路,为我们更好地了解福安市溪柄镇红色旅游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希望能为发展福安市溪柄镇乃至闽东的红色旅游提供有益的借鉴作用。

 1.2.2 现实意义 笔者在半年的实习过程中实地走访过大量闽东地区红色景区景点,涉及蕉城区、福安、福鼎、周宁、寿宁、屏南的部分乡镇。据观察,笔者发现福安市溪柄镇红色旅游发展相对滞后,而它作为我国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为解决福安市溪柄镇面临的众多挑战,笔者希望在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同时,通过探讨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为其红色旅游发展的问题找出合适的解决措施。

 1.3 研究方法 1.3.1 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大量关于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的案例进行研究,获得许多对本文在实地调研和分析溪柄镇红色旅游等方面具有借鉴作用的知识,并认定闽东红色旅游中的福安市溪柄镇红色旅游,对其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发展现状。

 1.3.2 实地调查法 包括现场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前往福安市溪柄镇相关红色旅游景区进行现场观察,调查现场直接记录以及直接访问相关工作人员等收集第一手感性资料。

 1.3.3 文献研究法 通过调查分析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如红色旅游背景材料、他人的红色旅游研究成果、红色旅游边缘学科的材料、红色旅游相关研究名人的有关论述以及红色旅游有关政策文献等,进行查阅、收集、整理、提炼,以及归纳总结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4.1 国内研究现状 杨东方、黄漠提出,同红色旅游研究相关的文献主要有现状、开发和市场及区域合作这三个方面[3] 。鉴于时间及精力限制,本文对于国内参考文献仅从与“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课题紧密相关的文献进行参考。

 陈志永、李育(2005)认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革命老区经济等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差,资金的匮乏导致其相应的配套设施都比较落后,而地方政府没有经过科学规划的指导及结合自身特点便一味地盲目投资、从众发展,加上红色旅游市场波动幅度较大、低合力的资源整合导致单一形式的产品开发、因诸多利益诱惑造成不健康的红色旅游市场供给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并逐渐拓展包括国内、出入境等新的红色旅游市场空间[4] 。

 杨晓华、党星(2006)认为很多革命历史遗址遗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因资金缺口等原因而得不到适当保护和合理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尚未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景区内各部门之间存在管理权纷争,管理体制比较混乱、红色景区交界各行政区域之间缺乏沟通合作、业内管理有待整治改善等问题都对红色旅游的发展十分不利。可以通过鼓励老区人民参与开发工作,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整合各项资源,合理地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多种方式筹集景区的建设资金以完善服务体系、进行机构及旅游体制改革和红旅景点企业化、加强行业规范和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等对策推动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5] 。李永乐(2007)与这两位作者的观点大致相同,他还提出了不能忽视对旅游人员(包括管理及从业人员)的培训[6] 。

 阎友兵、陈非文、方世敏、刘建平(2009)指出,旅游六要素薄弱残缺、导游枯燥的讲解无法吸引游客、景区过于单调的游览内容和旅游项目及不够科学的旅游线路留不住游客、设备不足而管理成本升高的矛盾状态等问题还普遍存在于红色景区内[7] 。彭敏(2009)总结出地理位置不佳、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游客旅游目的和客源市场来源较单一、市场营销滞后等问题是大多革命老区的通病。为此提出老区要加强设施建设、致力于树立自身品牌并强化其营销、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并与区域旅游线路中的其他景点联合发展、把红色旅游吸引物与其他旅游资源结合起来以扩大其吸引力、引进如实景表演和素质拓展等新颖旅游产品,与时俱进从而不断延长其旅游生命周期[8] 。

 蔡飞、张晓明(2010)以江西省为楔子,指出多数红旅景区都存在着经济运

 4

 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落后、处于“边”“穷”地带、毫无明显特色、“红”与“旅”结合不明显、产品单一等问题。提出了扬长避短发展理念,要整合资源、培养人才、创建品牌、加强促销与宣传、注重永续发展[9] 。刘辛田,盛正发(2010)则认为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体验型开发来实现[10] 。

 张莉杰(2011)指出红色旅游在发展中还存在管理体制、资金、质量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挑战,此外,低知名度、低服务水平、低文化内涵等问题也比较棘手。她提出整合资源时要融入地域文化、将旅游扶贫理念注入红旅产品的开发工作中等很有创意且响应实时政策的发展对策[11] 。

 张慧(2014)与陈志永和李育两位学者的观点不谋而合。她提出服务意识和细节营销是我国红色旅游景区普遍忽视的部分,要建立基于游客体验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理念,开发相应的营销策略、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等独到的意见和建议[12] 。

 窦文章(2015)认为新形势下应通过加强国际化交流探讨、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如将“研学旅行”作为景区发展的新机遇、紧跟时代发展新常态以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等策略发展红色旅游[13] 。

 胡明红(2016)认为红色旅游掀起热潮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遭到破坏、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形式单一、缺少统筹规划等一系列的问题[14] 。

 陶锐,姜智浩(2018)认为应该打造复合型的红色旅游产品,加强其宣传和教育效果,重视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好与红色旅游相匹配的交通体系[15] 。

 吴贺(2019)认为我国红色旅游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现阶段我国红色旅游事业主要存在旅游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经营管理理念落后、资源保护不到位、人才培养机制落后的问题。应结合地域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多领域合作、打造红色品牌、加强预审与后期宣传保护、完善红色旅游人才培养体制来推动我国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16]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虽然红色旅游各方面的研究在国外比较少见,但红色旅游是具有国际性的,客观上无产阶级革命相关的红色旅游活动都在不少国外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存在着。而展览馆、纪念碑等几乎被所有的国家利用来对国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进行教育[17] 。

 理论方面,国外类似的理论发展比较零散,缺少系统的红色旅游理论,主要为旅游地研究和遗产旅游研究[18] 。产品开发及旅游活动方面,第一,国外有很多

 5

 类似“红色旅游”的旅游项目,如战地旅游、黑色旅游以及历史文化旅游等[19] 。第二,类似的活动也有很多,如俄国十月革命暨冬宫游、法国大革命暨凡尔赛宫游。第三,有很多革命纪念地,如诺曼底海滩、以色列纪念大屠杀纪念馆、巴黎公社墙和英烈墓、莫斯科红场等。除此之外,还有以“弘扬爱国主义、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旅游产品[20] 。

 虽然国外对红色旅游的研究不多,但目前很多外国专家和学者都关注着中国的红色旅游。一些国家纷纷凭借“红色景点”吸引中国大陆游人,也有一些外国友人前往中国红色旅游景点来体验我国独特的红色文化,如 2003 年来自英国的学者亲身体验了红军长征路;2004 年美国蒂姆奥克斯和罗爱洛等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红色旅游,他们还对我国的一些重点红色旅游省市如江西、上海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21] ;俄罗斯设计了一些红色旅游线路,和中国旅游部门合作开展相关活动;越南和中国广西开展线路对接。关于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的内容国外也非常重视,如法国的蒙尔塔市为了吸引更多中国游客而筹划纪念馆,并特选了邓小平当年勤工俭学的地方作为重点区域[22] 。

 1.4.3 研究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发现我国红色旅游在旅游开发、发展问题、现状及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前人已经打好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在福安市溪柄镇的红色旅游并不成熟,红色旅游发展中各方面的研究仍有所欠缺。因此,本文将力求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福安市溪柄镇相关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分析目前福安市溪柄镇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措施和对策。

 6

 2

 福安市溪柄镇发展红色旅游的条件分析 2.1 溪柄镇红色旅游资源的形成 溪柄镇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此期间,溪柄镇曾经是闽东苏区革命的核心区域。闽东苏区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建立起来的,那时候中央苏区正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928 年 7月,福建省委根据当时的革命形势决定向闽东发展。1934 年 2 月,闽东苏区在马立峰、叶飞等为代表的闽东党组织领导之下创立形成,苏区以福安、连江为中心,面积 1.1 万平方公里,革命团体人口近百万[23] 。1938 年 2 月,闽东红军正式改编新四军北上抗日。在这 10 年的革命岁月里,闽东党组织始终如一的依靠着广大闽东地区工农群众,进行着“五抗”及游击武装斗争[24] 。作为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闽东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中央党史研究室于 2013 年确认其比照享受中央苏区有关政策[25] 。而作为闽东苏区革命中心的溪柄镇也遗留下了许多相关的革命历史旧址、旧居和革命文物,成为其红色旅游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2.2 溪柄镇红色旅游的条件分析 2.2.1 自然条件 (1)

 地理位置。溪柄镇位于福建省福安市的东南部,地处赛江中游,属福安市乡镇级行政区,距福安市政府 20 千米,政府驻地溪柄镇兴龙街 15 号。地处北纬 26°57′-27°4′、东经 119°30′-119°40′30″之间。北与城阳镇交界,西北与坂中畲族乡接壤,西南与赛岐镇相连,东南与松罗毗邻。1985 年 4 月撤乡建镇,辖区面积 128.4 平方千米,下辖溪柄村等共 27 个行政村、居委会和林场。全镇总人口 3.8 万多人(2020 年),其中畲族人口 3665 人[26] ,故溪柄镇具有浓厚的畲族特色文化。

 (2)

 地貌和气候条件。溪柄镇为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雨量充足分布均匀,年平均气温 19.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其主要地貌为山地和盆地,拥有福安五大洋之两大洋的溪柄洋、柏柱洋。耕地、山地、林地面积分别为 1.9、12.6、10 万亩,其中耕地面积的 1.57 万亩用以水田种植[27] 。

 7

 (3)

 物产、水文及电力条件。溪柄镇内储有丰富的矿产、淡水、森林等资源优势。物质特产有巨峰葡萄、苗木批发、绿(篓)竹、石板材、藤制品、茶叶、瘦肉型种猪等,众多相关物质品牌驰名省内外,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水资源有流经境内的赛江、茜洋溪和龙新溪总长 32.3 公里。电力方面,全镇都已经被电讯信号所覆盖,还有装机容量大且线路数量多的茜洋溪电站[27] 。

 2.2.2 区位条件 (1)

 旅游区位。溪柄镇红色旅游的发展具有较好的旅游区位优势。一方面,2017 年公布的 300 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福安市中共闽东特委旧址为其中一处[28] 。另一方面,《2006—2010 年福建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培育“三区五线二十景”[29] ,其中,闽东红色旅游区为“三区”之一;“五线”中溪柄镇位于“福州—宁德—福安—(周宁—屏南—古田)霞浦—福鼎线”线路;宁德地区福安柏柱洋红色旅游区为“二十景”中的一景。综上所述,溪柄镇旅游区位条件较优越。

 (2)

 交通区位。距城区 20 公里的溪柄镇是通往霞浦、太姥山的必经之地,铁路、公路、港口三位一体,交通便利。104 国道、301 省道下浦线穿境而过,与赛岐、福宁高速公路互通口距离均不到 8 公里。水路有与赛岐港相连的下邑码头和黄兰码头[30] 。溪柄代表性红色旅游景区——柏柱洋景区方圆面积约 5 平方公里,104 国道和省道小浦线穿境而过,有白马港、客运直航口岸,还有福安市高铁客运站。距沈海高速复线 6 个互通口、福寿高速公路均在 30 公里以内,其中距赛岐互通口仅 9.3 公里。景区距离福安市区 17.5 公里,具备铁路、公路、港口三位一体的通江达海的交通优势[30] 。

 2.2.3 资源条件 (1)

 溪柄镇红色旅游资源概况。溪柄镇现有大革命旧址、名士郑虎臣祠堂、楼下古民居、狮峰寺和流米寺等名寺、红领巾水库、龙潭百丈祭、九首古榕、刘解放根雕艺术馆、十里生态绿竹走廊、茜洋溪天然浴场、舞润园、千亩葡萄观光园、百卉生态园等著名的旅游资源[31] 。溪柄镇的红色旅游资源除了最为知名的中共闽东特委旧址外,还有闽东苏维埃政府、闽东妇女工作团、共青团闽东特委、红军独立二团后方办事处、闽东互济会等苏区红色政权旧址,以及毛主席亲笔题按语的南山村贫农社和中农社旧址、红领巾水库、郑虎臣故里、闽东苏区纪念馆、闽东苏区烈士陵园、马厝马立峰烈士碑亭、马立峰纪念室、马立峰纪念馆(在建)、

 8

 分田运动山下村、闽东红带会总部成立旧址狮峰寺等红色旅游景点[31] 。以上革命历史文化遗址和遗物既是闽东苏区革命的实物见证,又是当今溪柄镇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

 (2)溪柄镇旅游资源的特点。第一,溪柄镇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都较为丰富。如柏柱洋中共闽东特委和闽东苏维埃政府旧址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 ;楼下村被评为第一批宁德市三星级旅游村 [33] ,并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34] ;千年古刹狮峰寺作为明清古建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 [35] 。第二,溪柄镇红色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涵盖了按种类划分的五类红色旅游资源的大部分类型[36] 。第三,溪柄镇红色旅游资源分布集中。溪柄镇乃至福安市的红色旅游资源大都分布在柏柱洋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内。《福建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2 年)》[37] 的附表 1(《福建省主要红色旅游资源一览表》)表格中序号389 至序号 396 为福安的 8 项红色旅游资源,其中有 6 项属于柏柱洋红色经典旅游区内的景点。

 2.2.4 市场条件 (1)

 溪柄镇旅游市场结构。2018 年宁德市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 3252.91万人次,其中国内旅游人数 3248.09 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 4.82 万人次[38] 。由此可见,宁德市主要以接待国内游客为主,境外游客甚少,游客市场仍未全面打开,溪柄镇也不例外。

 省外市场方面,浙江省是溪柄镇最大的省外目标市场。浙江省距溪柄镇较近,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接近,到溪柄镇旅游方便,是溪柄镇理想的省内客源地。省内市场方面,溪柄镇的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宁德市区范围内。2018 年末,宁德市全市常住人口 291 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6.7%[38] ,旅游市场发展空间大。此外,溪柄还有福州、泉州、厦门等单一的周边地区市场[39] 。

 (2)

 溪柄镇红色旅游市场结构。溪柄镇的红色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是福建省内、宁德市范围内,以及浙江省。溪柄镇的红色旅游游客主要有以下三类:青少年学生群体,包括在校的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事业、行政单位的干部群众,如党员干部、武警官兵部队等,还有公立单位、先进工作者与劳动模范;退伍军人等对红色历史具有特殊情感的人群。这些游客群体的主要旅游目的都是观光游览及接受特殊的思想和政治教育。

 2.2.5 社会经济条件

 9

 溪柄镇是闽东农业大镇、福安经济的特色区域,主要发展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小镇 2005 年、2006 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92、3.96 亿元。一年时间内,其工农业产值由 2.06 亿元上升到 2.94 亿元,财政收入由 400 多万元上升到651.22 万元,其中 2005 年的农业产值就占当年总值的 27%,第三产业产值仅占总值的 20%[31] ,由此看来,小镇经济总体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时隔几年,2010年小镇实现工业及农业产值共 7.53 亿元,财政收入 1306.44 万元,相比去年增长 18 个百分点,相比 06 年增长 200 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 7156 元,增长15 个百分点[40] 。

 10

 3

 溪柄镇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3.1 各级政府重视,红色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自 2004 年我国开始发展红色旅游以来,国家便出台了一系列的红色旅游政策,全方位地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助力。

 福建省人民政府在 2009 年时提出要打造包含闽东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的宁德十大生态旅游精品[41] ,2010 年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第二批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包括宁德市闽东系列红色景区[42] 。此外,在 2018 年的相关权威文件也发布了一系列的红色旅游保障体系[37] 。

 近年来,宁德市已经把“红色旅游”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发展,加快闽东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已出台[42] 。目前,宁德市政府正在对 2019 年 8月 19 日通过第一次审议的《宁德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条例(草案)》进行二审前期调研和修改工作[43] 。

 福安市历来都十分重视溪柄镇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二十年来,福安市通过挖掘整理溪柄镇柏柱洋革命历史史实、革命历史文物和革命旧址来保护其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溪柄红土地文化内涵;通过发展文艺作品、开展系列活动加大溪柄镇红色旅游宣传力度,以发挥其红土地文化功效;结合旅游开发,增强溪柄红土地文化活力;整合当地特色文化,加强红色文化魅力;通过把红色文化渗透到学校德育的全过程,以及与党建工作相结合、策划举办各种活动积极创建良好的社会软环境等方式来培育和优化红色土壤,并强化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44] 。

 总而言之,当前的红色旅游宏观大背景都为溪柄镇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溪柄镇红色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并掀起了红色旅游的热潮。

 3.2 红色旅游客流量日趋增加,发展前景乐观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溪柄镇红色旅游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几年来,溪柄镇游客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红色旅游为溪柄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活力。据溪柄镇人民政府提供的数据,2018 年溪柄镇的红色旅游接待人数为50 万人次,2019 年为 56 万人次[26] 。可以预测,在溪柄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条件下,溪柄旅游人数将持续增长,发展趋势良好。一方面,旅游新业态为溪柄

 11

 红色旅游提供新机遇。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了关于“研学旅行”的发展意见[45] ,各地区相关部门也已针对该项工作出台了具体的实行措施,“研学旅行”掀起了红色旅游新热潮。另一方面,节假日以及纪念日活动也助推溪柄红色旅游的发展。溪柄镇在每年的重大节假日及闽东苏区创建周年纪念日都会开展一系列红色旅游相关主题活动[46] ,吸引着大量游客。2017 年溪柄镇旅游年接待量就突破了 40 万人次,2018 年仅春节游客接待量就达 13 万人次[47] 。

 3.3 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产品日益丰富 为满足多种游客需求,让参观者在接受红色文化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能够体验多种旅游项目并致力打造福建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溪柄镇立足自身优势,建立了具有特色的村镇红色旅游综合协调发展机制,编制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详规,形成了点、线、面统筹发展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48] 。

 溪柄镇立足“清新福建,红色溪柄”的发展定位,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2 年)》,坚持以红色旅游为核心,综合各种宝贵资源协同发展。除了把红色历史文化和绿色资源结合起来以外,还发挥“旅游+”叠加效应,突出“旅游+绿色”、“旅游+蓝色”、“旅游+农业”、“旅游+宗教”、“旅游+古文化”等发展战略,通过打造现代农业并坚持农旅结合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大环境整治和加大建设美丽乡村来打造美丽宜居环境等手段,打造了红色旅游主景区、乡村旅游示范区、农业观光旅游集聚区和风情旅游体验区[30] 。至此,溪柄镇全域旅游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且溪柄镇旅游资源大多已转化为旅游产品。

 12

 4

 溪柄镇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溪柄镇的红色旅游发展与宁德、福建乃至全国的红色旅游发展一样大都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关键性的制约因素。经过实地调研以及文献调查研究,笔者将溪柄镇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以下几点:

 4.1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极不完善 溪柄镇地处老少边穷地区,交通可进入性较差、滞后的旅游基础配套条件极大地限制了当地的旅游发展。由于红色旅游经济存在投资时间长、直观收益较少等问题,加之红色旅游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所有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均免收门票费用,即使当地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在短期内也不一定能够看到可观的收益成果,政府在统筹社会各方面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挫败心理,从而缺失实践决策的动力,导致政府投入有限、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资金匮乏,无法建设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进而无法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旅游市场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景区内交通便捷程度低,可进入性有待提高。小镇内虽有直接通达柏柱洋景区的公交车,但班次不多且停发时间较早,景区内目前还没有可在各景点内自由行驶的便利的旅游观光车;2、景区内没有旅社、酒店等提供食宿的场所,只有两三处可为游客提供用餐的大棚型餐厅,需要住宿的旅客只能在公车运行时间范围内前往镇上住宿。此外,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洗手间、休息区等旅游服务设施零碎不成规模;3、旅游购物环节薄弱,旅游商店罕稀。截至目前,溪柄镇红色景区还没有其相应的红色旅游商品,甚至连当地特色小吃、风味特产都鲜有销售,景区内虽有一个旅游纪念品室,但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如同虚设。综合以上,溪柄基础配套设施不具备接待大型团队及逗留时间超过一天以上的游客的能力。

 4.2 游览线路单一,旅游体验性欠佳 溪柄镇政府已设计出涉及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畲族风情、古民居建筑群、生态农业休闲、狮峰寺古寺庙、康体休闲等特色元素的一日游、两日游红色旅游线路,但目前的红色游览线路还不够科学,旅游体验性也很差,这主要与景区同旅行社之间缺乏协调合作以及景区内各景点都比较分散有关。一方面,各旅

 13

 行社都设计有自己独特的红色旅游线路。据调查,宁德市目前正式组织接待红色旅游的旅行社并不多,随着我国红色研学旅行的火热开展,部分旅行社抓住机遇开始接待研学团队。他们的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包含了宁德市各县市的红色景区,对溪柄镇红色旅游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其次,很多旅行社对红色旅游的认知不够全面,认为红色旅游只能严肃不可活泼,便剔除了与红色元素无关的景点,导致游览线路极其单调;最后,为了圆满完成所有的旅游行程工作,很多旅行社都会规定游客在特定景点的游览时长,由于时间限制游客们只能走马观花。

 另一方面,红色游客真正抵达小镇红色景区进行参观学习时,大都只停留在单纯的“红”元素上,这是因为小镇的红色旅游资源大都分布在一个同一个老区村——柏柱洋斗面村。斗面村内游览的内容比较单调,到访游客的游览项目主要是参观游览纪念馆、革命碑林、四处革命机关旧址和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馆展室主要由图片、实物、文字宣传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简单的展馆陈列展示、单一的旧址参观,很难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需求。加上景区内“红”元素以外的景点都分布在其他村落,这很容易导致游客在参观游览时疲于奔波。

 4.3 景区内部管理体系极不健全 溪柄镇红色旅游接待量逐年上升,旅游旺季纪念馆时常出现游客“爆满”现象,尤其是节假日期间,景区游客接待更是超出了可承载量。随之而来的便是景区内的文物保护、设备维护、环境卫生、秩序维持等方面的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目前景区内的大小事务大都由纪念馆馆长负责,包括最日常的纪念馆卫生维持,人手少得可怜;溪柄镇政府大都依靠县、市政府的宏观管理,目前仍没有成立专门的红色旅游发展管理小组,对于一些红色旅游的相关数据和资料统计收集、管理也没有确切的方案;未有效实施景区质量管理制度,柏柱洋红色景区核心区域从闽东苏区纪念馆到各旧址旧居遗迹等景点都没有建设值班点,就连游客服务中心都没有专人正常值班。景区内部管理的不完善在无形中导致溪柄镇提供的红色旅游服务不尽人意。

 4.4 红色旅游专业人才严重缺失 每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相应的专业人才,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行业更是如此。溪柄镇正处于红色旅游发展初期,相关的旅游服务人才十分稀缺,单

 14

 是从业人员总量方面就存在非常大的缺口。据调查,溪柄镇目前尚未有专业的红色旅游人才队伍。福安市政府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十分重视,并定期对旅游从业者进行职业培训,但真正愿意到溪柄镇从业的旅游专业人才十分稀少,仅专业导游与讲解员就十分紧缺。在游客参观游览红色旅游景区的过程中,除了闽东苏纪念馆有专业的讲解员进行讲解以外,其余景点都由福安市或其他地区直接带队的地接导游负责讲解。除了专业素养良莠不齐,他们也并不具备专业的红色文化知识,几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红色文化知识教育或培训,仅仅依靠自身学习储备甚至是临时看稿子自由发挥,这导致他们很容易照本宣科,把红色旅游与观光旅游、乡村旅游混为一谈。知识的局限性使他们的讲解内容枯燥乏味,还根本无法有针对性地向游客清楚、准确地传达溪柄镇所呈现的红色革命历史,游客也就无法产生情感共鸣,根本达不到红色旅游应有的思想教育效应。为此,溪柄镇应发挥“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自觉主动引进和培养一批属于自己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专业人才,为红色旅游发展储备后续力量,促进小镇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4.5 知名度不高,市场发展空间有限 首先,目前溪柄镇的宣传促销手段比较单一,主要通过文艺作品及开展多项活动如建军节建党节、大型苏区创建周年纪念活动、文艺演出、红色歌曲歌唱大赛、红色演讲、红色征文等对红色旅游进行宣传[44] 。其次,溪柄革命老区地理位置和旅游区位不够优越,小镇地处比较偏远的福安农村山区,相对于福安市其他著名旅游景区如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廉村、溪塔村葡萄沟、穆云畲族乡生态旅游区等宣传力度小,很容易受上述景点光芒效应所影响,比较缺乏旅游吸引力。最后,闽东苏区范围地跨宁德各县市及福州部分县市地区,溪柄镇柏柱洋红色旅游景区一直与闽东地区系列红色旅游区的其他景区捆绑营销。然而在实际的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各景区都在独立开发,缺乏文化、旅游产品、营销组合方面的联动性,导致红色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还削弱了整体品牌的联动营销合力。最后,宣传的不到位导致溪柄镇的红色旅游客源市场比较狭窄且淡旺季明显,除了武警官兵、企事业单位、学生团体等参观者以外,仅有一些零散的自助游旅行者,旅游团队和大众散客比较少;节假日及纪念日活动游客多,其他时间游客少,市场波动极大。

 15

 5

 溪柄镇红色旅游发展的对策 5.1 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拓宽筹资渠道 国家拨款、民间资金、银行贷款、地方财政、景区自筹是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投入的 5 个渠道[13] 。目前溪柄镇红色旅游开发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各级政府拨款。为使红色旅游日益蓬勃发展,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溪柄镇的投资力度,此外,溪柄镇也应改不断拓宽景区建设的筹资渠道,争取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以加快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景区指示标识和旅游公交路线,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和景区内部的交通通达性;建设皆可为招待一日游游客和非一日游游客提供食宿的民宿、酒店等;加强能够适应旅游旺季的停车场、洗手间、休息区等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最重要的一点,溪柄镇应做好市场定位,结合“畲、茶、古、廉、红”等地域特色和红色景区核心资源,设计出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能够反映溪柄镇红色文化内涵且对旅游者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多种类、高档次产品。例如藤制品、麦杆扇、瘦肉型种猪、油茶油、名优特果树苗木、绿篓竹、巨峰葡萄、糯米棕、红星芋头、旒蛴、线面、鲜食玉米等优质水果蔬菜、各类茶叶以及福安平讲戏等闽东地方特色技艺文化、畲族风味特产小吃和特色民俗元素等,这些都可转化为溪柄镇的特色旅游商品和工艺品[31] 。试点进行适量生产并根据销售情况作出产品推广,不断树立自身优秀独特的旅游商品品牌,从而有效带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及促进溪柄红色旅游文化的宣传,发挥好红色旅游的教育和经济价值。

 5.2 优化游览路线,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 第一,溪柄镇应编制重点景区旅游项目规划,遵循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护现有旅游资源的条件下深度开发利用各项旅游资源,不断丰富红色景区的体验性旅游项目并优化景区的游览路线。如创造浓厚的“红色历史”环境氛围,深化对溪柄镇红色、乡贤、宗教、建筑、休闲等文化的开发,充分利用小镇打造好的生态农业休闲体验区、东山畲族风情体验区、茜洋溪康体休闲体验区等,打造以红色主题教育为主体并与区域旅游真正融为一体的特色红色景区[49] ;遵循“不走回头路”的游览原则,设计环形旅游线路,使各景点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凑,再增添沿途路线的观赏性,让游客在有限的参观学习时间和精力内使旅游体验感最大化。第二,景区内纪念馆应合理运用现代化高新技术展示手段和电子

 16

 设备等材料,如 5D 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使溪柄镇红色历史场景再现,让游客从听觉、视觉、嗅觉、视觉上深刻体验当时的革命场景,真切感受心灵的洗涤。第三,构建利益相关者管理结构,建立景区和旅行社的合作共赢伙伴关系。加强景区与旅行社的红色发展交流,设计出既可以让旅行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旅游行程,又可以参观游览景区各类旅游资源的科学旅游线路。目前溪柄镇接待的红色旅游游客在景区停留的时间较短,大部分游客都是当日往返,停留时间在两天以内的很少。旅行社可以多向游客推荐两日游的行程线路,既可以让游客更好的感受溪柄镇的红色文化,又可以延长游客在景区的逗留时间。

 5.3 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景区服务质量 溪柄镇政府应加大对小镇红色旅游的重视,成立属于自己的红色旅游发展管理小组,加强对红色旅游活动的管理。贯彻落实好景区质量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管理机制,提高处理各类旅游安全事件的能力,保障景区健康有序运营,为游客提供秩序良好、安全、干净整洁、人员到位的高效服务。应设立好景区内各景点值班区,增添必要的安全保卫员、卫生保洁员、景区设备修护人员、值班人员等职位,聘请当地贫困民众入职,保障景区日常健康运行的同时还可以为老区人民提供一些就业机会。针对红色旅游旺季景区游客接待超出可承载量的情况,应对游客数量进行日常统计管理。在景区入口处设立游客便民登记点,可采用计算机扫描身份证登记或分发人手一张景区纪念门票等方式进行统计,景区按照登记的游客数量进行控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景点分流,安排游客分批参观学习。此外,还可以采用团队预约等方式提前感知景区的游客接待数量,做好游客流量控制和接待准备。

 5.4 培养高素质的红色旅游专业人才 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对相关的管理、宣传、营销、项目规划运作、投融资、导游讲解等多方面的优秀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为延长小镇旅游发展的生命周期,提升小镇的软文化吸引力,溪柄镇要培养出一支能够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首先,小镇当务之急是确保景区常规运营的人手充足,可以先招聘录用一些相关的旅游从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岗位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以拥有能够为游客提供基本服务的能力。还可通过招募红色旅游

 17

 志愿者如大学生群体、社会志愿者、退休人员等社会人员解决当前人手不足的情况。其次,要为小镇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第一,可以通过提升景区内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的工作人员进入相应的管理层,为景区的长远发展建言献策;第二,结合政府、院校和企业,依托市县的大专和本科院校教学资源,培养红色旅游学术性和技能型人才。关于对红色旅游导游员和讲解员的培养,要注重对其讲解感染力、表现力及应变力的培训和考核,使他们能够针对不同的游客适当地调整讲解内容,运用多种讲解技巧和丰富的红色文化知识,将历史的严肃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红色旅游导游员和讲解员也应自觉响应国家号召,不断提高自身思想和能力素质,主动做好红色旅游的“形象大使”[50] 。

  5.5 加大红色旅游宣传,增强周边合作 为扩大其市场发展空间,提高红色旅游知名度,溪柄镇可尝试以下措施:第一,在坚持溪柄镇原有宣传方式的基础上,树立先进的宣传营销理念,准确定位目标顾客群体,确立契合自身特点的宣传口号,制作溪柄镇宣传短片在抖音、微视、火山视频等当下火热短视频软件上播放;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营销平台发布旅游信息;在城镇建筑物、街区、公交车候车点、高速公路路牌等显眼处张贴宣传标语和海报;参考福建省和宁德市的营销网络,开展相符的网络营销,积极参与省市县等各种旅游推介会宣传,提升小镇宣传水平和档次。第二,积极和福安市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在福安其他城镇设立旅游营销机构,在其他旅游景区内设置适当篇幅的红色景区宣传栏。第三,积极与宁德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树立共同开发协作意识,加强闽东地区系列红色旅游区区域间的联系与整合。建立闽东红色旅游数据库和红色旅游大数据“云”平台[45] ,解决闽东苏区革命史实的碎片化问题,让游客能够清楚了解完整的闽东红色历史,并从源头上解决目前闽东系列红色旅游区各景区各自为战的分散格局;建立景区与景区之间相互连通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加强区域间的客源互送,实现互利互惠[45] ;加强闽东红色旅游区与浙南红色旅游线路的对接[42] ,以吸引浙江等周边城市的游客。

 18

 结语 通过对溪柄镇最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旅游景区——柏柱洋红色经典旅游景区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并对溪柄镇红色旅游相关资料进行了多渠道的综合文献调查,笔者得出以下结论: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溪柄镇的红色旅游发展,溪柄镇红色旅游发展态势良好,红色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旅游客流量日趋增加、全域旅游格局也已形成,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但溪柄镇红色旅游发展仍存在红色旅游专业人才严重缺失、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极不完善、景区内部管理体系极不健全、游览线路单一,旅游体验性欠佳、知名度不高,市场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一是培养高素质的红色旅游专业人才,建设人才队伍;二是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三是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景区的服务质量;四是优化景区的游览路线,加强景区与旅行社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五是加大宣传,增强同周边区域的合作与交流等。通过发展红色旅游,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环境,保护溪柄镇的红色文物和革命旧址,发扬闽东革命精神,真正带动小镇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让旅游利益相关者实现各自的理想目标,努力推进溪柄镇红色旅游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19

 参

 考

 文

 献 [1]中国红色旅游网(中红网).红色旅游的定义和来历[EB/OL].(2005-04-29). 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quanwei/2006-5/30/00009012.html. [2]中国红色旅游网(中红网).发展红色旅游的四个重要意义[EB/OL].(2005-04-29). 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quanwei/2006-5/30/00009013.html.

 [3]杨东方,黄漠.关于红色旅游的国内文献综述研究[J].农家参谋,2018(14):236. [4]陈志永,李育.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05(05):52-57.

 [5]杨晓华,党星.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6(12):201-203. [6]李永乐.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对策探讨[J].商业时代,20...

相关热词搜索: 福安市 现状及 红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