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巡礼 湖北:推进体教结合
作为业余训练阶段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试点省市,湖北省在探索体教结合模式中,实现了共同举办青少年竞赛、共同组队参赛、共同布局传统校、共同培训体育传统学校师资、共同签署相关文件、共同颁发成绩证书、共同审批等级运动员等运行机制。进而实现了资源共享,为业余训练阶段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提供了保障。
根据不同特点谋划对策
湖北省目前各级各类少儿体校的文化教育形式主要有四种。其一为并入式,即把体校文化教育并入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院),实现与当地优质教育资源的结合,如:襄阳体校并入襄阳四中等;其二为联合式,即体校文化教育由体育和教育部门共管,并实施以体育部门为主的管理方式,如黄石、荆州等体校;其三为独办式,由体育部门独立办学、管理,如省体校、宜昌体校等;其四为特色式,主要指省直四个走训式体校,运动员文化教育主要依托相邻学校,体校不承担文化教育任务。
各类体校结合自身情况,开拓多个突破口,争取多途径推进业训阶段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首先,湖北省积极争取体教政策。湖北省荆州、黄石体校,属于体育部门独立办校,受多方面制约,学校文化教育环境、教育质量差,生源越来越少,学校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荆州、黄石体育部门便积极找政府争取政策,和教育部门研究协商解决办法。最终获得了相关政策和待遇,让体校逐步缓解了生存压力。
同时通过采取对国家、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体校文化教育条目的认定;在选拔组队参赛中,对体教结合的单位给予优先选择的权利以及更多的经费支持等措施,促进体教结合不断拓展和延伸。为保证体校学生正常的学习时间,从今年起,湖北省青少年竞赛时间全部安排在节假日(含周末)进行,省十四运会的开幕式也一改综合性运动会一般安排秋天进行的惯例,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两促进,培养高素质人才。今年还计划在部分竞赛项目中增加运动员文化考试内容。
建立长效机制解决问题
尽管在具体推进业训阶段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出现了部分问题,有待解决。
一是体育方面需要调整思想偏差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体校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导向上的偏差,这也是体校的性质和任务所致。体校认为“不出成绩不出人才就显得不行”,而“不搞好文化教育就不会有人觉得不行”,当竞赛和学习发生冲突时,往往是任务在先,学习在后。
二是体校的办学体制归属问题。这是目前最突出和亟须明确的问题。体校办学已由中专职业教学转变为具有体育特色的教育模式,对象也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适龄学生,但是办学体制一直还是沿用原来的职业教育体制。因办学体制的归属问题一直没有理顺,体校办学举步维艰,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处于边缘化、学生进出口不畅、体育教师缺乏、经费投入不够等。
为进一步解决问题,长效化推进业余训练阶段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湖北省拟定了湖北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实施办法、湖北省少儿运动员文化教育督导办法、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实施细则等三个文本材料。
本报实习记者 李雪颖
相关热词搜索: 巡礼 湖北 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