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说明与建议 想想议议
课本图11.l-l出示了一组有趣的图片,分别表示了几种不同的运动。在课文中也列举了许多物体做机械运动的例子。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结合思考以下问题,由浅入深地提高对机械运动概念的认识:足球场上正在进行比赛,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运动员、足球是运动的,球门是静止的。)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它们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在改变。)静止的物体是绝对不动的吗?(不是。球门相对于地面的位置虽然没有改变,但随地球的运动,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在改变,因此也在运动着。)通过回答这些问
第 1 页 题,学生可以认识到机械运动的特点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然后过渡到对参照物的讲解。
课本图11.1-2是地壳板块移动影响地貌的示意图。
20世纪初期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后来发展为板块构造学说,并得到了古生物学、古地磁学等方面证据的支持。可与地理知识整合,扩大学生的视野。研究表明,日本茨城县鹿岛町与中国上海市的距离,由于板块运动每年缩短2.9cm;而科学家们发现欧亚大陆板块在与邻近板块互相碰撞、挤压作用下,每年平均上升约0.2cm~0.5cm。
参照物
通过阅读课文,或放映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而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错觉?经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动、静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为了加深这一认识,可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回答:
a.选取课桌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b.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c.选取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通过以上讨论,使学生认识相对于不同的标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不同,因而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第 2 页 最后给出参照物的概念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强调一下:我们通常说的静止或不动,是相对于地面说的是相对静止。两个物体运动方向、运动快慢相同,它们彼此就是相对静止。
课本图11.1-4给出了几种不常见的情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
动手动脑学物理 1.略。
2.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也叫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它绕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约为24小时。这种卫星发射到赤道上空与地球自转同向运行,因此,从地面上任一观察点看去,卫星是静止不动的。目前绝大多数的卫星通信系统采用静止通信卫星。
3.如果以电视机为参照物,运动员确实可以近似看做是不动的。但实际上我们根据经验,会很自然地选取相对地球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例如观众、跑道等作为参照物,因此会感觉运动员是运动的。
第 3 页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固城中学 刘彦云
一、设计思想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分为: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中,参照物的教学中通过一个小实验,橡皮放在书本上推动书本运动。利用机械运动的概念讨论橡皮是运动还是静止?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选择不同的标准获得不同的运动形式,自然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整体的设计思路利用身边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概念,期间可通过穿插一些视频资料,让学生理解更加具体、生动和深刻。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时学生初次接触物理,本章是教科版第二章的第二节内容,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在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学生先从身边最简单的运动着手,对于学生物理学科的入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本节不熟悉的参照物,教材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最终理解运用。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思维还未建立,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弱。该年龄段的学生有好奇心,但是对问题缺乏深刻的思考,对知识的提炼和总结缺乏训练。比如物体的运动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运动形 1 式不同。学生容易将参照物和研究对象混淆,对于这个问题,一定要先通过明确谁是参照物谁是研究对象,再讨论后续的相对运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描述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参照物。
2、体验用实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参与式的体验学习,使学生能灵活选取参照物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人生观教育。
五、重点难点
1.参照物概念的形成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身边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参照物的概念,通过不断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运动的相对性,通过图片资料了解我过前沿的航空科技,尤其是飞船对接技术中的相对运动,让学生明白物理源于生活,但又改变生活。
七、课前准备
简单的实验器材准备,图片资料、视频资料,学生的课前预习
八、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里,向窗外望去,发现两旁的房屋、树木都快速地向后退去。而路上的行人却感觉房屋、树木都是静止不动的;
我们看车里的乘客是静止,可路上的行人却看见我们随汽车向前运动。
明明是运动的物体,我们有时会感觉它是静止的;
明明是静止的物体,我们有时感觉它是运动的,这是为什么?我们该怎么描述物体的运动呢? 一.参照物
事例:坐在行驶的汽车中,感觉路边的树木迅速后退,感觉车内的物体是静止的。路边的人觉得树不动,车运动得很快。为什么对物体的判断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呢?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既然运动是普遍的,为什么又常常说房屋、桥梁是静止的,河水、船只等是运动的? 学生活动
(一) 做一做:请同学们将书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放在书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书本,使书本载着钢笔沿桌面向前移动,思考下面问题:
(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
(2)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有无变化?
(3)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
请同学们讨论.
……
[师]说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标准.
[板书] 判断物体是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归纳选择参照物的注意事项(课件展示)
学生活动
(二) 试一试: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白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大家互相交流讨论,说一说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能抓住高速飞行的子弹呢?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学生活动
(三) 说一说
自学课本第24页课文(包括四幅图片),
思考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分析图片中物体相对于什么物体是运动的?相对于什么物体是静止的?,然后小组互相交流,可以选取书上的一幅图片,看哪个小组代表说的好。
4 教师总结: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情况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学生活动
(四)演一演 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设计一个场景,三名同学到前面表演,一名同学进行解说,说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课堂检测(课件出示练习题)
九、板书设计
运动的描述
1.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被选择来作为标准的物体 2.物体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
十、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百分百》当堂达标(
1、5题);
导学测评(
1、
2、
5、题)
3、预习《快与慢》填写预习导学的1~8题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参照物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难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孙悟空“腾云驾雾”有关镜头。
问:大家喜欢看《西游记》吗?你知道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是怎样拍摄的吗?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就会明白了。
(二)新课教学
1、机械运动
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转中的地球,还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位置的改变可能是距离的改变,也可能是方向的改变,或者可能是距离和方向同时改变。)
交流归纳: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思考讨论:正在走动的钟表的指针是否做机械运动?你能找到不运动的物体吗?(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参照物
当你在路边站立时,你认为路边的树木是静止的;
而当你乘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感觉路边树木在向后退,认为树木是运动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人通常是以地面为“标准”,相对于地面,树木没有位置的变化,认为是静止的;
而当人乘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不自觉地选择汽车为“标准”,树木相对于汽车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感觉树木在运动、向后退。
归纳: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
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实验:请同学们将书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放在书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书本,使书本载着钢笔沿桌面向前移动,思考下面问题:
⑴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书本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⑵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有无变化?钢笔相对于书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⑶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钢笔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⑷通过上面的活动,你能明白什么问题?
总结:⑴整个宇宙中的物体都是运动着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所以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体的静止只是相对的,平时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⑵参照物选择的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所以确定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选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⑶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例如,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属于相对静止。
思考:
⑴现在你明白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是怎样拍摄的吗?(先拍摄出孙悟空在“云朵”(布景)上的镜头,再拍出天空上的白云、地上的山河湖泊等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白云和山河湖泊。我们看电视是以白云和山河湖泊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孙悟空腾云驾雾飞奔的效果。)
⑵在美国电影《生死时速》中,展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竞赛:在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发现被恐怖分子安装了炸弹,只要车速低于50Km/h,炸弹就会自动爆炸,如何将车上的乘客安全撤离汽车呢?(让另一辆汽车与这辆车沿相同的方向行驶,当两辆车并排行驶速度相同时,乘客就可以安全撤离到另一辆汽车上。即让两车保持相对静止。)
⑶有关太阳、地球、卫星的运动和静止
①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②地理学科中所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③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同步运动,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
⑷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中乘客观察乙车,发现乙车向正东方向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判断错误的是:
A.甲乙两车都向东行驶
B.甲乙两车都向西行驶
C.甲车向西行驶,乙车向东行驶
D.甲车向东行驶,乙车向西行驶
(三)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教师巡查。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第2节
《运动的描述》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机械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C.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与参照物的选择无关,对任何参照物而言结果都是相同的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甲乙两车并排停着,当甲车司机看着乙车时,忽然感觉自己的车正在缓慢运动,但当他看到地面时,却发现自己的车并没动,对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运动的
B.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
D.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
3.自行车是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为了方便市民,我市在市区不同位置设立了自行车停取处。一天,小明用卡取自行车去上学,如图1所示,在行驶途中,他说自己是“静止”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公路两旁的房屋
B.公路两旁的树 C.他骑的自行车
D.对面驶来的汽车
4.一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直升机在向上运动,则直升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是(
)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
D.可能上升 5.在新型飞机研制中,将飞机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模拟气流迎面吹来,便可以模拟空中的飞行情况,如图2所示。此时,机舱里的飞行员感觉飞机在飞行,则他所选的参照物是(
)
A.飞机
B.气流 C.地面
D.风洞
6.同步通信卫星是无线电波传播的中继站,这类卫星虽绕地心转动,但我们却觉得它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是因为观察者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球
B.月亮
C.太阳
D.飞行的飞机 7.如图3,长江科学考察探险队乘坐的橡皮船,在长江上游顺流而下,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江水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 B.以橡皮船为参照物,江水是运动的
C.以岸上的树木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 D.以探险队员为参照物,橡皮船是运动的
8.观察图4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可能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9.车站上并排停着待发的甲、乙两列火车,在甲火车上的人从窗口看到乙火车正向东运动,从车厢的另一侧窗口看到田野上的树木也向东运动,但比乙火车运动得要慢些。若以大地为参照物,则上述的现象表明(
)
A.甲、乙两列火车同时开始运动,甲火车向东运动,乙火车向西运动 B.甲火车开始向西运动,乙火车末动
C.甲、乙两火车同时开始运动,都在向西运动
D.甲、乙两火车同时开始运动,甲火车向西运动,乙火车向东运动
10.如图5所示,坐在甲火车中的小华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头,过一会儿,她又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尾。若两火车车头朝向一致,下列关于它们运动情况的判断,不可能的是( ) A.甲火车停在轨道上,乙火车向前运动
B.两列火车均向前运动,但甲火车运动较慢 C.两列火车均向后倒车,但甲火车运动较慢 D.甲火车向后倒车,乙火车停在轨道上
二、填空题
11.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携带“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上软着陆。当月球车缓缓驶离“嫦娥三号”探测器时,以探测器为参照物,月球车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12.人造地球同步卫星以________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以________为参照物是运动的。由此可见同步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________小时。
13.图6中的特技跳伞运动员只有在他们保持________时,才能形成一定的造型。
图6
图7 13.诗人常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描述物体的运动。图7所示是一首描述“云”和“月”运动的诗,之所以对这个现象“难意会”,是因为 。
三、问答题
14.如图8所示,是飞机在空中加油的示意图。当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请你分析一下,这种加油方式在怎样的条件下才可能进行?
图8 15.甲、乙、丙三架观光电梯,甲中乘客看一高楼在向下运动,乙中乘客看甲在向下运动,丙中乘客看甲、乙在向上运动,你能判断,甲、乙、丙三架电梯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吗? 16.在现代交通中,高速列车已成为现实。为了不影响高速列车的运行,有人设想,若能使高速列车在进出站时既不停车、又能上下乘客,岂不更好。你能进行这样的设计吗?若能设计,说明理由。
教学设计描述
动作描写教学设计
运动与设计教学设计
动物运动教学设计
素描教学设计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设计 描述 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