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亲子教育的理论、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什么是亲子教育?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的,以婴幼儿与家长的互动为核心内容,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爱护婴幼儿身心健康,开发潜能,培养个性,使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亲子教育不同与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和儿童教育,它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新型教育模式,更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的互动,这不但能促进婴幼儿从小形成健康的人格,也能促使父母自身的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亲子教育的目的 亲子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为幼儿提供同伴交流、群体活动的机会,增强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边幼儿社会适应性良好的发展。
第二、提供各类家教指导,如亲子游戏、咨询、音像资料等。
第三、提供家长互相学习、交流、教育的机会,促使家长提高教养素质和能力。
第四、提供孩子和家长共同游戏、共同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
第五、提供各类适宜的活动器械、玩具,使 O 一 3 岁的孩子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活础天地,在活动中身心不断得到健康成长。
三、亲子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1990 年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迈尔斯博士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会议上提出,拯救生命的斗争应该和使生命有意义的努力同步进行,即生存和发展并重的新概念。世界上技术先进的国家早就十分重视儿童早期发展,‘‘把它放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首位。而发联中国家,在争取儿童生存权的同时也应关注儿童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儿童早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千年宣言目标——让每个儿童拥有最佳的人生开端 2001 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明确指出:每个儿童都应该有一个尽可能好的人生开端;每个儿童都应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每个儿童都应有机会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成为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我国目前 0—6 岁的婴幼儿有 1.3 亿之多。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人们对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日益加深,早期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主要发展 3—6 岁的幼儿教育,延伸至 0—3 岁的婴儿教育。这既是我国早期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也是今后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国在制定“十五”幼教事业发展目标时己明确提出 0~3 岁的早期教育目标。
2000 年 9 月 1 号,全国第一部关于学前教育的地方法规《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正式生效,将北京人受教育的奠定年龄从过去的 3 岁以上推到了 0 岁。为满足 0~3 岁婴幼儿的教育,目前形成了多种形式,有以社区为依托的形式,也有以幼儿园为依托的形式,还有一些是社会上企业运营的早期教育机构。
亲子园教育是社区 O~3 岁婴幼儿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以幼儿园为依托,面向社区 3 岁以下的散居儿童及其家长实施的教育。亲子活动中,不仅把幼儿作为教育对象,而且,更强调教师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示范家长,使家长的教育行为发生变化,从而使亲子园的教育能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去。亲子园作为对婴儿实施早期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 发展趋势 亲子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