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城市区域理论及其政策导向

城市区域理论及其政策导向

时间:2025-08-01 12:36:20 浏览次数:

  2011 年第 3 期 ( 总第 205 期 )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 L O F X IA M EN UN IV ERS ITY ( A rts & Socia l Sc iences)

 N o. 3 2011 G enera l Ser ial N o. 205 城市区域理论及其政策导向 罗思东 (厦门大学 公共事务 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 城市区域理论是全 球化时代城市化的主 流理论, 反映 了在全 球化力 量的推 动下, 当代 城市化理论在跨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在全球化因素的作 用下, 城市区域正 在进行产 业结构 和地域空间的重构, 区域内的政 治和社会关 系面临 着新的 挑战, 治理 框架和政 策过程 也需要 作出 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在政策层面上, 城市区 域理论 主张加 强城市 区域的 竞争地 位, 重 塑城市 区域 的政治地理, 建设包容性的治理 框架和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城市区域理论; 城市化; 全球 化; 地域重划; 区域治理 中图分类号: D035- 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8- 0460( 2011) 03- 0001- 08 城市区域是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 是理解当代城市 化形态的空间载体。它是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 是由城市的空间结构表现出来的各相关主体之间 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关系。由于城市区域范围较之传统的单核城市和大都市区更为广泛, 因区域内 产业链条的形成和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加深, 各地方单位对城市区域共同身份的追求和认同日益明 显; 同时, 各城市之间的政治、行政关系及其治理结构也变得更为复杂, 因经济和政治、行政地位的 不同而带来的社会关系的不平等也随之显著。城市区域理论以城市区域的形态和城市区域范围内 的各种关系范畴为主要研究对象, 探讨各相关主体在这个关系网络中行为的规律性, 以建构合理的 政治地理结构, 塑造有效的政策导向, 实现城市区域在经济竞争、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 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区域及其理论的成因 20 世纪中期之后, 发达国家高新技术的进步和服务型经济快速增长, 瓦解了传统经济部门的 优势地位, 从而在经济地理上也瓦解了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统治地位, 大都市区经济的空间结 构由工业化时代的单一中心结构向后工业化时代的多中心结构演变, 构成大都市区的两个基本 组成部分的郊区和市中心区各自走上了既相互关联又相互排斥的道路 。

 [ 1 ] 这是当代城市区域内 部关系的原型。在经济和产业发展层面, 传统工业城市的衰落与转型是产业升级与转型中的一般 收稿日期: 2011- 02- 15 作者简介: 罗思东, 男, 江西鄱阳人,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历史学博士。

  1

 厦门大学学报 (哲 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年 现象, 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 城市区域的形成是这一规律的表现。在政策层面,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 西方国家新保守主义政府对于战后延续多年的积极城市政策的放弃, 则使转型中的中心城市雪上 加霜; 同时, 保守的城市政策带来了放松规制和创新主义的激励, 也给城市的转型创造了机遇。

 生产性服务, 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在放宽管制和创新的推动下, 集聚在经济实力最强大发达国家的 中心城市, 使其迅速成长为资本、货币、生产性服务和决策的中心。

 [ 2] 90 年代之后, 能够结合自身 优势和国家政策调整, 抓住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通讯技术给经济转型所赋予的机遇的城市, 便逐 渐摆脱了衰退的困扰, 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转型, 比如伦敦、纽约、芝加哥、东京等城市, 在全球竞争中 成长为全球性城市, 进而也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丝奇雅 沙森的研究表明, 少数的全球性 城市成为专业化服务的供给基地、金融创新产品和市场要素的生产基地, 代表了全球服务业的集中 [ 3] 化趋势; 而制造业无论是在次国家区域范围、还是在全球范围, 均表现出分散化的趋势。

 全球城市的兴起和城市经济的复兴, 使区域内的中心城市摆脱了长期以来相对于郊区城市的 弱势地位, 区域经济显现出新的发展格局, 多个中心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更为复杂的相互依存态 势。一方面, 高度专业化的服务业在中心城市的集中, 赋予了中心城市对于跨国企业必需的关键性 的控制性功能; 另一方面, 区域经济当中必要的企业生产性活动则由位于郊区的高技术走廊承担, 为此, 郊区之间也存在着因聚合性的经济竞争而日益增强的相互依赖。从驱动城市化的内外两个 方面的因素看, 福特主义经济结构的解体和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的破产, 催生了新的地域结构和形 态, 城市 区域

 [ 4] 就是其中之一。城市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形态的形成, 是城市化进程自身的 产物, 由单核城市到大都市区, 再到大都市连绵区, 是一个由聚集到分散, 再到聚集和分散相向而行 的过程, 赋予了城市化地区空间的后都市化特征。从概念的实际使用来看, 城市区域同时包含了大 都市区和大都市连绵区的空间形态特征, 大都市区所面对的区域经济发展、政府间关系和区域内的 社会关系等问题, 也同样是城市区域面临的问题。与大都市区不同的是, 作为全球化时代城市化进 程的形态, 城市区域特别强调次国家区域在面临全球化的挑战时, 区域内的多个地方主体整合出一 个在经济、政治和治理方面更具竞争力的体制的重要性。

 城市区域的形成有赖于区域内有全球性影响的首位性城市的带动作用, 但与全球城市不同的

 [ 5 ] 城市 区域关注更为广泛的城市化模式的特征与细 是, 城市区域的特征应从内在联系去定义, 节, 涉及增长的分布、与全球化增长动力相关的利益的广泛扩展。

 [ 6] 由于 区域城市化的进程嵌入 地方环境和文化, 在不同的城市区域, 向后都市时代的过渡以不同的速度开展, 并采取各种各样的 具体形式, [ 7] 全球化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深深地植入了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主要领域, 从本质 上改变了现代化大都市的外在形态和内在关系。作为大都市区发展和治理的主流理论, 新区域主 义强调的地方性的政策过程,

 [ 8] 由于受到地方制度与文化的约束, 无法对后都市时代的区域问题 提供普遍而有效的解决方法, 表现出该理论的不足。对此, 博尔哈和卡斯特尔认为, 对于信息时代 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难题, 各种公共政策是不够的, 改革必须在地方水平的权力和功能 上采取具体形式来允许整体政策的应用, 我们需要创造新的权力组合和新的地方政府的管理形 式 。

 [ 9] 在全球竞争背景之下, 新区域主义被置于一个更广泛的理论框架之中得以重铸 , 被称为 [ 10]

 地域重划和再区域化 , 城市区域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 。

 二、城市区域理论的主要内容

 城市区域理论将空间形态和产业布局结合在一起考察, 发现城市区域是由传统的城市中心与 新的商业中心、内外缘城市与最外缘的城市复合体以及专业的次中心区构成的不断发展的多中心 结构, 诸多分散于区域内的专业化的服务发挥了对这种多中心结构的支撑作用。在区域内, 中心商

 2

 第 3 期 罗思东: 城市区域 理论及其政策导向 务区 ( CBD )是集中性的关键形式, 这种集中性顺着大都市区内构成网格化结构的多个聚集性商业 活动的节点扩展; 由多个节点编织的网格结构代表了区域概念的重建, 网格结构嵌入了传统的交通 基础设施, 使这些设施促成了从信息通讯业务活动中获得的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 11] 正是交通基础 设施的完善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 才为制造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分散和经济控制活动在多中心节 点的集中提供了支持条件, 介乎于积聚的中心性向心力和弥散的非中心化的离心力之间的复杂 关系 [ 12] 才有可能。多中心的网格结构使城市区域能够在合理的空间范围内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 链条和面向生产者的服务网络,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区域整体的经济效率。尽管 城市区域创造的 不是传统的单一中心城市, 而是新的多中心的城市形态 ,

 [ 13] 从经验上看, 在全球城市占主导地位 的全球城市区域, 传统单核城市的中心作用仍然十分明显 (特别是在英语国家 )。在这些城市区 域, 多中心的空间功能形态可以说是一个较之从前相对均衡的中心

 外缘结构。城市区域是在 [ 14 ]

 网络与等级交织、融合的过程中, 向层次鲜明、分工合理的多中心格局演进。

 在产业空间形态构筑的过程中, 发达国家对于经济活动放松规制的政策和私有化过程, 对于鼓 励企业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活动在城市区域的聚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经合组织的新 自由主义经济增长取向对于创业主义 ( entrepreneurialism )形成了激励, 它以坚决主张促进经济增 长战略、承担风险、革新以及私人部门导向为特征 , 主张 市场的便利化和对再分配价值的回 绝 。

 [ 15] 创业主义激发了城市区域的经济活力, 新兴产业向主要城市区域集中, 富于创造力的年青 劳动力人口纷纷流向复兴中的城市中心, 形成了所谓

 创意阶级 和

 创意城市 , 为城市区域的竞 争性和持久增长奠定了基础。

 由于城市区域经济活力的提升和在全球竞争网络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城市区域的政治经济 学呈现出纵横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纵向的分散趋势, 即民族国家向地方的分权, 提高作 为全球竞争主体的城市区域自主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效率; 另一方面是横向的整合趋势, 区域内独立 的地方单位之间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协调与合作, 以适应区域内经济聚合效应的需要。城市区域理 论对地方经济与政治之间相互关系的看法是, 决策者和企业家对城市区域经济聚合的重要性作出 了政治回应, 认为更大规模的区域合作有助于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 消除私人经济的外部性; 而创 建区域政治体制或过程, 促成政策协调, 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 改进公共服务, 降低劳动力流动和市 场准入的商业成本, 能够提高城市区域的经济竞争力。实证研究提供的经验表明, 在中央、州 (省 ) 和城市政府发挥积极作用的国家和地区, 典型者如英国 (伦敦 )、加拿大 (多伦多 )、日本 (东京 )、美 国 (纽约 )、澳大利亚 (悉尼 )、香港等, 催生了以全球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区域; 而在大量的未形成全 球城市的国家和区域, 特别是欧洲大陆, 比如德国, 则形成了互补性很强的都市区域群, 多个中心之 [ 16] 间相互联系, 在空间上分散承担大都市区域的功能。

 城市区域理论还关注到社会领域的不平等问题。社会领域的不平等现象源自于前文所述的新 自由主义的市场竞争取向、福利国家政策的失败和区域内协调合作机制的薄弱。城市区域内的产 业聚集吸引了大量劳动力人口的进入, 这些劳动力分布于不同的生产和服务部门, 分散于区域内的 多个城市中心, 增强了城市区域在人口、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异质性色彩。区域内外来移民 的增加, 就业人口在收入方面的差距, 住房成本的上升, 就业和居住地点的分离, 对失业的担心, 传 统社区的破坏及其居民的抗争, 公共服务供给在地理上的差异,

 环境不公 ( env ironm ental in jus

  比如, 2003 年, 美国的 10 个城市区域 (大都市连绵区 )集中了 美国总人 口的 67. 8% ; 从 2005 - 2040 年的长 期发展趋势看, 这 10 个城市区域在人口、住房、工作岗位等 3 个衡量增长的 关键指标 上的增量, 将分别 占据全国增 量的 70. 3% 、71. 1% 、68. 8% ; 基本建设支出的增量占全国增量的 76. 7% 。参见 Robert E. L an g, and D awn Dh avale,

  Beyond M ega lopolis: Explo ring Am erica s N ew M egapo l itan G eog raph y. M e trop olitan In st itu te at V irg in ia T ech. , 20 05. h ttp: / /www. m . i vt. edu/ pub lication s/ othe rresea rch / docum ent- pdfs/m egaopo lis. pd f, 2010 年 10 月 20 日。

 3

 厦门大学学报 (哲 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年 t ice)等问题, 均属于 社会再生产 ( socia l rep rodu ction )问题。

 区域内部不同的权力主体之间、不 同种族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越大, 经济的竞争力就越小。

 [ 17 ] 城市区域理论认为, 很明 显, 城市 区域的竞争性不仅立足于生产, 还有赖于生活质量 (社会再生产 )和许多城市区域采用 的政策措施, 这些措施被以 可持续发展 的语言表达出来。

 [ 18] 社会领域的不平等问题 切中真实 [ 19] 的经济发展的政治, 即所谓 公正的可持续性 。

 区域内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的现状及其对城市区域竞争力与区域治理的影响, 也受到城市区 域理论的重视。帕特南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

 在意大利公开精神发达的地区, 社会信任长期以 来一直都是伦理道德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维持了经济发展的动力, 确保了政府的绩效 ; 普遍的互 惠产生了大量社会资本, 从而支撑了合作 。

 [ 20] 实际上, 并不是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像意大利那样, 在 区域层次拥有丰富发达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资本; 但也不意味着城市区域竞争性的培育和治 理的达成, 只能依赖于发达的社会资本。国家对城市区域的政策支持和区域内部结构与关系的调 整与协调, 也能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 21] 虽然如此, 发达的社会信任关系无疑仍然有助于城市区域的 发展。城市区域理论认为, 可以从经济社会学或市场的社会结构方面来看待一个空间区域对于生 产要素的聚合能力。如果一个区域的社会关系和信任模式能够有利于合作与竞争间的平衡, 有利 于区域公共物品的生产和长期投资, 那么这个区域便能够将其区位的比较优势, 转变为全球的竞争 优势。

 在城市区域理论的视野中, 经济区域和政治区域 (独立的地方主体 )应该融合为区域政治经济 相互促进的关系整体。区域经济是包含了多种活动的复杂系统, 这些活动分布于城市网络的节点 当中, 通过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形成高度相互依赖的关系, 因而势必对城市区域内分散化的政治地 理提出挑战及整合性的需求。分散化的政治地理使得任何单一的地方政府都无法解决经济的外部 性问题。如果将城市区域视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的整体, 或者说, 经济的相互依赖是一个事实, 那 么, 协作便是一个定义中的政治挑战。一个区域对这个挑战的成功应对, 是决定区域经济未来的关 键。

 [ 22] 对于大都市区、区域或者城市区域而言, 由市场机制决定的经济地理的空间范围可以相对 模糊, 但是政治地理的划分和重新划分 ( resca ling )或再区域化 ( reterrito rialization )则应该清晰, 它关 系到区域治理的成效, 并最终影响区域经济的效率, 这是当前城市区域理论中分歧最大的一个领 域。再区域化的政治不再仅仅局限于城市区域内部, 事关地方、区域、州和国家等各级政府和利益 [ 23] 集团, 这些主体都在寻求适应新的政治地理现实, 试图从政治地理的重新划分中得到好处。

 三、城市区域理论的政策导向 城市区域理论具体的政策主张, 首先是建议民族国家政府提高对城市区域总体地位的认识, 扩 大城市区域独立决策的权限, 增强城市区域的经济竞争能力。由于试图在一个固定的国家制度框 架内实施强化地方和区域经济 (再 )发展的政策并未获得成功,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 改变了策略, 通过国家权力在中央和地方间的重新配置, 在中观层次上围绕城市区域重构国家的地 域层次, 优先支持在吸引全球投资最具竞争力的部门和地区。城市区域由此成为关键性的制度基 点, 长期以来国家对政治经济进行规制的首要地位因之发生了动摇。布瑞纳认为, 新的国家制度 性组织的等级结构和规制活动成型之后, 在国家权力的重新配置里, 影响深远的制度变迁和加强地 方经济能力的政策重组, 落在了主要城市区域的地理范围之中。

 [ 24] 这类自上而下的国家新自由主 义主张, 促成了以全球城市为主导的单核城市区域的成长, 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城市区域间平衡发展 [ 25] 的争议。在日本, 各地方自下而上地影响国家区域政策的趋势正在出现。

 其次, 在城市区域的应对策略中, 萨维奇和福格尔提出,

 改变区域边界和大都市城市治理的

 4

 第 3 期 罗思东: 城市区域 理论及其政策导向 制度安排, 整体上关系到区域的领导能力和发展战略, 进而关系到城市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 力 。

 [ 26] 地域重划涉及城市区域地理边界的调整和区域内有关地方主体间政治、行政关系的重构, 其目标是为了在区域层次获得更多的管理控制和政策制订的权限。这个思路是在大都市区化过程 中区域治理的理性主义的产物, 开始并非源自于全球化的压力, 但全球化的压力却是促使对区域主 义政策进行再思考的推动力。佩尔斯是最早提出这一对策的人之一, 他认为, 既然区域已经成为新 的全球经济中主要的经济地理单位, 就必须在区域层次对经济和治理进行相应的重构。

 [ 27] 从传统 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 地域重划在实践中具有多种形式, 从效率、责任和经济发展的标准来看, 最 具发展前景的措施是灵活的、多中心的地域重划, 能够让城市聚积更多资源, 打造竞争优势, 构筑彼 此受益的联盟。

 [ 28] 但是, 英国拉夫堡大学的研究小组对多中心模式提出了多方面的质疑, 认为单中 心的发展模式 (伦敦 )比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 (荷兰的兰斯塔德和德国的鲁尔 )更符合经济、社会和 [ 29]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再次, 如果说城市区域理论在政治方面的作用, 主要是在地域重划过程中进行协作关系的构建 与调整, 属于政府间关系领域; 那么, 在治理方面, 则主要是为了管理可能影响到经济增长的社会紧 张关系。在一系列适用于城市区域治理的民主理论中, 协商民主过程是新自由主义特别强调的管 理工具。

 [ 30] 由于城市区域变得更具异质性、文化多样性和多元性, 同时由于外部竞争环境的压力, 新的政策需求正转到治理方面, 从经济发展的策略, 到环境问题, 再到社会公正和政治认同。社会 紧张和矛盾只能通过政治渠道解决, 但必须是民主的和包容性的政治, 而非只关注增长的狭隘政 策。为此, 基廷构想了一个能够促进民主参与和新的制度安排的

 发展模型, 通过包含竞争环境、 文化、制度、领导和社会构成等要素的

 发展联盟 , 来建设面向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阶级间联 盟, 将政策视为区域内政治竞争的产物。

 [ 31] 这种内部治理结构的达成, 需要有比较广泛的政治共识 和政治参与, 不一定有普遍意义。例如, 中国城市区域的治理框架, 在强烈的城市和区域创业主义 [ 32] ( GDP 导向 )的激励下, 就面临着缺乏参与性的地方政治与立法过程的困境。

 最后, 对于国家在城市区域的发展形态和治理模式中所起的作用, 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新自由 主义全球化论者强调城市区域的整合, 努力建构城市城区在国家内部的自治、自主地位, 民族国家 通过向城市区域的分权而退居二线。反对者认为, 新自由主义关于城市区域已经形成为一个实体 的论断是一个假设, 全球化对国家权力的弱化也同样属于假设。国家与区域之间的分权, 是让城市 区域逐渐拥有充分的自主权限, 但这并不必然代表着民族国家作用的弱化, 而是改变了权力的行使 方式。在中国, 虽然经济治理已经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向, 中央政府仍然可以通过国土规划, 掌握经 济规制和地域划分的重要权力。

 [ 33] 彼得

 霍尔发现,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以来, 英国政府给予了苏 格兰在开发和规划方面的大量自主权; 在英格兰地区新建了区域开发机构, 设置了一个覆盖经济开 发和复兴方面诸多职能的 专一资金 , 充分增强了他们在财务开支上的控制权。

 [ 34 ] 经验研究证明, 民族国家有能力在大都市区域主义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过程中, 以及大都市区政治形态的建构上, 发挥重要的作用; [ 35] 联邦制国家中的州政府也可以发挥同样的作用, 通过州政府的立法, 来塑造城 [ 36] 市区域的空间和社会结构。

 四、批评与思考 城市区域理论因主题外延的宽泛, 涉及空间地理及其规划、城市和区域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 面的内容, 对于全球竞争的影响、城市区域竞争性的界定、对经济增长取向的偏好、政治地理的重 构、治理框架的构建等诸多问题还没有形成共识, 至今尚处在争论和发展当中。该理论在许多方面 的研究仍然属于应然层面, 逻辑多于实证。在理论的适用方面, 由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性

 5

 厦门大学学报 (哲 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年 的研究并不支持它的所有论断, 致使从该理论推演出来的政策导向还有待检验, 要视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正和拓展。本文通过对城市区域理论的系统梳理, 结合我国城市区域的发展 现状, 提出几点思考。

 第一, 城市区域理论反映的是当前城市区域发展的现实, 强调城市区域对于国家地位的重要影 响, 这种影响使得国家内部的重要城市区域成为了世界经济重要的空间节点, 甚至成为世界舞台上 一个独特的政治行为体。因此, 该理论对于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最有很强的政策意义。另一方 面, 由于城市区域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对城市区域的研究又来自许多不同的学 科, 导致该理论的政策见解并不拘于一种理论或者一种理论内部的某一个流派, 而是一套政策系 统, 具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和地方特色, 需要根据不同的发展环境进行甄别。但其总体目标却是 相似的, 即在一个变化的城市化空间里, 通过权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管理体制的调适, 在激烈的全 球竞争和分工体系中, 提高区域的整体能力, 争取更大的国家利益。

 第二, 当代城市区域的形成既是新城市化规律的一个体现, 同时也受到了全球化力量的极大推 动, 城市区域理论因而也受到了自由主义的影响乃至主导, 特别是在如何看待民族国家的地位和作 用上。在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上, 城市区域理论主张以市场竞争引导城市区域的发展, 放松对市场的 规制, 赋予企业更多的自由, 以增强城市区域的经济活力。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 城市区域理论积 极主张向地方 (城市区域 )分权, 甚至不惜调整整个国家的权力结构, 以适应区域对政策主导权的 需求。这些主张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国家和一个国家内部的所有城市区域。不同的国家、国家内 不同的区域也许处于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阶段, 市场结构和社会传统不一定相同, 尤其是城市区域的 发展程度和对政策的主导能力差别也很大, 不宜以自由主义的视角视之。

 第三, 城市区域理论提出以城市区域内部地方单位之间的结构性调整与改革, 重构地方政府间 的关系, 实施地域重划, 来取代失效的新区域主义的政策过程, 以改善城市区域的内部治理, 增强竞 争能力。西方国家传统的区域主义认为, 应该以地方政府之间的结构性改革, 建立区域性政府来解 决大都市地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但是遇到了地方政府和地方社会的强烈抵抗, 实际成效非常有 限。

 [ 37] 新区域主义之所以能够在 20 世纪 90 年代兴起, 就是因为传统区域主义的结构性改革遇阻, 而困扰城市区域发展的问题依旧。结果, 新区域主义只能绕开整合地方政府结构这一难题, 提出政 府间协作的、各方力量参与的政策性议程。现在城市区域理论重提结构性改革的话题, 是否确实反 映了不同于以往发展阶段的新背景与区域整合的新需要, 还有待观察。

 第四,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 不同的城市区域存在不同的发展路径, 政策措施也应有所区别。在 中国的环渤海地区、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 就分别有政府驱动模式、FD I驱动模式和城市网络 驱动模式。

 [ 38 ] 在地方政府间相互竞争促进区域整合的过程中, 政府 (特别是中央政府 )的规划和协 调作用非常突出;

 [ 39] 同时, 各级政府也在通过城市区域的空间重构相互进行博弈, 体现了政治与行 政权力借由城市区域空间所进行的上下流通与平衡, 特别是省级政府与城市区域之间的复杂关 系。

 [ 40] 区域战略规划也不仅仅是土地使用和协调发展的工具, 而是意味着中央和省级政府重新评 估与确定了地方和区域治理的重要性, 只是还需要恰当的制度性结构的设计相配套。

 [ 41] 不过需要 注意的是, 虽然我国是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在调整地方政府间关系和地方行政区划时, 因为 涉及各地方的重大利益, 同样也非常困难。城市区域理论所包含的分权、地域重划、地方政府间关 系结构性调整的主张, 尤其需要谨慎对待。

 (本文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211 项目 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的阶段性成果 )

  6

 第 3 期 罗思东: 城市区域 理论及其政策导向 注释: [ 1] 王旭: 美国城市史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 第 150 页。

 [ 2] 姚为群: 全球城市的经济成因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第 275 页。

 [ 3] 丝奇雅

 沙森: 全球城市: 纽约伦敦东京 , 周振华译,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年, 第 3- 5 页。

 [ 4] [ 18] Andrew E. G. Jonas and K ev inW ard,

 In trodu ct ion to a D eb ate on C ity- R eg ions: N ew G eog raph ies ofG overn ance, D em ocracy and SocialR ep rodu ct ion, In tern a tiona 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V ol. 31, N o. 1, 20 07, pp. 169- 1 78. [ 5] S ir Pe ter H a l,l

 G lobal C ity- R eg ions in the Tw enty - firs t Century. In A llen J. Scott ( ed. ), Global City - Re g ion s: T rend s, Theory, P ol icy. N ew Y o rk: O xford U n ive rsity P res s, 20 01, pp. 59- 77. [ 6] Saskia Sas sen,

 G loba l C ities and G lobal C ity - R eg ions: A Com parison, In A llen J. Scott ( ed. ), G lobal C ity - Regions: T rend s, T h eory, P olicy, pp. 78- 95. [ 7] Edw ard W. So ja: 区域城市化与城市

 区域的治理危机 , 任远等主编: 全球城市

 区域 的时代 , 上 海: 复旦 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第 5 页。

 [ 8] 王旭、罗思东: 美国新城市化时期的地方政府 ,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 社, 2010 年, 第 254- 257 页。

 [ 9] 若尔迪

 博尔哈 、曼纽尔

 卡斯泰尔: 本土化与全球 化: 信 息时代 的城市 管理 , 北 京: 北 京大学 出版社, 2008 年, 第 96、97 页。

 [ 10] [ 15] [ 26] 汉克

 V. 萨维奇、罗纳德

 K. 福格尔: 区域主义范 式与城市 政治 , 罗思 东译, 公 共行政 评论

 2009 年第 3 期。

 [ 11] Sask ia S assen ( ed. ), G lobalN ewt ork s, L inked C ities, N ew Y o rk: R ou tledge, 2 002, pp. 13- 14. [ 12] Edw ard W. So ja: 后大都市: 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 , 李钧译,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第 23 页。

 [ 13] 周振华: 崛起中的全球城市: 理论框架及中国模式研究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年, 第 93 页。

 [ 14] 罗震东、张京祥: 全球城市区域视角下的长江三角洲演 化特征与趋势 , 城市发展研究

 2009 年第 9 期。

 [ 16] D iete r Lpp le: 多中心城市体系与城市等级: 德国大都市区域体系的经验教训 , 任远等主 编: 全球城市

 区 域的时代 , 第 241- 257 页。

 [ 17] H en ry G. C isn eros,

 R eg iona lism: T he N ew G eography of O ppo rtunity, In R og er K em p ( ed. ), F orm s of L ocal G overnm en t: A H a nd book on C ity, C ounty and R eg ional Op tions. J efferson, NC. : M cF arlan d & Com pany, In c. , Pub lish ers, 1 999, p. 3 23. [ 19] R ob K rueger and L ydia S avage,

 C ity- R eg ion and SocialR ep rodu ction: A P lace for Susta inab le D evelopm en ?t , In terna t iona l J ournal of Urban and R egional R esea rch, V ol. 31, N o. 1, 2 007, pp. 215- 223. [ 20] 罗伯特

 帕特南: 使民主运转起来: 现代意大 利的公民 传统 , 王 列、赖 海榕译, 南 昌: 江 西人民 出版社, 2001 年, 第 200、215 页。

 [ 21] Ia in D eas and B en ito G io rdano,

 R eg ions, C ity - R eg ion s, Id en t ity and In stitu tion Bu ild in g: Contem po rary Experi ences of the Scalar Tu rn in Ita ly and Eng land. Journal of Urba n A ff a irs, V o.l 25, N o. 2, 20 03, pp. 225- 2 42. [ 22] W i ll iam R. Ba rnes and L arry C. Led ebu , r

 TheR eg ional E con om ic C omm ons, In D enn is R. Ju dd and P au lK antor ( ed. ), The Politics of U rban Am erica: A R eader ( 3rd Edition). N ew Y o rk: LONGMAN, 200 2, pp. 380- 39 2. [ 23] R ona ld K. V oge,l

 G overn ing G loba l C ity R eg ions in Ch ina and theW e st, P rogress in P lan n ing, V ol. 73, N o. 1, 20 10, pp. 4- 10. [ 24] N eil Brenner, N ew State Spa ces: Urba n G ov erna nc e and the R escaling of S ta tehood, N ew Y o rk: Ox ford U niv ers ity P res s, 20 04, p. 3.

 [ 25] T ak ash iT sukam o to,

 Tokoy s Reg iona lism Po litics: G loca lisat ion of Japanese D evelopm en t S tate, In R. K. V ogel et a.l , P rogress in P la nn ing, V o.l 73, N o. 1, 201 0, pp. 44- 49. [ 27] N eal R. Pe irce, C itistates: H ow Urba n Am erica Can p ro sper in a C omp etitive W or ld . W ash in gton, D. C. : Seven Locks P ress, 199 3, p. 294. [ 28] H. V. S av itch,

 R esca ling for a G loba lW o rld, In R. K. V ogel et al. , P rogress in P lanning, V o.l 73, N o. 1, 20 10, pp. 11- 16.

 7

 厦门大学学报 (哲 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年 [ 29] 考蒂

 佩因: 全球化巨型城市区域中功能性多中心 的政策挑战: 以英 格兰东南部 为例 , 董轶群 译, 国际城 市规划

 2008 年第 1 期。

 [ 30] M ark P urce l,l

 C ity- R eg ions, N eo libera lG lob a lizat ion and D em ocracy: A R esearch A gend a, In tern a tiona l Jou r nal of Urban and R egional R esea rch, V ol. 31, N o. 1, 2 007, pp. 197- 20 6. [ 31] M ichae l K eat ing,

 G overning C it ies and R eg ions: T err itor ia l R estruc tur ing in a G loba l A ge, In A llen J. Scott ( ed. ), G loba l City- Regions: T rend s, T h eory, P ol icy, pp. 371- 3 90. [ 32] F ulong W u and F angzhu Zhang,

 China s Em erg ing C ity R eg ion G overn ance: T ow ard s a R esearch F ram ew ork, In R. K. V ogel et a.l , P rogress in P la nn ing, V o.l 73, N o. 1, 201 0, pp. 60- 63. [ 33] Jian g X u and A nthony Y eh,

 D ecod ing U rb an L and G overn an ce: Sta te Recon stru ction in C on tem p orary Ch in ese C it ie s, Urban S tudies, V o.l 46, N o. 3, 2 009, pp. 559- 581. [ 34] 彼得

 霍尔: 城市和区域规划 , 邹德慈等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年, 第 103- 104 页。

 [ 35] P au line M cG u ir k,

 The Po litica lConstruction of the C ity- R eg ion: N o tes fo rm Sydney, In tern a tiona l J ournal of U r ban and Reg iona l R e sea rch, V o.l 31, N o. 1, 200 7, pp. 179- 1 87. [ 36] Eugene J. M cC an n,

 In equa lity and Po litics in the C rea tive C ity- R eg ion: Q uestions of L ivab i lity and State Strate gy, In tern a tiona l Journal of U rba n and R egional R esearch, V o.l 31, N o. 1, 200 7, pp. 188- 19 6. 韩宇: 美国高技 术城市成功因素 探析 , 厦门大学学报

 ( 哲社版 ) 2007 年第 4 期。

 [ 37] 罗思东: 美国大都市区政府理论的缘起 , 厦门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4 年第 5 期。

 [ 38] 罗守贵、陈冬青: 区域演化和知识扩散: 来自中国三个领先地区的实证 , 王方华、朱有志、李友志 主编:

 2008 中外都市圈发展 报告 , 上海: 格致出版社 /上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 第 529- 551 页。

 [ 39] 陈向明、任远: 政府规划和市场 演化的 共同作 用: 对全 球化背 景下 上海和 长三 角城市

 区域发 展的 实证考 察 , 见任远等主编: 全球城市

 区域的时代 , 第 65- 78 页。

 [ 40] 刘超群、李志刚、徐江、叶嘉安: 新时期珠三角

 城市区域 重构的空间分析: 以跨行政边界的基础设施建设为 例 , 国际城市规划

 2010 年第 2 期。

 [ 41] Jian g X u and An thony G. O. Y eh,

 P la nn ingM ega- c ity R eg ions in C hina: R a tiona les and P o licies, In R. K. V o gel et a.l , Progress in P la nn ing, V o.l 73, N o. 1, 20 10, pp. 17- 22. [责任编辑: 陈双燕] C ity R egion Theory and Its Po licy O rien tation LUO S idong ( Schoo l of Pub lic A ffa irs, X iam en U n ive rs ity, X iam en 3 610 05, Fu jian ) Abstrac t: C ity reg ion theo ry is in them a instream of con tem po rary urban iza tion theor ies in th is g loba lization era. It re flects the new deve lopm ent of interdisc ip lin ary researches in the fie ld of urban izat ion. D r iven by g lobal fo rces, c ity reg ions are in the process of in du strial and territorial recon s tru ction tha t cha llenges reg iona l, po litica l and so cial en v ironm en ts. M eanw h ile, the fr am ewo rk of reg iona l govern an ce and po licy ag endas are requ ired to ad jus.t A s to po lic ies, c ity reg ion the

 ory argues for p rom oting city reg ions

 c om pe titive cap acity, rescalin g the ir po litica l g eography, bu ild ing inc lusionary gov e rnance and m ultip led evelopment patte rns. K ey W ords: c ity reg ion theory , urban izat ion, g loba liza tion, te rritor ia l resca ling , reg iona l governance

 8

相关热词搜索: 导向 区域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