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题目: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教者:解居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的背景 2、掌握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的内容。
3、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填写教案中的填空题将基础知识落实,使学生掌握基本史实。
2、教师讲解、设问与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3、教案中设置探究问题,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内容,体会历史唯物主义史学观; 2、通过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的内容,认识世界各国间的发展、创新、借鉴对世界发展的促进作用 3、通过学习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影响,掌握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与的历史学研究方法与理论。
实验目标:
1、研究学生学习的生理机制、心理机制和智力机制,摸索适合学生学习需要和培养目标的高效的学习方式,构建中学生高效的学习方式的内容体系、操作体系及评价体系。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竞争合作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和培养方法。
2、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角色行为及教学方式,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的研究过程,促使教师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果,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增强教师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构建优化学习方式的教学基本模式及学科、课型的变式,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和优化学习方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成绩。
3、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层次,适时转变教师的学生观、学法观、教学观、教法观。
4、挖掘教师的教育教学潜能和学生的学习个性,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5、探索学校教育教学的新亮点,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学校的科研资源,整合学校的教学力量,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研究新课程的实施机制。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感性认知能力强,理性认知能力弱,通过学案将难易知识分类。识记层面的知识以填空和表格的形式完成,分析理解层面的知识以文字材料和视频材料为依托,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来完成。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通过学案中展示的 1929 年—1933 年经济危机对世界的破坏状况,以及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度过经济危机,保证美国民主制的史实资料。由此设问,1929 年—1933 年经济危机暴露了传统资本主义体制的弊端。战后发达国家继罗斯福新政后相继进行调整和改革,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以学案中直观地图使学生对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有形象认识,通过设问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 1、以学案中的材料为依托,让学生总结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背景、主要内容
2、出示板书归纳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背景、主要内容
(二)福利国家的出现 通过学案的材料,表格的分析,对战后福利国家形成整体认识。
(三)70 年代的经济滞涨的影响 出示材料使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对 70 年代的经济滞涨的影响做全面客观评价。
(四)在学案最后设置课后探究问题:比较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
以学案中的多段文字材料为依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基本历史学习方法并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合力的结果。
以表格战后主要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开支比较,让学生对此有清晰直观认识,进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识记。
补充材料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福利国家的影响。通过对福利国家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以整体史观对世界历史有全面客观正确认识。
以学生探究的方式,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进行比较,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落实情况:
知识与能力中 1、2 两项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第 2 项目标通过学案完成的较好,知识与能力中的第 3 项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第 1 和第 3 项完成得一般。
实验目标落实情况:
实验目标中的前四项基本完成,后一项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关热词搜索: 科研课题 教案 解居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