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份
储量类
一、石油地质储量( GBn269- - 88 )
是指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层中原油的总量。
地质储量(待执行标准)
在原始地层条件下,已知油气储集中储藏的油气总体积,换算到地面标准条件下的油气总量。
二、石油储量分级及分类( GBn269- - 88 )
根据勘探、开发各阶段对油藏的认识程度将石油储量划分为探明储量, ,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三级。
. 1. 探明储量: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获得社会效益的可靠储量,分为三类 ①已开发探明储量:( Ⅰ类)
是指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开发方案的实施已完成开发钻井和开发设施建设,并已投入开发的储量。
②未开发探明储量(Ⅱ类)
是指完成评价钻探,并取得可靠的储量参数所计算的储量 ③基本探明储量 多含油层系的复杂断块油田,复杂岩性油田和复杂裂缝性油田,在完成地震详查,精查或三维地震,并钻了评价井后,在储量计算参数基本取全,含油面积基本控制的情况下所计算的储量。
2 2 .控制储量 是在某一圈闭内预探井发现工业油(气)流后,以建立探明储量为目的,在评价钻探过程中钻了少数评价井后所计算的储量。
3 3 .预测储量 是在地 震详查以及其他方法提供的圈闭内,经过预探井钻探获得油(气)流,油气层或油气显示后,根据区域地质条件分析和类比,对有利地区按容积法估算的储量。
三、动用储量〈( 95 〉开字第 1 71 号〉
指已上报生产能力或已投入开发生产的探明储量。
四、已探明未开发储量:〈( 95 )开字第 1 71 号〉
指除去已开发储量以外的探明储量。
根据勘探程度,地质认识和储量计算参数的可靠性分为落实储量,待落实储量,待核销储量,表外储量四类
1 1 .落实储量
勘探工作已经完成对油气藏认识基本清楚,储量计算参数可靠,已经达到“石油储量规范 ”要求的探明储量。
2 2 .待落实储量
需要进一步做工作,搞清油气藏构造,储层以及落实储量计算参数等的探明储量。
3 3 .待核销储量 为储量批准后又经过进一步勘探开发评价,如评价井未钻遇油层,油层试油出水或达不到工业油流标准,含油面积、有效厚度等储量计算参数的变化,致使原批准探明储量减少的部份为待核销储量。
4 4 .表外储量 指 指 50 ℃时地面粘度大于 0 50000 时超稠油储量或含硫化氢的原油,目前采油工艺技术达不到开发要求的储量。
五、可采储量( GBm269- - 88 )
是指在现代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 从储油层中采出来的那一部份油量。
六.技术可采储量( SY/T5367- - 1998 )
是指依靠在现有井网工艺技术条件下,获得的总产油量。水驱油藏一般测算到含水率 98%。
,其他驱动油藏开采到技术废弃产量时的累积油量。
七、经济可采储量( SY/T5367- - 1998 )
是指在现有井网,现有工艺技术条件下,能从油藏获得的最大经济产油量。
储
量
分
级
分
类
石
油
储
量 探
明
储
量 控 制 储 量 预 测 储 量 已开发(Ⅰ类)
部份开发 基本探明(Ⅲ类)
部份未开发
未开发(Ⅱ类)
落 实 储 量 待落实 待核销 表外 可开发 不可开发 近期可开发 低经济效益一类 低经济效益二类
地面工程限制不可开发 暂无效益 [GBn269-88,(95)开字第 71 号]
八、剩余可采储量( GBn269- - 88 )
是指油田投入开发后,可采储量与累积采出量之差。
九、水驱储量( SY/T61 74- - 1995 )
直接或间接受注入水或边水驱动影响的储量 十、损失储量( SY/T6174- - 1995 )
在目前已定的注采系统下,无法采出的储量。
第二部份
开发指标类
1 1 .井网(“油气田开发图集”编集工作会议纪要)
指井点布置的几何形式。如三角形、正方形、行列,环形等。
2 2 .井网密度( SY/T6366- - 1998 )
油田(或区块)单位面积已投入开发的采油井,注水井总数。
f=n/Ao 式中:f f — 井网密度
n n — 油水井总井数(口)
Ao — 含油面积( km 2 2 )
3 3 .注水方式(“油气田开发图集”编集工作会议纪要)
指注水井和采油井的相对关系。如四点法,反九点法,行列,边外,环状:
4 4 .注采井数比( SY/T6366- - 1998 )
指水驱开发油田采油井总数和注水井总数之比
n n o o
Fnow= ——
n n w w
式中:
Fnow — 注采井数比
n n o o — 采油井总数(口)
n n w w — 注水井总数(口)
5 5 .水驱控制程度( SY/T6219- - 1996 )
提法①是指现有井网条件下与注水井连通的采油井射开有效厚度与井组内采油井射开 总有效厚度之比值。
提法②水驱控制程度(“油气田开发图集”编制工作会议纪要)指以注水井为中心油层连通厚度与总厚度比。
6 6 .平均单井射开厚度( SY/T6366- - 1998 )
油田(或区块或某类井)内,属同 — 开发层系的油水井中射开总厚度与油水井总井数的比值。
∑ how h= ——————
n n h h — 平均单井射开厚度(m m )
how — 油水井射开总厚度(m m )
n n — 油水井总井数(口)
7 7 .平均单井有效厚度( SY/T6366- - 1998 )
油田(或区块,或某类井)内属同 — 开发层系的油水井有效厚度之和与油水井 总井数的比值。
∑ ho+ ∑ hw
he= ————————
n n h h o o — 采油井有效厚度(m m )
h h w w — 注水井有效厚度(m m )
h h e e — 平均单井有效厚度(m m )
8 8 .核实产油量( SY/T6366- - 1998 )
是由中转站,联合站,油库对管辖范围内的总日产油量进行计量,由此获得的产油量数据为核实产油量。单位:t t 9 9 .输差( SY/T6366- - 1998 )
是指井口产油量和核实产油量之差与井口产油量之比。
q q ow - -q q or
K= ————————
q q ow
K K — 输差
q q ow — 井口产油量, 10 4 4 t t q q or — 核实产油量, 10 4 4 t t
10 .核实产水量( SY/T6366- - 1998 ):
用井口产水量和输差计算。
q q or = = (1 1- -k k )q q ww
q q wr — 核实产水量 10 4 4 t
K — 输差 q q ww — 井口产水量, 10 4 4 t t 11 .综合含水( SY/T6366- - 1998 )按月计算
q q wr
fw= —————— × 100
q q wr +q om
q q om —— 月产油量
10 4 4 t
q wr — 月核实产水量
10 4 4 t t fw — 综合含水
% 12 .综合气油比( SY/T6366- - 1998 )
是指开发单元所有井的总产气量与月总产油量的比
q q gm
Ego= ——————
q q om
E E go — 综合气油比 m m 3 3 t /t q q gm — 标准状况下的月产气量
10 4 4 m m 3
q qom — 月产油量
10 4 4 t t 13 .老井综合递减率( SY/T6219- - 1996 )
当年核实产油量扣除当年新井年产油量后,除以上年底标定日产水平折算的当年产油量。
q q oa (t t )- -q q ox (t t )
D= (1 1- - ——————— ——— )× 100%
q q oa (t t- -1 1 )
综合递减率(“油气田开发图集”编制工作会议纪要)
本年度老井实际产量 综合递减率= = (1 1- - ———————————— )× 100%
上年末标定日产量× 365
14. 自然递减率 (SY/T6366- - 1998)
油田(或区块)老井扣除措施产油量后,年产油量下降的百分数
q q oa (t t )- - △q q o o (t t )- -q q ox (t t )
Dn= (1 1- - —————————————— )× 100%
Q Q ob (t t —1 1 )
Dn — 自然递减率
%/a q q oa (t t )
—第 第 t t 年产油量, 10 4 4 t t △q q o o (t t )
—第 第 t t 年老井措施增油量, 10 4 4 t t q q ox (t t )
—第 第 t t 年新井年产油量, 10 4 4 t t Q Q ob (t t —1 1 )
—第 第 t t —1 1 年标定的年产油量, 10 4 4 t t 自然递减率(“油气田开发图集”编制工作会议纪要)
本年度老井实际年产量- - 措施增油量
自然递减率= = (1 1- - ———————————————— )× 100%
上年末标定日产量× 365
15 .油井 利用率( SY/T6366- - 1998 )
是指油井开井数占油井总井数的百分数。
油井利用率按月计算。油井总井数指除计划关井外已投产的总井数。开井数指当月连续生产时间不小于 h 24h 的油井井数。
16 .老井措施有效率( SY/T6219- - 1996 )
老井年度增产措施中有增产效果的井次与增产措施施工总井次之比。
17 .注水量( SY/T6366- - 1998 ):
单井日注水量是指井口计量的日注水量,开发单元和阶段时间的注水量均用单井日注水量进行累加得出。
18 .吸水指数( SY/T6366- - 1998 )
是指注水井单位注水压差的日 注水量。
日注水量
吸水指数= = ——————————————
注水井流压 — 注水井静压
日注水量
视吸水指数= = ——————
井口压力
单位厚度吸水指数是指单位有效厚度,单位注水压差的日注水量。
19 .注水井利用率( SY/T6366- - 1998 ):
是指注水井开井数占注水井总数的比例。
注水井利用率按月计算。注水井总井数指除计划关井外已投产井的井数。开井数指当月连续注水时间不小于 h 24h 的井数。
20 .分层注水率(S S Y/T6366- - 1998 ):
是指实际进行分层注水井数与方案要求分层注水井数的比。
21 .分层注水合格率( SY/T6219- - 1996 ):
是指所有分层配注井测试合格层段数与分注井总配注层段数之比。
22 .注水井分注率( SY/T6219- - 1996 )
是实际进行分层配注井数(含 — 级两层分注井)与扣除不需要分注和没有分注条件之后的注水井数之比。
23 .油水井综合生产时率( SY/T6219- - 1996 )
是指油水井利用率与生产时率的乘积。
24 .油水井免修期
是指油水井不进行动管柱的维修,连续生产的天数。
25 .注采 比( SY/T6366- - 1998 ):
开采单元注入水的地下体积与采出液的地下体积之比。
q q j j
R R p ip = = ————————————
q q t t
[B o o (1 1- -f f w w )/ /ρ ρo o +f w w / /ρ ρw w ] ]
q q j j —— 、注水量( 10 4 4 m m 3 3 )
q q t t
— 累积产液量( 10 4 4 m m 3 3 )
B B o o — 地层油体积系数 ρ ρo o — 地面原油密度( t/m 3 3 )
f f w w — 综合含水率(小数)
ρ ρw w — 地面产水密度( t/m 3 3 )
对于低于饱和压力开采的油藏,在计算时应考虑采出气体的体积。
注采比可按月、季、年、累积计算,分别称为月注采比,季注采比、年注采比、累积注采比。
26 .地下亏空体积( SY/T6366- - 1998 ):
油田(或区块)累积采出地下体积与累积注水地下体积之差。
V V k k = = (w w p p +B o o N N p p / /ρ ρo o )
— ∑ Zq i i
w w p p — 累积核实产水量( 10 4 4 m m 3 3 )
N N P P — 累积核实产油量( 10 4 4 m m 3 3 )
27 .采液指数( SY/T6366- - 1998 ):
是指单位生产压差,油井的日产液量。
q q i i
J J 1 1 = = ————
P P e e - -p p wt
q q 1 1 = = 日产液量( 10 4 4 t/d )
单位厚度采液指数是指单位生产压差油井每米厚度的采液指数
J J 1 1
J J 1h = = —————
h h h h — 油层厚度(m m )
28 .采油指数( SY/T6287- - 1997 ):
单位生产压差的生产油量
q q O O
J J o o = = —————
△P P J J o o —p p wf >p p o o 的采油指数 q q o o — 油井日产油量( m3/d )
P P wf — 井底流动压力( MPa )
P P o o — 饱和压力
( MPa )
△ P=P- -P P wf
J J o o — 采油指数( t/d.Mpa )
P P — 供油面积内的地层压力( MPa )
29 .单井日产油水平( SY/T6366- - 1998 ):
单井当月产油量与当月日历天数的比值。( t/d )
开发单元所属油井日产油 水平的平均值为该单元的单井平均日产水平( t/d )
30 .单井生产时率( SY/T6366- - 1998 ):
为单井当月生产时间与当月日历时间之比( % )
31 .年生产能力( SY/T6366- - 1998 ):
开发单元月产油量折算成全年产油量,称为该单元年生产能力。( 10 4 4 t/a)
)
32 .地质储量采油速度( SY/T6366- - 1998 )
油田(或区块)年采油量占地质储量的百分数 V V D D =q oa /N qoa — 年产油量( 10 4 4 t t )
N N — 原始地质储量( 10 4 4 t t )
V V D D — 地质储量采油速度( % )
33 .可采储量采油速度( SY/T6366 6- - 1998 )
油田(或区块)年采油量占可采储量的百分数。
V V k k =q oa /N R R
N N R R —— 可采储量( 10 4 4 t t )
34 .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 SY/T6219- - 1996 )
是指当年核实年产油量除以上年末的剩余可采储量。
35 .储采比( SY/T6366- - 1998 )
提法(1 1 )储采比等于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的倒数。
9 1989 年末剩余可采储量 0 1990 年底储采比= = ——————————————
0 1990 年产油量
提法(2 2 )油田年初剩余 可采储量与当年产油量之比( SY/T6174- - 1995 )
36 .地质储量采出程度( SY/T6366- - 1998 )
油田(或区块)的累积产油量占地质储量的百分数:
R R D D =Np/N × 100% R R D D — 采出程度( % )
Np — 累积核实产油量( 10 4 4 t t )
37 .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SY/T6366- - 1998 )
累积产油量占可采储量的百分数 R R K K =N P P /N R R × 100% 38 .含水上升率( SY/T6219- - 1996 )
每采出 1% 的地质储量时含水率的上升值。
当年年均含水 — 上年年均含水 含水上升率= = ————————————————
当年采油速度
39 .采收率( SY/T6219- - 1996 )
采出油量占原始石油地质储量的百分数
Np R= ———— × 100%
N N R R — 采收率( % )
Np — 累积核实产油量( 10 4 4 t t )
N N — 地质储量( 10 4 4 t t )
40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 SY/T6219- - 1996 )
提法(1 1 )按年度所有测试井的吸水剖面和全部测试油井的产液剖面计算,即总吸水厚度与注水井总射开连通厚度之比值,或总产液厚度与油井总射开连通厚度之比值 。
提法(2 2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油气田开发图集”编制工作会议纪要)指吸水剖面和产液剖面的动用厚度与射开厚度之比 41 .水驱指数( SY/T6366- - 1998 )
油田(或区块)注入地下存水量与累积产油量地下体积之比。
Wi- - Wp Rwo= ——————————
Np ( Bo/ρ ρ o o )
Rwo — 水驱指数
Wi — 累积注水量( 10 4 4 m m 3 3 )
Wp — 累积核实产水量( 10 4 4 m m 3 3 )
42 .存水率( SY/T6366- - 1998 )
油田(或区块)注入水地下存水量与累积注水量之比
Wi- - Wp Rw= ————————
Wi Wi — 累积注水量( 10 4 4 m m 3 3 )
Wp — 累积核实产水量( 10 4 4 m m 3 3 )
或
累积注水量- - 累积采水量+ + (边底水侵入量- - 外谥量)
Rw= ——————————————————————————
累积注水量+ + 边〃底水侵入量 存水率( SY/6174- - 1995 )
累积注水量减去累积产水量后占累积注水量的百分数。
43 .油层动用程度( SY/T6174- - 1995 )
是指油田在开采过程中,油井中采液量厚度或注水井中吸 水厚度占射开总厚度的比例。
44 .单位压降产量( SY/T6174- - 1995 )
油藏平均地层压力下降一个单位压力所能采出的油量。
45 .采油(液)强度( SY/T6174- - 1995 )
单位厚度油层的日采油(液)量。
第三部份
压力、压差类 (油气田勘探开发名词解释)
1 1 .地层压力 是指地层中某一点的流体(油、气、水)所承受的压力。
2 2 .原始地层压力
油气田投入开发前所具有的压力,也叫原始油气层压力或叫原始静压。
3 3 .目前地层压力
油气藏投入开发后,某一时期,所测得的油、气层中部压力。
4 4 .流动压力
是指油 井在正常生产时,所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
P P wf =P 1 1 +P 2 2 +P 3 3
P P 1 1 — 气柱压力(套压)
(H H- -D Dγ )γ o o P P 2 2 — 纯油段压力
P P 2 2 = = ————————
10
(L L —H H )(1 1 —f f w w γ )γ o+ (L L —H H )r r w w f f w w
P P 3 3 — 混液段压力
P P 3 3 = = ————————————————————
10
式中 H H — 泵深
D D — 动液面 r r w w — 水的密度
r r o o — 原油密度 f f w w — 含水率
L L — 油层中部深度 5 5 .地层破裂压力:
地层受到外力作用,发生弹性变形,当外力超过一定限度之后,地层发生破裂,这个使地层产生破裂的压力,称为破裂压力。
6 6 .原油饱和压力
当油层压力降到一定程度时,溶解在原油中的天然气就从原油中分离出来。天然气开始从原油中分离出来时的压力叫饱和压力,也叫泡点压力。
7 7 .套管压力(套压)
表示油 、套管环形空间内,油和气在井口的剩余压力,。
8 8 .油管压力(油压)
表示油气从井底流到井口后的剩余压力 油压= = 流动压力 — 油气混合液柱重力 — 摩擦力 9 9 .总压差
目前地层压力与原始地层压力之差(为负值)
10 .总压降
原始地层压力与目前地层压力之差(为正值)
11 .地饱压差
油井的地层压力与饱和压力之差。
12 .生产压差(采油压差)
油井生产时,油层压力与井底流动压力之差。
13 .注水压差
注水井注水时,井底压力与地层压力之差。
注水压力= = (井口压力+ + 静水柱压力)
— 地层压力 14 .流饱压差:
油井生产时,井底流 压与饱和压力之差。
第四部份
常用标准类
1 1 .工业油流标准(即油井的储量起算标准)
GBn269 — 88
△ 工业油井应是试油稳定日产量达到下表现定标准的井。
产油层埋藏深度
(m m )
< 500 500- - 1000 > 1000- - 2000 > 2000- - 3000 > 3000- - 4000 > 4000- - 工业油流下限 t/a 0.3 0.5 1.0 3.0 5.0 10.0
△ 油气储量起算的单井产量标准(待执行)
油气井储量起算标准,指在容积法储量计算过程中,圈入含油气范围内油气井的下限产量标准,测 试稳定,产量达到这一标准的油气井,称为工业油气井。
常规油井油藏埋藏小于或等于 3500m 的油井,储量起算的产量标准,一般可按下式计算。
q q o1 =H q q o1 — 油井储量起算产量标准 t/a H H — 油藏中部埋深
km 油藏埋深大于 3500m 的油井,储量起算的产量标准,一般按下式计算。
q q o1 — 5H — 14 2 2 .油层有效厚度( GBn269 — 88 )
△ 是指油层中具有产油能力部分的厚度,即工业油流井内具有可动油的储集层厚度。
△ 有效厚度(待执行标准)
油气层的有效厚度指在现今工艺技术条件下,在工业油气井内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 集层厚度。
附各油田有效厚度标准 (1 1 )王场油田有效厚度标准(王文斌 8 1978 年编制,黄烈林
5 1985 )
年修订)
物性标准 层位 油层分类 井深 (米)
岩性含油性 有效孔隙度 (%) 空气渗透率 (10 - -3 3 μ μ m m 2 2 ) ) 潜三段 有效厚度
粉砂以上 ≥ 18 ≥ 20.0 砂
层
油侵油斑以上 ≥ 15 ≥ 3.0 潜四段 有效厚度 < 2400 油侵粉砂以上 ≥ 13 ≥ 10.0 > 2400 油侵粉砂以上 ≥ 11 ≥ 1.0 砂
层 < 2400 油侵油斑以上 ≥ 10 / / > 2400 油斑 以上 ≥8 8 / / 盐水泥浆地区有效厚度测井解释标准
项目 标准 分类 微侧向电阻率比值 声波时差差值 ( ( 微秒/ / 米) ) 自然伽玛位比 油层 <1 1 .0 0 ≥- - 10 < 6.5 砂层 1 1 .0 0- -1 1 .5 5 - - 10 —- - 15 6.5- - 7.0 干层 > 1.5 <- - 15 > 7.0
油水层测井解释标准 logC比 =0.2175+0.01702 △t t差
式中△t t差 — 时差差值
微秒/ / 米
C C比 — 感应比值 时差差值 - - 20 - - 15 - - 10 - -5 5 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感应比值 0.75 0.92 1.1 1.35 1.65 2.05 2.5 3.0 3.6 4.4 5.4 6.6 8.0 注: : 时差差值为表中某一数值时, , 其对应的感应比值等于或小于表中数值为油层, , 否则为水层 (2) 钟市油田有效厚度标准
林蓬辉
3 1973 年
物性标准 层
位 分
类 孔隙度
(%) 空气渗透
率 ( ( 毫达西) ) 碳酸盐含
量 (%) 泥质
含量(%) 粒度
mm 泥白 云质 (%) 潜三段 油层 17 10 11 12 0.06 17 砂层 13 6 6 / / / / / / / / 潜四段 油层 17 10 / / / / / / / / 砂层 / / / / / / / / / / / /
油干层测井解释标准
项目 标准 分类 时差差值 ( ( 微秒/ / 米) ) 微电极波比值 自然电位比值 有效厚度 ≥5 5 <8 8 ≥ 0.35 砂层 >- - 20 <8 8 ≥ 0.25 油水层测井解释标准
项目 标准 分类 感应距离 —————— 时差差值 4 4 米视电阻率 (欧姆〃米)
油层 < 0.85 1 1- -3 3 / / ≥3 3
水层 ≥ 0.85 1 1- -3 3 / / ≤1 1 注 :1. 时差差值= = 目的层时差 —潜 潜 2 2 下大砂岩底泥岩时差
. 2. 微电极比值= = 目的层微电位读数/ / 泥浆电阻率( ( 扩径泥岩微梯度值) )
. 3. 自然电位比值= = 目的层自然电位值/ / 厚水层自然电位值. .
按深度选取厚水层自然电位值的深度间距( ( 米) ) 1200 — 1370 , 1370 — 1600 , 1600 — 1970 , 1970 — 2600 ,> 2600
4 4 .感应距离:将声、感曲线迭合后,以感应零线为基线,从基线到目的层感应值之距离( cm )
5 5 .时差距离,将声波,感应曲线迭合后,以感应零线为基线,从基线到目的层声波值之距离( cm )
6 6 .声感迭合法是以目的层上下厚度声,感同向变化的泥岩迭合,而后算出目的层感应距离和声波距离之比值。
(3 3 )习家口油田有效厚度标准
王冠贵
4 1974 年
岩性解释标准
项目 标准 分类 微电位 ( ( 欧姆〃米) ) 声波时差 (微秒/ / 米)
备
注 鲕状泥灰岩 ≥ 9.0 ≤ 280 两项指标同时满足 个别层例外 砂岩 <9 9 .0 0 > 280 砂岩油水层解释标准
项目 标准 分类 4 4 米视电阻率 感应比值 油层 > 2.5 < 0.73 油水同层 2.5- - 1.0 0.73- - 1.0 水层 < ≥ 1.0 鲕状泥灰岩测井解释标准
项目 1 1 米视电阻率 感应比值 录
井
标准 分类 ( ( 欧姆〃米) ) 油层 > 20.0 < 0.55 微含油( ( 油侵) ) 水层 < 20 .0 0 > 0.55 油斑以下 砂岩油干标准
项目 标准 分类 自然电位比值 微电位 声波时差 油( ( 水) ) 层 > 0.35 显示中低值, , 正差异 > 280 干层 ≤ 0.35
(4) 丫角油田有效厚度标准( ( 陈明剑
8 1978 年) )
岩性解释标准
项目 标准 岩性 声波时差 ( ( 微秒/ / 米) ) 微电位比值
备
注 鲕状泥灰岩 ≤ 270 ≥ 9.0 个别层有例外 砂层 > 270 > 9.0 个别层有例外 砂岩油水层解释标准
类别 标准 项目 油
层 油水同层 水
层 声感重迭幅度比值 ≤ 0.7 > 0.7- - 1.0 ≥ 1.0 感应电导率比值 ≤ 0.7 ≤ 0.7 > 0.7 砂岩渗透层〃干层解释标准
项目 标准 分类 声波时差 ( ( 微秒/ / 米) ) 微电极幅度差 ( ( 欧姆米) ) 自然电位比值 备
注 渗透层 ≥ 290 ≥ 0.5 ≥ 0.5 三项指标
干
层 < 290 < 0.5 < 0.5 同时满足
鲕状泥灰岩油水层解释标准
声 波 时 差( ( 微秒/ / 米) ) 205 210 215 220 225 230 235 240 245 250 255 260 265 270 感应比值 0.3 0.34 0.39 0.44 0.51 0.57 0.65 0.73 0.84 0.96 1.08 1.20 1.40 1.58 当声波时差为表中某一数值时, , 其对应的感应比值小于或等于表中数值为油层, , 反之为水 层
鲕状泥质灰渗透层、干层解释标准
项目 标准 分类 声波时差 ( ( 微秒/ / 米) ) 微电极幅度差 ( ( 欧姆米) ) 自然电位比值 备
注 渗透层 ≥ 235 ≥ 1.0 ≥ 0.5 三项指标 同时满足 干
层 < 235 < 1.0 < 0.5 (5 5 )花园油田有效厚度标准
胡仲琴
3 1973 年
物性标准
项目 标准 类别 岩性含油性 孔隙度 ( % )
空气渗透率 ( 10 - -3 3 μ μ m m 2 2 )
油
层 ( ( 油侵) ) 微含油粉砂以上 ≥ 17 ≥8 8 砂
层 油斑粉砂 > 15 ≥1 1 测井解释标准
项目 标准 类别 微梯度 ( ( 欧姆米) ) 微电极 幅度差 ( ( 欧姆米) ) 自然电位 比
值 声波差值 ( ( 微秒/ / 米) ) 备 注 油
层 1.25- - 7.0 ≥ 0.3 ≥ 0.32 ≥ 265 四项指标符合 干
层 1.25- - 7.0 / / ≥ 0.16 ≥ 220 三项指标符合
(6) 新一区有效厚度标准
喻式南
4 1974 年
物性标准
项目 标准 分别 岩性含油性 孔隙度 ( % )
空气渗透率 ( 10 - -3 3 μ μ m m 2 2 )
油
层 (油侵)微含油 粉砂以上 ≥ 14 ≥ 10 砂
层 油斑粉砂 / / ≥4 4 油水层解释标准
声波时差差值
( ( 微秒/ / 米) )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5
感应比值
1.40
1.32
1.25
1.18
1.11
1.06
1.00
0.95
0.90
0.85
0.80
0.75
声波时差差值
( ( 微秒/ / 米) )
0 0
- -5 5
- - 10
- - 15
- - 20
- - 25
- - 30
- - 35
- - 40
- - 45
- - 50
- - 55
- - 60
感应比值
0.72
0.68
0.64
0.61
0.58
0.54
0.52 2
0.49
0.47
0.44
0.42
0.39
0.37
当声波时差差值为表中某一数值时, , 其对应的感应比值等于或小于表中的数值为油层, , 反之为水层
油干层解释标准
项目
标准 类别 自然伽玛(比值)
微梯度 (欧姆米)
微电极 幅度差 (欧姆米)
自然电位 (毫伏)
备
注 油层 < 1.01 > 1.3- - < 5.2 > 0.3 > 8.5 三项指标符合微梯度>6.0μ μ m m 无幅度差, , 不缩径, , 自然伽玛>4 1.4 不划 砂层 < 1.14 > 1.3- - 10.0 > 0.3 > 5.0 三项指 标符合, , 微梯度 >0 1.0 不划
干层 > 1.14 > 10.0 < 0.3 < 5.0
(7)
新二区有效厚度标准
吴镇修
5 1975 年
油水层解释标准
声波时差 差
值 - - 15 - - 10 - -5 5 0 0 5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感应比值 0.28 0.37 0.46 0.54 0.63 0.72 0.81 0.90 0.98 1.06 1.15 1.24 1.32 1.42 1.50 1.58 1.67 当声波时差表中某一数值时, , 对应的感应比值等于 或小于表中的数值为油层, , 反之为水层
声波时差 ( ( 微秒/ / 米) ) 210 220 230 240 250 260 270 280 290 300 310 320 330 感应电导率 ( ( 毫姆欧〃米) ) 30 85 135 185 235 280 330 380 430 480 530 580 630 当声波时差值为表中某一数值时, , 其对应的感应电导率等于或小于表中数值为油层, , 反之为水层
油干层解释标准
项目 标准 分类 自然伽玛 比
值 微电极比值 声波时差 (微秒/ / 米)
声波时差 差
值 (微秒/ / 米)
油
层 < 1.7- - 1.8 < 9.3 > 230 ≥0 0 干
层 > 1.7- - 1.8 ≥ 9.3 ≤ 230 <0 0 (8) 拖市老新油层有效厚度标准
黄烈林
3 1983 年
油干层物性下限
项目 标准 类别 岩性含油性 孔隙度 ( % )
空气渗透率 ( 10 - -3 3 μ μ m m 2 2 )
泥质含量 ( % )
油
层 油斑粉砂以上 ≥ 9.0 ≥1 1 ≤ 8.0 干
层 油迹粉砂以下 < 9.0 < 1.0 > 8.0 油干层测井解释标准
项目 密度差 值 时差差值 自然伽玛比值 微侧向比值
标准 类别 ( ( 克 /cm 3 3 ) ) ( ( 微秒/ / 米) ) 油
层 ≥ 0.15 ≥0 0 ≤ 0.75 ≤1 1 干
层 < 0.15 <0 0 > 0.75 >1 1 油水层解释标准
F( △t t差 〃C C比 )=0.5776 △t t差 - - 39.2306logC比
Ro=- - 1.6558
当( ( △t t差 〃C C比 ) ) >o Ro 为油层, , 反之为水层
时差差值 ( (μ μ s/m) - - 30 - - 25 - - 20 - - 15 - - 10 - -5 5 0 0 5 5 10 15 20 25 感应比值 0.39 0.47 0.55 0.66 0 0 .78 0.93 1.10 1.30 1.54 1.83 2.17 2.57
⑨潭口代河油田有效厚度标准
黄烈林等
8 1988 年
稠油层物性标准(密度>0 0 .9000g/cm 3 3 )
项
目
标准
类别
岩性含油性
孔隙度
( % )
空气渗透率
( 10 - -3 3 μ μ m m 2 2 )
油
层
油浸粉砂以上
> 19.0
≥ 30
干
层
油斑、油迹粉砂
≤ 19.0
< 30
稠油油、干层测井解释标准(密度>0 0 .9000g/cm 3 3 )
项
目
标准
类别
自然伽玛比值
时差时差
油
层
≤0 0. . 65
≥ 250 0
干
层
>. 0. 65
< 250
稀
油
层
物
性
标
准
(密度< 0.90008/cm )
项
目
标准
岩性含油性
孔隙度
( % )
空气渗透率
( 10 - -3 3 μ μ m m 2 2 )
类别
油
层
油浸粉砂以上
≥ 13
≥ 20
干
层
油迹、粉砂以下
< 13
<2 20 0
稀
油
层
油、干
层
标
准 项
目
标准
类别
孔隙度
( % )
空气渗透率
( 10 - -3 3 μ μ m m 2 2 )
油
层
≤. 0. 66
≥ 225
干
层
>. 0. 66
<2 2 25
油
水
层
解
释
标
准 Δ Δ t t ( (μ μ s/m) ) 230 235 240 245 250 255 260 265 270 275 280 285 290 C C 比
0 0. . 56 0.57 0.58 0.59 0.60 0.62 0.63 0.64 0.66 0.67 0.69 0.70 0.72
式
F F (log C比 〃Δ Δ t)=logC比 - - 0.001 1 86Δ Δ t t
C C比 — 感应比值,即目的层感应电导率/ / 目的层附近低电阻率泥岩感应
电导率
Δ Δ t t —μ 声波时差(μ s/m )
其判断界限值 R Ro o= =- - 0.68349 ,当 F F (log
C C比 〃Δ Δ ) t) 小于 R Ro o 时为油层,反之为水层。
⑩洪湖油田有效厚度标准
黄烈林,0 1990 年
油
干
层
物
性
标
准
项
目
标准
类别
岩性含油性
孔隙度
( % )
空气渗透率
( 10 - -3 3 μ μ m m 2 2 )
泥质含量
( % )
油
层
油斑粉砂以上
≥ 9.0
≥ 1.0
≤ 8.0
干
层
油迹粉砂以下
< 9.0
< 1.0
> 8.0
油
干
层
测
井
解
释
标
准
(一)
项
目
标准
类别
密度差值
(克/ / 厘米3 3 )
时差差值
(微秒/ / 米)
自然伽玛比值
油
层
≥0 0 .15
≥0 0
≤ 0.75
干
层
< 0.15
<0 0
> 0.75
油
干
层
测
井
解
释
标
准
(二)
项
目
标准
类别
密度
(克/ / 厘米3 3 )
时差
(微秒/ / 米)
自然伽玛比值
油
层
<. 2. 51
≥ 225
≤ 0.75
干
层
> 0.51
< 225
> 0.75
油水层解释标准
F F (log C〃Δ Δ t)=logC- - 0.0083 3Δ Δ t t
式中:C C — 感应电导率
毫姆欧/ / 米
Δ Δ t t — 声波时差
微秒/ / 米
判别界线值 R Ro o= = 0.5461
当 当 log C〃Δ Δ t t < R Ro o 时为油层,反之为水层。
( 11 )马王庙地区有效厚度标准
黄烈林
陈四新
3 1993 年
物
性
标
准
项
目
标准
类别
岩性含油性
有效孔隙度
( % )
空气渗透率
( 10 - -3 3 μ μ m m 2 2 )
油
层
油斑粉砂以上
> 13.0
> 3.0
干
层
油斑粉砂以下
≤ 13.0
≤ 3.0
油
干
层
测
井
解
释
标
准
(一)
项
目
标准
类别
自然伽玛比值
密
度
(g g/ / cm 3 3 )
油
层
≤ 0.75
≥ 0.15
干
层
> 0.75
< 0.15
GR目的
GR比 = = ——————
GR泥岩
油
干
层
测
井
解
释
标
准
(二)
项
目
标准
类别
密度差值
(克/ / 厘米3 3 )
自然伽玛比值
油
层
> 0.35
≤ 1.6
干
层
≤ 0.35
> 1.6
GR目的
GR比 = = ——————
GR大膏层
油水层测井解释标准(一)
F F( (Δ Δ t t差 〃C C比 )=0. 537Δ Δ t t差 - - 100 0 logC比
Δ Δ t t差 —μ 声波时差差值(μ s/m )
C C比 — 感应比值
其判别界线 R R o=9 9. . 882 ,即当 F F( (Δ Δ t t差 〃C C比 ) )
>R Ro o 时为油层,反之为水层,或用下式。
Δ Δ t t 差 ( (μ μ s/m) )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感应比值
0 0. . 83
0.88
0.96
1.02
1.09
1.15
1.23
1.31
1.39
1.48
油水层测井解释标准(二)
F F( (Δ Δ t〃C C )=0. 21Δ Δ t t- - 100 logC
Δ 式中:Δ t t —μ 声波时差(μ s/m )
C C — 感应电导率( ms/m )
其判别 界线 R R o=- - 220. . 307 ,即当 F F( (Δ Δ t〃C C) )
>R Ro o 时为油层,反之为水层,或用下式。
Δ Δ t t ( (μ μ s/m) )
230
235
240
245
250
255
260
265
270
275
感应电导率
( ms/m )
485
497
509
522
535
548
501
575
589
602
( 12 )周矶油田有效厚度标准
何玲
4 1994 年
物
性
标
准
项
目
标准
类别
孔
隙
度
( % )
空气渗透率
( 10 - -3 3 μ μ m m 2 2 )
油
层
≥ 12.0
≥ 3.0
干
层
<1 12 20 .0
< 3.0
油
干
层
测
井
解
释
标
准
(一)
项
目
标准
类别
声波时差差值
μ (μ s/m )
自然伽玛比值
密
度
(g g/ / cm 3 3 )
油
层
≥- - 10
≤ 6.5
≥ 2.48
干
层
<- - 10
> 6.5
> 2.48
油水层测井解释标准
logC比 = = 0.2175+0.01702Δ Δ t t差
C C比 — 感应比值
Δ Δ t t差 — 声波时差差值( (μ μ s/m) ) 或用下表 Δ Δ t t 差值
( (μ μ s/m) )
- - 10
- -5 5
0 0
5 5
10
15
20
25
30
35
40
感应比值
1.1
1.35
1.65
2.05
2.5
3.0
3.6
4.4
5.4
6.5
8.0
(13) 沙市地区有效厚度标准
李加玉
6 1996 年
油、干层物性标准
项
目
标准
类别
岩性含油性
有效孔隙度
( % )
空气渗透率
( 10 - -3 3 μ μ m m 2 2 )
油
层
油斑以上
≥ 13.0
≥ 3.0
干
层
油迹以下
< 13.0
< 3.0
油
干
层
测
井
解
释
标
准
项
目
标准
类别
声波时差
μ (μ s/m )
自然伽玛比值
密
度
(g g/ / cm 3 3 )
油
层
≥ 235
≤ 2.0
≤. 2. 50
干
层
< 235
>2 2. .0 0
> 2.50
油层、油水同层测井解释标准
F F ( logRid比 〃Δ Δ t t )= = logRid比 +0. . 00 454Δ Δ t t
Rid比 — 深感应电阻率比值
Δ Δ t t — 声波时差( (μ μ s/m) ) 其判别界线 R R o=1.16766 ,当 F F (logRid比 〃Δ Δ ) t)
>R Ro o 时为油层,或则为油水层或水层。
油水同层和水层判断方程为
F F ( logRid比 〃Δ Δ t t )= = logRid比 +0. . 00 411Δ Δ t t
R Ro o= = 0.88691 ,当 F F ( logRid比 〃Δ Δ t t )
> R Ro o 时为油水同层,否则为水层。
或者将上式转换成下表判别
油层 、油水同层测井解释标准
Δ Δ t t ( (μ μ s/m) )
225
230
2 2 35
240 0
2 24 45 5
250 0
2 2 55
260 0
2 2 65
270 0
2 2 75
2 2 80
Rid 比
1.40
1.33
1.26
1.20
1.14
1.08
1.02
0.97
0.92
0.88
0.83
0.79
油水同层、水层测井解释标准
Δ Δ t t ( (μ μ s/m) )
225
230
2 2 35
240 0
2 24 45 5
250 0
2 2 55
260 0
2 2 65
270 0
2 2 75
2 2 80
Rid 比
0 0 .92
0.87
0.83
0.80
0.76
0.72
0.69
0.66
0.63
0.60
0.57
0.55
(14) 安塞油田坪桥北区有效厚度标准
陈四新等
9 1999 年
长 长 4 4 +5 、长 6 6 油层物性标准
项
目
标准
类别
岩性含油性
孔
隙
度
( % )
空气渗透率
( 10 - -3 3 μ μ m m 2 2 )
油
层
油斑以上
≥. 9.5 5
≥0 0. .6 6
油水干层测井解释标准
层
位
类
别
含油饱和度
( % )
孔隙度
( % )
声波时差
μ (μ m m/ /m m )
电阻率
(Ω 〃m m )
长 长 4+5
长 长 6 6
油
层
45
≥9 96 .6
≥ 220
≥ 20
同
层
40- - 45
≥ 9.6
≥ 220
16- - 20
水
层
40
≥ 9.6
≥ 220
≤ 16
干
层
/ /
< 9.6
< 220
/ /
(15) 八面河油田有效厚度标准
何玲主编
7 1997 年
(1 1 )油层有效厚度物性下限
区
块
层
位
岩性含油性
孔隙度
( % )
渗透率
( 10 - -3 3 μ μ m m 2 2 )
南
区
沙三段
粉砂岩油浸以上
≥ 25
≥ 80
沙四段
≥ 20
≥ 50
北
区
沙三段
≥ 20
≥5 5
沙四段
≥ 15
≥3 3
广
北
沙四段
≥ 16
≥4 4
海
滩
沙四段
≥ 11
≥ 1.5
(2 2 )南区测井解释标准
南区油水层测井解释标准
f(logCt〃Δ Δ t t )
=logCt- - 0.00287Δ Δ t t
式中 Ct — 感应电导率
ms/m
Δ Δ t t — 声波时差
μ μ s/m
判别界线值 R R o=1.47921
当 当 f(lgCt〃Δ Δ ) t) ≤1 1.47921 为油层
当 当 f(lgCt〃Δ Δ ) t)
>1 1.47921 为水层
或用下表判断
声波时差
( (μ μ s s/ / m)
250
280
300
305
310
315
320
325
330
335
340
345
350
355
感
应
电阻率
( ms/m )
157
192
218
226
234
2 2 42
250
258
267
276
285
295
305
315
南区沙三段油、干层解释界限表
项
目
标
准
自然电位比值
声波时差
μ (μ s s/ /m m )
油
层
≥ 0.3
≥ 300
干
层
< 0.3
< 300
南区沙四段油、干层解释界限表
项
目
标
准
自然电位比值
自然伽玛比值
声波时差
μ (μ s s/ /m m )
油
层
≥. 0. .25
≤ 0.7
≥ 270
干
层
< 0.25
> 0.7
< 270
(3 3 )北区 测井解释标准
沙三段油水层解释标准
f(lgCt〃Δ Δ t)=lgCt- - 0.001215Δ Δ t t
油层、油水同层的判别界限值:R R 1 1 =1.903
油水同层水层的判别界限值:R R 2 2 = =2 20 .0 83
即
当 当 f(lgCt〃Δ Δ ) t)
≤3 1.903 时为油层
当 当 f(lgCt〃Δ Δ ) t)在 在 1 1 .903- -3 2.083 之间,为油水同层
当 当 f(lgCt〃Δ Δ ) t)
> 2.083 ,为水层
或用下表解释
北区沙三段油层、油水同层、水层解释界限表
声波时差
μ (μ s s/ /m m )
280
290
295
300
305
310
315
320
325 5
330
335
油层感应
电导率
( ms/m )
175
180
182
185
188
190
193
196
198
201
204
同层感应
电导率
( ms/m )
265
272
276
280
284
288
292
296
300
305
309
声波时差
μ (μ s s/ /m m )
340
345
350
355
360
365
370
375
380
385
390
油层感应
电导率
( ms/m )
206
210
213
216
219
222
225
228
231
235
238
同层感 应
电导率
( ms/m )
313
318
322
327
331
336
341
345
350
355
360
北区沙四段油水层解释标准
f(lgCt ,Δ Δ t)=lgCt- -. 0.0 0 00 9674Δ Δ t t
油层、油水同层的判别界限值为:R R 1 1 = =2 2. .1 13 39 9
油水同层、水层的判别界限值为:R R 2 2 = =2 2. . 220
即
当 当 f(lgCt ,Δ Δ ) t)
≤2 2. .1 13 39 9 时,为油层
当 当 f(lgCt ,Δ Δ ) t)在 在 2 2. .1 13 39 9- -. 2.0 220 之间时,为油水同层
当 当 f(lgCt ,Δ Δ ) t)
≥. 2.0 220 时,为水层。
北区沙四段油层、油水同 层、水层解释界限表
声波时差
240
2 25 50 0
2 25 55 5
260
265 5
270 0
275 5
280 0
2 28 85 5
290
μ (μ s s/ /m m )
油层感应
电导率
( ms/m )
235
241...
相关热词搜索: 油田 概念 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