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急救系统的管理 论文精选多篇
医院急救系统的管理 1 1
摘要:探讨医院急救系统的流程管理,提高病人抢救效率及成功率。成立医院急救药械小组,加强药物的管理,制备专科疾病急救流程及落实人员培训,定期检查整改。结果:病区急救系统管理初见成效,提高了护理人员应激能力,和谐了医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急救系统:质量管理 急救系统管理是一个动态系列工程,包括物品、流程、人员的管理,关系到病人抢救成功率,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在医患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如何加强急救系统管理,形成安全、高效、科学、合理、实用的急救系统管理体系,改善护理人员临证应变能力,积极配合医生做好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提高抢救成功率,构建良好的医护患关系,成为当前护理工作的重点。
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中西医结合医院,每年接收一级护理病人 600 多人次,抢救病人 80 余例,为了合理安排使用急救药械,使急救药品保持良好的备用状态,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医疗纠纷,提高药品管理质量,20**年我院在护理部协调下,组织由药剂科、护理部、科室三级急救药械管理小组,旨在加强医院急救药械的管理,报告如下:
2 方法
2.1 组织体系:医疗药械管理小组由药剂科、护理部、科室三级组成,实行集约化管理。
2.2 加强物的管理方法:护理部拟定常用急救药品,科室根据本科特点,拟定专科特定急救药品,护理部派专人登记上报药剂科统一领取。
2.2.1 各科制定急救药品管理专人,负责定期检查、清理、核对急救药械,随用随补,近效期及时更换。急救车定点放置,车内备急救药械清单及登记本,登记项目包括:药品通用名称(附常用名)、规格、数量、生产批号、有效年限、失效期,统一置于急救车中层抽屉,急救车作为交接常规,每日交接,用后及时归位,做到各班心中有数。
2.2.2 急救药械置急救车上层,药品根据效期,顺序放置,远效期置左,近效期置右,施行先进先用,近将效期先用。
2.2.3 科室急救药械管理人员,对近效期 6 个月的药品上报护理部急救药品管理专员,集中院内调剂,从使用频率低的科室调节到使用频率高的科室,避免浪费。
2.2.4 护理部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每月对病区急救药械进行督查,将存在的问题交科室分析整改。护理部每季度,对三月内将到效期药品登记,药品上给予标记。并提前领取,以免使用时出现过期药品,延误抢救时机。
2.2.5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与药剂科成员每季度检查定期组织检查,将存在的问题集中分析,查找存在问题并整改。
2.3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护理部科室两级培训,提高安全用
药意识,要求每个护士熟练掌握科室常用急救药品的作用、剂量、浓度、给药时间、方法、给药途径、使用注意、用药前反应,注意一药多名,经常组织考核。
2.4 科室制备专科疾病急救流程,对全体护理人员定期培训,着重对年轻护士的培训,督促锻炼年轻护士,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科内常见急症抢救流程,临证护理,狠抓急救技术操作基本功,使之抢救病人时思路清浙,临证不乱胸有成竹,抢救程序有条有理。
3 讨论 急救系统管理中,加强物品、流程、人员的管理,一方面做到药械齐备,定点、定量放置,护理人员对药品知识熟练掌握,对各种专科疾病抢救流程清浙、临证不乱,才能更好地挽救病人,提高病人抢救成功率,和谐医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另一方面通过集中系统管理,减少了药品浪费,保证药品完好备用,抢救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正莲.病区备用药品的安全管理,护理学杂志,2014.17
浅谈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 2 2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急救医学越来越完善,当前国内各大中城市纷纷建立了相应的急救中心,为突发事件的救护工作创造了物质条件。急救设备的发展,促进了急救医学的发展,同时成为了影响急救医学进步的重要因素。
一、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要点
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要点通常建立在急救医疗设备的特点之上,从而突出其所拥有的管理要点,当前需要掌握的方面包括了三个层面。其一,可靠性,医院急救设备在管理当中应当保证其可以长期处于性能良好的状态,并且能够保证立即使用;其二,安全性,医院急救设备主要用来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救治,因此对该设备的安全问题要重视,与其相关的设备也需要引进安全注意;其三,有效性,这不仅体现在了医院急救设备与其性能之间的关联,还体现在了设备与相关操作人员和技术素质的关联。因此,对于医院工作人员来说需要加强学习和教育培训工作。
二、急救设备的存储与待用管理
对于急救设备而言,应当确保其拥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能够始终处于急救的待用状态。为此作为主管部门来说,需要时刻加强对急救设备的使用情况和完全情况的监管工作。由于使用急救设备,需要保证设备的准确性和精准性,为此需要相关部门能够针对设备的数据和
功能做好定期的检测和校准,从而实现对设备的周期性维护保养。此外,从当前的情况来分析,对于任何的医疗单位来说都不可能具备所有的大量的急救设备,但是遇到灾害性急救的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急救设备,这样就需要针对急救设备做好供货渠道和储存。医院方面可以针对突发事件,做好应急物品的需要,这方面可以与信誉较高的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医院在进行设备采购时候,可以随时了解急救设备的相关信息,从而能够在最短时间中获得设备,增加挽救成功的概率。
三、急救医疗设备的安全风险管理
急救医疗设备同样存在着安全风险问题,所以,医院需要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在医院当中,这种风险往往指的是由于医疗技术所带给患者或使用人员的伤害的可能性。当前安全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医院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没有安全,就无法保障质量,也就不能提升工作效率。急救医疗设备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必然存在着危险性。目前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是针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三个主要工作。风险分析,自然指的是针对可能发生伤害概率的分析,风险评估则是对这种概率以及伤害程度进行评估,而风险控制就是对整个风险进行整体的控制。我国于 2007 年推出的《医疗器械监管监督条例(修订草案)》当中已经明确的规定了相关内容,针对医疗设备在生产环节、经营环节以及使用环节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从而在制度层面保障了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加强了安全风险控制。但是,由于当前关于急救医疗设备的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尚待进一步完善,要通过具体
的实践加以确认,从而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预防性的维修,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目前该项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还要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发展。
四、急救医疗设备的计量质控管理
急救医疗设备所拥有的特殊性质,决定了需要重视其在计量和质控方面的工作。当前很多医院已经在针对急救医疗设备的计量质控管理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并且制订了相关的流程。对于具体的急救医疗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如下:其一治疗类,需要定期对其进行检测、更换、矫正、检查、预警等相关工作,需要用前进行测试、检查、消毒等,需要做好工作记录、切断电源、管理附件、清洁等;其二诊断类,需要做好绝缘检测、分析仪器检查等,用前和用后做好与治疗类同样的工作;其三监护类,在做好前两种的基础工作之后,还需要注重监护类设备的稳定性,需要用前做好完好性和传感器的检查工作,需要用后做好同诊疗类一样的工作。对于上述三种急救医疗设备都需要做到的是,定期进行计量检测的工作。对于计量和质控管理方面,医院急救医疗设备应当做好常规检测跟预防性维修相结合的方式。常规检测就是要能够保证其跟其他类别的设备一样做好定期计量质控维护工作,预防性维修工作则主要是通过对设备风险程度的把握,以及具体实践经验,对设备加强各方面的维护工作。做好检测的原始记录以及合格证书工作,将会为遇到医疗纠纷时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同时,应当认识到随着宣传工作的开展、医疗安全意识的增强,计量和质控管理也会得到更好地贯彻和落实,会受到更多重视。
五、发生不良器械事件急救设备的处理
近年来,世界各国相继出现了一些不良器械事件,严重影响了医疗急救事业的发展。因此引起各国的重视。我国也加强了对不良器械事件的监督管理工作,要知道不良器械可能影响到患者,给患者带来很大伤害。所以当前在急救设备使用中,需要加强对不良器械事件急救设备的处理工作,保证设备的安全有效。为此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其一,建立检测工作具体实施方案。要根据当前的规定要求,组建相应的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从而各司其职;其二,实现巡查工作的制度化。拥有了具体方案就要逐渐的落实具体的方案,这就需要实现工作的制度化,工作人员需要及时的对急救设备做好巡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出现意外;其三,鼓励进行预防性维修。由于设备拥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在预防性维修方面应当保证其科学性,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工作,并且维修之后对设备进行校验,从而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在当前医院管理工作中,急救设备管理是重点内容之一。其水平高低将会决定着医院的整体急救水平。因此,应加强对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工作,既要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又要保证设备的规范操作,同时需要培养一支技术突出、专业突出、素质突出团队。这样,才能实现提升医院急救设备的水平、提升医院急救水平、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相关热词搜索: 急救 精选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