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面试教案模板
【篇1:化学面试说课套用模板】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的内容,是本章本册以至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也是通过实验验证气体性质的开始,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分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尤其的它化学性质,因为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本节课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使学生逐步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从而使学生掌握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掌握,并了解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进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氧气的性质。通过对,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通过对###了解,进一步感受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难点: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方法:(可用的教学方法,阅读、讨论、自主探究的形式)
由于本节课在教材中地位的重要性,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边实验,边观察,边探究的方法,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的进行“信息”交流,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尽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概念型内容教学方法)是常见的一大类物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应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分析归纳,将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溶解过程的微观理解比较抽象,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更加直观。在生活中的溶液的讨论环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完成的,要鼓励学生参与,鼓励
【篇2:化学教案模板】
首师大附中大兴南校区教案 20___---20___学年度第_______学期
学科: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
【篇3:初三化学试讲教案】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由于化学方程式是计算的依据,所以化学方程式必须写准确,以保证计算准确。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方程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例题1】:工业上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制取单质铝的反应式为:
请计算电解10t氧化铝最多可生产多少吨铝。
【例题2】:有一种含水的过氧化氢样品10 g,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完
全分解得到3.2g氧气,试求该过氧化氢样品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
历史高中讲课面试教案
【篇1:历史学课程试讲教案】
xx大学
历史学课程试讲教案
题 目:
学生姓名:xx学号:
xx
系(部):
xxxx专业:
xxxx
入学时间:
xxxx 年xx月
导师姓名:
xxxx职称/学位:
xx
导师所在单位:
毕业设计(论文)提交时间:
二○一五 年 十 月 xxxx教务处 制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
万民法;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罗马法维系帝国的统治;
对欧美法律的发展以及民主化进程影响深远。
(2)理解: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
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3)运用:探究罗马法内容的变迁。
2、过程与方法:以案说法,问题探究,情境再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史上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典,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也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点与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思想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影响和罗马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罗马法
学生思考,寻找答案
罗马法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 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地区的法律制度
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
老师:罗马出现过哪些法律呢?并在学生回答后总结:罗马法的内容包括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教师过渡: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那罗马法 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二、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公元前8世纪中,罗马城建立。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建立,贵族垄断着政治经济大权。我们通过案例来学习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法律:
“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当时的罗马法官会怎么判呢?”
学生:法官会偏袒罗莫洛的家人。
老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罗马共和国早期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
老师:对,所谓习惯法就是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法律方式,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当时的罗马法官主要由贵族担任,这就为保护贵族特权提供了方便。这个案例中,本可以得到地的平民其权利不能得到维护,势必要进行斗争,平民的持续斗争,使早期罗马国家局势动荡,罗马的贵族最后如何处理的呢? 学生:由于平民不断与贵族斗争,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老师:如果还是上一个案例,根据《十二铜表法》,法官会怎么判呢? 学生:根据《十二铜表法》第五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罗莫洛一半的财产将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
老师:对,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一下《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意义是什么?
1、起源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概念: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
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中期
局限: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为保护贵族利益提供了方便。
总结:习惯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法律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法官多为贵族担任,贵族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利用职权随心所欲的解释法律,损害平民的利益,虽然有法,但实际上人治大于法治。
习惯法的存在,就成了平民与贵族矛盾的一个焦点,当时的罗马是怎样来处理这个焦点的?
结论:为了避免贵族滥用职权和随心所欲的解释法律,应制定书面形式的法律取代原来的习惯法,制定成文法,可以做到审判量刑有法可依。
(2)《十二铜表法》——成文法
原因:由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颁布
特点:内容广泛,条纹清晰,它避免贵族滥用职权和随心所欲的解释法律, 做到审判量刑有法可依。
局限: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也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
意义: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2、发展阶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简述罗马共和国向外扩张的过程。
问题:版图的扩大带来了哪些新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后归纳:随着征服地区的扩大,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原有的公民法已经无法适应这些新变化。公民法适用范围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在扩张中纳入到疆域中的许多外邦人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在这种背景下,公民法发展成万民法。
万民法的出现,一方面由于公民法的狭隘性,另一方面伴随对外战争的胜利,奴隶制在罗马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奴隶主的私人利益,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
问题探究:万民法的制定产生哪些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协调了罗马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关系及外邦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在庞大帝国内微细,协调各地区的民族关系、社会矛盾也祈祷重要作用。万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也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万民法
时间:公元前3世纪中叶--3世纪
原因:为巩固统治,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公民法无法适应新的变化。
适用范围: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总结: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协调了罗马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关系及外邦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在庞大帝国内微细,协调各地区的民族关系、社会矛盾也祈祷重要作用。万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也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3、完善阶段:《民法大全》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体系最终形成(更加系统化和法典化)
思考哪些人在罗马法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过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多媒体显示:
哈德良皇帝:把以前行政长官的一切法令汇编成册,批准其为永久敕令。作为帝国的法律基础,只有皇帝才有权对其进行修改和补充。罗马的立法权完全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在哈德良时期还形成一种规范,即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
查士丁尼:设立专门的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律。
过程评价:罗马帝国前期是罗马法发展的鼎盛时期,皇帝们都十分重视立法工作。除了罗马皇帝外,法学家也积极立法,解释和充实罗马法。在6世纪东罗
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时期,把历代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
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规律总结:
过程评价: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得出罗马法的大致发展脉络:首先从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在成文法的发展过程中,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接下来是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最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纂完成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
民法大全
时间: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编纂完成,公元6世纪,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设 立专门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律,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形成法律汇编,即《民法大全》。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
意义: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罗马法的影响
案例分析:
材料一:“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法国1789年制定的《人权宣言》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第五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 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几则材料分组讨论思考,罗马法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材料中的一些原话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1、材料一、二中像“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等,在万民法中就可以找到渊源,可以看出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篇2:2014年高中历史试讲教案《开辟新航路》】
2014年贵州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历史试讲教案
《开辟新航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和影响(包括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和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世界地图,了解古代文明区域的分布以及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并绘制出各航海家的航线和所到达的地区。
2.采用历史、地理和政治相结合的手段来全方位的把握世界文明由独立、分散走向联结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的形成以及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的原理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开辟文明交往航线的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不仅要认识开辟文明交往航线之前世界的状态,了解开辟的原因和过程,也要认识开辟后世界的格局和变化,养成联系地看待历史发展的能力,树立面向世界的眼光。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三、教学方法
(一)教师通过提问、举例、图片和实物的展示、纪录片或书籍的介绍等方式来多角度进行知识讲授。
(二)学生参与问题的回答,材料的阅读,课堂趣味测试、小组讨论等多方式的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纪念新航路的开辟,人们在葡萄牙里斯本塔古斯河口矗立了一个纪念碑。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都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终于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准备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也是充满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夺和殖民地瓜分的开始。那么,新航路的开辟具体是怎样的一个背景和过程,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引起商业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间垄断贸易,使欧洲获利甚少;二是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导致商路不通,引发商业危机。
(4)宗教原因: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主观条件:
①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②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
(2)客观条件:
①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②物质条件:包括海船、物资和资金;
③地理知识: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1)向东航行
①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2)向西航行
①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②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消极影响
①对印第安人大肆屠杀,把美洲纳入征服和血腥掠夺的对象。此后,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了美洲大部分地区。在殖民者的屠杀、奴役,以及欧洲传染病的侵袭下,种族几乎灭绝。因此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②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活动,将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2)积极影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新航路开辟的最重大影响。正是由于世界走向会合,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②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③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
半。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三)巩固提高
理解“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1.“商业革命”表现为:
(1)世界市场的扩大。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同美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 (2)流通商品的种类增多。世界市场扩大意味着产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马铃薯、玉米等传到欧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
(3)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人类眼界扩大,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2.“价格革命”表现为:
美洲的白银流向欧洲,使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迅速贬值,传统的经济关系受到冲击,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价格革命”。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各阶级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1)制造商品和销售商品的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一方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另一方面高价售出商品,获得暴利;
(2)按传统方式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因货币贬值而使实际收入减少,日益衰落;
(3)靠土地收入的农民和固定工资收入的雇佣工人,因通货膨胀日益贫困化。这一切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课后作业
比较郑和的航行同迪亚士、哥伦布的航行,并做出评价。
五、板书设计
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开辟新航路的条件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4.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篇3: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版高中历史必修 第单元第课的内容《
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是第一部分说教材。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于教材,我主要分析一下教材地位、教学目标和教
学重难点的设置。
1、教材地位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
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从历史史料中汲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 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选取优秀的史料、图片或影视片断,结合课本内容,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理
解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推理法等多种
方法来学习历史知识;
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主动接受历
史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 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
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教材和学生是组成一堂课的两个基本要素,备好一堂课
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更要了解我们面对的学生,下面我就说一下本次说课的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具
备了一些历史自学的能力,对本课内容( )也有一
定的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掌握而非理性的分析,还停留在感性阶段。高一
的学生与初中时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智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在
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学会用历
史的眼光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适合高一学生)
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 学习兴趣,他们乐观、积极、自信,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
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贯彻普通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当适当地给学生
创造机会给他们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教会他们站在足够的高度用世界史的
眼光来看待所学知识。(适合高二)
第三部分:说教法学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法与学法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般来说,什么样的教法
就决定什么样的学法,结合前面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
取以教材为基础,辅之以现代教育技术,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与学的过程,注重
情境创设、史料解读、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结合史料分
析法、比较法、表格归纳法、合作探究法、等等来实现对本课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好的理论是实践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成功的实践又会证明理论的合理性与可
行性,接下来我就说一下第四部分教学过程,来践行前面对本课的分析与设计。
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的布置。
首先是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用多媒体展示 (图片或史料或影视片断)并提出几
个小问题,
通过展示鲜活的历史图片,(视频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拉近历史与
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设置的问题又增加了悬念,烘托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预习提纲,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让学生通过知识抢答的
方式将提纲补充完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本课的知识框架。这样做既可以为课堂
教学节约时间,又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去求知,为深入学习本课奠定基础。(适合
知识点比较多的课节)
本课主要讲述了目内容,分别是一:二:
三:
其中第目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在学生知识框架已经基本建立的情况
下,下面我就主要说一下我是如何实现重难点突破的。适合知识点比较多的课节)
)下面我就说一下每一目是如何讲述的。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一:启发式谈话法
第目难度适中,并且课本提供了大量的文字篇幅,史料和图片,因此针对这一部分,
我主要采取了启发式谈话法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本内容,我设计
了这样几个问题:1.2.3.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从书中和史料中汲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在老师的指导下,
归纳出准确的答案。以第 个问题为例,先让学生思考及,
进而提出
循序渐进的引出问题的答案。( 可以加问题答案)这样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二:合作探究法
第目是本课的重难点知识,对学生来说要让他们掌握 本知识点理论性较强,又是考试考查重点,因此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史料分析
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先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或史料)然后和学生一起对史料或图片进行解读,然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2.3.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来组织答案,每个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整理,最后派代 表发言,教师根据情况作适当的总结点拨。让学生明白(答案)这样,
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
从而掌握这一重难点知识。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三:角色扮演法
第目是本课的另一个重难点知识,主要掌握问题。
这一问题的特点是知识点条目较多,有点锁碎,学生容易发生混淆,针对这一特
点,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解决。先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对本目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再选取学生分别扮
演、、。然后给每个角色设定任务。让他们进行
情境模拟,让历史再现。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能有极高的参与性,拉近了历
史与现实的距离,更容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面实现对重难点的突
破。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四:表格、图表、提纲法
第目主要讲述了 问题,这一问题线索(条理)
清晰,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了提纲法(表格法,图表法)让学生按照(时
间顺序、政经文不同领域)来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
一方面方便记忆,另一方面能够容易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够总结出
历史长河中规律性的知识。简单而实用。比如在对这一知识点总结之后,在表格
中(图表,提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历史规律即:,
从而实现了重难点的突破。
又或者
表格法:
是本课的第个重点知识,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表格法来进行讲解,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对 知识点从、、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讲解,得出:
(此处可以讲一下答案)并提出几个新的问题加深对本知识的理解。比如:
。
再由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从而实现对本知识点的掌握。表格法的运用能简单有效地概括主要知识,一方面方便记忆,另一方面容易发现知识点之间联系与区别。同进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理解分析能力。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以巩固所学新知为目的,辅助提高课堂效果。
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板书以框架层次的形式设计,让学生一目了然,从宏观上明确重难点。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化学在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领域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中协同发展,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包含的核心素养主要有:
1、以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
2、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如学生的化学双基知识,学科的一些基本思想如守恒的思想、绿色化学思想;
学科基本方法如用归纳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进行概念辨析等)。
3、化学思维素养(包括化学逻辑思维素养,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维方式”,如“从辩证的角度、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化学”以及化学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4、化学信息素养(如对工艺流程、合成路线、化学程序等信息的处理等)。 5、跨学科综合创新素养、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之我见
只供学习与交流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贾维兵 什么是化学核心素养?如何确定化学核心素养?
2014年,4月24日,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化学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
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2014年 12月8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启动会在京召开。此次修订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要求,率先在高中课程标准中增加学科核心素养和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的质量标准内容。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按照教育部课标修订的要求,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课程特点,提出包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五个要素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为了促进化学老师对化学核心素养的认识,将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落实到高中化学教学中,杨梓生在《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2016)一文中,对化学核心素养从内容属性、内涵特点及内在联系等方面进行了自己的解读。认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凸显化学本质特征、反映化学基本问题、揭示化学学科思维、体现课程育人价值等内涵特点。
那么,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是什么呢?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会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一样吗?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有什么关系?
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宗旨是一样的,都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有相同点,但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具体课程目标不相同,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阶段,而高中化学则是对初中化学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如初中化学没有有关化学平衡的内容,而高中化学有,因此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不可能完全相同。例如“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但由于初中化学没有有关化学平衡的内容,因此“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就不能也直接作为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之一。
那么,什么是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如何确定初中化学核心素养?
要确定初中化学核心素养,首先就要弄清确定学科核心素养的依据。成尚荣在《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2015)认为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与把握,要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三个重要的基于:(1)基于学科特质。(2)基于学科核心任务。(3)基于学科的实施方式。《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了初中化学的性质和教育目标,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依据,因此要确定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
化学变化是化学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而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之一,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变化守恒”可以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所以“宏微结合”可以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的特有语言,所以会认识化只供学习与交流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学符号,会用化学符号表征物质是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科学探究是化学家研究化学的方法,也是化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所以”实验与探究”是初中化学的又一核心素养之一。
“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化学必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重大的贡献。”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理念之一,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发展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化学价值观。在应用化学为人类造福的同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的思想,这可以称为绿色应用。
“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是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从高中化学和初中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共同点,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角度看,这点也应该是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之一。
综上分析,我认为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变化守恒”、“宏微结合”、”实验与探究”、“绿色应用”、符号表征、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另外由于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所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也放在重要的位置。
只供学习与交流
初中化学面试教案模板
【篇1:初中化学经典教案模板】
上海才子教育英语学科导学案(第2 次课)
教师: 学生: 年级: 日期: 2015年月 日 星期: 六 时段:
【篇2:初中化学教师面试万能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说教材,其次说教法,再次说学法,最后说的是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课题是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章的内容,化学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这一节是初中化学的开始,为以后学习物质,元素等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所以,内容不仅是第….章的基础,也将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掌握……的含义,并且学会运用….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观察能力。(注,只要有点实验的都可以这么说)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是让学生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法,讲授与讨论,谈话与交流相结合等方法。
充分利用实验教具,让学生动手实验或者观察教师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逐步建立……的概念,真正领会它的含义。再去应用,解释现象,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最后进行联系运用,牢固掌握科学知识.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更是学生的活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迎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验中老师应注意指导学生重视探究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提示学生观察角度到呢个,让学生多种感官协同作用,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1)通过设置问题,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题的内容。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学生实验,观察,讨论,思考,最终得出结论
(3)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理解….之后,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化学问题,可以通过习题等方式,通过精选的习题来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4)同学生交流,谈论,再归纳总结。让教师与学生在交流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等,使学生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分步实施,将难点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也突出了教学重点。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面试老师不是都是化学老师,可能有一两个,所以面试的时候只要把说课程序说清楚就应该没问题,至于对知识点的熟悉与否问题不大,上面的说课稿仔细看其实也没多少实际的内容,但是说出来考官就会觉得还不错,所以大家伙同学要加油哦)
【篇3: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面试教案】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面试教案: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化学式与化合价》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4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 生已经学习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质化学式的写法,这位过渡到本课题起到了铺垫作用。为之后学习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整个教 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化学式的涵义;
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能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
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物质的组成;
能看懂某些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化学式,知道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
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会应用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数字的基本运算能力有一定的把握,这为化学式的 有关知识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采用谈话法与讲解法。
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面向全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 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 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前面学过的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引入: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把教学 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 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新授
1.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81页相关内容,对于化学式的定义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以h2o为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该化学式的意义,教师进行指导并及时指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讲解,得出化学式的定义及其意义。
讲解结束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并组织学生讨论符号h、2h、h2、2h2各 具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我进行归纳总结: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不同,因为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 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呈现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错误,针对这些错误我进行指导并归纳总结,从而引出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需要注意 的事项。
2.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学习了化学式,为化学价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 稳定的化合物。在化学上,就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引导学生看课本83页 表4-6“ 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针对表格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问题如下:
(1)化合价有几种?是哪几种?(让学生明白元素化合价有下负之分)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多少价?氢元素通常显几价?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
(3)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多少?
(4)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多少?
在此基础上,组织两个活动。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评出“记忆之星”;
活动二:让学生编写能帮助记忆的的化合价韵 语、歌谣。活动结束后,展示同学们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通过活动,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在学习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之后,应用化合价来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练习的方式完成此部分知识的学习。练习如下:根据在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元素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so2)中硫的化合价和三氧化二砷(as2o3)中砷元素的化合价。练习结 束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 如:co2读作二氧化碳。
3.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引导学生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了解相对分子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一样,也是相对质量。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讨论,从而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关内容。由于计算比较简单,启发学生自己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纠正错误。
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教学完成之后,可让学生传看几种商品(如医药、化学试剂、洗涤剂、食品等)的标签或说明书,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情况。
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的问题请关注宏鹏教育官网。
学习资料
2019年化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主要有以下体会:
一、认真分析学情、合理制定计划,阶段有所侧重
在制定复习计划时,要以化学教材为依托、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历年中考试题为依据,学生的综合训练为主体,减少重复,突出重点。并要注意时间上的调控,不要前紧后松,合理搭配时间。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具体情况的分析,对不同阶段的复习,有所侧重。
由于初中化学才学一年时间,我校基本上都是在四月末完成新授课的讲解。那么,在剩余的两个半月里,要完成复习,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复习的效果不言而喻。
第一阶段单元过关,主要是夯实化学基础知识,对在复习中进行知识迁移和知识的拓展延伸。该阶段大致进行一个月左右。
该阶段,在复习教学中主要是进行 “扫盲”, 以教材为主体,结合新课程标准,让学生打下稳固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我先带领学生复习一下基础知识,再利用知识点小考卷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对中考可能出现的知识迁移和相关联的知识进行串连,如在复习第一单元时,实验部分的复习。我先把基础的知识先复习一下,再对该知识进行拓展。在讲述玻璃棒的使用时,它的作用常见的有搅拌、引流、转移固体等作用。但在生活中哪些物品充当了相应的角色,并联想到过滤、蒸发中,若不用玻璃棒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同时,根据这些仅供学习与参考 学习资料
知识点,又想到生活中,学生在利用二氧化碳做实验时,如何能快速的得到二氧化碳呢?为问题,引出除了用酸和大理石反就外,还可用可乐中二氧化碳,但如何交二氧化碳快速逸出呢?向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答案:放在热水中、振荡或可以在可乐中放入玻璃棒等固体,都可加快二氧化碳逸出。与此同时,让学生找出这些做法可行的原因。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和第三阶段强化训练,计划在六月初完成。主要是构建知识网络, 完善知识体系,适应考试要求,升华应试技能。注意化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的融合,穿插专题复习(如图表信息专题、生存与环境专题、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等),向学生渗透题型生活化的意识,以此提高学生对试题的理解能力。
在第三阶段中,重点是让学生把基础知识串联起来,综合解答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学生在解答试题时,如何正确的安排时间进行指导。这里,我主要以模拟试卷定时测试的形式考核学生的掌握程度。并精批精改,提醒学生补漏,为中考的成功,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考前指导。在剩余的时间中,进行试题分析、应试指导、在进一步进行查缺补漏等。
对于化学用语的书写要注意书写的规范性,如钙元素符号,写的钙不像钙,铜也不像铜,还有字母的大小写,注意角标要比字母小等细节。
仅供学习与参考 学习资料
而对于中考中的实验探究题,则要注意从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施实验、反思与评价和表达与交流环节进行相应训练。让学生在解答试卷时,要有连续性、有序性,前后呼应。
二、关注社会生活、聚焦社会热点、联系化学知识
在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思考与感悟题中,常常聚焦社会的热点问题,因此,在复习时,注意把握中考热点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如环境保护与水污染、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酸雨、温室效应、白色污染、土地沙化问题,能源危机与开发新能源问题,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知识,维生素、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等知识,以及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等。
还要注意最近一两年的国家、世界的重大事件,如对奥运会中有关火炬的燃料、火炬以及吉祥物的制作材料等相关知识的关注。
还有汶川和玉树地震,南方雪灾,矿井灌水,地震与温室效应的联系等化学知识的关注,从而教育并启发我们的学生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这类题目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应用性,既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品质。
三、化解学生压力、变压力为动力、成功面对中考
面对中考,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学生可能会出现焦虑或考试恐惧,对这些学生进行复习过程和考前心理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做好仅供学习与参考 学习资料
心理疏导,能让学生快乐的参与复习,从容的面对中考。
为此,针对学生的复习和考前心理辅导作为一项重要备课内容。主要做法有:复习开始和考前信心的激发、后进生的心理辅导、让学生要学会劳逸结合、对于成绩波动大的学生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同时化压力为动力、对于压力过大的学生,可找一个自己信赖的人,或知心朋友或喜欢的人进行倾诉,释放压力等。
总之,在化学复习中,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懂得学好化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以此增强复习效果。
仅供学习与参考
高中化学面试教案设计
【篇1:2015年下半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面试试讲教
案】
2015年下半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面试试讲教案 离子反应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 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 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
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电解质的判断、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程度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 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应适当增加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指导发现法、微观演示法。
四、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探究活动为:让每组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物质(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馏水、自来水、硫酸溶液)进行思考并动手操作,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通过小组内统一分工、互相协作,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探究、学会组内交流评价,参与评价。
探究结束之后,各组推荐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把本组的做法边用实物投影展示,边进行介绍。动员全班同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对每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 综合评价,找出本组的优缺点,确定最佳小组,并说出最佳的理由。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导学生利用上节课所学的分类方法,对导电材料进行分类。然后引导学生从纯净物和混和物、单质与化合物等分类标准对能导电的物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电解质概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标准,学会分类。
之后,让每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理解电解质的定义,把自己的理解与其它组员交流,
组内形成统一意见,举手发言。我引导学生总结,并对学生的说法提出 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学生交流。同时为了加深对电解质定义的理解,让学生说出开始呈现的物质哪些是电解质。结合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学生开展评 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解质概念。(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 酸、碱、盐等。)
提出梯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相关内容。问题1:氯化钠是电解质,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 电呢?利用flash课件展示氯化钠固体不导电,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本质。从而引出电离的概念,像nacl这样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 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同时强调电离的条件有2个:溶于水或受热熔化,酸、碱、盐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都能发生电离。) 问题2:如何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呢?从而引出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开展组内讨论,提出预设。让学生走上讲 台试着书写电离方程式,教师对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学生阅读课本,学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点(写电离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 守恒定律)。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分析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的特点,推导出酸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写出naoh、koh、ba(oh)2的电离方程式。
naoh=na+ + oh- koh=k+ + oh-
ba(oh)2 = ba2+ + 2oh-
学生通过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碱的概念。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
接着进行探究学习,请学生写出na2so4、kno3、nh4cl的电离方程式。
na2so4=2na+ + so42- kno3=k+ + no3- nh4cl=nh4+ + cl-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盐的定义,即,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三)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发言,自主概括本节课内容(电解质、电离的概念,需要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知道酸、碱、盐的定义)。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1-4题
2.书写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1)硫酸钠溶液 (2)氯化铁溶液 (3)硫酸铝溶液(4)氢氧化钡溶液
六、说板书设计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电解质:水溶液、熔融状态 2.电解质的电离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篇2:高中化学教师资格面试-《甲烷的化学性质》教
案】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高中化学教师资格面试-《甲烷的化学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甲烷的化学性质;理解取代反应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建立甲烷与氯气反应模型,初步接触并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树立运用化学解决生活生产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甲烷的化学性质。
【难点】
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新中国日记西气东输工程启动”。
思考:“西气东输”输的气体是天然气,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为什么要输
送天然气?
展示图片:甲烷气体在生活中的用途。
讲解:这与甲烷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甲烷的化学性质。
环节二:科学探究
提问:请回忆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甲烷的空间构型是什么?
讲解: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的,结构决定性质,所以通常情况下甲烷比较稳 定,与强酸、强碱、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发生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
反应。
1.氧化反应
向学生展示天然气燃烧、可燃冰的图片。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提问:天然气的用途是什么?为什么说可燃冰是中国能源梦?
引导学生回答天然气燃烧的现象,猜测燃烧的产物。
讲解天然气、可燃冰的主要成分及甲烷燃烧的实验现象与产物,对环境危害
小的特点。
注意:列举生活实例“瓦斯爆炸”,提示学生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要验纯。
请学生尝试书写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教师引导并讲评。
2.取代反应
演示实验:①在收集好甲烷的试管中,迅速加入0.5 g kmno4和1 ml盐酸,
用黑纸包好。②在收集好甲烷的试管中,迅速加入0.5 g kmno4和1 ml盐酸,
距离15 cm用燃着的镁条照射。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结论:室温时不反应,光照时反应瓶内气体颜色变浅,内壁出现油状液滴,
有少量白雾。
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应方程式。
动画展示甲烷与氯气发生反应时分子模型的变化。
讲解: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
代的反应。
请学生回忆锌与硫酸的置换反应,对比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师生总结,形
成表格。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环节三: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请学生们说一说这节课收获了哪些知识。
收集资料,了解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
四、板书设计
甲烷的化学性质
通常情况下比较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反应 (1)氧化反应:
ch4 + 2o2 --- co2 + 2h2o (2)取代反应:
ch4 + cl2 --- ch3cl + hcl (反应条件:光) ch3cl + cl2 --- ch2cl2 + hcl ch2cl + cl2 --- chcl3 + hcl chcl3 + cl2 --- ccl4 + hcl 五、教学反思
更多教师资格面试开始尽在山西教师招聘网
【篇3:化学经典面试说课模版】
化学说课稿模板
一、教材分析
《 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是 人教版 版高中化学必修第章第 节第 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而本节内容又是学习 的基础,因此, 在课程的学习中占据承上启下的地位。根据教材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
②掌握
③运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实验,学会科学合理的运用观察方法,体验实验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合作中获得真知。
③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信息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机,主动学习,在合作讨论中获得进步,提高和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②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2.
难点:
1. 2.
四、教法学法
教法学法上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采用情景激学,探究式教学,目标导学的教学方法。
采用观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新课导入新课传授 当堂巩固 作业布置及自学拓展五个
方面进行:
四、教学设计
六、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记忆的规律。我将黑板平均分成三个部分。
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实验现象的原因 布置作业的内容和页码
金属钠与水反应方程式练习题的解答过程 自学网络拓展的内容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
不足的地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大家!
历史面试讲课教案模板下载
英语课面试教案模板下载
美术面试讲课教案模板下载(共14篇)
小学音乐面试讲课教案模板下载(共3篇)
初中美术面试说课教案模板下载
相关热词搜索: 讲课 教案 面试 化学 模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