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县文化旅,游工作汇报

县文化旅,游工作汇报

时间:2025-08-03 12:01:08 浏览次数:

文化旅游工作汇报

城头镇党委政府

一、2013年的文化旅游工作情况 文化工作方面:

一是注重发展文化产业。今年出台了镇党委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城头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结合城头实际,融合湿地文化和豆文化,规划建设了城头文化产业园,引进和注册文化企业4家,注册资金达到2000万元,正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前期对接和核名工作已经完成,豆文化展览中心等一批文化项目投入使用;
申报了市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各1个;
与大唐圣殿影视公司联合摄制的数字电影《情系月亮湾》取得发行许可证,目前正与央视电影频道对接收购和播放工作。

二是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主楼3层的群众文化中心投入使用;
新建农家书屋4处、文体广场3处;
成立庄户剧团3家,并开展了庆新春戏曲大联唱,举行文化演出7场次,放电影312场,同时结合四德工程在各村主街道设置了文化墙,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三是扎实做好文物保护。对清真寺、观音堂、张家大院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立碑保护,挖掘整理了《响水河的传说》、《抗日锄奸的“红枪会”》等民间故事和历史事件。

旅游工作方面:

月亮湾湿地开发已累计投资2个亿,自然生态园完成建设,栽植各类水生植物10万余株,自然生态博物馆开工建设,万人沙滩浴场主体完成,打通了月亮湾西部景观绿道,建设了月亮湾湿地标志性大门。城河水利风景区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月亮湾龙潭度假酒店成为全区乡镇唯一三星级酒店,龙潭家庭农场被评为山东省第二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

二、2014年的文化旅游工作打算

明年,我们将结合西部隆起带关于建设“两个高地”的要求,突出湿地、豆制品产业和四德工程,着力促进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六种文化”。

一是生态文化。结合月亮湾湿地生态资源,完成自然生态博物馆项目,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和湿地水生动植物陈列,展示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打造湿地生态科普宣教基地。

二是佛教文化。城头观音堂历史悠久、香火不断,曾被金国皇帝完颜雍赐名香岩寺,从本月开始对其进行扩建,新建大雄宝殿、三圣殿、钟鼓二楼、念佛堂、讲经堂及寮房、斋堂、客堂、放生池等附属建筑,打造月亮湾景区重点佛教文化旅游景点。

三是民俗文化。在现有湿地人家基础上,于城头大桥西建设具有本地特色与江南风情的古村落,充分展示当地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着力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村落和影视拍摄基地。

四是水文化。完成水质净化项目新增工程,打造清洁水源,促进人水和谐。引入日照海沙,建成占地150亩的万人沙滩浴场,打造亲水娱乐、亲近自然的体验型水文化乐园。

五是豆文化。适时举办第三届豆制品文化节和第二节中华“全豆宴”名厨争霸赛,开发“全豆宴”特色农家乐,争创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提升豆制品产业发展软实力。

六是群众文化。新成立3家庄户剧团,争取上级演出设备道具,结合四德工程开展常态化文化演出。同时完成文化产业集团注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事业建设。

xx文化旅游开发情况汇报

xx县旅游局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与旅游联姻,是提升旅游品位、打造旅游品牌的重要一环。正是基于这样的关系, 我们依托xx绝美的自然风光和辉煌的革命历史,把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旅游景点先天的和后天的文化内涵,提高景点的文化品位,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介旅游资源,扩大知名度,提升影响力,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一、挖掘文化旅游底蕴

xx的旅游文化资源可以用两个形容词来概括:丰富、独特。

1、xx的红色文化享有特殊地位。xx是中共领导的十大农民起义——xx起义发生地;
xx是河南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创建地;
xx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建军地;
xx是著名的革命经典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诞生地;
xx是著名革命史迹“金刚台三年红旗不倒”所在地;
xx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立足地。xx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这么多革命史迹造就了xx在中国革命史上特殊的地位,具有极高的研究教育价值,当然也包括旅游开发运用价值。

2、xx的历史文化具备深厚潜力。古遗址文化有新石器

1 遗址、战国遗址、殷商遗址等;
古城址文化有安陂城故址、雩娄城故址等;
古寨文化有以金刚古寨为代表的古寨群;
山水文化有黄柏山楚豫禅宗的法眼寺和李贽等关于佛文化的遗迹,金刚台的传说、汤泉池众多文人骚客留下的墨宝等。xx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具备深厚的旅游开发潜力。

3、xx的歌舞文化富涵丰富底蕴。千百年来,xx人创作了数以千计曲调优美且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谣。xx民歌有山歌、田歌、灯歌、小调、准调、儿歌等;
xx民舞有龙灯舞、狮子舞、假面舞、放蝴蝶舞、春牛舞、花挑舞、花伞舞、围灯舞。其中根据xx人王霁初改编创作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成为全国革命经典歌曲之一,并拍成电影公映。解放后,xx歌舞曾三次进京、七次赴省演出。xx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

4、xx的宗教文化具有独特之处。xx宗教活动源远流长,素称“楚豫禅宗”之地,尤以佛道教共存而著名。现保存完好的寺观、塔庙有十余座。观音山由酷似观音的莲花宝座得名,山上的“云极观”建于明宣德年间。每年的二月十九,这里将举行大型庙会,吸引周边10县市的50万人前来焚香谒拜。“三教洞”供奉着儒教、佛教、道教三教教首,并有其他神像百余尊,一洞三教实属罕见。白云寺建在观阵山绝壁上,相传《五女征南》的先锋杨腊红曾在此观敌叫阵。寺内常年游人不断,香火袅袅。

二、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1、乡村突破。在乡村建设当中,赋予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更多的旅游功能,按照“小而特、小而美、小而古”的原则,恢复一些古镇名村的历史风貌和特色景观,打造民俗、工艺、土特产品展示一条街,在保持豫南民居传统风貌的基础上,置换和建设一批酒肆、酒吧与文化沙龙,提高游客的滞留期与参与性。

2、项目支撑。一是加快汤泉池天润度假中心工程建设步,初步形成了温泉洗浴文化,增强了景区吸引力;
二是加紧黄柏山法眼寺项目的论证工作,规划好佛文化的开发准备;
三是开展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主题博物馆建设,形成了地质文化;
四是完善观音山道教文化的开发,于2003年开始,连续5年成功举办了观音山名俗文化活动节,提升了景区品位。其它还要积极争取民歌民舞开发项目、红色资源开发项目、历史人文景观开发项目、民俗文化资源开发项目、宗教文化资源开发项目、民间文化资源开发项目。

3、内涵拓展。旅游本身便是寻找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的过程。我们要提升嫁娶文化、茶文化等具有xx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档次;
编排一批如花篮戏、皮影戏、大鼓书等适宜观赏、易于游客参与的精品xx民俗节目;
开发一些民间刺绣、民间剪纸、民间烙画、民间雕刻等具备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为此,我们于2006年4月,举办了xx县首届

3 茶文化活动月 2005年;
2006年10月又举办了民间剪纸、烙画、雕刻等民间艺术展;
县文化局还创作出大型舞台剧《xx风情》展示这个地区的古往今来、山川秀水、志士名人、民俗风情,并在全市公演,曾经轰动一时。《xx风情》既是一部难得的地方文艺作品,也是一个很好的旅游开发项目,其在xx旅游中的作用和影响有待进一步发挥和放大。

4、投入保障。加大对文化旅游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文化旅游队伍建设,特别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文化旅游事业专项资金,用于文化旅游设施的添置和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

三、强力推进文化旅游发展

按照我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设定和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及《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我们紧扣“一张蓝图绘就到底,一门心思建设锦绣xx”这一总目标,充分挖掘红、绿、人文三大资源潜力,我们有计划和千方百计地快速推进以道路、游步道、码头、水、电、通讯等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以宾馆、餐馆、洗浴、购物、娱乐等为重点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以县城建设、城乡绿化和打造桂花城为重点的旅游环境建设;
以导游、旅行社和宣传营销为重点的旅游服务体系等四个方面的建设,将“黄、金、池”以及观音山这四大旅游开发载体,建成省内外知名的旅游精品景区,使xx文化旅游产业基本形成。

四、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规划。从打造xx旅游品牌现实需要出发,制定xx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规划,规划应以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为着眼点,以一定数量的精品项目为着力点,以增强xx旅游的看点和卖点为目的,以期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xx旅游的内涵、品位、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是加速整合。有两个方面的整合:

1、破除部门限制,在统一的规划和共同的目标下,真正实现各类文化旅游资源互通、互动、共享、共赢。

2、突破地域限制,树立整体旅游宣传营销观念,整合全县旅游资源,捆绑销售。

淄川区文化旅游局

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区委5月4日召开的创建文明城市调度会会议精神及区委区政府川发[2008]8号《关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我单位工作实际,现将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创建文明城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区人民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区动员会后,我局专门召开了创建文明城市动员会,使文化系统全体干部职工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各科室、各下属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从而,落实了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了责任。自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来,每周一主要领导都要听取各单位上周工作情况汇报,对遇到的问题及时掌握及时解决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各项创建任务落到实处。

二、认真、及时完成待审材料上报工作。根据《淄川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责任分工表》,我们制定了《文化旅游局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及任务分工明细表》,把任务认真分解,落实专门人员,逐项逐条对照,认真整合、整理相关材料,通过审理认真完成了材料上报工作。

三、立足工作实际,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创建工作。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全面做好各项工作。一是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宗旨,开展系列文化活动。0

6、07年共举办区级大型广场文

1 化活动24次,通过举办文艺演出、歌咏比赛、少儿模特电视大赛、及大型广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大了宣传力度;
我们还以培训和辅导为桥梁,紧密联系广大文艺爱好者,并积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以点带面,真正做到群众文化的普及。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乡镇、村辅导节目,先后到杨寨、北关社区、公义社区、财政局、药检局、区法院、自来水公司、汽车制造厂等单位辅导节目;
积极做好文化馆评估定级的各项准备工作;
08年组织承办翠林园文艺晚会、组织承办法院系统文艺晚会、组织作品参加淄博市第四届“我爱家园”儿童书画、摄影大赛、组织淄川业余合唱团排练集体合唱“祖国颂”、举办小提琴、舞蹈、音乐、电子琴、美术等各类培训班及老年绘画班、老年舞蹈班、老年声乐班;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也取得较好成效。根据省市推行农村电影放映的要求,区电影公司组织7支放映队,15名放映员,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现已在我区广大农村放映700场电影,努力开拓农村电影市场,初步解决了农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二是图书馆在2004年第三次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荣获“一级图书馆”荣誉称号,在开展创建活动中图书馆张贴宣传画及文明用语,摆放了“创建文明城市 争做文明市民倡议书”,积极做好图书文献“防水”、“防火”、“防盗”等“三防”为主的安全工作,确保图书馆文献资源安全、馆舍及设备的安全、读者和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等,为读者提供安全、方便利用信息资源的场所;
为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文化局、市财政局、市党教中心《关于全市党员干

2 部现代远程教育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共建共享的意见》,依托区图书馆建立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级中心,与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十网”建设相结合,建立了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19处,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得以顺利开展,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接受致富新思想,开拓致富新思路。三是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积极做好日常监管与服务,对全区文化市场进行日常巡查,截至目前,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2400余人次,对存在违法经营行为的单位严格进行立案处理;
积极做好20余家文化经营单位年审换证工作;
开展专项行动,加大执法力度,对全区网吧、音像、娱乐市场等70余家单位进行安全专项检查,并下发了相关文件,以网吧检查为重点,加强对全区文化市场的日常检查,确保全区文化市场安全、稳定、有序;
按照文化部《关于打击盗版贺岁影片维护电影音像市场秩序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对全区音像市场进行专项检查,收缴非法音像制品,并取缔了6家无证经营单位;
对电子游戏娱乐场所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查处含有“百万大问答”内容的“手指指”电子游戏机;
以会代训,加强教育,召开了全区网吧、歌舞娱乐市场管理工作会议,召开2008年全市网吧监控工作会议;
请人保财险的负责人介绍公众责任险的基本情况,并对业户的进行了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增强我区网吧单位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业户依法经营及守法经营意识;
开展第十届音像制品法制宣传周活动;
参加全市非法音像制品统一销毁行动;
配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严厉打击文化市场的

3 违法经营行为,为全市人民创造文明、健康、舒适的文化环境。四是认真做好文物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我们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大文物执法力度,净化全区文物市场;
大力做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其他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公布第二批区级文保单位46处,全区重点文保单位达到70处;
免费开放淄川区博物馆,为参观者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以进一步保护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标,公布淄川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淄川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7类12项,包括民间文学3项:《孟姜女的传说》(淄河镇)、《鬼谷子的传说》(双杨镇)、《王定保借当的传说》(峨庄乡);
民间音乐2项:《聊斋俚曲》(洪山镇)、《商家大鼓》(商家镇、经济开发区);
民间舞蹈2项:《磁村花鼓》(磁村镇)、《舞龙》(城南镇苏王、经济开发区井家、南苏);
民间美术1项:《民间剪纸》(峨庄乡、太河乡);
传统手工艺2项:《淄砚制作技艺》(罗村镇)、《渭头河制陶技艺》(龙泉镇);
传统戏剧1项:《笛梆子戏》(磁村镇);
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1项:《芯子》(昆仑镇聂村、经济开发区店子村)。名录的公布,对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淄川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传承和利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〇〇八年五月二十日 4

文化旅游建设工作汇报

文化旅游建设工作汇报

20xx年,全区文化旅游工作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省、市、区加快旅游业发展实施意见,不断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繁荣群众文化活动,扎实推进紫金花城大景区建设,培育壮大特色旅游品牌,努力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努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一、夯实基础,强化服务,全力推动区域文化建设

总体思路是:全面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紧紧围绕“一项系统工程”(文化惠民工程),重点开展“两项品牌活动”(活力xx·百姓文化大舞台、紫金家园广场舞展演),继续深化“三个引领”(以“四个xx”引领群众文化活动、以数字文化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乡村舞台”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着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全面加强公益性文化服务主体建设。扎实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做好博物馆历史文物、民俗、非遗展厅的布展工作和免费开放工作。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公共文化服务和免费开放补助资金,不断健全和完善区、镇(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争取农村文化建设项目,指导和帮助各村文艺社团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打造“一村一特色”文化品牌模式。认真抓好基层服务点常态化运行管理,不断搜集、整理和分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丰富“一站式”平台资源建设,不断创新公共数字文化产品供给模式。完善对两镇、xx个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常态化考核,促进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创新。

(二)不断繁荣群众文化活动。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与xx时代精神相结合,继续开展以“四个xx”为统领的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不断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继续推进“唱响xx”系列活动。以各类节假日、集会为契机,组织开展好主题性群众文化活动,营造浓厚节日氛围。成立xx区紫金家园广场舞协会,定期举办广场舞展演活动,实现广场舞协会的自我发展。继续开展“活力xx·百姓文化大舞台”活动,组织社区、社会团体、民间培训机构、农村小戏小曲表演队及文艺爱好者参与,不断扩大活动范围,提升活动影响力。开展魅力乡村·“乡村舞台”系列活动,动员农村文化能人和“乡村舞台”文艺团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丰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及帮扶结对活动,开展基层培训指导工作,将“送文化”办成“种文化”。大力实施“书香xx”系列活动。以xx区文化馆为依托,以我区特有的工业文化、沙井文化为基础,组织开展文学创作采风活动,鼓励域内作家积极创作优秀文学作品。以xx区图书馆为主阵地,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学经典举办青少年读书征文活动。组织区直各中小学校学生、两镇文化服务中心、各社区工作人员及辖区居民,开展“文明始于心·创建践于行”演讲比赛。结合旅游节会节点,创新活动形式,开展“邂逅花海·抒意xx”诗歌朗诵暨花田音乐会、“美丽乡村·花漾岁月”赏花、吟诗、文学摄影采风等活动。积极开展“翰墨xx”系列活动。以xx区美术馆、文化志愿者协会为平台,结合传统节日,通过送春联、办展览等形式,举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迎新春送春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联送书画活动。举办中青年画家中国画作品展,展示我区书画艺术发展成果。开展“绘xx盛景图”·名家走进xx画xx写生采风活动,以绘画艺术的形式展现xx历史风貌及人文特色。探索创新“古韵xx”系列活动。依托xx区博物馆(美术馆)和农村固定放映点,征集辖区内民间民俗作品等,举办“花漫金昌·花艺人生”xx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展示暨20xx年xx区第二届民间手工艺作品展。开展“xx非遗”进社区活动,邀请剪纸、皮影、面塑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到社区,为居民群众演示和传授传统手工技艺。举办沙井文化馆藏文物陈列展,向广大市民和参观者展示独特的沙井文化历史和具有本地文化传统的xx人文历史。

(三)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根据区图书馆及各村、社区农家书屋需求配置相应图书,不断提升农家书屋建设标准和服务档次。继续发挥农民工文化服务点文化传播作用,在已建成的14个农民工文化服务点组织开展电影放映、图书借阅、集中送文艺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服务点建设水平。全面完成“乡村舞台”后续建设任务,积极发挥其在农村地区的文化引领作用,指导和帮助各村成立的文艺社团开展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协调做好xx区农村“户户通”运营维护监管工作,扎实做好“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同时,继续在城市社区小花园、人民文化广场等人群密集处开展城市社区公益电影放映活动,不断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四)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协调完成沙井文化文物划拨,力争完成xx区博物馆历史文物展厅布展。推进三角城遗址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做好田野文物日常巡查工作。继续做好馆藏文物数据录入和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利用、管理水平。按照《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全力做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深入挖掘xx区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消费习俗等项目,积极申报区、市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强非遗传习所建设,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充分发挥传习所作用,培养非遗传承人,传习民间技艺。

(五)不断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深入推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法规的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氛围,引导和扶持文化企业向品牌化、集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培育出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园区。进一步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体系,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不断策划和开发新的文化产业项目,进一步充实完善全区文化产业项目库。同时,协同相关部门做好规模较大、增加值较高的文化产业个体工商户转为法人单位,做好新注册文化企业纳入xx区文化产业名录库工作,力争完成全年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任务。

二、夯实基础,强化宣传,深入推进区域旅游提档升级

总体思路是:以叫响“紫金家园·西部花城;
中国镍都·活力xx”城市旅游主体形象为目标,继续做大做强“紫金家园、工矿探奇、美丽乡村、文化遗迹”四大旅游品牌,重点打造“六大发展板块”(紫金花城板块、婚庆经济板块、乡村旅游板块、香草美食板块、特色赛事板块、本土文化板块),坚持全域推进,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将xx区打造成紫金飘香的生态休闲旅游区和旅游目的地城市,成为紫金花城·神秘骊靬大景区和世界沙漠地质公园的客源集散地。

工作重点是:组建“一个中心”(xx区旅游集散中心),推进“两项建设”(紫金花城核心景区和花文化博览馆建设),办好“两项主题活动”(第二届薰衣草之约集体婚礼和国际花园艺术节)。

(一)创新方式,不断强化宣传促销工作。强化xx旅游资讯网、xx文化旅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游政务网、“纵横xx”微信公众平台营销推广,不断提高网站、微信关注度和点击率。积极引进市场主体,开展智慧旅游建设,开发“掌上金昌”app。及时更新各类旅游宣传彩页和影像资料,并在域内各交通枢纽、景区景点、办事大厅等人群密集场所投放,不断提升区域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紧盯国内新兴的婚庆产业发展趋向,采取邀请采风、定位推介、口碑传播、节会吸引、媒体助推等多种手段开展有效推介,提升区域旅游知名度。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文化旅游交易会,精准定位婚庆产业和婚纱摄影市场,走差异化旅游发展路子,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持续升温。

(二)加快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做好紫金花城核心景区和金水湖两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后续建设和管理运行工作,完善紫金花城核心景区和金水湖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纪念品商店、停车场、导览标识系统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完成紫金花城核心景区火车餐厅、集装箱宾馆、木屋别墅、手印墙广场等景观建设,启动玫瑰谷、国家画院金昌创作基地等续建项目。完成花文化博览馆建设、布展工作,使其成为展示我市花卉产业、旅游转型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继续推进xx国家矿山公园aaa级景区创建以及九墩湾文化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在北部绿色生态景观区开辟“漠上花”、“原上草”观赏园、百草园、百果园等项目建设,实现3a级以上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旅游交通工具和其他游客活动场所的无线网络免费全覆盖,打造“互联网+旅游”的行业新生态。建成xx区旅游集散中心,继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大力发展汽车租赁企业,鼓励开展“落地自驾、异地交车”等跨区域旅游汽车租赁业务。

(三)有序规划,不断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按照旅游全域化推进、一体化发展理念,立足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完善“十里花海”车窗景观带,开发建设独具特色的花海水景区,使田园和花海更具观赏价值。借助美丽乡村建设扶持措施,开展薰衣草、琉璃苣、向日葵等观花经济作物和中草药的规模化种植,开发观光农业、田园采摘、农事体验、养生度假等项目,并依托双湾镇陈家沟附近中草药花卉种植基地规划建设中医花苑项目。做好乡村旅游景区(点)道路、观景平台、电力、饮水、厕所、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标识标牌、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建设,完善乡村旅游配套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农家乐和乡村客栈,开展农家乐评星定级,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客栈和家庭旅馆建设,完成对xx区园艺场和文昌园乡村客栈的改造。充分利用我区“中国羊肉美食文化名城”的品牌效应,打造“羊肉系列”地方特色精品菜系,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中的饮食文化内涵。

(四)突出特色,不断培育壮大特色旅游产品。加强与周边地市的联动协作,逐步将我区的工矿探奇、紫金赏花、乡村旅游、沙漠探险等旅游线路打造成具有一定市场辐射力的知名精品线路,将我区旅游线路融入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路。把培育和发展婚庆产业作为提升特色景区品味、推出特色旅游品牌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有力抓手,进一步加大婚庆主题特色旅游品牌宣传推介力度,继续高质量办好薰衣草之约集体婚礼,力争将紫金花城景区打造成西北婚庆主题特色旅游基地和全国婚纱摄影基地。加强特色旅游商品创意策划的引导扶持,围绕香草产业、现代工业、沙井文化、大漠风情等文化元素,挖掘开发一批有较高品位、富含科技含量、独具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广阔的旅游商品。同时,举办xx区旅游商品设计、征集大赛,将优秀参赛作品转化为旅游商品,进一步提升旅游商品设计、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水平。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五)加强监管,不断健全旅游市场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发展旅游交通,开通金昌市区至南北两线的旅游客运班线,解决旅游交通保障不足的问题。认真贯彻省、市、区《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以及《金昌市鼓励游客来金旅游优惠补贴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奖励政策等,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积极鼓励旅行社组织招徕游客来金旅游。进一步健全完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旅游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加强旅游安全综合监管,强化安全监管责任,加大旅游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定期对域内旅游企业进行旅游安全、服务质量、行风建设检查工作,积极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活动,落实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文化旅游广电局旅游厕所汇报材料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旅游厕所革命”,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旅游厕所革命”的要求,结合xx市旅游厕所建设的实际,近年来,xx市文旅局高度重视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始终将提升旅游厕所服务质量放在旅游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积极推进辖区景区景点、农家乐等旅游公共场所旅游厕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xx市2015-2018年“全国旅游厕所管理系统”的旅游厕所共有140座,目前共建设完成134座,3座未建设,3座正在建设。现将xx市各县市区旅游厕所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金凤区旅游厕所建设情况

截至目前, 金凤区共有旅游厕所共51座,A级旅游厕所19座,全部完成建设,其中,3A级3座,2A级12座,A级4座,争取到各级旅游厕所补助资金340万元,并全部下拨到位。

(一)旅游厕所的管理服务情况

(1)加强监督管理。我局工作人员定期对辖区旅游厕所进行现场检查,对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上报,对发现的问题要求相关单位及时整改,及时掌握工作推进动态。

1

(2)强化日常管理。加强旅游厕所建设及日常管理工作的落实,加大对旅游厕所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服务水平。建立日常运营监督管理机制,保证厕所内各类设施器具干净完好,工具间、管理间物品摆放整齐,确保厕所周边环境整洁,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二)存在问题

1.少数旅游厕所未及时填写清洁记录。

2.少数旅游厕所卫生纸、洗手液更换不及时。

3.旅游厕所管理制度不健全,文明如厕有待提高。

(三)下一步计划

1.积极创建A级旅游厕所。根据辖区实际情况,结合景区特色,打造更多优质的A级旅游厕所。

2.加强旅游厕所管理。加大对辖区旅游厕所的检查力度,指导景区加强对已投入使用的旅游厕所的管理,建立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提升辖区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水平。

2

3.加大文明如厕宣传力度。积极引导游客和市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抵制不良如厕行为,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二、兴庆区旅游厕所建设情况

兴庆区旅游企业自2015年—2018年,经过自治区旅发委验收并获得过补助的A级厕所共有14座,共涉及6家旅游企业。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1.目前除了锦绣丝路植物工厂厕所由于景区关闭不营运,无法检查外,其他景区和农家乐厕所均正常使用。

2.檀溪谷水世界两座公厕、五渡桥农庄公厕厕所有专人管理、打扫,保持“五有一无”。卫生保持良好,卫生制度执行到位。

3.广勤农家乐厕所卫生较差,卫生制度未执行,厕所导视牌不明确或缺失情况。

4.其他景区的厕所都存在共性的问题,手纸、洗手液更换不及时,卫生值班制度执行不严格等。上述存在的问题已现场要求整改,并按A级厕所的管理规范保持“五有一无”。

3

三、西夏区旅游厕所建设情况

根据区、市文化旅游部门关于厕所革命工作的要求及部暑,我局结合2015-2018年旅游厕所实际情况,扎实推进旅游厕所检查工作,进一步提升旅游厕所的建设管理水平,现将旅游厕所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5-2018年我区申报并纳入国家旅游厕所系统的旅游厕所共36座,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设。西夏区旅游景区及农家乐目前共有厕所110座,其中1A公厕4座,2A公厕25座,3A公厕15座。

西夏区抢抓“厕所革命”契机,着力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对照国家旅游局新修订的《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和实际,按照“数量充足、布局合理、清洁卫生、管理有序”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环保实用”原则,倡导节约环保、就地取材,力争做到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建设生态环保、实用美观的旅游厕所。对已建成的厕所加强日常管理,提升服务品质,建立健全卫生保洁制度,做到整洁干净;
设备设施维护良好,无破损缺失。

4 (二)取得成效

通过近年来的一系列努力,我区“厕所革命”工作已初见成效。建成的厕所已全面投入使用,为游客带来极大的便利与良好的体验,今年新建厕所也正抓紧建设,为我区旅游厕所建设工作添砖加瓦。通过以“小”带“大”,以“面”带“全”,不断提升我区旅游行业整体服务水平,打造配套的旅游要素和高品质的旅游服务,提升市民与游客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旅游环境。

(三)存在问题

按照《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核实完善“全国旅游厕所管理系统”数据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局工作人员认真对照系统内旅游厕所和实际旅游厕所情况展开实地查看,经排查,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个别旅游厕所管理不够到位,不能及时清理厕内卫生;
二是部分旅游厕所设备维护不及时,无法正常使用。三是厕所卫生纸未能及时补充,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将对存在问题的企业要求限期整改。要求2015年以来

5 建设的旅游厕所单位,做到以下几点要求:一是按照公厕卫生标准进行厕所卫生保洁,保持厕所全天候清洁、卫生。二是厕所设施维护好,安全防范有效。三是制止有意破坏厕所设施的行为,维护厕所设施完好。四是发现厕所设施损坏或不能使用,要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以便及时维修和抢修,保证厕所的正常使用。

四、贺兰县旅游厕所建设情况

根据区、市文化旅游局关于厕所革命工作的要求及部暑,我局结合2015-2018年旅游厕所实际情况,扎实推进旅游厕所检查工作,进一步提升旅游厕所的建设管理水平,现将旅游厕所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5-2018年我县申报并纳入国家旅游厕所系统的旅游厕所共20座,分布于各景区、农家乐。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设,其中:3A级标准1座,2A级标准10座,A级标准9座,累计申请补贴约165万元。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始终将提升旅游厕所服务质量放在旅游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增加县内景区、农家乐等旅游公共场所旅游厕所布点,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同时,充分发挥旅游主管部门、涉旅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及全县旅游从业人员

6 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全县旅游厕所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效解决各景区及重要旅游干线广大群众及游客“如厕”难、“如厕”不便的问题,基本满足游客的需求。

1.落实责任,主动跟踪。为及时掌握厕所建设进展情况,我局工作人员经现场检查,督促业主单位严格按照《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指南》和规划设计图纸,积极推进,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旅游厕所建设任务。

2.健全制度,强化监督管理。严格落实旅游厕所建设及管理工作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旅游厕所服务体系。对旅游厕所日常运营管理的检查实现常态化,保证达到有水、有电、有纸、有洗手液、有专人管理、无异味“五有一无”要求。

(三)存在问题

1.个别旅游厕所存在缺少检查清洁记录。

2.游客公德素质和如厕文明水平、如厕习惯跟不上,有待提高。

3.相关旅游厕所建设的规章制度标准规划建设待完善。

7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1.标准规范,组织监管。保障厕所建设规范化,保障商家设施对游客免费开放服务,保障公厕的设施设备和服务标准,清洁维护,为游客提供干净整洁的如厕环境。

2.提高文明意识,改善用厕行为。张贴文明如厕标语等方式提醒游客文明如厕,加强监督管理,促使人们转变观念,提升游客的公德心和文明意识。

3.进一步加大文明如厕宣传力度。积极引导游客和市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自觉抵制不良如厕行为,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旅游厕所文化。

五、永宁县旅游厕所建设情况

根据区、市文化旅游部门关于厕所革命工作的要求及部暑,我局结合2015-2018年旅游厕所实际情况,扎实推进旅游厕所检查工作,进一步提升旅游厕所的建设管理水平,现将旅游厕所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8 (一)基本情况

2015-2018年我县申报并纳入国家旅游厕所系统的旅游厕所共26座,分布于各景区、星级农家乐、重点旅游项目企业、重要游客集散点等区域。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设。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始终将提升旅游厕所服务质量放在旅游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增加县内景区、星级农家乐等旅游公共场所旅游厕所布点,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同时,充分发挥旅游主管部门、涉旅企业、旅游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按照《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的标准,推进旅游厕所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全县旅游厕所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效解决各景区及重要旅游干线广大群众及游客“如厕”难、“如厕”不便的问题,基本满足游客的需求。

(二)实地督查旅游厕所情况

1.落实责任,主动跟踪。每年年初,积极统计旅游企业建设旅游厕所计划,及时填报全国旅游管理系统;
后期建设工作中,及时主动跟进建设动态,及时给企业提供《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指南》相关文件,指导企业按照相应A级标准进行建设,以求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成旅游厕所。

9

2.健全制度,强化监督管理。我局按照计划每月对所有旅游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其中旅游厕所作为重点检查项目,督促企业严格按照旅游厕所服务标准做好服务,严格落实旅游厕所建设及管理工作的各项制度做好管理,不断完善旅游厕所服务体系。对旅游厕所日常运营管理的检查实现常态化,确保达到有水、有电、有纸、有洗手液、有专人管理、无异味的“五有一无”要求。

(三)存在问题

按照《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核实完善“全国旅游厕所管理系统”数据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局工作人员认真对照系统内旅游厕所和实际旅游厕所情况展开实地查看,经排查,存在以下问题:

1.厕所管理有待跟进。系统内旅游厕所大部分环境较良好,可以正常使用,普遍存在缺手纸、洗手液现象,厕所管理有待进一步提升。

2.厕所管理系统库内厕所信息较混乱的现象。由于厕所填报是按照计划申报的程序进行,部分企业存在年初申报计划但年底未完成建设的情况,造成厕所管理系统库内信息较混乱,导致个别A级厕所、建设中厕所未入库或重复入库的现象,现已将所有存在问题厕所统计

10 清晰。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规范申报工作。严格按照区、市文化和旅游部门相关工作要求,及时开展旅游厕所新建和申报工作,及时向有意向建设旅游厕所的企业传达相关旅游厕所建设等级标准文件,以求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具有特色的旅游厕所,进而提升我县旅游良好的品牌形象。

2.加强政策宣传力度。针对我县域内景区、星级农家乐等重点旅游企业,平时工作中,加大对旅游厕所相关补助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旅游企业对旅游设施设备提升改造、新建项目的积极性,完善我县旅游企业基础配套设施设备,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体验环境,保障我县旅游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3.强化监督管理。张贴文明如厕标语提醒游客文明如厕,加强监督管理,把旅游厕所检查工作和安全生产工作有机结合,提高企业对旅游厕所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要求企业按照厕所“五有一无”标准进行厕所管理,保证旅游厕所能够保持良好整洁的环境。

六、滨河新区旅游厕所建设情况

11 根据文旅通﹝2019﹞10号文件精神(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核实完善“全国旅游厕所管理系统”数据的通知),我局对所辖景区旅游厕所环境卫生及开放情况进行督查,现就督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水洞沟景区

在检查过程中水洞沟景区能按照A级厕所管理要求及规范管理景区卫生间,整体情况优秀。

(二)黄沙古渡景区

检查过程中黄沙古渡景区各项软硬设施均能到位,人员到位,整体情况优秀。

(三)黄河横城景区

黄河横城景区由于今年在做整体改造提升,暂未对外开放,但在清明节与合作单位举办活动中,横城景区并未按照景区正常管理来要求企业做好旅游厕所的卫生及环境整治,我局已向横城景区下达通报批评的文件,并要求景区立即整改。

(四)军博园景区

12

检查过程中军博园景区各项软硬设施均能到位,人员到位,整体情况优秀。

(五)黄河外滩景区

黄河外滩景区能按照“五有一无”进行管理,总体良好。

(六)天山海世界景区

天山海世界景区各项设施、人员到位。总体良好。

(七)兵沟景区、薰衣草景区

兵沟、薰衣草景区暂未开园,待5.1开园前进行专项检查。

七、灵武市旅游厕所建设情况

根据区、市文化旅游部门关于厕所革命工作的要求及部暑,我局结合2015-2018年旅游厕所实际情况,扎实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工作,进一步提升旅游厕所的建设管理水平,现将我市旅游厕所工作情况自查如下:

13

2015-2018年我市申报各景区、星级农家乐、并纳入国家旅游厕所系统的旅游厕所共27座。目前已完成建设享受补助13座,11座上报删除,3座验收后未补助。

近年来,灵武市“厕所革命”工作顺利推进,成效显著,旅游厕所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又一亮点。几年来,我局严把旅游厕所建设关,按照《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的标准,合理规划,严格把关,加强管理,建成一批功能实用、干净无味、节能环保、方便游客的优质厕所,有效解决各景区、农家乐游客“如厕”难问题,受到企业与游客一致好评。

(二)实地督查旅游厕所情况

1.落实责任,主动跟踪。每年年初,积极统计旅游企业建设旅游厕所计划,及时填报全国旅游管理系统;
后期建设工作中,及时主动跟进建设动态,指导企业按照相应A级标准进行建设,以求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成旅游厕所。

2.健全制度,强化监督管理。每月对所有旅游企业开展综合大检查,其中旅游厕所作为必检项目,督促企业严格按照旅游厕所服务

14 标准做好服务,严格落实旅游厕所建设及管理工作。对旅游厕所日常运营管理的检查实现常态化,确保达到有水、有电、有纸、有洗手液、有专人管理、无异味的“五有一无”要求。

(三)存在问题

按照《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核实完善“全国旅游厕所管理系统”数据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局认真对照系统内旅游厕所和实际旅游厕所情况展开实地查看,经排查,存在以下问题:

1.意识欠缺,管理滞后。我市景区、农家乐经营业主大多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管理意识不弱,总觉得厕所境好,可以正常使用就行,普遍存在缺手纸、洗手液等现象,厕所管理有待进一步提升。

2.健全制度,加强监督。严格落实旅游厕所建设及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旅游厕所服务体系,让厕所革命深入人心,普惠百姓。旅游厕所监管日常化,不定期抽查,确保“五有一无”。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规范申报工作。由于厕所填报是按照计划申报的程序进行,部分企业存在年初申报计划但年底未完成建设的情况,造成厕所管理

15 系统库内信息较混乱,导致个别A级厕所、建设中厕所未入库或重复入库的现象,现已将所有存在问题厕所统计清晰。今年我局将严格按照区、市文化和旅游部门相关工作要求,及时开展旅游厕所新建和申报工作,及时向有意向建设旅游厕所的企业传达相关旅游厕所建设等级标准文件,以求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具有特色的旅游厕所,进而提升我县旅游良好的品牌形象。

2.加强政策宣传力度。针对我市景区、星级农家乐等旅游企业,加大旅游厕所相关补助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旅游企业对旅游设施设备提升改造、新建项目的积极性,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体验环境。

3.强化监督管理。张贴文明如厕标语提醒游客文明如厕,加强监督管理,引导游客和市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自觉抵制不良如厕行为,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旅游厕所文化。

针对以上各县区存在的问题,我局将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做好旅游厕所的管理工作,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管理,明确责任。结合创建文明城市相关要求制定细则,要求全市A级景区、星级农家乐中的旅游厕所全部达到“五有一无”标准,第三人卫生间正常使用。

16 2.对照标准,重点检查。按照《文明城市创建“文化旅游实施方案”》我局将对全市A级景区、星级农家乐中的旅游厕所进行重点检查,对不符合A级旅游厕所标准的将予以通报、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的A级景区、星级农家乐将予以摘牌或降级处理。

17

渭源县文化广播影视局1-9月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按照安排,现将1-9月文化旅游广播影视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指标完成情况

2012年,全县文化旅游工作牢固树立“大渭河、大文化、大旅游”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华夏文明渭河源”的旅游战略品牌,全面加强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和产业支撑体系建设,旅游产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1—9月份全县共接待游客48.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3亿元,未出现游客投诉和重大安全隐患事故,已完成了预计年内接待游客5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9亿元。

二、基础设施及项目建设

一是今年,县上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动员社会力量捐资等方式,多方筹资,全力推进渭河源、首阳山、太白山三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着力打造品牌景区。渭河源景区一期工程已于5月18日开工建设,一期建设项目投资总额为2160多万元,主要修建项目为:316国道通往景区4.3公里车行道路及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景区生态大门、禹王朝圣之路(玉龙景观道、九鼎台、开山斧避水剑、祭祀广场)、大禹殿、游步道、车行道、木栈道、休憩廊亭、环卫和标识系统等设施。目前已完成禹王朝圣之路、生态停车场、大禹殿、景区大门、开山斧避水剑的施工图设计和预算,游客中心完成主体和装饰工程。完成停车场铺装80%工程,完成林场——摩崖石刻游步道地基平整工作,完成

2、3号桥主体工作,完成

1、4号桥桥墩基础工作,完成禹王谒拜区场地的平整和部分河道的治理。首阳山景区一期工程于6月8日开工建设,一期建设项目投资总额为880多万元,主要修建项目为:新建生态停车场、林下休闲区(仿木栈道、青石板路、休憩廊亭、景观便桥)、采薇亭、莲心广场、凌空亭、问道亭、望仙亭、首阳采薇苑、佛缘自在林、景区游步道、标示系统、环卫设施、休闲桌凳等;
改造景区山门、临渭亭、大山僧房、八卦楼、洞窟群等。完成林下休闲区栈道、亭廊的基础工作,对景区大门进行拓宽改造,完成凌空亭、问道亭、采薇亭的主体工程和望仙亭的框架工作,完成问道游线步道的地基平整工作和大山睡佛洞至大雄宝殿道路、放生态栏杆混凝土的浇灌工作,完成采薇苑基础开挖工作,完成垃圾桶、生态桌凳模型的预制,完成大雄宝殿僧房的改造等。太白山景区一期计划建设景区山门、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车行道路、游步道、观景亭、山顶建筑群、标识和环卫系统等;
目前,由交通局负责实施的景区内车行道路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其他项目已完成修建性详规,待县上确定建设内容后动工兴建。二是完成了文化综合场馆建设项目的土地划拨、面积确认和效果图设计,正在修改设计方案,力争10月份开工建设。三是完成了全县16个乡镇14265套“十二五”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发放安装工作。正在实施4.1万户“户户通”设备的发放安装工作。

三、招商引资

2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积极培植招商主体,千方百计拓宽投资渠道,认真做好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的筛选、论证、储备和包装等工作。通过多次对外招商推介和景区实地考察,目前,已有京跃华商贸公司、四川虹辉集团、浙江商会、渭水长农业科技公司等多家投资商与县上初步达成各重点景区开发和大型生态园、度假村合作意向,已签定框架协议的项目达到8项。

三、职能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文化旅游方面

(一)两个《意见》的出台。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出台了《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渭河特色文化大县的实施意见》和《渭源县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

(二)《规划》编制。委托上海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完成了《甘肃渭源旅游品牌发展战略策划及渭河源、首阳山、太白山三大品牌景区启动区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终稿编制。完成了《渭源县首阳山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渭源县渭河源省级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完成了《渭源县苏维埃政府纪念馆红色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已上报市发改委。

(三)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方面。一是设计编印了《渭源旅游指南》《渭源旅游优惠卡》和《渭源旅游招商手册》。二是摄制了《华夏文明渭河源》文化旅游宣传专题片。三是参加了 “中国旅游日”、兰洽会等全省重大宣传活动,向社会各界赠送各类宣

3 传品11000多份、宣传光盘1800多张、优惠卡、优惠券1200多张,有效的宣传推介了我县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四是完成了路园、会川、上湾、大安四座国策宣传门的拆除重建工作。五是在G22高速安定段、316国道河口段安装了3块旅游宣传大型户外广告牌。六是7月20日邀请省、市领导和涉旅部门、开发商、新闻媒体,在兰州宁卧庄宾馆成功举办了“2012年甘肃〃渭源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推介会”。七是8月10—12日举办了“华夏文明渭河源”甘肃〃渭源生态文化旅游节会活动,通过书画、摄影、文物、民俗展演,举行演唱会,景区游览等活动,向省内外来宾全方位展示了我县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

(四)乡村旅游发展。一是4月14日,组织渭水人家、乡野香旅游山庄、龙泉山庄等家农家经营业主30多人,在县政府副县长郭海莲带队下,赴临洮县农家乐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观摩考察与学习交流。二是完成了县财政列支1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有投资发展意向33家农家乐的走访和调查摸底,制定了《渭源县扶持农家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

(五)品牌商标保护。开展了对“灞陵桥”、“渭河源”、“首阳山”、“秦长城”等4项知名品牌作为重点商标进行注册保护。完成商标图案设计和类别筛选(33大类)。

(六)群众文化活动。一是开展了全县春节灯展、社火调演、文艺联欢、汇演、春联义写等群众文化活动,二是举办了“庆元旦”首届老年人书画展、庆“五一”楷书、工笔画展等书画展,并组织县内书画家送书画进校园、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

4 社区五进活动。三是举办了渭源县首届少儿舞蹈大赛和少儿器乐大赛、首阳山第三届文化旅游艺术节、新寨镇农民运动会、会川等乡镇“庆六一”等文艺演出活动。

(七)三馆免费开放。今年以来对基础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新增设了文物陈列馆、非遗陈列馆、书画交流展览馆、舞蹈培训排练厅等开放项目,三馆免费开放有序开展。

(八)文化体制改革。一是对渭源县秦剧团进行了改制,于5月24日挂牌成立了渭源县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二是完成了文化旅游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组建工作,已于5月24日挂牌。

(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今年以来,重新挖掘整理了县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9项,代表性传承人39人。

(十)文物保护工作。一是全面完成了渭源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新发现29处。筛选出了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1处古遗址、4处水磨房、1处水库,公布为第三批渭源县文物保护单位。二是积极开展文物数据库建设和《文物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宣传工作。三是加强对野外文物保护和馆藏文物的保护。四是积极筹措资金对全国重点文物灞陵桥进行了养护,对灞陵桥公园仿古水榭大殿进行了维修。

(十一)图书馆职能工作。图书馆完成了门窗等的改建;
健全免费开放服务功能,接待读者3万多人次。

(十二)开展文化旅游市场监管,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秩序。出动执法人员138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120家次,整改网吧2 5 家,娱乐场所3家,酒店2家。整治排查了违规经营行为及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优化了文化旅游发展环境。

(十三)“扫黄打非”工作。一是制定了《渭源县2012年扫黄打非方案》;
二是完成了渭源县“扫黄打非”办公室组建方案的制定,并上报县编委审批。三是开展了“扫黄打非”行动。清除涉及十八大等政治性及淫秽色情的非法印刷品、出版物等文化垃圾,共出动执法人员116人次,检查经营单位96家次。

广播影视方面

(一)新闻宣传工作。一是坚持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主线,开展广播影视舆论引导宣传工作。截止目前,共播出各类新闻稿件740件,专题198部。二是坚持“三审”制度,新增了《渭河源探秘》、《民俗风情》两个专题栏目。宣传推介渭源文化旅游资源。

(二)事业建设。加强了有线电视传输覆盖等网络工程建设,发展城乡有线电视用户300多户,完成了会川有线电视机房整体搬迁工作和县城区至李家湾广播电视转播台光纤架设工程。完成农村数字电影放映1300多场次。

(三)广电传输网络整合工作。完成甘肃省广播电视网络有限责任公司渭源县分公司的整合,确定了网络传输公司的负责人,并于5月 24日挂牌,正在进行网络工作人员剥离及财务审核工作。

四、安全生产方面

1、加强了文化市场重点管理和全县“扫黄打非”工作。开展对全 6 县文化市场的有力监管,为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营造良好环境。

2、加强与安监部门的联系同今年在建的景区旅游建设项目实施单位签订了安全协议,确保景区建设安全生产。

3、与景点管理站、农家乐及涉旅宾馆、饭店等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并在“五一”“端午”等法定节假日及“四月八”“六月六”等民间山会前夕和期间进行安全检查。尤其是在“华夏文明渭河源”甘肃〃渭源生态文化旅游节会活动筹办期间,县上成立了安保工作领导小组对县城区及公路沿线的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环境卫生整治,景区的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环境卫生整治,旅游道路的环境卫生整治、交通疏导等工作进行了综合治理,确保了旅游节会的圆满结束。

4、加强了对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管理;
加强了对广告类节目审核监管,努力提高办台水平和质量。

五、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方面

我局主要涉及4名乡镇文化站专干,依据省、市会议精神及有关政策及规定,我局积极协调社保、财政等单位,为郭海荣等4名乡镇文化专干办理养老保险。4人材料已经县社保中心通过审核,待个人养老资金筹集后将办理4人养老保险。

六、市政府目标责任书重点指标完成情况。今年市政府下达我县文化产业增加值0.24亿元,增速增速26%,文化产业投资额053.亿元,文化从业人员1300人。目前已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0.178亿元;
文化产业投资额0.03755亿元,,增速26.3%,文化产业从

7 业人员已达到1092人。

七、省市实事办理情况 今年我局不涉及省市实事办理

八、县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情况

今年,我局承担的县政协委员提出的文化旅游方面的提案有3件。分别是第32号“关于举办首阳山、渭河源两个文化旅游节的建议、第39号“关于稳定和加强导游员队伍建设的建议”、第52号“关于对我县娱乐场所加强监管的建议”。我局按照县政协委员以上建议及提案。一是于农历四月初八日在首阳山举办了伯夷叔齐祭祀活动、6月16日至6月30日在 渭河源中药材市场举办为期15天的物资交流大会、8月10日至12日在文化广场成功举办了“敦煌行.丝绸之路”华夏文明渭河源2012年甘肃渭源生态文化旅游节演唱会。二是在2012年2月13-14日,旅游局举办了全县导游培训活动,组织导游人员深入到各景点进行实地讲解好和模拟讲解,对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了全面了解;
加强了理论知识培训,进一步增强导游人员对渭源地理地貌、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及旅游文化和景区景点风貌、经济建设发展成就的了解,提高了导游接待服务水平。三是第52号“关于对我县娱乐场所加强监管的建议”。我局积极协调公安、消防、工商、行政执法等相关单位, 开展了对全县文化市场专项整治和文化市场执法联动机制,加大了对全县文化娱乐场所的集中整治,确保了文化娱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8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县内旅游道路等级、路况差,景区内基础设施薄弱及基本无环卫设施,基本无接待服务场所,极大地阻碍了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资金匮乏产业融资渠道单一。渭源县是典型的欠发达的地区,财政自给率很低,资金匮乏,无法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成片开发,做好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能满足投资商的资源开发投资要求。目前开发仍只靠政府自筹,导致产业融资渠道单一 。

(三)文化旅游产业专业人才缺乏。由于文化旅游行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文化站专干不专,导游人才队伍较差,不能适应文化旅游发展的需求。文化旅游人员不足旅游管理人员缺乏,就是已开发的旅游景区,也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

(四)文化旅游产业尚未有效融合。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中,虽然已认识到文化内涵在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找到了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点“渭河源”,但未能有效融合,使旅游发展只停留在单一的旅游景点上,没有将大渭河文化的内涵以及一些神秘的传说赋予其中,给发展文化旅游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

(五)广播影视设施及人才队伍有待加强。广影中心大部分设施是

八、九十年代投入使用的,电视采访设备短缺,高清配臵采访设备缺乏,非编机、前端播出设备、监控设备亟需更新,至今无新闻直播及移动采访设备。广播影视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年龄、文化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新的宣传工作需要。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打算

(一)强化政府职能,发挥行政推动作用。出台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减免税费、保障用地和并采取奖励机制,让政策成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确保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300万元的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用资金,用于做规划、请专家、立项目、搞推介,全面做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性工作;
完成对《甘肃渭源旅游品牌发展战略策划及渭河源、首阳山、太白山三大品牌景区启动区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评审,并发布实施。

(二)狠抓项目建设,助推文化旅游发展。一是全面完成渭河源、首阳山、太白山三大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和观赏性。二是积极推进文化综合馆建设,力争于8月份开工建设。11月份完成主体建设。争取12月完成文化剧院的建设并投入使用。

(三)加大宣传促销,多方推介旅游产品。一是举办好8月10日—12日的“华夏文明渭河源”2012年甘肃〃渭源生态文化旅游节。二是引导、组织好会川本庙“五月二十五”庙会和太白山、高石崖“六月六”山会等传统节会。三是将《渭源旅游指南》、《渭源旅游优惠卡》、《渭源旅游招商手册》和《华夏文明渭河源》宣传光碟配发省、市、县各大酒店、旅行社和农家乐摆放。四是年底编印《印象渭源(第二辑)》旅游台历7000本,12月份向省市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大酒店、旅行社、新闻媒体赠送。五是筹资创编《穿越千年—梦回夏朝(或大梦渭河、吉祥渭河)》

10 现代历史歌舞剧和以“羌蕃鼓舞”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演艺节目,充实和丰富文化演艺节目和旅游演出市场。

(四)加强行业管理,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一是鼓励引导渭水源三星级酒店创建四星级酒店,电力宾馆投入营运并进行三星级申报,会川商务大酒店、微笑生态园进行二星级饭店申报。二是用活用好县财政100万元“以奖代补”农家乐扶持发展资金。三是加快文化、旅游、民俗等方面的融合,全面提升书画交流、皮影、泥塑、刺绣、剪纸艺术等传统工艺发展空间,扶持发展文娱演艺、文化休闲、工艺美术等特色产业,努力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和竞争力强的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

(五)继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一是开展好送书画进机关、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活动。二是继续开展好书画交流、书画展览等群众文化活动。三是配合宣传部实施好千台大戏送农村工作。四是办好现有各种节庆活动,如首阳山庙会、太白山庙会、高石崖花儿会等,积极向外推介“渭河源”特色文化。

(六)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一是做好县秦剧团改制后人员安臵、财产清查、资产评估、债权债务清理等工作。二是争取新组建的渭源县文化旅游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的人员、经费到位,有效开展对全县文化文物、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旅游市场的监管工作。确保为党的十八大召开创建一个平安、健康的文化旅游环境三是力争8月份完成渭源县“扫黄打非”办公

11 室机构的组建,有力开展全县的“扫黄打非”工作。四是力争于8月份完成渭源县美术馆的组建工作。

(七)继续开展好三馆一站的免费开放工作。一是完成民俗展览馆的布展工作。并继续完善三馆免费开放工作制度,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无障碍、零门槛进入。二是加强指导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完全免费开放,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

(八)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将“羌蕃鼓舞”和“首阳山伯夷叔齐祭祀”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九)争取成立渭源县文物管理所,进一步加强对野外文物的保护。

(十)加强管理,提高广播影视宣传节目质量。一是创新新闻和专题栏目,丰富自办节目内容。适应宣传需要,在做好现有节目的基础上,增加新闻和专题栏目,丰富自办节目内容,创新和发展节目的包装形式,增加大众娱乐类节目,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二是强化正面宣传,积极做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宣传报道。改进新闻节目报道方式,提高质量,注重时效性,延长节目播出时间,提高收视率。三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宣传质量。全面完成在市级以上媒体播发电视节目稿件任务,其中优秀稿件达到20%以上。四是加强管理,提高节目质量。提高节目本土化水平,适时举办群众性赛事。加强广告类节目监管,坚持“守土有责”,转变经营理念,提高办台水平。增加新闻宣传投入,努 12 力改善采、编、播设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节目播出质量。

(十一)加快广播影视事业建设。一是加快广播电视 “户户通”工程建设工作,力争于年底完成4.1万套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任务。二是全力抓好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工作,按照省、市要求按时完成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工作。

文化旅游工作情况汇报

镇位于西北部,所辖31个村居,9.3万人,总面积103.3平方公里,镇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3平方公里,镇区总人口2.1万人。我镇以\"旅游引领、文化支撑、商贸促动、搬迁带动\"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汉文化、水生态和特色产业三大资源优势,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全力打造\"刘邦故里、古镇\",争创一流生态卫星中心镇。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9亿元,同比增长15.83%;
工业总产值134.65亿元,同比增长38.82%;
实现财政收入0.99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0.93亿元,同比增长14.6%;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7.2亿元,同比增长27.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亿元,同比增长6.59%;
农民人均纯收入7080元,同比增长17.75%;
金融机构存款1.86亿元,同比增长21.05%;
村集体经济收入126.6万元,同比增长4.75%。

我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鲜明特色

一是得天独厚的汉文化资源,镇素有\"一帝三丞相,五里三诸侯\"之美誉,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汉高祖刘邦故居,西汉开国元勋周勃、王陵、灌婴的故居均在辖区内。古迹有汉高祖刘邦时的\"高祖饮马亭\"、\"泰山行宫碑\",明武帝南巡时的庙道口\"宴饮楼\"等,汉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刘邦、三诸侯民间故事源远流长,泗水文化、运河文化历史悠久。沿泗水故道寺庙众多,寺庙文化浓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有独特的人文魅力。我镇依托丰厚的汉文化底蕴,超前谋划,高标规划,将汉文化融入到中心镇建设中,从外观形态、建设内容、文化层次等多个层面,建设具有汉风水韵特色的新型中心镇。

二是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境内大沙河、龙口河以及泗水故道穿境而过,境内有12000亩采煤塌陷地,水域面积达8000亩以上,湿地内芦苇荡接天连日,水陆植被四季千秋,珍禽异兽遍布可觅,别样的湿地风光着实引人入胜,流连忘返。我们依托采煤塌陷地自然资源禀赋,规划建设十平方公里的湿地项目,着力打造汉风水寨、生态家园的湿地景观,从水质净化(尾水导流)、湿地景观、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大汉文化五个层面打造生态湿地。镇境内黄河故道长11公里,沿线形成了绿色长廊、瓜菜长廊、农业生态长廊、历史文化长廊,特色鲜明。

三是独具一格的特色产业。农业上的特色瓜菜产业,核心区位于大沙河西岸的刘寨、王三庄、朱王庄、程圩子、后王庄等十三个行政村,面积达5万余亩。推广了电热育苗、上架栽培新技术,京欣系列、中科2号、庆发特早红等瓜菜新品种,探索出\"瓜-菜-菜、一年三收\"的新模式,亩均效益提高到万元以上。园区内有占地100余亩的大沙河瓜菜批发市场,市场拥有集农民培训、新品种展示、电子交易、农资服务为一体的3000㎡的综合大楼和2000㎡的交易大棚区,不仅解决当地的瓜菜销售,还成为苏鲁豫皖边际的西瓜集散地,极大促进了我镇瓜菜产业的发展。工业上的纺织、塑编、铸造是我镇的传统特色支柱产业,境内有大小企业80余家,数量多,基础好,我们依托市场需求,顺应当前行业发展的新动向,加紧技术更新,增强企业竞争力,促使企业做大做强。实施了\"两升级两突破\"战略,推动纺织塑编行业及铸造业的提档升级、转型升级,并积极推动新能源建设,落户了两个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将采取与食用菌种植立体发展(在光伏发电项目空闲的土地上种植食用菌)的模式,既能解决土地资源的浪费,又能取得双重经济效益。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做法

一、统一思想,切实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的领导。我镇专门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文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文化旅游办公室,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并落实场所经费,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充分依据独特的汉文化、地域文化和人文生态资源,突出\"汉刘邦\"、\"三诸侯\"品牌,把镇建设成为拥有5平方公里、5万人口的以\"三古两园\"为重要内容,具有汉风水韵特质的特色小城镇,彰显文化旅游、生态宜居、产业特色。在汉文化资源挖掘、湿地修复、空间布局、城镇发展几个方面做好文章,重点打造五大基地:汉文化寻根问祖基地、汉代旅游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基地、新型光伏产业基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基地。

二、高标建设,全力打造精品工程。产业的发展,最后都要落实到项目上,没有项目,就没有产业的发展,我们先后开工建设了湿地、三诸侯广场、刘邦故居、汉韵风情园、汉街等文化旅游重点工程,为我镇文化局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湿地项目,湿地塌陷区占地11000余亩,其中水域面积达8000亩以上,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区内水质优良,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野趣的生态湿地和纯真质朴的田园风光,极具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我们依托大沙河、采煤塌陷区自然资源,突出\"刘邦故里、古镇\"文化底蕴主题,融合云、水、谣设计理念,从水循环治理与利用、水生态景观、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等层面打造生态湿地公园,目前已获得省级湿地公园批复,规划建设成为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休闲观光、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于一体的生态型湿地公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总投资5亿元。目前一期土方工程已经完工,道路和绿化工程正在实施,年底前一期工程将全部完成。二是三诸侯文化广场项目,三诸侯广场位于泗水故道之滨,投资近8000万元,占地100亩,主要挖掘汉文化资源,充分展现汉源史迹,弘扬两汉文化,全面展现两汉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的历史。三诸侯文化广场主要建设五大功能区:一是汉盛宝鼎区,展现刘邦一生的辉煌成就;
二是汉风古卷文化区,建成书卷式标志建筑,展示一帝三侯大事记以及两汉文化;
三是大汉诸侯景观区,建成汉高祖祠堂和三诸侯祠堂,雕琢陵母教子和周父授武等历史典故壁画;
四是汉韵清波滨水区,建成镇国世纪宝鼎(泗水捞鼎处)、太史公(司马迁)寻访处、汉代双阙、金水桥等特色景点;
五是汉字广场。该项目分两期实施,目前一期工程基本结束,已完成宝鼎、汉风古卷、疆域图、壁画连廊等标志性构造物建设。正在设计包括太史公寻访处、泗水捞鼎处、汉代双阙、金水桥等。汉代民俗馆及诸侯祠正在施工,年底工程全面竣工。三是刘邦故居项目,刘邦店村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我镇谋划建设刘邦故居项目,依托现有资源,把刘邦故居分为四大功能区,分别是:汉文化景区(汉代建筑群包括泰山行宫、刘邦大殿、刘邦故居、庙会长街等)、亲水别墅区、汉代民居群落、休闲广场。力争把刘邦故居打造成集汉文化、庙会文化、生态文化、乡村文化、餐饮文化于一体的3A级历史文化旅游区。目前由镇财政投入200多万元对刘邦村进行了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综合整治,房屋评估工作已经结束,正在作总体规划。四是汉韵风情园项目,汉韵风情园是一处集农事体验、汉代建筑、休闲垂钓等项目于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景点,坐落在大沙河东岸,投资8000万元,在原有1000亩的苗圃花卉基地的基础上,新建5000平方米智能温室,新建现代休闲农庄区,增加文化旅游内涵,打造高档花卉博览园。五是汉街项目,集旅游购物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汉街,是一处以汉代建筑为主体的商业步行街,位于复兴东路两侧,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总投资达1600余万,预计年底前主体完工。

三、严格督查,确保文化旅游工作再攀新高。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创新项目推进。全部实行班子成员包挂责任制,坚持一个项目一套工作程序,一个项目一套工作班子,全程负责包抓落实。镇党委对各项工程进展情况实行一月一观摩,一季一评比,月月发通报,评比结果当场点评,当场况现奖惩,坚决不打和牌。以严格的督查、严厉的考核、严明的纪律推进各项工程进度,促进各项工作开展,确保我镇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打造\"刘邦故里、古镇\"文化旅游目标定位,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支撑,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以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我镇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功能完备、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的特色小城镇建设!

一是大力实施\"三古两园\"工程,推动文化商贸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以古泗水为中轴线,深入挖掘汉文化资源,根据沿线古村(刘邦店)、古镇(集)、古寺(灌婴寺、寺、地藏庙、二郎庙、庙道口等寺庙)的整体布局,尽快出台总体规划方案,通过招商引资、市场化动作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把我镇打造成为集汉文化、庙会文化、生态文化、乡村文化、餐饮文化于一体的历史文化旅游名镇。同时兼顾湿地与大沙河开发,加快推进占地9000亩的湿地公园一期土方、水利、水质净化、园林绿化等工程建设进度,加大服务力度,推动项目按照节点顺利推进,确保年底前一期工程竣工。按照打造精品、建设亮点的要求,推进沙河沿岸汉韵风情园现代休闲农庄建设,通过融入休闲、娱乐、餐饮等现代服务业内容,增加文化旅游内涵,确保年底建成市级农家乐。

二是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和谐发展。突出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完善保洁、绿化养护方式,提高镇区绿化覆盖率,提高保洁环卫质量。大力实施\"美好乡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健全垃圾收运体系,完善入户收集制度,做到日产日清,垃圾收运率达100%。加快污水管网铺设进度,实现镇村全覆盖。进一步加大\"三河一地\"环境整治力度,对大沙河、龙口河、泗水故道和湿地进行集中整治,对河道内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清理,同时对河道内的杂草、鸭棚、网箱、看鱼房、污染企业等违章建筑一并进行清理,切实清除污染源。

三是进一步发掘两汉文化,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快湿地、刘邦故居、三诸侯广场等文化旅游重点工程的建设进度,全力打造一日游的标志性景观,通过汉文化景观带的建设,充分挖掘汉文化资源,展现汉源史迹,打造汉文化寻根问祖基地。同时,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充实汉风诗社、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汉文化研究中心等团体,使其成为汉文化发掘、研究与传承的有效载体。精益求精办好市第一家镇级文艺期刊《文苑》,不断扩大其影响力,成为汉文化传播的平台。

最新整理文化旅游工作情况汇报

镇位于西北部,所辖31个村居,9.3万人,总面积103.3平方公里,镇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3平方公里,镇区总人口2.1万人。我镇以“旅游引领、文化支撑、商贸促动、搬迁带动”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汉文化、水生态和特色产业三大资源优势,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全力打造“刘邦故里、古镇”,争创一流生态卫星中心镇。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9亿元,同比增长15.83%;
工业总产值xxx.65亿元,同比增长38.82%;
实现财政收入0.99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0.93亿元,同比增长14.6%;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7.2亿元,同比增长27.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亿元,同比增长6.59%;
农民人均纯收入7080元,同比增长17.75%;
金融机构存款1.86亿元,同比增长21.05%;
村集体经济收入126.6万元,同比增长4.75%。

我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鲜明特色

一是得天独厚的汉文化资源,镇素有“一帝三丞相,五里三诸侯”之美誉,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汉高祖刘邦故居,西汉开国元勋周勃、王陵、灌婴的故居均在辖区内。古迹有汉高祖刘邦时的“高祖饮马亭”、“泰山行宫碑”,明武帝南巡时的庙道口“宴饮楼”等,汉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刘邦、三诸侯民间故事源远流长,泗水文化、运河文化历史悠久。沿泗水故道寺庙众多,寺庙文化浓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有独特的人文魅力。我镇依托丰厚的汉文化底蕴,超前谋划,高标规划,将汉文化融入到中心镇建设中,从外观形态、建设内容、文化层次等多个层面,建设具有汉风水韵特色的新型中心镇。

二是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境内大沙河、龙口河以及泗水故道穿境而过,境内有12000亩采煤塌陷地,水域面积达8000亩以上,湿地内芦苇荡接天连日,水陆植被四季千秋,珍禽异兽遍布可觅,别样的湿地风光着实引人入胜,流连忘返。我们依托采煤塌陷地自然资源禀赋,规划建设十平方公里的湿地项目,着力打造汉风水寨、生态家园的湿地景观,从水质净化(尾水导流)、湿地景观、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大汉文化五个层面打造生态湿地。镇境内黄河故道长11公里,沿线形成了绿色长廊、瓜菜长廊、农业生态长廊、历史文化长廊,特色鲜明。

三是独具一格的特色产业。农业上的特色瓜菜产业,核心区位于大沙河西岸的刘寨、王三庄、朱王庄、程圩子、后王庄等十三个行政村,面积达5万余亩。推广了电热育苗、上架栽培新技术,京欣系列、中科2号、庆发特早红等瓜菜新品种,探索出“瓜-菜-菜、一年三收”的新模式,亩均效益提高到万元以上。园区内有占地100余亩的大沙河瓜菜批发市场,市场拥有集农民培训、新品种展示、电子交易、农资服务为一体的3000㎡的综合大楼和2000㎡的交易大棚区,不仅解决当地的瓜菜销售,还成为苏鲁豫皖边际的西瓜集散地,极大促进了我镇瓜菜产业的发展。工业上的纺织、塑编、铸造是我镇的传统特色支柱产业,境内有大小企业80余家,数量多,基础好,我们依托市场需求,顺应当前行业发展的新动向,加紧技术更新,增强企业竞争力,促使企业做大做强。实施了“两升级两突破”战略,推动纺织塑编行业及铸造业的提档升级、转型升级,并积极推动新能源建设,落户了两个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将采取与食用菌种植立体发展(在光伏发电项目空闲的土地上种植食用菌)的模式,既能解决土地资源的浪费,又能取得双重经济效益。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做法

一、统一思想,切实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的领导。我镇专门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文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文化旅游办公室,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并落实场所经费,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充分依据独特的汉文化、地域文化和人文生态资源,突出“汉刘邦”、“三诸侯”品牌,把镇建设成为拥有5平方公里、5万人口的以“三古两园”为重要内容,具有汉风水韵特质的特色小城镇,彰显文化旅游、生态宜居、产业特色。在汉文化资源挖掘、湿地修复、空间布局、城镇发展几个方面做好文章,重点打造五大基地:汉文化寻根问祖基地、汉代旅游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基地、新型光伏产业基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基地。

二、高标建设,全力打造精品工程。产业的发展,最后都要落实到项目上,没有项目,就没有产业的发展,我们先后开工建设了湿地、三诸侯广场、刘邦故居、汉韵风情园、汉街等文化旅游重点工程,为我镇文化局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湿地项目,湿地塌陷区占地11000余亩,其中水域面积达8000亩以上,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区内水质优良,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野趣的生态湿地和纯真质朴的田园风光,极具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我们依托大沙河、采煤塌陷区自然资源,突出“刘邦故里、古镇”文化底蕴主题,融合云、水、谣设计理念,从水循环治理与利用、水生态景观、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等层面打造生态湿地公园,目前已获得省级湿地公园批复,规划建设成为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休闲观光、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于一体的生态型湿地公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总投资5亿元。目前一期土方工程已经完工,道路和绿化工程正在实施,年底前一期工程将全部完成。二是三诸侯文化广场项目,三诸侯广场位于泗水故道之滨,投资近8000万元,占地100亩,主要挖掘汉文化资源,充分展现汉源史迹,弘扬两汉文化,全面展现两汉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的历史。三诸侯文化广场主要建设五大功能区:一是汉盛宝鼎区,展现刘邦一生的辉煌成就;
二是汉风古卷文化区,建成书卷式标志建筑,展示一帝三侯大事记以及两汉文化;
三是大汉诸侯景观区,建成汉高祖祠堂和三诸侯祠堂,雕琢陵母教子和周父授武等历史典故壁画;
四是汉韵清波滨水区,建成镇国世纪宝鼎(泗水捞鼎处)、太史公(司马迁)寻访处、汉代双阙、金水桥等特色景点;
五是汉字广场。该项目分两期实施,目前一期工程基本结束,已完成宝鼎、汉风古卷、疆域图、壁画连廊等标志性构造物建设。正在设计包括太史公寻访处、泗水捞鼎处、汉代双阙、金水桥等。汉代民俗馆及诸侯祠正在施工,年底工程全面竣工。三是刘邦故居项目,刘邦店村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我镇谋划建设刘邦故居项目,依托现有资源,把刘邦故居分为四大功能区,分别是:汉文化景区(汉代建筑群包括泰山行宫、刘邦大殿、刘邦故居、庙会长街等)、亲水别墅区、汉代民居群落、休闲广场。力争把刘邦故居打造成集汉文化、庙会文化、生态文化、乡村文化、餐饮文化于一体的3A级历史文化旅游区。目前 镇财政投入200多万元对刘邦村进行了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综合整治,房屋评估工作已经结束,正在作总体规划。四是汉韵风情园项目,汉韵风情园是一处集农事体验、汉代建筑、休闲垂钓等项目于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景点,坐落在大沙河东岸,投资8000万元,在原有1000亩的苗圃花卉基地的基础上,新建5000平方米智能温室,新建现代休闲农庄区,增加文化旅游内涵,打造高档花卉博览园。五是汉街项目,集旅游购物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汉街,是一处以汉代建筑为主体的商业步行街,位于复兴东路两侧,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总投资达1600余万,预计年底前主体完工。

三、严格督查,确保文化旅游工作再攀新高。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创新项目推进。全部实行班子成员包挂责任制,坚持一个项目一套工作程序,一个项目一套工作班子,全程负责包抓落实。镇党委对各项工程进展情况实行一月一观摩,一季一评比,月月发通报,评比结果当场点评,当场况现奖惩,坚决不打和牌。以严格的督查、严厉的考核、严明的纪律推进各项工程进度,促进各项工作开展,确保我镇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紧紧围绕打造“刘邦故里、古镇”文化旅游目标定位,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支撑,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以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我镇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功能完备、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的特色小城镇建设!

一是大力实施“三古两园”工程,推动文化商贸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以古泗水为中轴线,深入挖掘汉文化资源,根据沿线古村(刘邦店)、古镇(集)、古寺(灌婴寺、寺、地藏庙、二郎庙、庙道口等寺庙)的整体布局,尽快出台总体规划方案,通过招商引资、市场化动作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把我镇打造成为集汉文化、庙会文化、生态文化、乡村文化、餐饮文化于一体的历史文化旅游名镇。同时兼顾湿地与大沙河开发,加快推进占地9000亩的湿地公园一期土方、水利、水质净化、园林绿化等工程建设进度,加大服务力度,推动项目按照节点顺利推进,确保年底前一期工程竣工。按照打造精品、建设亮点的要求,推进沙河沿岸汉韵风情园现代休闲农庄建设,通过融入休闲、娱乐、餐饮等现代服务业内容,增加文化旅游内涵,确保年底建成市级农家乐。

二是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和谐发展。突出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完善保洁、绿化养护方式,提高镇区绿化覆盖率,提高保洁环卫质量。大力实施“美好乡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健全垃圾收运体系,完善入户收集制度,做到日产日清,垃圾收运率达100%。加快污水管wang铺设进度,实现镇村全覆盖。进一步加大“三河一地”环境整治力度,对大沙河、龙口河、泗水故道和湿地进行集中整治,对河道内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清理,同时对河道内的杂草、鸭棚、wang箱、看鱼房、污染企业等违章建筑一并进行清理,切实清除污染源。

三是进一步发掘两汉文化,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快湿地、刘邦故居、三诸侯广场等文化旅游重点工程的建设进度,全力打造一日游的标志性景观,通过汉文化景观带的建设,充分挖掘汉文化资源,展现汉源史迹,打造汉文化寻根问祖基地。同时,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充实汉风诗社、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汉文化研究中心等团体,使其成为汉文化发掘、研究与传承的有效载体。精益求精办好市第一家镇级文艺期刊《文苑》,不断扩大其影响力,成为汉文化传播的平台。

沅江市文化旅游节工作汇报

文化旅游局长工作汇报(共11篇)

文化 全域旅游工作汇报(共6篇)

文化旅游局人才工作汇报(共14篇)

旅游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汇报

相关热词搜索: 工作汇报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