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思想汇报 > 语言的转换与思想的呈现

语言的转换与思想的呈现

时间:2025-08-03 09:15:04 浏览次数:

摘 要:汉译西方哲学已经形成自己的历史,并有丰硕成果。汉译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在句法方面:不同文字如何转换?在语义方面:如何呈现不同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在这两个方面,通常遇到的问题是:有相应的文字,但是是否通过语言转换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文章以being的汉译为例讨论:汉语中有对应的文字,而没有对应的思想;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相应文字的转换来呈现相应的思想。应该把being译为“是”,从而体现西方哲学中有关语言和逻辑的考虑,呈现那种最宽泛的知识论意义上的哲学认识。

关键词:系词;being;是;存在

作者简介:王路,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逻辑与形而上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8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7)01-0026-08

哲学翻译涉及语言的转换,因为翻译的直接工作是把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哲学翻译的本质是一种思想的呈现,因为翻译的结果是使一种思想通过语言转换在一种新的语言中呈现出来。哲学翻译有悠久的历史,既有相同语系间的,比如希腊文向拉丁文,以及向英德法等现代语言的转换,也有不同语系间的,比如西语向汉语的转换。汉译哲学伴西方学术的引进而产生,随着中西文化交流而发展,伴随着中国学界哲學研究的进步而进步。汉译哲学的时间虽然并不是很长,但是也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里,我想谈一谈哲学翻译,特别是西方哲学的汉语翻译问题。

分析哲学的理念是通过语言分析而达到关于世界的认识,其重要成果之一是认识到,应该区别语言与语言所表达的东西。我认为,分析哲学产生的这一认识富有启示,不仅对于哲学研究本身是有益的,而且对于如何理解和做好哲学翻译也是有益的。本文将因循这一思路,以being的翻译为例1,探讨有关西方哲学翻译的一些问题。

一、转换与呈现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假如可以认为语言以句子来表达,因而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那么我们可以把语言转换看作句子转换,从而集中考虑两种不同语句的转换。

句子是由词构成的,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句子是有结构的,比如主系表、主动宾等等。当把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时候,首先就会遇到句法问题。直观上看,最直接的工作是在译语中找到相应的词,由此组成相应的句子,形成相应的结构,最终完成对应的翻译1。理论上讲,在译语中,通常可以找到与被译语词对应或近似对应的词,由此可以形成与被译语完全对应或基本对应的语句;但是有时候也可能会找不到与被译语对应的词,这样就要想一些办法。一般来说,在前一种情况下,翻译比较容易。而在后一种情况下,翻译可能会遇到困难。这是因为,在人们想办法解决这种不对应的问题时,可能会在语言转换中产生一些问题。这可以称为语言转换得好坏的问题。

句子是表达思想的。译句要表达的是与被译句对应的思想。由于句子是由词组成的,也是有结构的,所以译句表达的思想也是通过译语中的词和结构体现出来的。直观上看,一个好的译句应该做到思想的对应,并且这种思想的对应是通过语词和句子结构的对应而体现的。由于句子的思想是通过词和结构体现的,所以翻译中至少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对应的思想,另一种情况是没有对应的思想。在哲学翻译中,我们经常遇到的是后一种情况,这也是哲学翻译的意义和魅力所在。因此在哲学翻译中,我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通过语言转换,把汉语中以前所没有的、人们不知道的一些思想呈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也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对应的思想,但是有对应的语言。另一种情况是没有对应的思想,也没有对应的语言。前一种情况是普遍的,也是哲学翻译之所以能够形成、思想能够在不同语言中交流的主要原因。比如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里有两个句子,所用语言如“哲学家”“世界”“方式”“解释”“改变”等等,都是普通的日常语言,谁都可以理解。但是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思想,却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也就是说,我们对这个思想乃是通过对这个译句的理解而认识的。后一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这是哲学翻译中非常难的地方。比如关于海德格尔使用的一些用语及其讨论的翻译。我认为这不是一种常见的哲学现象,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我不会以它为例来讨论问题。换句话说,在关于语言转换和思想呈现的讨论中,我们还是围绕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和问题来讨论,这样得出的结果也会具有普遍性,对于我们认识相关问题也会更有益。

我要讨论的是这样的翻译情况:没有对应的思想,但是有对应的文字。“对应”是一个明确的概念,逻辑中常常使用“一一对应”这一表达。一个名字和它表示的对象可以一一对应,一个符号和它所表达的含义也可以一一对应。问题是,一个语词和它所表达的含义是不是可以一一对应?语言是有歧义的,一词多义乃是普遍现象。因此,真正做到对应乃是非常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寻找对应的文字,或者说,寻找合适的词来凸显对应的思想,从而形成对应的翻译,就是一个值得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翻译得好坏的问题。我认为,在汉译哲学中,最典型的翻译,最能体现这方面问题的,就是being的翻译。下面我们可以以它为例,进一步探讨语言的转换和思想的呈现这个问题。

二、“是”还是“存在”

Being问题是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与它相关的乃是逻辑和形而上学问题。Being一词是西方语言的基本用语,因而这个词的翻译就不是简单的语言翻译问题,而是与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密切相关。与它相关,我们至少要考虑两个问题。其一,汉语中是不是有与它对应的词?其二,通过语言转换是不是可以呈现相关的思想?在现有的汉译中,“是”与“存在”乃是being的两种主要翻译,因此我们可以围绕它们来讨论。这样,这两个问题可以转换为:“是”与“存在”这两个汉语译名,究竟哪一个是与being对应的词?它们哪一个可以呈现西方哲学中的相关思想?

相关热词搜索: 呈现 转换 语言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