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考试教学考试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心得体会

2025-09-08人已围观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心得体会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心得

  贾川乡中心小学

  陈会玲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第2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文中的两个人物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在教学中,由于内容比较简单,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什么?”孩子们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平时在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

  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刃而解。

  我接着问学生:你们喜欢看闲书吗?有的说喜欢;

  有的干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态,其实我心里清楚:他们爱玩,爱看电视,即使有书也不去翻一翻。于是,我先给他们读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节选,然后结合老先生的主张教育学生:平时多看一些闲书可以多学一些知识,也可能多写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实跟他小时侯爱看闲书分不开的,且小时侯记的东西长大了也不容易忘记。而文章写得好,苗苗说的那两个重要条件——写真事、多看课外书,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我希望经过我不间断的提醒,能慢慢地使孩子们有爱看闲书的意识,并能主动积钱买书看,从提醒到自觉,让“书香伴我行”不再是空话。

  不足之处:

  可能是自己这样的设计有问题,方式过于直白、简单,以问题来贯穿,使学生失去了兴趣;

  而在实施教学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透文章,也是导致课堂沉闷的原因,我高估了刚上五年级的孩子的能力,以为在很短的时间,他们就能从大段的的文字中提炼出最主要的内容。这是自己对于学生的学情不了解造成的,今后在这方面多加注意。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多媒体教案

  使用范围: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作 者:毛莲君

  单 位:浙江省杭州市胜利小学 撰稿时间:2011年8月

  ? 教学目标:

  1.会读“彭、侠、嗯”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读书的乐趣。

  ? 教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

  ?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一位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板书课题)

  2.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课题中的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师:预习时,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我们来互相交流一下。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有选择地补充。

  4.师:如果你要采访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爷爷,你会问他什么问题?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5.今天就让我们跟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看看小作者是怎样采访这位酷爱读书、知识渊博的老爷爷,听听季爷爷对读书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彭公案 三侠五义 嗯

  绿林好汉 水浒传 济公传 一百单八将(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字) ....2.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苗苗同学和季羡林这一老一少交流了哪些问题。

  3.读后交流。

  预设: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偏科,要学好外语。

  (3)进行古诗文积累。

  三、交流感受,明白道理

  1.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结合实际展开讨论,交流感受。也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1)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闲书”到底指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很多家长认为课外书是没用的、浪费时间的书,把课外书称为“闲书”,所以苗苗和季老都要偷偷地读。那季老为什么还要主张看闲书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到文中去找找答案。

  (3)从季老和苗苗的交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阅读带来欢乐,帮助写作。你们也来说说自己阅读的感受吧。

  3.小结: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其实,“闲书”不闲。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设计意图】“闲书”问题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最有话可说的,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来谈谈季老支持读“闲书”的原因。同时也要适时引导学生要学会选择有益的“闲书”。至于后两个话题——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不偏科,要学好外语;

  进行古诗文积累可略处理,只要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即可。

  四、感情朗读,品味题目

  1.感情朗读。

  师:此时此刻,让我们进行“现场再现”。请同学们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2.品味题目。

  再来读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想想这个题目有什么含义呢? 预设:

  (1)与二人名字、身份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

  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和大树交流的内容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从小苗长成参天大树。

  【设计意图】作者取这样的题目有其深层的寓意,非常有必要引导学生理解。先引导学生联系之前对季老的介绍,想想为什么称季老为“大树”,再引导学生为什么不直接写苗苗同学和季老的名字,从而来理解其中的含义。

  五、总结写法,拓展迁移

  1.师:这篇课文的写作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预设:这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2.师:综合性学习要完成一篇访谈,访谈该怎么写呢? 讨论、归纳访谈的格式。

  (1)访谈录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访问对象、访谈内容、时间背景等的介绍;

  第二部分是访者与谈者的对话。前者相当于小序,后者则是全文的主体。最后一次问答可是访谈结束时的礼节性语言。

  (2)写好访谈录的关键是什么呢?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成功的访问,首先要有一个中心话题,它是和读者关心的焦点问题、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目的等分不开的。几次问答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这样就抓住了关键,重点突出,访谈不枝不蔓,记录成文自然就紧凑严整。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访谈,综合性学习及单元习作中也有这一要求,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格式和如何提问进行指导。

  六、拓展作业 (任选一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推荐阅读季羡林的《我的童年》。

  3.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注意访谈的格式与要求)。

  板书设计:

  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苗苗 季羡林 多看书 三贯通 学古文

  ?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以培养学生默读概括能力为主。对于课文中提到的三个观点,学生比较容易把握。(1)要把文章写好,要多读课外书;

  (2)21世纪的青年,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3)进行古诗文积累。

  值得探讨的是“闲书”的问题。通过讨论,学生明白大量的阅读课外书是很有必要的,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面对信息爆炸的现代,阅读经典非常必要,要让“闲书”不闲,就要看自己的判断能力,“闲书”的定论要靠我们的行动来改变。

  第二个值得探讨的是为什么起码要背诵200首古诗,50篇古文。学生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和前文的“古今贯通”结合起来讲,学生便明白了这是古今贯通要做的第一步。只有积累大量优秀的古诗文,日后才能灵活贯通和运用。

  ? 资源引用: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http://www.dawendou.com/ 百度图片:http://image.baidu.com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这节课我们要接触一篇访谈录。也就是一个小女孩儿童一位学者的对话。这个小女孩是一个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苗苗。这位学者是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大学者——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的德高望重,精通印度语、梵文等,他是北大的教授,这篇访谈录就是在他北京大学的家里进行的。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苗苗走进季羡林先生的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好,请大家跟老师一起。齐读课题————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那么,在进入课文之前,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节课出现的生字和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以及一些相关的文献解释。

  一、

  1、我们看到课后出现了三个生字:彭、侠和嗯,这三个字。那么这三个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记住它们的偏旁来记住这样的三个字。

  彭字我们知道它的偏旁是三撇儿, 侠的偏旁是单立人儿, 嗯的偏旁是口字旁。

  记住了这三个偏旁,我们就很容易把这三个字牢牢的记在自己的脑海里了。

  2、再来看一看,这篇访谈录里面出现了很多很多的文学名词,我们来看一下。 书中提到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当时他们分别称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他以三国志为基础,结合他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描写的是汉末。三国时期复杂的军事和政治的斗争。

  那么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它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塑造了一百零八个农民起义的英雄形象。也就是在文中里所指到的一百单八将。就是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还有文中所提到的绿林好汉。你是指水浒里所描写的。请以后具体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除了这两部小说之外,还有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这三部都是为清代的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再来说一说文中提到的古文观止。这一部散文集代表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

  3、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两个词语,有必要给大家解释一下。 滚瓜烂熟——就是形容朗读、背诵的非常的熟练流利。

  偏科——这一词就是指单独的注重某一科儿不能全面发展,就称为成为偏科。

  二、接下来老师就来把这篇访谈录范读给大家听。看一看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都提出了自己的哪些见解呢?

  1、同学们,听了这篇访谈录之后,你知道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都提出了哪些见解吗? 对了,他对我们呀,提出了三点见解。

  第一点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第二点 要中心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能偏科)。

  第三点 也就是要进行古诗文的积累。

  三、这三点就是季羡林爷爷他自己对读书所提出来的见解。那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己来分角色朗读读这篇访谈录。看看从两人的对话中能不能,感受到他们两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呢?

  1、我们来看看这样的几个地方。

  比如说有这样的一段话,(季羡林爷爷说的):“我小时候就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儿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在大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那么在这里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而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科的区别源自于教师与家长的界定。

  2、那么这句话就是季老先生现身说法,举出的日记童年读书的例子。 我们从中就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他说的是形象而生动。让我们听起来如临其境。

  3再来看一看:“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儿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那么我们从苗苗这稚嫩的语言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天真与可爱。

  四、

  1、再来说说季羡林先生所提出来的贯通。他说在三贯通,这才是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刚才说了三贯通是指清华大学提出来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样三方面滴贯通。这句话就是季老先生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

  2、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那我们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性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3、所以。这一些都是季老先生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的关爱之情。

  五、那么了解了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后。我们再来看一看这篇文章与以往文章有什么不同呢?

  对了,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采取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那么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就可以用这样的记录方式,那就非常的好。我们同学们呀,可以把我们在第一篇课文里所进行的读书活动继续下去。可以找身边的人也来进行这样的访谈录的学习。这样我们的读书生活就会开展的丰富而多彩。

  六、那么现在我们再来回过头,来看一看这篇课文的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小苗是指谁呢?大叔又是指谁呢?

  1、对,小苗指的是苗苗。而上述呢就是指的季羡林。

  2、当然他们不仅紧就只是代表这这两个人物。其实我们做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就知道你看。

  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所以把它命名为小苗。

  而我们的季老呢,他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所以我们称它为大树。

  小苗与大树交流的内容,就是如何生长如何的汲取精神的营养,小苗只有吸取了精神的营养,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与像大树一样的大学学者季羡林先生,他们这样深层次的交流,我想。这棵小苗一定会茁壮的成长破土。

  七、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刚才呀,我们对这两个人物结合他们的语言,来对他们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苗苗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1、对。苗苗是一个热爱读书。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的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孩儿形象。

  2、那我们的记忆老先他毫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在幽默的谈吐中,善于诱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所以我们为这一对。忘年交,他们的讨论而深深的感动,深深的折服着。

  八、那么接下来了,老师就想。给大家说一说我们在课后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

  1、比如说我们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辩论活动。针对这老先生提出的这三点来开展辩论语。

  A要多看书,我们可以就学习要是否应该多看课外书,这一点来进行辩论.B我们还可以根据三贯通这个内容来进行辩论, C还有我们还可以针对季老先生提出来的古诗文的积累来进行辩论,老先生说。要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那我们可以针对这个数目是否多是否少来进行这样的辩论。

  那么如果你想学好语文。我们就要先爱上阅读。并且还要对阅读的文章里面滴提出的一些观点。

  九、

  1、想学好语文。我们就要先爱上阅读,并且还要对阅读的文章里面提出的一些观点来进行辩论,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我们阅读能力的提高与增长。

  2、这个是第一个内容,我们还可以开展第二项活动。比如说我们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调查我们班每个学生他们所热爱的阅读书目。然后再进行归纳汇总。总结出我们这儿同学,他们的阅读的取向是哪些方面,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三个。课后的学习内容就是我们可以。在我们的身边找一个特别喜爱读书的人。也像这边访谈录一样的来进行采访。

  首先列一个采访提纲。然后呢,再采用这样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做一个访谈的记录。这样我想我们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今天的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2、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教学目标:

  1、

  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的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

  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

  能从对话中得到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和不可偏科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重难点:

  利用阅读课外书的种种益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析利弊引导学生阅读健康的书籍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你说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总结学法

  1、

  识生字,读懂词、句意思。

  2、

  分角色读课文,知内容

  3、

  总结学习收获。

  三、反馈交流

  1、

  识生字,读懂词、句意思。

  2、

  文中的小苗和大树指的是谁?

  3、

  这篇课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你发现了吗。

  访谈录:时间、地点、访谈内容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苗 苗 的 见 解 我 的 感 受 季 先 生 的 见 解

  5、

  他们的谈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

  ?各自交流了自己爱看闲书的一次经历。

  ?文章要想写好,就要多看课外书。

  ?21世纪的青年,要树立三贯通的人才观念。

  给你印象深刻的是?

  6、

  从对话中我们知道季羡林爷爷是个作家翻译家、学者,课题怎么说是大树呢。

  7、

  总结学习收获。

  四、拓展

  1、根据自己的作文现状,看课外书情况,谈谈自己以后该朝哪方面努力。

  2、怎样对自己的学科进行调整,才能适应21世纪的三贯通的人才要求

  五、板书设计:

  访谈录:时间

  地点

  访谈内容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一、说教材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爱阅读”专题第二课课文,本课为略读课文,是一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两人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深刻的交流。其编写目的为:

  一、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下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二、说学情

  本课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内容简单易懂。对于高学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把握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抓住主要信息学习的能力,因此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教师引导即可。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本课生字,掌握课文中多音字的字音、字义和组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从对话中获得启发,掌握读书和学习的方法;

  通过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交流和讨论,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阅读和学习的道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本篇课文,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访谈的内容,从对话中得到读书和学习的启示;

  教学难点:通过讨论和交流,将文中道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交流感受。

  五、课时安排:本课为略读课文,我计划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准备:课件。

  七、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2、自主探究法

  3、讨论法

  4、以读促悟法

  八、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

  2、合作交流法

  3、以读促悟法

  4、勾画圈点法

  九、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时分为六个环节来讲,分别是情景谈话,走进课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物点,模拟采访——深入访谈,发表见解——总结回顾,升华情感——扩展延伸,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景谈话,走进课文 课文开始,随机向学生交流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模拟微访谈,通过简单的交流,引出今天有一位小姑娘和老学者之间的谈话,结合课件,介绍季羡林,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课,看看他们交谈了些什么吧!(板书课题)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出示自读任务;

  ①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独立识记本课12个词语,借助字典或同桌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③了解文章大意;

  2、检查、汇报成果

  3、观察文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形式有什么不同?介绍课件,并按时间——地点——人物——事概述主要内容。 第三环节:紧抓特点,模拟采访

  ①抓住人物特点(季老:亲切、幽默、平易近人 苗苗:稚气、礼貌)各小组模拟采访;

  ②课件出示任务,边读边思考,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几方面的问题?对于读书季老提出了哪些见解?画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

  第四环节:深入访谈,发表见解

  ①小组为单位汇报上一环节访谈内容,汇报季老和苗苗交流的问题并发表见解,(教师根据汇报板书),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②就其中一个问题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

  ③随文理解文中口语化的词语、即:闲书、贯通、起码。

  第五环节:总结回顾,加深理解

  ①品味、交流题目的寓意。

  ②回顾文中学习、阅读的方法。

  第六环节:扩展延伸,布置作业

  ①观察,注意文中访谈的形式和需要注意的细节,设计一个生活访谈记录。

  如:采访妈妈照顾家庭的心得

  向优秀同学采访学习心得

  ②抄写本课优秀、经典词句,累积下来,培养感情,

  十、板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不“闲”

  微访谈 不要偏科

  学好外语

  积累古诗词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上较浅显,没有过多的深奥的词句,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在备课时,秉承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点拨的原则,设计了本节课的一个框架,而更多的内容放手让学生去填充,使学生在自学中收获,在合作中共赢。整节课,也如预想的那样,一步一步地完成着,突出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还原真实人物,激发学习兴趣。

  开课伊始,我播放了《2006年获奖者——季羡林》的视频,借助央视《感动中国》这一平台让学生真实地走进季羡林,了解季羡林,从而更加地敬佩这位为我国文化传承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人,如此德高望重的泰斗竟然也能接受一名小学生的采访真是让人出乎意料,激起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2、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内容。

  本文是以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呈现的,内容上没有太多衔接,学生不易整体感知,在这里我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绘制脉络图的方式,促进学生将零碎的内容系统化,以图形的形式表达出来,易于学生接受、理解。

  3、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融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本节课,我为学生设计了自学提示,让学生主动学习,会学习,并以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分享学习成果,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展现自己

  1 的同时感受合作的重要性,达到智慧的融合,知识的贯通。

  4、为综合性学习做铺垫。

  学语文的最高境界是用语文。本课是一篇访谈录,学生初次接触到,因此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填补了这一知识空白,学生不但知道了什么是访谈录,还知道怎样做一份访谈录,为其综合性学习指明了前进方向。

  小苗与大树对话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小苗与大树对话读后感(共3篇)

  苗苗班家长教学心得体会

  相关热词搜索:

  心得体会

  大树

  小苗

  对话

  教学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