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学考试 > 观摩将进酒教学心得体会

观摩将进酒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5-08-03 06:53:04 浏览次数:

将进酒教学设计

一、导入

歌曲《把酒倒满》片段

游戏飞花令,带“酒”字的诗句

在众多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诗人中,李白是最突出的一个,被称为“酒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李白的《将进酒》,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

二、揭示目标

1.学习诵读诗歌的技巧,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知人论世,逐联品鉴,掌握分析诗歌情感的方法。

3.辩证地认识李白。

4.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三、预习检测

1、李白(701-762),字

太白

,号

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 浪漫主义

主义诗人。李白才华横溢,且胸怀宏大的政治理想。艰难入仕后,却成了皇帝的御用文人,不但政治理想落空,还受到权贵的排挤,被“赐金放还”,开始了第二个时期的漫游生活。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2、将(qiāng)进酒

千斤散尽还(huán)复来

烹(pēng)羊宰牛

岑(cén)夫子 钟鼓馔(zhuàn)玉

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uù) 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

3、《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题意为“劝酒歌”。“将”:请,愿。

4、会须:会当,应当

钟鼓馔玉:在诗中是富贵利禄的代称 恣欢谑:尽情地欢乐谈笑 径:直截了当,毫不犹豫 将出:拿出

四、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感情的大起大落是这首诗一个显著的特点,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哪几个阶段的变化?

教师示范朗读,教师诵读指导,学生自由诵读,学生展示诵读,集体诵读。

五、探究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

1、时光易逝,青春难再的感伤之情

2、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3、潇洒达观,充满自信的豪放之情

4、与朋友聚,痛饮狂歌的欢乐之情

5、蔑视权贵,憎恶黑暗的愤激之情

6、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7、惋惜圣贤,同病相怜的无奈之情

8、乐以忘忧,率真忘我的狂放之情

9、积极用世,消极避世的矛盾之情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此时作者正坐在元丹秋的家里,能看得见黄河吗?不能。那诗人开篇为什么写黄河呢?此处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人以黄河之水来比喻什么呢?下联说“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写到了人生短暂,可见写“黄河之水”是为了引出“人生”,“黄河之水”比喻的正是“人生”。一去不复回的何止是黄河水呢,“还有啊我们的青春啊,昨天在记忆里生根发芽”。作者写作此诗时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吗?不是。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吗?不是。作者已是51岁,烈士暮年,垂垂老矣。对镜自视,鬓发斑白,因此前两联抒发了作者时

1 光易逝,青春难再的感伤之情。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继人生短暂之后,写及时行乐,一定程度上含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尽管仕途失意,理想落空,被“赐金放还”,且如今已是“千金散尽”,但是诗人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何其洒脱!何其自信!这两句又表现了诗人潇洒达观,充满自信的豪放之情。

“烹羊宰牛且为乐”,诗人何乐之有呢?有同学说饮酒的快乐。怎样饮酒呢?“一饮三百杯”,是豪饮、痛饮。和谁饮酒呢?自己的朋友。除了饮酒还做什么呢?唱歌。这就是诗人的快乐——与朋友聚,痛饮狂歌的欢乐之情。

诗人歌中唱了什么呢?“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钟鼓馔玉”是什么人的生活?贵族的生活。诗人说“不足贵”,体现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诗人为何蔑视权贵呢?统治阶级昏庸腐朽,官场黑暗。这两句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痛恨黑暗的愤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之人,我们首先想到孔孟,这类人都是默默无闻的。诗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李白为了夸大饮者而故意贬低了圣贤的后世之名,这种“强此弱彼”的句法叫“尊体格”。李白为何要提到这圣贤呢?孔孟等圣贤之人皆身负才学,却不被用于当世。在这一点上,李白和圣贤相似。诗人又为何提到“陈王”呢?陈王曹植和李白一样才高八斗,政治上也备受打压,而且曹植嗜酒,和李白更为相似。作者以曹植自比,大有同病相怜之感。诗中抒发了诗人惋惜圣贤,同病相怜的无奈之情。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诗人本是客人,现在反客为主,让主人拿诗人自己的宝马和皮衣去换酒。酒酣之时竟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所有烦恼,还发出来“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言壮语。表现了诗人乐以忘忧,率真忘我的狂放之情。

诗人一方面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一方面又说“但愿长醉不愿醒”,体现了积极用世,消极避世的矛盾之情。

六、思考(小组内部交流)

1、这种种感情如杂乱的丝线般相互缠绕,无处诉说,无法排遣,于是李白和酒成了知己,借酒浇愁,借酒消忧。酒让李白暂时忘却了人世的纷扰。杜甫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李白的一生。在你心中,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可能涉及的答案:嗜酒如命的人、怀才不遇的人、消极逃避的人、乐观自信的人、胸怀豁达的人、率真坦荡的人

2、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却因为统治者的昏庸而不为当世所用。时光越千年,时代的进步给了我们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可是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呢?

可能涉及的答案:有才有德 品德:对国家的忠诚,诚信,正直、善良、有公德心

素较高的身心素质(健康、坚强)

反面教材:大学生杀害室友,研究生投毒,女教师阻止高铁发车,博士生占座至飞机延误,知名艺人偷税漏税

七、结束语

今天,我们在李白的生命里走了一遭,窥见了李白的内心世界,知道了什么是大境界大气魄大欢喜大虚空,懂得了豪放里自有悲凉,潇洒里自有凄怆!对生命更多了一份珍视,多了一份平和,多了一份超脱。愿我们珍惜青春,珍爱生命,在最美的年龄为最纯的梦想尽最大的努力。祝大家早日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谢谢大家!

《将进酒》教学设计

集贤县第四中学

【 教材分析】

《将进酒》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示例文,本单元主要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在声律方面的特点,能够有感情地诵读作品,培养学生朗诵的基本功,作为诵读教材,《将进酒》齐汇五音,不同凡响,这得益于李白的夸张手法,同时,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是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根植于诗文内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想】

和乐可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所以诵读就成为诗歌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字词、语调、节奏的示范,并且创设了清幽的意境,调动同学饱满的情绪。《将进酒》是诗歌中的优秀篇章,以诵读契机渗透诗歌鉴赏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诗歌的天地里越走越宽,不仅丰富课堂,也可以提升素养。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则是教学的深层次追求,它可以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甚至指导和规范他们的人生。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并背诵。

2、探寻鉴赏诗歌的路径,即基本方法 3、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引领法、合作探究法 (一)教学导入:

1、古琴曲——《潇湘水云》导入,并营造古典的意境。(多媒体辅助)

2、唐代有三绝,有哪位同学知道?(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唐朝文宗皇帝诏书御封)提到李白,仿佛弥散着一股酒香。李白和酒,如同知己,谁离开谁,都会缺少灵气。知识延伸拓展①自己曾发表过饮酒有理的理论:“天若不爱酒,天上无酒星;
地若不爱酒,地上无酒泉,天地若爱酒,饮酒不愧天”。②好友杜甫有诗云: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③台湾诗人余光中曾在他的《寻李白》中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以上内容可以多媒体展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他的《将进酒》。

(二)诵读

听录音示范朗读————学生个人朗读————师生齐读 教师做适当指导或点播,为诗歌鉴赏做好铺垫和准备。

(三)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三抓二读”,所谓“三抓”即抓题目、抓作者、抓注释;
所谓“二读”即读懂诗家语(诗歌语言凝练、跳跃、含蓄等特点)、读懂诗歌的思想感情。

1、抓题目

《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将”有请或愿的意思,提示我们 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饮酒一者助兴,二来消愁,同学们以为是哪种,请说明理由。

2、抓作者

此诗写于作者长安放还期间,当时唐玄宗纵情享乐,荒废朝政,吏治混乱,社会黑暗,几年之后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爆发,诗人对此不满,充满忧虑,但是却又无力改变,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所以在酒的深层次里尽是不平之气。

3、抓注释

钟鼓馔玉 :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钟鼓,鸣钟击鼓演奏音乐。馔玉,美好的饮食 斗酒十千:一斗酒价值十千钱,夸张说酒很名贵。

五花马:毛色斑驳的马,极言马的名贵。

教师小结

作者以乐府旧题,不落窠臼地把饮酒和批判黑暗现实联系在一起,成就了“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的美誉,既表现了豪情,又有愤懑情绪。

(三)梳理文本,读懂诗家语。

1、起兴手法:“君不见”两句领出,诵读时要放松、舒缓、从容。“黄河”先言他物以咏所咏之辞,“天 上来”说明黄河水源头来处之高,“不复回”光阴易逝,都应重读。“悲”字是情感的体现,亦应重读。开篇将天、地、人生三者言尽,境界开阔,又有悲凉苍健的韵味,使我们领略了李白诗歌豪放之风格。

2、进入主题:节奏可以逐渐加快。人生须尽欢,金樽不可空对月,此刻作者的感情由“悲”到“欢”,节奏和色彩此时都变得明快,并且天生我材,散尽千金,烹羊宰牛,不喝则已,一喝便是三百杯,随着诗人情感的推进、提升、聚集,我们的朗读也应该落地有声,豪气冲天。

3、举杯劝酒:面对好友岑勋、元丹丘,作者在席间的劝酒声如在耳畔,并且四个短句,简洁明快, 可读得亲切些,自然些,紧凑些。

4、引吭高歌:在作者的歌声里,有“不足贵”、“不愿醒”的音符,并援引陈王饮酒情形,说什么钱少,说什么五花马,说什么千金裘,让我们一醉方休,消除这万古愁情,随着诗人的呐喊,我们的情感也不断奔腾,并达到最高峰。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2、请从诗中找出几个表现李白狂放的句子 3、鉴赏诗歌情感

诗中,诗人情感短时间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可谓大起大落 ,具体说来可分四个层次

板书:
将进酒

悲 ——欢 —— 愤 ——狂

(五)全文主旨

《将进酒》中诗人通过对青春易逝、岁月流转、人生易老的慨叹以及与三俩好友千金买酒、畅饮共醉的描写,同时,借助长句、短句、整句、散句,辅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表达诗人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愤慨。

(六)布置作业:通过学习 《将进酒》,写一篇小评论《李白与酒》,字数500字 【课后反思】

《将进酒》是诗仙李白的名篇代表作,形势独特,内涵深厚,可圈点的地方太多,可借鉴之处太多,但是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我将诵读诗歌和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略去了其它方面,但是在教学时间上1课时很是紧张,如不借助多媒体几乎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将进酒》教学设计

《将进酒》是李白的咏酒名篇,意蕴深厚,风格鲜明,传诵千古。为能更好地理解诗篇,应让学生大致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诗中流露出的貌似主张及时行乐实则渴望用世上进的心态。而且不能简单地就诗学诗,应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学习了解相关咏酒诗篇及酒文化,对学生进行“诗化”教育,感受、培养诗人气质,一举多得。同时注重对诗篇的诵读、背诵及比较阅读。

一、导入新课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杜甫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杜康造酒,真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否则,生活将缺多少情趣,诗人将缺多少灵感,人类将缺多少美文诗篇。酒与诗,好像天生就结缘,酒催诗生,诗随酒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咏酒的诗句?

二、学习目标

1.诵读、背诵全诗。

2.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三、学习步骤

1.解题并简介李白生平思想。(见《中国文学史》)

2.整体感知。教师充满激情地诵读全诗(提醒学生注意节奏、语调、情感)。李白的诗感情充沛,语句通俗,音节响亮,节奏明快。王安石说李白的诗“词语迅快”,准确地概括了李白淋漓畅快的诗风。其他人的诗(如杜甫、王维的诗)可以不读或默读低吟,朗读反可能破坏其意境韵味,而李白的诗非高声诵读不能传达其情感气势。要求学生高声读,忘情读,畅快读,不必计较、识辨个别词句、意象,需整体感知、把握。

学生齐读全诗。

3.讨论与点拨

问:开篇两句“君不见”连用有何作用?

明确:这是李白的独创,别人多是在诗的开头或结尾偶然用一句(如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开头和杜甫《兵车行》的结尾)。后人评价:“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这就增加了诗的气势和力度,阔大了境界,先声夺人,令人震撼。

问:两句“君不见”的重心在哪一句?

明确:后一句。而其中的“悲”又是全诗的“诗眼”,给全诗奠定了悲怆苍凉的基调。写“悲”是李白诗歌常见的主题,如他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问:后一句“君不见”即是主旨重心所在,首句为何要从黄河写起?

明确: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古人常以流水比年华易逝,一去不返,如李煜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抒发“巨人式的感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源远流长,自高原奔泻而下,似从九天而落,其浩大的声势,令古今文人震撼激动。李白写黄河的诗句还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这其中尤以“黄河之水天上来”最为脍炙人口,成为赞美黄河的千古名句。

问:自哪一句开始点酒入题?

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句中虽没有用一“酒”字,但诗人用“金樽”“对月”这样的形象语言,更把饮酒行乐诗意化了。诗中的李白“悲感”但并不“悲观”,他认为人生只要能开怀畅饮,便无所遗憾,情绪由“悲伤”转为“乐观”。

问:有人说诗、酒、月是李白生活中的“三要素”,同学们能举出李白哪些饮酒赏月的诗句?

明确:李白一生寄情山水,诗酒漂零,写了大量的饮酒诗篇。民间传说李白醉后“捉月骑鲸”而终,连死都要与酒、月为伴,多么浪漫富有诗意。他还与善酿的村民结下了真挚友谊。他在《哭宣城善酿纪叟》中写道:“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酒)。夜台(阴间)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寥寥几语真情感人。《赠汪伦》中的“汪伦”也是一位善酿村民。

问:李白是抱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宏愿来长安入仕的,但从以上诗句看,李白在政治理想破灭后,好像很安于这种颓废享乐、放浪形骸的生活,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明确:这其实是一种假象,是李白借酒来消释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李白的骨子里是希望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这也是儒家的一贯主张,但苦于奸臣挡道,报国无门。他在《行路难》中哀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他的人生理想是像范蠡、张良那样“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问:如何评价李白在失意的暮年还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高度自信的豪迈诗句?对后世有何影响?

明确:说“必有用”,可见“此材”未被用。但李白从没有真正悲观消沉过,心中始终燃烧着建功立业的希望和热情。他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每每自勉“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在《行路难》的最后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这才是真正的李白,从貌似消沉中透露出的是坚定向上的信念,渴望用世的乐观精神。即使在他去世前一年,年已61岁,听说李光弼率军讨伐安史余孽,仍不顾年高体衰,请求从军。后因病中道折回,悲叹“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第二年便病逝,终年62岁。所以读李白的诗篇,不会让人萎靡不振,而是在激愤中涌动着奋进的豪情。“有用”且“必”,何等自信,何等乐观,肯定人生,肯定自我,这既是李白愈挫愈奋的性格写照,更是其人生价值的宣言与呐喊,成为全诗中最精彩夺目的诗句,传诵千古,影响深远,已化为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问:酒逢知己千杯少,李白痛饮狂歌,对朋友愤言“钟鼓馔玉不足贵”,是由衷之言吗?为何“但愿长醉不复醒”?

明确:李白怀用世之才,本当位列卿相,治国安邦,却“抱利器而无所施”,而碌碌之辈反窃居高位,安享富贵,“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心理怎能平衡?说“富贵不足贵”决不是李白的由衷之言,而是他失望忧愤之极的反语。他在《江上吟》中说:“功名富贵若长在,江水也应西北流。”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怒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都是这种愤愤“不平”心理的反映。只是“安能”句直白而昂扬;“钟鼓”句曲达略消沉。所以“钟鼓”“但愿”两句,可看做统摄全诗的中心句。正因为其人生目标不能实现,厌见污浊的现实,他才借酒麻醉自己,以减轻愁苦。闻一多在其长篇叙事诗《李白之死》中写道:“若不是你们(酒)的爱护,我这生活可不还要百倍地痛苦?啊!可爱的酒!自然赐给伊的骄子——诗人的恩俸!神奇的射愁的弓矢!……”

问:李白为什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明确:做济世有为的“圣贤”还不如当颓唐堕落的“酒徒”更能“留名”,多么荒唐不可思议的社会现实,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历史上“圣贤寂寞,饮者留名”的首推辞官归隐的陶渊明,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经常是“杯尽壶自倾”“悠悠迷所之”,深感“酒中有深味”,著有《饮酒》诗二十首。晋代的“竹林七贤”大多是隐居山林的好饮名士。其中刘伶更为典型,著有《酒德颂》。据说他外出,常带把铁锹,告诉别人:“如果我醉死,就挖坑埋掉。”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就是为“饮者”留名的最好明证。

问:历史上有那么多寂寞的“圣贤”,留名的“饮者”,李白为何单说曹植呢?明确:因为李白与曹植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诗才敏捷,才华横溢,遭受排挤和压抑而命运坎坷,大志难酬而沉溺酒乡。曹植《名都篇》中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诗句,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问:李白不过是元丹丘、岑勋招饮的客人,而他却高踞一席,反客为主,颐指气使,怪责主人少钱缺酒,缺乏“千金散尽”的豪气,提议“典裘当马”换取美酒,一醉方休;而且“呼儿”“与尔”口气甚大,狂放无礼,让人简直搞不清谁是“主人”,这说明了什么?明确:李白本性狂放洒脱,加之“他乡遇故知”的兴奋和已酩酊大醉,以至“忘形至尔汝”。最主要的是诗人与朋友的关系非同一般,非“尔汝相称”的豪迈知交不能如此。

问:李白自称“我本楚狂人”,杜甫说他“痛饮狂歌空度日”,如何理解李白的“狂放”?明确:这一方面是李白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本性使然;同时李白用这种让世人难以理解的“狂放不羁”,表达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不合理秩序的蔑视挑战。他在长安时即以“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等玩世不恭的狂态表达不被重用的不满。杜甫在怀念李白的《不见》一诗中写道:“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只有像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才能对另一个伟大诗人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和爱惜。

问:诗的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的“高堂明镜悲白发”首尾照应,有何作用?

明确:一“悲”一“愁”遥为呼应,余韵深远,强化了整首诗的悲愁愤激的氛围。李白本欲借酒浇愁,但“斗酒难消块垒愁”,正像他自己所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无奈之下只得“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5.小结诵读。纵观全诗,围绕一“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1—4句)→乐观(5—8句)→狂放(9—14句)→愤激(15—22句)→更狂放(23—27句)→愁苦(28句)(板书),潜藏在酒话底下的郁怒不平之气,如黄河之水,奔涌迭宕,一泻千里。学生齐读全诗;分角色诵读;背诵全诗。

四、比较阅读。提供李贺的《将进酒》和歌剧《茶花女》中的《饮酒歌》,比较体会不同诗人和不同民族写同一题材所表现出的不同风格。

五、书面作业。学生联系生活和自身实际,谈谈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解和认识。

附板书设计:(见附图)

《将进酒》教学反思

李白的《将进酒》写于天宝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时期,李白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蓄积已久,却又无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倾吐胸中的不平之气。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潇洒飘逸。本次有效教学展示我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这篇千古名篇。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得有失,其中一些重要的思路必然会深刻地影响之后的教学。

一、教学设想及过程

诗歌作为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体裁,历来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在语文中也一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诗歌教学的实际操作层面,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教法。大多人特别重视朗读这一方式。

但是在观摩了很多诗歌教学之后,我认为,在中学阶段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的朗读只是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次。尤其是朗读不但是技法,更是受限于个人音质等条件。一个学生可能在心里已经理解到了应该怎样来朗读,但是他无法读出。所以我选择以读为基本线索,重在对诗歌的理性思考。

所以,我把学习目标定位为把握诗歌感情,理解诗人形象。

二、教学反思

(一)可以肯定的几点

1、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教学进度的推进上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仅仅是大小讨论所能体现的。在教学重点的设置,教学进度的推进这几方面也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之前,我让学生通过预习,每人都提出自己的疑难。

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贪图教学进度的快速,而是依靠学生的讨论来推进,并没有严格地划分各个部分的时间,从而使讨论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东西。

2、教师的主导和提升作用不能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丧失 教师的主导体现在哪里呢?

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切入点的选择和总结提升上。

《将进酒》可以讲的内容比较多。我选择以“读《将进酒》,你读出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这个问题为切入点,一开始就让学生对诗人形象有所感知。

在总结提升阶段,学生最需要老师的指导。一些问题和认识确实是学生深入不到的地方,这时适合地跑出自己的认识,我认为这不是自己唱戏自己看,而是在有效地拓展深化。在总结自己所认识的李白时,我展示了自己的认识,写了如下一段为文字。

《孤独的斗士》李白似乎一直都有两个敌人。一个是掌握着时光行进、人生荣辱的“命运”,尽管一再遭到戏弄,但他总是能笑对人生,以昂扬的面貌藐视那个捉弄自己的“命运”,在这里他是胜利者。一个是那个内心时时渴望建功立业的自我,尽管他借酒浇愁,但结果只能“愁更愁”。在这两个敌人的夹击下,李白,没有沉沦,“谪仙人”的他注定无法回到天上,逍遥自在,于是他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人世间做一个孤独的斗士。

(二)需要改进的几点

1、注重时间的把握

这节的时间掌控不是很好,有些环节因为时间关系,进行的过于匆忙,导致学生的发言没有尽兴。

2、教师的情绪不够激扬

本诗是一首豪气十足的诗歌,我在课堂上的情绪有些平淡,没有体现本诗的特点。

我想,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有效地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是努力的方向,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支点

周颖

《将进酒》教学案例设计

渝中职业教育中心 罗佳 联系电话:13808321161

一、案例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转变教学方式,重新定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重新审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形式,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思考、实践和反思的话题。

古代诗文教学是语文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但是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都有很多不适应新课标的地方。如何走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古诗文教学之路呢?笔者尝试以李白的古体诗《将进酒》为载体,以诵读为纽带,通过研究性学习,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带领学生进入快乐的古诗文学习园地。

二、解题

《将进酒》是李白的代表作,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李白诗歌的主要风格。通过学习,让学生真正了解李白诗豪放的特点,了解李白的狂放。体味李白的真性情,从而培养学生自信、达观的情怀。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感受李白身处逆境,但仍然积极向上、永不言弃的信念。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背诵全诗,积累相关知识。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紧紧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来完成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充分预习(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生成问题,教师通过问题导学引领课堂。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2.感受诗歌的韵味,体会夸张的艺术效果及李白的艺术风格。 3.领会诗中词句的含义及作者矛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安排 1.导入

用一篇关于酒文化的短文导入课文,引导学生讨论,了解中国酒文化以及对李白纵酒的认识。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短文,谈谈有何新的认识? 资料:
一言难尽的酒

周代,握发吐哺、礼贤下士的周公旦,有鉴于此,于是作了一篇《酒诰》,说:“民之丧德,君之丧邦,皆由于酒。”

春秋时的孔子,他仿佛也是饮酒的,王充在《论衡·语增》中道:“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

逮及魏晋,由于文人嗜酒成风,酒的文学也就应运而生。先是曹阿瞒“对酒当歌”,嗟叹“人生几何”?,继而是北海相孔融,发“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可以无忧矣。”之叹。(《三国志·魏书·孔融传》) 喝酒喝到最高境界的,当首推陶靖节,他虽自云:“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五柳先生传》),但时常一付“引壶觖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辞》)的模样,叫人一读到他的诗,便在心中勾画他那仙风道骨般的神气。

不过,这个李白的命运,很有些叫人感叹,据《旧唐书·李白传》记载,他“尝沉醉于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浪迹江湖,终日沉饮”,后来“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新唐书·李白传》)难怪宋代的朱肱在《北山 酒经》里说:酒者“虽可忘忧,然能作疾。”此语诚不我欺。

现代作家,喝酒上瘾的,譬如郁达夫,据说他写东西时,总是一手把杯,一手执笔,饮了又写,写了又饮,好不畅快。

思考:

(1)引导学生讨论,谈对酒的认识

(2)学生谈谈酒与文学的关系,从而加深对李白纵酒的理解。

2.诵读感知

A创设音乐媒体情景,渲染学习氛围(播放配乐诗朗诵,配以李白醉酒画面) B要求学生高声读,忘情读, 畅快读,不必计较、识辨个别 3.整体感悟 (1)简介写作背景

本诗作于天宝十一年,距诗人被唐元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 (2)品读方法

①深入其境

②联系生平

③想象联想

提问:找出诗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 2为辅,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由此而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由被动变成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以这样一种愉悦的方式达到了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学生可以在诵读中心与李白共鸣、思与李白共舞、身与李白同醉。教学过程比较轻松,情感调动得当。

当然,本课在教学过程当中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目前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教师点拨环节,对问题的梳理分类还要更明确,以确保教学目标的更有效实现。 3.课堂语言还需要锤炼,做到更精练,更准确。

4.需要更进一步结合网络,更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

(本文作者系重庆市渝中区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委会会员)

将进酒

经纬中学

张燕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深入体会李白诗歌的豪放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诵,理解李白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狂歌痛饮”的豪放外表下对生命的珍视和人格的维护。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诵,理解李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李白诗歌豪放的美学特征。

教学方法:依托导学案自主预习、合作交流、白板展示,吟诵。

教学设备:多媒体、白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什么叫酣畅?什么叫豪情万丈?读一读李白的《将进酒》吧。古往今来,以酒入诗,无以计数。自古还没有哪一篇,像《将进酒》这样,读来荡气回肠、酣畅淋漓?这篇惊世骇俗之作,以驾长空挟雷电的气势,抒发了巨人式的感伤。不必把“人生得意须尽欢”误以为李白的沉沦,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呐喊,亮出的才是李白的人生宣言。

二、预习导学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思考:诗人通过这两句诗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慨? B: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思考1:诗人真的是既“欢”且“乐”吗? 思考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C: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思考1:“钟鼓馔玉不足贵”体现了李白怎样的性格? 思考2:“古来圣贤皆寂寞,……斗酒十千恣欢谑。”是作者的羡慕之词吗? D: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思考:这几句展现了怎样的李白?

三、课堂交流,吟哦品读。 俞平伯先生说:“古人做文章时,感情充沛,情感勃发,故形之于作品。当时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今天的读者要了解当时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来的轨道,逆溯上去。作者当时之感寄托在声音,今天凭借吟哦背诵,同声相应来使感情再现。”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通过吟哦朗读,再现李白之情,李白之态。(要求:将小组揣摩交流的情况,简明扼要写在白板上。小组成员对白板的内容进行讲解,然后朗读体会。)

四、

李白出蜀后不久遇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后来,李白在长安遇到了老诗人贺知章,贺知章在看完李白的诗后称赞李白为“谪仙人”。后人一直将李白称为“诗仙”,你能说说李白为何被称为“诗仙”吗?(可结合本诗和以前学过的诗歌,从意象设置、修辞手法、抒情方法、诗歌句式、诗人的个性等角度去分析总结。) 板书:

将进酒

李白

以酒祝豪

豪放

悲中见豪

教学观摩《将相和》心得体会(共12篇)

将进酒教学心得体会(共7篇)

观摩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幼师观摩教学心得体会

实践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相关热词搜索: 心得体会 观摩 教学 进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