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鉴于中国酒和酒文化在我国国民经济及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在四川大学开展的中国酒文化系列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酒文化及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中国酒文化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4(b)-0148-02
中国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享誉中外。酒不仅是一种特殊的食品,而且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无论是在中国的传统还文化是现代生活中,酒文化都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酒文化是人类在酿酒和饮酒实践中所展示的各种社会生活,以及反映这种社会生活的各种意识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从物质方面看,包括酿酒技术的发展、酒具的产生与演化等;从精神方面说,包括饮酒的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伦理、政治、法律、文学和艺术等领域的泛文化现象。酒文化的特殊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有鉴于酒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我们率先在四川大学进行了酒文化系列课程教学的尝试,包括《中国酒文化基础》文化素质公共选修课、《中国酒工艺学》专业课和《中国酒工学实验》专业实验课。课程开设以来,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到目前为止选课人数累计已达数千人。
1 中国酒文化课程设置的意义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在大学生中进行中国酒文化系列课程的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
(1)由于中国酒文化与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之间的关系都非常密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认识和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一些与酒文化有关的重要人物、事件;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国酒业发展与农业生产活动的关系;中国酒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等,借此获得对有关学科的一些形象化和具体化认识;同时也可以接触到许多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藉此增加知识面,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
(2)中国酒的酿造技术丰富多彩。现代酿酒是是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通过课程学习,同学们可以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丰富的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也可以了解到一些与酿酒相关的现代生物技术知识。同时,作为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有较多实践机会的操作技术,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各专业的同学参与科技实践提供参考,而且也为食品、生物等专业的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和参与有关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3)酒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课程学习,同学们可以了解到关于酒的种类和命名、生化及生理、品尝与鉴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健康的饮酒理念和酒文化。这些实用知识可以为他们今后的社会生活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社会的进步和酒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在当前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素质教育、通才教育和特色专业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对理工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人文方面的素质教育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2],特色的专业技能训练也有利于今后的就业;而对文科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不仅需要培养组织策划、表达交往等能力,在科技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3]。作为中国文化的缩影和窗口,酒文化不仅涉及到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伦理、法律以及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与科技实践密切相关,因此是文化素质教育的良好题材。
2 教材建设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工具。近年来国内陆续出版了一些酒文化方面的书籍,但大多数侧重于文化方面的介绍,主要针对社会读者群。作为本科教材,在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等方面应有更高的要求。在酒文化教材建设方面,我们首先编写《中国酒概述》讲义在教学中试行;然后又在收集教学反馈信息、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具有教学经验的高校教师,以及国内著名酿酒企业(如泸州老窖、五粮液和沱牌酒厂等)的专家进行《中国酒及酒文化》教材编写,同时也广泛听取了一些国内外学者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从编写队伍上保证了教材的质量。目前该教材已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内容包括中国酒文化及其发展、中国白酒、黄酒、果露酒、葡萄酒和啤酒等,比较系统全面地涵盖了中国酒和酒文化各方面的内容[1]。对于《中国酒工艺学》及实验课程,则在上述教材的基础上提供补充资料讲义。
在实际教学中,以教材作为基本参考,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在讲授内容上灵活地进行增减和调整。对同学们普遍感兴趣的内容和话题,如酒与文学艺术等进行比较深入的介绍和讨论。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适时地介绍本专业的一些相关科研新成果。如新型白酒的研制,酒类包装设计、酿酒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酿酒生态园的建设等等。使同学们充分体会到酒文化和酿酒新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采用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提供丰富的信息之外,我们还充分多媒体的优势,在课堂上播放有关的录像视频,如酿酒生产操作的实际过程、与酒有关的音乐作品和曲艺等等,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3 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在酒文化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对酿酒技术感兴趣的同学,积极提供和创造机会,组织他们到酿酒实研究室和酿酒企业参观学习。此外,结合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创新性实验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和课题研究。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根据兴趣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也可以通过参与教师研究课题等方式,巩固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参加研究实践活动,对于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性、综合能力和素质等都有极大的帮助。例如:一些同学参加了酿造工艺的改进研究、新型曲和酒的试制,酿造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等等。在这些研究过程中,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综合训练,同时也可以在实验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由此进一步激发学习和研究的热情,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对于一些对文化探讨方面感兴趣的同学,指导他们选择适当的课题,在广泛收集文献和调查资料以及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撰写小论文,借此提高他们思考分析问题和写作能力。对于一些优秀的论文,积极他们在课堂上演讲或向刊物投稿。不少同学在课堂上热情洋溢地介绍了自己家乡的名酒、民族风情和酒文化的一些思考探索等,对文艺方面感兴趣的的同学,则鼓励他们进行与酒文化相关的艺术创作。不少同学积极参与,创作了一些散文、诗歌以及书法、绘画作品等。这些活动对于深化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都有着积极的帮助。
4 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针对素质教育的特点,在成绩评定方面也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5]。我们在酒文化文化素质选修课程的考查中,平时作业、提问讨论等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一定比重,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借此可以考察同学们对课堂学习的掌握程度,同时老师的适当点评也有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和提高;二是课外活动,对于在正式报刊、演讲报告、科技竞赛等活动中发表与酒文化有关的学术成果或艺术作品等,采用成绩加分等措施进行鼓励;三是期末考试,针对文化素质公选课的特点,在试题方面适当减少过于专业化的问题,增加文化知识和需要学生思考和论述的题目,以避免形成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或全盘抄书、不加思考的情况。
5 教师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多能型”师资,对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来讲尤为关键[6]。酒文化系列课程在我校开设以来,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教师的队伍也在增长。目前担任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已有三名,都具有博士学位和相关专业的研究、教学经验。新加入课程的教师,通过参加学习培训和旁听资深教师的课堂教学等方式,迅速熟悉教学内容和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另外。由于酒文化系列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对教师的各方面文化素养要求较高。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之余,都参与了大量相关的科研工作,做到科学研究与教学互相促进,教学相长。同时,任课教师也通过读书学习、参加学术会议、撰写教材和论文等多种方式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同时,我们还采用邀请国内外的有关专家到学校进行学术讲座、与四川省著名酿酒企业建设教学基地等方式,配合课程的教学。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酒文化些列课程在我校的建设和教学效果是比较成功的。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精品课程的申报,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将会继续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不断探索新形势下酒文化课程教学的规律,培养面向社会需求、适应现代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文学.中国酒及酒文化概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2] 齐艳娟.素质教育背景下文科大学生基本技能教育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4):111~112.
[3] 王莹.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与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6):99~100.
[4] 李凌雁.当前高校师生互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0~33.
[5] 吕建强.我国普通高校学业考试的功能、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0(5): 75~77.
[6] 杨丽萍,王蕾,郑晓珂.素质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师管理策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9):820~821.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 课程建设 探讨 酒文化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