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考试教学考试

中年级字理教学心得体会

2025-09-07人已围观

中年级字理教学心得体会
  字理识字教学内容丰富,操作性强,我的学生对识字兴趣更是有增无减,乐此不疲,双边活动开展得相当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字理教学不仅抓住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识字,更科学有效地突破了识字教学字型识字教学的难点,下面是我在字理教学实践操作中的一些体会:

  (一)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有效地抓住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就得提高学生学生汉字的兴趣。

  一年级教学的生字大多数是基本字(象形字),字理识字教学中大多采用“朔源-----对照”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让学生了解这些字产生,演变的大体过程。例如,我在教“女”字时,我首先用投影片打出一个像跪坐的古代的女人形,引得学生观察图中女人的形状,动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用粗线勾勒出“女”字的大概形状,引导学生与“女”字的形状发生联想,接着,出示“女”字的象形字,使学生了解到“女”字就是根据古代女人跪坐的形象演变过来的,

  最后就是书写“女”字。这样,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强化了字型。在整个“女”字的教学过程中,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再加上教师富有儿童情趣的解说,学生就如在看动画片一般,不仅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了解“女”字的字理,提高识字效率,更让学生愿学乐学爱学汉字,培养了他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我更注重的是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甚至动脚,全程参与。在教学“大,十,七,土,从”等字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字型,用他们自己所能想到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这时学生的想象思维立即被激活,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所联想到的动作表现出来,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通过自己地动脑动手甚至动脚,很轻松地愉快地记下了这些字。

  (二) 字理教学与培养能力

  经过一,二年级的字理教学,学生对各种偏旁部首形义有了比较系统的深刻的解,这对于学生的识字能力,辨析能力以及运用能力有了很大进步。

  如,在《静夜思》中,教学“霜”字时,打出投影,就告诉学生“雨”就象天地阴阳之气交合后下雨形,与云气或雨状的自然现象有关,“相”表示的是这个字的读音。那么,在以后的生字教学中再碰到有雨字头的字,如“雾,雹”等字时,学生就能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知道“雾,雹”是一中自然现象,“务,包”表读音,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识字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总多的汉字,复杂的结构,给学生的记忆也带来了困难,但汉字的形体结构却为我们编字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月月不分离,好似亲兄弟(朋);

  站在两日旁反而不见光(暗);

  等这些字谜通俗,形象,简短,有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益智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取的识记汉字和娱乐益智的双重功效。

  (三) 字理识字在纠正错别字的作用

  汉字是由有限的笔画和偏旁组合而成,辨认不清就给汉字的认读,书写和使用带来了困难,特别又是那些部件较多的字,如“疑”字,拆开来看,匕古代指短刀,矢表示弓箭,右部件的上半部分代表长矛,下面代表走,合起来的意思是:军队打仗是,是拿短刀,弓箭,还是长矛?还是因为敌人太强大而撤走呢?拿不定注意.学生就象听故事一般,也容易加深印象,正确率也就提高了.

  综上所述,字理识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识字,辨析能力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减少错别字的发生,多角度,全方位得丰富了识字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文化知识.

  字理教学心得体会

  字理识字教学内容丰富,操作性强,我的学生对识字兴趣更是有增无减,乐此不疲,双边活动开展得相当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字理教学不仅抓住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识字,更科学有效地突破了识字教学字型识字教学的难点,下面是我在字理 教学实践操作中的一些体会: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有效地抓住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就得提高学生学生汉字的兴趣。一年级教学的生字大多数是基本字(象形字),字理识字教学中大多采用“朔源-----对照”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让学生了解这些字产生,演变的大体过程。例如,我在教“女”字时,我首先用投影片打出一个像跪坐的古代的女人形,引得学生观察图中女人的形状,动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用粗线勾勒出“女”字的大概形状,引导学生与“女”字的形状 发生联想,接着,出示“女”字的象形字,使学生了解到“女”字就是根据古代女人跪坐的形象演变过来的,最后就是书写“女”字。这样,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强化了字型。在整个“女”字的教学过程中,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再加上教师富有儿童情趣的解说,学生就如在看动画片一般,不仅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了解“女”字的字理,提高识字效率,更让学生愿学乐学爱学汉字,培养了他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我更注重的是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甚至动脚,全程参与。在教学“大,十,七,土,从”等字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字型,用他们自己所能想到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这时学生的想象思维立即被激活,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所联想到的动作表现出来,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通过自己地动脑动手甚至动脚,很轻松地愉快地记下了这些字。

  (二)字理教学与培养能力

  一、二年级的字理教学,学生对各种偏旁部首形义有了比较系统的深刻的解,这对于学生的识字能力,辨析能力以及运用能力有了很大进步。如,在《静夜思》中,教学“霜”字时,打出投影,就告诉学生“雨”就象天地阴阳之气交合后下雨形,与云气或雨状的自然现象有关,“相”表示的是这个字的读音。那么,在以后的生字教学中再碰到有雨字头的字,如“雾,雹”等字时,学生就能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知道“雾,雹”是一中自然现象,“务,包”表读音,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识字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繁多的汉字,复杂的结构,给学生的记忆也带来了困难,但汉字的形体结构却为我们编字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月月不分离,好似亲兄弟(朋);

  站在两日旁反而不见光(暗);

  等这些字谜通俗,形象,简短,有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益智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取的识记汉字和娱乐益智的双重功效。

  (三)字理识字在纠正错别字的作用

  汉字是由有限的笔画和偏旁组合而成,辨认不清就给汉字的认读,书写和使用带来了困难,特别又是那些部件较多的字,如“疑”字,拆开来看,匕古代指短刀,矢表示弓箭,右部件的上半部分代表长矛,下面代表走,合起来的意思是:军队打仗是,是拿短刀,弓箭,还是长矛?还是因为敌人太强大而撤走呢?拿不定注意.学生就象听故事一般,也容易加深印象,正确率也就提高了. 综上所述,字理识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识字,辨析能力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减少错别字的发生,多角度,全方位得丰富了识字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文化知识.

  字理教学心得体会

  柴勤英

  在今年的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字理教学,我发现孩子们的课堂效率显著提高,孩子们记得非常牢!

  以往对汉字的教学,着重强调学生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对形近字机械记忆,如“鸟和乌”、“压和庄”、“辨和辫”等,很少运用字理知识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对字词的理解停留在让学生凭借认知水平和查阅字典、词典上,也很少用字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语意思。而字理教学则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画或实物演示来分析字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汉字,给识字教学带来乐趣和轻松,提高学生识字的热情和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实践,让我得出的结论是:字理教学是一种最科学的,也是最实用方法。利用字理教学才能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从而提高孩子识字能力。

  例如在上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掌声》这一课时,我发现孩子们很容易混淆“忧郁”和“犹豫”这两个字,于是我就运用了字理的方法帮助孩子们识记。“忧”在古字中是一个人形,此人向左搔首挠头,似有什么忧愁的事情,竖心旁也更加说明了这个字与心情有关。

  再看“犹”这个字,古字中,反犬旁代表的是一只猴子,小猴子对着酒坛子喝酒,喝呀喝呀喝醉了,这样动嘴就自然缓慢了,因此犹豫就代表动作迟缓的样子。

  我边出示图片边给孩子们讲解,经这么一解释,孩子们都记住了这两个字。字理教学真是个好办法!再说说“鼓”字吧,这个字也是孩子们容易出错的字,因此我就出示图片,边讲解鼓的来历“古字中它代表一个人手拿棒槌在圆圆的鼓面上敲鼓呢!

  鼓上面的部分代表装饰物,下面代表鼓座,所以大家可不能把他的鼓座给丢了呀!从此以后,孩子们写这个鼓字再也不会丢三落四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深觉得我对字理的研究还停留在很肤浅的阶段,许多字的来源和讲解都不够清晰,教学方法也过于生硬,还需要探求更加生动,孩子们更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讲解。对于不同的字有不同的方法,既要抓好独体字的教学,又要从形旁入手抓好合体字的教学,既要抓好偏旁部首的教学又要探索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孜孜不倦地研究字理,广泛地阅读有关字理的书籍,这样才能把字理在教学中运用得贴切、自然。

  字理教学总结

  黄燕

  字理识字教学——这是汉字教学新的尝试。字理教学过程对我来说是一个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有关字理教学的书籍、杂志、网上资料,备有许多本字理教学工具书,如黄亢美老师出的《字理教学手册》等。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教学素材,动手制作大量字理教学的辅助教具、课件。

  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效果很好的字理教学法,如图示法、点拨法、演示法、联想法、故事法、歌诀法、猜谜法等,我还知道字理教学要根据汉字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低年级以“字理识字”为主,中高年级逐渐过渡到“字理析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乐意接受并适应“字理教学法”很重要。因此,我从低年级就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比一比,圈一圈,画一画,想一想那些生字怎么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他们掌握了不少识字的方法后就该大胆地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引一引峰回路转,放一放海阔天空嘛,教师只需点拨,学生要多说多思多练。

  从实践的过程中看,学生还是很乐与接受这种新的识字方法的,而且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枯燥无味的汉字顿时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习汉字成了他们迫切的需要。每一次听写生字时,我都根据字理把要听的字描述一番,或变成一幅幅图、一个个小谜语、简短的小故事,学生立刻在脑子里出现学该生字时的印象,很快就把该生字再现并默写出来。实践证明,运用字理识字可大大减少错别字。每一学期我都让学生参加自治区出的字理识字检测题,成绩优异。我想,一位教师要在学生面前永具魅力,是与她的才识、层出不穷的新颖教学方法密不可分的,要想在学生面前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我得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是自来水”嘛!

  “字理识字”通过对汉字造字方法的分析,运用联想、直观等手段来把握汉字字形与义、音的关系,达到识字目的,它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儿童的识字能力,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形象生动地进行字理教学,利用低龄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字理教学,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的注意力从课内爱玩东西、开小差引向学习汉字上来,而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儿童的学习兴趣对识字效果起着支配作用,所以在挖掘汉字固有的因素上,还要让学生融入自己的再造想象,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进取探究的热情,使学习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记得牢固扎实。由此,根据汉字的构形理据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识字教学势在必行。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许多适合我班学生的字理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汉字中的独体字绝大多数是象形字。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图文、实物、动作等演示法来展示汉字的构形理据,从而准确地识记汉字。

  (1)图文演示法

  图文演示法就是按照图形——古体汉字——楷体汉字的演变顺序,将汉字的演变过程演示给学生,把汉字变成一幅幅图画,让学生由具体的图画一步一步地过渡到抽象的汉字,把理解汉字字形的难度分解降低。如教“鸟”这个字。我先出示一张头上有彩色翎毛的小鸟的投影片,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出示鸟的象形字,使学生了解到“鸟”字是根据鸟的形状演变而来的。最后出示楷体“鸟”字,并对其进行分析(翎毛、鸟头、眼睛、身子、尾巴、爪),在理解了字义的基础上强化了字形。学完“鸟”字,我把“鸟”的一点擦去,问:“如果鸟没有了眼睛会怎样?”“什么也看不见。”“对,眼前就会乌黑一片。‘鸟’字去掉点就是‘乌黑’的‘乌’字。”“乌鸦全身羽毛乌黑,连眼睛也看不出来了,所以‘乌鸦’的‘乌’字与‘乌黑’的‘乌’是同一个字。”这样既学习了“鸟”,又认识了“乌”并形义结合地区分了“鸟”与“乌”这两个易混淆的形近字。

  (2)实物演示法

  实物演示法就是在教学中,按照汉字的构形理据恰当运用实物演示,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印象,轻松愉快地掌握汉字。如教“笔”字时,先出示一支毛笔,让学生观察毛笔的上面是什么做的,下面是什么做的。让学生通过观察主动探究,最终明确掌握“笔”字上面是竹字头,因为笔的上面是竹子做的,下面是动物的毛做的,所以是“毛”字。从而使学生把字的音、形、义较好地整合在一起,牢固地掌握这个字。

  (3)动作演示法

  动作演示法就是利用身体语言来帮助记忆字形,达到掌握汉字的目的。比如在教“人”字时,教师先分开双腿站在讲台前,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体形、动作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学生观察后马上能猜出是“人”字。随后, “大”、“天”、“灭”、“休”、“看”等字就由学生做动作,互相猜认。在整个识字过程中,学生们兴致勃勃,所学的生字记忆深刻。

  2.歌诀法

  歌诀法就是在教学中根据汉字的构形理据编歌诀。比如在学习“坐”字时,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个字的字形,左上是什么字?右上是什么字?下面的字念什么?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能很快编出“两人坐在土堆上”的歌诀。朗朗上口、易于记忆的歌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发而不可收。于是学生又编出了“雪——大雨落在横山上”等歌诀。又如记得我在教《狼和小羊》这一课其中一个生字“溪”。这个字右边非常复杂,学生根据字理只知道“溪”字是“”跟水有关,而书写识记右边有困难,这时我自编了一首歌诀帮助学生记:小溪里有水流,一撇三点头,拐弯拐弯碰石头,流到大海不回头,学生熟读成诵,很快就突破了“溪”字的字形难点。由于学生主动学习,所以字形记忆既简洁、实用又印象深刻。又如,在讲“球”、“碧”、“珍”、“珠”等字时,先告诉学生:以‘王’为偏旁的字大都与“玉”(珍宝)有关。接着问:“同学们再想想‘球’为什么是‘王’字旁?”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出以下结论:过去很多珠宝都是圆形球状的,所以“球”是“王”字旁。“王”表义,“求”表音。“球”的本义就是美玉。但记忆字形时,极易把“球”的最后一笔“点”丢掉。所以针对其形,可编歌诀:球——王字旁,横、竖钩,点、提、撇、捺、顶小球。这样学习生字,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识字效率还很高。

  3.故事法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老师讲故事,而这种做法便很好地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到听故事上来,如教学“家”字,就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古代先民的游猎生活习性:远古人多为狩猎生活,没有安定的地方居住,“”表示家,后将吃不完的野猪圈养起来,并从此定居,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所住的家的标志,学生们听后恍然大悟,兴趣倍增,这样,使学生不但理解了“家”的构字,还了解了人类生活的演变历史。

  4.字谜法

  字谜法是根据汉字的构形理据编制字谜。较好地达到音、形、义结合的识字目的,且趣味性强。比如在教“哥”字时,教师先指导学生先观察“哥”这个字。学生发现“哥”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是没有钩的“可”字,下半部分是“可”字。再引 导学生想,“哥”这个称呼是谁喊谁的?于是根据形与义编出了“哥——可上又可下,老二喊老大。”的歌诀。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又根据字的形与义编出了许多字谜。如:目——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字谜法有利于引趣激情,调动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

  5.游戏法

  把识字教学寓于游戏中,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轻松愉快。

  (1)找朋友

  先出示单人旁的卡片,让学生了解单人旁是“人”字演变而来的。然 后出示“尔”、“也”、“门”、“上”、“下”等卡片,让学生找一找哪些字能和单人旁做朋友。学生找到“你”、“他”、“们”后,非常高兴,争着给同学们出题。又找到了跟“艹”、“三点水”等做朋友的字。

  (2)摆火柴

  给若干根火柴,让学生摆字,看谁摆得又对又多。一字开花、填字、加、减一笔变新字等游戏都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从而提高识字质量。

  字理教学心得体会

  田艳丽

  根据汉字的构形理据进行识字教学意义是深远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字理教学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根据汉字的构形理据进行识字教学,在识字时引导学生对汉字追本溯源。为此,教师先出示实物彩图,引出古体汉字,再出示现代汉字,这一系列过程与儿童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吻合。

  实物彩图以及由看实物图片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相关画面,有助于学生了解字义,使形、义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同时,图片、投影片、动作表演以及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材料,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发展。

  根据汉字的构形理据进行识字教学,注重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掌握构字规律。如学习了“操”字后,启发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字与它形近。经过思考,学生能想到“躁”、“澡”、“燥”等一组形声字。

  从而对形声字获得规律性的认识,拓展了识字面,抽象思维也得到发展。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以往的识字,一般都是机械地读、记、看、背,枯燥无味,对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微乎其微,我在采用字理析词的教学过程中,既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记得在教学《骄傲的孔雀》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有一个词“湿淋淋”,需要学生理解,以前的教学中,老师是让学生看图直观的理解词义,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准确理解词义,误以为“湿淋淋”就是“淋湿”。我根据词义和字形的特点,选择了运用字理来析词,我提示学生:“湿淋淋”这三个字的偏旁是什么?这说明湖里的那只鸟湿得怎样?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它全身都湿了。有的说:“它被淋得像只落汤鸡。”我笑着插了一句:“这水还不够多啊!”学生心领神会,有人马上站起来补充:“它全身都湿透了,从头到脚不断地往下滴水。”这样一来,学生的理解就很到位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充分调动起来,确实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在碰到一些陌生的词语,身边又没有工具书时,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来进行字理析词会给他们阅读理解带来很大的帮助。

  四、字理识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以往的生字教学,无非就是独体字数数笔画,合体字说说结构,枯燥重复单调,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自从我采用了字理识字教学法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因为字理识字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想象丰富的过程,有的生字本身就是一个小故事。如我在教“滚”字,备课时对于如何点拨学生进行分析记忆“滚”字,我想了好久仍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在课上,学生观察分析字形后,我请学生发挥想象给“滚”字编个小故事,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尽情发挥想象,最后这样编:老公公的儿子把老公公的衣服撕成两半,还叫老公公滚,老公公伤心得直掉眼泪。老公公的儿子不孝顺老人,不好!我被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深深折服了,这样的字理识字学生不但学得轻松,记得牢固,而且形中有理,形中有义。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看事物、看图片、做动作、说歌诀、猜字谜、做游戏等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记住了字形,掌握了字音、字义。教“看”字时,教师问:“往远处看,要遮光,手放在哪?”“放在眼睛上面。”老师把手放在眼前,说:“‘看’字就是这样演变而来的。”教“鱼”字时,出示鱼图,教“泉”时,画一眼泉水。灵活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识字教学,加强了理解记忆,避免学生机械地重复抄写,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字理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马山县白山镇合作小学 蓝利莺

  我有幸参加了字理课题启题研讨会。从此我收集资料、信息。听教师的课、听专家的点评,真是大开眼界,长了见识。

  下面是我的几点真切、实在的体会:

  1.看到字理识字给识字教学带来的乐趣和轻松,让所有学习汉语、使用汉语的人都能运用汉字演变图来轻松、愉快地学习汉字,并从中欣赏到汉字另外几种形体的美。

  2.经过学习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中国汉字的魅力,真正认识到了中国汉字是表意文字,真正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趣味,更让我看到了自己对汉字的了解是多么浅薄。在会议前发了几本有关汉字字理的书,如雪中送炭,让我了解了很多个常用汉字形义音古今的变化及构形理据,使我能依据汉字的构字理据和形义特点进行语文教学,引导学生依字析形索义,依义索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写字质量。我在教学中通过汉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楷书的字体演变,通过揭示汉字的字理,引导学生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造字方法中感悟到汉字构造的巧妙和科学,了解到汉民族先人的聪明和智慧,了解到汉字中蕴涵的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常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3.我深深地体会到字理教学贯穿在小学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然而,我们现在的老师过去做学生时,由于老师没有讲字理,所以大多数老师也都不太知道什么是字理。我希望让更多的语文老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汉字的独特趣味,享受到字理教学带来的轻松和快乐。

  在学习里,我看到字理教学法已植根在很多同行的心中。我也看到很多老师想用字理进行教学,却又不知道怎么讲字理。为了让字理教学法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教师,服务于语文教学,我们的每周集体学习就找出一定的时间再学习《字理教学手册》这本书。

  常言道:“教学有法(法则),教无定法(方法)。”依据字理教学这是识字教学的基本法则,而具体如何施教则要因时、因字、因人、因课的不同而变化。但是,不管如何的变化和不同,我们都应凸显字理,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到汉字“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印度前总理尼赫鲁语),真正地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切实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字理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马山县白山镇合作小学 蓝利莺

  我有幸参加了字理课题启题研讨会。从此我收集资料、信息。听教师的课、听专家的点评,真是大开眼界,长了见识。

  下面是我的几点真切、实在的体会:

  1.看到字理识字给识字教学带来的乐趣和轻松,让所有学习汉语、使用汉语的人都能运用汉字演变图来轻松、愉快地学习汉字,并从中欣赏到汉字另外几种形体的美。

  2.经过学习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中国汉字的魅力,真正认识到了中国汉字是表意文字,真正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趣味,更让我看到了自己对汉字的了解是多么浅薄。在会议前发了几本有关汉字字理的书,如雪中送炭,让我了解了很多个常用汉字形义音古今的变化及构形理据,使我能依据汉字的构字理据和形义特点进行语文教学,引导学生依字析形索义,依义索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写字质量。我在教学中通过汉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楷书的字体演变,通过揭示汉字的字理,引导学生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造字方法中感悟到汉字构造的巧妙和科学,了解到汉民族先人的聪明和智慧,了解到汉字中蕴涵的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常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3.我深深地体会到字理教学贯穿在小学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然而,我们现在的老师过去做学生时,由于老师没有讲字理,所以大多数老师也都不太知道什么是字理。我希望让更多的语文老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汉字的独特趣味,享受到字理教学带来的轻松和快乐。

  在学习里,我看到字理教学法已植根在很多同行的心中。我也看到很多老师想用字理进行教学,却又不知道怎么讲字理。为了让字理教学法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教师,服务于语文教学,我们的每周集体学习就找出一定的时间再学习《字理教学手册》这本书。

  常言道:“教学有法(法则),教无定法(方法)。”依据字理教学这是识字教学的基本法则,而具体如何施教则要因时、因字、因人、因课的不同而变化。但是,不管如何的变化和不同,我们都应凸显字理,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到汉字“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印度前总理尼赫鲁语),真正地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切实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字理研究心得体会

  寄宿部

  韦善琳

  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我参加了我校举办的《加强字理学习,提高语文素养的研究》课题研讨培训活动。在活动中聆听了全校语文老师的“我的一个字理课例”说课比赛,真是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

  我有以下几点真切、实在的感受。

  1、我对汉字字理知识了解是多么浅薄。以往对汉字的教学,着重强调学生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对形近字机械记忆,如“鸟和乌”、“压和庄”、“辨和辫”等,很少运用字理知识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对字词的理解停留在让学生凭借认知水平和查阅字典、词典上,也很少用字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语意思。在活动中,看到参赛选手和教授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画或实物演示来分析字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汉字,给识字教学带来乐趣和轻松,提高学生识字的热情和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培训学习,我深深认识到字理教学贯穿在小学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中,作用不可小看。可我对字理知识的了解少之又少,心里感到着急和不安。

  2、黄亢美教授的课堂教学亲切自然、朴实无华,又令我耳目一新。他执教三年级下册课文《雷雨》,把两个教学目标((1)凸显字理,在识字中阅读,在阅读中识字。(2)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脚踏实地地落到实处。他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堂课学生始终沉浸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兴致盎然。他对字理的教学更是轻车熟路。如引导学生回忆雷雨时伴随着狂风,雨滴是斜着打到地上,从而让学生明白书写“雷雨”两个字时,点要斜着写。这样让学生把亲眼所见融入学习中,化死记硬背为理解记忆,化难为易,事半功倍。黄教授还运用字理知识和实物演示教学了“鸟和乌”的区别、“压”、“垂”、“虹”和“渐渐”。他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自然流畅,教学技艺精湛,课堂精彩纷逞,令我敬佩。以往我能参加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这次是从教以来第一次现场观摩知名教授上课。要是这样的活动经常开展,在一线的老师也许会很欢迎。活动期间,教研组长常提起这样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有名人指路,有名人指路不如跟着成功者的脚步。是呀,跟着成功者的脚步就少走弯路,避免做无用功,早日到达目的地。

  3、我得加强字理知识学习,提高字理教学水平。在参加这次培训前,学校字理课题组曾印发了一些学习资料,发放相关的两本书,由于对字理缺乏认识,我不予以重视。听了他们的课,体会汉字的魅力,汉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感受到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今后我得自觉安排学习字理时间,多多学习字理报纸和书刊,在网络上查阅字理知识,积极向身边的老师请教,学习保持常态化。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学以致用,让字理知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15年6月25日

  土博中心小学寄宿部

  2015春学期

  字理研究 心得体会

  作者

  韦善琳

  字理与字理教学

  1李 运 富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北京市,100875)

  (原载《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内容提要:

  在中小学的汉字教学中,盛行分析字形、讲解理据的教学方法,但对什么是字的理据,怎样讲解现代汉字的理据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因而各行其是,随意性很大,以致胡拆乱解、牵强附会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遵循汉字的结构规律和发展规律,科学地界定了什么是汉字的理据,提出了判断汉字理据的条件,同时根据现代汉字的特点,提出了讲解现代汉字理据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字理

  字理教学

  现代汉字

  一、字理概说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可视符号,通常一个汉字字符记录汉语的一个语素或一个音节。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最初创造一个怎样的字符来记录哪一个语素,虽然带有人为的约定俗成性,但总体来说并不是随意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的。也就是说,汉字在构造之时,其形体的拟构具有一定的理据,通常把这理据叫做字理,指的是字形跟所记语素音义上的联系。例如甲骨文用“

  、”(鹿)等形来记录语言中“lù”(一种枝角动物)这个语素,就因为字形跟语素所表示的动物形体上相似,实际上“

  、”等形体就是根据语素“lù”所表示的动物意义来构拟的,这种构字方式属于以形表义,传统叫做“象形字”。

  诸如此类的构字方式还有“指事字”(如“一”“刃”“本”)、“形声字”(如“煌”“清”“理”)、“会意字”(如“尘”“解”“析”)等。东汉时期的许慎编《说文解字》,就是按照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四种构字方式来分析字理的。他还提到“转注”“假借”,连同前面的四种合称“六书”。但实际上“转注”“假借”跟字形的 1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现代汉字的构形原理与中小学汉字教学”(编号01BJBWY008)

  作者简介:1957年6月生,男,湖南衡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1 结构没有多大关系,所以一般不用它们来分析字形,而把这两书看作是用字的方法。但即使是用字的方法,它们跟所记词语也是有联系的,转注重在义的联系(同义或近义),假借重在音的联系(音同或音近)。可见无论从构字的角度说还是从用字的角度说,汉字都是一种理性的符号,都有理据可讲。不过,在识字教学中所讲的字理主要是指构造之理,一般不包括用字之理。

  如果把指事的“事”、形声的“形”、会意的“意”理解得宽泛一些,那许慎提出的“六书”中的前“四书”已经基本上能反映古文字阶段的字理系统。但如果要把汉字构件的功能区分得更细一些,解说得更明确一些,那“四书”还不够用。例如甲骨文的“

  (饮)”字,画一个人弯着身子伸长舌头对着酒坛子吸吮,坛子内外甚至还可以画上几个点,表示酒水,这是一幅很形象的饮酒图画。但这不是单个事物的象形,也不表示其中任何一个图形的意义,而是由多个图形组合产生一个新的意义,所以不应该是象形字;

  组合的各部分又不都单独成字,其坛其酒其人分开来都象形,组合起来也是一幅画,所以人的舌头一定要伸出来对着酒坛,可见图画性很强,这就跟“解”(用“刀”分解“牛”“角”)之类的会意字也不相同。套入“四书”实在有点勉强。实际上它是几个图形的会合,叫做“会形字”才名实相符。还有形义合成字,如“上部象形,下部表义。形音合成字,如“

  ”(胃)、“”(果)等,两字都是”(凤)、“

  ”(鸡)等,前字左边象

  ”(太)、“

  ”(音)形,右上标音,后字左边标音,右边象形。义标合成字,如“等,“大”与“太”意义相近,是表义构件,下两点或一点是标志符号,表示区别;

  “言”与“音”也意义相近,是表义构件,口中加上标志性笔画,表示区别。音标合成字,如“(千)”“

  ”(百)等,前字用读音相近的“人”字作示音构件,在“人”字上加一短横作为区别标志,后字借“白”表示读音,上面加一横作区别标志。形标合成字,如“

  ”(玉)字,“王”象玉串形,是象形构件,左右两

  ”(春)笔表示跟国王的“王”相区别,是标志性构件。多功能合成字,如“字,三个“木”象草木之形,“日”表阳光之义,“屯”提示这个字的读音。凡此等等,这些实际存在的构字理据都是传统“四书”所概括不了的。因此我们所说的字理是字形结构客观显示的构件跟所记语素之间音义联系的状况,它跟传统“四书”的原理和方法是一致的,但并不等于“四书”。我们可以从古今汉字的实际出发,通过分析汉字的构件和确定构件的功能来重新归纳汉字的形义关系和结构类型,而不必墨守“四书”现成的表述。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创立的“汉字构形学”[1]就是在传统“四书”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汉字理据和进行汉字教学的指导思想。

  汉字和汉语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字形变了,或者所记词语的音义变了,它的构形理据也可能跟着变化。就是说,不同的字形可以有不同的理据,不同的音义关系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理据,可见字理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时代的字形可能反映不同的字理观念和理据系统。因此在把握汉字字理的时候,还必须要有历史发展的眼光。例如现代通行的汉字就跟小篆字系和甲骨文字系的理据模式有了很大不同,真正的象形构件已基本消失,新的记号构件却大量产生。如果仍然死守传统的“四书”或古文字阶段既有的模式来分析现代汉字的理据,无论是理论上还是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例如有人认为现代汉字形声字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这就是站在千古不变的立场上来说话的,事实上许多源形声字现在已经不再是形声字,例如赵(趙)体(體)变(變)淦(gàn)诸(辩问)等就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特别注重汉字构形及其理据的变化情况。

  字理的变化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一种结果是字形变了以后,构件还有功能可说,只是它的功能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功能了,这种情况叫做理据重构,也就是重新给它找到一个理据。例如:

  (会义合成)——弦(义音合成) (会形合成)——涉(会义合成) (会形合成)——

  (独体象形)——

  (形义标合成)——

  、折(会义合成)

  (形音合成)——雞、鷄(义音合成)

  (会义合成)——滅(义音合成)——灭(义标合成)

  第二种结果是变化后的形体跟所记词语的音义已没有什么联系,或仅有部分联系,致使全字或部分构件的形体功能无法确指,这种情况可以叫做结构功能丧失或部分丧失。为了便于分析和指称这种无功能的形体结构,我们把因变异而丧失音义联系的形体,包括代替原字部分形体的简化符号,都称之为记号[2]。例如:

  觀(音义合成)——观(记号+义符) 歷(音义合成)——历(记号+音符) (会形合成)——舂(记号+义符) (独体象形) —— (会标合成) ——

  (形音合成)——鳳(义音合成)——凤(记号) (会标合成)——齊(记标合成)——齐(记号)

  (独体象形)——業(记号)——业(记号)

  3 (会形合成) ——号)

  (会形合成)——爲(义符+记号)——為(记号)——为(记对于理据重构的字来说,不同的形体反映出不同的字理;

  对于功能丧失或部分丧失的字来说,虽然无法解释某些形体的音义功能,但形体结构本身仍然是合理的,因为这些形体的来源可以解释,从来源上讲清形体变化的所以然,并对变化后的字形人为规定分析方法和结构类型,这也是一种字理。因此,我们所说的“字理”实际上包括构造之理和演变之理,也就是静态之理与动态之理两个方面。动态演变是纵向的,贯通古今的;

  而静态构造是横向的,可以分为字源构造、历变构造和现实构造等不同的构形模式。这些都属于字理。

  汉字的构造之理和演变之理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受到形体系统和语言系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不是随意联想和编造出来的。作为字理,它应该符合四个条件,否则就不能算作字理。这四个条件是:

  (1)必须紧扣字形,违背字形的“理”不是真正的字理。如把从“心”“非”声的形声字“悲”讲成“像心里面长了韭菜一样悲伤”,把从“礻(示)”“畐”声的形声字“福”讲成“一口人有田种有衣穿就幸福”,都当作会意字,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会意歪曲了字形:“悲”中的标音构件“非”并不是韭菜的“韭”,“福”中的表义构件“礻(示)”并不是衣服的“衤(衣)”。

  (2)必须与字形所记录的词语相关或者与字形的演变过程相关,无关词语音义和形体演变的“理”也不是真正的字理。如把形声字“照”讲成“一个日本人拿着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滴了四点血”,可这跟“zhào”的读音以及光亮、照射等词义有什么联系呢?何况造“照”字的时候日本人并没有侵华呀,为什么要把杀人的事跟日本人联在一起呢!又如把形义合成的“困(梱)”讲成“花园四角方,里面真荒凉,只有一棵树,种在园中央。”花园里或院子里种一棵树,跟“困难、困顿”的词义有什么联系!把“衙”讲成“三人行,其中有我”,这与“官衙、衙门”的意义又有什么关系!再如说“寸”字是“十字跷起脚,一球踢老高”,这作为字谜游戏游戏未尝不可,也有助于记住字形,但它并不是字理,因为它跟所记词语的音义无关,也与字形的演变无关。

  (3)字词的联系必须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牵强附会生拉硬扯的“理”同样不是真正的字理。如把“要”讲成“西方的女人东方要”,且不说“要”的上部是否“西”字,“西方的女人”为什么东方就“要”?这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吗?又如把“球”讲成“一个姓王的抢了四个栏板球投了一个点球”,抢球、投球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姓王”,如果不牵合“球”的词义,谁能从“求”的字形上看出栏板球和点球来?另如说“今”字“上面表示眼睛能看到,下面作个标志,意即眼下、此时此地,也就是如今、当前”,说“可”字是“用笔画张嘴,再在边上作个记号,表示认同、同意口中说出的话”,这样的形义联系,联系是联系了,换上另一个人能想得出来吗?还有人解释“恕”字:“由心上女口组成。它形象的告诉你,得罪大人怎么办?快去找他心上女人开口求情,准能宽恕原谅。”可谓牵强之至! 4 好在他自己也承认是《歪说文戏解字》。这类的形义解释完全是说解者个人杜撰出来的“理”,不是字形客观表现的理。

  (4)真正的字理必然符合系统、具有规律,游离系统之外而毫无规律的望形生“理”即使能自圆其说,也不能算真正的字理。例如把“韭”字讲成“韭菜不是一根,而是一丛”,把“鸡”字讲成“鸡是又一种鸟”,乍看还真有点道理,可汉字构形中,没有一个“非”能当“不是”讲,也没有哪个“又”是当副词用的,再联系这两个字的演变历史看,就明白原来并不是这么回事。再如把“聪”讲成“同学们要想聪明,就要用耳朵听讲、用心想问题、用口说话、用两只眼睛(口上的两笔)看黑板”,这样寓教于字,似乎合情合理,也确实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怎么来讲解单用的“总”字呢?如果学生把“单、曾、兑、说”等字中的“丷”也当作两只眼睛可咋办?再如“温”字,单就这个字来说,讲成“太阳照晒器皿里的水,水就变温了”,也确实是字词相扣、形义相关的,可联系“瘟愠氲韫蕴缊塭揾榅殟煴瑥”等一系列字来看,我们就知道“温”的字理其实是“从水昷声”,因为“昷”在其它字中都起标音作用,与太阳和器皿无关。再如把“饿”字讲成“我饿了要吃饭”,那“哦鹅蛾俄峨娥”等字怎讲?把“福”字讲成“一口人有田种有衣穿”,那“副幅辐蝠匐逼”等字也与“一口人”及“田土”有关吗?认为“姨”是“娶了少数民族的女人作姨太太”,那“胰咦荑(tí)”等字是否也属于少数民族呢?可见如果没有全局观念,望形猜理,一个字形编一个“故事”,那就会讲了一个,乱了一片,甚而至于破坏整个汉字系统,结果得不偿失。这种不符合系统而瞎编出来的“理”不是真正的客观的字理。

  通过上述正反两方面的界定,我们对汉字的字理应该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当然,字理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对字理的分析讲解却难免带有主观的成分,因此字理教学跟字理其实是两回事,不能等而同之。那么什么是字理教学、怎样进行现代汉字的字理教学呢?

  二、现代汉字的字理教学

  如上所述,字理就是汉字形体的所以然,也就是反映在汉字形体上的客观理据。那么,如果我们在汉字教学中把汉字的构形理据或变形理据分析出来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某个形体的构造原理及其演变过程,这就是字理教学。字理教学对于原构字(结构理据没有发生变化的字)来说,主要解释形体构造跟所记录的词语之间的关系;

  而对于变异字(结构理据发生了变化的字)来说,则应该进一步说明形体的演变过程。

  字理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时代的字形可能反映不同的字理观念和理据系统。因此对字理教学来说,首先要确定所讲对象的时代性。我国的汉字教学从来就重视字理。《说文解字·叙》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六书”的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就是讲汉字结构理据的,不过他们所依据的是古文字字形,大都理据明确。就目前中小学的字理教学而言,所讲解的对象 5 当然是现代汉字。现代汉字系统是经过了长期发展演变并由今人加以整理规范而形成的,其中的字理情况比较复杂,或承袭字源理据,或理据重构,或理据隐含,或理据丧失,凡此种种,不宜用单一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而应该针对不同的理据情况分别主次先后,各自采取相应的原则和方法来加以处理。大致说来,现代汉字的形体理据可以分为四种情况,我们应该用四种不同的态度来区别对待。

  第一,构形理据一目了然的直接依现代字形讲解。

  从现代字形上能一目了然看出构形理据的字包括三种情况。一是理据古今未变的字,例如相当数量的形声字和会意字,虽然形体上难免有书体的变化,甚至有所简化,但构件的组合及其功能关系并没有变化,只要我们知道古今对应的构件的音义,就能从现代字形上直接分析出理据。如“解”字的理据是从“刀”分解“牛角”,“明”的理据是“日月”之光明亮,“间”的理据是“日”光透过“门”缝,“鸣”的理据是“鸟”用“口”叫唤,这些都是会义合成字,也就是传统所谓会意字;

  再如“煌”的理据是从“火”“皇”声,“晴”的理据是从“日”“青”声,“辆”的理据是从“车”“两”声,“骑”的理据是从“马”“奇”声,这些都是义音合成字,也就是传统所谓形声字。

  二是理据重构的字,即现代字形所反映的理据跟古代对应字的理据不同了。如“构”字原来从“木”“冓”声,现在从“木”“勾”声;

  “猪”字原来从“豕”“者”声,现在从“犭(犬)”“者”声;

  “尘”字小篆从三“鹿”扬“土”会意,楷书繁体从一“鹿”扬“土”会意,现在则从“小”“土”会意;

  “体”字原来从“身”“豊”声,或从“骨”“豊”声,现在则从“人(亻)”从“本”会意(跟古代从“人”“本”声表愚笨义的“体”同形);

  “灭”原来从“水(氵)”“

  ”声,现在可以分析为用“一”(标志覆盖物)灭“火”的义标合成字。凡此等等,有的功能关系没变,而构件变了,有的构件变了,功能关系也变了。总之是理据发生了变化,新的理据是建立在现代字形基础上的,因而没有必要追溯古代字形。

  三是现代新造字。新事物的产生需要新的词语来表达,有时还需要创制新的字形来加以记录。这些新创制的字形在古代没有对应的字形,因而它们的构造理据只能根据现代字形分析。例如“氢”“氮”“氨”“氯”以及“钡”“锑”“铱”“镭”等化学新名词用字,就都是现代新造的,新造字大都是义音合成字(形声字)。

  第二,构形理据不太清楚或没有把握的,联系现代的相关字形统一考虑,要在共时系统的约束下寻求类别理据。

  汉字构形不是孤立的现象,讲解理据要兼顾系统内的类似现象作类化处理,也就是要进行系统类聚。利用汉字的系统性,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掌握个体字符的理据。特别对现代汉字而言,由于形体的演变和音义的发展,个体字符的构形理据有所削弱,不经过仔细分析有时很难一下子看出来,但如果联系相关的字符,通过类化作用和系统的提示,则个体字符的构形理据就显而易见了。例如“都”字,如果孤立地看,很难把它断为形声字,因为其左旁“者”跟“都”的读音声韵调都不同,似已不能表音;

  其右旁“阝”不能单用表词,当然也就不能表义。但如果我们把“都”放在整个现代汉字体系中来观察,则其理据仍然清晰。因为 6 以“者”为构件的“堵”“赌”“睹”都读“du”,说明“者”带有“du”的语音信息,认读者可以通过系联类推的方法捕捉到这一信息,所以实际上它还能起到表音的作用;

  同理,以“阝”为右部构件的“邦”“郑”“邯郸”“郊”“邢”“鄂”“鄢”等字都与城镇、地名或姓氏有关,而“都”在“首都”“都城”中也正是用的城镇义项,认读者通过系联类推同样能捕捉到这一信息,可见“阝”实际上也仍然能够起到表义的作用。既然“都”的左旁能够表音,右旁能够表义,那它的理据模式当然是义音合成,也就是形声字。只是“者”的表音功能和“阝”的表义功能不是通过各自独立运用的音义来显示,而是需要通过系联类推来显示,也就是以类显音,以类示义。

  为了区别能够单用并且音义对应的一般声符(示音构件)和义符(表义构件),我们可以把不能单用或跟单用时音义无关而通过类化作用以类显音的声符称为“类声符”,以类示义的义符称为“类义符”。[3] 现代汉字中常见的类义符有“宀(室家宇宅寄宿寇安/表示与房屋有关)、广(库府床庄庐庙庖店/也表示与房屋有关)、厂(压厚原崖岸/表示与山崖有关)、髟(鬓髫髯髻髦/表示与毛发有关)、辶(过进逃追运远近返送迎/表示与行走有关)、冖(冥冢冠冤/表示与覆盖有关)、纟(线绳缝缀纺纱绵绣/表示与丝线布帛有关)、隹(雀雄雌雉雁隼雕焦集/表示与鸟有关)”;“页(颈颊额领项颔顶须顾顿颜/表示与头部有关)、贝(资货贺财贿赂赔赚贵贱赠赏/表示与钱财有关)、又(叉取受支友反双/表示与手有关)”;

  还有“艹(草)、冫(冰)、冃(帽)、攴(扑)、疒(疾)、囗(围)”;

  “灬(火)、讠(言)、氵(水)、扌(手)、月(肉)、钅(金)、彳(行)、饣(食)、衤(衣)、犭(犬)”等等,联系同类字也很容易看出它们能表示一定的意义。常见的类声符有“隹(堆推锥骓椎崔睢碓唯维惟帷/表示-ui读音)、

  (轻氢经泾陉径颈茎痉胫/表示-ing读音)、(拣炼练/表示-ian读音)”;

  “矣(挨唉埃诶/表示-ai读音)、肃(萧箫啸/表示-iao读音)”;

  “

  (弯峦恋蛮挛孪脔栾鸾/表示-an读音)”;

  还有“圭(-ua)、且(-u)、卖(-u)、呙(-uo)、川(-un)”等等。这些构件有的在现代不能单用,有的虽然能够单用,但单用时的音义跟所构字的音义无关,所以如果孤立地分析某个由这些构件构成的字,一般是难以明了其构形理据的。对于这种情况,以前的做法通常是要去查找古代的字形和字音,然后说明相应字源的理据。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要他们掌握太多的古形古义古音,难免加重负担,本来只要记住一个现代字形,现在却要连古文字一块儿记,加上古义古音的干扰,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影响识字教学的效果。其实只要我们掌握系联类推的方法,就可以在不追溯字源的情况下,借助于系统的类别功能而把相当一部分现代汉字的理据讲解清楚。

  第三,共时系统无法提供理据线索的,才求助于字源和形体演变的考察,借以说明字源理据或形体变异之故。

  共时系统所能展示的字理往往是某些字共同拥有的构件的功能,它们在相关的构形环境中体现出一定的意义信息或读音信息,但单独成字时,往往难以从系

  7 统上看出它们的构形功能。例如“木”作为构件,通过“桃李杨柳板材休林集析”等字的系联类推,我们会知道其中的“木”表示树木或木材之类的意义,是个表义的构件;

  可独体字“木”,它是怎样跟表示树木的“mu”这个语词建立联系的呢,我们无法从现代汉字的系统中找到理据,这时就需要借助字源也就是古文字来加以说明了,原来“木”是个象形字,经过隶变后成了记号字,其演变过程是“→木→木→木”。再如“为”,在“伪沩”两字中起标音作用,只要我们认识单用的“为”字就不难理解,可对于独体字“为”,它是如何表示“wei”词的音义的呢,这也需要追溯字源。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本来是用一只手牵一头象的组合图形来表示干活的意思从而记录语言中“wei”这个动词的,小篆仍然能看出会形的意味,隶变后,图形表义的功能就基本消失,成为从“爪”的半记号字,又经过草书楷化,就成了今天的全记号字,其演变过程是“

  →

  →爲→為→为→为”。诸如此类,几乎所有的现代独体字都需要借助字源才能弄清楚它们的构造理据及形体演变过程。

  当然,不只是独体字,合体字中理据不明而又不能从现代汉字系统上分析出来的字,也需要借助字源来讲解其构形理据。例如“春舂奉泰”四字,它们虽然都有一个相同的构件(字的上部),可这几个字的音和义都没有什么联系,我们无法推知它们共同的部件具有什么具体的功能。所以我们只好借助字源来讲解各字的构形理据。“春”的甲骨文字形作“

  ”字,其中的三个“木”象草木之形,“日”表阳光之义,“屯”提示这个字的读音,合起来表示意义跟阳光温暖、草木滋生有关而读音如“屯”的那个词,这就是春天的“春”。小篆作“

  ”,从艹(草)从日屯声,理据跟甲骨文差不多,隶变后作“春、春”,把小篆上面的两个构件“艹”和“屯”粘合为一个无音无义的记号“”,整个字就变成一个表义构件“日”加上一个记号构件“”了。追溯字源以能讲清理据为准,不一定要列出所有的古文字形体,也不一定要最早的形体。如“舂”小篆作“杵()以捣臼(

  ”,像两只手(

  )持)的组合图形,表示舂米的“chong”;

  隶变以后,上面的两个构件也粘合成一个记号“”了。“奉泰”两字也只需追溯到小篆形体就可以了。“奉”小篆作“”,从手(

  )从廾(

  )捧物(

  ),本义为“捧”,引申为奉

  ”,承、承受、侍奉,现代只用引申义,本义用分化字“捧”表示。“泰”字小篆作“从水()滑过双手(

  ),大(

  )声,本义为顺滑,引申为顺畅、顺利、平安,现代只用引申义(国泰民安),本义已消失。“奉”“泰”的上部也是经过隶变粘合而成的,它们跟“春”、“舂”还有“秦”、“奏”等字虽然在形体上互有联系,

  8 但由于形体的来源不同,因而理据各不相同。

  字源的追溯和形体演变的分析可以配合系统讲解,也可以济系统之穷,是讲解现代汉字构形理据的重要方法。但对中小学生而言,不宜用得太多太滥,只能根据需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适当运用。

  第四,字源理据不清或形体来源不明者存疑,宁缺毋滥,千万不要为求字理而随意联想,以致胡拆乱讲。

  事实上,字源也不能解决所有现代汉字的理据问题,因为有些古文字形体本身的理据就不清楚。例如“入”“六”“四”“于”“者”等现代字形不可理喻,查出它们对应的古文字形体同样难以推测其所以然,这类字我们就把它当作记号字要学生死记,或者运用别的方法(如联想法、字谜法等)帮助学生记住,而不要去编造虚无的功能字理。

  字理不是孤立的,而是由若干规律形成的系统。运用规律和系统来进行教学,自然能有效地提高汉字教学的功率,所以目前字理教学作为一种识字方法已在中小学得到广泛运用。但字理教学不单纯是个方法问题。它跟汉字知识、教育规律和儿童心理都有关系。我们应该在这些理论的共同指导下准确地把握字理教学的性质、功用和尺度,不要把字理教学讲成图画课,以为所有汉字都是由图画变来的,从而背离汉字科学;

  也不要把字理教学讲成古文字课,那会增加学生负担,偏离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更不要把字理教学讲成系统的文字学理论课,那么抽象的知识会降低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我们主张中小学老师应该学习汉字学知识,掌握汉字结构和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但在教学中只能根据现代汉字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运用,不宜过分强调。能让学生通过部分字例初步认识到汉字形体的结构和演变是有理据的就可以了,不要寄希望讲清楚每个汉字的理据,不要为了追求理据而胡乱分析和讲解汉字。应该说,字理教学作为一种识字方法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但并不是唯一的和万能的。所以字理教学应该跟别的识字方法相辅相成,并行不悖。能够解释字理而学生也容易接受的可以用字理教学法,不能解释字理或虽能解释而学生难以领会的就不要强解字理,而应该采用别的识字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N].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第13页。

  [3] 李运富.现代形声字的判定及“类义符”和“类声符”[A].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汉语教研室.古汉语论集(第三集)[C].湖南:岳鹿书社,2002.第50—62页。

  字理识字教学做法体会

  马山县白山镇合作小学蓝利莺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如果按传统教学方法又是那么的枯燥无味。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能力呢?多年的工作经验,特别现在正在上一年级语文课的我,令我沉思。在教学实践中,让我得出的结论是:字理教学是一种最科学的,也是最实用方法。利用字理教学才能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从而提高孩子识字能力。怎样进行字理教学呢?

  一、抓好独体字的教学

  独体字几乎都是像形字,如:“山、石、田、土、马、牛、羊”等等,这些字都是不能拆开的。如果学生撑握好这些字,是今后提高识字效率的关键。怎样指导学生撑握呢这些字呢?就要从我们的先人的造字方法去开导,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字理方法。比如教学“山”字,可以稍把它变形为“ ”,学生就能看出,这个字就是山的形状了。这样的认字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了,而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学生自然就会有兴趣去了。再识字“羊”,可以问学生,上面的两笔像什么呢?如果老师写得形象一点,学生自然就会说出那是羊角。我们知道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另外在教学实践中,加之注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识字教学就更加理想了。

  二、从形旁入手抓好合体字的教学

  合体字就是造字方法的会意字和形声字。而形声字占的数量最多。据说形声字占整个汉字的80%以上。怎样教好这些字呢?以前只说说字形结构就算了。所以识字能力低下,回生率高,写错别字多。我们知道如果是形声字,这个字的偏旁(或者部首)就是表义,另一部分则是标读音的。例如“课”左边表义,右边标声,“棵”也是左边表义,右边标声的,而“颗”左边标声,右边则表义的。为什么知道呢?右边的“页”是“头”的变体。如果学生有这样的认识,识字就牢固多了。而会意字的教学就更有趣了,如:“品”字的教学,可以这样问学生:“人们是怎样尝出茶水的好坏呢?”学生自然知道慢慢地喝,所以“品”是三个小口。比如课文的“二木林,三木森,二人从,三人众”就旨在这样的教学。因此,老师要据字理抓好合体字的教学。如果对简化了的合体字又是怎样进行指导呢?如果老师对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较深的理解,对简化了的汉字的讲解也并不难。因为汉字的简化也有字理的。如“灾”字,该是会意字了,房子被“火”了,自然就是灾害了。总之,老师要依据字理,灵活指导。

  三、抓好偏旁部首的教学。

  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汉字是表义的文字。如果是合体字,其中偏旁就是表义的。所以必须认清偏旁部首。而这些表义的偏旁部首又不是很固定的。比如“荆”,其表义的部首自然是“草”头,再如“疆”表义的部首就是“土”。另外,一个偏旁部首所在的位置是又变化的,在不同的字位置又有改变的。其形状往往也发生改变。例如:“玉”作偏旁就变成“王”,五笔输入法口诀的第一句“王旁青头兼五一”,其实不是王旁,而是“玉”旁,只是作了偏旁形状改变罢了。如“现”字中作王旁讲得通吗?如“火”在“热”、“烈”则变成了四点底了。实际是“火”字底。而“手”旁的变化就更多了。老师只有了解文字学,教学时让学生知道偏旁变化,才能了解字的意义。例如“举”,如果不知道下面是“手”的变体,这 1

  个字的意思就不好说了。

  四、演示指事的教学

  指事字也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方法。怎样指导认识并掌握这些字呢?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学生进行演示,或者说是展示。如“本”和“末”字的教学,可以这样做:先写一个“木”字,再在“木”字的下边画上一横。问学生:“树木的下端是什么呢?”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而“末”也利用这样的方法演示给学生的,从而让学生掌握。

  五、据字理,让学生猜字謎识字

  “日月一同走”,“一个守门员”,“一边流水一边干”,“二人力大冲破天”等等,让学生猜猜这些分别是什么字?学生动脑猜到了,自然记住很牢固。

  童心纯真,童心无邪。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如能以满腔的热情为学生铺路搭桥,用生动形象方式 方法指导学生识字,帮助学生寻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道理,那么识字将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识字效果。

  字理教学,使识字更轻松

  市十小

  元思娟

  《课程新标准》提出,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那么,作为低年级的教师我们该如何教孩子识字呢?怎样才能在识字教学上找到更有效、更轻松的路子呢?曾经,我们在识字教学上迷茫过,以为识字不就是让孩子多读多写,就能记住生字。为此,我们在识字上走了很多弯路,而且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同时,让孩子背上沉重的包袱,孩子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识字效率收之甚微。我们也为之苦恼过,难道就没有更有效、更轻松的识字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就是运用字理教学法。

  什么是字理教学法呢?字理教学法就是依据汉字的组构和演变规律,从汉字形与义、音的关系入手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在汉字教学中把汉字的构形理据分析出来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汉字的构造原理及其演变过程是字理教学。字理教学,使识字更轻松。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一个汉字都蕴藏着一个故事。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追本溯源解析字理,把枯燥乏味的方块汉字编成形象生动的故事,能极大地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效地提高识字的能力。例如可以把生字编成一个故事来学,如一个人走路走累了,正好看到路边有棵树,他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下,这个字是“休”。再如,闻,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把耳朵贴

  在门上听一听。

  二、图文对照,再现“形象”

  在教学生字“家”时,我引入了有关汉字文化的知识,激发学生识字兴趣。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了个可爱的小猪头,学生的兴趣顿时大增,都发出了“好可爱”的赞叹声。接着我适时地在猪头下面写了个“豕”字,教给学生读音与字义:古代把猪叫“豕”。原始社会时人们靠渔猎为生,那时的猪都是野生的,人们把活捉来的豕养在屋里就成了现在的家畜猪。讲解到养在屋里时我在猪头图像上加了宝盖头,板书“家”后教念口诀:“野猪是个宝,养在家里头。”“‘家’字以前是这个意思啊!真有趣!”学生在汉字知识中熏陶,很好地识记“家”的音、形、义,不仅加深了对“家”字的理解、记忆,还认识了一个新字“豕”,明白“豕”就是猪,并粗浅地了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教学“家”字,让我感受到识字教学引入有关汉字的文化知识,会使学生在识字中发现汉字文化内涵,热爱祖国文化。

  运用字理识字教学中“溯源——对照”的基本模式,注意发挥图示法和演示法在教学中的优势,使汉字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学生记忆就会相当的深刻。可见,字理识字与认识事物紧密相连,贴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联想,使抽象的汉字变得具体而生动,切实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象形字是用一个象形符号去描摹实物形象的字,如:“水、月、牛、目、山、壶”等。这些字都是按实物描绘出来的。“水”像小河流水,“月”像一弯新月,“牛”突出了牛角,“目”简直就是人的眼睛,“山”像峰峦层迭,“壶”就像一把水壶。这些象形字,可借用简图讲解字的形状,分析字形。如教学“亭”字,先让学生观察“亭”的简单图画,说说它的形状,再仔细看看“亭”的字形,说说它们相似的地方。学生图字对照,初步认识到“亭”这个字是由图中的画演变而来的,从而了解了象形字的特点。这样图字对照,学生既了解了字义,又掌握了字形,同时还初步知道了象形字的构字特点,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他生字如“鸟”等也可以用这种教法。

  三、联想想象,理解字义

  皮亚杰说过:“兴趣,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先导。”字理识字法运用汉字本身造字、构字规律所显示出来的魅力吸引学生,化解知识难点,简化学生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男:种“田”最有“力”气的是“男”人。

  辛:立着工作十个小时是很辛苦的。

  沙:河水(氵)“少”了,“沙”子就会看到。

  聪:上课的时候“耳”朵、眼睛(丷)、嘴巴(口)、“心”都用上的小朋友就是“聪”明的孩子。

  艳:色彩丰富多鲜艳。

  景:红日东升,北京的景色更美丽。

  。如《春风吹》一课,开课时教室响起轻快悦耳的乐曲,屏幕上展示一派春机盎然的野外风景动画图,随着画面的切换,同学们熟悉的淘气的春姑娘出现在画面上,她由远而近,嘴里吹气,画面上出现“春风”二字,接着从春姑娘口中吹出一个“吹”字,组成课题“春风吹”,别小看这不到半分钟的开课,学生已在轻松的气氛下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而且这个开课已经把“吹”的字理巧妙地融了进去,经老师稍稍点拨,学生不难发现,“吹”要用嘴,而且要哈气。所以左边为“口字旁”,右边为“欠”字,表示与哈气有关,使学生快速形象地记住了这个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动作演示,巩固字形

  五、对比辨异,快速记忆

  对于一些形近字或同音字,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张冠李戴。运用字理比较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如:在教形声字“蚂蚁”的“蚂”字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然后启发学生说出“蚂”字是“妈妈”的“妈”字去掉女子旁换上虫字旁组成的。通过比较识记,让学生明白,蚂蚁是昆虫,而妈妈是女性,所以偏旁不同。又如:“蓝”与“篮”怎样教学生区别呢?只要让学生

  明确其偏旁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就可以很好的区别了。蓝的本意是一种颜色,古时候染色用草,所以蓝是草字头;

  竹篮是用竹条编制的,所以是竹字头。打篮球时就是把球投进一个像篮子一样的篮筐里去,所以是篮球的篮也是竹字头。

  在识字教学中根据汉字特点渗透字理知识,能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加快识字步伐,领略到汉字内在的意蕴。

  如:在学习与“苗”有关的词串时学生自己创作了韵文:瞄:射击要用眼睛瞄。

  喵:口旁加苗是猫叫。

  猫:犬旁加苗是小猫。

  锚:金旁加苗是铁锚。学到了《狼和小羊》一课时,我让学生区别“浪、狼、娘、粮”,学生创编:

  反犬旁,大灰狼; 女字旁,老大娘; 三点水,是海浪; 米字旁,是食粮。这样就为学生理解字义提供了语言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识字效果。

  六、触类旁通,解析字理

  形声字教学,要利用其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形音、形、义的联系,通过字音、字形,促使理解字义。首先要让学生对汉字的主要偏旁部首的意义有基本的了解,以后凡看见带有这些部首的字就能大致判断其与什么有关。这样就便于见形(形旁)大致知其意义。

  例如,在形声字的“形旁带字”中,学习掌握基本字“衣”字后,根据形旁表义的形声字规律,学生便轻而易举掌握了“袋、裂、装、哀、衷、衰、衮、裹”等一系列汉字。“声旁带字”,在掌握基本字“清”字后,我引导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声旁标音的形声字规律去识记,学生很快掌握了“晴、睛、情、蜻、请、清”等一大串字意不同而形音相近的字。还有一些特殊的形被拆开的(如:街、衡等);

  形偏一角的(如:荆、旗、徒等);

  声旁变音的(如:渚、都、坡等)。了解了这些特殊的组合方式和一般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快的掌握汉字形、音、义。

  又如:在会意字中,掌握品字形结构的构字规律,明白品字结构中汉字每重复一次意思就加深一次的道理,只要学会一个字,就能掌握许多品字形结构汉字的形、义。如学习“品”字可记住“鑫、森、晶、淼、磊”等字的的形义。也有特殊如:“轰”变成“轰”,“ 聂 ”变成“聂”等,虽有变化,但也有规律可

  循,两个不也就是一“双”吗?同样,其他类型的字只要掌握了他的规律,便可一线串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字理识字,遵循汉字构字规律及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规律,教给学习自学汉字、辨音、析义、记形的方法,化多为少,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七、谜语揭理,加深理解

  如:教学“商”一字时,学生总容易写错。我在教学时,给学生讲了“商”的字理,让学生明白了“商”的意思,又编了一首儿歌:“一点一横长,点撇在中央,同框立下方,八口来商量。”这下,孩子们可乐了,一边念儿歌,一边书空写,一下子就记住了。正是琅琅上口的儿歌给了他们愉悦的情感体验。

  八、描述讲解,通俗易懂

  “寒”字时,也可以遵循字理:人住在简陋的房子里,铺的冰,盖的草,会觉得怎么样?——岂有不寒之理!学生会感到汉字很有趣。

  学习汉字不是闭门造车,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的“源”在生活当中,可以说语文中的内容都是大千世界广阔的反映,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就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实践出发,尽力创设学习生字的情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让识字走进生活。

  字源字理识字教学心得体会(共18篇)

  中级教学心得体会(共17篇)

  高中地理高效教学心得体会(共8篇)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两千字(共8篇)

  识字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8篇)

  相关热词搜索:

  心得体会

  教学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