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听胡维勇讲述北京海洋馆的故事

听胡维勇讲述北京海洋馆的故事

时间:2025-08-02 14:53:18 浏览次数:

生长在万米以下深海里的鱼是什么样子的?鱼会放电吗?鱼血是蓝色的吗?北京海洋馆总经理胡维勇不经意间提及的几个小问题,激起了记者极大的好奇心。

海洋的神秘决不亚于太空,而海洋生态与人类环境的关系如何协调?中国是拥有1.4万公里海岸线的海洋大国,而中国人的海洋知识却非常贫乏,国家提倡的“强化全民海洋意识”该怎样实现?这样深刻的问题,又让人陷入了思考当中。

一个半小时的对谈,胡维勇总经理向我们讲述了北京海洋馆缤纷展览背后的精彩故事。

波峰波谷九年路

坐落在北京动物园长河北岸的北京海洋馆,犹如一只蓝色的大海螺,静卧在绿树环抱花团簇拥的沙滩上。

1999年3月27日北京海洋馆开业,至今已近九年时间。“这九年,海洋馆经历了由巅峰落入低谷,又从低谷逐渐走出,开始攀爬新高峰的发展阶段。” 胡维勇一边抽着烟斗,一边陷入了回忆之中。

因为“北京海洋馆”不单单是普通水族馆的概念,也不单单是养殖常见的淡水鱼,还包括海洋哺乳动物的表演展示,所以在建成开放之初,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集观赏、娱乐、科普科研、休憩、商务会展为一体,规模宏大的北京海洋馆很是风光了一阵。它不仅是北京第一家内陆大型水族馆,而且作为50周年国庆献礼项目,在全国都很有影响,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当年,北京海洋馆接待游客的数量在150万人左右,营业收入突破了1个亿。

然而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富国海底世界、太平洋两家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水族馆落户北京,并且在2001年前后,国内又有十几家近似规格的海洋馆相继在广州、上海、深圳、大连等城市开业,水族馆行业的市场竞争似乎一下子就出现了。

在猝不及防的市场竞争中,北京海洋馆由开业时的最好状态滑向了下坡路。

2003年“非典”期间,旅游业普遍遭受重创,北京海洋馆也成为重灾区,游客数量最少的一天只有14人,最多的也只有八、九十人,海洋馆的经营跌入谷底,收入几乎为零。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北京海洋馆坚持了不关门的原则。“关门与不关门,我们在成本付出上是一样的,一万多条鱼、大型哺乳动物都需要喂养,训练也不能停止,如果停止就很难恢复到以前的表演水平了。因此我们采取了停发管理者工资、员工只发基本工资的做法,而企业经营的基本支出一分钱也没减少。” 胡维勇告诉记者。

经过“非典”这场天灾的洗礼,海洋馆的员工队伍不仅更团结了,而且找到了最佳的职业心态,那就是,对一个人的表演,要像对一百个人、一千个人一样精彩。

谷底的历练,让北京海洋馆的管理者看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2004年,经过一年时间的群策群力,北京海洋馆的企业文化纲领和标准推出了,在近几年不断总结和完善的基础上,包括“真诚与关爱”核心价值观在内的一系列企业文化纲领已经深植人心。

与此同时,海洋馆的经营班子开始思考企业的未来之路。是要按照展示、卖票、游人参观这条固有的普通景区的模式一直走下去吗?还是要找到一条有自己特色定位的新路?在对这些问题思考的过程中,也在摸索企业自身成长的同时,北京海洋馆逐步明确了企业发展的“双科战略”与“珍奇特”展示思路。

2005年以后,北京海洋馆的发展一年一个台阶。2007年,营业收入已突破1.2亿,进馆人数达到近135万,北京海洋馆再次冲到历史顶峰。

国宝中华鲟北京安家

2004年11月,湖北荆州长江水产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科学捕捞过程中发现了一条巨型野生中华鲟,它体长3.2米、重达400多斤。这条珍贵的中华鲟为了产卵在长江中逆流而上,途中不幸受伤,奄奄一息,被科研专家们发现后暂时送到了位于荆州的中华鲟繁育基地。

中华鲟是一种在长江中孕育,大海里成长的神奇鱼类,它在地球上生存了近一亿四千万年,是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堪称“水中大熊猫”。中华鲟的个体硕大,形体威猛,成鱼体长可达5米,体重达千斤,居世界二十七种鲟鱼之冠。然而由于受水域环境污染、工程建设及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中华鲟资源已急剧下降,处于濒临灭绝状态。有科学家统计,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水生物种的中华鲟目前在长江只有几百尾,再不加以保护将像白鳍豚一样消失。

得知捕获中华鲟这一消息后,北京海洋馆主动提出要养护这条受伤的中华鲟。

这时质疑的声音出现了。北京海洋馆作为一个企业,有能力做这件事吗?有相应的科研力量吗?他们是不是在炒作自己?还是想靠中华鲟的名气来挣钱?

面对质疑,北京海洋馆没有退缩。他们一边积极申请,一边为中华鲟来京疗伤做了充分准备:1400吨水体、24米长的巨型鲨鱼缸将成为中华鲟特殊的“家”,会潜水的养护人员将每天下水观察,给中华鲟喂食、按摩,成为中华鲟的“私人保姆”,而这一切都是目前国家科研基地所不具备的。

鉴于北京海洋馆所具备的良好基础设施,在农业部的指导与协调下,北京海洋馆与长江水产研究所合作开展了科企联合保护中华鲟的尝试。

2005年4月22日,这条在洄游途中受伤的中华鲟作为“首例”被运往北京海洋馆疗伤调养,而从宜昌到北京的2300公里途中,北京海洋馆也与长江水产研究所共同完成了内陆大型淡水鱼类的运输实验。

到达新“家”三天后,这条中华鲟开始缓慢游动,而北京海洋馆也由此开始了救助中华鲟的旅程。两年的时间里,陆续有5尾产前、产后受伤的野生中华鲟,及一批子一代中华鲟从湖北荆州被运往北京海洋馆进行疗养,目前这些经过疗养的中华鲟均已康复,且状态非常良好。

2007年4月22日,2条最健壮的中华鲟被放归长江……

“把中华鲟养活只是我们做的第一步工作。2005年底,经过我们的精心调养,产后中华鲟开口摄食,突破了野生产后中华鲟开口摄食的技术难题,为中华鲟长期人工驯养和野生亲体资源再利用以及中华鲟迁地保护奠定了基础。目前,我们已开始进行第三步工作,即实现中华鲟在人工环境下的再次繁育,并很有可能取得成功。”胡维勇告诉记者,由北京海洋馆与水产科学院共同成立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中心正在筹划中,该中心将对中华鲟在内的长江稀有鱼类开展系统的保护研究。

主打科研科普牌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海洋馆在做的课题有几十个。一家普通的企业为什么如此不遗余力地搞科研?这就不得不引出北京海洋馆以科研、科普为核心的“双科战略”。

北京海洋馆水体1.8万吨,以世界先进的水生物生命支持系统为各种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按照“珍奇特”的展示方针,馆内养育着千余种数万尾淡水和海水生物。其中,国际级、国家级保护品种有巨骨舌鱼、红龙、中华鲟、脂胭鱼、绿海龟、大鲵等几十种数百尾,驯养了海豚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

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胡维勇意识到,单纯的展示是远远满足不了游客需求的。他说:“作为一家企业,我们的产品就是我们饲养的鱼类,产品价值的提升,就要体现在科技含量的提升上。”例如,鱼病怎样防治?给鱼麻醉要打多大剂量的麻醉剂?怎样养出色彩更鲜艳的鱼?不同的鱼类要喂什么样的营养饵料?这些都已列入了北京海洋馆的科研计划之内。三年之内,这些成果都可转化为产品,形成特殊生产力。

2007年10月,北京海洋馆选出了自己的养殖人员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胡维勇谈到:“我们要把北京海洋馆办成业内培养人才、培育人才的基地。”

北京海洋馆提出的科研计划,是一种在实践中操作和完成的“养鱼经”。养殖人员一边工作,一边积累,科研成果来自于实践,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目前,北京海洋馆已开发出上百种包括科普读物在内的海洋纪念品,在商品部热销的,几乎都是海洋馆自主研发的产品。在北京文博会上,还获得了“特色旅游开发产品”的殊荣。胡总告诉记者,北京海洋馆的商品销售收入已占总收入的20%左右,而大部分企业只有10%。

北京海洋馆作为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工作已经从馆内走进学校,走向社区。目前北京海洋馆已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等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企合作活动。

在这几年“双科战略”的指导下,北京海洋馆与国际同行间的交流不断增多,已成功举办了两次国际研讨会。2009年8月,世界鲟鱼大会将在中国召开,北京海洋馆总经理胡维勇将在这次大会上作主题发言。2005年以前,来海洋馆的全部是国内游客,2005年之后,外宾参观人数逐年飚升,已由2005年的900多人升至2007年的1.9万多人。今年在北京召开的奥运会将是北京海洋馆打开国际市场的又一次机会。

“我们现在做科普,与观众分享的是知识,我们通过科研投入得越多,通过科普回馈给社会的就越多。北京海洋馆的产品就是要唤起人类对大自然的关爱,对地球的关爱。” 胡维勇如是说。

相关热词搜索: 北京 讲述 海洋馆 故事 胡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