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鱼的“宗教仪式”》一文于2003年第一期见刊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广大钓友诸多的异议和探讨,各种不同见解已在“鱼的知识”栏目分期分批给予摘登。今天,我们特别请专家何川先生就草鱼的“宗教仪式”写来分析文章,以解钓友们多日来的疑惑。何川先生说他很年轻,不是专家,但他毕业于华中农业水产学院,学的淡水鱼专业,又一直从事水产研究,为了我们这个问题,他特别请教了一些老前辈,翻阅了大量的文献,所以我们称其为专家一点也不为过。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拜读他的文章吧。
——编者
遵《中国钓鱼》之嘱,详细阅读了河南商城邹卫平先生的《目睹鱼的“宗教仪式”》 (《中国钓鱼》2003年第十期)、黑龙江穆棱苏群先生的《浅析<目睹鱼的“宗教仪式”>》(《中国钓鱼》2004年第九期),及上海王锡健先生《对<浅析目睹鱼的“宗教仪式”>一文的异议》(《中国钓鱼》2004年第十一期)等几篇文章,充分感受到广大钓友敏锐的观察能力与高深的知识水平。笔者也想根据长期从事水产研究工作所积累的一点经验,对这种较为特别的草鱼生态现象与广大钓友进行一下探讨。
钓友邹卫平观察到草鱼首尾相接环游于水面的那个小型水库,在持续了两个月的旱情之后,于6月下旬终于“下了场像点样子的雨”,使“水位上涨了5米多,水面积已经扩大了几倍”。这个季节、气候、水文特征不难使众多鱼类学者一下子就联想到了草鱼自然繁殖所需的地理环境及生态条件。因为性成熟的草鱼,每年在产卵季节,会成群结队地游至产卵场繁殖。从地理特征上看,产卵场主要有峡谷型、平原河谷型和两江汇流型三种,而观察到此现象是在莲花山水库中的一个小库,很有可能是雨后涨水在此地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平原河谷型产卵场。
草鱼的繁殖,涨水是极为重要的条件,产卵活动通常是在涨水期间进行的。涨水使水位迅速上升,流速加快,并决定产卵规模的大小。涨水越大,产卵规模越大。
同时,水流的刺激也是帮助草鱼达到性成熟并最终产卵的重要条件。出现此现象的地方在较窄的上游水面,水面的狭窄本身就会增加水体的流速,再加上“一边是条小河沟,水深约两米,仍有细水流入”,更为草鱼的产卵、繁殖提供了较为适宜的场所。
正如王锡健先生所谈到的,邹先生观察到举行“宗教仪式”的草鱼个体全部都是500克左右,这一点让不少钓友感到困惑,如果依照繁殖产卵的说法,正常在华中、华北地区,草鱼达到成熟年龄(3~4冬龄)的个体重为3000~8000克,一般是4000~6000克,雄鱼会比雌鱼早成熟一年,个体偏小一些,但也应在1000克以上。500克左右的草鱼是不具备生殖产卵能力的。笔者也跟王先生一样,注意到邹先生曾在文章开头提起,在观察到“宗教仪式”之前,在该水库钓到的草鱼普遍是“大头细身”,说明此地区鱼类长期饵料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该水库有可能因营养长期缺乏而出现小于正常体重的成熟草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老鱼”。鱼类在正常的生长环境中,其达到成熟与否,可以依据体长、体重等生理指标进行判断,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之下,仍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造成鱼类出现小于正常体重成熟个体的现象有以下几种可能性:第一种情况是因为遗传性状所导致,即产卵亲鱼个体偏小,造成子代体型也大多达不到正常的规格,这就是为什么水产工作者们在进行人工繁殖的时候要仔细挑选个体大、健康优质的亲鱼育种。第二种情况是因为在鱼种阶段,水体中饵料不足,小鱼没有达到正常的骨骼发育标准,导致生长速度严重受阻,造成出现小体型的成鱼。人工养殖中,很关键的一环就是鱼种的培养,小鱼生长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产量,如果鱼苗阶段没有喂养好的话,成鱼的规格自然就会小了。第三种情况是因水体中长期饵料匮乏,水质条件差,造成鱼在每年越冬没有足够的食物储备,春季缺水,水质条件差,鱼类只能常年饥饿度日,成熟亲鱼的体型也会偏小。虽然这几种情况都会对鱼的成熟、产卵量等造成影响,但如果外界刺激强烈的情况下,还是会集群排卵的。笔者曾经看到过不足50克的鲫鱼集群产卵,250克左右的鲤鱼已经达到性成熟,因此,出现500克左右草鱼产卵的情况还是有可能的。
此外,草鱼的繁殖与气温、水温条件也有直接关系。产卵的最适宜水温是20~25℃,通常水温上升到18℃以上,是决定产期到来的重要条件。因此,草鱼在华南地区产卵期是4~6月,长江流域是4月底到7月初,华北地区6~8月,东北地区是7~9月初。
总之,邹先生所在的水库具备了适宜的水温和涨水造成的水流刺激,促使亲鱼发生一系列生殖生理反应,使性腺及时发生质的变化,尽管雨前该地区水体条件恶劣,但大雨过后,水体条件的突然变化,为草鱼顺利进行产卵受精提供了一定的生态条件。
所谓的“宗教仪式”当然是种有趣的假想,当水位开始上升,流速逐渐加快时,刺激草鱼的神经,从而支配分泌腺分泌激素,使鱼开始发情,寻求配偶。一般5~6尾,甚至10多尾雄鱼兴奋地追逐一尾雌鱼,多呈环行游动并随着水位上涨和流速加快而追逐不断加剧。雄鱼常用头部抵撞雌鱼腹部,行动迅速,甚至会有跃出水面者。有时雌雄亲鱼仰浮,生殖孔相对,胸鳍和尾部急剧颤抖,雌雄亲鱼即在这种兴奋状态下产卵、排精。维持时间根据鱼数量的多少,短则数十分钟,长可达1~2昼夜,渔民们常称这种现象为“浮排”。
由此可见,邹先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很有可能是草鱼在集体发情、产卵。但因鱼体规格偏小,该地区水体环境有一定的特殊性,草鱼“宗教仪式”仅用繁殖产卵来解释还有些欠妥,根据笔者分析,另有两种可能,供大家探讨。
其一是因为水库底部水质差,造成草鱼集体上浮环游。
众所周知,草鱼属中下层鱼类,对底部水质指标(通常指溶氧、氨氮、亚硝酸盐)要求比鲤鱼、鲫鱼、鲇鱼等高,在水底氨氮、亚硝酸盐偏高,溶氧偏低的情况下,会出现集体上浮环游的现象,尤其在北方地区的一些高密度精养池塘里,在夏季雨后的早晨,时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因邹先生所在的水库是库中小库,相对封闭,水体交换能力差,而“雨前的那段日子对它们(草鱼)来说是灾难性的,据说因水质恶化,每天都有不少死鱼漂起来,整个水面弥漫着薰人的恶臭味”。由此可见,雨前水库的水体环境已极度恶劣,在降雨过程中会打破原有水层分布,使水底脏东西上浮,致使草鱼无法在水底正常生存而游到水体表面。此时的草鱼处于一种轻度或中度中毒的情况,不思进食,游动时也会出现左右侧身,翻转摇摆,对外界反应迟钝的现象。此外,鱼类本身就有顶水的习惯,中毒的草鱼群列队环游追逐新鲜的水流,也并不罕见。因此,小库底部水体恶化,可能导致草鱼上浮环游,即所谓的举行“宗教仪式”。伴随着水体脏物质的逐渐沉淀,水中光合作用的增强,溶氧会逐渐增加,有毒有害的氨氮、亚硝酸盐等物质会逐渐分解,底部环境慢慢转好,草鱼的身体在得到恢复后也就回到自己生活的水层中去了。有时在池塘精养中也可以看到草鱼集群上浮环游的情况,多发生在早晨或喂食结束之后,养殖者经常认为鱼在等食或在遛食,其实是草鱼不堪忍受池底的恶劣环境,告诉养殖者,该调节水质了。
其二是因车轮虫病或草鱼跑马病造成草鱼集体上浮环游。
车轮虫病足一种寄生虫病类疾病,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车轮状小虫寄生在鱼体鳃部,当草鱼被该虫大量寄生时,会因身体不适,成群结队围绕池塘或小水库边上狂游。但此种病症一般出现在鱼苗时期,成鱼阶段发生此种现象的可能性极小。至于王先生所提到的“铁锚病”(锚头蚤病)虽然会引起鱼蹿到水面,搅动水体,但不会出现集群环游的现象。
邹先生在该水库钓到的草鱼普遍是“大头细身”,说明此地区鱼类长期饵料不足。这不禁使笔者想到了比较少见的鱼类因饥饿及营养不良而导致的一种疾病——跑马病。得了跑马病的鱼围绕池塘或水库边成群狂游,驱赶也不散,呈跑马状,也有地区称此病为“车边病”。除鱼苗阶段会发生此病外,因水中长期缺乏适口饵料,鱼长期顶水,体力消耗大,也会引起跑马病。
相关热词搜索: 草鱼 仪式 宗教 现象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