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建筑设计综合分析探究

建筑设计综合分析探究

时间:2025-08-03 05:14:12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通过对建筑综合体的发展及其相应的设计思想的回顾,探讨了建筑综合体的设计及其与城市的关系。城市生活是建筑综合体发展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建筑综合体设计的所有目标都应以满足城市生活需要为前提。对建筑设计中的思维定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综合体;设计;思维定势;运用方法

一、建筑综合体的设计理念

多样化的城市生活和集约化的土地开发是建筑综合体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以其职能和空间的高度复合性和开放性突破了常规建筑的自我封闭体系,成功地将城市环境、建筑空间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空间体系。对于建筑综合体的设计,仅从建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是不够的,需要具备更为全面、综合的设计理念,从更为广泛的理论领域—人类学、心理学、行为学、文化学、生态学等多学科来进行探讨。

一是系统的观点。建筑综合体是由各种不同功能单元、不同性质空间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机体,是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系统。其各部分之间并非彼此独立,简单地叠加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激发,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整体。这种系统化的组合,使建筑综合体更加能动地发挥其职能和功效,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因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系统化的设计将改变过去仅仅局限于建筑层面的研究,而把建筑、交通、基础设施、开放空间、绿化体系、文化传承等各种要素综合在一起加以分析并进行整体设计。系统化的设计对涉及城市建设的各部门(政府、规划、设计、市政、园林、开发商)而言,意味着变各自为政为综合协调以取得最佳组合效益。

二是生态的观点。即重视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从而创造一个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人工环境的观点。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与自然环境休戚相关,他对自然的破坏最终将导致自身的灭亡。在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方面,早在七十年代就开始探讨环境问题。

对现有城市的更新改造,一味的扩大绿地范围,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并不现实,我们往往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地改善环境,节约能源,把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索取降到最低。根据气候和地形特点,利用建筑周边环境及其本身的形体处理来组织多层次的立体绿化系统,由此有效地弥补人工环境建设中生态的改变。

二、“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

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是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日的的,建筑设计的好坏,也是以能否创造一个让人感到舒服自在的空间环境作为评价标准的。所以,“以人为本”既是建筑设计的起点,也是建筑设计的终点。

人们利用行为科学分析研究发现,人在建筑中的行为与活动并不仅仅是在“是”与“否”两极上运动,而经常是越过这种界线,在“中间”的地区行动。例如,人们在室内又希望享受到室外的新鲜空气、阳光、绿荫,希望看到无垠的蓝天和繁星密布的夜空;人们在室外又希望遮日晒、避风雨。人们在公共活动的场所希望有属于自己的安宁的空间;人们希望少受他人干扰,可又喜欢与人交往方便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综合体空间设计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筑综合体占据一个或数个城市街区,其内部的交通联系往往具备了城市的交通职能,因而设计时要把建筑内部交通流线与外部城市道路的交通流线合理地组织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实行交通分流,完善步行系统。平面上的交通分流;空间中的交通分流—建设立体交通。二是建筑与公共交通相结合。较常用的方法有:建筑的地下层为地铁站点;建筑在二层与高架轻轨站相接;建筑下部架空形成公交换乘站点。三是停车空间的设计。多层车库与地下车库应有方便出入口,并结合绿化、小品设计进行装饰,将其成为外部空间的造型元素之一;全时停车概念,即在每天的不同时间里由不同单位和人员交叉使用某一停车场地,使之达到最大效率;无论停车场位于裙房屋顶或地下层内,都应在建筑外围设专用车道及通道,在水平面上与顾客步行道相分离。

建筑综合体同城市空间的结合,是通过其公共活动部分与外部空间实现的,这是因为建筑综合体的主要活动与城市生活在这里发生交汇,产生不同于其他部分的空间与功能要求。

中庭是建筑综合体内常用的一种空间类型,作为室内空间它具有封闭的空间形式与宜人的气候条件.但同时它又作为一种外向的城市空间,容纳了一定的城市活动,丰富了城市街道生活。其具体作用如下: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城市环境;提供市民活动空间;中庭作为建筑综合体的联系中枢;中庭作为联系传统建筑的中介。步行街是最具城市应用潜力的空间,能够满足高质量城市生活对户外活动与社交活动的要求,其具体设计原则有:可达性与识别性;空间序列的变化;适宜的尺度与通畅的空间;安全感和舒适感;场所感。广场是城市的重要“节点”,广场周围的物质环境、建筑形象以及广场上人们的各种活动构成了城市动人的意象口。广场的空间形态、广场的尺度、广场的主题与特色。

三、建筑设计中的思维定势

一项工程的建筑设计从何处入手,这是每个设计者都无法回避的又留题。用单一的建筑空间去适应日益丰富的功能变化要求,难度很大;用外在形象去体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更是谈何容易,在这种情况下,约定俗成的建筑模式和理论框架可帮助我们从众多信息中加以定向选择,减少认识上的中间环节, 找到突破口,从而在头脑中完成对建筑作品的创作准备阶段,这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可用来作为建筑设计参考根据的模式,其中框架就是建筑设计中的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在建筑变革中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过去的建筑,由于结构技术的限制,大都遵循下大上小、下重上轻、下实上虚的稳定原则, 由此培育、熏陶出来的审美情趣, 是与厚重、宏伟,庄严的风格紧密相联的。多少年来,虽有缓慢的变化,但基本上没有跳出这一模式束缚。直到近代建筑,解决了技术难题,才打破这一思维定势, 创作出同以前截然相反的下小上大、底层透空的建筑形式。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审美情趣从此为之一变,轻盈灵巧,活泼的建筑风格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构成设计上思维定势的因素很多,然概括起来说,在政治、经济、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功能和文化是两大主要因素。

功能对建筑形式的制约综合考虑了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所得到的结论建立在大量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体现出工程技术人员精确细致的工作作风,这是一种直线型的逻辑思维方式。有些方面作为设计依据,能够作到定量计测,如运用人体工程学确立空间范围, 选择视点位置、最佳角度等;有些方面具有定向性的指导作用,如按功能组合要求对多空间组合形式作出的规定等;甚至有以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设计人员必须自觉遵守的东西,如各种建筑规范。不仅如此,功能对于建筑整体面貌的形成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功能较为单纯的建筑类型如住宅、学校、剧场等,其形象特征也比较明显,很容易从建筑群体中区分出来。

建筑作为文化表现的实体,是和时代特征分不开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建筑文化观念。主导文化是经过筛选、扬弃、净化后集中了时代特征的精华文化,对于保持建筑环境的稳定、同样起重要作用, 体现主导文化观念的建筑可超越时空限制,使人产生归属感、认同感, 具有审美教育功能。高科技,信息化,全方位的环境观念是当今时代建筑文化的主流,趋势。通俗文化则是以平易近人、喜闻乐见的形象包装来满足人的感官享受,具有娱乐性、趣味性、休闲性等特点,商业气味浓厚。通俗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形象的塑造上。这两种文化中,前者对后者起暗示、导向的遥控作用,后者对前者起潜移默化的宣传推广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可以处于不同的地位。主导文化和通俗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相辅相承的,都不容忽视。主导文化具有创新隆、时代感,通俗文化具有因袭性、历史感,建筑创作既需要少量精品在文化上的带动、探索,又需要通过大量作品来普及、提高群众的建筑鉴赏水平。

在建筑创作过程中,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思维定势总是在其中起重要的支配作用。积极主动地去认识、把握它,同不去认识它,消极被动地对待它,有很大的差别。前者可以利用它的积极因素,为建筑创作迅速提供思路,后者如在黑夜中摸索,随意性很大。那么,如何在设计中去把握思维定势呢?把握定势的过程,实则是逻辑解析过程,去捕捉问题的实质,不仅是归纳总结阶段,也是发现创造阶段;把握思维定势,就要把构成定势的各种因素回归到原始状态,然后借助于外界条件的契机,激发灵感,再重新加以组合,构筑成新的东西, 把握思维定势就要用动态眼光紧密结合创作实践,追踪构成定势条件的因素关系,条件发生变化,则思维定势也随之变化,打破原有的不适应发展的旧定势,补充和更新某些要素,重新构造新的定势。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发展与可为城市发展提供的用地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城市空间的立体综合开发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在保持城市空间合理容量的前提下,加强城市的集聚程度,以全面提高城市效率,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宜人、方便、高效、卫生、优美、有特色的城市环境,成为城市设计的重点。不同功能的建筑相互交融混合,城市绿地、城市交通和建筑交融混合,城市空间的立体混合是高度城市化,城市节地,加强人际交往和丰富城市生活的具体表现。建筑综合体以其特有的综合性、复合性,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在城市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建筑综合体的设计已经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设计问题,而是上升到城市设计的层面上了。

本文通过对建筑综合体的发展及其相应的设计思想的回顾,探讨了建筑综合体的设计及其与城市的关系。城市生活是建筑综合体发展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建筑综合体设计的所有目标都应以满足城市生活需要为前提。虽然本文讨论的许多方面对于任何建筑类型都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由于是针对建筑综合体这一具体形式,许多现实的、普适的手法也同时会具备独特的运用方法。

事实上建筑综合体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功能,而它同时又与城市具有远比一般建筑类型更为复杂的联系,因而探讨这些手法都是十分

必要的。如果说早期建筑主要为解决技术与艺术的矛盾,现代建筑主要为解决工业化技术与功能的矛盾,那么当今建筑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城市与建筑的矛盾。任何建筑的设计如果不从城市设计入手都是不全面的设计,而城市设计如果最终不落实到具体的建筑设计也将会流于空谈。这些建筑设计研究将是我们建筑设计专业技术人员长期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与空间构成(辛华泉)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王祖锋1978.8.18出生、男、籍贯:浙江丽水、现任浙江中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师与助理工程师职务、建筑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 建筑设计。

第二作者: 张祥林1978.03.15出生、男、籍贯:湖北武汉、现任浙江中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师与助理工程师职务、工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相关热词搜索: 探究 建筑设计 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