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王家大院——晋商民居审美浅析

王家大院——晋商民居审美浅析

时间:2025-08-01 12:31:30 浏览次数:

摘要:晋商住宅作为北方汉民居的典范之一在中国民居建筑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王家大院是晋商住宅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融历史、美学、哲学一体的杰出建筑群。

关键词:王家大院;建筑美学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多样,形态各异且特色鲜明,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民居史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山西现存明清时期的民居聚落较为丰富,而其中的精华当属集中分布在晋中一代的晋商大院,体现了晋商文化“儒、官、商”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其独具特色的营造手法和装饰风格以及美仑美奂的“三雕(木雕、石雕、砖雕)”都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

王家大院地处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现已被辟为“中国民居艺术馆”、“王氏博物馆”的高家崖、红门堡和王氏宗祠三组建筑群,面积4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其作为明清北方汉民居建筑的典范,整体建筑群依山就势,负阴抱阳,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布局与结构蕴含着十足的理性与法度,不仅反映了“儒、官、商”三位一体的晋商文化,而且更是儒家伦理制度与“天人合一”思想及传统风水理论在民居建筑中完美结合的具体体现。

静升王氏祖籍琅琊(今山东胶南),后西迁至山西太原。南宋初年,族人王实由太原南迁至灵石县沟峪滩村。元皇庆二年(1313),王诚斋又率家族迁至静升村。随着王家家道中兴开始大兴土木,从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年间约200余年间土木兴建从未间断。静升镇内现存的五处王氏堡院为红门堡(恒贞堡)、高家崖(视履堡)、西堡子(崇宁堡)、东南堡(和义堡)和下南堡(拱极堡)。其中高家崖和红门堡保存较为完整。

高家崖、红门堡两组建筑群依山傍势,呈东西对峙之势,一桥相连,皆为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高家崖堡院兴建于王家鼎盛时期,工艺最为精湛,兴建历时约16年,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为不规则的城堡式串联住宅群,有大小院落35座,房间218间。俯瞰高家崖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组成,堡的四面各设一个堡门。高家崖的主体建筑是两座三进四合院,正房都是傍山挖凿的拱券窑洞,然后在窑洞上盖建房屋,此处的窑洞建筑一反常见窑洞建筑的朴素简单,以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符号在房檐立柱、门额枋额、楼栏护栏、柱础柱头等部门进行装饰,时至今日依然感觉华美考究。

静升王宅作为封建社会晚期的豪门大户,其建筑形制和空间布局都折射出了封建礼治的伦理特征,尽管王家大院的兴建相当炫耀和铺张,但依然有着明显的“儒”“礼”的特征。无论高家崖还是红门堡,都是由四合院作为基本的构成单元,传统的四合院模式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王家大院的四合院单元基本都有明显的南北向中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其空间组成和定位皆从宗法礼治为基础,而此正是封建社会两千年来的重要精神和社会组织特征。君臣、父子、长幼、男女等一系列构成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但决定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家宅建设的准则。。

历史上的晋商重儒学,“儒贾相通”是晋商普遍的处世态度。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道、佛“天人合一”的在居住及其环境的态度上具备相当的一致性,而这种哲学自然观对于建筑和艺术(诗、画、园林等)的影响十分深远,和居所相关的建筑及其环境所体现出的场所精神就是一种对自然山水的崇尚、建筑物的秩序性以及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儒家对居所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是建筑与环境统一和谐以及建筑平面布局、空间组织结构的秩序性;道家则更崇尚自然之美,注重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和建筑与环境的契合。王家大院依山就势,在黄土高坡这种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建筑采取了窑洞与砖瓦建筑相结合的营造方式,建筑与环境彼此交融,表达出了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将建筑美和自然美和谐统一起来,这种和谐统一的美是山西民居以致中国传统民居的主要美学特征之一。

在传统社会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背景下,晋商却走出了一条“学而优则商,商而优则仕”的新路。晋人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地区不同,他们不再追求通过十年寒窗考取功名,而是注重子弟书本知识的学习以及经商才能的培养,学商互补齐头并进,“商而优则仕”则一方面保证了商人家族的社会定位,另一方面也能巩固商业上的成就。故而晋商住宅虽然没有像文人建筑一样浓厚的书卷气,却也雅致。王家大院在门匾、楹联等位置着重装饰,基本做到了逢门必有匾额,逢院必有楹联,楹联数量多达200多块,不乏书卷文气。而且对这些位置装饰的所形成的三雕成为建筑艺术的瑰宝,这些小品不仅仅表达了雕刻之美,也富含文化精神,引人深省。这些匾额楹联或明一个哲理,或写一片心境,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于点画之间,单说其书法造诣也颇具造诣。

王家大院能够闻名遐尔除了他本身雄伟壮观的总体气势外,精心构思、设计巧妙的雕梁画栋更是功不可没,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审美情趣,除了前文提到的门匾楹联,还有窗洞牌坊等各种雕刻作品,美不胜收。王家为了体现情怀、表明旨趣,也同时可以为教育子弟提供一个耳濡目染的环境,在家宅的建设上煞费苦心,比传统商贾更加注重建筑细部的处理和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这些雕饰有的简洁明快,有的精益求精,装饰题材众多,内容丰富,集文人情趣和民俗艺术与一体,雅俗共尚。

王家大院的三雕艺术,不仅沿袭了中国传统建筑雕刻装饰的手法,同时经过清代民间艺术家的改造有所创新,雕刻与绘画技巧相结合,有之如写意,有之如工笔,技法娴熟,刻线流畅,手法多样,作品浪漫而不失真实,华丽而不显浮躁,充分显示了这一时期雕刻艺术的精湛和匠人高超的艺术造诣。雕刻本身所传达的信息比较直观,从人物到图案,都表达了文人和工匠门的思想境界,他们的文化修养、人生哲学,以及对生活的憧憬和祈愿都通过这些艺术作品形象的展示给后人们。

建筑装饰艺术与普通的雕刻、绘画艺术相比较,他们的相同之处是都属于可视的形象艺术,通过具象或者抽象的形象来表达特定的内涵,但不同之处是建筑装饰属于建筑整体的一部分,更受限于建筑的形体、空间特征,因此常常连续、重复的出现,这些都是绘画、雕刻的忌讳。因为这种特色,建筑装饰中所采用的主题形象更需要简练、抽象。例如在传统中国建筑中花纹式样,如莲荷、牡丹等在工匠的长期创作实践中都简化为定型的图案样式,再如传统的八仙装饰被简化为八种器物。王家大院通过工匠们精湛的技艺把这些传统装饰语言符号的大量表现和重叠,同时又做到了同中有异、异中求新,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王家大院的建造者利用建筑装饰的美产生的教化作用为家族营造一个健康、祥瑞、舒适的环境,这些雕刻装饰融合在大院的整体布局中,为子孙的“养德”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古代民居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散落在民间各地的珍宝。王家大院封闭式的、主次分明、内外有别的建筑空间构成形式和其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再加上精湛的“三雕”艺术使得王家大院成为民居中的佼佼者。通过王家大院可以看到山西民居建筑中传统文化的积淀,欣赏到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精湛之处,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沧桑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刘敦桢 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6.

[2]. 江荣先 柏冬友 编著.中国民间故宫王家大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

[3]. 刘敦桢 著.中国住宅概说.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1.

相关热词搜索: 民居 浅析 大院 王家 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