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析建筑设计中的技术美学

浅析建筑设计中的技术美学

时间:2025-08-03 17:50:04 浏览次数:

【摘要】建筑美学同时具有科学与艺术的综合美学特征,建筑美学是技术美学和艺术美学的结合。在建筑艺术美学中,建筑技术美学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组成要素。本文通过分析建筑技术美学的概念、发展以及在现代建筑的形式、功能、材料方面的体现,从建筑艺术与技术的互动关系引发建筑技术美学启示下有关建筑结构、形态、表皮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建筑艺术建筑技术美学概念体现创新思维

1引言

1.1建筑艺术

建筑从来就不是脱离物质功能而独立存在的,建筑的本质就是如何抵抗重力,从而获得空间。当建筑是为了获得空间以避风雨时,还称不上艺术,而当建筑产生了如何选择和安排材料的方法以后,建筑就成为了艺术。

1.2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是建筑创作和发展的立足之本。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已经成为当代建筑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段,从传统美学角度塑造建筑形体的常规做法逐渐被打破,而工业、信息及生态等技术则被融入造型艺术,赋予建筑强烈的技术美学感。

1.3建筑艺术中的技术美学

由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到,建筑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技术的,又是艺术的;既是实用的,又是观赏的;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财富。而本文所关注的,正是在当下社会对建筑的审美需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建筑艺术中的技术美学以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

2建筑技术美学的概念和发展

2.1建筑技术美学的概念

所谓建筑技术美学,是指充分利用技术所提供的可能性对建筑做出处理,力图使技术艺术化,即使技术与艺术两者和谐地结合。建筑技术美学是研究建筑物质文化领域中有关审美形态和审美心理的美学学科。

2.2建筑技术美学的发展

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金字塔就以其雄伟壮观向世人展示出建筑技术美学的慑人魅力;而罗马的万神殿经历18个世纪的沧桑,至今依然保持结构完整、屹立不倒;工业革命以来,新的材料和结构形式赋予建筑更富表现力的艺术外观,无论是伦敦的"水晶宫"、还是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均为建筑技术美学的完美诠释。

进入20世纪,立足于新材料、新工艺的新形式使现代设计呈现出秩序严谨与技术精美的新风格。功能与技术的逻辑衍生出崭新的形式与审美价值,标志着"技术美学"的发展与成熟。

3技术美学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

3.1技术美学在建筑形式方面的体现

形式是表现技术美学的重要因素。现代建筑的形式也是以满足功能为前提的。

例如人所熟知的艾菲尔铁塔、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从外观上看,便是工业技术的产物。艾菲尔铁塔的设计者称,其形状便是依赖人体骨骼的科学结构而来的。而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外貌奇特,钢结构梁、柱、桁架、拉杆等甚至涂上颜色的各种管线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面上,人们从大街上可以望见复杂的建筑内部设备,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它们一开始并不为人们所接受,被视为"怪物"、"无任何艺术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似乎已"被迫"接受了它们,承认这同样是艺术化了的。

3.2技术美学在建筑功能方面的体现

现代建筑是以功能效用为原则和目的,其美的体现必须以建筑的有利作用为价值基础。功能是指器官、事物或方法能发挥的有利作用或功效。

功能主义建筑是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服从它的功能的建筑流派。自古以来许多建筑都是注重功能的。十九世纪后期,欧美有些建筑师又把建筑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强调起来。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宣扬"形式随从功能"的口号,认为"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功能主义者颂扬机器美学,认为机器是"有机体",同其他的几何形体不同,它包含内在功能,反映了时代的美。

3.3技术美学在建筑材料方面的体现

现代建筑在技术的表现上很大程度依靠对材料的运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在建筑上的进一步运用,体现在把新材料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这已成了不可抗拒的潮流。正是在上个世纪,金属构架、玻璃幕墙等,成为新建筑的重要材料,使建筑的艺术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现代建筑大都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建筑的发展离不开建筑技术的进步。失去技术支撑的建筑,非但成不了艺术,也无法在地上站起来。应该说,建筑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是存在着有机联系的。

4技术美学启示下的创新思维

4.1技术美学启示下的建筑结构

人类文明是在模仿自然和适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因此建筑创作需要不断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建筑结构形态对自然界的模仿不仅蕴含着高超的技术含量,而且还体现出极富张力的美学特性。

当代最善于运用结构技术美学的是兼具建筑师和工程师双重身份的西班牙建筑大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他设计的葡萄牙里斯本东方车站作为一个完善的交通枢纽,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覆盖在站台上的屋盖,由60榀类似于哥特式"四分肋骨拱"组成的结构体系,这种复杂的设计引起人们的无限联想,给旅客带来了新奇的美感体验。

4.2 技术美学启示下的建筑形态

符合科学原理的建筑形态可以满足建筑节能和被动式气候调节的需要,同样也可在此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新形象。

由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瑞士保险公司伦敦总部大楼就是利用造型特点降低能耗、改善周围微气候环境的建筑典范。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建筑设计有助于消除一般直线型高层建筑物下容易形成的强烈阵风,建筑双层围护结构对外界噪声起到屏蔽作用。大楼以梭子状的形体、螺旋上升的支撑体系矗立在伦敦古典建筑群中,使人们在惊奇的同时也被技术美学的力量所折服。

4.3技术美学启示下的建筑表皮

建筑表皮是建筑师表现建筑特色语汇的一块画布。近年来,透明性高,保温性能好并允许自然通风的生态建筑表皮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建筑,它们如皮肤一样保护建筑内部不受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这些透明光洁的表皮、精致独特的构件元素营造出具有时代感的建筑风格,赋予建筑与众不同的美感,具有独特的生命力。

由绍尔布鲁赫与胡特恩联合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后现代建筑代表之一-柏林GSW总部大厦通过色彩处理赋予建筑独特魅力,以大胆的色彩和弯曲的形态为标志,创造了充满美感的、功能高效的都市空间。该建筑位于东、西柏林分界线旁边,整个楼体呈圆弧眉型,每一块窗玻璃各由一种暖粉色构成,在阳光的折射下熠熠生辉、格外悦目。复杂的幕墙系统与蓄热结构、辐射采暖和制冷系统协同工作,从而获得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如同一层"动态表皮"。深浅不同的红色调随着遮阳板在不同位置开合,仿佛是一个悬浮在空中的、色彩缤纷的"瀑布幕帘",散发着奇异的魅力。

5结语

建筑艺术的创作本身就是建筑技术的最终体现,建筑技术美学是建筑艺术表现的支撑,没有了技术手段作为支撑,艺术就只能够停留在艺术家的画面上,仅仅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想象。

建筑技术美学是现代建筑艺术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组成要素,只有当技术与艺术处于平衡状态,即力与美完美结合,理性与感性相得益彰时,建筑艺术才能显现出勃勃生机,成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

【参考文献及注释】

[1](英)希拉里·弗伦奇著.建筑[M].刘松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2](美)卡斯腾·哈里斯著.申嘉,陈朝晖译.建筑的伦理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法)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陈志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美学 建筑设计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