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提出的功能分区城规理念以及复兴中国固有形式的城建政策,使得当时诸多官式行政建筑、文教建筑、陵墓纪念类建筑呈现出中国本土现代式或宫殿式民族形式。与此同时,留洋归国建筑师也以南京为据点,探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建筑样式。他们一方面依赖曾给国人带来民族屈辱的西方建筑技术与古典形式、比例,另一方面在著书立说与建筑实践中旗帜鲜明地强调民族主义精神。这种当时社会精英阶层共有的矛盾心态,在民国首都南京得到最集中地表达;社会精英的“英雄般的理想主义”与国民政府的“政治理想主义”也在南京形成一种由时势造就的“珠联璧合”关系。这在江苏民国建筑乃至中国近代建筑史中都是极具地区特点和历史意义的。此外,中国本土与外籍建筑师在南京创造的一大批民族形式建筑,及其探索中国本土现代式建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仍为今日中国创建自己的建筑理论体系提供镜鉴。另外,基于南京在当时的政治中心地位,一种“从政府规划管理、业主组织招标到建筑师的创作、营造厂和承建商的技术操作”的“相对成熟的建筑运作体系”率先在国民政府所在地形成,它依旧是今日中国完善建筑机制,推动建筑行业向规范化、学理化发展的重要参照。
鉴于南京民国建筑在江苏乃至中国近代建筑史中的历史地位、艺术特点,以及在塑造“民国文化看南京”这一城市品牌形象中的现实意义,课题组以南京民国建筑为研究对象,首先需要分析它的分布范围与分布特点。不同于按图索骥式调研、绘制建筑空间分布图的传统研究方法,本议题拟依托GIS技术,分析现存南京民国建筑的空间分布情况。GIS的基本分析功能包括空间分析功能和三维分析功能,其中,空间分析主要是基于图形数据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分析运算,包括表面分析、空间查询分析、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GIS的强大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可以帮助实现数据的可视化表达,该软件可以使综合评价结果在地图上直观地显示出来。与此同时,综合现存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级别、建筑完整性、建筑风格典型性、区位环境以及与建筑相关的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等评价指标,确定文化价值较高的旅游目的地,并在GIS分析图基础上,绘制旅游目的地的分布范围图,研究其分布特点。
(2)依据南京民国建筑旅游目的地分布图,依托全媒体与数字技术,调研、记录、传播南京民国建筑的视觉信息。①以整合传播和复合传播为特质,以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契合为框架的全媒体传播理论,是新近较为热门的传播学和设计学话题。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文化传播的媒体环境和舆论环境,突破了传统模式,为最优化、最大化地传播南京民国建筑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传统的南京民国建筑视觉特征研究多采用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通过制作谱系列表的方式比较分析南京民国建筑的造型、装饰特征与演变过程。这种主要依靠研究者视觉敏锐性以及拘囿于造型、装饰层面的研究方法,一方面,使得建筑视觉特征的研究结果未必客观、准确,另一方面,也导致视觉特征中的材料、色彩要素被剥离出去,致使视觉特征研究不够全面。相比之下,采取实物——图像、色彩转移与分析的间接测量方法,提取建筑视觉特征,通过数据计算与科学比对,有助于研究者准确把握南京民国建筑视觉特征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联合计算机工程专业建立南京民国建筑造型、色彩、装饰、材质等视觉信息数据库,以期为之后的南京民国建筑文化衍生品的设计,提供真实的历史原型与可参考、移植的原型要素。③加大全媒体融合力度,借助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布南京民国建筑文化的文献与视觉信息,动静结合、夹叙夹议地述说南京民国建筑在各历史时期中的风格流变、地区特点,以及建筑制度、政府政策、经济技术与建筑师、营造厂的情况。
(3)研究南京民国建筑文化衍生品设计中的文化再诠释及公众参与过程,创新文化衍生品的设计观念与技术手段。拟打造精品互联网+文化创新应用服务平台,通过设计、生产、销售文创产品,推进南京民国建筑文化的传承及其衍生品创新设计。初创期,拟组建文创产品设计研发团队,对研究者进行民国建筑文化与文创设计等方面的培训;快速发展期,拟打造商业平台+私人定制销售模式,紧密依托互联网平台、线下门店体验店、大型商场专柜等媒介,推广与销售文创产品,真正将新媒体技术与私人定制体验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文创产品定制、研发与销售服务。在这方面,课题组将与江苏鸿仁时创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创新文化衍生品的设计观念与技术手段。为了加强公众参与文创产品设计、开发与制造的力度,创新团队开放定制网站,消费者利用这一平台,发表文创产品设计方面的专属需求、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提出自己使用文创产品时的改进建议,创新团队接收到用后反馈意见,可以进一步深入、完善方案,升值文创产品,提升产品口碑。与此同时,消费者基于需求提出的设计方案可以申请专利,专利权为消费者与创新团队共同所有,获得专利权的消费者享有销售收益。
上述创新南京民国建筑文化衍生品设计观念、技术手段与开发程序的构想,意在为民众自主传承、利用南京民国建筑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资源,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反之,公众参与文化衍生品设计,也可提升对南京民国建筑的文化认知,从而实现建筑文化的全方位、多渠道、高效率传播(图1)。
5创新性分析
(1)探研南京民国建筑旅游目的地与其衍生品文化内涵的融合。聚焦南京民国建筑旅游目的地,探研旅游目的地的空间与其衍生品文化内涵的融合,这是基于文旅融合政策,以及南京民国建筑在江苏乃至中国近代建筑史中的历史地位与地区特点,并且,针对民国建筑文化传播现状与民国文化衍生品的设计现状,提出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研究命题。
(2)基于数字技术的南京民国建筑视觉特征研究。依托数字技术以及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工作背景,以民国南京民族形式建筑为典型案例,提取建筑视觉信息,建立视觉特征数据库。可突破考古类型学造型、装饰研究的局限性,以及依靠视觉进行判断的不确定性,从而,为南京民国建筑文化衍生品设计,提供更真实地体现建筑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的基础素材。此外,对于一些已经消失的民国建筑,可输入影像、图纸资料,采集、提取视觉信息,借助BIM技术进行模型重建。这是留存消失的历史建筑数据信息,以及日后再现这类建筑的更加可靠的方式。
(3)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技术,记录、展示南京民国建筑文化;依托“互联网+设计”的平台,创新文化衍生品设计与开发过程。全媒体是传播学及设计学中新颖、重要的概念,它提供整合式的传播形态以满足受众需求,让受众获得更及时、多角度的媒体体验。概括来说,全媒体有两点特质:其一,全媒体包含了传统媒体与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其二,全媒体概念强调各种媒体的整合与融合,突出不同媒体间的配合以及整体传播的力量。凭借全媒体技术,南京民国建筑形象与文化信息可以更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甚至能够采用实时互动参与的方式,提升大众对南京民国建筑文化的全方位认知。
将创新文创产品设计方式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依托“互联网+设计”的技术平台与产业升级平台,在大文化、大旅游概念相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构想文创产品设计的私人定制方案。将移动终端多媒体微交互的新媒体,引入私人定制文创产品设计、制作过程,通过社交平台实现设计方与消费者的信息共享与互动交流。如此,可调动公众参与旅游目的地文创产品设计全过程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传承与再利用南京民国建筑资源的主体意识。这是针对文创产业的公众参与流于形式,以及文化传播、交流趋于单向度等现状问题的必要措施。
6结语
全媒體语境下信息传播技术的综合性与多元化,改变了南京民国建筑文化传播的媒体环境,突破了南京民国建筑文化的固有传播模式。基于此,应以建筑为原型,依托“互联网+文化创新应用服务”平台,创新南京民国建筑文化衍生品的设计观念与技术手段,以期调动公众参与民国建筑文化传承、再诠释与创造的文化自觉;反之,这一构想也将助力南京民国建筑的文化传播。而依托数字技术提取南京民国建筑视觉信息,并建立视觉特征数据库,则为设计方与消费者共享、交流设计过程,制定私人定制文创产品提供了较真实、可靠的基础素材。
当然,这一过程中也会面临如何引导公众自主选配与设计江苏民国建筑文化衍生品,以及如何将私人定制文创产品最大化地覆盖中低端消费群体等问题。这是将深研究的议题。同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国民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媒介交互性进一步提升,以及民众贫富差距逐步缩小之后,问题终将迎刃而解。
相关热词搜索: 语境 南京 初探 民国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