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新途径研究

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新途径研究

时间:2025-08-02 23:03:35 浏览次数:

[摘要]网络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了正、负面影响,同时给德育教育方法、德育教育模式也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做好高校德育新途径研究,以更好地应对网络的挑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文化 高校 德育途径 创新

[作者简介]李鸿雁(1977- ),女,河北廊坊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法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刘朝晖(1980- ),男,山西晋中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法系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河北廊坊06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608006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6-0084-02

网络文化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抢眼的词汇。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阵地。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文化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教育提供了崭新机遇和严峻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使用,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广为集纳相关信息、提供多种信息形态上优势明显。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教育工作的资料,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资料来源。网络文化的特点,使高校的德育教育更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使德育教育更直接、更深入。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德育信息的传播效率,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其效果是传统德育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给德育教育理念的主导性带来了新的挑战。德育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诸多浅薄的多元信息流的强烈冲击、挤压和挑战。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性又空前增强,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成本、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网络成员沟通的交互性给现有德育教育方法带来了新的冲击。面对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传统德育教育的方法已显得过于机械和单调。目前,高校网站只是高校自我宣传的窗口,没能成为一个传播知识、引导学生成才的重要思想阵地。面对网络的挑战,我们的德育教育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的自身素质等重要环节上改革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其次,教育主体——学生和教师所依赖的原有教育制度环境已严重滞后,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二、利用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加强网络高校德育新载体研究

(一)利用网络,弘扬东方文化,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

针对网络文化的多元信息流的冲击,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对网络保持高度的关注,做到了解、知情、监控。学校网络中心要明确管理规范,建章立制。要依靠技术手段切实加强对因特网的控制,研制能防止、过滤政治诽谤和色情暴力等反动、有害信息的软件与监控系统,构筑网上防线,保护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主动地利用互联网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网上传播,及时对某些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大局的观点提供事实依据,针对一些热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进行正面的引导。

针对网络文化中的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我们要大力弘扬东方文化,重建东方文化的优越感,其意义绝不仅限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维护自己民族一己利益,而是要在摈弃狭隘民族主义的同时,用我们伟大的文化遗产去匡扶正义,用深层次、稳定的文明,支撑浅层次、脆弱的文明。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和倡导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交融。

高校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网络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性因素,必然会引发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理念的深层次嬗变,这种嬗变最可能引发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大量引入人文知识;在教学手段上要大力推广电化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要采取座谈式、辩论式、专题报告、专题调查等多种形式。要引导大学生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

要加强学生自律教育。高校可邀请相关的网络负责人来校,就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大学生如何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作为主题进行讲座。另外,在德育教学中可以增加“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网民”等相关内容。还可以在网上与大学生开展网德大讨论等活动。

(二)建立专门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教育

1.建立坚持正确导向的网络阵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网络阵地。我们除了需要有一批像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这样的网络宣传主阵地以外,高校还要以开放的心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建立一批既坚持正确导向,又能体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集思想性、教育性和多样性于一体,为大学生乃至社会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网站。办好高校网站,一定要体现出导向性原则,要有正面的声音,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政治上的引导。当然这种正面的声音应该是和风细雨、入情入理的,切忌生硬地说教和简单地贴政治标签。

2.要利用思想类网站传播的鲜明特色,将可读性、服务性与权威性、指导性有机结合起来。高校网站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具有可读性、服务性。另一方面,互联网求快求新的特点又使网络新闻缺乏权威性和指导性。高校办思想类网站,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体现网络的特色和水平。

3.开展网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由于互联网是个独立的、开放的世界,它的信息具有难以控制的特点;而网上行为具有隐蔽性、匿名性,加之目前网络监控技术还不成熟,因此,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依靠大学生自身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依靠发挥自身内在的人格力量来抵制有害信息的腐蚀。

4.高校要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首先,学生工作信息的发布,党团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利用校园网,学生社区还可以在网上建立“社区管理模式”,让学生尝试、参与社区管理。要积极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其次,通过建立心理咨询站和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数据库,开辟德育教育的新路子。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具有超时空、迅速的特点,因此,这种心理咨询安全便捷,有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

5.建立网上德育主阵地。网络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这个阵地必须要由马克思主义去牢牢占领。我们可以建立专门的思想教育网页,开辟“网上德育课堂”,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采取形式灵活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网上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同时,可开辟专门的网上思想教育论坛、电子信箱,通过留言、对话的形式由专职的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经验,同时精通网络技术的老师担任论坛和邮箱的管理者,即时或定期解答同学们的问题,与同学们进行在线交流与沟通,还可以以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为契机和切入点,在网上开展富有冲击力的思想教育活动。

(三)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

1.培养网络管理与网络技术研发人员。必须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又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管理人员,加强对网上信息的收集、分析、管理。对于有益的信息,要采取措施,扩大影响;对于不同的声音,要进行甄别、分析,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有害的信息,要坚决予以删除。另外,还要有一支技术过硬,有创新激情的网络技术开发队伍。此外,还要通过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的掌握和应用,加强网络的安全性。

2.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当前,网络德育工作已经对辅导员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并能应用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来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增强网络意识,推动各项工作向网络空间延伸。比如,辅导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在网上开展“在线交流”“电子信箱”“心理咨询”、博客、QQ群交流等,使网络成为师生之间袒露胸怀、倾诉苦乐、交流思想的一个重要场所。

3.加强德育课教师的队伍建设。德育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德育理论课教师一般对德育业务比较精通,而对网络技术却不熟练。因而,应对德育课教师加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使他们能够在德育课堂上熟练地运用多媒体、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灰色”的理论“色彩化”,提高授课的效率和教学效果。

三、高校德育教育应在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前瞻性的探索

要确立终身德育教育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扩展,知识更替的周期越来越短,单纯的学校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的需要,一次性教育已经过时,高校德育必须树立终身德育理念。高校德育主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心理教育,由这一主题所决定的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等德育目标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教育对象在德育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内化、升华、实践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素质,在时空上它不仅需要小学、中学、大学道德教育的相互衔接,而且还会贯穿德育主体的人生的全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新的德育问题会不断地出现。

因此,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我们可以以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教育为基础,向实践能力和鉴别能力、选择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延伸。例如,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学生同社会的接触增多,我们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必须进行创新,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将德育教育向社会延伸,可以在校外建立德育基地,可以与工厂、企业和街道联合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广大青年学生回到活生生的道德生活中去。

在德育教育的方法上,还要倡导生动活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将传统的“灌输”方法转变为“吸引”和“参与”的方法。德育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政策,我们要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文风表现出来,并且利用多媒体以声、色、光、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体现出来,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也可以在校园网络的信息中渗透德育内容。

新时期,关起门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来的是开放的德育观念,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既要增强学生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又要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坚守网络阵地,加强网络管理,创新德育工作,才能使高校德育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芳,任真.网络文化背景下对大学德育的一点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2]梁丕恒.网络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1(6).

[3]朱彩萍.网络时代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J].甘肃理论导刊,2002(5).

相关热词搜索: 德育 网络文化 新途径 高校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