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公文范文公文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主观的发展

2025-08-18人已围观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主观的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主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民主的观点,对党的民主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步。党的民主观的发展不仅体现于党的领导人在改革开放以来对民主的论述上,还体现于我国在不同时期下对相关法律的修改及一些民主的实践探索上。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民主观;民主建设;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9-0004-03

  20世纪末以来,民主化浪潮几乎席卷整个世界,民主政治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政治发展方向。虽然民主已成为大多数国家认同的价值,但至今民主仍没有统一的定义。古典民主理论倾向于从观念上来理解民主,用权威的来源或目的来界定民主。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了程序性民主概念,倾向于从制度上来解释民主。约瑟夫·熊彼特认为,“民主方法就是那种为做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透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作决定的权力。”综合来看,民主就是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来实现人民的统治。民主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民主政治作为人类的共同价值,有其自身的普适性,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体需要法治与选举,需要社会自治与公民参与,还需要权力监督与政治透明等等。民主也有其特殊的一面,每个国家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实现民主价值,按照自己的方式实践民主。只强调民主的普遍性,而忽视民主的特殊性,或者只强调民主的特殊性,而忽视民主的普适性,都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一直把追求中国人民的民主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经典作家强调民主的阶级性,强调民主与专政的紧密关系,还有民主的经济基础,等等。毛泽东继承了其基本思想,他强调民主的阶级性,认为民主的主体只能是人民,人民的范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他强调采取专政的手段对付人民以外的阶级敌人。毛泽东还认为资本主义民主是不完善的民主,反对照搬西方的民主模式。在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指导下,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民主观,民主的特殊性被放大,民主的普世价值得不到承认。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中国共产党加快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角色转变的步伐,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所要代表的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利益,而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执政方式与执政理念随之发生变化。党关于民主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逐渐淡化民主的阶级性,强调民主价值的普适性,以及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关系。党的民主观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步。

  一、邓小平的民主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深刻总结和反思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为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做出了新贡献。邓小平认识到毛泽东的民主观的不足之处,否定了文革期间对民主的践踏,重新肯定了民主的价值,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确立了方向。他丰富了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内涵,扩大了人民民主主体的范围,淡化了民主的专政功能。在邓小平的强调下,民主法制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1.民主内涵丰富化。邓小平重新肯定了民主的价值,他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他还丰富了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内涵:(1)民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一方面,邓小平将实现民主视为一个目的,他指出:“我们过去对民主宣传得不够,实行得不够,制度上有许多不完善,”因此“发扬民主,是我们党今后一个长时期内坚定不移的目标”。另一方面,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离不开民主政治的支持与保障。正如党的十二大所指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2)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邓小平提出了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的论断,他明确提出:“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至于各种民主形式怎么搞法,要看实际情况。”他认为,调动积极性最主要的内容在于权力下放,还权于民,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踊跃地参加管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只有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才能真正调动积极性。(3)对于民主与党的关系,邓小平提出了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策略。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途径。”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是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是党的领导与党内民主的统一,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带动示范作用。

  2.民主主体范围扩大。邓小平重新评估了我国的阶级状况,强调人民民主主体的包容性与普遍性,扩大了民主主体的范围。他认为,各民主党派已由原来主要联系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党派,转变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属于人民的范畴。同时,邓小平强调公民权利,认为公民权利应该得到重视与保障。他说:“宪法和党章规定的公民权利、党员权利、党委委员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强调“公民”这一法律概念作为民主的主体,扩大了民主主体的包容性。

  3.专政对象范围缩小。邓小平纠正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淡化了民主的专政功能。他既否认全面专政,践踏民主的理论观点,也反对放弃专政的观点。他认为,在党内和人民内部的政治生活中,只能采取民主的手段,不能采取专政的手段。邓小平扩大了人民民主主体的范围,也即意味着专政对象的范围缩小,意味着对更多的人采取民主的手段,对更少的人采取专政的手段。他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它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强调专政对象的范围应仅限于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而触犯刑律的分子。

  4.民主建设法制化。经过文革十年动乱,我国的民主政治受到了极大的创伤,民主建设亟需有稳定的基础与坚实的保障,民主的发展迫切要求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面对这一现实背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法制的完善是民主建设的重要条件,公民的民主权利需要法律与制度的确认和保证,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程序更需要法律的保障。所以,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邓小平有关加强民主的制度建设思想指导下,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得到了一定的完善。

  二、江泽民的民主观

  江泽民继承了邓小平的民主思想,并进一步推动党的民主观的发展。江泽民进一步肯定民主的普世性,将“民主法

  制”提升为“民主法治”。他强调党性建设的重要性,增强了党的领导与民主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党内民主的战略地位。在江泽民的民主观念推动下,人民民主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我国基层民主迅速发展。

  1.民主地位得到提升。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江泽民突出强调民主建设的重要性,他从“政治文明”的高度来论述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性,将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之一。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他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结合。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作了明确的阐述,他提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需要与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江泽民认为,民主发展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民主发展,需要增强党的领导与民主发展的联系;民主发展离不开党的指引,同时也离不开法律的保障。他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突出党内民主的战略地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党的领导与民主的发展的联系不断增强,必然要求进一步增强党性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内民主建设。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有关党内民主观的基础上,江泽民结合党内民主建设的新特点,突出了党内民主的战略地位。他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江泽民认为,发展党内民主是保持党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保持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关键在于发展和完善党内民主。他强调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强调进行党内民主监督创新。他认为,“越是改革开放”、“越是领导机关”和“越是领导干部”越需要加强党内民主监督。

  4.基层民主发展取得突破。中国自古没有民主的传统,人民缺乏民主意识,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实行全方位的民主不符合现实国情。发展基层民主成为了中国民主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江泽民认为,民主建设的基础在于基层,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离不开基层民主发展。他在十五大中提出:“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对基层民主建设有了新的提法与表述,他提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发展基层民主的核心在于推动基层选举的发展。在江泽民有关扩大基层民主观念的推动下,我国基层民主迅速发展,特别是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到2001年,我国农村村委会全部实现由基层直接选举产生。

  三、胡锦涛的民主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之后,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跃上新的台阶,世界排名由第六位晋升到第四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对民主的诉求越来越强烈。胡锦涛继续坚持发展邓小平与江泽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主政治的新内涵。胡锦涛进一步强调民主的普世价值,并且为基层民主的进步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在胡锦涛的民主观的影响下,党内民主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

  1.赋予民主新的高度和新的内涵。胡锦涛将民主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将民主界定为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党有史以来对民主的最高评价。

  在完善民主权利方面,胡锦涛增加了新的内容。在十七大报告中,他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其中的“表达权”是历次党代会报告中所没有出现过的,这是民主建设上的一次新突破。

  平等是民主的内在价值,没有平等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主。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在分配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名额时,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是城镇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四倍,这不符合平等原则。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一建议有利于解决现存的这种不平等性。

  2.强化民主的普世价值。胡锦涛进一步肯定了民主的普世价值,将“民主、法制、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作为我国民主政治的追求。他多次就有关民主的普世价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003年,他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发表演讲时,称民主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2006年4月,他在访问美国期间,在耶鲁大学提出:“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权”。胡锦涛对民主普遍性的论述说明党越来越重视民主的普世性,越来越重视人类的共同价值。

  3.为基层民主发展提供更大空间。胡锦涛进一步发展了江泽民关于扩大基层民主的思想,扩大了基层民主的发展空间。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中,丰富了民主政治制度的内涵;首次提出将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胡锦涛认为,民主建设需要规范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发展基层民主需要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他提出:“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十六大以来,基层民主取得了更大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基层人大选举与乡镇长直接选举上,一些地方出现了基层选民主动要求参选人大代表的案例,还有多处地区进行了乡镇长直选。这都是我国选举改革,民主发展的重大突破。

  4.推动党内民主进步。十六大以来,基层民主的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人民群众的民主诉求越来越强烈。如果说基层民主是由下至上推进民主政治的话,那么,党内民主则是由核心向外围推进民主。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是在党的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党内民主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对中国共产党本身的民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他对党内民主的建设提出了更具体、更详细的要求。他提出:“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对党内民主的论述蕴含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发展的新方向。

  十六大以来,我国党内民主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从2002年底开始,有关县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开始活跃起来,越来越多的市县推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二是党内选举制度,截止2005年10月,全国已有200个乡镇进行了公推直选的试点。三是党务公开,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实行党委常委会和全委会开放制度,公布常委的相关信息,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和公众监督渠道。

  综上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党的民主观的发展是一个从强调民主的阶级性,逐步转向肯定民主的普世性的发展历程;民主的法制化建设、基层民主及党内民主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责任编辑:秦玉珍]

  相关热词搜索:

  改革开放以来

  民主

  发展


  2022/0531/59484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