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一个美丽富饶资源集聚的地方,它地处在中国正北方,坐落于黄河“几”字湾与明代万里长城的怀抱之中,凭借其“黄河环抱,长城相依”的独特地理坐标,使年轻的它在中国的版图上显著、夺目。鄂尔多斯市旅游资源集聚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区民族特色。依托地区特色,因地制宜的开展旅游业,始鄂尔多斯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城市”的荣誉称号,并以“成吉思汗长眠地 鄂尔多斯蒙古风”的旅游形象及“天骄圣地、大漠风光、民族风情”三类的旅游文化品牌闻名世界,旅游产业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并在逐步形成旅游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这样的成就不仅要归功于当地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还要归功于依托旅游资源创造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特色是旅游业发展的源泉,鄂尔多斯市将旅游文化建设作为当地旅游业和谐高速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打造融合民族风情的精品旅游文化,增加竞争优势,成功的开辟出了一条适合当地情况的旅游发展道路。
在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旅游、大文化、大运输”的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打造“休闲旅游文化名城”建设旅游大市强市,成为当地的发展目标。为了实现大旅游的发展目标,鄂尔多斯不断夯实旅游产业基础,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尽心打造旅游品牌产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及内涵,争取吸引客源,并且留住客源,因此研究鄂尔多斯旅游文化,整合旅游资源对鄂尔多斯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将鄂尔多斯旅游文化打造成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旅游产品,才能真正树立起鄂尔多斯不同于类似旅游城市的特色旅游形象。
一、鄂尔多斯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鄂尔多斯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具有扎实的旅游信息化发展基础。
(1)鄂尔多斯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伴随着1984年响沙湾、1985年成吉思汗陵的相继对外开放鄂尔多斯市的旅游业得以起步。改革开放的浪潮给鄂尔多斯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社会联动的影响下,鄂尔多斯市旅游规划得以编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办旅游业的积极性被调动,使旅游资源得到大力度的开发。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鄂尔多斯市各类已经开发的旅游景区(点)已有50多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及工农业示范景区已有37家,其中AAAAA级旅游景区两家,AAAA级旅游景区已有10家,AAA级景区已达15家,质量和数量均居自治区首位;星级饭店30家,其中三星级以上饭店20家;旅行社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目前全市共有旅行社123家,其中出境组团社及分社共21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万多;同时,“农家乐、牧家乐”也得到了大力发展,现全市共有“农(牧)家乐”旅游接待户350家,其中年营业收入过百万元有37家,其中自治区4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4家,以及8家市级“农(牧)家乐”旅游示范户;市内交通进一步改善,已经基本形成立体交通,机场通航的城市已达到32个。在鄂尔多斯市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鄂尔多斯市旅游文化的发展也取得骄人的成绩。“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城市”荣誉称号的获得。“天骄圣地、大漠风光、民族风情”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必将成为鄂尔多斯市在未来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筹码和珍贵的无形资产。鄂尔多斯市按照打造“休闲旅游文化名城”特色的目标,围绕“成吉思汗魂归地,鄂尔多斯蒙古风”总体旅游形象,着力打造鄂尔多斯旅游知名品牌,构建“五区两线一中心”的旅游发展格局游。这样的格局将会使旅游产品体系化发展,使鄂尔多斯旅游文化体量得到增大,品质也进一步提升。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国际那达慕大会等节庆活动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此外,鄂尔多斯市城市功能建设的完善,使鄂尔多斯市旅游文化的可进入性进一步提高。鄂尔多斯市城市功能的完善并与当地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相结合,使游客的利益不断最大化。
(2)鄂尔多斯旅游信息化工作基础扎实。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从政策、组织、人力、物力、资金等各方面给予了全方位支持。一是基于政府网站集群的旅游门户网站正常运行。2014年1月1日,集政务网、资讯网、手机WAP网为一体的新版鄂尔多斯旅游局官方网站正式投入运行。政务及公共信息发布与更新11万余条、网站访问量累计50万人次。二是旅游官方微博宣传平台纵横互联。制定了《鄂尔多斯旅游局官方微博运行管理制度》;发布旅游资讯40余类,实现旅游信息的及时发布与旅游投诉的在线受理,形成微博政民互动机制;与国家及其他省市旅游局实现官方微博互联,对16个县(市)、区旅游官方微博统一管理,拓展微博“纵”、“横”联动渠道。三是旅游信息传播渠道基本建立。按照国家旅游局信息数据收集整理和服务传播规范化、标准化要求,根据郑州旅游业发展实际需求,2014年1月1日,鄂尔多斯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出台了《鄂尔多斯旅游局信息报送工作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鄂尔多斯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县市(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景区(点)三级联动的信息上传上报管理机制,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由点到面、分级推进”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了涵盖食、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旅游基础信息的数据库系统建设。四是产业协同创新机制渐具雏形。鄂尔多斯旅游局与省旅游局信息中心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借助其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在12301旅游服务热线、旅游信息数据库、旅游目的地、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与百度公司旗下的“百度百科、百度旅游、百度知道”产品体系建立公益互助合作框架;成为长三角城市旅游咨询联席会议的特邀城市。五是跨部门数据和信息实现部分交换。鄂尔多斯将旅游地理公众服务系统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之一,为公众提供交通信息查询、实时路况、公交换乘、驾车导航、景区环境、气象信息等专题信息服务,基本实现了与旅游有关的道路交通、娱乐食宿等相关资源信息的查询、审核、更新、发布与传播。
二、鄂尔多斯智慧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鄂尔多斯旅游信息化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智慧旅游发展仍存在如下问题和制约因素,总体表现为基础设施跟不上发展、系统整合集成不够、协同创新和孵化机制缺乏、旅游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等问题:
(1)旅游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公共基础平台和政务管理系统有待完善。
(3)信息服务能力和旅游营销成效有待改善。
(4)专业人才配备和建设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三、指导思想
积极落实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相关要求,结合《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内蒙古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发展思路,建设符合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具有鄂尔多斯文化特色和资源禀赋的智慧旅游生态系统。
四、基本原则
鄂尔多斯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要依据鄂尔多斯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条件和旅游产业发展特性,兼顾全国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共性问题,需遵循以下原则:
(1)创新引领,集聚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促进旅游产业和信息产业的高度融合,引领旅游产业步入智慧发展时代,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建设和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形成以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为核心的现代旅游服务产业集聚化发展局面。
(2)政府引导,多方协同。着眼政府规划引导,强化政策导向,加大资金扶持,构建部门协调、通力协作、多方协同、合作共赢工作机制。以企业市场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吸引多元化社会资本与技术参与智慧旅游城市建设。
(3)游客为本,需求导向。始终贯穿游客为本、便民惠民的建设理念,立足满足游客的公共旅游信息需求,促进传统旅游被动服务向主动响应转变,着眼于改善游客旅游体验,促使游客旅游活动更加智能、便捷、舒心、安全,有效提升游客满意度。
(4)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坚持整合、共享、服务、安全的建设原则,进一步完善鄂尔多斯智慧旅游城市建设顶层设计,促进旅游要素资源的全面整合,促进旅游产业高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把旅游产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的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
(5)重点突破,示范带动。聚焦公共性、基础性和创新示范性、业务协同性,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快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的示范建设,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提升基础设施能级、加速智慧应用渗透、促进智慧旅游产业发展。
(6)统一标准,互联共享。制定和完善涵盖智慧旅游基础标准、应用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和信息安全标准的智慧旅游城市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制度规范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提升旅游信息互联互通、共享交换和统一处理能力。
五、建设目标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旨在实现旅游的智慧化,形成旅游公共服务智慧化、政务管理智能化、市场营销数字化、产业发展协同化新格局。
(1)总体目标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通过大力推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把智慧旅游建设成为部门联合、产业融合、资源整合的现代旅游产业发展典范,将智慧旅游城市公共基础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成为全国智慧旅游示范平台,把鄂尔多斯建设成为全国智慧旅游示范性城市。
(2)具体目标
到2018年,将鄂尔多斯建设成为智慧旅游基础设施高速泛在、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动态智能、旅游行政服务管理主动响应、智慧旅游行业系统整合应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协同的智慧、畅游的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智慧旅游城市。
相关热词搜索: 鄂尔多斯 旅游城市 调研报告 构建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