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本文刊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辖内市县支行在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积极探索的经验做法,以期能够为学界和决策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2-0068-07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2.17
第一篇
金融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林权改革
一、现状
乐东黎族自治县土地总面积414.86万亩,其中林地面积290.47万亩,森林覆盖率63.86%。发展林业资源条件优越,市场潜力巨大。截至2010年底,全县集体林地面积73.07万亩,已明晰产权66.18万亩,确权率达99.75%,确权到户面积72.89万亩,确权到户率达100%。全县已核发林权证1.48万本,发证面积66.18万亩,占集体林面积的90.57%。
截至2011年3月,乐东县农村信用社发放林权抵押贷款合计55笔,贷款余额为832万元,占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的1.78%。从2009年乐东县农村信用社已发放林权抵押贷款利率执行情况看,总体利率较高,按照1年期、2年期、3年期算,1年期利率从6.672%至9.72%,比基准利率上浮26%至83%;2年期利率从7.02%至9.72%,比基准利率上浮30%至80%;3年期利率从7.06%至10.08%,比基准利率上浮23%至75%。
二、问题
1.林业融资协调机制不完善。林权抵押贷款需要各部门密切协作,涉及金融机构、林业局、评估登记机构、村委会、法院、森林公安等。目前,在森林资源确权、登记、评估、流转、采伐和抵押物保护等方面对金融机构支持力度较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森林资源资产专业评估机构和人员。二是金融机构难于管理,林业产地皆为山区,森林盗采、盗伐、虫害、火灾随时可能发生,加之其他地质灾害频发,给林业抵押资产造成较大风险。2.县域林权流转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缺乏统一的森林资源流转平台,交易信息、市场行情不明,限制了森林资源的流转,致使大部分县域金融机构对林权证合法性、真实性难以确认而无法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3.金融机构参与面较小,贷款期限较短。乐东县目前仅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开办了林权抵押贷款,其他银行还在观望中。林权抵押贷款主要用于林业的扩大再生产和科学管理,林木的生产周期又比较长,一般成材需要7年以上,而农信社发放的林权抵押贷款仍以一年期为主,最长的不超过3年,贷款期限与林业生产周期不匹配,既不适应林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又给林农偿还贷款带来了困难。
三、对策建议
1.建立金融支持林权改革工作协调机制。地方林业主管部门加强林权证管理,确保办理登记的林权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及时通报抵押物变动信息,保障抵押权人的合法权益,协助金融机构处置贷款物。同时也要加大林权融资相关知识宣传力度。2.加快县域林权流转服务平台建设速度。加快建立县域林权流转服务中心,为县域金融机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提供林权评估、林权抵押贷款登记管理及林权流转及变更登记管理、林地承包争议仲裁、林权纠纷调处、林业法律政策、技术咨询、林业产权交易和木材及林产品交易信息、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规划设计、木材检验、林业物证鉴定等提供一站式服务,为金融机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提供便利。组建一支专业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队伍,规范、有序、科学地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确保借贷双方的利益。3.完善林权抵押贷款产品设计。鉴于林业产业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可以根据抵押标的物的特点,确定几个档次的贷款期限。生产周期较短的1~5年,生产周期较长的5~10年。林权抵押贷款利率与借款人的信用挂钩,信用良好的借款人可以给予一定比例的利率优惠,降低林农借款负担。
(中国人民银行乐东县支行 欧贻海 陈科)
第二篇
金融支持“一村一品”经济
一、基本做法
1.加强窗口指导。中国人民银行琼中县支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制定了《信贷支持“一村一品”经济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支持“一村一品”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不断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发挥支农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2010年向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3000万元,引导农村信用社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推进全县“一村一品”经济稳步发展。
2.创新信贷支持方式。先后推出了“琼中小额模式贷款”、“格莱珉小额模式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一小通贷款”、“一卡通贷款”、“党员双带致富贷款”、“大海卡捆绑授信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多种小额贷款品种,多方面、多层次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截至2010年末,琼中县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各种小额贷款6454.3万元,受益农户5239户。
3.成立小额贷款管理机构。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县金融办、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乡镇成立金融工作站,村里设联络员,形成完善的小额贷款工作机制,确保小额贷款工作顺利推进。农民初次贷款,必须经过小额信贷员的贷前调查、村小组意见、村委会意见、镇政府意见、金融办意见和分管金融工作的副县长意见,保证贷款既能贷的出去,又能安全收回。
4.搭建农村小额贷款新平台,创新出“无需抵押,政府贴息”、“特色产业+小额信贷+政府扶持”为特点的琼中小额贷款模式,贷款额度2万元以内,贷款期限1至2年。对提前还款政府给以100%贴息,按时还款给以80%贴息,极大鼓励了信用好的农户发展再生产的积极性。
5.打造信用村信用户活动。对提前还款的农户和村庄发放信用证,再次贷款只需凭信用证就可直接到信用社办理贷款。同时,以农户信用等级为依据,建立授信额度,对信用度较高和示范村的产业带头农户,凭信用证随到随贷。截至2010年末,全县共创建10个信用村,评定1800农户为信用户。通过开展创建信用村信用户活动,农户信用意识普遍得到增强,偿还贷款的意识和自觉性大大提高。
二、主要成效
1.农户贷款成效显著。农民通过小额贷款发展各种经济作物,取得了良好效益。如什运乡方道村17户农民通过贷款18万元,饲养琼中山鸡11万只,收入43万元,纯利润达18万元。县残联中心采取承贷承还方式,为全县50名残疾人贷款50万元,集体入股养殖罗非鱼,解决了11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2.各种经济总量得到增加。在小额贷款的帮助下,围绕“品牌抓农业,效益调结构”的发展思路,深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巩固提升橡胶、槟榔、绿橙、木薯等传统产业效益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蚕桑、灵芝、养蜂等产业。截至2010年末,全县粮食总产量5万多吨,增长6%;民营橡胶干胶总产量8000多吨,增长7%;槟榔总产量12000多吨,增长45%。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提高。通过小额贷款的支持,农民发展经济热情提高,各种经济作物增产增收,现金收入明显提高。截至2010年末,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513元,同比增长29.7%,高于2009年14.4个百分点。
三、主要困难
1.农村金融体系萎缩,支持“三农”面窄。国有商业银行为贷款审批权限上收,投放到“一村一品”经济资金很有限。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面窄。邮政储蓄银行对“一村一品”经济支持仍在探索之中。农村信用社发放给农户的小额贷款金额小,不能满足“一村一品”经济发展的要求。2.贷款利率偏高,增加农民利息负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的商业运作越来越明显,贷款利率一浮到顶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这种现象更加明显。由于贷款利率偏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利息负担。3.财政、税务、民间资本未起到必要、有益的补充。地方财政每年预算收入很低,可用于配合农村金融支持“一村一品”建设资金十分有限。农业投入收益率较低,期限长,民间资本对投资农业产业十分谨慎。
相关热词搜索: 路径 农村金融 探索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