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问题思考

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问题思考

时间:2025-08-01 09:53:16 浏览次数:

素质教育揭开了中国教育全面改革的历史帷幕,学校体育改革逐步深入,体育课程改革引人注目,广大体育教育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一致认为,体育课程改革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所在,遂使体育课程理论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于是,人们纷纷从不同的视角对体育课程展开全面研究:体育课程本质论、体育课程内容论、体育课程目标论、体育课程管理论、体育课程价值论、体育课程评价论、体育课程知识论、体育课程教育论、体育课程教学论、体育课程文化论等。可见,构建较为系统的体育课程论已是势在必行。体育课程文化论是体育课程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体育课程文化论是课程文化论在体育学科领域的细化和拓展。体育课程具有自身的学科本色和特性,那么,如何在课程文化范畴中彰显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成为当下体育课程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毋庸置疑,所有科学理论都有其自身特定的逻辑体系,任何一种逻辑体系都有各自独特的逻辑起点。逻辑起点是建构科学理论体系的一个基石,是所有科学研究中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体育课程文化研究当然也不例外。对体育课程文化逻辑起点展开研究,其实就是透过体育课程文化现象去把握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

一、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与逻辑起点

从历史角度来看,体育课程缘于体育文化传承的需要,没有体育文化便没有体育课程。这就是说,传承体育文化是体育课程存在的一个先决条件,体育课程是体育文化传承的工具逻辑,这一命题不仅在体育理论上少有异议,而且在体育课程发展实践中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制约和引导着有史以来的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及研制过程。体育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和体现,承载、传递社会文化是其存在的重要依据,学校体育的重要职责就是传递对社会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并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形成。体育课程就是通过传承社会文化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及其自身的功能。在体育课程与文化关系上,从体育课程的起源,至其几千年风雨飘摇的发展历程,体育课程无不是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于是,历史便演绎出了体育课程传承文化的逻辑,学校体育实践也便赋予了体育课程文化传承工具的角色,于是,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逻辑,便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逻辑命题。从表面上来看,体育课程文化传承的工具逻辑似乎是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但我们不能只看到体育课程文化的表面现象,而忽视体育课程文化的内在本质,因为事物的逻辑起点是关乎事物的本质属性。要确定对象的逻辑起点,通常都要遵循其内在的质的规定性,也就是对象的本质特征。

关于逻辑起点的规定性,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一书中提出了三个原则:其一,逻辑起点应该是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它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其二,逻辑起点必须揭示对象本质的规定,以此作为整个体系赖以建立起来的根据和基础,而科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萌芽中。其三,总体来说,逻辑起点与对象的历史上最初的东西相符合。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的定义及其规定性,为我们研究体育课程文化逻辑起点问题提供了立足点,也使我们对体育课程文化进行思考和探讨,形成了基本的逻辑思维框架。黑格尔同时还认为逻辑学的范畴体系应以“纯有”为开端,按照“存在—本质—概念”的次序排列。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体育课程文化的范畴体系,具体而言,体育课程文化研究应以“体育课程文化存在”为开端,从一般经验上升到抽象具体,得出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也就是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进而以此作为构建体育课程文化体系的基石。可见,寻找逻辑起点是建构体育课程文化理论的一个先决条件。

据史料记载,体育课程文化现象的存在早已有之,我国古代西周奴隶主贵族学校的“六艺”教育中,就包含“射、御、乐”等的体育课程文化;古希腊的“体操”课程文化等,这是人类体育课程文化的萌芽时期,是体育课程文化的雏形。在整个学校教育文化系统中,学校体育课程文化的正式确立,在西方,应以1774年德国博爱派教育家巴塞多(J.B.Basedow,1724~1790)创办的德绍学校首创的学校体育课程文化(德绍“五项”即跑步、跳高、攀登、平衡和负重)为标志;在中国,应以1903年清末新政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所规定的“体操”课程文化为标志。虽然体育课程文化自学校形成以来,就一直成为学校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们未能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待体育课程文化,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文化学的思考和研究。有的人仅从课程论的角度探讨了体育课程的现象问题,诸如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结构、体育课程组织、体育课程管理等,而对体育课程的本质问题以及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问题,即它们的逻辑起点问题缺乏思考和留意,以致体育课程文化离开了人们的视线。

随着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在我国的兴起,各种文化研究风起云涌:服装文化研究、饮食文化研究、行为文化研究、建筑文化研究、比较文化研究、教育文化研究等,其中也包括课程文化研究。尤其是教育文化研究热的兴起,遂引发了人们对体育课程文化研究的兴趣和关注,也就是说,体育课程文化成为了人们研究的对象。于是,确定其逻辑起点便是进入该领域研究的第一道门槛,那么,究竟什么是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呢?如何从生动而又丰富的体育课程文化现象中寻找到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所在?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经深入思考发现,寻找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是一件较为复杂的事情,需要通过认真分析、全面考察,再经科学判断之后方能找到答案。体育课程文化研究本质上是人的一种认识活动,确定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就是要把体育课程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既要满足逻辑起点的一般要求,也要表现出体育课程文化特有的基本范畴。目前,课程论中关于逻辑起点的研究较多,比较权威的说法是:“课程本质规定着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是课程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因此,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课程论的中心和基调”。本质之所以是课程的逻辑起点,就在于它先于研究者思维的存在而言。确立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我们就要探寻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体育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它的功能具有多样性,除了培养人的个体功能外,还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社会功能,其中的文化功能是最为重要的功能,也是体育课程文化成为文化的一个先在前提,即是它存在的逻辑前提。体育课程的工具价值在于传承文化,体育课程的本体价值在于培育人。传承文化是手段,培育人是目的。从古希腊雅典的和谐体育教育思想到托马斯·阿诺德的竞技运动教育理念;从博爱派的“德绍五项”体育课程文化到赫塞林顿的“新体育”思想;从古代中国的“射礼”文化,至近现代的“体操”、“体育”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文化,我们探寻到了学校体育教育之源,创见了学校体育课程文化之根。无论是体育教育思想的演变,还是体育课程观的更迭,体育课程的文化之根始终如一。如果改变了体育课程的文化之根,那么体育课程很可能被其他课程取而代之。所以,无论是对于今天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好,还是对于体育课程文化研究也好,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也就是说,要以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特征作为体育课程文化建构的逻辑起点,方能探究体育课程文化研究的价值取向、体育课程研制模式,以及体育课程实施和管理的方向、范围、策略等问题。否则,体育课程文化研究以及体育课程实践等问题,都将付诸东流。

二、体育课程文化逻辑起点研究综述

确立体育课程的本质自然是体育课程文化研究的一个逻辑起点,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课程的本质是指课程的根本属性,涉及构成课程的基本成分和课程的根本功能”。据此,我们既可以通过定义的方法来揭示或者表征体育课程的根本属性,也可以运用属性功能论的方法来界说体育课程的本质。正因为如此,在探究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过程中,不同的研究者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表达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者裴娣娜认为:“学校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产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现代学校课程文化,集中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和课程活动观,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展示其主要内涵及特点”。《体育课程文化的后现代课程观反思》一文作者指出:“在学校体育教育领域内,长期以来,体育课程文化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知识技能为先导,以培养体育能力为重点,以各项素质发展为中心,以终身体育为方向。这一指导思想明确了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通过体育教学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相对忽视了体育课程的文化层面的内容,使体育课程丧失了文化氛围,使学生感受不到体育课程文化的熏陶,不利于体育课程自身文化意识的形成”。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逐渐有学者意识到“人文精神”对体育课程的意义,开始从人文主义的视角反观现代体育课程观,分析人文主义的体育价值观,树立人文主义体育价值的理念,提出体育课程的“人文关怀”与“终极关怀”理念。《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动因》作者认为:“文化更替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推力,文化的反思与整合是体育课程改革政策调整变化的助力,文化是课程的根本,是理解与反思课程的重要视域。体育课程是人类体育文化传递、创造和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其发展进程始终受到各种文化元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体育课程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是体育文化传统和体育文化积淀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是体育文化的集萃,展示了人类体育文化的精华”。

综上而论,体育课程文化的基础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体育课程文化的核心的体育价值观,体育课程文化的最终目的的传承体育文化和培养创新文化的人。体育课程文化既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又是培育人的手段,体育课程通过传授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发展学生体能,锻炼学生身体,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重要目标。简言之,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应是通过文化传承的工具实现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标,这是自不待言之事。

三、体育课程文化逻辑起点研究趋势

从体育课程文化的现象存在(工具性存在),到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存在(主体性存在),我们探寻到了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这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透过现象看本质。换言之,如果要探寻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需要我们的体育教育研究者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抽象出对体育课程文化的知性认识,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从文化感性到文化知性,再到文化理性的认识之路。通过文献的比较发现,在体育课程本质——逻辑起点的探寻过程中,体育课程文化研究者基本上都是经历了从概念界定,到价值判断,再到理性审视的思维转变过程。这一认识过程包含了三个认识阶段:概念界定、价值判断和理性思维。研究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问题,首先,毫无疑问要明确什么是体育课程文化的问题,于是,众多研究者对体育课程文化的概念涵义给予了足够的注意力,不足之处在于过多地依附并盲目追随课程论的相关研究成果,致使体育课程文化概念内涵缺乏本有的特征,甚至模糊了体育课程文化与其他课程文化之间的区别。其次,在价值判断阶段,研究者只从体育文化本身的价值方面,来对体育课程文化进行判断,这会造成以偏概全的判断失误,或者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理性审视阶段,研究者基本上摆脱了工具论课程思维方法,并在合理吸收当代西方课程哲学思想,如结构功能主义、人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等的基础上,对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和深刻的反思,以期寻觅到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从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发展史来看,以及从体育学者对体育课程研究的思路来看,无论是就体育课程理论的相关概念问题,还是关于体育课程的结构功能问题,基本上是顺着他国体育课程的发展逻辑,借鉴移植甚多,吸收消化不足,更谈不上什么创新和创造,形成了“人云亦云”、“鹦鹉学舌”的状况,诸如“运动教育观”、“快乐体育观”、“终身体育观”“休闲体育观”等的引进和提出。鉴于此,我们要结合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开动脑筋,从“假设—演绎”的逻辑范式走出来,不仅对体育课程文化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状况,进行反思与批判,而且要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对体育课程文化本身的逻辑起点问题,进行思辨总结,为当代体育课程改革发展作文化理论辩护,实现体育课程文化的合理性转向。

21世纪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正在逐步走向深入,体育课程文化研究逐渐成为人们热衷的话题,体育课程文化是什么、能够干什么以及应该干什么的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对体育课程问题的研究发生了文化的转向,从认识论的考察到本体论的反思,透析体育课程作为文化的内在本质及其逻辑起点。可以说,逻辑起点问题是关于体育课程理论体系科学性的根本问题,对体育课程文化的发展与成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世纪之交的体育课程改革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健康第一”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成为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的重要指针,人们不再拘泥于体育课程现象问题,不再为体育课程的表层问题纠缠不清。研究者将研究的视线移到体育课程的内部,探寻体育课程存在的真谛,这就是对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与逻辑起点的探究。对体育课程文化逻辑起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表明我们对体育课程文化的认识在深化,逻辑起点使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日益明晰,通过传承体育文化达至培育创新之人,无疑成为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所在。当代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务必要以体育课程文化的内在本质作为逻辑起点,如此方能在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扬帆远行。

逻辑起点是科学理论建立的前提和基础,所有科学理论都有其自身特定的逻辑体系,任何一种逻辑体系都有各自独特的逻辑起点。逻辑起点是建构科学理论体系的一个基石,是所有科学研究中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体育课程文化研究当然也不例外。逻辑起点问题是关于体育课程文化理论体系科学性的根本问题,对体育课程文化论的成熟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通过对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进行探寻,我们寻觅到了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缘于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在于“育人”,在于使人“成为人”:成为体魄健壮的人;成为精神丰满的人;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体育课程文化是体育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理论支撑,体育课程改革必须以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作为出发点,改革的思路才能顺畅,改革的方向才能正确,消解体育课程文化的工具主义逻辑,提升体育课程文化的文化化人逻辑。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逻辑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 丛立新.课程论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谭华.体育课程功能的历史演变.体育学刊,2005(12).

[5] 张细谦.体育课程的本质涵义.体育与科学,2007(2).

[6] 张学忠.试论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7).

[7] 蒋国权,高嵘.当代我国体育课程本质研究的现状与思考.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

[8] 张家彬,刘际友.体育课程文化的后现代课程观反思.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6).

[9] 段健芝.论大学体育的课程文化危机.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3).

[10] 李金梅,路志峻.我国体育课程与文化探讨.体育文化导刊,2004(2).

[11] 胡永红,周登嵩.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动因.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4).

[12] 陈莉.体育课程文化的结构与特征论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5).

[13] 蒋国权,高嵘.体育课程—从工具论到本体论的认识.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3).

[14] 邱远.试论人文视野中体育教育的生命意义.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4).

[15] 刘一民.略论体育的人文价值.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3).

[16] 石立江.体育课程的文化研究.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1).

(责任编辑 任洪钺)

相关热词搜索: 逻辑 思考 起点 课程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