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东南之南

东南之南

时间:2025-08-02 16:08:26 浏览次数:

华侨,作为在近代随着海洋文明崛起的一个特殊移民群体,迄今已经有4000余万人。他们自中古之后就漂洋过海,移民侨居世界各地,广泛分散于欧美、东南亚等地,在异族之地扎根生存。作为华侨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唐人街,就是承载这一中国表情的空间象征。

全世界的唐人街似乎都是按同一张图纸设计建造的:以高大的牌楼作为空间的起点,用“中华一心”的题写昭示一个种族的向心力,用蹲在铭文底座上的石狮,表达出中华文明特有的坚固性。而在街道的尽头,是另一座牌楼和另一对石狮,构成了立场的封闭性。

放眼世界,唐人街所代表的海洋文明的特征颇为异类。各类西方影片中的唐人街,往往都是古老、阴暗、封闭、寂静的代名词。辫子和麻将,烟枪和小脚,仿佛一个孤立而倔强的文化标本,记录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移民文化。影像中的唐人街,丝毫没有通常意义上海洋文明的那种开放阳刚,而是一具被蒸蒸日上的西方文明列车所抛弃的散发出缕缕陈腐气息的文化僵尸。西方电影对唐人街的妖魔化叙事,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模式。

但对那些来自中国东南的侨民来说,唐人街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真实历史。无论在西洋、东洋、南洋,唐人街都像一座坚固而封闭的文化城堡,拱卫着一个悠久民族残余的尊严。它既是华人移民初到异乡的生存基点,又是离别故土时记忆的延续。对很多外国人来说,唐人就是中国人,唐人街所展示的文化代表着中国文化。

中国人为何在海外被称为“唐人”,一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疑难问题。汉族是历代中国官方的种族名称,而且在民间,汉人的称谓也比唐人要更加深入民心得多,中国人皆以汉人自道,自谓唐人却几无一闻。为什么中国华侨往往自称“唐人”华人聚居地都叫唐人街而不叫汉人街?

有一种解释认为,19世纪开始,远赴旧金山的华工多半聚族而居于中国城,即Chinatown。由于他们居住于town(音唐),久而久之就成了“唐人”。但这种说法不能解释,为何在东南亚诸国的华人也自称唐人,因为那里并非英语国家。张德彝在《航海述奇》(1866年)记载:“抵安南国,即越南交趾国……再西北距四十余里,有‘中国城’,因有数千华人在彼贸易,故名。”

这里提到的“中国城”,在当地又称唐人街,显然“唐人”的称呼不是来自英语的town。因此,有人提出了一个似乎更为合理的解释:唐人的称谓来自海外诸蕃对大唐帝国的尊称。历史往回推演到一千多年前,作为大唐帝国的子民,唐人拥有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军队、最为辽阔的疆土、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最开放强健的文化胃口。那时的文明繁花似锦,盛唐的光辉遍及全球。由于大唐帝国声威远扬,和中国人打交道的外国诸蕃已不知有汉,只知大唐,故称中国人为唐人。作为支持这种观点的实例,日本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1673年,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今且长十里矣。”

不过有人质疑说,大唐帝国作为一个以陆地文明为根基的帝国,终其一朝,它对海洋异域的影响仅止于日本,而对广大东南亚地区的影响,要远弱于宋、明两朝,甚至不及大清帝国。航海发达的宋、明时代,身处异域的华人既不说自己是宋人、明人,异邦也不称华人为宋人、明人,偏偏是“唐人”,于情于理都难以说通。

作为对以上观点的系统回应,诞生了一种更具有史料支撑的解释:“唐人”与其说是外国人对华人的称呼,不如说是中华民族中一个特定移民群体——东南华人族群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识别方式。这就提供了一个移民史视角下的解释起点:唐代开始的几次移民浪潮,逐步将中原人口迁徙到以福建为中心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在未来的一千年里,这里成为中国海外移民的大本营。福建的海外华侨,达1500万人之众,即为此证。这些特殊的移民,对唐帝国的忠诚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唐人,就是他们对中原祖根的最好怀念。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和东南亚移民向全世界转移,唐人的称呼也逐渐向全世界传播并通行。

历史的参天大树,往往是从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生长起来的。那些在后世瞩目的文化,往往也是如此。循着这些东南移民的足迹,中国近代华侨的主体,大半来自东南沿海一带的移民,而福建更是东南沿海向海外移民最重要的主体。宋人郑樵考察福建人祖籍时记载说:“闽人称祖皆曰自光州固始。”宋代离唐不远,这短短的十一个字,应当列为信史。深入到福建各地,那些漂洋过海的福建人的原乡记忆,往往都具体指向一个共同的地点:光州固始。

1940年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南洋著名华侨陈嘉庚毅然赶赴国内,组织南侨公会慰问团在各地奔走,极大地鼓舞了官兵的士气。在河南前线慰问结束时,他没有立即返回,而是冒着生命危险准备前往一个鲜为人知的地点——河南省固始县。

河南固始,中原河洛地区的边陲,它位于淮河之南,大别山之东,山明水秀,沃野无际,货殖繁盛。它自古就是楚地的封国,春秋古国蒋、潘等四国在此建国,是中原文明和楚文明的交汇地。春秋时代,出生于此的楚国良相孙叔敖在家乡兴修水利,从此“百里不愁天”,成为与都江堰齐名的古水利工程。毛泽东谈到固始时就说:“你们这里出了和李冰一样的大水利家。”

淮河,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分界线。淮河之北是中原,淮河之南是江南。发达的江南水系,让这里成为从中原进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最便捷的通道。如今这条水路早已衰落,只有这些密密麻麻的芦苇,见证着河运的曾经繁盛。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农耕优势,固始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移民的出发点和集散地,与山西洪洞大槐树、广东珠玑巷等地并称为中国十大移民地点。每逢战乱,中原流民就从河洛中心地区向东南逃亡,固始由此成为中原流民去淮扬地区的始发站。陈嘉庚在回忆录中说:“我的祖籍在河南光州固始。”族谱记载,陈嘉庚先祖来自这里,辗转移民到福建南安,最后在印尼定居。

由于战事危急,陈嘉庚最终没能抵达固始朝拜寻访,他只能隔着万水千山眺望祖地,怅然回到印尼。

陈嘉庚在回忆录中亲笔写道:“我祖自唐末从光州固始来,至今十九世。”古往今来,闽台人寻根问祖,莫不上溯于唐代光州固始。千百年后,光州固始,已经不仅仅一个是普通的郡县,而是凝聚唐代东南移民族群的文化象征。

相关热词搜索: 之南 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