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时间:2025-08-02 04:11:07 浏览次数:

从创刊到现在,我国医学界的开拓者和引领者都曾经为《大众医学》撰稿,其中有许多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简称两院院士),以及各时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在这里,我们摘入了他们的部分语录,让读者再一次重温名医对医学的精辟论述,倾听名家对普及医学知识、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树立良好医德医风的真诚呼唤……

裘法祖 (1914.12.6-2008.6.14)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外科学家,《大众医学》创办人之一,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终身教授

医患关系中两个主体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病人信任医生的技术,医生理解病人的痛苦。医生应理解病人,将治疗的痛苦减少到最低限度,能不开刀的就不开刀,能开小刀的就不开大刀。医生理解病人的同时无可推卸地承担起为病人解除病痛的责任。做医生不难,但做好医生很难,而永远做个好医生更难。医生若要获得病人的信任,需要经过不懈努力,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病人的信任,是对医生的肯定;失去这种信任,将是医生的悲哀。

(摘自《病人与医生:信任与理解》2002年1月)

黄家驷 (1906.2.14-1986.5.14)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胸外科专家

医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研究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和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科学。医学科学的目的就是保障人的健康,增强人的体质,延长人的寿命,从而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我建议,一起从事医学科研、教育、临床和卫生防疫工作的同行们,不论中老年和青年,大家都来重视医学科学普及工作,运用各种各样的科普阵地,采用丰富多采的形式,把医学科学知识普及到城市去、到农村去、到工矿去、到边疆去,让医学科学知识普及全民族!

(摘自《让医学科学知识普及全民族》1978年1月)

林巧稚 (1901.12.31-1983.4.22)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妇产科医学的主要开拓者,著名妇产科专家

强调科学技术的提高,不能忽视科学技术的普及。医学普及作品,要写得言之有物,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尽管不容易,但我们专业的医学卫生工作者终究责无旁贷,这是我们的分内之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我已经快80岁了,从事妇产科工作近50年。我作为一个老年的医务工作者,在攀登医学高峰、普及医学知识方面,愿意为青年人垫垫肩,铺铺路,用我晚年的全部精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为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作出贡献。

(摘自《争当攻坚的骨干 普及的尖兵》1978年1月)

吴阶平 (1917.1.22-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外著名医学科学家,我国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大众医学》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长期以来,由于封建意识的影响,性知识被人们视为禁区,讳莫如深。结果不但广大群众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就是医务人员也知识浅薄,不能给群众必要的指导,因此普及性知识,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都是很需要重视的工作。比如,手淫使许多青年苦恼,影响健康、学习和工作。实际上偶然发生手淫不是什么大事,对健康并没有影响。正确的认识是:不以好奇去开始,不以发生而懊恼,已成习惯要有克服的决心,克服之后就不再担心。

(摘自《对介绍性知识之我见》1985年10月)

黄志强 (1922.11- )中国工程院院士,普通外科学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普外,肝胆外科教授

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历来是外科医生的最高信念。目前,传统外科正面临着质的突变,原来由外科医生双手直接操作器械的手术,正发展到间接操作的技术(如通过内窥镜、导管等),今后还将进一步发展到通过机器人操作施行手术。也许有一天,外科医生只需敲击电脑键盘,就可命令机器人施行各种精细的手术,外科手术将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展翅腾飞。

(摘自《创伤最小化——微创外科的追求》2002年2月)

吴孟超(1922.8-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肝胆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现为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教授,《大众医学》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在增进健康的努力中,有很多人把全部希望寄托于医生、药物和医疗设施上。实际上,真正的主宰是自己。对于健康,有些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至少有60%是可以调控的。很多人对年过八旬的我还能上手术台为病人开刀感到惊讶,但我的身体状况完全能够承受。我的健康离不开下面五点;一是脑要常用;二是手脚常动,三是心态平衡,四是控制嘴巴;五是重视体检。健康是一切的保障。幸福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而忽略健康的人,就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掌握健康主动权的,就是你自己!

(摘自《把握健康——最重要的是你自己》2006年5月)

郭应禄(1930.5.4-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我国新一代泌尿外科和男科学的学术带头人

前列腺炎三分是生理上的病,七分是心理上的病。前列腺炎患者主要存在几个问题:感觉放大,进入恶性循环不能自拔。过度担忧,使不适感更加明显;把正常生理反应误认为是前列腺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正是近年来对前列腺炎危害错误的、夸大的宣传。而这种对前列腺炎的恐惧,正给了个别医疗机构可乘之机。其实,前列腺炎就像感冒一样,只要我们保持规律的生活、不酗酒抽烟、注意增强抵抗力,就能很好地预防和抵抗这种病。

(摘自《中国男性面临“前列腺危机”吗》2007年12月)

王陇德(1947.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很多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与人们不健康的习惯与行为有关。行为改变的主体是每个人自己,个人的观念、行动仍起决定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必须依靠我们每个人自己行动起来加以改变。为此,我们希望全体中国人民在北京奥运会召开之际,积极行动起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让艾滋病不再肆虐,SARS不再重来,人禽流感不再酿成人问的“瘟疫”,希望中国人的寿命延长,生命质量更高。

在奥运会上,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积极健康向上的形象和风采。我们深信,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健康奥运,健康中国,不仅会让全世界华人为之骄傲,也将让全世界震惊。

(摘自《中国人需要一场行为革命》2008年8月)

沈自尹(1928.3.22-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

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教授,我国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开拓者

中医和西医并存,是我国医学的一大特点。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西医,共同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更是我国的一大创举。中西医结合应该取中西医理论各自之长,指导临床上具体的结合。这样,其疗效既高于中医,也高于西医。

(摘自《“中”“西”联手更胜一筹》2001年6月)

张涤生(1916.6-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教授,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为我国整复外科的创立,发展及显微外科的开创做出杰出贡献

美容医学不只是简单地做几个手术,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医学美容科学。当一名好的美容外科医生,除了要有扎实的整形外科基础,还必须有美的修养、艺术的熏陶、人文的涵养、医德的锤炼。只有坚持科学求真、真中求美,艺术求美、美不离真,才能创造出的最和谐、自然的美。

(摘自《真中求美美不离真》2006年1月)

陈可冀(1930.10-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内科、心脑血管科专家、教授,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国老年学学会名誉会长

健康与疾病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取决于天、地、人能否相互和谐,取决于人的内环境能否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应该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集中体现在天、地、人的和谐统一上,而天、地、人这个巨系统是交叉的系统科学。研究发展中医学理论,乃至养生调理,理当重视天地人相应系统学的探讨。

(摘自《访英伦扬国粹》1995年4月)

殷大奎(1940.1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华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原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会长

医学科普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传播医学科学精神。医学科普和健康教育工作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保健措施,是提高全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捷径。办好医学科普杂志,首先要了解读者的需求,要请专家撰写科普文章,要把“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到选题、组稿工作中。这样才能激发读者学习医学科普知识的欲望,起到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素质,提高人民群众自我保健能力的作用。

(摘自《健康新地平线——21世纪医学科普工作的起点》2000年1月)

沈渔邨(1924.2.15-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精神病学专家,长期致力于探索精神病防治方法,首创并建立农村精神病家庭社区防治模式

与其他神经症不同,除失眠、心烦、注意力不集中等外,抑郁症患者可出现情绪低落并伴有消极观念。与其他内科中常见的躯体疾病相比较,抑郁症比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肺部感染等,更严重地影响人们的社会、职业功能。抑郁症的“致残性”更为严重,对社会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更大。在我国,抑郁症也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

(摘自《高发病率、高“致残性”的抑郁症》1996年10月)

邱蔚六(1932.10.13- )中国工程院院士,口腔颌面外科教授,现任上海市临床口腔医学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名誉院长,教授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彼此之间的不信任已不是个别现象。就拿送红包来说,患方为什么要送红包?主要是担心医生对自己不尽心尽力。其实。医生是以治病救人为人生追求的,并不会因红包而左右自己的行为。

医生对患者要认真负责,尽力而为,患者要给予医生以信任、理解。这样的良性互动,从小处讲,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从长远来看,则有利于医学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摘自《莫送红包多送理解》2006年7月)

姜泗长 (1913.9.15-2001.9)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耳鼻咽喉科专家。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原主任委员,解放军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原所长、教授

行医决不是一种轻松的行当,医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科学,任何疾病总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演变,这就要求医生不仅对本专科业务深入研究,还要努力、熟悉有关的专科业务,不吃这种“苦头”,不会成为一个高明的医生。行医苦行当,这是我几十年的行医生涯的切身体会,医生“苦尽”,病人“甜来”,没有献身精神的人当不成好医生。

(摘自《行医苦行当》1 992年5月)

张金哲(1920.9.25-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现任北京儿童医院外科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中华小儿外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

虽然世界上许许多多人的身上都留有手术瘢痕,他们仍正常地工作着,但是孩提时代留下的阴影以及动手术可能产生的疼痛,使病人或多或少会产生恐惧心理,这就特别需要我们医务人员搞好精神护理,千方百计消除病人的疑虑,努力改善医生的形象。我总觉得一个医术极好的医生,他在对病人的精神护理方面一定也是一位高手。

(摘自《自己身上动手术》1992年9月)

钱值忠 (1911.12.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原部长,曾获联合国第一届人口奖和亚瑟·M·萨克勒艺术,科学,人文基金会公共卫生奖

我国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小,淡水资源低。这一事实提醒我们,要使我国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必须一方面控制人口增长,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倡植树种草,珍惜土地和森林,保护环境,保护水源,减少“三废”污染,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协调入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损害生态系统的人为因素,研究和改进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客观状况,提高科学知识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生态等重大问题,以成为自然环境的改造者。

(摘自《人口增长带来的严重问题》1986年7月)

相关热词搜索: 名人名言